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2024-04-13

读生命生命后有感(精选9篇)

篇1: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今天,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三件事:飞蛾被“我”抓住后还极力地挥动双翅,想逃出我的手掌。香瓜子掉进砖缝中却长出嫩苗,不屈向上。我静下心来,触摸跳动的脉搏,感受生命的珍贵。

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享受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课文告诉我们生命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可想起平时我许多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有时上课无法无天,经常不停地做小动作,感到非常惭愧。我决定,从今以后,要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发言,看见别人不认真还要提醒他认真听讲。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让它白白流失,使人生活得精彩、有意义,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使我震撼。植物、动物都珍爱生命,哪怕被逼到死亡的尽头,也要想着死里逃生;哪怕只能活几天,也要不屈不挠。更何况是我们,早晨的太阳,花儿一样的年纪,更要像它们一样,对生命充满热忱和盼望。

篇2: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2010级经管七班)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敬畏生命》的时候,我的心猛地动了一下,不是恋爱的怦然心动,而是心灵的悸动和震撼!敬畏生命,短短四个字,对我来说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我的心里它有着沉甸甸的重量,重的甚至可以压倒我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在了解我的人们的心中,我是个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换句话说就是同情心泛滥。花开花落也能热得我热泪盈眶,或许在人们眼中那仅仅是自然的规律,而对我来说那却是生命的轮回!或许对别人来说,我这样的人是懦弱的,但是当我看到《敬畏生命》时,我发现,我不是弱者,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好奇作者史怀泽是如何来诠释《敬畏生命》的意义,如何做到敬畏生命,我的心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

我对生命的感悟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从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和美丽的大自然、可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喜欢和小鸟儿们一起歌唱,喜欢和猫咪、小狗嬉戏打闹,喜欢和小白兔一起捉迷藏„„我爱生命的活力,爱生命的魅力„„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来自于他小时候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小鸟动听的叫声是来自天堂最美丽的声音,在那一刻打动了作者幼小却善于思考的心灵,唤醒了心中对生命的敬畏。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个小小的故事就深深的打动了我,是啊,生命如此美好、如此可爱,为什么要让它毁灭在自己无情残忍的手掌之下呢?读《敬畏生命》就是在拷问人性,我的心灵被一次又一次的带入生命的震撼之中!

读《敬畏生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平等、高贵而又美丽,抵制诱惑,学会敬畏一切生命!

作者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他们。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等级。”是啊,我们人类和所有的生命一样,都在自然的手掌中轮回,我们都有着一样的命运,何苦相互残杀,相互折磨,相互摧毁?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也终将是我们最后的归宿,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相互伤害,而是相互尊重、扶持。然而,正如史怀泽说描述的那样,当你当上了林中小路,阳光透过树梢照进了路面,鸟儿在歌唱,许多昆虫欢乐地嗡嗡叫,但是,你对此无能为力的是: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由于你无意得罪过,美好的生命之歌也出现了痛苦和死亡的旋律。或许很多人在路途中并不在意他的一举一动为谁带去了伤害,但是史怀泽会想,和史怀泽一样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会想、会很在意!然而,当我们在意

时,却又把自己推进了一个艰难无奈的境地!当你想行善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则是可怕的无能为力,不能如你所愿的帮助生命。

而此时此刻你就听到诱惑者的声音:为什么你要自寻烦恼?这无济于事。不要再这样做,像其他人一样,麻木不仁、无思想,无感情吧!诱惑者的话会让我们动摇,因为我们在同情其他因为我们而受到伤害的生命时我们内心承受着无能为力的煎熬,此时此刻,我们是悲哀的,因为我们连最简单的选择和放弃都无从选择,然而我们又是可喜的,因为我们懂得思考、懂得尊重!正像史怀泽说的那样,互助和休戚与共是人内在的必然性,我们能做的一切,从应该碑座的角度来看始终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唯一途径,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应该进我们的所能从事救助活动,即解救由自我分裂的生命意志给世界带来的痛苦,保存生命,这是唯一的幸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诱惑,同情就是痛苦,谁亲身体验了世界的痛苦,他就不能无拘无束的享受快乐,因为那里有他共同体验的痛苦。”同情是上天赋予人人性当中的最耀眼的水晶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对生命的同情、怜悯,那么他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没有感情的活着和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的区别,没有灵魂的躯壳就像是没有归属的孤魂野鬼到处游荡,看似自由洒脱却是那么的孤苦无依、悲哀可怜!所以不要因为同情而感到痛苦,反而应该骄傲,因为至少这能证明我们有意义的活着,生命有色彩、有光泽,有来自内心的肯定和灵魂感悟的支持。我们内心神秘的声音不需要幸福的生存——听从它的命令,才是唯一能使人满足的事情。

我们面对的第三大诱惑就是我们竟然会为我们还懂得伟大的休戚与共而感到惭愧。然而这种诱惑使我们在众人所谓的“快乐”之中变得黯然失色,我们无法快乐起来,因为得不到周边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在他们眼里我们只是一群可怜的弱者,只知道同情不该同情的,谴责所谓的良心,在他们的眼中,良心的重量可能只是轻如鸿毛,轻轻一吹便可了然无事,完全没有成为自己内心压力和负担的可能和必要,可他们的“快乐”“洒脱”建立在对和我们人类生命一样珍贵、可爱的生命的伤害之上,内心却毫无悔改之意,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才是可怜、可悲的,他们没有来自良心的谴责、没有人类最基本的惭愧,他们是经不起人性的拷问的!而我们无需因为自己懂得休戚与共而感到惭愧,因为我们有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们不是弱者,而是生命和自我人生的主宰者和强者!

篇3: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本书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书背后的字”中所言,“这本书,妄想写下在人族占尽一切资源的世界里试图生存的猫族的生涯处境(甚至传奇),最终,它也许不过见证他们的匆匆来去一场。”

朱天心写猫视角独特,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许多评论都从各个角度加以评述,然而,读到这本书,笔者被作者对待生命的绝对平等态度所折服,这与作者在在该书新版序言中所说的观点一致,“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猫,它是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道德,正如同作者所言,这是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在意能否出版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曾经我们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试图找出一条如何文明地对待流浪动物出路的努力,缘此,也妄想它或有机会提供经验给“在路上”的内地,也许,一切原本再简单不过,简单如印度圣哲甘地早在大半个世纪前说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一.人族与猫族,平等的生灵

朱天心写猫,到底身手不凡,区区几笔白描,已使猫之形貌跃然欲出,可揉可抱。而最动人的,却是她读懂了猫族在与人族交往时的勇敢骄傲,甚至是对人的“不屑”。好比她写初遇一只名叫辛辛的流浪猫,“花坛的深处端坐一只发着白光的超小猫,我趴下地,伸手等待并叫唤他,辛辛(咬咬牙)考虑三秒钟,施施然走出来”,其实一只猫决定投靠人族要有多么勇敢,而其实它又有多么骄矜。又好比她写一匹猫叫做APEC性情木讷严肃,面对天文的逗弄,它“从不为所动,只缓步退到远远的窗台上蹲踞,忧虑地注视着天文,断定她是个疯婆子”。这里,作者写到猫对人猫关系的思考和猫对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将猫看作宠物,而是与人并存的一类生灵。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但究其本质仍是占有,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猫生与人族,孰重孰轻。也许在猫生的世界里,人族是占据着资源的强势异族,他们决定着它们的生杀大全。在人族的世界里,没有大自然的优胜劣肽,唯有喜欢与厌烦。孤单了,携只猫狗充填一下空白的时间,嘴里不停地叨唤着“狗宝宝、猫宝宝”的名字,这只不过是高踞在生态链中的最顶端的占有与霸权,究其本质仍是占有。

那么猫生呢?它们希求什么?它们只希望成为宠物吗?马克.吐温说过,神造万物,只有猫不能用链子奴役。凸显了猫作为一种独立生物的特性,即便是猫邀人宠,却绝对不可能化为宠物。不仅猫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人更应把它们当作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去尊重与关怀。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朱家的天地,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于是,有了捕猎高手“花生”“纳莉”,为了赢得喜爱的猫饼干,花生可以轻易地衔回蜥蜴、麻雀、青蛙、蚱蜢,以及邻家抹了盐酒待下锅的生鱼片,终至闯下大祸唤来朱家老小的冷处理;于是,还有了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会唤“大羚羊大羚羊,麻烦出来一下”的麻瓜;于是,更有了未招至天心全心而终相待有情有义有骨气的李家宝;还有费尽朱家老小心力的辛亥猫;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辛辛。

困窘、贫厄、残酷的猫生,与天心相逢换得了人间的慰藉,她是要告诉猫咪,我们同是大自然的生灵,本应互为关爱,在生命的路途中交唤一些心得,勾沉出一些内底的情愫吗?还是如天心对本族人等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倒没什么把握。”如天心一样爱猫惜猫的猫天使们,是永远也不会正义凛然地把那份心热眼热的同情心当作祭台前的法器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眼里,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

二.尊重,文明地对待生命

生命,该如何被对待?作者虽然写的是猫,关注的却是:我们人类该如何文明地对待与我们共处的其它生命?作者提到台湾目前“以绝育取代大多数国家、城市采用的“捕捉扑杀”对待流浪动物,不谋而合其实是一些欧美城市已行之有年人道、文明也有效控制数量的方式。”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正如同作者所言:这,重要吗?我以为重要透了,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

文明是什么?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人族与其他族类共处于地球这个”社会集团“之中,“分工“”合作“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与依存,人族与其他族类是休戚相关的。朱天心说自己的这本书是“给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书中的每一个猫都可爱,都有个性,让人感叹不已,心生怜惜和尊敬。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于“猎人们”(她称猫为“猎人”)的关切中带着疏离和尊重的感情。她从来不说“养猫”,而说“与猫相处”,她将每一只猫都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她并不是带着施舍者的居高临下去施予,而是出于对一个生命的感同身受和关怀。我喜欢她笔下的猫,每一个身后都带着特别的故事,各种传奇和历险,等着我们去发掘。天心始终是这些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愿去干涉猫们的意志,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者身为人族,甚至会羡慕猫族的独特本领。说到猎人们的冒险,作者总是好奇又羡慕,但终归不可能和他们一同去历险。于是她总是幻想他们出去打猎的情形。“我每每努力为想象重的细节再再增补更多的小细节,惟其如此,才能平衡我们这一场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类似地,猎人们也无法体验人的生活。“相处到这个地步,便会有很多惆怅时刻发生,”所以她说:“与亲爱的人不能分享同一种经验、记忆、知识、心情(当然此中最剧烈的形式就是死亡吧),我不免觉得悲伤,也深感到一种与死亡无关却如何都无法修弥的断裂。”作者对于生命的体验不仅关乎人,同时也关乎到其他族类,并感叹这种”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如此相似,都令自己“觉得悲伤”。在作者看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是如此重要,指出:我不知道那些不惜花费无数让小孩勤于穿梭在各种才艺班补习班“学习”的父母为何如此不在意如此无价的生活教育,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善待弱小生命并及于其他弱势,我相信,对这价值的轻忽,日后早晚会反噬到哪怕是也会老也会弱的父母身上。

除了作者对猫族的温情,书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私的人类的不满和愤恨。城市中有那么多人嫌弃猫,厌恶猫,甚至不愿意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堂而皇之地搬出“种族论”———人还没吃饱穿暖,哪轮得上这些流浪动物———试图干涉“猫天使”们的活动。说那些话的人只是为对猫赶尽杀绝找个托词,往往对于人类的疾苦也很冷漠。正如天心在书中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反倒没什么把握。”她还说:“我一直不认为那只是他们的受屈辱(指随处可见卑弱、病残、受饥受苦的猫族),也根本是在同一个时空生存的我们人族的耻辱。”在书中,作者体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态度,尊重其他族类的独立,对于其他族类的关爱也仅仅只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种和睦相处的态度,而非施与,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像天心在书中那样说的,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心养得软软的、烫烫的、火红的”;又能让这些猫狗“能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和人的接触中,至少,至少有那么一次,是温暖的,和善的。”既然我们和猫共处同一个空间,就有责任为他们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关怀。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做到天心所说的积极的那些做法,甚至连“留一口水”都做不到,他们太忙碌。但,也许,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和伤害这些生命———不只是猫,还有所有其他对人类无害的生命,不要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文明地与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些生存资源和空间,泽被其他生命,其实也是造福我们自己。

三.结论

地球上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搬运砖瓦砌成天梯,通往向往的乌托邦,虽然乌托邦似乎是完美与不可能的象征,但它何尝不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向往。怎样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呢?这一切也许再简单不过,强盛与文明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作为一种处于优势的生灵,我们的强盛与道德程度,不在于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我们如何文明地对待其他共处于地球的族类。否则,人类的结局,将是不难想象的,“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老人、残疾人、穷人……”

无论是人类相处,还是与其他族类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来自社会氛围、教育体系,这些都需要筑基并不断建设,正如同作者所言,“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每一个世界都会有强与弱的生灵存在,在一个不文明的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是大行其道的真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明”将会是人族共同的追求,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族类和生灵,所有的族类都和睦相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才有可能抵达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否则,一个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人类终将毁灭于不断地清除那些“无用”的弱的生灵。

摘要:台湾作家朱天心的散文集《猎人们》不仅描述了她及家人与猫共处的生活,更是从平等族类的视角,去引发思考和启发读者: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尊重,和睦共处,才能共享文明。共处于地球的生灵,无论是人族还是猫族,都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作者对于“猎人们(猫族)”这种生命的态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看待与我们共处于地球的生命。

关键词:猫族,人族,生命

参考文献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580824/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天心,《猎人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篇4: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回来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辅导老师:候永昌

篇5:读《生命 生命》有感

——读《生命 生命》有感

生命一直是令人深思的话题,它的价值和“人生”同等。我们的生命之价,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路很长。我已经走了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四,如何走由我自己决定,只是看最后组成的是彩色的“1”,还是黑白的“1”。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思绪久久不能散去。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拼命逃脱”、“小苗在石缝中不屈向上”、“聆听自己的心跳声”。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作者却捕捉到了十分有意义的东西。生命的真谛,就从这些事物身上领悟了。也许,你也曾经和作者同样问过:生命是什么呢? 电脑说:“生命是由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的一类半开放物质系统。”

大海说:“生命是每天接受阳光的、拥有宽阔胸襟的一个种群。”

大树说:“生命是蓬勃向上、茁壮成长,能够经受得住风风雨雨,也不会因为阳光雨露而倾倒的一类东西。”

我认为,它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不管怎样,生命的意义始终不会改变。一个人来到了这世上,不能平平度过一生,白白走一遭,而应用自己的劲力,划出生命的完美弧线,谱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世间,纯洁的东西已经很少了,生命,正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之一。我们不应该去玷污,而应该好好珍惜生命,让它能有美丽的身躯,拥有绚丽的色彩,散发出无尽的光芒。

生命,似幻无,却又真实存在;一块宝石,每人只拥有一块。成功或失败,不需依赖;只要活过,就是精彩。来到世上,生命不是纯白。用心雕琢,你会走得豪迈。

露珠,夜晚诞生,早晨便要死亡。这是一夜水的凝聚啊,就像一场梦,每晚都重复着。夜晚,月光悄悄和它嬉戏,让露珠变成一颗珍珠。这柔和的月色,制造了数不清的珍珠,洒落在叶片上。那么美丽,那么迷人。到了白天,阳光又造出了许多透明的珠子,哦,是给它们换了一件衣服吧,在阳光下,折射美丽的颜色,映衬着叶子,慢慢滚动,向地面滑去。“嗒„„”一个细小的声音,露珠轻

轻地抚了一下大地,就投入了他的怀抱。哈哈,原来大地有这么多孩子啊„„

露珠,短暂的一生,它无怨无悔,最终是一个光彩的结束。多么美丽!上天让你来到这世上,就要光彩地活过。人的一生充满了四季一样的韵味,是寒是暖,都要走过;是长是短,都要活过。你看,那天上的流星,如露珠一样短暂的生命,却在天空留下了痕迹,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流星,不也活过了吗?

正如文中结尾说的那样:“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宝贵的生命,我们要好好走下去,等自己走到路的尽头,可以回首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是凄凉的石子路,还是辉煌的金色大道。

篇6:读生命生命有感

我读过许多书,收获很多,但自从学了《生命 生命 》后,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 生命》写了作者杏林子,通过了三件事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分别是:作者写稿时有一只飞蛾不停的打扰着他,作者一手捉住了他,结果作者被飞蛾求生的欲望震撼,忍不住放了他!第二件事是,在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长出一截小瓜苗。最后一件事,作者通过倾听心跳,明白必须要好好的使用生命。

最后作者懂得,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作者还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著名的张海迪以她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还创作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她还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

我想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好好学习,绝不让它

篇7:读《生命 生命》有感

学习了《生命生命》这一课,我思绪万千,深深地被这篇课文感动了。同时,我对生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作者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从那时侯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也能不走,像文中的飞蛾一样有顽强的生存意识,像文中的香瓜子一样在恶劣的情况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但是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并获得“十大女青年作家”的荣誉称号。这让回想起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情景,我的内心就惭愧不已。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呢?从今以后,我好好读书,掌握科学知识,不辜负家长和老师对我的期望,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篇8: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祢衡死时才26岁, 到死也没个官衔职称, 墓碑上写的仅是“汉处士祢衡”。处士, 即指未做官的文化人。如此境遇的他心里自然有着一腔愤懑的苦水了, 而这就是写这篇《鹦鹉赋》的心理背景。至于奉命提笔的具体缘由, 他在该篇“序文”里有明确交代:一次黄射在鹦鹉洲上大会宾客, 有人献鹦鹉并希望他能以鹦鹉为题作赋以“使四座咸共荣观”, 于是他竟“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地当即完成。总之, 这还是一篇颇有限制的“命题作文”。

一、文学成就

细读《鹦鹉赋》全文给读者的总印象是寓意丰富、抒情含蓄、结构精巧、文字形象。

全文分两大层, 第一层 (前三段) 是咏赞“鸟之形质美”, 即从多个侧面用多种手法描绘赞美鹦鹉鸟的超凡不俗。先写其丽容丽姿, 再写鸟的聪明辩慧和情趣之高洁。如此便达到“一箭双雕”:既显扬出鹦鹉鸟之奇美, 又暗示自己志向的高超和才智的出众。而其中第二段所写虞人们奉命布下天罗地网捕捉鹦鹉而献全鸟者受赏的细节, 则更巧妙地影射出东汉末年权贵压迫忠正控制贤才的行径, 以及他自己被人几经转送的尴尬苦楚。第二层 (后三段) 则进一步抒写“鸟之神苦 (困境与悲情) ”, 即美丽高洁的鹦鹉身陷笼槛却时时“想昆山之高岳, 思邓林之扶疏”, 又暗衬出他自己有志难酬有才无时的愤懑情怀。

以上所说便是该篇的“主脉”。此外, 考虑到命题之需和扣题之宜, 祢衡还于字里行间一石三鸟地满足了在场主客们各自的审美需求。他不仅给予了众宾客以“荣观”之乐, 而且点透出献鸟者的殷切之意。而面对美鸟佳篇、宾客们得其欢乐之态和献鸟者自得之色等, 宴会主人不是也会油然而生一番幸慰吗?所以该作真可谓是一石三鸟的神来之笔了。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他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赋作, 也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更像是一首表露心迹并印证生命的绝世悲歌。在这篇仅558字的赋中, 祢衡以鹦鹉自比, 把咏物与自喻紧密相融, 浑然奔放,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遭遇坎坷不平之真情实感, 被古人评为“辞采甚丽”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 却不幸被“闭以雕笼, 剪其翅羽”, 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 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 虽奋迅其焉如”的不自由生活, 显然是以鹦鹉作比, 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 反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而其中“归穷委命, 离群丧侣……眷西路而长怀, 望故乡而延凝”一段, 物我浑然一体, 亦物亦人, 咏物如此, 前此未见也。此赋寓意深刻, 状物维肖, 感慨深沉, 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 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 仅此一篇《鹦鹉赋》便奠定了祢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赋的赋史意义就在于开了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先河, 对之后文人创作的垂范作用极大, 诸如以后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莫不受之影响。此赋的艺术成就本身也极高, 李白评为“铿锵振金石, 句句欲飞鸣” (《古风》) 。

不仅如此, 就连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成语都来源于祢衡的这篇《鹦鹉赋》。如成语“名不副实”源自“惧名实之不副, 耻才能之无奇”。还有成语“文不加点”。对于该成语, 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 容易理解成“文章没有标点”, 这就大错特错了。“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 笔不停缀, 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 但瞬间一挥而就。“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 成语的意义是指作文章水平极高, 写文章一气呵成, 无需修改。

二、社会影响

1.“鹦鹉洲”得名

鹦鹉洲声名远播, 常人多言缘于崔颢的那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说亦是亦非。因为此洲原本得名亦盛名于三国名士祢衡与他那“辞采甚丽”的《鹦鹉赋》。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鹦鹉洲, 也并非今天的汉阳鹦鹉洲, 而是清初沉没于江中的古鹦鹉洲。

据史料记载, 时逢黄祖之长子黄射在长江中的江心洲上大宴宾客, 有人献鹦鹉, 歌女碧姬劝酒求赋。祢衡触动心事, 借物抒怀, 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铿锵戛金玉, 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 四座皆惊。

相传祢衡冤死后, 那位黄射身边的歌女碧姬身着重孝, 带着那只绿色鹦鹉至洲头, 哭倒于祢衡墓前, 誓言愿与他灵魂共翔。她哭够了, 竟一头撞死于墓碑前, 那只鹦鹉则彻夜哀鸣, 第二天, 人们发现鹦鹉也死于墓前。江夏城里有人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 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 从此, 人们就叫那江心洲为鹦鹉洲。这便是靠近武昌江边的古鹦鹉洲, 也是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芳草萋萋”之洲。后人还建正平祠、鹦鹉寺于洲上, 以纪念祢衡。

祢衡的《鹦鹉赋》, 堪称汉魏六朝辞赋中的精品, 也是咏物赋中的名篇, 其语言清丽, 骈俪工致, 开六朝小赋之先声。故祢衡死后葬于该洲, 后人为纪念他而以“赋”名“洲”, 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 祢衡和《鹦鹉赋》应是鹦鹉洲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同时也是武汉三国文化链上璀璨的一环。

2. 后人凭吊

作为祢衡好友的黄射, 也为一代名士的夭折而痛心疾首。据说当年黄射闻知其父欲斩祢衡, 便一路快马急鞭赶往江夏, 可惜等其赶到时, 祢衡早已人头落地。后黄射题有鹦鹉洲联以悼祢衡, 其联曰:

鹦鹉无言, 看草色萋萋, 遗冢尚传谪仙句;

江流不断, 听水声汹汹, 怒涛似诉老瞒奸。

欲“倒却鹦鹉洲”的李白, 既作过那首与崔颢打擂台的《鹦鹉洲》, 又写过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 其诗曰: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李白一生道路坎坷, 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当时, 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 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 思念起古人祢衡来。

宋朝大文人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一词, 有近一半之笔触追思这位同样以词赋见长的“狂处士”, 其词有曰:

《江表传》, 君休读;狂处士, 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 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 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 追黄鹤。

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曾作五言长诗《汉处士祢衡》一首, 寄托对祢衡的缅怀:

祢生抱逸韵, 乃是古人狂。

负才颇傲物, 齿少气方刚……

清代董大伦的《鹦鹉洲》堪称凭吊祢衡的佳作, 其诗曰:

欲把椒浆吊祢衡, 江中芳草一渊横。

渔阳悲愤应难尽, 日夜风涛作鼓声。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亦作七律《祢衡墓》以吊祢衡, 还自称是“一曲反离骚”之诗, 其诗曰:

荒坟三尺掩蓬蒿, 挞鼓余声作怒涛。

落笔争夸赋鹦鹉, 骂人何苦学山膏。

干将易折终非宝, 元弱难寻始是高。

知否才流生叔季, 扬云一曲反离骚。

时隔1500年后, 祢衡击鼓骂曹之声犹如波涛一般, 仍在诗人耳边回荡。然而, 最为仁人志士称道的还是祢衡不畏权贵的文人血性。康有为曾在《出都留别诸公》中慷慨悲歌:

岂有汉庭思贾谊, 拼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 他日应思鲁二生。

其情真可谓千回百转, 感人至深。

历代中国文人, 大多才华横溢, 超凡脱俗, 但又秉性耿介, 愤世嫉俗, 落拓不羁。或许正是那失落的凄楚、落魄的惆怅、伤逝的悲怀, 才更加激起他们对祢衡的同命相惜相怜。于是, 或隔江酹杯, 吊祢衡亦悲鹦鹉;或赴临洲头, 在祢衡墓前悲歌一曲, 悲切而凄凉。

总之, 祢衡作为魏晋历史长河中一朵昙花一现的文学奇葩, 虽然生命短暂, 但他耿介愤世、落魄人生的个性魅力和“辞采甚丽”、超凡脱俗的《鹦鹉赋》必将影响深远, 留下灿烂夺目的耀眼光芒。

摘要:才华横溢、颇有辩才的一代少年英才祢衡因为性格孤僻乖张而早逝, 但他留给世人的一篇《鹦鹉赋》却名垂千古, 堪称汉赋绝品。历史不会因为他的早逝而淡漠他, 反而因《鹦鹉赋》和他身上所遗存的中国文人那股愤世嫉俗、落拓不羁之风而永远铭记, 他真可谓是魏晋文坛昙花一现的生命奇葩。

关键词:祢衡,《鹦鹉赋》,生命奇葩

参考文献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卷八十七) [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范哗.后汉书文苑列传 (第七十下) [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篇9:读生命生命后有感

关键词:猫族 人族 生命

《猎人们》是朱天心的经典文集,描述了她及家人与猫族共处的生活。作者笔下的猫不是专业卖萌的宠物,而是独立自在的“猎人”,令人对不同生命种族共处于地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猫世一如人世,其中自有甘暖,亦自有凉薄。不过因为它们是猫,勉力在占尽全球资源的人族当中栖身,故此凉薄的成分就要更多些。朱天心写猫,全然不是在写宠物,却是在讲荒寒城市中,一个族群是如何遇见另一个族群。而他们彼此间又应有怎样含蓄的好意跟温柔的对待。而一个好的城市一个好的国家,是应该连其中的猫,也有活路,也有尊严。

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本书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书背后的字”中所言,“这本书,妄想写下在人族占尽一切资源的世界里试图生存的猫族的生涯处境(甚至传奇),最终,它也许不过见证他们的匆匆来去一场。”

朱天心写猫视角独特,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许多评论都从各个角度加以评述,然而,读到这本书,笔者被作者对待生命的绝对平等态度所折服,这与作者在在该书新版序言中所说的观点一致,“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猫,它是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道德,正如同作者所言,这是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在意能否出版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曾经我们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试图找出一条如何文明地对待流浪动物出路的努力,缘此,也妄想它或有机会提供经验给“在路上”的内地,也许,一切原本再简单不过,简单如印度圣哲甘地早在大半个世纪前说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一.人族与猫族,平等的生灵

朱天心写猫,到底身手不凡,区区几笔白描,已使猫之形貌跃然欲出,可揉可抱。而最动人的,却是她读懂了猫族在与人族交往时的勇敢骄傲,甚至是对人的“不屑”。好比她写初遇一只名叫辛辛的流浪猫,“花坛的深处端坐一只发着白光的超小猫,我趴下地,伸手等待并叫唤他,辛辛(咬咬牙)考虑三秒钟,施施然走出来”,其实一只猫决定投靠人族要有多么勇敢,而其实它又有多么骄矜。又好比她写一匹猫叫做APEC性情木讷严肃,面对天文的逗弄,它“从不为所动,只缓步退到远远的窗台上蹲踞,忧虑地注视着天文,断定她是个疯婆子”。这里,作者写到猫对人猫关系的思考和猫对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将猫看作宠物,而是与人并存的一类生灵。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但究其本质仍是占有,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猫生与人族,孰重孰轻。也许在猫生的世界里,人族是占据着资源的强势异族,他们决定着它们的生杀大全。在人族的世界里,没有大自然的优胜劣肽,唯有喜欢与厌烦。孤单了,携只猫狗充填一下空白的时间,嘴里不停地叨唤着“狗宝宝、猫宝宝”的名字,這只不过是高踞在生态链中的最顶端的占有与霸权,究其本质仍是占有。

那么猫生呢?它们希求什么?它们只希望成为宠物吗?马克.吐温说过,神造万物,只有猫不能用链子奴役。凸显了猫作为一种独立生物的特性,即便是猫邀人宠,却绝对不可能化为宠物。不仅猫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人更应把它们当作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去尊重与关怀。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朱家的天地,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于是,有了捕猎高手“花生”“纳莉”,为了赢得喜爱的猫饼干,花生可以轻易地衔回蜥蜴、麻雀、青蛙、蚱蜢,以及邻家抹了盐酒待下锅的生鱼片,终至闯下大祸唤来朱家老小的冷处理;于是,还有了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会唤“大羚羊大羚羊,麻烦出来一下”的麻瓜;于是,更有了未招至天心全心而终相待有情有义有骨气的李家宝;还有费尽朱家老小心力的辛亥猫;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辛辛。

困窘、贫厄、残酷的猫生,与天心相逢换得了人间的慰藉,她是要告诉猫咪,我们同是大自然的生灵,本应互为关爱,在生命的路途中交唤一些心得,勾沉出一些内底的情愫吗?还是如天心对本族人等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倒没什么把握。”如天心一样爱猫惜猫的猫天使们,是永远也不会正义凛然地把那份心热眼热的同情心当作祭台前的法器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眼里,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

二.尊重,文明地对待生命

生命,该如何被对待?作者虽然写的是猫,关注的却是:我们人类该如何文明地对待与我们共处的其它生命?作者提到台湾目前“以绝育取代大多数国家、城市采用的“捕捉扑杀”对待流浪动物,不谋而合其实是一些欧美城市已行之有年人道、文明也有效控制数量的方式。”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正如同作者所言:这,重要吗?我以为重要透了,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

文明是什么?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人族与其他族类共处于地球这个”社会集团“之中,“分工“”合作“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与依存,人族与其他族类是休戚相关的。朱天心说自己的这本书是“给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书中的每一个猫都可爱,都有个性,让人感叹不已,心生怜惜和尊敬。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于“猎人们”(她称猫为“猎人”)的关切中带着疏离和尊重的感情。她从来不说“养猫”,而说“与猫相处”,她将每一只猫都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她并不是带着施舍者的居高临下去施予,而是出于对一个生命的感同身受和关怀。我喜欢她笔下的猫,每一个身后都带着特别的故事,各种传奇和历险,等着我们去发掘。天心始终是这些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愿去干涉猫们的意志,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者身为人族,甚至会羡慕猫族的独特本领。说到猎人们的冒险,作者总是好奇又羡慕,但终归不可能和他们一同去历险。于是她总是幻想他们出去打猎的情形。“我每每努力为想象重的细节再再增补更多的小细节,惟其如此,才能平衡我们这一场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类似地,猎人们也无法体验人的生活。“相处到这个地步,便会有很多惆怅时刻发生,”所以她说:“与亲爱的人不能分享同一种经验、记忆、知识、心情(当然此中最剧烈的形式就是死亡吧),我不免觉得悲伤,也深感到一种与死亡无关却如何都无法修弥的断裂。”作者对于生命的体验不仅关乎人,同时也关乎到其他族类,并感叹这种”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如此相似,都令自己 “觉得悲伤”。在作者看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是如此重要,指出:我不知道那些不惜花费无数让小孩勤于穿梭在各种才艺班补习班“学习”的父母为何如此不在意如此无价的生活教育,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善待弱小生命并及于其他弱势,我相信,对这价值的轻忽,日后早晚会反噬到哪怕是也会老也会弱的父母身上。

除了作者对猫族的温情,书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私的人类的不满和愤恨。城市中有那么多人嫌弃猫,厌恶猫,甚至不愿意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堂而皇之地搬出“种族论”——人还没吃饱穿暖,哪轮得上这些流浪动物——试图干涉“猫天使”们的活动。说那些话的人只是为对猫赶尽杀绝找个托词,往往对于人类的疾苦也很冷漠。正如天心在书中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反倒没什么把握。”她还说:“我一直不认为那只是他们的受屈辱(指随处可见卑弱、病残、受饥受苦的猫族),也根本是在同一个时空生存的我们人族的耻辱。”在书中,作者体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态度,尊重其他族类的独立,对于其他族类的关爱也仅仅只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种和睦相处的态度,而非施与,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像天心在书中那样说的,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心养得软软的、烫烫的、火红的”;又能让这些猫狗“能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和人的接触中,至少,至少有那么一次,是温暖的,和善的。”既然我们和猫共处同一个空间,就有责任为他们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关怀。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做到天心所说的积极的那些做法,甚至连“留一口水”都做不到,他们太忙碌。但,也许,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和伤害这些生命——不只是猫,还有所有其他对人类无害的生命,不要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文明地与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些生存资源和空间,泽被其他生命,其实也是造福我们自己。

三.结论

地球上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搬运砖瓦砌成天梯,通往向往的乌托邦,虽然乌托邦似乎是完美与不可能的象征,但它何尝不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向往。怎样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呢?这一切也许再简单不过,强盛与文明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作为一种处于优势的生灵,我们的强盛与道德程度,不在于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我们如何文明地对待其他共处于地球的族类。否则,人类的结局,将是不难想象的,“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老人、残疾人、穷人……”

无论是人类相处,还是与其他族类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来自社会氛围、教育体系,这些都需要筑基并不断建设,正如同作者所言,“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對生命的态度呢?“每一个世界都会有强与弱的生灵存在,在一个不文明的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是大行其道的真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明”将会是人族共同的追求,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族类和生灵,所有的族类都和睦相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才有可能抵达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否则,一个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人类终将毁灭于不断地清除那些“无用”的弱的生灵。

参考文献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

/11580824/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天心,《猎人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上一篇:天聚公司总经理岗位责任制下一篇:信用卡刷卡养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