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

2022-09-12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现代各类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5%以上[1], 因此,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课是各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目的就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创造新的信息, 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1 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必要性

2005年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 对53所各类高校展开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问卷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目前高校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水平参差不起, 差距很大, 水平偏低着仍然占据大多数[2]。

图中数据是使用的百分比表示的。笔者在近两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实践中, 坚持在第一堂课以学生举手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统计, 数据虽然不够全面, 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总体趋势是以达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求的比例与图1的结果变化不大, 但是“未接触”的学生比例逐年减少至10%左右, 而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又达不到课程要求的学生比例就相对提高了。

介于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的现状以及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今后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习环节和未来的工作中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利用的现实需要, 把信息技术基础课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先修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总体框架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应由五部分组成;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记录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就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作较详细的讲解和探讨。信息技术基础课的课时也可以根据各学校新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为48~64学时, 为了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 以便课堂授课与上机实验学时比例为1∶1。

在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加工、创造能力。

3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信息技术基础课在很多高校被定位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必修课。学生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再加上多数新生对计算机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 很容易在学习中有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例如:无故旷课;课堂上开小差或作其他课程的作业;注重基本操作的学习掌握, 而不注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探讨;上机课上在离开教师视线时违规上论坛, 聊天, 看视频, 玩游戏等。

4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大学新生的生源地不同, 所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水平差异比他们其他方面知识水平的差异更为突出。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不能完全了解课程内容和特点的前提下容易对课程产生轻视的想法;而基础比较薄弱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则很容易感觉茫然, 过高的估计学习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合理组织教学重心和安排教学进度, 这两部分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都容易被挫伤。

4.2 教学模式不相适应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都采用先讲理论在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 而且有的理论课和上机课之间可能相隔数天。多媒体教室中, 教师边讲边操作演示, 学生只能听和看, 所以到上机实验时, 学生容易对内容已经生疏, 教师在上机课上由于时间有限也无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一长, 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性和动力都会受到影响。

4.3 考核方法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 有的采用笔试有的采用机试, 但是不管哪种考试形式, 都过多的偏重于填空、选择或判断题。即使是机试也由于系统设计的难度比较大, 所以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比重太少。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考前死记硬背题库的应考局面。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也打击了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案

5.1 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实例

实例教学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它也同样适用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网页制作等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因为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 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实例时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涉及有针对性的实例。例如;在字处理软件教学过程中, 对新闻专业学生可以组织一篇时事新闻;对物理专业学生可以组织一篇物理常识或天体运动等方面的文档;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一篇财务管理方面的文章等等, 再把字处理软件的各种编辑、格式化效果;各种对象的组织排版等内容应用到文档中。在字处理软件教学的开始, 以不同的视图展示给相应专业的学生, 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字处理软件能做哪些工作, 他们可以学到那些操作技术, 也让学生从文档内容上感觉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初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动力。

5.2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现在大学生上网条件越来越好, 越来越方便, 他们很容易接触到来自网络上的方方面面、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有义务及时有效的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 在平时的教学及课外辅导过程中, 把以往来自教学中或新闻信息中的有针对性的人物事迹实例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从实例中明白不仅要能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要会用, 这里提到的会用是指合理的使用。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一些不健康信息时, 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对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涯甚至将来的人生道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克服纯技术的观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防范意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 以负责任的态度接受、传播信息,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5.3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标[3]。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带着任务上机实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具体做法是;一方面, 在5.1中介绍的实例教学的同时, 根据具体的实例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问题, 例如;一些特出效果, 某些系统设置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就是要对每一次上机实验课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题目, 并设立一个ftp服务器, 让学生把当堂实验结果上传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学生上传的文档既可以供教师分析教学的效果, 也可以作为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考核的依据之一。

5.4 分组协同学习法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 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分组协同学习法正好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主要应用在上机实验课和课外复习的环节。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在最初的一两周时间内, 通过课堂统计, 课外谈话, 上机课观察等方式, 尽快掌握学生水平的两极名单;然后, 基础相对好和相对差的学生分别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一方面给基础好的学生适当的提供一些额外自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建议和指导, 另一方面请基础好的学生自觉自愿的帮助辅导本小组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有了发挥自学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同时又使他们的帮助对象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尽快的入门并跟上学习进度。

5.5 改革考核办法

因为无论是笔试和机试对学生的考核都是具有片面性, 因此, 不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 把笔试或机试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设定一个具体的比例, 一般情况日常考核可以占总成绩的30%~50%。而日常考核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课的考勤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即答疑情况、5.3中提到的学生上传的作业文档等。考核办法和学生日常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6 结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 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使学生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基础课是我国各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并结合笔者几年来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学习动力,非计算机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 2003 (1) :27~28.

[2] 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63~65.

[3] 项志宏, 王苏颖.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6) :241.

上一篇:高校班主任在构建和谐班级中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下电商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