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伦理视野下的志愿精神

2022-09-11

志愿者精神是志愿者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奉献”、“友爱”之情和对国家、社会、集体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自觉, 是志愿者精神作为公民社会中共同的道德理念和内在要求。儒家伦理思想认为, “为仁由己”,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因而, 本文试图将儒家伦理有效的融入志愿精神, 为其提供更为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内涵作一些探讨。

一、志愿精神:个体德性生活的实践

“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地更好的本性的根本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的, 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 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善品质, 即道德的品质。”1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德性生活指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以德性作为行为实施的标准, 通过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是个体德性实践的主要载体, 德性生活正是通过个体对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体悟, 给予他人以善意与关怀。

志愿者精神要作为一种德性生活的理念, 它需要志愿者理性的思考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 从而通过志愿服务这种德性实践, 认同志愿精神的伦理价值, 将志愿行为内化为个人的精神需要和生活习惯。因而, “志愿服务”这种德性实践, 在志愿精神的引导下, 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与服务的同时, 也能满足个体德性生活的需求。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普遍具有德性, 社会才会是有德性的社会。“要使品质成为德性的, 就必须诉诸行为, 使行为具有道德价值, 不经过反复的行为, 品质就不能成为德性的, 因为德性是一种习性或习惯。”3志愿者个体通过积极的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承担社会责任, 既满足了自身德性养成的需求, 同时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互为指导、共同进步, 每个个体同时享受到了社会共同体生活所创造的价值和福利。通过个人与共同体内部的相互作用, 每个人的德性都能够生长, 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其参与共同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养成。

二、儒家伦理:“为仁由己”的道德理想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范畴, 《论语》有云:“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从这二句话, 我们可以看出, 儒家伦理不光是要爱家人、朋友;也要爱他人;由内及外, 推而广之, 达到“大而化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圣外王”境界。在儒家看来, 君子就是仁者, 就是道德之人, 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而一个人具有了理想的人格, 就可以成为“君子”。在如何理解“君子”上, 儒家认为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自强不息”, 即:通过个人的坚持不懈, 不断提升个人的德性修养, 从而成人;第二个层次为“厚德载物”, 如:“舍生而取义”、“以天下为己任”, “仁者爱人”。

那么如何成仁呢?“为仁由己”、“仁皆可以为尧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如何修身呢?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儒家伦理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用, 通过“知行合一”来修身成仁, 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三、德性实践:“儒家伦理”视角下的志愿精神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题的志愿者精神是以“仁善”为内涵的, 是志愿精神的终级目标与核心思想, 它希望志愿者主体在奉献自己、施行善举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自身、互助进步、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儒家伦理和志愿精神的对比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首先, “儒家伦理”与“志愿者精神”的共同点都是追求个体的人格完善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如何“成仁”的问题。儒家伦理重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 而志愿精神关注的焦点是人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过程中, 谋求进步, 全面发展, 从这一点来看, 他们都是“以人为核心”, 不是物化的。第二, “儒家伦理”与“志愿者精神”都认为人的完善和发展是自我建构、实现的结果。儒家强调修身对于人格完善的意义, 把修身作为成人之本;而志愿者精神认为人在志愿服务中能够自我实现, 不断进步, 这种“进步”也是修身的一种方式。第三, “儒家伦理”与“志愿者精神”都强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是辩证统一的, 前者把社会共同体的和谐看作是个人“修身”、“成人”的指向, 看作是个体一生的价值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强调群体对于个人的意义: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基本原则。

儒家伦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深深扎根,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讲述的:“中国人是按照哲学去生活, 他们不是宗教的, 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第一, 一个人要“成人”, 首先必须成为道德之人, “真正的道德是人生活的智慧,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在志愿精神中引入儒家思想是可行的, 可以不断丰富志愿精神的文化内涵。第二, 由于每个个体的禀赋和作为有差异, 人的需求和发展也是多样性的, 儒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它一方面告诉圣人“治国、平天下”、“内圣面外王”的发展路线, 另一方面又告诉君子“修身、齐家”的路径, 虽然作为个体, 每一人都能不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不能够做到“内圣外王”,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人”。因此, 在志愿精神中引入儒家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个体确定更为清晰、可实现的人生目标。第三, 儒家强调, 一个人要“成人”, 关键在于自己的修养, 并且为如何提高修养和“成人”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方法, 如“克己复礼为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 都可以审慎的吸纳到志愿者精神中去。第四, 个人“成人”需要共同体的培养,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四者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家、村这二个基本的共同体单位是极为重要的, 彼此是紧密结合的。因此, 志愿精神的发扬要充分考虑所处的每一个共同体的特点, 尤其是家、村、社区这种基本单元性质的共同体。

从儒家伦理的视野看, 志愿者在德性实践的过程中, 一方面, 促使了个体的“德性养成”;另一方面, 使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获得了关心和温暖, 使社会共同体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整体的德性形成。再一方面, 儒家伦理中帮助个体实现个人自我发展和人生幸福的理想, 函盖了“志愿精神”所强调的在“利他”的过程中, 自我实现和满足的需要。

总之, 在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 在志愿者精神中, 合理的引入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 对于丰富志愿精神的理论和文化内涵, 是可行可为的, 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深入挖掘、分析、解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心价值观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 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人民幸福的实现方法之一, 与儒家思想在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相得益彰。虽然它们的具体内涵有所变化, 但总体上是相通的。因而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 志愿者工作将会不断的推陈出新, 志愿者精神内涵将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要: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它通过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德性实践, 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愿者精神是个人理性思维的结果, 也是出于人内心道德情感的真实流露。将儒家伦理融入志愿者精神, 不仅有利于引导个体德性实践的培养, 更有利于构建有德性的社会, 从而推动人类普遍幸福感的提升, 同时帮助个人进一步实现德性的完善, 从而实现“成人”。

关键词:儒家伦理,志愿精神

注释

1[1]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P31.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3[3]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P501.

上一篇:忠武输气管道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对策下一篇:浅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