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

2024-05-03

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通用8篇)

篇1: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

教学目的:

1、根据大小、颜色、形状三个特征标记找相应的图形。

2、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并遵守操作活动的规则。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二种特征标记及相应的图形若干;

三种特征标记骰子各一个;数字骰子一个;

人手一份图形片;小动物两个。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场

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城玩好吗?(开飞机进场)

二.:找座位(根据二种特征标记找图形)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片,根据图形找相对应的二种特征标记座位就座,并互相检查根据图形找特征标记是否正确。

三.:投骰子(根据三种特征标记找图形)

1.出示三个骰子,认识大小、颜色、形状三种特征标记。

2.请幼儿投三种特征标记骰子,并请幼儿说出是什么图形。

四.:接龙说图形

人手一块图形板,幼儿接龙说图形的三个特征。

五.:图形棋

分两组玩图形棋,每组每次出来两人,一人投骰子,另一人走小动物棋子,并说出棋子停的位置上的图形的三种特征,说对了前进一格,说错了后退一格,先走到终点的一队为胜。

六.颁发奖品,结束。

篇2: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设计好却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个活动的安排 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还涉及到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必须根据以下的步骤进 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确实把握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这里所指的发展水平是指幼儿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接触幼儿,已经很熟 悉了,对幼儿的了解肯定很透彻,很深刻,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 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对幼儿的了解往往还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揣摸。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 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我们才能掌握大多 数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还有欠缺;幼儿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最不喜欢哪种 形式的数学活动;幼儿最喜欢哪些数学学具,不喜欢哪些学具;哪些幼儿有哪些长处,哪些幼儿有哪些不足之 处等等。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可考虑具体活动的目标,考虑所选择内容的范围和多少,考虑 设计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的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教给幼儿有关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目标(10以内数及加减运算、量、几何 形体、时间、空间五个单元的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在每一个单元目标下,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同 的年龄特点,提出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将总目标时时放在心上,在每一个 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有关内容,使 每个活动设计都包含着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培养 幼儿智力方面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要求。如在“复习6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 过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内容体现出幼儿对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时的表现(如取放用具的动作轻、快等)体现教师平时对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 ;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运算时的速度、准确性等的要求体现对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培养; 通过幼儿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运算竞赛的热情体现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的重视程度。当然,不是每一个 活动都能体现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如其中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一条,在上述活动中就不可能全部 体现。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现总目标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都不应该违背 总目标提出的在知识、技能、兴趣、学习习惯、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了解有关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 包括哪些目标。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教师设计具体活动目标的参照物,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 目标来确定具体活动目标,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具体活动目标在单元目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考虑哪些 方面的内容;具体活动目标在本年龄阶段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其他年龄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要求等等。如上述 的“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个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了解到,这个活动是在大班 下学期进行的,可包括以下的目标:通过复习使幼儿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的含义,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复习加法交换律。

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再以上述“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教师可根据 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目标容量。如可将这个活动目标定为:(1)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法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3)熟练掌握加 法交换律。其中,第2条目标是本活动的重点目标。为什么把第2条列为本活动的重点目标呢?这是因为,这个 活动的名称是“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因此,使幼儿通过复习熟练掌握6以内的加减运算无疑应成为本活动 的重点目标;此外,第1条目标和第3条目标已在其它一些活动中列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过了,而幼儿虽然已经学 过了6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没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过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选择了合适的活动目标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各章的教法提示,先考虑教学内容的范围。还 以“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1)交替出现加减运算的式题,让幼儿进行运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3)在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注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了。在设计时,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 进行。如幼儿的大脑皮质在学习开始时,活动能力较低,以后会逐渐提高。根据这一点,在设计活动时要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在开始的活动时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后再逐渐提高难度,把活动引向 高潮。又如,根据大脑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在安排和设计活动时,难度和份量适当的内容才有利于兴奋与抑制的集中;相反,难度过大或过小,份量过重或过轻的内容不利于注 意力的集中,会加重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负担。由此,在设计和安排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不多也不少),难点不要大多;难点应该安排在活动的中间部分,不宜安排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

在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时,还要考虑活动的新颖性,并力求使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来。如有的教 师善于用语言引导幼儿,在安排活动时,就可以多考虑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和引导幼儿去理解和掌 握数学知识。需要提醒的是,设计的新颖性不是要教师玩花样,不是要教师绞尽脑汁想出什么惊人之举。新颖 性是与合理性、可行性相结合的,离开了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新颖只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妨这样设计:(1)根据教师口头应用题的题意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算式,在列 出算式后必须说出算式中的加数与被加数、减数与被减数分别表示题目中的哪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义;然后 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说说这个答案表示什么。例如教师可出这样的一道题:“小平吃了3颗糖,小明吃了 2颗糖,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请幼儿列出算式:3+2=,请幼儿说出算式中的3和2分别代表什么(3代 表小平吃了3颗糖,2代表小明吃了2颗糖);然后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3+2=5,请幼儿说出5代表什么(代表 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通过对算式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的分析,幼儿就进一步了解了6以内加减运 算的含义。(2)出现许多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让幼儿分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要 多一些,时间要长一些。一旦幼儿出现运算错误,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分析,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在运 算过程中,引导幼儿看清加、减符号,以免算错。(3)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然后将其中的 加法式题找出来,请幼儿写出交换加数与被加数以后的加法式题。如幼儿写出3+2=5,教师就请幼儿将3和2互换,问幼儿答案有没有变,为什么不变(因为它们只是交换了位置,数字并没有变)。

四、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充实

在活动基本设计好了以后,教师就要考虑设计的是否合理。此时,除了要考虑是否遵循了前面已提及的幼 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在小班,数学活动以20~25分钟为宜。在中班和大班,数学活动以30~35分钟为宜。教师要考虑自己的活动设计是不是难点太多,如果太多,就有可能超出预定的时 间;如果没有难点或难点太少,就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时间。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在活动设计中,是否注重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否安排了幼儿操作活动、参与探索活动的内容,如果没有,势必影响幼儿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篇3: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

幼儿教师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幼儿教师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运用改编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评价表》与自编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性观察表》作为研究的工具,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个方面观察和分析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反映出目前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准备、过程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中存在以下问题:在讲述行为中,讲解时间过多,无效小结过多;在问答行为中,有效提问率低,理答方式水平低,幼儿候答时间短;在教师指导行为中,指导幼儿数不均衡,指导水平较低.针对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激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创设氛围.

一、为幼儿创设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

“互动游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编排,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学习单数、双数的概念后,探索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及判断方法时,先让幼儿观察“1到10中,看看想一想”,然后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单数、双数有哪些规律”.这样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想法,这样就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从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个幼儿都愿意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有的孩子说:“我发现了1、3是单数的,2、4是双数的,”等等.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因此幼儿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设计出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幼儿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点燃幼儿探索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双数、单数的概念教学时,在讲完概念后组织幼儿做了一个游戏,让编号是单数的幼儿举起小红旗,让编号是双数的幼儿举起小黄旗,然后让相邻的小朋友对照概念评论对错,有个孩子没有举小旗,他说:“因为我的编号是0,它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这样不但激发了全体幼儿的参与意识,而且还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积极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增加幼儿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想一想,说一说等.让幼儿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幼儿经过由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主动探索规律的过程.

例如,教学活动“三角形”的概念时,我让幼儿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的,幼儿答出很多,然后让幼儿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通过感知、观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这样,通过操作能使幼儿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尝试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学到新知.

三、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氛围,增加幼儿的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并能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例如,开发幼儿智力,学习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孩子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幼儿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等等.为了加深幼儿的理解,当学了对称图形后,还要让幼儿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比如数字、人体、字母等.这样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身观察、猜测、验证,产生探索知识的快乐之感.这样,幼儿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教师应设法激发幼儿的内部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大胆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发现,从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认知的主动权真正教给孩子.

摘要:幼儿教育活动是师幼互动的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其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要设法启动幼儿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认知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育活动中去.

关键词:数学,幼儿,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娟.对“数的组合”教育活动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9(09).

[2]岳超楠.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

[3]王廷琼,杨晓萍.美国“幼儿大数学”课程及其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J].学前课程研究,2009(02).

[4]梁春娟,杨晓萍.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篇4: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解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解读目标层级

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它的提出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内涵极其丰富,存在着横向与纵向互相平行、递进的交错关系。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教育活动中,它的目标指向具有三维的层次的可能:具有递进关系的同一目标的纵向层级目标群;具有横向并列关系的同一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横向目标群;横向并列目标与纵向递进目标互相交目标群,大部分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属于第三类;正是由于目标的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儿童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由此,我们认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与建立,可以为幼儿学习数学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教育活动目标顶端的楼塔,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与能力,自主选择与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层级,在教师的引导与互动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或一步一步上升,或跳跃式上升,最终使每个孩子步步成功,满足幼儿获得成功的需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

1.教师预定目标层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层级目标群时,其递进关系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一种动态组合的状态。每个层级目标可以看作是层级目标群的一个要素,各要素的内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与所处的层级可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地调整,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固定的。

2.儿童探索目标层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层级,是获得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引导发现法运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引导发现室”。在这个特定的活动空间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与活动材料交互作用的场所,幼儿在此自主操作,摆弄新活动内容材料,为数学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为教师观察与解读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由此发现,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为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依据,而且可以补充教师的思维的创造性与整体性。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源于儿童探索发现的层级目标群,比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更吸引幼儿,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在此类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重新认识与理解了儿童,对数学教育活动也进行了再认识。

二、研究材料提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丰富性,活动材料在准备上也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摆弄、操作中,积累与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与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此项工作。

1.材料匹配目标内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同时,依据层级目标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喜欢活动、乐于操作,保护幼儿学习的兴趣。

2.材料适合儿童需要。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至关重要,它能很好地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为幼儿确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目标;提供与满足幼儿发展与需要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支持与帮助幼儿探索数学奥秘,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提供师幼有效互动的依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同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横山县第二幼儿园)

篇5: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已为广大幼儿教师共识。最近我们在一些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关 于操作活动的理论掌握与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了解,发现不少教师对操作活动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欠妥,对其在幼儿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以致在教育中常常出现操作活动有悖于《幼儿 园工作规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调查结果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操作活动的现状进行探讨,以达到在 操作活动中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界定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概念。

在数学教育中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 践进行学习的活动称为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 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 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数学操作活 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第 1 页

(二)数学操作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 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 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 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对儿童认知活动的研究,人们对动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幼儿的双手操作活动,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有利于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三)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 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三角形”的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

第 2 页 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活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 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 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 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 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 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 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颜色 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四)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 进行操作的组织形式。

2.分组操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按教学内容的第 3 页 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在 同一时间内并可以进行轮换操作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式:幼儿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某一操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某种操作方式,不 受时间限制的操作组织形式。

二、当前数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活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时使用,忽视使用操作 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到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常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 师演示实物或图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儿学到了数的 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过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思维螺旋式 发展和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操作活动的组织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整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同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 数。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 状或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题,这样的第 4 页 操作活动不能促使每个孩子在原 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三)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 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 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 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四)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关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 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走出误区的途径

(一)认真理解操作活动的精髓。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应在操作物体时,不断构建两种不

第 5 页 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 …儿童开始认识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逻辑数学知识”对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十分重要。它提供给幼儿操作 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 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 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二)精心设计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合理运用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 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 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 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 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 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

第 6 页 料拼割成 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进行 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类型,将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配合,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 分的含义;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在创造 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不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3.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 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 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第 7 页 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1)鼓励 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2)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 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包办代替,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3)关注幼儿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宏观地调整、控制教育过程,切实发挥教育的主 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 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证实了这一点。(1)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 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2)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 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辩别的能力,促进数学语言的发展。(3)对幼儿的非智力因 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哪一件操作最精细,培养幼儿从事 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事实求事的科学态度。

(三)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空间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起着稳性教育的作 用。提供合第 8 页 理的环境刺激,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1.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良好的群体,和 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1)重视非正视性的操作活动。正规性操作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非正规性操作活动是较为自 由、随意的活动,它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 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 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行调整。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维、动 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 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 9 页(2)挖掘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操作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是教育的载体,是帮助幼儿主动地构建数 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媒介。操作材料在准备上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 性、经济性,有利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所学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 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概念属性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其更换要体现 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 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材质性上应体现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以保证 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数学操作活动的原理、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当前幼儿园进 行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数学素质中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是切实提高数学操作活动质量的一项及时 的、很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

篇6: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论文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

1.明确操作目的。

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5.讨论操作的结果。

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

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

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

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

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必须突出重点。

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

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篇7: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班:中(2)班

时间:2012/5/17 园内指导老师:

校内指导老师: 实习生:

活动名称:《星期找朋友》

活动目标:1理解星期含义

2喜欢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星期大转盘一个 ,星期宝宝图片一张 ,星期一到星期日字卡一套,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五角星卡片一套 ,幼儿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学习或生活图片一套,画纸34张 活动过程:

一 以回忆的形式导入

1小朋友,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一次陈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星期宝宝,今天余老师也把星期宝宝带来了,谁能说说星期宝宝有几个星期朋友?(星期宝宝有七个星期朋友,第一个朋友星期是星期一,第二个星期朋友是星期二,第三个星期朋友是星期三,第四个星期朋友是星期四,第五个星期朋友是星期五,第六个星期朋友是星期六,第七个星期朋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星期日)

2帮星期宝宝找到七个好朋友,请幼儿把顺序错乱的星期字卡按顺序分别贴在转盘写有1~7数字上 二 玩星期大转盘,找星期的好朋友 教师转动转盘指针,指到星期一字卡提问星期一的好朋友是星期几和星期几(星期一的好朋友是星期日和星期二)依次提问星期二至星期日的好朋友 玩口头游戏,巩固星期的好朋友

①教师示范玩法,有节奏的边拍手边说口诀“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朋友,星期几和星期几”幼儿回答“你是星期一,你有两个好朋友,星期日和星期二”

②请七个幼儿上台每人发一个星期五角星卡片贴衣服上代表对应的星期,按星期的顺序从左到右站成一排。

玩法:每个幼儿按口诀向台下幼儿提问一次,台下幼儿按口诀回答

规则:当台下幼儿回答正确时该幼儿就要和两个好朋友手牵手 ③当轮到星期日提问时教师要解释为什么星期日只有一个好朋友,(其实星期日也有两个好朋友,他们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因为我们每个星期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星期日过完之后又是一个新的星期,又从星期一开始,所以星期一也是星期日的好朋友)三 星期找生活和学习的朋友

让幼儿观察星期一到星期日的生活或学习图片,想想每幅图有什么特点,分别根据图片上的内容把图片摆在相应的星期字卡对应的区域

四 活动延伸

提供画纸,鼓励幼儿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内容,选择其中的一天画在画纸上,和家人小伙伴说说自己画的是星期几。

活动反思:

不足: 第一个环节出示大转盘时我应该引导幼儿观察转盘,转盘分成七格,分别代表一个星期的七天

篇8: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

1. 材料发放应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发放材料时,要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首先,材料发放的层次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在材料发放上要有所体现。如在中班集体活动“图形王国”中,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还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活动中发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图形,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能力较强的幼儿又或因为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发放不同难度的材料。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材料发放应注重材料功能的多样性

材料发放初期,幼儿对材料充满兴趣,但是当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幼儿往往会失去原有的新鲜感。数学活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的成分较大,因此需要的材料数量大,倘若都由教师制作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同一操作材料功能的多样性,要注意一物多玩,这样能减轻教师制作教具的工作量。如在小班集体活动“袜子找朋友”的教学中,活动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袜子,同时结合班级主题活动“我长大了”提供了勺子、布娃娃、拖鞋、记录本等辅助材料。起初,幼儿只是单纯地根据袜子的颜色、长短、款式给袜子一一配对,一段时间后,单调的一一配对使很多幼儿慢慢地失去了兴趣。教师便开始启发幼儿借助布娃娃、拖鞋等辅助材料开发新的玩法,如根据袜子的款式、布娃娃脚的大小给布娃娃穿袜子,并配对拖鞋。有了新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增强了幼儿操作兴趣。同一材料的不断变化,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幼儿能在玩中积累经验。

3. 材料发放应注重幼儿的发展性

材料本身的特点往往决定着幼儿活动的效果、使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该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将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活动材料中,以提升幼儿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大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幼儿对抽象的计算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的幼儿甚至因为做不出计算题而哭闹,对计算产生恐惧。实践中,在幼儿初学加法时,教师要以有趣的情境游戏导入,当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又将学习的要求提升一步,先为幼儿提供“小鸭图”,图片上有颜色、神态不同的小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小鸭有什么不同,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等,然后根据小鸭的各种特征自编加法题,并说出理由。幼儿在情境中观察、理解、摆弄、交流、记录,理解了10以内加法的实际意义。待幼儿熟练了加法运算后,教师又在区域活动中发放一些练习题,请幼儿根据算式填空。同时,教师又为幼儿准备了数字卡片和小棒,供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选择,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直接摆放数字卡片,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借助小棒思考、验证,然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教师先后提供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法,显然,其中的要求是步步递进的。首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次,过渡到在观察、思考基础上的摆弄和操作;再次,提供练习题,让幼儿计算,进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 材料发放的数量应与幼儿的学习活动相关

到了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自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合作意识也有所提高。教师在发放操作材料时,一方面可以逐步减少想象性的材料,增加一些符号和标记,再慢慢增加书写和制作记录表;另一方面可以按小组发放活动材料。如大班玩“拼装机器人”,教师给每组提供一套操作材料(这一组操作材料,具有一定难度、操作性较强,整个机器人由帽子、头、身体、两只手、两条腿组成)。幼儿操作时,首先要找到机器人的头,用数的分合方法在头部装上眼睛;再找到机器人的身体,使相应部位的数字一一对应;最后通过计算,找到得数等于帽子上的数的手和脚。机器人的拼装,需要幼儿合作完成,同时教师又可以使游戏有一定的竞赛性,“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对”。游戏中,幼儿充满了兴趣,分类、对应、计算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其实幼儿活动中的材料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活动的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学习内容,适当提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提供活动材料前,要研读教材、分析幼儿的学情,最终选择好活动材料,从而使幼儿的活动更加有效。

数学集体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既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要能达成教师的教学目的。总之,数学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具。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能促使幼儿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促使幼儿有效学习。

摘要: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在操作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发放数学操作材料时,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经验需要,又要能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动手“玩一玩”,使幼儿在对材料的摆弄中积累活动经验。

上一篇:药学术工作总结下一篇:3幼儿园宝宝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