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

2022-08-30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

读《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一书,书中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有理想,有追求,才有成功,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好终目标: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人们都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那么如何才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呢?在当今的时代,我想我们教师要做的恐怕不仅仅是教好书,更是要教好人。古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教学方法固然值得借鉴,但我们是否只应该停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而不需要再作创新和探索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作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从德、智、体、美、劳、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也道出了自己对于更高境界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美好追求。作者在理想的德育这一章中的阐述给我感触最深。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概括的来说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应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以孩子的实际行为与感觉为切入点的方式,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信条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真正贴近孩子们的心灵。而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本方法,重视对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他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他们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上,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认识到道德价值,树立起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体验,而道德教育重在养成。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确看法:

一、用心地去爱学生。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一直认为教书太枯燥!现丰看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虽然做老师已经四年了,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在用自己的严厉慑服学生。如今,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我对学生也充满爱心,但因为我的严厉和“架子”使学生无法体会。怎样与学生对话,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田,是我现在苦苦追求的。我相信借鉴书中所说,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在教坛埋首耕耘了许多年,目睹教育现状,我也产生了很多困惑,却无处寻觅到完美的答案。感谢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朱老师的这席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我,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一转眼,过去了四年。回忆自己过去的教育历程,仅用“平庸”一词即可概括,最大的收获也仅是一次获得先进的称号,充其量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教书匠而已。“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这么多年来对于这些,仅是教育中平庸一员的我从没有过一丝想法。

朱老师给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天写教育日记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原封不动的记下来,在写笔记的时候教师能够与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其实早在骨干教师培训时就有过这样的提议,让我们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为自己的成长积累财富。但回想自已,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在这几年里也记下了一些教学随感,但因为恒心不够,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客观的借口而疏于动笔。为了心中的梦想,从现在起我要挑战我的恒心,磨练我的意志。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对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可以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使同学们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愿意向上的,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读罢《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我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感谢朱朱老师让我正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感谢朱老师让我明白做一个“书香教师”的重要性,感谢朱老师让我正尝试着去做一名理想的好教师。我一定会让我的教育之梦在书的陪伴下越飞越高。

第二篇: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暑假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感触颇多,现摘录如下:

我开始仔细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引言的内容是《梦想成真》。退休教师布罗迪偶然发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时的作文本,作文题目是《未来我是——》,布罗迪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我‚是否实现了50年前儿时的梦想。结果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之人。最后找到的是盲童戴维,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英国内阁教育大臣。他在给老师布罗迪的信中写道:‚……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朱老师讲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是啊!自己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进取的动力,终究会在不懈的奋斗中获取成功。因而我们为人师者也要要自己的梦想,才能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自己没有梦想,犹如心中没有太阳一样,谈什么向学生播撒阳光呢!不敢梦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梦想的老师怎么会成为好老师呢,让我们把梦想珍藏在心中,在新的一年,为实现这个梦想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吧!

今天,我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第一章《理想的德育》的前言,深有同感。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在这种氛围下,淡化德育的必然的。然而,世间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渗透,部分学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触目惊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否则,培育的人才无异于‚病梅‛,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回荡在我的耳畔。因而,我们必须端正思想,研究对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养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勿庸臵疑,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德育,切实研究好的德育方法。可供研究的内容太多了,譬如:如何纠正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教育逃学的学生,如何对待游戏成癖的学生,如何教育早恋的学生等等。因而,我们不是没有事可做,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要像朱教授提出的要大家努力建造‚建筑人格长城‛。要救救孩子,我们也必须首先烤问我们自己的心灵,净化我们自身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相信只要真心付出,我们必定会有所收获的,让我们偕起手来,共筑人格长城;让我们坚决地屏弃假丑恶,把真善美传播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今天,我读了《理想的德育》的前四个部分,觉得朱教授 讲的完全正确,并且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在这部分当中,朱教授提到:‚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苍白无力,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自然的活动,脱离了生活的本真。用抽象的教条式的东西教育学生,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因而,我们要像朱教授所讲的那样:‚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在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接受教育,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和良好环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领悟道德的要求,从而自觉去实践高尚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创造条件,引导激励,使学生形成助人为乐、勤学上进、爱国守法、遵守公德、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意识和品格。

朱教授讲到:‚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正如朱教授所言:‚……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境界。‛这种读书是不仅有利于学生长知识长见识,而且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是与品格高尚的人对话,就是在接受真的善的美的东西的熏陶,就是在脑海积淀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净化学生灵魂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品格提升的过程。因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像朱教授提倡的那样建立‚书香校园‛,社会要建立‚书香社会‛,当然能够建立‚书香社会‛就不仅是学生之福了,而是社会之福国家之福了。我们的学校教师力所能及的就是千方百计突破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被‚正统‛的教科书所 包围的壁垒,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前面一句为朱教授语)这对于学生的高尚品行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我们的要务就是提高认识和努力实践。如何实践呢?

在《理想的德育》这部分中朱教授讲到:‚

三、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在此朱教授强调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生活情趣和才艺在学生德性养成中具有陶冶的作用。学生能够让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生活空间,那么他的精神生活是充实和有意义的,学生自然把精力用在发展自身的才艺方面,就会促进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哪有时间去打游戏、谈恋爱,甚至做坏事呢?

朱教授讲到:‚

四、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育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像朱教授讲的那样帮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近可敬的印象形象,学生就会找到自己与英雄的差距,通过英雄的形象给自己前进的力量,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热情、激情和活力。这里朱教授也明确指出教师要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拜的心理去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非常好的建议。拿我们常熟来讲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譬如远的讲有言子、姜子牙、翁同和等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近的讲有阿庆嫂的感人至深的业绩,有王淦昌等院士的丰功伟绩,这些都可以作为生动的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任务是拿出实际行动去挖掘这些资源,然后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从而实现我们再造英雄的目标。

在《理想的德育》这部分朱教授讲到:‚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臵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渐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现实的德育是层次不清,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如朱教授所讲:有些大学生连最起码的道德行为都不能遵守,提倡小学生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小学生却根本不能理解共产主义的内涵。因而,在此朱教授提出了德育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必须的层次,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体系;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的目标体系。确实我们的德育苍白无力,与德育目标不分层次、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这一情况有直接关系,因而我们应科学地设立德育目标,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实施的德育的原因。使他们都能遵守道德的底线要求,然后不断加深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行动的,思考的是选择恰如其分的德育目标,行动的是选择了目标就要去实现。让学生既确立现实的可感知的能实现德育目标,又要让学生树立长远的理想性的德育目标,让学生追求高尚的东西。这样的德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有利于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

朱教授在《理想的德育》中讲到:‚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安营扎寨。‛教师确实应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应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否则教育的效果不会好的。朱教授讲到: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教授教师的 表扬和赞赏中,自然会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反之,我们若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学生会失去自尊。自卑心理的压力使他们采取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既要让他们正视缺点错误,又要激励他们向上、进取,明确‚改过善莫大焉‛道理。此外,还要注意分清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属于品格方面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要对症下药,要采取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让学生领悟,去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效果和培育方式才是我们希望和追求的。

朱教授在《理想的智育》这部分中提到:‚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因而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它关注的是未知的世间,是求知的过程。这种求知的历程应该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应该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能使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被扭曲为应付考试的工具,这是非常可悲的,对于人才的素质提高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最近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所以每天中午到学校为儿子洗饭盆等餐具。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剧吗?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完全成为考试的工具,成为知识的奴隶。这样的学生学的是死的知识,而非朱教授所讲的成为人生智慧的知识。我们也要警惕啊!不能光为了成绩,而抹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遏制了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

朱教授在《理想的体育》这部分内容中讲到:‚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确实,体育在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形成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可低估体育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对于好动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当然,体育活动也有智力型的,如各类棋类活动。我们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选择参与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并进行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的教育,这是很不错的形式,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我校职教部正在组织七个兴趣小组,包括几个体育兴趣小组,相信随着这些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推动学校的发展。

朱教授在《理想的智育》这部分中提到:‚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老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朱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最欣赏的是‚合格+特长‛这种提法,这也是切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做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培养全才是困难的,而在合格基础上,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生把精力重点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特长专业或特长科目上或者小发明小制作方面,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因而,我们教师要善于寻找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帮助每一个人看清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之处,让学生都能理直气壮地抬起头来,能响亮地说:‚我能行,天生我才必有用!‛

今天,我读到《理想的智育》这部分,朱教授讲到:‚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文明之火的传薪者。‛在文中提到,苏联教育家阿莫什维利认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说得一点不错,我们是要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才对,在阅读中能给他们打开知识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让阅读成为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完善人格塑造、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读的书多了,做起阅读理解题的能力也自然地提高了,这就是说,素质教育会促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确实是受益无穷的,我们的困扰正如朱教授所讲的,为了追求高分数,中学生的阅读量少的可怜。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在应试教育没有真正改变的条件下,忙于提高成绩的应试机制不改变,那么学生的阅读量就难以提高,我们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好书,和高尚的人对话,那么学生可能自己读一些填补空虚的无聊的书,不仅无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还可能把学生引向邪路,君不见:地摊摆放的书籍及影像作品的低级趣味,只能让学生加速走向堕落或走向陈腐。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乐观,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话语又一次响彻在我耳畔,振聋发聩啊!中国的教育环境急需净化啊!家庭、社会学校不能有效合作是我们的一大问题,商人追求利益,发伤害后世子孙的昧心财,游戏机房对儿童、中学生开放是屡禁不止,书商出售和租借下三流书籍给学生看是平常不过,我们有时是不能睁开眼睛看世间的,更不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看世间的,否则我们的心灵满是伤痕……我们向谁呼吁呢?现实能改变吗?我们抱有多大希望呢?还是不想的好!否则,怎么能让心灵安宁呢???!!!!!!

十一

今天,我读到《理想的智育》这部分,朱教授讲到:‚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间、校外的天空。‛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让学生能自由地充分的发展,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学活用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锤炼自己,铸就理想的人格,具备顽强的毅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世间人,使他们成为具备观察社会、感悟世间风云变换的关心国事、天下事的有责任感的新时代成员。我们不能关起校园的大门搞教育,必须关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这同样需要我们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给学生的发展提高广阔的空间,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走上社会,体味社会和人生,这就要加强实践课这一环节,教师要多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把勤奋的学习和火热的社会生活融合起来。

十二

今天,我读了《理想的学校》这部分内容,朱教授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我校的生命力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就是发展特色教育,我校的特色专业是化工专业,此外,篆刻和其它一些专业或活动也正在发展自己的优势,向特色方面发展。确实,有了特色就有了与众不同之处,会吸引一个较大的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求学。他还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朱教授十分准确地认为教师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他说:‚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确实,这句话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当然教师的奉献精神除了自身的素质外,还需要学校领导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教师应该有激情去创新去探究去发展,不能固守陈旧和颓废,否则,对于自己是一种生命的浪费,对于学生是不负责任,对于学校是一笔损失。而要成为有建树的老师,就要去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积极进取的学生。使自己成为有远见的有创新才能的新型教师。

由于能力有限,对于《新教育之梦》领悟、理解还很不到位,书中的许多精华之处,有待于无进一步去体会与学习。

第三篇: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武鸣县城厢镇大同小学潘芳琳

寒假里我用心读了朱永新的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读完后,我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其中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八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师。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文字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理想的教师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这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 1

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朱教授说:“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

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

文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教育需要理想,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争取,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让我们为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而努力!

第四篇: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他是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更是一名世界教育大师!他历经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着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做到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常人!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

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努力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长的铺路石,和学生一起成长。努力做到追求新教育理想,共建教育美好明天!

第五篇:读新教育之梦感想

读《新教育之梦》后感之一

在学校里的时候,就常听我们的老师介绍朱永新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著作。这次,我县组织了读书活动,有幸让我欣赏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并对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那怎样的教师才是理想的教师呢?一番翻阅后,我认识到一个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几点,即“诗心”、“信心”、“爱心”、“有心”、“虚心”、“责任心”和“恒心”。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诗心”。朱教授在书中写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跟多梦的童年朝夕相伴的孩子王更需要有摘星的梦想和激情澎湃的诗心。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朱教授在文中写道:“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特别象我们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天有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制定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拥有朱永新所说的“诗意般的生活”。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信心”。但是,有很多教师却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巨大的潜力,看到的只是自己年复一年的平

庸。于是,曾经一度满怀激情投身教育的“天之骄子”慢慢就泯灭了热情,心甘情愿地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谈到自信这个话题,不禁又想到了我自己。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如:公开课上,经常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教态是否得体,活动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等等。朱教授说:“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爱心”。要做有爱心的教师,首先,要爱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中有很多乐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的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他们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一分耕耘会带给我们多少倍的回报。其次,要爱孩子。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其次要民主,师生平等。爱心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和教育事业。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心”。 朱教授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他鼓励广大教师要做工作的“有心人”,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搞教育研,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展开教科研活动,他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作“教育日记”,多年以后必有收获。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虚心”。幼儿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各种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都要认真学习。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责任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恒心”。 面对困难与挫折只会打退堂鼓,只会怨天尤人,不知道困难与挫折才是进身之阶,一帆风顺的人生怎么会有创造?怎么会有瞩目的成就?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许多人跋涉至成功的边缘,却又功亏一篑。在这样的放弃中,信心磨灭了,成功擦肩而过了。所以说,“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教育需要理想,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争取,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在接近成功,或者已经成功了.

上一篇: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下一篇: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