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则

2024-04-11

规划原则(通用9篇)

篇1:规划原则

工业用地规划原则 5.1 布局准则

5.1.1 随着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的工业逐步向特区外转移,特区内工业用地逐步减少,特区外工业用地则保持增长趋势。但是无论在特区内还是特区外,工业用地都应集中布置,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或工业组团,集中管理,统一开发,以提高工业用地的效益。特别是一类工业对外干扰小,所用设备较轻,不同类型的生产加工活动相互联系密切,因此宜将一类工业集中布置在多层厂房之内,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另外,工业用地宜沿主要对外交通干线布局,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应减少工业自设辅助设施的规模,尽可能利用城市仓库、装卸场所和停车场等社会性设施。

对于有污染的工业,必须依据“先治理、后排放”的原则,对自身的污染进行治理;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应合理布局,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以减少有害气体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城市的水源和取水口通常都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有水污染的工业不应布置在这些地区,以减少对城市饮用水源的污染,避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5.1.2 二类工业是城市工业的主要类型,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部分二类工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因此应集中布置在专门的工业区内,不得与居住、公共设施等其它非工业功能区相混合。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应与其它非工业用地之间设置卫生防护绿带。

三类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用地规模大,宜远离城市中心区单独布置,与建成区之间应设置较宽的卫生防护绿带,具体标准可参照相关的工业设计规范执行。

一类工业对于居住和公共设施功能的污染和干扰很小。对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企业,为减少工人的通勤流量,方便居民生活,允许就近布置在住宅区内;但应独立占地建设而不得与住宅功能相混合,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居民住宅的噪声、气味及其它方面的干扰。

5.1.3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深圳东部以发展旅游业和海洋产业为主,并要建设成为体现滨海城市特色、环境优美的地区。而三类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故不宜布置在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

5.1.4 部分工业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要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规划工业布局时,除了要注意减小对非工业区的污染外,也要尽量克服不同工业之间的污染,可设立污染工业园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集中在一起。

5.2 规划标准 5.2.1 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城市用地的现状、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为15%~25%;《标准与准则》(97版)对工业用地比例的规定是:特区控制在10%,特区外控制在20%~25%,没有对全市的工业用地比例进行规定。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检讨与对策(2001-2005)》的现状调研资料,2000年底深圳市工业用地状况如下表:

2000年底深圳市工业用地状况一览表(略)

着眼于将深圳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应适当控制特区工业用地比例,促进特区工业向特区外转移;特区内以发展居住和服务业为主是符合发展形势和目标的,事实证明经过努力也可以到达这一目标。但也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因此将特区工业占地比例调整为8%~12%。同时,应正视特区外发展工业仍然有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潜力,这也是扩大经济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所依赖的重要基础;事实也证明原来确定的20%~25%的工业用地比例明显过低,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符。但特区外现状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不足的状况也要逐步改变。从现实和目标两方面综合考虑,将特区外工业用地比例控制在25%~30%比较合适。而全市的工业用地比例控制在15%~25%,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第4.3.1条的规定一致。

5.2.2 本条所指工业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独立的工业用地,仅包括少量的生活配套用地,不包括城市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标准与准则》(97版)曾按照不同类型的工业对工业区的用地规模分别给予了指导性规定,如下表所示:

规划工业区用规模表(略)

但在从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工业区的用地规模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用地条件、企业性质、投资规模和工艺流程等因素,与一、二、三类工业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工业类型而划定不同的工业区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并不合理。而且,在全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二、三类工业区设定的下限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大面积“圈地”和用地浪费的现象。本标准与准则主要考虑要限制工业用地过小过散的开发,引导工业集中布局,因此只确定工业区开发的用地规模宜为30公顷以上。

在《标准与准则》(97版)中,还要求标准工业厂房的基本地块应为矩型,并参照国际经验对于不同类型标准工业厂房的基本地块规模给予规定,对于工业区内部的用地构成也提出了要求。但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为工业区内厂房的布置、用地的构成具有多种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工业流程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论;内部布局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宜进行过多干预,规划也不宜给予过于繁琐具体的规定。因此,本次修订工作将这些内容删除。

5.2.3 从深圳已建设的工业区的情况分析,工业区容积率与工业区的规模、用地构成、企业工艺流程、产业结构、各项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大小等因素有关。一类、二类工业区可以以多层厂房为主,因此容积率相对高一些。工业区的建筑密度依工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一类工业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集聚程度较高,因此建筑密度略高。对于工业区的开发强度,宜根据所在地区具体情况编制详细蓝图,采用个案方式确定。表5.2.3所定的标准可作为标准厂房工业区的指导性标准,供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参考使用。

5.3 工业区配套设施

5.3.1 工业区配套设施是指工业区内部设置的必备的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包括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工业办公建筑和仓库等。对于工业区而言,最重要的一类配套设施就是单身宿舍。单身宿舍从用地类型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工业用地之外成片建设的、自身也有一定生活配套设施、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和生活功能的单身宿舍区,在进行用地统计时不得计入工业用地(M),而应纳入三类居住用地(R3)进行统计,并按照居住用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第二种是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一、二类工业区内建设的单身宿舍楼,但也需要单独占地建设,并不得与工业厂房混合建设,还应采取必要的卫生和环境防护措施,满足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这种单身宿舍在进行用地统计时应计入工业用地(M),本条规定主要是针对这种单身宿舍制定的。三类工业的污染较为严重,与居住和生活功能不相容,无论是否单独占地,在这类工业区内及相邻地区都应严禁建设单身宿舍。

5.3.2 工业区配套设施的设置应遵循集中布局、简化功能、高效使用的原则,并应逐步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经营,尽可能多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参照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五分册的有关内容,工业区用地构成中,工业仓储用地一般占30%~50%,生产管理设施用地占5%~10%,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5%~15%,道路用地占10%~15%,绿化用地占20%~30%。单身宿舍和职工食堂是工业区内最主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将这两类占地比例控制在5~15%是比较适宜的。

5.3.3 停车场是工业区内的重要配套设施。工业区内设置公共停车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工业区内有一个良好的停车和运输环境,减少厂区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本标准与准则第12章表12.4.2.1的规定,标准厂房工业区每100平方米工业用地应设0.2~0.6个停车位;每个工业区的停车场地中,应有50%用于小汽车和轻型货车的停泊,50%用于货车的停车和装卸;面积大于45米×40米的地块应增设大型货柜装卸泊位,装卸位长度不得小于13米,宽度不得小于4米,净空不得小于4.2米。

工业区停车场因工业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下表为《香港规划标准和准则》对各类工业停车场所做的具体规定,可作为工业区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参考依据。

工业土地用途类别的泊车设施规定

1、如设有其他配套设施,《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8章内部运输设施的有关标准将适用。

拨供货车使用的停车位,应有一半可供装卸货物之用。

2、就工业来说,上述泊车设施规定属最低要求。香港工业公司会根据个别用地的情况来评估泊车设施的实际需求。

3、就科学园来说,重型货车的泊车设施规定并不适用。

4、凡按建筑楼面面积提供设施,指定建筑楼面面积中不足1 m2的部分也应包括在内。5.3.4 职工食堂是工业区必备的生活辅助设施,根据厂区规模的大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满足职工就近用餐的需要。由于工业区存在污染,职工食堂的设置必须满足必要的卫生标准,应布置在污染源的上风向。

5.3.5 为提高运行效率和保证环境质量,目前深圳市的污水处理厂是按照全市统一的污水系统规划进行建设的,从理论上说可以满足所有地区的工业污水处理要求。但要全面完成规划建设,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运行,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建设周期,特别需要配套管网的建设,这需要较长的过程,而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污水必须及时处理才能保证环境质量不受损害。因此,对于那些位置较偏远、周边设施不齐全且难以纳入全市污水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工业区,应根据需要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目前面临的排污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再并入全市污水处理系统中。

5.4 工业区道路

由于工业区内道路的使用性质、通行的车辆状况及时间与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差异,故制定相应标准,以满足消防车辆的通道要求和交通运输的要求。将工业区道路划定为主要通道和次要通道两个道路等级。5.4.1~5.4.3条是参照《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制定的工业区道路宽度标准,在工业区规划设计中作为指导性标准运用。

5.5 工业区绿地 5.5.1 深圳建设“花园式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对工业区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技术支持。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居住区、工业区等,应按本办法的规定,设置附属绿地”,工业区建设应注重环境质量,确保工业区绿地建设,以美化厂区,增进职工身心健康。工厂绿化要因厂而异,力求体现和衬托企业形象,建成花园式工厂。

5.5.2 为保障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工业区应集中设置成片游憩绿地,辟建工业区小游园,满足职工工作之余的休憩、娱乐需要,美化工业区环境。本条规定的面积和设置指标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标准使用。

5.5.3 表5.5.3提供的各类工业企业绿化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例的指标,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基础上进行了细化而制定的,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标准使用。工业区内绿化树种应选择抗污滞尘力强、无飞絮,具防火和美化力功能的树种。产生有毒气体的工厂,可选择防污染树种进行绿化,具体包括高山榕、印度胶榕、大叶榕、细叶榕、菩提树、台湾相思、樟树、柠檬桉、麻楝、芒果、扁桃、人心果、鸡蛋花、夹花桃、米兰、九里香、红背桂、油茶、散尾葵、鱼尾葵、蒲葵等。

5.6高新技术园区

5.6.1 高新技术园区是深圳市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功能区。高新技术园区宜紧临大学或科研机构选址,园区内往往包括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一些既有研究开发能力又能试制生产的企业单位;要求有良好的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高质量的工作娱乐环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必须具备自主开发高科技产品及生产功能,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具备信息接受、联合科研与产品试制功能,因此应采用整体开发的方式,重视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

5.6.2 高新技术园区是一种集教育研发、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不是一种单纯的用地类型,因此可以安排与上述活动相关、功能彼此相容的用地类型。但高新技术园区要求保持较好的环境质量,不应布置污染严重的三类工业用地。

5.6.3 高新技术园区要求有优美的环境,因此建筑密度应比一般工业区低,绿地率应高于一般工业区的标准。

篇2:规划原则

1、全省各地市分公司、各厂家设备扰码使用原则统一。

2、每个基站按照3个扇区规划,同一基站小区的扰码间隔为1。例如基站1的A/B/C 扇区分别用扰码1/2/3,基站2的3个扇区分别用4/5/6。

3、双载频或多载频站点只规划主载频(第一载频)扰码,第二或第三载频与第一载频使用同扰码。

4、扰码预留

预留2组(主扰码组0-1)共16个扰码,供高站规划或实际中发现扰码冲突时使用。

5、室外基站扰码

分配52组(主扰码组2-54)共416个扰码,用于室外基站规划。城区以外的隧道分布系统,也使用室外基站扰码。

6、室内分布扰码

分配4组(主扰码组55-58)共32个扰码用于室内分布系统和城区隧道分布系统。如实际使用中密集城区室内分布扰码不足,为边界分配的6组在市区可用于室内分布系统。

7、边界扰码

分配6组(主扰码组59-64)共48个扰码用于边界扰码规划,分为A、B两组,每组24个扰码。如实际使用中边界扰码不足,可将4组室内分布扰码分两组(主扰码组56、56,主扰码组57、58)分别充实到A、B两组中。

篇3:规划原则

1 城镇规划的一般原则

(1)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 规划者应该注重发挥这些自然条件, 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 城市历史规划出适宜人居的城市格局,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立足于原有基础上, 不能单纯为了经济收益与其他城市攀比。

(2) 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城镇规划的目的就是要让城镇的居民在这座城市中能有舒适的宜居环境。因此, 规划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征求居民的意见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环境因素, 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城市, 让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

(3)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 要坚持开发与节约的方针, 提高资源利用率。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该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 相互协调和制约, 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对于一些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应该杜绝, 才能减少城市污染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4) 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内容。城镇的给水工程应该根据用水量标准, 合理选择水源地, 确定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和给水管网及配水管网的布置。城镇排水功能上的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组成, 要确定排水制度、排水区域、雨水量估算、污水总量估算、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局以及污水处理厂布局。

对于垂直结构的规划, 应该结合城镇用地合理选择, 从分利用自然地形, 解决城镇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 让城镇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合理组织城镇用地的地面排水, 合理组织好城镇用地的土方工程。

(5) 城镇景观系统规划的原则。确定城镇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对于城镇景观资源要善于发掘与分析评价确定城镇景观的特色, 研究城镇用地的结构布局与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 对于城镇背景、制高点、景观轴线要制定城镇景观控制区, 确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镇户外活动空间。

2 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

城镇规划包括居住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分类、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应考虑的因素等, 因此, 在规划过程中, 要注重舒适性原则、城镇审美原则、生态环境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

2.1 注重城市规划合理原则

对于城镇的规划建设中, 要结合城市的综合需求, 并从整合原则出发, 有效的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种协调和处理当中, 从而达到强化城市规划意识, 把城市规划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规划过程中, 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相协调。处理好城市整体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 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城市中各个区域, 体现城市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建设。

2.2 加强城市规划决策机制意识

对于一些大型的工程, 在规划建设钱应该召开听证会, 同时也应该在建立城市规划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规划委员会。不断创新规划理念, 发挥组织协调能力, 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推进经济发展, 才能确保城市规划顺利进展。

2.3 城市环保规划

当前阶段, 我国处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困境, 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环保规划。降低空气污染的途径可以通过种植绿化减少空气污染。对于工业区应该在规划时将其原理城市中心, 并根据当地的风向频率、河流分布等自然条件合理布置工业区所在位置, 同时也应该通过汽车尾气处理来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活垃圾的处理, 并通过增设垃圾回收站等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同时也应该谨慎考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问题, 避免垃圾污染影响到城市水质以及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2.4 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 应该对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加以重点关注, 对于城市历史和特色环境, 借此把城市设计落实到规划层面上。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上应以整体的协调性设计为主, 既要符合空间分布和景观组织要求, 用不能影响城市整体效果。把城市规划定位为更贴合人性化的层面, 才能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3 我省城市规划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 江西省城镇化之所以能以前所未有速度加快推进,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城镇化进程中, 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 遵循城镇化客观规律, 制定并实施有效措施, 积极探索有江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把城镇化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突出重点,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对外开放, 多渠道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增强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面貌, 提高城市品位。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已被证明符合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 切合我省省情, 今后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例如, 我省将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 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推动江西科学发展。

但是, 目前我省在城市规划上也有不足, 一些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慢, 市政基础设施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南昌作为江西的龙头城市, 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国际化功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营造,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改变在区域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中心城市。

同时着力建设九江、赣州、上饶、抚州等城市, 推动其城镇化发展, 建设出充满活力江西。

4 结束语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实施规划, 不断完善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管理,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充分考虑经济能力、社会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规划, 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进步,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产生, 城镇也随即产生, 如何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也成为现今重要的研究项目。本文将从城镇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出发, 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探讨城镇规划的合理化规划方法。

关键词:城镇规划原则,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雷峻.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 2014 (02) .

[2]程阳.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J].企业技术开, 发2014 (04) .

篇4:领域资源规划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领域资源;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Resource of Areas

Sun Hao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Technology,Harbin150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e of resources in the fiel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retrieve existing areas of resource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strategy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field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Field resources;Planning;Strategy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专业资源与学院的教学资源存在着冲突与差异,产学研的推进过程中,实施企业、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的概念体系、领域边界和体系结构存在不同,领域资源的存在形式、应用领域与应用对象不同。采取何种方法,实现多维度领域资源的规划融合成为当向首要任务,而多维度资源的集成优化、检索分析和创新控制成为新的课题,最终,实现领域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和最优化。

一、领域资源问题分析

(一)领域资源的重复问题

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形势下,领域资源在不同主体下存在概念差异、边界不同和系统各异,而在同一领域内的同类主体的重复性很大,同一主体下的多个同类对象的重复性严重。领域资源在研究领域、实施领域、教学领域的存在表现形式差异,及时在同一领域内,同等层次的单位由于行政领域等相关体制问题规划的领域资源仍然存在重复问题。减少领域资源的重复性,实现领域资源一致性;降低建设成本,并且更好的实现领域资源的共享,是提高领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二)领域资源建设的质量问题

多维度的领域资源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严重,而多维度领域的结构差异、关系层次各异、元素不同以及标准不一,是领域资源的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同一领域资源中,由于参与者的角度不同,开发不同阶段参与对象的不同以及完善检测标准的程度不同,也导致领域资源实用性差和质量不好。领域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和一体化设计,同样导致质量无法保证。

(三)领域资源规划的整体性

领域资源建设主要面对科研、工程和教学领域提供支持服务;虽然面对一个应用领域,但是由于三个领域的方向不同、目的不一致以及作用差异,导致不能实现整体的规划与构建。领域资源规划与建设上的参与者的领域和层次单一,不能做到跨领域的构建和多层次的参与,无法实现同意规划和同步构建;因此,不能做到多维度的满意。从软件开发过程看,领域资源建设的应用与反馈性不好,无法做到设计、实施、应用、反馈、二级开发,无法形成闭环开发模式;因此无法实现优化与改进。综上所诉,总体规划和同步实施是实现领域资源规划完整性的保证,也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共建的基础。

(四)领域资源规划的体系支持

领域资源的规划是基于领域应用、研发与教学的考虑,但是现有的领域资源的支持体系不完善,应用效果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软件开发过程,领域资源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改变的,而现有的领域资源规划与建设无法实现领域资源的更新与优化。从领域资源规划的过程来看,资源的边界和体系完整也无法保证,同时仍然存在着参与人员单一、领域单一等问题。在使用方面的角度,由于设计者的专业化程度高和使用者的对于领域的了解程度和系统的熟悉程度限制了领域资源规划的应用。因此,实现支持体系建设是优化和整合领域资源的必由之路。

二、规划原则

(一)总体设计跨领域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优势,从三个角度实现总体设计跨领域规划原则。以企业实施为主导,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为辅助,共同实现跨领域资源的规划。科研领域的理论思考必须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且从生产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教学领域的参与者必须参与生产实践(既校企合作),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科研的方法与结合教学主题的参与。三领域与多维度的参与,共同创建同一体系结构、统一概念以及相同的应用平台。兼顾传统领域资源与现代领域资源,兼顾普通文本与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领域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跨领域规划以及多维度建设,为领域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性参与原则

领域资源建设时,需要考虑到各种技术不平衡和技术条件差异性,多部门共建和多层次参与能够实现技术平衡与限制。以往的领域资源建设都是专家设计方案与边界,知识工人实现领域资源主体建设,而用户只能机械的使用现有资源与系统。本文基于多领域统一规划资源的基础之上,要求领域专家、知识工人与资源使用者共同参与规划、参与建设、参与使用,以此保证领域资源的规划的层次性完整。由领域专家和知识工人共同构建框架体系,要求领域资源的使用者评审领域框架体系,反馈意见由构建者协商改进。领域规划阶段主要由知识工人完成,要求领域专家实现边界与极限值测试领域资源并反馈意见,同时使用者参与应用性测试并反馈意见。应用阶段通过应用反馈来形成二次开发的需求,并实现优化。多层次的参与是领域规划完整性与完善性的保证,也是领域稳定运行的保证。

(三)螺旋模型和增量模型原则

由于领域资源规划由于涉猎的领域比较多(包括企业领域、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本文的领域资源规划基于多角度又、多层次,无法一次实现完整的领域规划。传统的领域资源规划基本是基于现有专业资源的整理与分类,提供检索与查询;资源的规划过程不能科学合理,导致新生资源不能涵盖,老资源无法检索。本文引用了软件工程的螺旋模型与增量模型的方法规划领域资源规划过程,保证领域资源规划的递进性和各部分的有效增加的效果。基于螺旋模型的方法,随着多领域用户的意见反馈,通过领域专家的评审,最终有知识工人实现领域资源的规划实现,实现闭环回路优化资源。例如,用户检索无果则把检索内容提供给反馈信息,通过知识工人确认信息归属,领域专家提供资源信息补充领域系统或从新规划满足用户。基于增量模型的开发,由于知识爆炸导致领域边界的划分模糊变更频繁,可以把分支领域进行增量模型的开发。每一个增量开发可以独立、互不影响,通过螺旋模型实现资源规划集成。由此,规范领域资源的开发过程,实现领域资源的边界与知识变动,最终保证领域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三、领域资源规划策略

(一)领域资源规划要实现社会化、开放化、市场化程度

领域资源规划要依托行业协会,加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所沟通与联系,实现学院、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发展。逐步实现跨地区领域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合理配置人员、场所、设备等各种领域资源,实现领域资源的市场化。科研院所要成为高等院校的理论基地与培训基地,而企事业单位将成为高等院校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而高等院校将成为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提供基地,由此形成新的产学研关系。

(二)领域资源要提供统一的系统平台

领域资源的应用跨领域、适用对象多层次,所以要求应用平台统一,同时,兼容多种格式。现金的开发平台都基于网络的,应用浏览器实现接入平台的统一。

领域资源的规划是教学进步的桥梁,其规划的优劣、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领域资源边界清晰、分类合理、检索准确是教科研的重要前提。

以工程为中心,以科研领域资源库为基础,以教学为检验,规划统一的领域资源平台,提高领域资源的共享性和完整性。

(三)领域资源注重应用效果

不同于以往领域资源建设过程和检验标准,本文更强调应用效果多层次与双向反馈。强调领域资源规划的同时,重视领域应用的不同主体的多角度应用效果。对于主体的反馈信息,通过领域专家和知识工人实现领域资源的再次规划。当领域资源二次开发之后,要形成相应的培训与交互,让用户了解领域系统的变更。满足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满足知识工人交互需求,满足领域专家的应用需求,并且应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领域资源。领域专家的实例性联系的满足,用户的理论解析的满足,以及知识工人的知识与分类的满足。最终逐渐适应现代开放的知识环境和要求,逐渐形成良好的自运行模式。

(四)领域资源重视反馈系统建设

良好而完善的反馈机制是领域资源规划建设的有力保证。产学研三个领域,专家、知识工人和应用者三个应用主体的反馈是领域资源完整、完善、运行良好的基础。以应用反馈促进领域资源规划的完善与开发,以开发和推广来增加领域资源的充实与优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螺旋式的递进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朝东.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分类与整合策略[J].教育管理,2001,1

[2]陈庚,李亚春,李玉环.远程教育整合之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3]杨志惠.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设想[J].科技信息

[作者简介]孙浩(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应用与安全。

篇5:理财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4321原则

所谓4321,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家庭的收入分成4份,比例分别为40%、30%、20%和10%,把这些钱分别用于投资、基要生活开销、机动备用金以及保险和储蓄。这种划分理论比较像一个理财金字塔,其中,投资的部分由风险投资和稳妥投资合并而成。

二、80法则

80法则是理财投资中常常会提到的一个法则,意思就是放在高风险投资产品上的资产比例不要超过80减去你的年龄。比如说你今年30岁,包括存款在内的现金资产有20万,按照80法则,你放在高风险投资上的资产不可以超过50%,也就是10万。而到了50岁,你的现金资产有200万,那么也只能放30%,也就是最多可放60万在高风险投资上。80法则的目的很明显,其实就是强调了年龄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年龄越大,就越要减少高风险项目的投资比例,从对收益的追求转向对本金的保障。

三、双十定律

双十定律的规划对象主要是保险。所谓双十,就是指保险额度应该为的家庭年收入,而保费的支出应该为家庭年收入的10%。打个比方,你目前的家庭年收入是10万,那么购买的意外、医疗、财产等保险的总保额应该在100万左右,而保费不能超过1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可以用最少的钱去获得足够多的保障。

四、“不过三”定律

所谓“不过三”定律,意思就是房贷的负担不要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比如你的家庭月收入是1.5万,那么房贷最好不要超过4500元。

篇6: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我们今天使用的电灯,就是他发明的。当时为了这一项发明,一共实验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失败,才最终取得突破制出了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电灯。

今天的大多数人相信有奇迹,的确世间是有奇迹、机遇的垂青。像爱迪生这样就是奇迹,不是一下子就得来的,他几乎花了一辈子才获得了奇迹。从我们通常的眼光看,他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上学的希望,还带有局部残疾,这样的人在今天一定是什么都没有的人了。但结果却非如我们通常所想,就是因为他从一生的持久原则来进行职业规划。

持久原则需要我们从一个更高的高度,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发展的看待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一方面,在矛盾中的各种因素,如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等都处在不断相互运动、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之中,这种运动决定了事物的特征、现状、历史及未来。另一方面,事物的矛盾却永远不会停止消失。在矛盾运动中对立的因素将互相对立、互为支撑,并且互相消长转化着。

篇7:森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原则

在森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项目中,项目组认真贯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战略方针,严禁乱砍滥伐林木和在景区内放牧;在森林生态景观规划中,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景区内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旅游环境;在森林生态景观规划中,运用大手笔、大景观、大色块和精雕细琢的规划设计原则。在森林生态景观规划中,运用高起点、高标准和高科技的规划原则。高起点是: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多用彩叶植物,增加森林景观色彩;丰富森林景观结构,使之高低错落,层次丰富。高标准是:林木覆盖率高,苗木规格高、质量好。高科技是:将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森林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中。

除此之外,还要把森林引入旅游环境,让旅游环境坐落在森林之中。达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点森林化,旅游线路林荫化;在森林生态旅游规划中,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不断丰富树木种类;在旅游环境内,要保护和招引野生动物(对易伤人的猛兽要有安全措施),特别是鸟类;要充分利用、改造、充实河流两岸的植被,增加彩叶植物,让其自然、合理地大面积分布。在旅游环境内造林绿化时,应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花卉相结合;将常绿树、落叶树、彩叶植物相结合,以形成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森林景观,旅游路线的绿化美化:赤峰—茅荆坝公路、锦山镇至各旅游景点旅游道路,都要贯彻国家关于通道绿化的要求,采用行列式、组团式绿化方案;应做到从路上看,整齐划一,路外与片林、树丛、草坪、花丛紧密结合,形成绿色走廊景观带。

篇8:规划原则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空间形态,苏州西部生态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的,适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2008年世界生态城市峰会提出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共存的城市环境。各界有识之士也已经陆续提出人类文明要向生态发展。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对以往工业文明产生的城市模式的反思,其有利于解决现今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也有利于预防今后建设的新城出现类似的环境问题。未来的城市建设势必以生态城市模式为主导。

1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态城市提出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态城市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和丰富。世界各地也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伯克利、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日本北九州和新加坡等。

我国的生态城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跨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及20 000多个小城镇都在向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江苏省的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等,这些城市在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城市。同时,我国很多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与新加坡合作的天津中新生态城、与瑞典合作的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

2 生态城市规划面临挑战

中国各处大张旗鼓的生态城市建设,给规划人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类型的差异,相对应的生态城市规划也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传统城市的“生态化改造”和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传统城市“生态化改造”规划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例如江苏省常州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强调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园林型城市,并对绿化率做了很多硬性规定。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多引进了大量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包括微循环经济、绿色交通、能源再生利用、零碳模式等。

3 生态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原则运用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涉及空间形态规划和使用模式;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涉及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其中技术使用与功能布局的原则通常与专项规划直接关联。而对于新城来说,空间形态规划及使用模式则具有更大的统筹意义。苏州西部生态城位于苏州高新区最西部,濒临太湖。总规划面积约42 km2,其中建设面积约15 km2。与很多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不同,基地本身山水资源非常丰富,规划从基地特征出发,在城市总体空间形态规划及使用模式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以期苏州西部生态城在整体城市形态上就符合生态的主旨。其中运用的规划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团式发展模式

组团式发展是在充分提炼基地内山水元素的基础上确立的。规划中以现有水体和山体为界,结合保留的用地和道路,将整个生态城建设区分为六个功能各有侧重的组团。组团之间是为自然生命形式提供的大片与城市共生的自然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并不是以郊区的形式而是以绿色廊道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本土的自然环境要比人工的绿化对于城市的生态健康贡献程度更大,规划正是以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组团式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构筑了整个城市的生态发展格局。使得城市拥有微风通道、生态廊道,并在空间架构上实现了短路径的交通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因地制宜也正体现了城市根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相应建设规划的原则。

3.2 微风通道/生态廊道

良好的通风对于城市环境的健康运转十分重要,然而常常因为城市规模大,密集度高,使得城市整体的通风非常不理想。排出的大量的CO2等多种气体不断聚集,不易疏散,造成城市污染,温室效应等。规划中,结合现状条件在各组团间预留300 m左右的微风通道。通道顺应城市的夏季主导风向,其中保留原生态的水体、山体和植被。微风通道同时成为生物的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苏州西部地区原来的生态条件良好,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构建对保护本地物种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生态廊道可以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度,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促进斑块间基因交换和物种流动,方便不同斑块中同一物种中个体间的交配,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同时使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生存和延续,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从而使小种群免于近亲繁殖遗传退化。由此,尽量减少了由于城市建设带给当地生物种群的威胁,实现人与生物的共生,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 短路径交通

城市是全球能耗的中心,而城市中70%的能耗与交通方式有关,小汽车的使用和城市的无限蔓延使得城市能耗节节攀升,为了达到降低城市能耗的目的,使城市不依赖小汽车首当其冲。规划中以此目标入手,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上鼓励短路径交通。短路径交通的实现主要以整体组团式布局和土地混合使用来保证。

生态城对外交通和组团之间的串联交通主要靠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解决,包括轻轨、公交车等。城市轻轨系统作为对外连接和串联各组团的交通骨架,满足高密度用地开发下的出行要求,同时设置“优质公交”,主要是在规划道路中划出公交专用线。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城组团之间支路不连通,组团范围在1 500 m左右,每个组团的土地功能复合,遵循“就近发展解决可达性”的原则。通过以上设计,组团内部人行或自行车比小汽车更方便,由此从城市空间形态上引导了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降低了小汽车的使用频率,降低了城市能耗和CO2排出,使城市和其所处的生物区域更健康。

3.4 紧凑型生态社区

城市不能无限蔓延,而同时城市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生态城市不是简单的制约城市生长,而是引导它以一种更健康的模式生长,在满足城市同等规模容量的前提下运用紧凑型社区作为细胞单元构建城市。规划中结合轻轨站点,设置高强度复合开发的紧凑型社区。这种社区的特点在于混合开发、节约城市土地、缩短出行距离、创造活力场所。

首先,在合理的出行范围内土地使用功能混合,各种功能紧密联系并彼此有效互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其次,土地开发强度高,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要配置多样功能的需要,容积率高但是密度不大,以保证环境的舒适,这样在负荷同等建设量的情况下节约土地。再次,结合公共交通,每一个工作地点都不会离任何一个交通节点500 m以上,加之社区内部功能混合,有效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距离。由此设计的紧凑型社区,因其功能复合,充满活力,尺度宜人,有效地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成为生态社区的范式。

4 结语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期,各处大城市卫星城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引入生态城市理念建设新城较之对传统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可谓事半功倍。同时,相对技术手段的应用,在宏观层面上控制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对于城市的内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述的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只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做到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引导城市达到一种与自然共生、不断有机生长的生态格局。相信随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成熟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提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2010(1):15-23.

[2][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沈清基,沈贻,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4-37.

[3]薄力之.欧盟“生态城市”研究项目评析与启示[A].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

篇9:遵循“五择”原则,厘清规划误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目标定位、生涯规划何等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更关乎着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和成败。生命的最高境界就在于选对舞台,尽情挥洒才华,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生涯规划就是勾画人生的愿景,彩绘生命的蓝图,写出生活的剧本,构筑人生的宏伟大厦。

但是,由于生源基础、生活阅历以及客观环境等局限,职校生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生涯规划。

据调研,在当前错综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少职校生不能审时度势、科学抉择,在生涯规划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因此,必须遵循“五择”原则,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一、择己所长,不要迷失自我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故生涯规划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基础上。这就需要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判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不至于在人生旅途中迷失自我。

出身篮球之家的姚明,2.26米的身高是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的人生定位加上后天的不懈努力,为其走上篮球职场奠定了基础。他为世界体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篮球也成就了他的职业生涯。

一个人如若缺少特长和优势,旁人只能“哀其不幸”,但如果是有所长者却不能很好地利用,不能坚持不懈,那就是极其可悲的了。当然,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瞬息万变,规划、理想固然美好,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人的长期坚守和不懈追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唯有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朝着自己预定的人生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方能不断取得成功。

二、择己所爱,不必哗众取宠

作为人的消极因素,虚荣、张扬、势利的特性在职校生身上自然也有所体现。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罔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只图光鲜表面,只希望自己的规划技高一筹,艳压群芳。这种显摆或攀比的不是各自的实力,也不是规划的实效,而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全国劳动模范孔瑞祥,一名极其普通的技术工人,初中学历的他在港口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择己所爱,脚踏实地,把工作岗位当课堂,将生产实践作教材,视机械故障为课题,拜工友为老师,最终发展成为誉满中外的“蓝领专家”,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功之母。有调查表明: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考虑自身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确定自己合适的人生目标,如此,职业生涯才会变得妙趣横生。

三、择己所利,不得好高骛远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职业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所以必须考虑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从社会角度和个人意向中理性取舍,明智选择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职业取向。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步将迈向哪里。

既如此说,职业生涯规划自当慎之又慎,绝非儿戏。职校生一定要十分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三分钟”热度,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人生最忌讳的就是目标不明、徘徊不定,它会让人迷惘,无所适从。只有择己所利,明确目标,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职校生邓建军,毕业后立志岗位成才,走出了一条“以学习增加能力、以创新创造业绩、以奉献体现价值”的职场之路,书写了一个中国技术工人震惊世界的东方传奇,被誉为“中国功夫”的典范。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职业定向,坚信明天会更好,也坚信意志力会成为铺就通向人生目标的阶梯。

四、择世所需,不能墨守成规

时代在进步,社会需求也会不断演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一定要审视、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择世所需,因时而动,适者生存。

青年鲁迅的职业目标是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此东渡日本学习西医。可是,一部电影片段却强烈激发了他的爱国之心,从此弃医从文,以一支犀利的笔拯救国民。

职校生要有开阔的视野、求实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坦荡的胸襟、科学的价值观,要在社会主流和时代大势中抢抓机遇、挑战自我,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有这样,职业生涯规划才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职校生才会顺心如意,人生之路才会精彩纷呈,快乐、幸福和成功才会接踵而至。

五、择机所调,不可束之高阁

脚踏实地、谨慎对待、持之以恒固然重要,但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也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必然随着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只能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因此我们要适时、果断地调整和修正规划。

某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小李,自身条件较好,学习成绩优秀,还是班干部。生涯规划时,她为自己制定了“六不应聘”原则:公司规模小的、收入待遇低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差的、交通不方便和专业不对口的都不去应聘。就这样,机会一次次与她擦肩而过,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

生涯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只能故步自封;不能在制订后束之高阁,否则只能成为一堆废纸。职校生必须学会随机应变,动态调整规则,才能更好地让职业生涯规划发挥作用。

总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自己构筑人生的宏伟大厦。职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利、择世所需、择机所调的“五择”原则,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促进人生职业的成功。

上一篇:的土地女侵权起诉状下一篇:倪建芳4月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