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2024-05-22

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通用11篇)

篇1: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可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动手能力,操作理解能力弱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所以,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教师当前的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文件管理》这篇课文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你喜欢收藏精美图片吗?②你喜欢的图片一般会放在哪里?③ 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快速的找到电脑里的文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自己排版一份学习板报。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文件的管理》这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这些图画美不美啊?怎么才它们复制到你们电脑画去呢。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复制到你们的电脑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有时,通过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比如,我在英文打字的教学中,考虑到学习打字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情。所以,在导入新课之前,我特意请了几个已在家学会打字,且速度快,指法好的学生先作表演。当其他同学看到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击打时,既佩服又羡慕,我趁机点拨:“同学们,这几位同学打得多好啊。其实他们跟你们一样,原来也不会打字的,但自从学会了打字,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想不想学打字,跟他们一样好啊?”学生听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讲授新课。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大胆放手,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我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小朋友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来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并很快就画出。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种手段,巩固知识。1、精讲多练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这些知识的巩固,采取一般的方法就比较单调、不易理解。但是通过课件,用选择题、匹配题等练习形式,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兴趣。

3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做到严肃自由、主动探索。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待发展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这样,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4、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篇2: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次丘镇一中

宋箴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并不是简单的在增加每一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作好课程整体规划

教师在教学生以前,首先要对所教的知识的结构理解透彻。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作为是一门系统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网络运用、多媒体使用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即互相关联又自成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中有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它既是一种独立完整并不断发展的文字处理系统,又涉及到像Windows文件管理方面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料收集等方面内容作为外围知识。

针对如此复杂的体系,教师只有把握住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脉络,理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确立了各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才能充分的利用课时,达到有条不紊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步:

1、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育方向

将玉石加工成玉器,工匠首先要了解玉石的大小、形状、性质等情况,然后构思好最终要完成的玉器的特点、样式,才能下刀。如果盲目出手,很可能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就会毁于一旦。

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才,也是如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好学生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才能以此制定出实际、高效的教学计划。

就拿上面讲到的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来说,教师应该先了解好学生的基础情况,知道哪些外围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在课堂中 补充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确定好整体的目标,明确最终要让学生的Word操作水平达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没有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就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影响到课时的整体安排与利用。

2、确定课时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的那样:“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试着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堂,创设出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

1、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非常实用的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从中挑选出一些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符合教学目标的事件与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成教学情景并不困难。通过解决这些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同时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景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正所谓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调查基础,任务分层

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往单一的任务设计往往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吃不饱”,能力不足的则可能半天也无法入手。长此以往,能力强者对这些问题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能力不足者则对这些任务望而却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影响课堂效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硬性的分派不同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适当的转变一下形式。

篇3: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都有一种好奇心, 非常喜欢上信息课, 当上信息课时就会有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 有的学生就会对计算机失去了兴趣, 原因是很多内容是机械性的不断重复地训练, 还有些内容枯燥无味, 而且对于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 种种情况下, 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逐渐减小。为了改变现状, 让学生长时间对信息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 我们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的特点, 促进学生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最大限度的选择那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喜欢的学习方式,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在教授鼠标的用法这一课时, 让让学生玩WindowsXP系统中自带的的游戏扫雷, 让他们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 这个游戏能充分利用到鼠标左右键, 学习效果颇佳。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

纯粹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很严谨的, 这就决定了学习起很是枯燥,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为教学支撑, 可能会给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 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Photoshop软件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名为“一堂课环游世界”的教学活动。在课的一开始, 我便提出一个很有诱惑力的问题“同学们想在一节课上环游世界一周吗”, 此时, 老师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趁机又说: “我这里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风光的图片, 请大家利用这些图片制作一个畅游世界的动感相册好不好?”学生们热情高涨, 我便把这些照片放老师机上, 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选择自己想要的图片, 认真的制作起来, 他们不时相互讨论, 时而低头思考。此时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第二, 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 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每个学生能积极的参与, 才能保证他们都受益,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 基本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 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保险到成功的喜悦, 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第二部分的扩展任务, 是为基础好的学生准备的, 这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无论是基本任务还是扩展任务, 都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模式。例如,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把课堂设计成闯关的形式来进行。在制作课件时, 我制作了Flash动画加以播放。把学生分几个竞争的小组, 大家争当获胜者, 哪个小组最先闯完老师设计的关卡就是获胜者。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了。第三, 精讲多练巩固提高:就是讲课以少而精, 让学生听最少的话获得最多的信息。多留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只要多练习, 学生才能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我在教学生做“文字编辑”练习时, 我先找出多个文字编辑练习软件, 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软件, 并找出不同软件有什么不同的的能对。在对比时, 同学们会发现Word2003是最好的软件, 并对其产生新深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我先让学生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给学生一段话, 让同学们录入入比赛。他们在练习中学会了录入编辑文字。在练习时我随时提出他们常见的问题, 并指出改正方法。提高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提高速度, 并要尽可能的熟悉肓打到熟练的盲打。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三、益智游戏的合理使用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大多数的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 他们以为上课的时候可以趁老师不注意可以偷偷地玩一玩游戏。老师也为了防止学生偷玩游戏费尽的脑汗, 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 有些教师索性就把计算机上所有的游戏.甚至Windows自带的游戏也删掉了。其实游戏也不一定就是一定不能玩, 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把握, 在信息课堂中游戏也是一种教学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益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水平。比如:学生们在熟悉键盘、练指法的过程中如果足单一的打字, 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讲授指法这一节时, 我们利用“金山打字2003”软件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练习指法。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记录, 做成名为“英雄榜”的网页放在局域网上。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 鼓励学生挑战“键盘高手”。并根据学生成绩对网页及时更新, 掀起了学生练习打字的高潮。这样学生既没有因玩游戏影响学习, 又熟练了指法。这样, 学生就会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不觉得枯燥而是一种学习的享受, 这样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喜欢, 学习兴趣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总之,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还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无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为有效的课堂, 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摘要:初中信息教学有效教学是老师追求的目标。本文介绍了几种有效教学的措施: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利用一些益智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初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教育革新, 2007, (7) .

[2]李根安.初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山西电教, 2011, (1) .

[3]陈小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 (2) .

[4]王吟雪.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问题和教学策略的探讨.宁夏教育科研, 2008, (3) .

篇4: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效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高中阶段还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计算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1科学处理信息技术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其次、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

2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育方向,提高教学效率

将玉石加工成玉器,工匠首先要了解玉石的大小、形状、性质等情况,然后构思好最终要完成的玉器的特点、样式,才能下刀。如果盲目出手,很可能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就会毁于一旦。 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才,也是如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好学生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才能以此制定出实际、高效的教学计划。就拿上面讲到的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来说,教师应该先了解好学生的基础情况,知道哪些外围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在课堂中补充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确定好整体的目标,明确最终要让学生的Word操作水平达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没有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就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影响到课时的整体安排与利用。

3精心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试着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堂,创设出能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首先、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非常实用的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从中挑选出一些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符合教学目标的事件与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成教学情景并不困难。通过解决这些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同时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景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正所谓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其次、调查基础,任务分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往单一的任务设计往往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吃不饱”,能力不足的则可能半天也无法入手。长此以往,能力强者对这些问题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能力不足者则对这些任务望而却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影响课堂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硬性的分派不同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适当的转变一下形式。比如,可以参照某些网站的做法,设计一个任务发布系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多个不同程度的任务,以不同的分值用悬赏的形式发布出去。这些任务并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来挑选并接受它,每节课达到一定的任务完成率就可以通过。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分值高难度大的任务,积累高分,体会到超越众人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对学习兴趣;而一般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适合自己难度的任务,不至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并激发起他们追赶高分段学生动力,努力学习,向更高难度的任务挑战。

总之,时代的进步更应体现时代的教学,如何做到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愿我们的教学因信息技术而更加精彩。

篇5: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篇6: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淮安市古寨乡初级中学 孙立冬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构建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便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效率 评价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中的地位还无法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执着于中考、高考的分数,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各门主课上,信息技术课就给挤在了一边。在学校,信息技术课课时被压缩、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课外,学生能有效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要完成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就非常吃紧了。另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无法改变这一大环境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课堂上做到点到为止

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教学时才能做到“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远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我们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正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才会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三、做好信息技术课的导入环节,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好的开始,进行吸引教学。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积极高涨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科认知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新课的引入要自然、流畅,教师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明确、难易适度,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把抽象的操作用图、文、声、动画等表现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利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使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疲劳甚至厌倦的传统教学得到极大的改善。

另外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环境。不时抽学生上来给大家演示,他代表其中同学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专心听讲,又能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迅速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

四、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

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在教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因为演示文稿中即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视频,即要学生熟悉网络懂得下载资料又要学生懂得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五、充分展示使学习有成就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六、合理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当,它是推动课程发展进步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它随时都可能成为课程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魏丽。[2]《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郭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篇7: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方法谈

瓦房店市第二十初级中学

韩卫军 2008年6月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关键是“任务”设计要明确,“子任务”要与主“任务”相辅相承,从而完美展现一堂精品课。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社会实际需要,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①,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使计算机成为拓展学生学习手段,开阔学生视野的一种媒体和实效工具。

在初中各学科当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

①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对计算机有一种新奇和独特的喜爱。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②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心理学中,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我国的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从兴趣入手来引领学生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 “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有着浓郁的兴趣。用“疯狂”一词来形容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祈盼一点不为过。这个兴趣,有其社会因素,也有其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魅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原始“兴趣”,转化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上来,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来讲,是一种教学能力的考验。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网吧的管理并为彻底完善起来,学生依然可以进出这些本不属于学生的场所。所以,课堂上的引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那么如何完

②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这种“兴趣”的转化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我认为是现阶段最适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说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需要的“兴趣”已经客观存在了,那么这种兴趣的转化,就需要我们有一套完善的手段和方法。大连市信息技术学科界在没有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让学生从“疯狂”的兴趣中,再进入“迷惘”的实践中。之后,“填鸭式”③的手把手的出作品。学生的能力被局限了,一些本属于学生创造的部分没有体现出来。于是作品成了没有生气的“死作品”。学生学完后,感觉到的就只有“迷惘”了。

那么为什么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何特点?为什么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

1、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

③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节节相扣,每个都很重要。任务设计是否明确,教师主导主否到位,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都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通俗地说,就如同我们要打一个攻坚战一样,任务目标确立后,那么剩下的就是围绕这个目标任务,采取形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完成这个任务。这其中包括资料的准备,完成任务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探究等诸多因素,只有这些客观因素协调统一后,才能完成任务。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特点。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各“子任务”之间,与主“任务”线索紧密相连,同时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延伸了课堂知识,提高了所学知识的实效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对于知识 的理解与实践不在“迷惘”。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不会埋没每一个学生的天性灵感。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同时利用有限课堂时间,拓宽知识视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活学活用,完美地实现了学生各学科知识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是一种理性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知道,信 息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有强大的理论作基础,一方面又得需要积极的行为实践,才能形成计算机能力和素养。这是由计算机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利用课堂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即协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使纯 “讲授法”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再出现了,也弥补了实践操作中的单一性。也是纯“兴趣”教学法,“讲授法”,“归纳演绎法”所无法比及的。

3、如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课堂上主“任务”要明确,子“任务”要辅助。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根据教材,活用教材,精心设计一个明确的主“任务”,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在设计“任务”时,要符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即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任务,要有时代感。因为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特别快,所以,我们所什么授的信息知识也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因此,时代性是设计任务的前提。

比如:在讲授初中七年级上册《操作系统知多少时》你所设计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你如何认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 SP2 的。实际上,现阶段学习对于WINDOWS XP并不陌生的。但是,SP2对他们来说是个新的事物。这是什么?如何来的?这对于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那么教师紧跟着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几个子任务。操作系统的发展?

现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是什么。

在对操作系统的操作中,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文件的? 这样连续几个子任务,就把整节课的知识全部含进去了。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到现今使用的操作系统的特点。

这种设计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新鲜感,同时让本堂课也具有了一种鲜活的形象。使一堂纯理论性质的课堂,变成鲜明生趣的课堂。一改“讲授法”下学生的迷惘气氛。同时,子任务与主任务相辅相承,使本节课连惯自然,形成一统。

其次,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可以达到的宽度与广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 “任务”要有层次感。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充分发展不 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范的发展创新的空间。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美丽无极限——渐变工具和图层模式的应用》一课时,主要任务: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电子照片。子任务:制作精美的背景;制作特色相框;让自己的照更美更靓。

不难看出,三个子任务的学习,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最终任务:为自己设计出最精美的电子照片。那么第一个子任务,这个任务的伸缩性就很大。因为,如果对于制作技术差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找到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自己的照片背景。对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生来说,则喜欢自己动手,利用书本知识按部就班地作出来。对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来说,则喜欢到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背景图片,再利用书上的知识自己加工处理,成为自己照片的背景图片。

这三种完成方式,教师在作品评价时,就可以利用此机会与学生交流,让那些学死知识的学生开拓视野,同时激发他们自己主创新的潜能。让那些接收慢的,可以逐渐地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提高空间。

第二、“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保障课堂的愉悦气氛。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 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那么积极参与的前提应该就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性,让学生有情绪去参与,不由自主地参加进来。从而达到与学习的最终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太阳升起——制作补间动画》一课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制作东方红太阳升。

实际上制作纯粹的太阳升起或者降落是很枯燥的。课前,教师把《三个和尚》的动画片,或者《悯农》这样的动画片剪辑播出后,观察动画片中的太阳是如何升起的效果。这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观,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刺激,使学生自主地加入到学习中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 “减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学科自从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后,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地完成“任务”,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随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才能时时处处与信息时代同步。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会让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推而广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适用于住处技术学科,对于其它学科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适用于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完善和强化任务教学法,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 主编 顾明远 副主编 谢邦同 乌美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薛维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钱晓菁、马玉娟、张卡宁动》

瓦房店市第二十初级中学撰稿人:韩卫军

篇8: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一、营造良好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兴趣

维吾尔语文的相关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 兴趣才是提高学生维吾尔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模式为直观思维模式, 由于该阶段, 学生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言语理解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 所以, 学生很难全面了解维吾尔语文中的抽象词语, 更难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难以实现同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维吾尔语文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而信息技术在维吾尔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则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制作一些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将维吾尔语文中的抽象内容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呈现出来,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可谓一举多得。

二、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正因如此, 维吾尔语文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学会灵活的应用语文技巧,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其他课文, 从而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的转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具,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将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形象, 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 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整个课堂上教师都在照本宣科、自导自演,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虽然讲完了, 但是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还是云里雾里, 此时如果教师恰当的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 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兴的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领悟和理解相关知识。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准备好,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时间利用效率。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集中在对学生的启发上,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效避免由于教师板书时间过长, 分散学生注意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丰富学生想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帮助小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理解和运用语文技巧, 着重注意语文阅读以及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 进一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但是, 与此同时还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比较直观, 对于维吾尔语文课文中的抽象事物和道理很难做出深入理解。正因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着重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将学生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有效拓展延伸, 深化课堂理解

一定程度上的课堂延伸, 是培养学生学习维吾尔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它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灵活的应用语文阅读技巧,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拓展延伸必须遵循适度原则, 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拓展延伸, 则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生也很难学到知识。反之, 如果教师的课堂延伸较少, 则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 课堂延伸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众所周知, 维吾尔语文中的很多优美的课文, 都必须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因此, 为了带领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潜在的内涵, 教师可以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来播放悦耳动听的朗读录音, 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维吾尔语文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将维吾尔语文的生机和活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切实提高维吾尔语文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逐步进入到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中, 在这种环境下, 小学维吾尔语文应当将教学内容同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 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维吾尔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效率,小学,维吾尔语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茫茫.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泽明.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

篇9: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小组协作学习

从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信息技术课便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学教学计划。高中学校尽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每周仅1至2节课的课时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压力很大,而学生因受高考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又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于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亦是如此。

1.明确课程宗旨,认清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上具有开放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2.课前的认真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学情、了解现有的教学条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通过学情分析,一方面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二、合理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来导入课堂教学。

1.设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比如在学习《因特网上信息交流》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如何和朋友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在这些交流方式中,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2.做演示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这节课时,我会预先给学生演示一些常见病毒发作时的表现(Flash动画),学生对于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概念上,而通过我的演示,学生对于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预防,学生更能主动参与讨论和分析。

三、不拘一格,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由于内容的不同,各模块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模块,我使用“探索式教学法”,即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对于《网站开发》模块,我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对于《数据库应用》模块,我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法”,通过创设某中学的几个热心同学帮助老师计算和统计考试成绩这样一个情景剧,把情景剧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中,让枯燥的数据库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四、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60%是学生操作,通过分组协作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可将搜索到的诸多信息和材料与其他小组成员共享,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协作形式的学习方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小组、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小组是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的基础部分,协作小组的不同划分方式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重要影响。教师可根据对应的学习任务和角色将学生随机分配,形成各个小组。划分小组成员的依据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小组人员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遵循互补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角色,教师需具备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并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观点。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能够清晰、清楚地给学生进行解答,较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

总之,只有加大课堂教学力度,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融入情感,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魏美丽.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J].数字化用户,2013(29).

篇10: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文/蔡火灿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呈现地持续增长的状态,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信息技术更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借助信息化教学时,不仅只是单纯地从教育学生出发,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篇11: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学号:201003699554 姓名:管丽华 指导老师:马子驎

【摘要】:本文以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从四个方面谈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展开讨论。初步探讨教师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教学。

【作者单位】:赣县古田中心小学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 日常教学 教师 多媒体课件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简洁明快 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的作用

【正文】:

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根据生的实际状况,教师运用多媒体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变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更能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和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教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重 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条件,注入活力。

一、传统语文课堂的特征

1、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颠扑不来的趔,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没有激情、创造、灵性,也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操练和应付与无耐。

2、模式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不考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教学结构和不同的样式;不论什么课型、学科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

3、单一化

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目标以知识传递作为唯一追求对象,忽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管是讲授还是讨论,不论是班级内学生人数多还是较少,清一色地使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形式;另外,教师的“独脚戏”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

4、静态化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效。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

及探究知识的方法。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的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动”的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集图象、文字、动作、声乐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它能突破课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一些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当前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气氛,创造出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同时强化了记忆。

2、应用多媒体重组教学资源,突出训练重点。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深陷于“高投入、低收效”的困境,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们每篇课文都必须从头讲到尾,造成节节课都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用面面俱到,训练重点不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训练重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交互信息的科学性和反馈信息的及时性,根据教材的特点,将重点训练资源以动画、声音、文字、图象等视听素材按一定的秩序进行重组后制成多媒体课件,使之成为一个突出训练重点而又完整的教学系统,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应用多媒体解剖教学资源,攻克训练难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不易理解。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见,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易于突破难点,化复杂难懂为简单易懂,有利于课堂教学。

4、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学生往往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就像拉着老师手上的一条绳,牵到哪就走到哪,思维局限于某一点上,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情绪会低落,精神会分散,老师教得苦,又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有了媒体的辅助,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又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学生为自己能成功学习到知识感到高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创设意境,启发想象。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但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诗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轻易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它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文字教材上来?为了突破这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2、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静为动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教学设备所没有的。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3、利用信息技术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课件中读和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为了用多媒体而多媒体,有时候所谓的多媒体课反而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及多媒体的使用更加趋于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多媒体使用的和理性和有效应用。那么当前的多媒体课堂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使用好多媒体这把双刃剑呢?下面不妨从笔者听过的两位老师上《田忌赛马》一课说起,二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先看一看这两位老师关于“两次赛马经过”的教学设计。

第一位老师的设计是:

⑴自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接着出示用flash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⑶看完课件后,全班交流思考题。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是:

⑴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经过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

⑵读完以后,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用纸片做的小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⑶全班交流思考题,说说根据。

⑷小组内试着再摆摆,同时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⑸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一下。问题一:违背了“课标”的初衷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目的是“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现代化媒体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一宗旨,结果是好刚没有用刀刃上,用和不用一个样,白白浪费了时间,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如不用好。事实上,过多的、片面的追求这些“花哨”的技术含量反而会适得其反。

上述第一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目标缺乏必然的联系,有它行,没有它也行,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感染学生的思维,引起注意的分散,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二:忽略了多种感觉通道的综合应用

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传统教学中我们多注重前两个信息通道的信息输入。从而降低了信息输入的效率。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家发现,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他们喜欢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还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他们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果最好;还有29%的人属于视觉学习者,他们喜欢通过图片、文字进行学习。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程序看似差不多,实际两个细节反映出他们教学思路的较大差别。第二位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但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即视、听、做等多种信息通道,教学效率显然要高于第一位教师。

问题三:“死媒体”代替了“活媒体”

高林生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孩子躺在妈妈怀里睡觉和搂着妈妈的照片睡觉的感觉是根本不同的。”由此,不难想象,电脑打出的字、录音机里的朗读与老师当场写在黑板上的字、老师的朗读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死的,无情的;一个是活的,有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物要比死物更能给学生以人性化教育。上述第二老师教学中让学生“用纸片做的小马”因融入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表面看起来是死的,其实是活的。

问题四:“电灌”取代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形、图像、动画、数据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搜索最精美、最确切的语句表达出来,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的语言中枢储存有丰富的语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应速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地用精美的语言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述出来。因此,如果我们长久地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介进行阅读,语言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结果是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语文能力的低下。

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是改革

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澄清对多媒体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绕不开题,因此,我们讨论的起点是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还有可能使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四十分钟里,配乐朗诵、录像、投影代替了老师的朗读、背景知识的讲解、内容的描述和分析,看似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其实质还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因此,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多媒体与教学的关系,明白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装饰或点缀,运用时要讲究原则,以达到教学最优化。

2、注重与教学目课文内容相联系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他的运用首先应注意与教学目标、文章内容相联系,注重他们之间相关性,将内容通过适当的手段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荡漾开来,深进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反之,多媒体运用与教学内容脱节,必将事与愿违。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通过这样的设计,把做媒体与教学目标、内容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调动了各种感官,有效挖掘了其教育价值。

3、因文体而异,因课型而宜

多媒体的运用还应该注意文体,课型的不同。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恐龙》、《秦兵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另外,不同的课型对多媒体的运用也有不同要求。通常来说,新授课、讲评课运用相对较多,而复习课、练习课运用较少。

4、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运用

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课多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多媒体的使用就应持慎重态度,要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不顾学生的认知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的误区就是很好的例证,“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极具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一项教研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小学生的个性、情感、审美能力等的发展。这

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是个大的走向,是将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虽然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让所有的老师欣喜而且诚服。但并不是说语文课堂可以完全由多媒体所掌控,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具体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课文学习的内容,适当地安插入必要的、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合理、充分地设计、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巧妙地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善于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明《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渭南教育,2001年12月版 <2>李小红《活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素养》 <3>武振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4>谈永康《关于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思考》 <5>辛涛《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6> 潘克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注 释

1、多媒体——多媒体是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像等各种媒体的组合,并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来处理控制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传输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中,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种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上一篇: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下一篇:2018-2019学年下学期保卫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