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原则

2024-04-14

合同原则(精选10篇)

篇1:合同原则

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里讲的公平,既表现在订立合同时的公平,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公平处理,既要切实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违约方因较小的过失承担过重的责任;还表现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因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履行合同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诚实,要表里如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也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三是从当事人协商合同条款时起,就处于特殊的合作关系中,当事人应当恪守商业道德,履行相互协助、通知、保密等义务。

在起草合同法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规定等价有偿原则。等价有偿是商品交换的规则,作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合同法,公平原则已经包含等价有偿的内容。公平地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就有价值相等的意思。我认为在合同法中还是用公平原则代替等价有偿原则为好。等价有偿作为商品交换的规律,并不表现在每次商品交换中,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不是商品价值,而是商品价格。只有在长时期的商品交换中,在价格围绕着价值的上下波动之中,才表现出等价有偿的规律。公平原则既表现在整个社会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现在个别的具体的合同之中,任何一个合同都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体现公平原则的精神。由于合同种类广泛性,有的合同属于无偿合同,用公平原则比等价有偿涵盖更宽一些,更能照顾千姿百态的各类合同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的适用面愈来愈宽。有人认为,按照恪守商业道德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外,合同法规定诚实信用还适用于订立合同阶段,即前契约阶段,也适用合同终止后的特定情况,即后契约阶段。《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43第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二条规定的是缔约过失责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本依据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第92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该条讲的是后契约义务,履行后契约义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诚实信用原则。

篇2:合同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该条规定,集中表明二层含义,一是遵守法律(包括行政法规),二是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遵守法律,主要指的是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一般都纳入行政法律关系或者刑事法律关系。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来保障实施的那些规定,譬如纳税、工商登记,不得破坏竞争秩序等规定。法律的任意性规定,是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或者排除适用的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或者团体利益。当然,法律的任意性规定,不是永远不能适用。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对合同的某个问题,当事人有争议,或者发生合同纠纷后,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达不成补充协议,又没有交易习惯等可以解决时,最后的武器就是法律的任意性规定。合同法的规定,除有关合同效力的规定、以及《合同法》第38条有关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等规定外,绝大多数都是任意性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4:法律约束力

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该条规定主要适用于合同履行,为什么要写到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规定之中,给予高度重视呢?

中国在转轨时期,由于缺乏搞市场经济的经验,管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经济秩序上有些混乱,合同履行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强调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现实意义很大。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首先是对当事人说的。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是对行政机关说的。行政机关不得干涉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合同,不得违法变更甚至撕毁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是对审判机关说的。审判机关应当像遵守法律一样保护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普遍贯彻,那么,合同这一法律手段,必将大大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所以说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的纲领,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某一章节、某一制度,而贯穿整部合同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二大作用,其一是指导作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指导立法工作者如何制订各项规定,对审判人员如何适用合同法也起着指导作用。基本原则是正确理解具体条文的关键。基本原则的第二个作用是补充作用。对合同法的某个问题,法律缺乏具体规定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基本原则来确定,审判机关可以根据基本原则解决纠纷。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同自由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和鼓励交易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包括2个方面:第一、确实当事人的合法的合意具有优先于法定的任意性规范适用的效力;第二、尊重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确定合同内容和形式、确定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选择自由。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合同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而非绝对的自由。首先我国《合同法》第四条强调自愿原则必须依法,其次当事人所享有的合同自由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必要的限制。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的规定的义务。 在大陆法系国家,它通常被称为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帝王规则”

合法原则包括第一要求当事人在订约和履行中必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第二在合同订立方面,我国《合同法》第38条规定:“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第三合法原则还包括当事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鼓励交易原则,合同法在如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鼓励交易原则,1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2严格区分了合同的无效和可撤销,3严格区分了无效和效力待定的合同,4严格区分了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生效,5合同订立制度充分体现鼓励交易原则,6合同法将合同的形式作为证明合同存在的标准,7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合同的解释制度,8合同法严格限制了违约解除的条件。

篇3:合同原则

1861年的Tweddle v.Atkinson案被普遍认为是确立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不享有诉权的权威判决。在该案中, John Tweddle与William Guy (已故) 签订一份书面协议, 约定双方各自分别给予原告William Tweddle 1001英镑和2001英镑, 协议还约定原告享有通过诉讼方式取得上述金额的权利。后来William Guy及其遗产执行人 (本案被告Atkinson) 均未向原告支付2001英镑。原告向法院起诉被告构成违约。法院认为William Tweddle是书面协议的陌生人 (stranger) , 并没有提供允诺之诉的对价 (consideration, 又译作“约因”) , 不享有诉权。该案的Wright法官认为:“现代的法律已经建立了这样一项规则即对价的陌生人不能利用合同的对价, 即便该合同是为了陌生人的利益。”该案曾于1915年被上议院审理的Dunlop Pneumatic Type Company Ltd.v.Selfridge案确认, 此案中, 生产商起诉要求执行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同以惩罚零售商不按价目表上的正常价格出售轮胎的违约行为, 进而维持生产商确定的轮胎零售价格。生产商因其未对零售商遵守价目表上的价格以及未遵守时向批发商支付每条轮胎5英镑的赔偿给付任何对价而败诉。

合同相对性原则与对价原则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将上述两个案例中有关对价的论述抽除的话, 我们将发现合同相对性原则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明力, 甚至可以说合同相对性原则在自圆其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正因如此, 合同相对性原则也曾一度被吸纳到“对价必须从受允诺人处发出”这个更广泛的对价原则上来。合同相对性和对价原则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抛出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独立性问题, 其是否只能打着对价的旗号被用来诉说对价原则的内容?在对价的光环笼罩下, 合同相对性是否仅为次生的和附带的原则?

一、光环的笼罩

合同相对性原则意指只有受允诺人方可强制执行该允诺, 也即合同之外的第三方因为不是一项允诺的受允诺人, 所以无权强制执行该允诺。然而作为对价原则之一的“对价必须由受允诺人提供”的规则导致了这样一种情形:X对Y与Z做出一项允诺, 由X向Z支付100英镑, 而该项支付的对价由Y提供。在这种情形之下, Z是合同的当事人, 但却因为其未能对X的允诺提供对价而不能对X提起合同之诉。在对价原则所笼罩的这一情形中, Z是一项允诺的受允诺人, 但是其地位并不会优于合同相对性原则下的合同之外的第三人, 所以是否为受允诺人本身并不重要, 核心在于“对价必须由受允诺人提供”的对价规则。英国1999年的《合同法 (第三方权利) 》也进一步说明了是否拥有“受允诺人的身份”对其能否强制执行该允诺并不产生至关紧要的影响。“对价必须由受允诺人提供”的规则给“只有受允诺人方可强制执行该允诺”的独立适用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空间。Tweddle v.Atkinson案中, 原告败诉的原因不在于其不是受允诺人, 更根本的是在于Tweddle对于对价而言是一个陌生人。

在一些案例中, X与Y订立一个合同, 合同约定Y履行特定行为, X则有义务向Z支付一定的金额。对于这种情形, 法院通过对合同当事人意思的检索, 认为X与Y订立的合同实际上也成立了一个X与Z之间的合同。基于Z与X之间的合同, Z有权起诉X。此时, 法院要解决的是如何解释Z与X之间合同的对价问题而不是合同相对性的问题。

到了1990年末, 法官不再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来阻止合同第三方获得其利益的诉求。这是因为在一个涉他合同中, 该第三方的对价是由另外一方的合同当事人所提供的, 所有这些实际上依赖于第三方被允许利用合同当事人提供的对价。

二、柔美的光泽

对于英美法系国家而言, 合同的本质在于“对价”而非“合意”, 对价原则是英美契约法的核心支柱,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这一支柱的主导下调整社会契约关系。建立在简单商品经济单一的点对点交易模式上的合同相对性原则曾被认为是英国法基础性的原则, 因为这关乎只有合同的当事人才能就该合同提起诉讼。在经济生活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 合同关系早已不再拘囿于双方当事人之间, 要求改革甚至取消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呼声也一直不断。然而,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其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创设了普通法上“代理制度”、“权利转让条款”、“信托机制”、“附属合同理论”等例外, 制定法方面英国1999年的《合同法 (第三方权利) 》又建立了针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个实质上的例外。上述例外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 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矫正、补充以及变通执行, 并未动摇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地位。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复杂子系统也不可避免地丰富起来。

合同相对性原则围绕在对价周围, 如月晕一般朦胧又真实, 伴随并诠释对价 (月光) 的同时, 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散发轻盈柔美的光泽。两者交织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景观。

摘要:本文基于对价原则在英国合同法上的重要性, 旨在探讨作为英国法上基础性原则之一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合同相对性原则可以言简意赅地阐释为:只有受允诺人方可强制执行该允诺。合同相对性原则功能的施展依赖于对价原则效用的发挥, 其始终笼罩在对价原则的光环之下;同时,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曲折且充满争议的发展历程中, 逐渐发展并丰富了由其本身和多项例外组成的复杂子系统。合同相对性原则与对价原则交织在一起, 如同月晕仅仅伴随着月亮。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原则,对价原则,独立性问题,多项例外,月晕

参考文献

[1]马特, 等.英美合同法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34.

[2][英]刚特·特雷特尔, 著.二十世纪合同法的几个里程碑[M].杨帆,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姚晟琦.合同相对性例外之原因分析[J].法律适用, 2012 (3) .

[4][英]约翰·史密斯爵士, 著.合同法[M].张昕, 译.法律出版社, 2004:88.

篇4:合同自由原则及其限制

关键词:合同自由;限制;统一

合同自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合同当事人真实意志的实现,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繁荣,因此成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但合同自由的弊端也不容忽视,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我国合同法中确立了合同自由的原则,对当事人缔结契约的合意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对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

一、合同自由与合同自由的限制

1.合同自由与合同自由限制的统一

公平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和追求。在合同法领域,契约的订立也不能违背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合同自由原则是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尊重与维护,一般而言,订立契约的人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合同体现了当事人的利益需求。正常的人不会主动订立损害自身利益的合同,基于此,合同自由原则体现了对正义公平的维护。但合同自由与正义的统一只能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完全实现。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时,处于弱势的市场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得不与强势的对方当事人订立契约时,就不得不让步自身的一部分利益,这就导致实质正义无法完全实现。而对合同自由的限制也是为了实现根本的正义,通过对社会强势群体的限制,使市场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契约的订立,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由此可见,合同自由与合同自由的限制两者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最大维护,实现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

2.合同自由与限制在合同法中的地位

合同自由的限制是在合同自由出现并到了一定时期之后才出现的,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对合同自由原则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从而促进合同自由原则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合同自由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基础地位根深蒂固,并没有因对其的限制而动摇其地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仍需要自主地开展民商事活动,自主地进行契约的订立,民事活动仍然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本精神。经济基础是法律制度存在的前提,对法律制度形成根本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自由发展、合同自由是主流,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需要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才有必要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只有肯定合同自由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的活力、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合同缔结者权益的维护与保障。

二、合同自由及其限制的完善

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是必要的,但这种限制应该是适度的、适当的。要严格落实合同自由原则,必须在立法上明文规定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对法官的权利予以约束和限制。

1.将合同自由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加以维护

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在合同法中明文规定,以确保这一原则能够实现。具体而言,可以在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设立合同自由原则,明确规定当事人在合同缔结方面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确保公民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合同行为。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没有明确限制的,都应该按照当事人的意愿来订立合同。对于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的强制性规范,也应用明确规范的法律语言来表述,避免出现认定上的歧义。

2.明确对合同自由进行规制的指导思想

首先,对合同自由进行规制,应该依法进行。只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主体、程序等来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才能避免任意限制合同自由现象的出现。其次,对合同自由进行规制,必须适度,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这样才能避免国家对合同自由干涉过多。合同自由应该作为基本原则来加以肯定。同时,法律在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时,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过宽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过窄则不利于对合同自由的规制。但保障合同自由应该是基础和前提,不能随意扩大对合同自由限制的范围。

3.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

在英美法中存在合同合理预期制度,这一制度是对当事人合理的对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心理预期的保障。通过这一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同自由,使法官可以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来判决合同案件,而不是基于其他因素。法官在具体案件的判决中,在适用诚实信用等原则来判案时,必须在穷尽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才能运用法律原则来判案,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于随意而对合同自由造成侵害,也能避免法官习惯用法律原则处理合同纠纷,而忽视了当事人的真实意志。

三、结语

篇5:合同违约损失赔偿原则

(1)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这里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还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失。

实际损失是现存的损失,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损失,一般也不会产生争议。关键是可得利益如何确定?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债权人可以实现或者取得的收益,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未来性。可得利益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一种未来的利益,它必须是经过合同违约方履行后才能获得的利益。②期待性。可得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损失也是合同当事人能够预见到的损失。③一定的现实性。尽管可得利益并非订立合同时就可实际享有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违约方不违约,是非违约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合理预见原则。完全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同法》第113 条规定,“……,但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②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③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即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3)减轻损害原则。也叫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原则,是指在一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受害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的损害负责,违约方此时也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额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损害部分。也就是将减轻损害作为受害人的一项义务看待,并以此限制违约方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119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减轻损害原则的构成要件是:①损害的发生由违约方所致,受害人对此没有过错;② 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③受害人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害扩大。

(4)损益相抵原则。又叫损益同销,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这是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重要规则。根据这一规则,违约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损害,又使受害人获得了利益时,法院应责令违约方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害与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额,这是净损失、真实损失,但并不是减轻违约方本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没有规定损益相抵原则,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应承认此原则。具体地说,违约损害赔偿地目的是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违约行为既遭受损失,又获得利益,如不将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让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受益,这是违反违约损害赔偿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须采取损益相抵原则。

损益相抵原则的构成要件:①违约损害赔偿之债已经成立。这是前提条件。即只有构成违约损害赔偿之债时,才有必要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而损益相抵恰恰是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因素。②违约行为造成了损害和收益。即损害和收益是同一违约行为的不同结果。

(5)责任相抵原则。是指按照债权人与债务人各自应负的责任确定责任范围。《合同法》第120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是责任相抵原则。同时应明确,在我国合同法理论上,责任相抵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不是指当事人的责任抵销,是在确定各自应负的责任基础上确定赔偿责任。

责任相抵原则的构成要件:①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即适用前提是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行为。这是客观要件,只要客观上具有违约行为,而不管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②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当事人双方都违约的情况下,其各自承担与其违约行为相对应的违约责任,不能相互替代。

(6)经营欺诈惩罚性赔偿原则。针对交易中各种严重的欺诈行为,特别是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欺诈行为的严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数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在法律上确立了经营欺诈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食品安全法》[2009]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篇6: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劳动合同的主体合法,

即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劳动者应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是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或核准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具有用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我国有关劳动法规对劳动合同主体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规定:

(1)厂长(经理)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聘任(委任)的,应与聘任(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应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

(2)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也是劳动者的一员,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在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上,对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可以和厂长、经理一样,与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

(3)实行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依据租赁合同或承包合同,承租人、承包人如果作为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人时,可代表该企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派出到合资、参股单位的职工如果与原单位仍保持劳动关系,应当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单位可就劳动合同的有关内容在与合资、参股单位订立劳务合同时,明确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休假等有关待遇。

(5)用人单位应与其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劳动合同与在岗职工的劳动合同在内容上可就不在岗期间的有关事项作出规定。

(6)用人单位应与其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其他非在岗但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但在外借和上学期间,可就劳动合同中某些相关条款经双方协商予以变更,

(7)请长病假的职工,在病假期间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8)原固定职工中经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愿意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原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9)对于用人单位招(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了服务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未到期的仍应继续履行,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

(1)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第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工作内容;

第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四,劳动报酬;

第五,劳动纪律;

第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第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可备条款。

第一,试用期条款。

第二,保守商业秘密和有技术秘密条款。

第三,禁止同业竞争条款。

其他可备条款还有第二职业条款,违约金和赔偿金条款、补充保险、福利条款等。

除以上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外,我国劳动法还规定了禁止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条款,即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反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3、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双方协商一致、强迫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形式依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82)

篇7: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则原则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条摒弃了原经济合同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将违约责任定性为严格责任。

1.合同法第107条完全没有提到“过错”问题,从法律文本解释论上可以看出法律没有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2.将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确定为严格责任并非自合同法始。民法通则、原技术合同法和原涉外经济合同法早已经有规定。民法通则第1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即违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原技术合同法第1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即违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很明显,它们所采纳的都是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惟一的例外就是经济合同法,其第29条规定:“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

3.为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的变化所表明。建议草案第138条规定:“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债务或者其履行不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在1995年4月全国人大法工委草案讨论会上,有的同志建议删去“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尽管有不同意见,但这一删除建议最终为立法所采纳,并经调整后形成今天的合同法第107条。很明显,这一变化就是从过错推定责任到严格责任的变化。

4.严格责任是合同法发展的趋势甚至通例。(1)尽管大陆法基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而采过错责任原则,但在立法技术上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不是由受害人举证证明违约人有过错,而是要求违约人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视为有过错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从而大大降低了过错责任原则对受害人(守约人)设置的过高的门槛。(2)英美法以及重要的国际统一合同立法都采纳了严格责任原则。英美法上的这一传统众所周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1条也规定:“受损害一方援用损害赔偿这一救济方法时,无须证明违约一方有过错”。《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 4. 1及其注释1、《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01条,都明确排除了法院对违约方过错的考虑和受害人对违约人过错的证明责任,普遍采纳了严格责任原则。《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欧洲合同法原则》是两大法系权威学者经过权衡后达成的共识,反映了合同法发展的趋势。

5.严格责任原则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合法有效的合同是双方制订用以约束当事人各方的法律性文件,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不过是执行双方的意愿,这就使违约即承担违约责任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无须另外找寻其他理由。

综上所述,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实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没有疑义的,审判中一定要注意观念的转变。

篇8:合同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是指参加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 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缔结合同关系, 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 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1]合同自由原则来源于私法意思自治原则, 所谓私法自治是指在私人领域活动的个人有权根据个人的判断自主作出决定, 不受他人的干涉。私法领域的民事活动, 在法律强制性规定之外, 应由当事人自由约定, 他人不得随意干涉。因此, 私法自治体现了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 而合同自由原则是私法自治原则最突出的体现, “契约自由被视为意思自治的核心, 它使当事人摆脱法律为他们提供的一切固定模式而自由地设置其相应的法律关系。”[2]合同自由原则集中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利, 在市场经济中, 个人意志只要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和公序良俗原则, 其意志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在合同领域就是合同自由。合同自由包括缔结合同的自由、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决定合同内容和形式的自由、变更合同解除合同的自由等。

在罗马法中, 就已经有了合同自由思想。但现代合同法上的合同自由原则的完备形式是在18到19世纪形成的。外国法关于合同自由原则的规定, 首见于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 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而在我国,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当中“自愿”一词即是我国合同法中确立的合同自由原则。

二、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

(二) 对合同自由原则限制的必要性

“合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 在任何国家的法律中, 这些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古典的合同法理论认为, 契约即公正, 换句话说, 合同自由可以自然导向合同正义, 当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交换时, 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是公正的。然而合同自由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形式的正义, 并没有完全实现社会正义。梁慧星指出:“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别。而作为近代民法理念的社会正义, 只是形式正义。”[3]例如, 按照合同自由原则, 自由订立的合同就等于法律, 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正是体现了这种形式自由;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也必须按照契约的规定, 严格依据合同条款裁判, 而对于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订立合同时是否一方当事人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或对方缺乏经验等, 均不予以考虑。在经济急剧变化和形势及其复杂的今天, 完全的合同自由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会导致实质的合同正义成为天方夜谭。因此, 有必要对合同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

(二) 现代合同法对合同自由限制的表现

随着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 无法再用传统的原则去说明, 贯彻传统的合同自由原则发生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后果, 合同自由原则在合同法中的贯彻日益受到限制, 其表现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 格式条款的出现及对格式条款的规制。格式条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缔约方式, 而且对合同自由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格式条款极有可能成为限制乃至剥夺相对人合同自由的工具, 如消费者可能丧失选择缔约伙伴、决定合同内容等自由。

第二, 强制缔约制度的出现。“对合同自由最普遍但最重要的限制是强制缔约。但对合同自由的很多限制恰恰是处于保障合同自由的目的。”[4]在强制缔约中, 受要约人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 必须作出承诺, 如承运人必须对旅客或托运人的要约进行承诺, 从而使其丧失了决定是否订立合同的自由, 即缔约自由。

第三, 强制性规定增多以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原则等一般条款的崛起。法律作出某些强制行规定, 禁止当事人排斥其适用, 使得当事人丧失了决定合同内容等自由, 如合同法规定了免责条款, 当事人不得将这些免责条款订入合同。而为了协调不受限制的合同自由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冲突, 立法者日益注重道德规范的调整作用, 将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道德规范引入民法规范中, 使得近代以来毫无限制的合同自由受到了限制。

我国合同法也充分确认了合同正义精神, 对合同当事人的自由进行了必要的限制, 例如《合同法》第39至41条以及第53条对格式条款及免责条款生效的限制性规定, 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实现合同正义是十分必要的;合同法规定了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撤销以及直接对某些特殊合同的订立作出了必要的限制, 例如第298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要求。”所有这些对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表明了合同自由只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三、保障合同自由原则的应然地位

为实现合同正义而对合同自由进行某些限制是必要的, 事实上, 绝对不受限制的自由在现实合同法制度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对合同自由的干预和限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一个普遍事实。但要注意的是, 合同法始终是私法范畴, 合同自由原则是私法最根本的原则, 在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以保障合同自由原则在现代私法中的应然地位。

首先, 对合同自由的干预总是存在着泛化和过度的危险。“对合同自由进行如此大规模地干预, 至少就长期而言, 在对自由的限制上, 往往产生一些与其所追求达成的宗旨背道而驰。”[5]在此情况下, 人们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合同自由应该受到限制会导致对合同自由轻率干预和对合同自由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

其次, 合同自由应受到限制且已受到限制的事实并不能否认其在私法领域的应然地位。要知道, 真正的法律乃是以自由为基础并且是自由的确认和实现。这是现代法律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即便私法要诉诸自由外的其他法律价值以使自己能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 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在量或度上都要保持适当, 否则就可能缩小私法自治的空间, 侵害私人权利, 私法公正就可能会被另一种歪曲的公正所代替。

四、结论

在社会现代合同法中, 合同自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事实上, 在合同自由原则所赖以产生的基础发生动摇并脱离其自身价值而徒具形式的情况下, 对合同自由的必要限制, 是对其真实意义的恢复和匡正, 强制其归位, 以恢复其本来的价值和地位。

摘要: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法最重要的原则, 在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今天, 合同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于是出现了“契约死亡”的论断。然而, 目前合同自由虽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其基本原则的地位并未动摇。

关键词:合同自由,原则,限制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7.

[2]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009.

[3]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4][德]罗尔夫.克努特尔.德国民法典.中自由之保障”.米健.中德法学学术论文集.

篇9:合同原则

【关键词】近代合同法;合同自由原则;地位

一、简述合同自由原则在近代合同法上的确立和地位

1简述《法国民法典》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则是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该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合同自由并且把合同自由原则作为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因而被恩格斯称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而在这部法典中有条关于合同自由原则的条例,大概意思就是:双方依照法律签订的条约,在双方当事人间就具有法律的效力。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双方坚定的契约就是约束双方的法律,同时呢,这个契约只要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以取消,并不用办其他繁琐的手续。由此可见,合同能否起到它应有的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而且合同的解除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就可以仅依照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来解除,更重要的是通过双方意愿签订的合同跟依照法律签订的合同一样,都具有法律效力,就算合同内容一点都不合理,他人也无权插手,同样的法官也不具备权利。除此之外该法律的另一条法律也有规定:“如果想解除签订的合同,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同意。”所以《法国民法典》的这些条文规定,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够体现合同的自由原则,并且契约中有关权利义务的产生都跟当事人的意愿有关。这种意愿不仅具有排除法律适用的权利,还仅在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效力,而这也就说明了:任何人甚至法官都不能对此合同表示不满或者随意修改,而且在当事人的意愿中,法律仅仅起着补充作用。以上就是在该法典体现合同自由原则的条例。

2简述《德国民法典》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也有体现合同自由原则的条例。例如:该法典的第154条就有提到,大概意思是说:要想使得契约成立,获得法律效力,那么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必须得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如果有一点内容没有达到一致,就可以提出疑问,如果签订以后一方再提出疑问,就必须经过经过另一方的认同,因为此时的契约是成立的。还有一条条例内容也有提到关于合同自由原则的,即在法律行为下,发生债的关系或者要改变债的关系,那么除了要遵守法律条例的规定外,也必须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契约,这也就间接的说明了,在签订合同时有相对的自由。所以从法典的这些条例内容来看,虽然在条例中没有明确提出合同自由的字眼,但是却给了当事人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法典的305条内容。在该条例中讲明,只要他们遵守合同的承诺,那么不管什么内容的合同都受法律保护,都处于合法的地位,也具有跟不同的人签订合同的自由。因此,在德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的缔结原则,而且签订的合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受到保护,而前提就是这些合同必须得是有理智的当事人在自由意愿下签订的。但是由于该法典颁布于垄断初期,难免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创设了诚实信用、善良风俗等,同时也赋予了法官相对的自由裁量权,但从总体来看,仍具有自由主义,由此可见,该部法律是主动将合同自由归纳进来的,并逐渐使其成为法典的核心内容。

二、对近代合同法时期合同自由原则的评析

对近代合同法时期伙同自由原则的评析,本人主要对其建立在一定哲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上的理论基础进行简单的评析。首先,评析自由原则将从哲学基础的个人主义角度出发,可得出这项原则比较偏重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但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并没有提出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这样就比较虚无缥缈,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必然取不到大的成功。其次,从经济学理论基础来看近代合同自由原则。在法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双方签订的合同就代表着公正,而这也就说明了人与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且合同自由完全可以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为当事人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来协商的关系,双方并不存在竞争,而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在协调的过程中能够因各种缘由而提出终止协商,然后在另外寻找合作的当事人,这样就不会存在双方当事人因不公平而发生矛盾。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现实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因为在很多种情况下,双方的当事人并不能处在平等的地位,尤其是签订合同时,比如:签订合同的双方有一个当事人是迫于某种压力才签订合同的,那么另一方如果得知的话,极有可能会趁火打劫,那么当在这样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就不存在协商,那么也必然不存在法律上的平衡,也就是说,双方合同当事人仅是名义上的公平。除此之外,在当代有一部分学者觉得,社会利益跟合同自由的关系要想协调一致,并不可能,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合同自由并不总是带来公平以及社会效益。以上就是本人对合同自由原则的评析。

三、结束语

篇10:经济合同订立的原则是什么?

订立经济合同的原则经济合同主体在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签订经济合同,首先要贯彻合法原则。经济合同是一种合法的法律行为,只有当它的内容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才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搞乱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如果经济合同的内容违法,可能部分或全部无效,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经济合同不仅内容要合法,签订的形式和程序也要合法。

其次,签订经济合同还应该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平等原则,是指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平等地享有经济权利和平等地承担经济义务;协商一致,是指经济合同当出人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应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到意思表示一致,不得进行胁迫或欺诈;等价有偿,是指经济合同作为法人间平等互利的经济往来,必须是有偿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再次,签订经济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搞“霸王合同”;在当事人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进行非法干预。

上一篇:工程档案整理规范下一篇:手罢工啦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