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2024-05-08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精选6篇)

篇1:《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第一章是《理想的德育》,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的,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应该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要实现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和和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理想的德育。而作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父母,也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

在这种氛围下,德育被淡化必然的。然而,世间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渗透,部分学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触目惊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否则,培育的人才无异于“病梅”,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回荡在我的耳畔。因而,我们必须端正思想,研究对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养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勿庸置疑,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德育,切实研究好的德育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教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师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天仅仅忙于上课和做作业,应该多给学生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而这些道德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篇2:《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篇3: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之梦

人本德育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实现有效积极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本身的科学价值,更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价值。如果没有教师对生命个体成长价值的充分认同,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变得更加和谐、温馨,也让教育者在一路行走中不断获得新的体悟。

一、“亲其师,信其道”———真情育人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育专家林格是这样诠释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感应,通过感应输入能量”;“心灵是唯一能和宇宙沟通的人类器官。”的确,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唯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真诚的爱,才会有一颗宽容、柔软、慈悲、怜爱的心,才能时常面带笑容,温情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才能懂得用真情关爱生命、呵护心灵,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当学生感悟到教师深深的爱意后,便能激发出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一点一滴地累积。首先,我们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优等生是一件容易的事,关爱“学困生”“捣蛋生”需要理性和智慧。“不抛弃,不放弃”是转化他们的一个秘诀。你让他感受到教师真心在意他,在和他一起努力,那他才会愿意伸出小手和你相牵一起前进。此时,其他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受到感染,才不会歧视、讨厌、排斥“这只落后的小鸭子”,纷纷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充分印证了“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教育名言。其次,我们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思想动向,乃至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周围环境等。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现状与实际,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再次,我们还需要“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的快乐是教师的初衷,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但是,在“爱”的名义下,教师们时常扮演着“警察”“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实施着“豆腐心,刀子嘴”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相反会对老师心生反感、埋怨。有时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闹闹笑笑,用自己的笑脸换来学生一个个的太阳。

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赏识励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如果德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忽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必将造成德育对学生的疏远,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教师要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用鼓励和赞扬来激励学生,唤醒他们深埋的潜能,鼓舞他们自觉地放大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让一些不良的品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从而大踏步地向着成功之路迈进。

赏识自己的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班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是否出众作为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而应看到成才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就是用“心”执着地爱那些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为他们开垦出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有人说,“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但这一枝独秀却能给人们带来春的气息,引来万紫千红和蜂飞蝶舞的盛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大家能欣赏到这朵那朵的花儿已经在身边悄然开放;也要多多以生活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进养人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有智慧、有心灵、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思想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涵养的过程。教育若不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知识增长的规律、思想形成的规律,无疑不能称之为“教育”。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孩子总是一天到晚被催促着,快吃、快走、快洗、快睡、快做……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我们对他说:“别急,孩子,你慢慢来。”

德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细腻和细致,需要平静与平和,需要耐心和耐性。慢的德育需要教师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呢?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也是一种不易发觉、不可再生的成长资源。学会运用这些资源,留给学生等待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一个“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你的鼓励中自主地站起来。而如果学生一犯错你就去惩罚他,那他很可能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或在你的拉扯中勉强地做做样子。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绝对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也绝对不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人本德育就是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等待和宽容,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效”,以简单化、程式化的粗暴方式来处理问题,就像雷夫老师所说:“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教育就会有别样的风景。

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厚积塑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性。任何一种贴近于时代的管理理念、育人理念都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它只适用某一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管理观念的更新,注意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使人本化教育更趋科学,以满足素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礼记·中庸》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老的智慧启示我们,要知行合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做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电、补充“营养”,让知识向纵深处发展,变传统的“一桶水”为新形势下的“长流水”。

新课程呼唤的综合型教师,其实质就是学习型的教师。加强自己的学习,既要向经典教育名著学习、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必须先成就自己,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4:追寻新教育之梦

镇中小学,在连云港市第一个融入新教育实验的大潮,并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走出了一条追寻新教育之梦的探索之路。

请进来 与名师对话。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镇中小学多次邀请了全国新教育实验专家——昆山国际学校校长、《新教育实验通讯(电子版)》执行主编,教育在线论坛(http://www.eduol.cn)“新教育实验论坛交流区”论坛版主,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成员刘恩樵做《教师成长——在实践中生成智慧》、《构建理想课堂》的专题报告;邀请全国新教育实验专家——《凤凰语文论坛》版主、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子阳做《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题报告。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海波、王家宝、徐鹤春、南师大博士孙伟、淮阴师范学院客籍教授——灌南县教育局副局长兼第二中学校长李伟等做学术报告。邀请了县教研室主任缪建山、县语文学科带头人李月梅等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请进名师,与名师对话,用名师思想引领教师成长。

走出去 与世界共舞。为了构建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对接先进发展与教育理念,镇中小学先后派出了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两次到苏州北厍小学、新城花园小学、宝带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全方位对口学习,对接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派新教育实验领导与骨干教师参加在成都、北京举办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年会,汇报镇中小学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情况。带领全体教师到私立“新知学校”、“光明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感受他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服务理念,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沉下来 研究中成长。镇中小学多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课题“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与研究”被中央教科所立项,成为实验学校。省级课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顺利结题。举办了江苏省中小学数学研究第六期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参加市小学校长论坛活动,开展“反思、互动、超越”课程改革沙龙活动,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为教师的迅速成长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共读书 建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共建精神家园。镇中小学深入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举办“书香伴我行”读书节,开展振兴阅读,“书香班级”评比、“阅读之星”评比活动,举办县“营造书香校园”现场会,在读书中丰富师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如今,读书,已融入镇中人的生活,成为镇中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上网跟帖发帖,已不再是新鲜事,教师撰写读书心得,教学反思,学生书写读书笔记、日记已成为一种自然。以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已成为镇中人的共识,浓郁的读书氛围已经形成。

勤动手 实践中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镇中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承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开展“悯农”主题实践活动,感悟中华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母爱”主题教育体验活动,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举办“六一”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才华;参加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滚雪球、堆雪人,享受大自然乐趣;参观农物展室,体验历史变迁;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祭奠烈士英灵、参观“渡江第一船”,感悟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听“八荣八耻”报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参加征文比赛,展示优秀素质。

再回首 探索中前行。新教育实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经过镇中人不懈的努力,镇中小学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少先队基础建设合格校”、连云港市“德育先进校”、连云港市“田径特色学校”、连云港市“先进单位”、连云港市“实验小学”、连云港市“一级学校”等等。

篇5:读书心得新教育之梦

新教育之梦讲述了朱永新老师对新教育的看法、观点等,其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方面的理想状态。他阐述了到底什么样的德育才是理想的,才是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而智育又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对于在我们国家被忽略的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育我们又应该怎么样用全新的眼光视之,以及如何学校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条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些种种都关系到我们今后新教育的改革成功与否。

下面我结合看过这本书和自己的想法谈一下这些观点,首先是德育的问题。谈到德育,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其他的国家,不管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还是科技发展的今天,德育问题都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重视德育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促使其形成,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我们才能提高德育水平,教师能在教学的领域中有所成果。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应该要与书本为友,寻找生活的榜样等方法去引导学生。而在家长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教育,比如说见到长辈、同学要问好,做一个有礼貌的乖孩子;或从侧面去引导孩子去提高道德水平。

关于智育的问题,我觉得理想的智育可以和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关于智育应当是要超越知识、充满民主精神的、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从教师的角度讲,老师应该要树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不是单单懂考试的机器。从最简单出发,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抓起吧,如进行有效教育的模式,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团队意识。在家长方面,我觉得家长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智育,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孩子不敢兴趣的培训班,应该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兴趣、爱好,从而让孩子快乐的上学、拥有一个让人一辈子难以让人忘怀的童年,这将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智育进入高水平,即使孩子的智育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接着是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方面。众所周知,在中国这几方面都是不怎么受重视的,我们的体育在走下坡路,当今,我们看到的小学生不是“豆芽苗”就是“柱子”,以及大学生的体质较弱,每年的大学生体侧都是令人们值得忧虑的问题。至于美育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国家的美育、劳动教育技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在中国,没有形成一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如今,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在新教育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才能是一个教师队伍永远都有激情、有活力,用心的去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校长、教师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所收获。作为学生的一员更要充分的发挥主体能动性,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成为一个有个性的好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致力于祖国未来的奉献中去。

篇6:《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确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对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可以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使同学们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蔚然成风,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愿意向上的,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上一篇: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防艾禁毒知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