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2024-04-21

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精选6篇)

篇1: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的关系探究论文

一、前言

学校是给青少年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文化,随着中学学校的快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逐渐显现出来。学校文化的建立已成为中学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在的中学学校管理正在渐渐受到学校文化的持续影响。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两者相互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相辅相成,是当今广大中学教育者研究的新课题。

二、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的内涵

学校职能中一项重要的功能便是文化功能。因此现代中学学校的功能之一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学生传播适应时代的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中学学校要达到这一功能,就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价值观、文化态度、信念等文化特质。这便形成了学校文化。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显性文化,显性学校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中,如学校建筑、学校布置、学校活动等。第二部分是隐性文化,顾名思义,学校的隐性文化是指学校的校风、班风、校园人文环境等隐性的精神要素,学校隐性文化对学生影响较大。学校管理是学校对于自身各种教学活动的内部管理。中学学校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学校管理包括学校自身的建设管理、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其中学生管理是重中之重。中学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各种行为都尚未成熟,在学习、生活中都需要来自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的有序进行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管理理念,这就与学校文化联系起来。

三、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的相互影响

(一)学校物质环境体现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一草一木,学校物质环境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整洁、规范的校园环境从外观上反映出该学校良好的学校管理。学校各个角落的规划都体现着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布局是否合理、建筑风格是否符合学校校风、卫生状况是否良好等等都反映着学校管理的深入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着处在环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舒适的环境总能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进而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得学校管理顺利进行。

(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反映学校文化

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而进行制定,这也决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信念。中学学校要首先根据学校具体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确定自身的管理目标,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校的整体文化水平。此外,学校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比如在小学,学校管理主要是对小学生行为的规范。而在中学,学生已经具备完善的行为规范,这一阶段的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中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的管理,此外还包括对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此外,中学的学校管理必须基于正确的管理理念之下,这样才可以使得中学生真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三)学校隐形文化影响学校管理思想

学校管理中具体的思想理论基础存在于学校的观念文化之中。因为,在一定的学校文化熏陶下,学校的教育者会基本形成一致的管理理念。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下,学校的管理者就不会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会通过各个方面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最先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之后被用于中学课堂的教学中,是在从事各种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然后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层面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渐渐兴起。 “以人为本”要求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四)学校管理塑造着学校文化

在中学学校文化推动着学校管理的同时,中学学校管理也在塑造着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首先,学校管理中对于学校环境的整治、建设可以起到改善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从学校周边环境来看,学校周围的社会风气会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学校对于周边环境的管理可以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内部,班级的黑板报、教学楼上的各种标语、学校的广播或者校刊等等,都在无形中建设着学校的校园文化。比如,每年的雷锋活动月中,学校积极开展各种雷锋学习活动,班级之间举办“雷锋”主题的黑板报评选活动,以及校园广播播放歌颂雷锋精神的歌曲,这些活动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着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两者关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学校文化不应是置之高阁的文化摆设,学校管理也不应该是冰冷无情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精神内涵,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是进行学校管理的一种途径。反之,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在促进学校文化不断提升,也可以说,学校管理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建设。一个学校的科学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田文娟。文化管理视野下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2]张瑾。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以苏州中学为个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傅冰。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凌解良。让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同行[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12)。

篇2: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师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教师幸福感与教师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篇3: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管理,团队精神,激励机制

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是领导、管理干部和前线教师的关系, 相对于学生, 三者同处于学校一方, 但又分处于不同的位置, 承担不同的工作与任务。三者关系比较复杂, 处理得好可以大大增强集体凝聚力, 提高团队工作能力, 也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处理不好则相反。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三者的位置, 重点和相关点,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先能力并使相关点成为联结的纽带。

一、充分发挥领导的指挥和号召作用

领导的位置就已表明他是一个指挥者, 工作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 都需要指挥。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 一个乐队就需要乐队指挥?。应充分发挥领导的指挥作用, 凝聚和号召作用。作为直接负责对外汉语教学事务的领导, 要高房建瓴, 高瞻远瞩, 从全局和整体出发, 将留学生的各项工作尽量统一调动、统一指挥、统一管理, 集中相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达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资源发挥最大优势。

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部门还要尽力争取学校领导的关注, 每次大型的留学生活动, 比如迎新、结业典礼等, 都邀请党政等有关领导参加, 领导重视了, 遇到困难时, 尤其是二级实体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可以在校领导的指挥下由学校来处理解决, 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直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 所以取得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并充分发挥校领导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管理者与前线教师的关系

领导之下的管理干部与前线教师, 他们的工作分工有着明显的管与教的差别, 但教育中管教是不可分割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共进融为一体的, 因此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二者首先是一种下行协调的关系, 要明确管理为教学服务, 要增强管理者的服务理念, 主动为教学提供服务。还有上行协调关系, 这会体现前线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积极协助管理者执行规定并及时反馈。另外是横向平行协调, 二者有教育和管理好学生的共同目标、共同价值取向, 需要互补, 利益共存。

其次确立一种团队精神, 大家是彼此依存, 互补共生的。团队精神对现代企业非常适用。教育业尤其是留学生教育完全不亚于一种产业, 因此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建立一个对外汉语团队的重要性, 而且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种团队精神, 打造一种团队理念。使得每个成员都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向心的一分子, 时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确立和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也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互为促进, 作为团队的一员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人翁精神, 而协调机制建立后也更加促进团队的向心力和奋进精神。作为一个团队要有自己的理念, 因此也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号召和凝聚作用, 营造团队氛围, 明确团队理念, 确立团队精神, 并使这种理念和精神深入渗透到每个队员的内心, 体现在现实工作的行动中。

三、建立富有力度的激励机制

在对外汉语教学管理中, 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潜能除了协调机制团队观念的确立, 还要建立实效的富有力度的激励机制。

从组织行为学上讲, 激励指通过刺激激发人的动机, 增强人的内在动力, 促使个体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管理学认为, 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能力和激发程度三者的关系是:工作成绩=能力×激发程度。所以解决人的动机激发问题, 是力创新绩的关键。激励的方法有多种, 尤其应把“目标激励法”、“强化激励法” (物质强化物和精神强化物) 和“公平激励法”作为重点。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目标作为诱因刺激人们, 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欲望, 因此确立长短期的目标如先进、优秀、受欢迎的个人, 集体等会激发人们更多的努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更愿意选择实惠的物质激励。而且人们的经济基础还比较弱, 增加收入仍是主导需要。因此应设立相应的物质奖励, 比如目标实现者的奖金、福利等等会比较强烈地吸引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物质激励是激励的重要手段, 精神激励也是巨大的推动力, 是较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激励。如“优秀、先进”等等是对人们的一种高度评价, 而且精神美誉受用更持久, 有一种超越历史的激励作用。同时要坚持公平性原则, 打破平均主义, 改变一统的状态, 体现收入与贡献结合的多劳多得的原则, 同时对违反工作规定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 即与负激励相结合, 也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领导的指挥和号召作用得以体现, 干部和教师的关系能够团结共进, 富有力度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队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得以建立, 潜能可以最大地发挥, 队员的力量、能力得以最大化,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招生、教学、管理乃至科研上都会做出一番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协作.资本论.第十一章

篇4: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校环境;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Abstract】Taking P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ses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PE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environment on college PE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from the Angle of management,thus further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school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arousing work enthusiasm.

【Key words】PE teachers; school environment; job satisfaction; job performance

引言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者我国体育进入了“改革元年”,我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维出发,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将进一步发挥其在体育强国中的意义,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了体育的意义和综合效应,全社会对体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层次、更深一步的要求。无论是群众体育的发展,还是学校体育的提升,都和高校体育师资有分不开的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专业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角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好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是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近些年来被学者逐渐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校环境差异很大,对于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存在差异,高校的软硬件在体育学科上的投入也不同,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同〔2〕,因此把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作为研究内容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现状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同时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利于高校领导层、管理层等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环境,为管理者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3〕、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2份,回收率为90.5%,其中剔除未完整作答和明显重复的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176人,女152人;博士34人,硕士173人,本科121人;高级职称82人,中级职称133人,初级职称72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Hoy和Woolfolk编制的《学校环境量表》,该量表包括高校领导的影响、学校风气、工作所能提供的发展前景、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等五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4。

采用Tsuietal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晋升机会是否满意,对同事关系是否满意,对和直接上级的关系是否满意,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对单位所给予的劳动报酬是否满意,以及总体是否满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

采用Motowidlo和Scotter编制的《工作绩效量表》,包括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三个维度,共16道题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结果与分析

2.1各量表描述性统计

2.1.1学校环境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环境各维度的排序是: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校长影响、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学校风气。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工作发展评价较高,对学校风气评价最低。

2.1.2工作满意度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满意水平。

2.1.3工作绩效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最小值为3.00,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2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2.1性别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性别因素上的Sig值为0.416,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高校男、女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平均值基本相等,差异不大;同样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亦没有显著差异,但男性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女性,差别不明显。

nlc202309012125

2.2.2学历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最高学历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177,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值上看,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相反的是,最高学历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010,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平均值上可以看出,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

2.2.3职称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628,大于0.05,差异性不明显;与此相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在职称上差异比较显著,初级和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和其他教师。

2.3各量表的相关关系

2.3.1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学校环境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与校长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校长的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绩效与物质条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其中学校物质条件并不影响其工作绩效。

2.3.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由表9得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4,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结论

1)本研究通过对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环境的总体评价及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总体状况。在学校环境量表的各项指标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环境各维度的排序是: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校长影响、人际关系、物质环境、学校风气。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工作发展评价较高,对学校风气评价最低。在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最小值为3.00,处于中等满意水平。在工作绩效量表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最小值为3.00,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本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方法,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方面存在差异性。①性别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男性工作绩效稍高于女性;②婚姻状况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离异和恋爱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已婚和未婚;③最高学历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工作绩效上存在明显差异,最高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高于博士学历教师;④职称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工作绩效上有明显差异,初、中级职称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高于高级职称体育教师。

3)通过相关关系分析得出:①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学校环境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与校长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②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校长的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绩效与物质条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③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相关系数为0.254,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17(3):146-149.

〔2〕周军红.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J〕.煤炭高等教育,1997,(4):108-109.

〔3〕周毅刚.基于管理心理学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10-21.

(责任编辑:李宏斌)

篇5: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朱晓丽

摘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理论上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学习和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根本一致、内在统一。首先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国家治理形态,与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法治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是党领导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旗帜,我们必须高举这面旗帜。其次,在方向上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法正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民主,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物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因此,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是党领导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最后,在机制上是一致的,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即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又自觉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同时,我们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能平等,任何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反宪法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因此广大党员不但要和全社会成员一体遵守法律,又要恪守更严格的党纪党规,这既是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领导的机制、管党治党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机制,我们必须始终遵循、全面执行。

(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首先争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雄风正劲的带领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领导作用,由此说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是历史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中国当前的本土现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党的领导可以使依法治国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政治保障,这决定了中国的法治理想能否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这是立论逻辑。是由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使然。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法治建设贯穿各个方面,贯穿始终。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揽全局,法治建设必然纳入党的领导范畴,领导视野,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无可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四中全会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

二 如何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结合起来?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局性和系统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生态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又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一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义务和职责,这些都只能通过执政党来领导。在我国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位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才能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促进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开展工作,带动全社会成员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繁重性和艰巨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国家,不仅封建迷信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而且亲朋好友同学乡党情结深厚,人治传统加上人情社会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桎楛和障碍,这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就需要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政治、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才能破除依法治国中的各种障碍,顺利实施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赋予了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以执政党的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要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李克强总理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旗帜一旦举起,党就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干部必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否则党怎么能够要求全社会遵守宪法和法律,又怎么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捍卫宪法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各级党组织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和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依法治国。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加强党的领导,关键要做到《决定》中指出的:“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要做到这“三统一”“四善于”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的意愿提出立法建议,立人民需要的法。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要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引导立法机关把握立法方向,突出立法重点,使所立法律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突出党的工作重心,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等重点,适时制定、修改和完善各项法律,不断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坚持党保证执法

党保证执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要深化政治立场、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教育,使执法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宪法法律保持一致;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确保公务员行为符合宪法法律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3.坚持党支持司法 党支持司法,就是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运行机制;督促各级党政机关带头执行司法机关判决,切实纠正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机关办案问题,切实纠正当事人不服司法裁判反复向行政机关施压现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人民信赖的人才队伍,使事关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岗位始终由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担任。4.坚持党带头执法

党带头执法,就是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引导全社会信仰法治;带头以严格的党规党法管党治党,使全体党员都成为全社会守法的表率。要强化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开展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

篇6: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角色冲突”是由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角色频频转换,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对教育对象而言,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是社会的模范公民,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是心理咨询者,是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相对学校管理而言,教师是被领导者;相对同事而言,教师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二者关系:

二者都是教师行业中一些特别情况,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一项处理不好就会加剧另一项的严重程度。

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冲突,让很多教师经常要在各种角色中进行转换,这个矛盾体的交织中,面对行业内部与现实的差距,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肯定,表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就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让教师对工作任务产生畏难情绪、对教学和学生工作缺乏热情,在内心埋下对职业的反感。

另一方面,形成职业倦怠的教师由于无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缺乏应有的激情,在教师职业的角色冲突中表现出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进行各种转换,使各项工作业绩出现下滑,陷于更加被动的状态。

“传道、授业、解惑”原本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现在教师被寄予了太多的社会期望,使得教师在多重角色中纠结。

第一,社会对教师拔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被要求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普通人身上存在的毛病放在老师身上就成了不可容忍的,普通人的某些言行在教师身上就不能够出现,于是教师往往被迫隐忍自己的真实想法,成了戴着面具的双面人。

第二,教师在家庭里也被赋予了普通人养家糊口的重任。可一来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时间不允许,二来政策也不允许,三者最关键的是教师没有一技之长,即便想从事二职业也无从着手。高强度的工作与较低的劳动报酬使教师身心俱疲。

第三,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益受到贬损。那种相对学生高高在上,受学生尊崇的感觉不再有了,在课外甚至课堂受到学生知识挑战的情形不再少见了,教师也开始有了自我能力的怀疑与焦虑。

第四,教师人际交往的边缘化。由于教师**常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缺少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渐渐欠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上的人将教师当成了另类,教师在与人交往时缺少了自信。

第五,教师工作的长性效与工作的无边界。由于教师劳动成果不能短期见到,加之工作范围的无边界,劳动时间的无限延长,使得教师对工作放得下手也放不下心,心理负担长期超负荷。

针对上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我认为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自我心理解压,主动从道德的祭坛上走下,将社会强加的过高要求放置一边,提倡教师当仁不让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理直气壮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2、呼吁政府真正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让教师不再为囊中羞涩而心绪不宁,不再为地位低下而心态失衡。

3、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实用性。同时,教师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加强自学,抢占知识制高点。

4、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多与社会上的人交往,获得自信。

5、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压缩教师工作时间。

6、做一名心灵阳光的教师,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只是把教书当职业当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真正的快乐不在几张荣誉证书,而在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心灵的融合不在做秀的公开课,而在真实的课堂。

7、做一名内心淡定的教师,积极地自我暗示。面对社会纷扰,我们清静生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不比,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做个普普通通的人,会感到生活其实很美。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

8、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关爱学生,培养职业情感。业务精了,平常工作能够信手而来,压力会小许多许多。关爱学生,使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提升职业成就感,获得快乐与幸福。

9、做一名有生活情趣的教师,热爱生活,学会放松。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通过各种方式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我想,如果自己能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去践行,应该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的多角色特点,少一些职业倦怠的吧。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从事的行业的特点,才能取长补短,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教师——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做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更要学会观察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

其次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不掩饰自己的失败。

最后,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师不仅要真实的自己,不做作,表里如一,同时更要做好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导师,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世纪人才,才不负职业的光荣,社会的重托。

总之,教师只有全面认识自我,强身健体,提高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负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唯我独尊,及过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自卑和自负其实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实质还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源于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其实内心还是不够自信。自负心理也很容易转化成自卑心理。自负者过分肯定自己,自傲自大,因此,很容易受到挫折。遇到挫折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肯定自f我走向完全否定自我。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负的人就是自以为是,永远带着“傲”。殊不知,自负者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有人说: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的确,自负者是很“恋旧”的,他经常沉缅于往日极少的胜利之中,故而不听他人的意见,最终因为自负成为了自己人生的绊脚石。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让历史重现:项羽因自负而垓下惨败;关公域自负失荆州;拿破仑因自负而被囚爱尔巴岛……

自负和自卑虽是人的心理的两个极端,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

估量和评价自己。

协调好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即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盲目自负;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不要盲目自卑。自卑者要认清自我,悦纳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还可以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待。自负者要学会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

总之,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平和地看待一切就行。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其实,你错了!成功者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最后的欢乐不代表往日的轻松;他们欣喜的表情不能掩饰往日的艰辛。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自信,他们能够带着这份自信,巧妙地抓住难得的机

遇,勇敢地去开创一个新的境地。

自负是自卑的对立面,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己。曾有一幅画:两

只形状,大小相等的动物,分别走到凸凹的哈哈镜前,凸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大了,便得意洋洋;凹镜前的动物见自己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这不正是自卑与自负的真实写照吗?

自卑与自负均是人的畸形心态。这种不正确的心态,阻止着今后的成功,成为失败的伴随者,那么怎么才

能成功呢?你必须具备自尊和自强。人,皆有自尊;人,皆需自尊。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眼前或

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最要紧的是自尊。”的确,自尊犹如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

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自尊犹如一面旗帜,凌驾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感情之上;自尊犹如人生杠杆上的一个

重要支点,赋于生命的意义。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的神秘,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定境遇。有人说:“

它既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是客观的、可知的;它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可以把握的,可以改变的。

”我很难领会它的含义,但我懂得“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吗?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严重阻碍了人生。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

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自信但不自负,这应

该是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吧。

漫漫人生路上,阻碍我们前行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自高自大,有不妄自菲薄,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说,学会“悦纳自己”,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走出自卑与自负的阴影,勇于战胜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敌人——自我。我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居高

上一篇:万圣节趣味英文短信荟萃下一篇:万科公开信:我们针对的只是宝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