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2024-04-10

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共11篇)

篇1: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三、结语综上所述,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将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将城市发展和变化作为建设城市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对城市区域性和生态型发展,进行研究和实践。建设出具有各地区域特点,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确保对市、镇、社区、乡村等的生态型发展,进行完美展现。

篇2: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环境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1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为满足人们需求,确保生态水域健康,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不只是采用传统建设理论,还要恢复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生态,时刻关注对河流生态性的修复。严格遵循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对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进而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

2.1生态水利工程内涵。水利工程在传统中是由水文、水力及结构力学等多个学科组成比较完整的工程力学体系。不仅对人类行为影响水域的程度提高关注程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有机结合环境工程及生态理论,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跨学科领域体系。

2.2生态水利工程分类.在实际中根据水利工程用途,可将生态水利工程分为农田及防洪水利工程两类,如小浪底是农田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是防洪水利工程。

2.3生态水利工程特点。生态水利工程所需建设经费较多,相对于普通水利工程,具有较长工期、较大建设规模及难度等特点,具有不确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都很大,其相互作用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重视其不足之处并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其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使水域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制约,使水利工程与经济发展建立联系。

篇3: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 生态城市包含的要素

简而言之, 生态城市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化。社会生态化所呈现出的应是高素质的人群和平等的社会, 人们的生态意识很强烈, 有着充足的物质生活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经济生态化则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方面, 还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充分利用资源, 节省能源,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同时, 积极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 保护环境, 做到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环境生态化则表现在重视环保, 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城市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虽然在实际的发展和规划中, 距离生态城市尚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高标准的要求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城市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规划, 其未来如何发展亦需要进行细致、全面、完善的规划。

2. 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

打造生态城市, 为人类创造真正的家园, 人人安居乐业, 环境整洁优美, 社会繁荣稳定, 这的确是其乐融融之景, 这一切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及自然系统自身的和谐因素, 人不破坏环境, 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只有这样, 人的价值与创造力才能充分体现。由于不会遭到破坏, 自然环境会得到有效保护, 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 为生活和事业增光添彩, 为人类和自然带来福音。由此可见, 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 并扎根在城市, 城市生态规划与保护必须要提上日程, 才能满足人们源源不断的需求。城市包含人类的文明、智慧和财富, 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由于人们的肆意挥霍而造成的各种污染、能源浪费、交通堵塞等问题, 是阻碍城市继续进步的源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讨厌城市带来的种种不便, 许多人的身心健康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处理好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会愈演愈烈, 而且将严重滞后城市的发展。因此, 必须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 改善环境, 在保证城市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 通过忙碌的工作可以解决物质方面的需求, 但也越发看中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力量。当人们越发重视生活质量时, 生态环境被放置到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上, 这是大势所需, 从物质到精神, 从室内到室外, 从追求到享受的实现, 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建设。

3.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3.1 城市承载力

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如果人类过分破坏环境, 终有一天, 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会达到极限而崩溃, 这就是城市承载力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类,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具备一定的承载力,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 发展城市时, 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影响, 如何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是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再者, 要确保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 使其最大化地得到利用。可通过评估的方法确定城市承载力, 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承载力。此外, 一个城市的人口过多, 分布不合理, 也会影响到城市生态的规划。

3.2 经济发展与环保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科学有关, 但也徘徊于经济学的边缘, 主要通过经济杠杆解决环境问题。目前, 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 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也反映了人类未考虑远处, 只考虑近处, 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当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层出不穷时, 给人们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的索取行为敲了警钟, 并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因此, 研究相应的环保政策成为许多学者积极去做的事情, 在进行科学的比较后, 再筛选出合适的方法, 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如果任由这样的行为继续发展, 人类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自食恶果。因此, 必须要杜绝这样的肆无忌惮, 学会用长远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系统, 只有和谐共生, 积极采取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措施, 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3.4 成长与个性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规划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态系统。根据成长性原则, 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将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考虑周全, 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 在建设和规划时突出城市的文化和特色, 对能够展示城市特色的景和物进行有个性的规划和建设,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内涵, 抓住经济和环境, 将二者有机结合, 共同发展, 彰显生态城市的个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城市的规划离不开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城市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要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并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城市的特色, 挖掘城市的文化, 将城市建设成有内涵、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摘要:生态城市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生态城市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目的。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时, 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 改善环境, 在保证城市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昌法.《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绿化·生态·人的几点论述》[J].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9) :108~110.

[2]劳达安, 李金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认识》[M].城市探讨与研究, 2005 (3) :10~12.

[3]马交国, 杨永春, 刘峰.《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005 (3) , 61~66.

[4]程伟.《探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城市》[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2) , 90~92.

篇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2D07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战略。这个战略为高新区建设确定了一个原则:生态保护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早在百年前就有一位德国规划师预言:青岛的发展在于打造“环湾城市”。青岛因胶州湾而兴,因胶州湾而发展。保护好海·岛·湾的自然生态,是“拥湾发展”进一步拓展全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长城市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

经过三年的实践,青岛国家高新区在建设“生态的”、“全新的”城市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生态规划先行形成政策保障

青岛国家高新区将建设青岛面向未来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早在开发建设之初,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就给高新区做了明确定位,要“打造一个具有海湾特色的新城区,一个个性特色鲜明,具有特殊魅力的生态新城区”,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规划明确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底线,将生态效益的评价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绿核对青岛市的生态影响作用,制定“生态、生活、生产”三者关系的发展逻辑和三分用地的比例原则。胶州湾是胶州湾人子孙后代生存的依托,高新区生态新城是胶州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的开发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青岛国家高新区保留胶州湾底3块原生态湿地,通过沿袭自然肌理,融合自然水系,改善生态风貌,尽显绿网环湾、湿地岛链的迷人风情。在用地紧张,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分配是区域发展的重大命题。在开发建设之初,青岛国家高新区就将用地比例锁定在了三个三分之一,其中生态绿化用地的三分之一用来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修复为基着力生态发展

青岛国家高新区地处胶州湾湾底,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几率相比其他地区较高。确保城市安全和生态修复是规划的首要工作。保护和治理已经成为高新区开发建设的两大生态主题。严格控制和保护大沽河河口、墨水河河口、高新区中部三块湿地,对污染河湾进行载湾污水处理,保证景观用水和入湾水质,积极构建以湿地原始地貌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湿地生态修复。

在保证新城区安全,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还要用生态原则优化城市功能形态。在“海·湾·岛”的区域空间构架下,采用“生态经济,湿地岛链”的空间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发展引擎为核心,以盐田水系整治和生态安全要求为纽带,串联东部创新岛群、中央科技岛群、西部创智岛群,各岛群内组织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最终形成“绿色、创新、共融”的发展主题和“一核、两带、三岛群、多园区”的岛链状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青岛国家高新区的综合管沟建设,是目前全国最领先的设计。一步到位,解决了令城市建设和项目实施中最苦恼的市政道路反复开挖问题,所有管线都预先做好,项目进驻后,不需要再把地面挖开,埋各种管线。青岛国家高新区内沿主干路网建设一流的地下综合管沟,实现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的“九通一平”。将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和工业预留管道等全部纳入综合管沟,延长管线使用寿命,避免道路随便开挖作业。同时,启动完成了高新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数字化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青岛国家高新区着力创建和塑造人文生态景观。在疏导、治理现有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以亲水文化为主题,水清绿秀、水脉相融的,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滨水空间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成就一个景色宜人而又特别的新城区形态。

低碳规划设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跻身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视野,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以独有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海湾水系,把园区建设同再生能源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用海水源和湾底的地热源代替燃煤供热和制冷。

结合三块原生态湿地的保护性开发,发挥青岛未来风车之城的潜力,利用沿湾风力资源,建设小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热发电场。在有风时用风电补充光电,在无风时用光电补充风电,两者互补,实现部分建筑的供能和自给供电。

青岛属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将太阳能热发电或光伏发电结合风力发电引入建筑设计中。在智能化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互补供电系统,以实现供能系统智能化控制、供能自给。通过风电和光电的互补实现智能可变住宅。这种环保、节能的设想,有助于实现纯生态理念。随着技术提高和应用普及,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必将成为建筑新能源利用的主流趋势。

通过在生态之城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示范工程,推动青岛国家高新区光电、风电、光电互补、建筑一体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青岛国家高新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建设成为中国高新园区的样板,有利于吸引到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园孵化和发展。以此园区为样本,再增一项新兴产业群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发展促进生态保护

采用发展高新技术的方式解决三大湿地的生态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措施。目前,青岛国家高新区已投资8亿多人民币,并完成300多万平方米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如果对于全部可资利用的生态绿化用地的保护则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事实上,可采用BOT形式,允许投资方获益,由生态湿地的使用者担负生态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这可以成为实现以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具体路径。例如,利用胶州湾底风力资源,在三大生态湿地中兴建风力发电系统。考虑到对生态湿地鸟类的保护,可采用螺旋式风轮风力发电机。

同时,青岛地区光照时间长,且生态湿地高大乔木极少,有利于太阳能使用和热发电追日镜的地面安装。可以在三大生态湿地中兴建70KW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缓解投资压力。

此外,可规划设计风光互补装置,在螺旋式风轮发电机的风塔顶部安装以空气为介质的太阳能热接收器。还可在互补发电装置底部兴建高科技旅游观摩景点,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篇5: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1导言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是主要解决办法和唯一选择。只有将生态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环保效果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

篇6: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本文主要阐述了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对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规划原则进行了探讨。

1.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指具有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等单一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兴利除害的工程,这就是传统的水利工程。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规划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工程本身的生态规划要求,又要满足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要求,或者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防洪、河道整治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建设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水利工程。

2. 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工作面临的困难

2.1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标准和规划方法。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工程的服务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每个地区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也有了一些大体的方法和规划标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工程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规划指标和参考模式。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来说还具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针对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因地制宜的不同规划方案。

2.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比较难。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原有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有所不同,它更加注意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所以基于这种特殊的任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规划的目标和建设标准,对于工程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还都处于定向描述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也没有具体量化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也就给工程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建设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少生态水文测验资料。

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一些前期必备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如此。生态水文的测验资料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关键和重要参考内容。如果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就很难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当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相对落后,水文测验站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对资料的需求。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规划与布局在我国还未正式开展,国内也少有报道,不过我国已经提高了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的。

2.4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技术人才匮乏。

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工程来说,人才都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需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规划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规划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加之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规划项目有限,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质量。

3. 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规划原则

3.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2)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上分析,应准寻风险小效益大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是随机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在规划规划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应该合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获的规划路线。

3.2 生态系统自我规划、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规划、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规划和实现规划。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1)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同时,必须重视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3)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

(4)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长期的工作。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4 反馈调整式规划原则。

3.4.1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3.4.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按照规划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规划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3.4.3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规划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规划方法。是按照“规划-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3.4.4 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规划变更;

(2)需要局部调整规划,适应新的状况;

(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规划。

4. 结束语

篇7: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论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体;系统规划

一、我国生态绿地的进展

1、系统观方向

我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大系统对待,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生态观方向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

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有关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的研究,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应保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应用和建设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

3、协调观方向

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如何引导城市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4、技术观方向

借鉴计算机遥感等相关技术手段,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的现状,为制订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已成为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备手段。

5、目标观方向

建设园林城市是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普遍目标,尽管对花园城市的内涵指标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然有许多城市把它们作为高于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绿化在其中的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目标

1、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2、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及其他周边服务,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如,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1、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保留大型绿地,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增加绿化覆盖率,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通过点、线绿色规划,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以及河流改道扩建,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工厂需要搬迁,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3、综合各项新措施,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成为城市景观之一

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历史悠久,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连锁反映

依托城市,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纵横交错

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兼顾点带

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档次,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提倡。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突出地方特色以及人文文化、生态系统等等。只有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才能与自然共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会使得生活家园永葆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丽亚.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框架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6

[2]杨S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01).

篇8: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1.1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 绝不可单独考虑某一个子系统或系统内某一组分, 必须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短期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 推进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 使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绿地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绿地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管理。一是必须确保一定规模的绿色空间和绿地总量, 要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减少对城市原有地形的过分人工化改造。二是要增加园林绿地的空间异质性, 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构筑稳定的复层混合立体式植物群落, 提高环境多样性和多维度, 丰富树种的多样性, 通过植物、动物食物链的合理链接形成自然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这对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非常有利。三是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构筑生物廊道, 重视城郊绿化, 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四是要提高绿地的连接度, 通过生物通道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维持生态稳定发展, 完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现城市最佳的生态维持能力。

1.2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要遵循自然的原则

城区地带性植被是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它是在大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划种植的植物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借鉴地带性植被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 以乔木为骨架, 以木本植物为主体, 在城市中再现地带性植被类型。同时, 城市的自然地理因素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要素和气候屏障。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必须利用这些自然要素, 科学合理地组织由城市景观廊道及各类斑块绿地构成的完整连续的城市绿地空间系统。

1.3 城市生态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求和对自然的生态环境的要求, 为市民建起绿色生态屏障, 让市民充分享受生态绿地带来的益处。所以, 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的定位、空间规划设计必须考虑人类的安全性, 不得给人类带来危害;如不得引进能对系统稳定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要科学规划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各种不同需要的生活和休闲空间;必须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创造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环境。

1.4 城市生态规划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能对后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满足代际之间的需求, 统筹兼顾资源享用与享用时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尽可能合理使用可再生自然资源, 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废弃的士地要通过生态修复得到重复使用, 对原有的植物资源要尽可能再利用, 减少浪费;促进系统资源的循环使用。

生态绿地不仅数量多, 而且分布均匀。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 小的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 两者应有机地结合, 并通过廊道连接。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三维空间系统的规划设计, 必须注重屋顶、墙面等形式的垂直绿化形态。如:我市做为新型城市生态系统是高质量的系统, 各类绿元要高效和谐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应科学规划, 形成波状和辐射状两种态势。

1.5 城市生态规划要坚持生态质量与美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要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动植物生境、基因库保存、生态系统的维持、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及防灾减灾等适合市民生存的功能, 还要重视景观美学文化功能建设。生态建设不仅是外在的山水之美, 还要体现艺术和文化, 生态文明是园林的灵魂。这就要求城市的生态规划要充分考虑外在景观的美, 还要考虑园林的意趣和意境, 考虑园林空间的主题, 建设美丽的城市, 为我省建设大美龙江的一部分。

1.6 城市生态规划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原则

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检验规划科学合理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城市规划的经济性也是规划合理性的重要原则。任何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都是可行和可以实施的, 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经济背景。不可能超越社会的承载力, 任何城市规划都要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城市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2.1 城市生态规划的程序 (1) 前期准备

为了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 使城市规划的目的和对象明确, 在城市规划工作展开的前期, 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不可能实现的生态规划必须主动放弃;选择其它可行的规划设计。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立项。同时, 要确定人员组成, 既要有规划管理人才, 又要有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既要有生态专业技术人才又要有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还要有其它相关专业人才。

(2) 调研分析研究

规划部门经过规划的前期准备, 进入城市生态规划的调研阶段, 要制定工作计划, 对生态系统的现状做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实地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城市生态自然条件:即影响城市生态植物生长的各种不同因子, 如气候、壤、植被、污染等, 特别是一些容易造成植物死亡的灾难性事件的因子。二是城市生态的植被或绿化现状调查:了解自然或人工的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 有植物种类及数量等。三是城市生态的历史资料的调查:包括城市生态的历史的气候条件、人文及植被等历史沿革过程。四是经济、社会人文现状:调查经济状况, 如城区、乡镇、村庄;交通、治安、邮电、文化、教育、娱乐、传统风俗习惯等。

(3) 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在具体详实分析的基础上, 对现有资源及综合趋势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2 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内容。文字成果研究总报告、专题报告、说明书等, 研究的总报告一般分为三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

绪论一般介绍规划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的成果作具体阐述, 如提出论题、列举材料信息、总结论点;结论部分, 通过总体归纳论点, 提出规划设计的建议等。

篇9:小议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关键词城市森林规划;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1-01

1城市森林规划

科学家根据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可以发展块、带状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走进森林。利用城乡结合部纵横交错的河渠、道路和湖塘,建设林带、环带、林荫大道、森林大道,形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绿地贯通。随着城市林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已把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制定了各种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绿化发展不均,城市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到2010年底,预计我国城市建成区林木绿化率和绿地率分别只有43%和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13m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立足点,能够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成部分,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不但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不是市场提供木材,而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因此,城市森林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基础、指导原则,总结国内外城市森林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

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是改善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多元关系,城市森林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解决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水体污染等问题。城市森林以树木的光合作用与土地资源营养承载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构成的食物链(网),实现城市自然物流和能流的有机循环。城市森林是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森林的建设,促进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结构及其生态还原功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

城市森林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城市品位、吸引人才居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以其独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韵美、结构美,凝结着历史的、现实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对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内涵。

2.3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森林通过提供苗木、花卉等有形产品和制氧、调温、杀菌、滞尘等无形的生态功能产品,成为城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由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共同创造的,其商品价格具有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二者并存的特征。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积极性,克服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土地流转及资金筹措等困难。

3城市森林规划的原则

3.1生态优先,保证国土生态安全原则

这是城市森林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生态系统,城市人居环境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有限自然空间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对有限自然空间的竞争等。城市森林规划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持水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保证国土安全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3.2美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森林规划,应根据建成区的功能特点和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树种选择和绿化设计,以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例如,儿童公园的树种选择,应切合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树木的色彩应欢快艳丽;烈士陵园、公墓的绿化,应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但又不能过于阴森,压抑;医院的绿化,则要把卫生,宁静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工业区周围树种的选择,则应重点考虑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吸收

3.3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原则

自然的地形地貌不仅是城市中一个很重要的自然景观,而且起伏的地形地貌有着降低噪音的作用。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森林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规划依据,以利于形成稳定、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不仅城市森林的外貌、组成和空间结构应该按自然的模式配置,城市森林在造林、抚育、森林保护等各个管理环节上也应采取自然的模式管理。

3.4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

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要求城市森林各子系统之间、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森林规划应该从城市整体来考虑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城市森林规划的范围不仅包括城市内部绿地,也包括城市周围的城郊林带,还包括城市外围以森林为主体的林地。

4结束语

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城市森林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林区规划,也不同于城市园林规划。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有3个:改善环境,保证国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对城市森林规划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和指导原则,探讨城市森林规划的性质、地位、对象,以及程序、深度和广度,与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构建城市森林规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林业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成果将会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郑行希(1974-),男,江西上饶人,上饶市信州区农林水利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篇10: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研究论文

关键词:生态 城市规划 标准 研究

1城市规划的标准、生态型城市等相关概念

1.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标准,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为实现一定的规划目标。更好地有效指导规划而编制和制定的相关准则,编制和制定的城市规划标准,旨在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建设水平。

1.2生态型城市

所谓生态型城市,是建立在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是以生态型城市作为其性质以及特征。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之城市类型。它是社会、文化以及自然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生态型城市是物质的循环和谐和共生的整合体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生态型城市是按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健康、高效以及和谐的人民居住环境。总之,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是直接为建设城市而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标准又是建设城市的重要准则。

2城市规划标准下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

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必须对城市规划标准下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在其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实施和有效性。其城市规划的根本根本目的在于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使城市之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吻合。从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生态城市之规划特点,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我国对于生态规划要考虑的要点:国内的生态城市规划基地和规划的目标各有不同,不仅应关注城市的整体结构以及交通等方面的规划,还要考虑实用功能以及水系和自然原有资源的利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纷繁复杂,包括在规划前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的阶段,也就是预规划阶段,然后再进行正式城市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四点来着重研究城市规划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基础的;其次是应该坚持以城市的成长为原则,在以长期以及动态的城市发展前提下对城市的生态型规划进行改革和不间断地更新。再有,应坚持将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

3实现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途径

3.1城市规划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的标准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准则.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管理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乃至于法制化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和一般的城市规划存在着不同。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制定了其城市规划的标准。科学地来讲,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更应该把原有的相关标准和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统一起来.密切地配合和科学的整合。这也是构建我国生态型的城市标准非常重要的构思。在制订规划标准时依据该原则可以形成法律保障、指标落实、针对性较强的优势。因此,城市规划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3.2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

不难理解,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囊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城市规划标准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应首先注重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规划标准涉及其总则、城市的用地、城市的设计和建筑的控制等方面。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涉及到生态的功能区设置和划分以及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容量等。因此,我们应重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所对应的标准内容,将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3.3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事实上,城市的规划标准目的是使城市的规划更规范、更合法以及更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服务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4结语

在全球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研究非常必要。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据此有了较强的操作性.对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必须发挥其巨大的整合作用,结合地方性以及动态性的独特特点,建立相关体系并发挥其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10)

篇11: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

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

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

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

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

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

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

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 1

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

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

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

[6]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In D.Gordon.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8]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严纪律 明责任 促发展下一篇:三店9月第三周周计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