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

2024-04-29

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通用11篇)

篇1: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前几天,我无意中打开一本杂志,看到一个故事《珍爱生命》,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故事。掩卷遐思,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位伐木工在原始森林里伐木时,发生了意外的一幕——树砸在他的右腿上了!他进行自行截肢后,凭着毅力顽强地爬了出去,身后留下串串血迹,最终得救了。

当我读到“他努力爬向前方,一寸,一寸,一尺……随着他的爬动,身后便留下了一道血印。”时,泪流满面。在已经截肢的情况下,他仍能凭着惊人的毅力爬出了森林。这正是生命的顽强,力量的伟大,信念的坚强!此时此刻,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这个伐木工人拖着残缺的身体,双手血肉模糊,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咬紧牙关,艰难地爬行。让我们不禁感到生命的顽强,力量的伟大,信念的坚定!我为他所动摇,被他所震撼,为他所感动。是什么让生命创造出奇迹呢?是顽强的生命!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天晚上,我和哥哥在家里做数学作业。做着做着,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绞尽脑汁地想,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转念一想,明天老师会讲,不如放弃吧。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到逃避,成绩怎么能够提上去呢。我的脸通红通红的。我和文中的伐木工人相比较,我真是无地自容。在今后的生活里,我将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我要想伐木工人学习。凭着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折,战胜困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去好好地珍爱它,呵护它,它就会消逝。我们要做一个勇敢、顽强的人。好好地爱护它,让生命创造出奇迹。

作者:下沙小学 六年级 吴浚铭 指导老师 顿中祥

公众号:百世师教育

篇2: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

努力吧,让幻想成为现实――读《生命的奇迹》有感深圳华侨城小学 六年级 余芊烨我从书架里抽出《生命的奇迹》这本书,再一次翻开它。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主人公是十三岁的小男孩钢钢和他的爷爷。爷爷患了心脏病,钢钢和他的爸爸妈妈心急如焚,好在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学技术拔尖,最终使爷爷痊愈了。心脏病本是绝症,可在作者笔下,连癌症也能治愈。但在现代社会里,要治好这些病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可是在将来的几十年里,偏有人能够让这些幻想变成现实。历史,是人们创造的,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凝成的结晶。那智慧又是从哪来的呢?是学来的!是人们从不断的.实践中学来的!古时候,人们幻想着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于是,人们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架飞机。古时候,人们向往着传说中的广寒宫,于是,有一天人们终于迈出了跨进月球的第一步……现在人们又幻想能够长生不老;向往着宇宙中其它星球可能存在的生命……这些愿望就该我们来完成了。背负着如此艰巨的使命,我们更该努力学习,而许多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些想法很荒唐,整天整夜地玩电脑、打游戏机。要是你也这么想,我会问你:“难道你不觉得古人的想法更天真吗?为什么他们的想法能成真呢?”你也许会被我问得哑口无言。是啊,只有人们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人们做不到的事。但是,如果你光空想而没有实际行动,那就等于是在做白日梦。什么是“实际行动”呢?――努力。只有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实现全人类的愿望。同学们,快努力吧,去让理想成为现实!努力吧,让幻想成为现实――读《生命的奇迹》有感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 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 另一个我

★ 舞蹈奇迹作文

★ 另一个世界作文800字

★ 作文:遇见另一个自己

★ 遇见另一个自己作文精选

★ 遇见另一个自己

★ 没有名字作文

★ 名字作文600字

篇3:山西夫妇创造脑瘫弃婴生命奇迹

21年前当安跃荣、郭孟亲夫妇把一个冻得嘴唇发紫的弃婴抱回家时,就发现她是个病孩子。从此,他们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也拖跨了曾经殷实的家,积蓄没了、土地没了、房子没了……姣姣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为了她将来的生活有人照顾,在姣姣3岁那年,夫妇俩为她收养了一个妹妹。

而今,他们一家4口住在15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内,靠维修机电艰难度日,希望用爱再次创造生命奇迹。

记者来到安跃荣、郭孟亲夫妇的家。一间临街的店铺内零乱不堪,地上随处堆放着电机、电缆线及各种维修工具等。一门之隔是他们的卧室,在这间几乎家徒四壁的屋子里看到:木床上躺着一个两眼歪斜、表情丰富的女孩,看到有人进来她挥舞着双手,嘴在不停地呢喃着,并试图着翻身爬起来——她就是安姣姣,安跃荣见状笑道:“姣姣很开心,是在向客人问好。”

安顿好姣姣后,安跃荣夫妇道出了心里话:“我们从来不后悔,抱回孩子当天我们就觉得有问题,娃有病就要治,她是个生命,有权活着。穷不怕,怕得就是没有信心。”

厄运逼人

20世纪80年代初,家住山西夏县埝掌镇埝掌村的高中生安跃荣,只身来到离家50公里外的庙前镇开了个机电修理门市部,专修水泵、发动机等,开业后生意很是红火,很快他就成为小镇上的“名人”。1985年,他如愿与青梅竹马的爱人郭孟亲结婚,小日子过得甚是让人羡慕。他们做梦都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198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这是个他们永远难忘的日子。凌晨6时许,还在睡梦中的安跃荣夫妇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热心的邻居说马路边有个哇哇啼哭的小孩,离他家的店铺不到50米。赶到那儿时,安跃荣吓了一跳,躺在襁褓中的孩子闭着眼睛,呼吸微弱,嘴唇发紫,他不由分说抱起孩子就往家跑。

回到家, 当妻子郭孟亲打开包裹孩子的褥子时发现是个女婴, 旁边有一张写着婴儿出生时辰的纸条。村民们闻迅而来, 大伙都说孩子有3个多月了, 在给女婴穿衣服时有人发现不对劲, 女婴的脚伸不直, 而且向外翻, 蹬腿无力, 有人说这孩子有“疝气病”, 有人说怕是脑子有毛病, 扔回去算了。安跃荣夫妇默不做声。

第二天,他们抱着女婴去了运城医院,给孩子做了疝气手术,主治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看着妻子泪流满面、踉踉跄跄地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安跃荣安慰道:“没事的,医学这么发达,咱们不信治不好这种病。”

他们将女婴收为女儿,并取名姣姣,但接踵而来的事远比姣姣患病更让安跃荣夫妇感到痛心。由于体质弱,遇到阴天下雨姣姣就感冒发烧并感染了肺炎,而且一岁多的孩子不会翻身,无法坐立,不会说话,甚至对周围的反应也不敏感。

生活的弦绷得紧紧的,每年到了9月份安跃荣就抱着女儿出远门去看病了,刚强的郭孟亲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一切。好心的村民及亲戚们不止一次劝他们面对现实放弃治疗,可他们说:“咱不作孽,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看好女儿的病。”

这件事在不足两万人口的庙前镇传开了, 有的人说安跃荣脑子有毛病, 甚至当面说他们是傻冒。特别是埝掌村人对此大惑不解, 看到安跃荣夫妇领着姣姣回家更是觉得意外, 为了不让年幼的姣姣有心理负担, 他们只得选择不回埝掌村。

特殊的家庭更需要希望。姣姣每次发病都出现肌肉痉挛且大汗淋漓, 这给厚道的安跃荣夫妇带来沉重的打击, 郭孟亲拉着丈夫的手号啕大哭说:“咱俩死了后, 姣儿可咋活呀?”为此, 他们为姣姣收养了一个妹妹, 这以后, 家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夫妇二人抱着小的喂大的, 有时一顿饭要吃两三个小时。姣姣每天大小便都要被抱来抱去, 晋南的冬天异常寒冷, 郭孟亲说不清有多少次抱着姣姣摔倒在去厕所的路上。

漫漫求医路

残酷的现实还是在姣姣身上出现了,两三岁时仍不会走路,甚至连东西也拿不起来。为了给孩子买营养品,靠修理费用已很难维持家庭,安跃荣的服务又多加了几条,其中一条就是上门服务,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为了尽快攒够看病的钱,平时不多干活的郭孟亲也开始学习电机修理。这样即便丈夫出门了,家里的生意也耽误不了。

虽然有主治医生明确表示:从医学的角度讲, 这种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患儿将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对家庭、本人都是沉重负担。但他们夫妻俩仍抱有一丝希望。

1990年,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此时的姣姣已3岁多了,301医院病房中的姣姣仍不会坐立,不会说话,但在这里安跃荣看到许多像姣姣一样的患儿,依靠长期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按医生的指导,每天给孩子做简单的训练。但身上携带的2.5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带着沮丧和失望,安跃荣抱着姣姣又回来了。此时,他终于明白,光靠苦心不行,孩子的病需要钱,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也是挣钱的大好时机,安跃荣开始没日没夜地修理电机。到了9月底,安跃荣挣了1.8万元,又抱着孩子踏上了求医路。

几年中他们从北京301医院、儿童医院,辗转到上海、西安、太原、郑州等各地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脑瘫的医院他就抱着孩子去。许多专家都记住了这个抱着孩子、背着大包的执著山西人。

1997年夏,安跃荣听说石家庄有个脑瘫康复医院,他立即抱起孩子赶到石家庄。一个疗程的治疗,花去了一万多元,竟让姣姣坐起来了,还能拿起筷子,能叫清爸爸妈妈了,这给了夫妻俩莫大的欣慰和希望。此后的3年中,安跃荣每年秋天都揣上钱,抱着姣姣去石家庄看病。为了支付姣姣的医疗费用,安跃荣把在老家夏县埝掌镇的房子都卖了。

病床上的姣姣,每次扎针、按摩从来都不哭,脸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护士们都很喜欢这个爱笑爱说的特殊病人,当得知姣姣的身世后更是为之感动。住院期间,安跃荣多了个心眼,留心护士的康复锻炼、按摩手法及诀窍。临走时护士们给父女二人买了车票,含泪把他们送走。这一次安跃荣是带着微笑回家的,他兴奋地告诉妻子遇见贵人了,姣姣有救了,说完后夫妻俩相拥而泣。

在康复训练的日子里,安跃荣夫妇为姣姣订做了一个铁围栏,以便最大限度恢复姣姣的肢体功能。脑瘫患儿的最佳治疗期就是幼儿期,而他们那时却走了很多弯路。

安跃荣告诉记者,最让人寒心的是一些只认钱不讲良心的黑医院,打出广告“专家坐诊,让脑瘫患儿彻底康复”,其实啥也治不了。

去年春天在当地一家脑瘫医院,安跃荣挂了号,那位自称院长的人在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后,开出一疗程4000元的药。他问院长所述脑瘫具体属哪种病情?如何得病的?对方回答不出,却说:“这种病就是慢性病,你说咋得的?”安跃荣在等候的人群中领了个脑瘫患儿,并牵着患儿的手走了两步后,断言母亲怀这个娃时煤气中毒,孩子属典型脑瘫,年轻的妈妈听后当场就落泪了,说自己怀孕12周时确实煤气中毒过,还在医院抢救了三四天。凭经验他又指着一个患儿说:“这个患儿是出生时严重黄疸留下的脑瘫后遗症,最好治疗了。”他告诫前来医治的家属药别买了,这里不行,说完扭头就走了。

刚走到医院门口,就追出好几个患儿家属,他们围着安跃荣问个不停,安跃荣告诉他们:目前没有真正有效的生脑药、特效药,只有按摩、针灸、理疗和锻练相结合的辅助治疗才真正有效。话音未落,只听“扑通”一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婆当街跪在安跃荣面前求他救救可怜的孙子。随后,他细心地教患儿家属如何按摩、如何运动,还留下联系方式。“都是可怜人,花冤枉钱不说耽误娃儿病情是大啊。”他太理解他们了。“如果没有那些黑心医院,如果趁早找到针对性的康复方法,姣姣的病情肯定比现在好多了。”安跃荣说道。

教会女儿笑着生活

安跃荣夫妇从来都没有隐瞒姣姣的身世,让孩子勇敢地面对一切,懂得在苦难面前,只有微笑才能减轻痛苦。

生活的空间拥挤而狭小,为了让姣姣享受到阳光,每天锻练结束后,姣姣都会靠在铁围栏中,看着为她忙碌的爸妈,有时也会心疼地说:“你们别忙了,歇会吧!”外出锻练难免会引来异样的目光,姣姣第一次坐在铁围栏中的一瞬,有好奇的小孩指指点点,尽管有妈妈的保护,姣姣还是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妈妈说:“咱得的是病,有啥见不得人的,谁不得病呀!别理他们,爸妈永远和你在一起,一定要抬起头,笑着生活,懂吗?”姣姣擦了擦眼泪说:“妈——不哭,姣也不——哭。”

为了让姣姣和妹妹养成学习的习惯和坚强的性格,夫妇俩给她们买了好多书,一有空就给她们讲童话故事、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还教孩子们唱歌。为了增强姣姣的记忆,让她在看完电视后口述所看节目的主要内容。言传身教下,姣姣渐渐学会了坚强,而且笑得阳光灿烂。

篇4:李相国 让细胞创造生命奇迹

2013年,他率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顺昊生物以自行研发、国内独有的干细胞项目在全国四十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4 新药创制项目,使小小民企跻身干细胞研发“国家队”。短短三年,取得国家科技专利20余项,部分产品形成产业化。他发起成立国内首个干细胞开发应用协会,建立顺昊生物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已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和新三版挂牌上市的各项工作,并依托成熟创新技术,拓展肿瘤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的蓝海。

厚道也是生产力

天津津南辛庄村,1973年柳树发芽的时候,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他起了名字——相国。四十年后,命运没有让他成为治国安邦的权臣高官,但这个没有含着金匙降生的农家子弟却同样成为了一个敢于担当的男子汉,同样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沉甸甸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

17岁,排行老二的李相国担起了让全家富起来的责任。1990年,学业优秀的他离开了学校,踏上了艰辛的致富之路,这条路的起点是蹬三轮、收废品。靠不吝惜力气、靠舍得出汗水,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对市场经济独特的把握,他逐渐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道——开推土机、出租设备。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条艰辛的路呢?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骑上二十几里的自行车到工地,直到天黑收工再骑回来。艰苦的付出从未让他沮丧,反而磨砺着他坚韧内敛的性格。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一分厚道一分福”,他更相信天道酬勤的真谛,他不想无所作为,白白地在这世界走一遭。无论做哪一行,他都专心投入,心里似乎总在涌动着希望的火苗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就这样,靠出租设备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赚了一万多,第三年就积累了三台设备的钱。

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后,李相国很快又瞄准了一条致富路——做煤炭运输和营销生意。当时,城市乡村每个单位几乎都有烧煤的锅炉,冬天取暖,全年烧开水,应该市场不错。然而他的建议却遭到全家一致反对,扔了稳当的赚钱之道,非要冒着风险去做新生意,一旦从山西运煤途中出事就会血本无归。但李相国是一个认准一条道就会跑到黑的人,他一天天磨嘴皮子,一个月后一家之主的父亲终于没了耐心,甩给他一句话:“要能卖你就卖!”这话里的意思是,你一个21岁的毛头小伙儿能做得成卖推土机的大事吗?可是李相国却当真把推土机卖成了,而且他也当真转了行。

然而,初次涉水方知这个行业的水是人脉,谁认识你李相国是谁呢?见了门就进,可张口一问“要煤吗?”十有八九被大呼小喝地轰了出来。两个月过去了,他几乎跑遍了天津的每一家单位,一无所获。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不断质疑,让他有过些许动摇,但依旧没有停下过脚步。两个月后,他从记录下来的所有拜访过的单位的第一家开始,进行第二轮“地毯式”拜访。也许是因为他去的次数多,脸混熟了;也许是机遇巧合,有的老业务出了差错;也许是见这个小伙子屡败屡战依旧态度诚恳,动了恻隐之心,他稀里糊涂地获得了第一个客户——天津棉纺二厂。那是个雨天,他没像往常那样出门,却迎来了一个打到家的电话,说要一车煤。挂了电话,他先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接着激动得好半天平静不下来,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这第一单生意他是借了一车好煤迅速给人家送去的。接着,运煤的生意就正式做了起来。人家一车一年赚十万,而他第一年就赚了二十二万。原因是他讲诚信,煤里从不掺假,宁可自己利润低,也要讲良心。于是,“李相国的煤好烧、禁烧”逐渐形成了口碑,客户越来越多。而“李相国这人是好人”的口碑更让他把客户做成了交心的朋友,第二年他就赚了50万。这让22岁的李相国更加自信,更加坚定,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

2002年,李相国的人生出现了又一个转折点,“蓝天工程”使天津市大大小小的锅炉关停并转,直接造成各单位燃煤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在众多的选项中,李相国看中了建筑工程业,因为房地产开发正成为当时的经济增长热点,他搭上了这班车。通过补充专业知识,依靠诚信和质量,事业越做越大,规模提升迅速,他的顺昊投资发展(天津)公司成立了。而依靠果断和坚持,他也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事业大厦建立起来。

邂逅事业新机遇

顺昊投资公司平稳运营的同时,在国家提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李相国开始寻找新的产业方向。而最终让他把目光瞄准在细胞生物医药产业,竟是因为要救活父亲。

6年前,李相国65岁的父亲得了一种病——重症肌无力。病床前,眼看父亲像被冰雪冻住一样,渐渐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今天是腿,明天是胳膊,后天到了手指,连吞咽的微少肌肉也不例外。一切办法想尽,手术做了,该用的药品都用上了,可全部努力都是徒劳。父亲千辛万苦把他们三个兄弟培养成人,还没有享什么福呢。而那时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等待一天天逼近的那个结局。

有一天,医生提出一个建议“可以试试干细胞”。试!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是试试,绝不留遗憾。令人难以置信,两个疗程后,干细胞把他的父亲从生命的悬崖边上又拉了回来。老人奇迹般地恢复了身体活力,渐渐康复后,还仿佛找回了第二次生命,学了开车,时常拉上老伴去短途旅行。也正是这个奇迹,才冥冥之中让李相国毅然改变了事业的发展方向。他相信,奇迹也会随着干细胞药物的诞生不断出现,自己将义无反顾走上这条艰辛但充满希望、为人们谋福祉的路。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他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凭借干细胞项目的技术优势,按照天津市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项目、有水平、有团队、有资金的“四有”要求,入驻天津市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在多名国家级专家评审通过后,正式承接了天津市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干细胞研发中心项目,成为联合研究院中被孵化的企业。一年后,在天津空港经济区选址并实现产业化,投资3500万购置了空港商务园一层高档商务楼,构建了GMP生产研发净化车间。与硬件匹配,顺昊凝聚起以中青年技术专家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和临床专家团队,不仅有较强的研发、临床能力,在干细胞产业化方面也具有多年实战经验。

nlc202309020253

2013年岁末,《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治疗卵巢早衰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4新药创制项目,成为获批的全国三家干细胞申报单位之一。作为唯一民资背景的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无异于一匹进入干细胞研发的“黑马”。2014年,745万元国家项目经费已首批到位三百余万元。按照政策,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按1:1:1比例配套资金将陆续到位。这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近年来首次将干细胞药物研发作为支持对象,也是我国时隔7年正式启动的第一个国家级干细胞临床研究课题。

得知项目获批的那一夜李相国没有睡着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花落顺昊,这意味着顺昊将承担起国家责任。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国际上已有106项干细胞项目进入临床四期,它们都有可能转化为干细胞药物,而中国却还是空白,如果不迎头赶上,中国将面临干细胞药的大量进口,因此顺昊肩负的责任,就是加速干细胞药物产业化的进程,做领跑者。

围绕获批的国家重大专项,他们紧锣密鼓瞄准项目,开发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上一路奔跑。仅2014年就承担多项天津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新增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还新申请并被受理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顺昊主要研究的临床适应症也正逐步扩展到红斑狼疮、脑萎缩、重症肌无力、心梗、抗衰老等,并积累了大量病例。

今年初,“顺昊生物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建站。中国工程院院士、药学专家刘昌孝带领天津市药物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进站,预计今年10月完成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Ⅰ期批件。按照重大科技专项要求,明年完成Ⅰ、Ⅱ期临床研究成果后,继续申报Ⅲ、Ⅳ期临床直至获得药品批号。

做强“烧钱”行业

干细胞新药创制周期长、风险大,业内称之为“烧钱”行业。要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必须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进行战略性产业开发。李相国选择的蓝海就是肿瘤生物细胞免疫治疗。

在我国,肿瘤死亡率居各病首位,在许多国家,死亡主因是癌症,据统计,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25%。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告,根据目前癌症发病趋势预测,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将达1500万人。

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已很难再提高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而生物治疗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可清除体内不同部位微小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还能恢复与重建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排行榜中,癌症免疫疗法排名第一;我国2009年已将免疫细胞治疗纳入国家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也将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癌症纳入医保。

在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技术水平上,顺昊生物跟进研制,已实现技术优化:提取有效细胞数量达体外扩增1000倍以上,且效应细胞比例高;采用无血清培养,避免潜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回输的活性细胞大于99.5%;不仅采用单一的DC-CIK细胞疗法,还可结合NK细胞、CD8+T细胞、ACTL细胞等交替疗法,起到防御免疫逃逸的作用,更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此外,可选用患者自身的肿瘤抗原致敏细胞,使识别能力更强,高效激活免疫应答,精确杀伤肿瘤细胞。通过近千例临床病例统计,总有效率近80%,其中显效率35%,一般有效率44%,确保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此外,正在跟踪并申请相关临床项目的CAR-T技术,利用最新一代具有免疫记忆、不断分裂等性能的CAR-T细胞,长期在体内存活,免除化疗药物持续给药对人体的损伤,实现一次注射,持久保护。

把这个“烧钱”但又意义重大的医药产业做强,一直是李相国脑子里的一个大事。去年9月,顺昊生物完成股份制改造,紧接着,又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申请挂牌交易并完成了相关工作。新三板上市公司挂牌后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可吸引境内外更多战略投资。完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实现资产增值。而进入资本市场产生的财富效益,将为顺昊生物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研发带来巨大的资金保障和科技转化后劲。

李相国深知,藤草之所以成功,是借助了大树的高度。顺昊的快速壮大也得益于我国干细胞医疗研发的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天津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产业化发展条件。经过近两年的积累筹备,2014年7月,顺昊生物联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37家单位组建了“天津市干细胞开发应用协会”。目前,在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帮助下,协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高端研讨,建立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免疫研究所等世界顶级科研临床机构的紧密联系,整合协会优势资源,在干细胞及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登顶梦想的制高点

伴随事业的发展,李相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奋斗的不竭动力来自哪里?财富积累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如果没有梦想,人怎能面对疾病、屈辱、挫折,处之泰然、激情依旧?没有梦想的企业家,不过是酒囊饭袋;没有梦想的企业,很容易成为明日黄花。而自己和顺昊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怀揣责任,不断进取,让干细胞造福更多人;怀揣感恩,用心奉献,回报国家与社会。如果说让干细胞产业化研发是实现国家责任的话,那么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就是在实现社会责任。有人说:做慈善是做企业的最高境界,可李相国却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慈善,靠的不是钱,是心。

2013年深秋,“京津冀三地青联委员经济合作论坛”在河北石家庄举办,论坛间隙,与会委员到石家庄正定参观古迹,与抬着同学前来参观的一队学生不期而遇。被抬着的是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吴德志,他父亲是当地的残疾民办教师,母亲没工作。品学兼优的吴德志在县里很出名,团县委和学校一直在帮助他寻找治疗办法,但病情不仅不见好转还越来越重。

nlc202309020253

“这怪病是否就是把父亲推到生命悬崖边上的那种病——重症肌无力呢?”李相国敏感的神经被拨动了。尽管人在参观游览,可他满脑子都是这个男孩儿青春的面孔和完全失去活力的双腿。一个念头迅速闪过——“也许能试试,帮这个男孩站起来!”回到天津,李相国向两地青联领导说了想法,终于联系到吴德志。

小吴1岁言语发育和智力发育正常,但3岁开始走路不稳,肢体运动能力出现障碍。多方检查,2008年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2013年北京301医院复诊结论是:病情加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经多次会诊研讨,并征求小吴全家和学校的意见,尝试用干细胞治疗手段,并为他免除一切在津治疗费用。

去年春天,火车载着小吴站起来的梦来到了天津,他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细胞移植和康复治疗。一个月后,顺昊又为小吴制作提取了供他使用的干细胞,并为他安排了第二次细胞介入治疗手术。虽然是先天染色体缺陷,治愈很难,但目前已阻止小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身体各项机能都在逐渐向好的方向进展……

从2009年至今,通过天津市津南区教育局,李相国每年资助10名考入“211”大学的优秀贫困大学生,捐款金额总计30多万元。2012年3月捐款10万元,作为天津青联公益行活动的首笔启动资金,用于帮助西部地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012年5月,为天津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帮助困难单亲母亲活动捐款2万元。2012年重阳节,为艺术家走进老人院义演,主动捐款10万元。2012年8月,生物制剂研制成功后为救助脑瘫患儿捐助生物细胞治疗试剂共计20万元。2013年后,与天津市妇联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扶困难母亲和儿童。2014年为家境贫困,患有红斑狼疮,已生命垂危的农村女孩马继媛免费提供干细胞治疗,让17岁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干起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也不论假日年节的李相国时常抽出时间,探访老人院、看望脑瘫儿童。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公司里每一个员工,营造着“上善若水,唯德感天”的企业文化。公司成立不到一年,顺昊就先后成立了团总支、党支部,主动完善团建、党建工作,形成了公司集体参加公益活动的氛围,被团中央树立为非公团建的典型。

李相国的微信头像从未变过,那是他自己抓拍到的一张雨后彩虹的画面。他信命,他坚信命运之神很忙,没有时间眷顾不努力的人,命运之神也很公平,为生命创造奇迹,就会相遇人生的彩虹。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篇5: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周易》里讲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鲁滨孙就是这样的人,他整整在海岛上待了28年!不是28天。在这么多年中,他竟在海岛上搭起了房子,种稻谷做面包,救并教化了一个野人。若是换了另外的人,肯定会感到无助、可怕,甚至可能因为不知道怎么找食物而饿死,而不是像鲁滨孙那样,有规划的圈养羊群……

鲁滨孙不仅坚强,还十分的达观。在苦闷的海岛生活中,他还会饲养鹦鹉、猫、狗等动物来解闷,为保证自己不会忘记日期,他将日期刻在柱子上,还将自己在海岛的好与坏列下来加以比较……这无一不说明了他的理智是多么强大。

篇6: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童年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事情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亚拉巴马州。海伦出生时只有9个月,因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听力丧失。

小海伦7岁的时,父母替她请来一位叫沙莉文的老师。她发现海伦身上蕴藏着对生活的强烈的追求,她决定把海伦培养成有用的人。沙莉文先教她拼单词。她高兴极了,每天在桌上,床上,地板上,墙上有手数孔。因长期磨擦手出了不少血,不久海伦又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每天桌上和地上都留下了一大堆她写的纸片。

然后沙莉文小姐又教她说话和用手指耳朵听话。最后她成了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篇7: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

读《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有感作文

。毒品毁了多少

镜头一:在毒瘾发作时,人会流泪流鼻涕,浑身发抖并且不断冒汗,显得很痛苦,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痛苦地在床上打滚、翻腾,头在墙上猛撞,有的用菜刀砍下自己的手臂来缓解疼痛,有的用烟头在手上烫上一道道伤痕,还有的将牙刷插进鼻孔导致当场死亡。

镜头二:一名男子因学习成绩差失去了信心,结识了一名社会青年而染上毒瘾,他一次次送进戒毒所,又一次次复吸。他因向母亲要不到钱作文人网 ,用菜刀向母亲头部猛砍32刀,刀刀致死。这位母亲可能没想到,砍死自己的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母亲平日里用那把菜刀为儿子做菜,里面包含着多少心血。他本来是青春年华,因该孝敬母亲,但是毒品却使他走向了犯罪深渊,

 

篇8:不抛弃不放弃就能创造生命奇迹

空降玉树

4月14日中午12点, 我考完职称回到台里, 领导说:“玉树地震了, 你做好准备去前线。”我迅速上网查看有关震情的初步报道;从台里的通讯科借出海事卫星电话;联系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 询问他们受领任务的情况 (何时出动、从哪起飞) ;预定民航飞往西宁的机票作为备份……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

13时30分, 电台军事中心孙健主任对我和同事陈欣、李寒下达出征命令:国家地震救援队将于15时携带救援重装在南苑机场集结登机, 你们作为第一批特派记者立刻去南苑机场随救援队奔赴玉树。军令如山倒, 我明白这又是一次特殊而艰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肩负军人和记者双重身份, 我感到责任重千钧!

把刚刚准备好的分别装着采访机、海事卫星、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四个背包往身上一绑, 我们登车出发。临行前, 孙健主任来到电台楼下为大家送行, 他只有一句话:“安全第一, 先解决防寒问题, 发稿不苛求, 能发多少算多少。”领导的良苦用心我明白:这次出发匆忙, 大家除了设备之外没有携带御寒衣物、食品和水等必备生活用品, 而玉树震区地处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腹地, 领导深知采访的艰难。

而此时坐在车上的我, 还顾不上担心震区的艰险, 最担心的则是能否顺利登机。碰巧的是, 我们的车子和国家地震救援队的车队在路上会合了, 我们紧紧跟住他们的车队, 径直驶入南苑机场。在机场, 我们遇到了老朋友—北京军区录像室的记者孔小白, 经过他的协调, 我们一行四人最终顺利通过安检并登上了空军伊尔-76运输机。在机舱里, 我们遇到了同事—特报部记者杨超和武警站站长孙崇峰。

巨大的机舱里, 人、货物、重型救援车混装在一起, 就像一个“大闷罐”, 巨大的噪声、污浊的空气、强烈的颠簸使许多人出现了呕吐、头晕等症状。19时55分, 我们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

走出机舱, 我感受到的是恐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我担心我们能否经受得住。首先是寒冷, 从北京出发时穿的是春装, 而这里的温度是零下4度, 六七级的大风寒冷刺骨, 机场周边山上的皑皑白雪在月光下露出狰狞的面目;其次是缺氧, 这里海拔4000多米, 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 走上几步就气喘吁吁。在停机坪上, 我赶快取出海事卫星, 找准方向, 拨打直播间的电话, 待电话接通, 已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到达灾区的消息。

星夜救援

机场距离玉树县城只有26公里路程, 但机场只有一辆大巴待命, 只能让首批运送部分救援队员前往县城。我搭车进入县城时已是午夜时分, 只见县城内的平房几乎全部夷为平地, 部分楼房也已整体坍塌。很多受灾群众在路边点燃篝火, 露宿街头。我直奔国家救援队的施救现场—位于县城中心的民族宾馆。这座五层楼的建筑物已经塌成一堆瓦砾。在我到来之前, 救援队已经救出两名幸存者。我跟着救援队员携带微波、蛇眼生命探测仪爬上废墟寻找生命迹象, 一起朝着瓦砾下面大喊:“有人吗?”“有人就敲一下!”然后, 把耳朵贴在废墟的楼板上, 辨别着下面传来的声音。我们是多么希望废墟下能够传来生命的回声!

令人感动的是, 现场搜救的不只是专业救援队员, 附近寺庙的僧侣和建筑工地的工人也赶来增援。结古寺的僧侣找到救援队员, 要和专业救援队分工合作, 僧侣去寻找废墟下的幸存者, 发现后再请救援队员去营救。在现场和救援队员并肩作战的还有拿着铁锨、锄头的建筑工人, 他们都是彭州籍, 震后从170多公里外的囊谦县赶来的, 他们说:“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是重灾区, 对玉树同胞现在经历的苦难我们感同身受!”

我们的直播坚持到凌晨3点半, 为了赶制早上的报摘, 我们开始在已全城断电的玉树县城寻找电源, 最后在军分区的一处危房里找到了交流电源, 而房间里一片狼藉, 天花板已经脱落, 墙上有很多裂缝。凌晨3点半至6点之间, 发生了三次余震, 房顶嘎巴作响, 我们赶快从房间里跑出来, 待余震停止再返回屋内继续发稿。

生命奇迹

15日一大早, 彻夜未眠的我们继续跟随国家地震救援队搜寻幸存者。7点半, 在行至西北牛宾馆废墟时, 有群众反映半小时前在废墟中曾经听到了微弱的敲击声。救援队员随即用声波生命探测仪展开探测, 然而信号并不明显。由于废墟缝隙狭小, 蛇眼影像探测仪也暂时派不上用场。最后, 还是搜救犬立了功, 两只搜救犬在废墟上表现得非常兴奋, 其中一只还吠叫了几声。犬队队长贾树志告诉我, 这说明里面很可能还有幸存者。

通过询问幸存者了解了房屋结构和被困者的大概位置, 救援队开始了救援。救援队员在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官兵的配合下一点点地将楼板粉碎搬移……救人不能蛮干, 必须科学施救, 越是靠近被困者, 越是要倍加小心, 按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的话说, “就是要像绣花一样!”

救援进行得异常艰难!这是一座四层的楼房, 中间坍塌, 两边的楼体破损严重, 岌岌可危, 并向中间倾斜, 被困者就埋在中间的坍塌部分。余震是对施救者最大的威胁。队长把队员分成几组, 每组一名骨干带一名新兵, 轮流进入作业面进行挖掘。队长说, 这是为了以防万一, 如果发生不测, 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整个救援过程中, 始终有安全员负责警戒, 一有余震发生, 现场的救援队员和记者必须尽快逃生。

救援中共发生了三次余震, 尤其是最后一次特别严重。11点57分, 接近被困者的通道已被打通, 救援队员刘文超的大半个身子也已经钻了进去, 就在这时, 余震发生了, 两边危楼上的砖头直往下掉, 远处的山体也开始塌方, 腾起大片烟雾, 警戒员大喊一声:“快撤!”现场的记者和救援队员迅速撤离, 而刘文超却留在了洞中, 一动未动。三分钟后, 12点整, 刘文超把第一位被困者拉了出来。5分钟之内, 四位被困者全部获救, 他们的状况都还不错, 尤其是第三位出来时面带微笑, 还不停地朝救援队员挥手。看到此情此景, 在场的队员和记者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他们欢呼鼓掌, 为生命喝彩!

事后, 我问刘文超, 余震发生时, 为什么不先撤出来, 他说:“其实你不知道, 当时我已经抓住第一个被困群众的手了, 抓住他手的那一瞬间, 我就没想再松开, 直到把他带出废墟!”

不言放弃

16日, 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到来前的最后一天,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受灾严重的西杭村、西通村等地展开地毯式拉网搜救。救援队员根据不同地形呈一字阵型排开, 手拿木棒敲击废墟, 然后迅速俯下身子, 把耳朵贴到瓦砾堆上辨听下面的回声, 若没有回声, 就直起身子, 再往前走一步, 继续敲, 继续趴下, 继续听……就这样循环往复, 在重点区域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地推进, 寻找生命的迹象。

上午10点半, 救援队到达玉树结古镇集贸市场废墟时, 有一位藏族大姐说废墟下可能有人活着。地震发生时, 这位大姐也被埋在了瓦砾之下, 昨天, 她被救出来时, 还听见楼板下面传出了小女孩微弱的呼叫声:“阿姐, 阿姐。”被困的女孩只有13岁, 也是藏族。

救援队员好不容易打开了层层堆压的楼板, 却发现通往被困者的通道被家具、床垫堵得严严实实。队员一点点地把家具的木板掰碎、取出, 生怕伤着废墟下的女孩。

救援过程中, 许多群众和僧侣也来增援, 救援进度大大增加。但是, 最后一块预制板死死地卡在废墟中, 搬动不得。救援队员叫来起重机, 把预制板向上吊起, 楼板断裂了, 下面露出一个只可供一人爬进的小拱。为了抢时间, 救援队员冒险爬了进去, 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两分钟后, 小女孩被抱了出来, 她先是一笑, 然后就哭了, 因为她看到了一直等候在废墟外面的阿爸。这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54个小时。

生者坚强

地震后的玉树, 满目疮痍, 没有人不相信, 在随便一处废墟里, 都会埋藏着一堆被泪水浸泡过的故事。然而, 在采访中, 经常会有不经意的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一个眼神, 突然让你相信, 玉树总有一些东西是地震埋不掉的。

16日那天, 我跟救援队在扎西大通南路一带搜寻幸存者, 这片平房民居都已经被夷为平地, 活下来的人们在废墟当中翻动瓦砾, 找寻吃食……, 有的村民已经从倒塌的房子下面刨出了炉子, 炉灶上的水壶被烧得咕嘟作响, 但是里面除了水, 却很少有用来煮食的东西。

在靠近街拐角的地方, 我看到了坐在废墟上的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们面色平静, 身边就是往日的家园。很显然, 和这里的很多人家一样, 他们在地震最初的几天里还没有领到帐篷, 在自家的废墟上已经露宿了两个晚上。那天的风沙特别大, 狂风裹挟着大颗的沙粒打在他们的脸上, 又钻进他们单薄的衣服里。转过街角, 一家人的形象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却在我心里定格—在玉树, 关于“家园”, 关于“守候”, 并没有被地震埋葬。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是, 19日, 从玉树回西宁, 在运送伤员的飞机上, 一位藏族父亲的形象—妻子和女儿受了伤, 妻子的伤势还很严重, 他就坐在三个担架中间。这位魁梧的康巴汉子一会儿埋下头伏在女儿的耳边, 问:“疼吗?”一会儿又转过身去, 和医生一起抢救重伤的妻子。看着男人布满血丝的双眼, 我猜, 在地震后的6天5夜里, 他可能都没合眼睡上过一觉。可从他的眼中却读不出丝毫慌乱, 他没有被地震震垮, 因为三个女人需要他!有谁能说, 这个此时已疲惫不堪的男人不是幸福的呢?

就在飞机在西宁降落的那一刻, 我看到一丝笑容在他脸上闪过, 希望在他的心头重又燃起……希望, 是希望!希望这种东西是地震埋不掉的, 在座座废墟之上, 首先生长起来的必是希望!

艰苦生活

由于震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物资补给困难, 加之震后当地商店已经全部关门, 在最初的几天, 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 基本温饱无法保障。

第一天晚上, 我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街头通宵直播。在高原患感冒的后果十分严重, 很容易诱发脑水肿、肺水肿, 我加倍剂量服下了在玉树机场买到的感冒药。第二天晚上我们有了自己的帐篷和被子, 第三天晚上我终于拿到了记者站送来的大衣, 夜间在街头直播不再冻得瑟瑟发抖。

饮食方面, 第三天晚上, 我们吃了到灾区后的第一顿饭, 之前只靠干嚼方便面和饼干充饥。第二天, 电台军事中心党总支书记温国华到达灾区后的第一顿饭是凉水泡面。

到灾区后的几天里, 因条件限制, 我们都没有刷牙洗脸洗头, 没有更换过衣服……因为饥饿、寒冷、疲劳和卫生条件差, 我和同事陈欣在第三天凌晨开始腹泻, 但是我们没有卫生纸, 只得捂着肚子在宿营区内到处找纸……

我们出发时没有时间带上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晒用品, 由于连日在高原户外采访, 我的脸已被紫外线灼伤, 伴有强烈的疼痛和灼烧感。

从玉树回来的当天下午, 听说就在我们离开之后, 玉树变天了, 风雪交加, 冰雹和沙尘暴让这座本已破碎的小城变得更加不堪。哀悼逝者的同时, 我们也更加牵挂那些仍生活在灾区的人们, 他们有衣穿吗?有饭吃吗?他们疲惫受伤的心灵是否得到了抚慰?

篇9: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

何裕民 教授,全国知名抗癌专家,获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盛誉。潜心肿瘤临床治疗与研究二十多年,积累了万余例病例,提出以“中医+西医+非医学手段” “三驾马车”治癌新理念。

提及何裕民教授,我们都不陌生。作为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卓有成效。同时,他又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在肿瘤的心理治疗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我们请他谈谈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

四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我们在多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上压力巨大,出现恐惧、失望等情绪,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其生命的罪魁祸首。”见到记者,何裕民教授开门见山地说道。

每天,何教授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各地的肿瘤患者,他也见过太多的悲剧:一位57岁的胃癌患者,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上吊自杀,第一次自杀没成功,又第二次……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精神恍惚,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使疾病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个早上,老人趁人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2例跳楼死亡。

作为多年与肿瘤抗争的战士,何教授深知,对晚期癌症患者,此时“药疗”不如“心疗”,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便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对因干预,才能行之有效

若要对癌症患者给以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必须对引起癌症患者的“心结”有所了解。何裕民教授介绍说,癌症患者自杀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有部分是因为经济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癌症患者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精神因素

抑郁症是癌症患者非常容易患的疾病。有些癌症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癌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病情,看到重症患者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以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一时间心理接受不了,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最终选择了自杀。其实,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早期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 肉体因素

选择自杀的癌症患者更大一部分是出于承受不了肉体上的折磨。因为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肉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而且人体会产生抗药性,必须不断地加大药量。这时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极差,肉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驱使他们选择自杀。

◇ 经济因素

家里穷,治病花光了钱,还欠很多债,这些经济因素使患者心理压力大,觉得连累了家人,还不如早点了结。“这是很现实的因素。”何教授说,“有一位60多岁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其子女在病床前因为经济原因争吵,当天晚上,阿婆就跳楼了。”假如患者子女能够私下讨论这些经济问题,避免刺激患者,同时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心理干预,也许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心理干预,创造生命奇迹

“所以,系统、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家属、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给患者以帮助,才能让患者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气。应该让患者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稳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时机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立即予以干预。“不过,需强调的是,此时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当然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但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

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何教授解释说,相对而言,后者更加困难。对此,经验丰富的何教授认为在进行慢性心理危机干预时,应细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绝对晚期,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此时,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患者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

因此,何教授指出,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此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治疗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两个目标”: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这一阶段的许多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癌细胞(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的思路转变,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

何教授说,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自己定活到孩子考上大学;最低目标实现了,再一步一步调远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年、十年,并走向 “接近康复”。何教授说,这类事例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何教授对肿瘤患者的诊治,一直是坚持药物和心理干预并重。然而,他知道,“癌症患者需要更多人的关爱。”因此,在采访的最后,他希望借助《家庭医药》告诉所有的读者朋友—— “积极给予肿瘤患者以心理干预,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10:读.“让生命蛹化成蝶”有感

紧接着,令我感到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字里行间一一表达了出来。1993年10月,他参加了全国总理大选,虽然他的对手利用广告夸张了他的脸部缺陷,但是这人格侮辱遭到了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当人们得知了他的成长历程之后,给予他了极大的同情与尊重。他依然不忘当年的梦想,他说:“我要带领我的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最后,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再次获胜。人们还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他就是加拿大的第一位连任总理:让·克雷蒂安。

让·克雷蒂安带着自身的困难,面对着比别人还要厚实的“茧”,他在背后付出了成倍的努力。如同一只软弱的毛毛虫,被关在十分厚实的茧里,虽然没有人会相信软弱它可以突破自己那比其他茧还厚实的茧,但是它并没有把命运交到其他人的手上,并没有放弃,它不断的使自己变强,改善自己。脱变,正在加速。终于有一天,它成功了,它冲破了自己的茧,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光芒四射的蝴蝶。但是,谁又能想象它背后的艰辛? 让·克雷蒂安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相反,他忽略了自身可能无法改变的缺陷,朝着他的梦想不断的努力,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与汗水,最终他成功了,而且赢得了千万人民的敬仰与爱戴。他的这件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发,在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屈服于命运给我们带来的阻碍。有些东西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就像让·克雷蒂安那自身的缺陷,就像毛毛虫要成为美丽的蝴蝶必须突破的茧,这些,便是我们生命中的“茧”。但是有些东西人人都可以选择,对人人都是平等,就像自信,就像自尊,就像毅力,就像勇气,他们是帮助我们穿破命运之茧,由蛹化成蝶的生命之剑。让我们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不屈服、不退缩,一鼓作气地穿破我们的命运之茧。

五年级五班:曾诗乐

篇11:26天创造生命奇迹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这是近日患者王桂珍家属送给解放军406医院的锦旗。2011年11月27日,当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王桂珍被好心的房东周大娘送进这所医院,10岁的小女孩已经停止心跳,36岁的王桂珍生命垂危,就在许多人准备放弃的时候,406医院海潜科军医和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经过26天漫长的昼夜不歇治疗,把一直昏迷不醒的王桂珍从死神手里成功夺了回来,又经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王桂珍竟恢复如常人可以生活自理。

灾难悄然袭向幸福的三口之家

王桂珍一家原籍在山东肥城,十年前,他们闯关东来到大连,四年前,他们租下了近郊房东周秋菊的房子,因为地處偏僻,每年冬天她都是自己烧炉子取暖。2011年11月26日,天气阴冷,傍晚,天空开始生起雾霾。王桂珍吃过晚饭就带着女儿郝梦丽早早睡下。第二天早上,周大娘见王桂珍家的彩色窗帘还拉着,心想:“肯定不对劲”,凭着多年的邻里相處经验,她断定是出事了。

周大娘找来铁棍撬开房门,一股刺鼻的臭味从狭窄的房间往门外涌,王桂珍娘俩已经不省人事。周大娘一声惊叫,引来了街坊邻居,大家把娘俩抬上出租车,直奔解放军406医院。

此时的406医院海潜科,已经炸开了锅,一些自烧炉子取暖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的群众都涌向了这里,医院紧急开通了中毒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刚将两个病人送进高压氧舱的海潜科主任李学文来不及喘口气,就赶紧给王桂珍母女检查,他检查了孩子,瞳孔已经放大,心跳也已停止。

而王桂珍双眉紧锁,气若游丝,脉搏测不到,血压测不到,对于这种一氧化碳深度中毒患者,有着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李学文心里清楚,治愈希望十分渺茫,即便救活也是植物人。

哪怕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救治

“主任,怕是不行了。”主治医师王岩在李学文身边小声提醒。

“救人!准备多巴胺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配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ml……”王医师的话似乎惊醒了沉思的李学文,他吩咐护士王春阳、郭鹏月准备用药。

没有病人家属签字,军医李学文说:“我来處理。”

进入高压氧舱急救没有家属陪护,护士王春阳说:“我来进舱。”

“刚开始没觉得害怕,舱门关上发现除了她就是我,心理就发生了变化,后悔自己不该进来陪护,不过随着王桂珍重复呕吐,忙起来就忘记害怕了。”护士王春阳的话毫不夸张。三个小时的高压氧抢救过程,舱里舱外医生护士连轴转,上要接王桂珍嘴里的带血呕吐物,下要清理其大小便,还得时刻观察送药进度、把握送药速度,就连恶臭的污秽物喷溅到身上,王春阳都顾不上處理。

三个小时的急救结束,已经是下午两点钟,肚子咕咕叫的王春阳面对热气尚存的喷香饭菜,没有半点食欲,她干脆一口没吃,處理掉身上的污秽物,又来到王桂珍的病房里。

病房里,王岩正给王桂珍做病案记录。

“怎么样了?”王春阳小声询问,王医师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主任,还是不行。”做完记录的王岩直言不讳,李学文摆摆手,安排正常用药、进舱接受高压氧治疗。

“医生,你跟我说实话,她如果真不行就保守点治疗,我兄弟家不富裕啊!” 姜长军是王桂珍爱人郝勇泉的工友,平时两人亲如兄弟。

“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努力把她救过来。”李学文的回答是坚定的。

当天下午六时许,在外打工的丈夫郝勇泉风尘仆仆赶到医院。

房东周大娘幽幽地对郝勇泉说:“桂珍不行了。”

“医生、医生……一定要救救我老婆,孩子没了,大人不能再没呀!”郝勇泉激动地抓住李学文的手,任凭泪水滑过脸庞,李学文握着郝勇泉的双手,此刻郝勇泉的心他何尝不懂得。

“这么严重的中毒患者被救活,我只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看过一例,但是,请放心,我們一定尽全力抢救。”李学文的话,让郝勇泉看到一线希望。

军地爱心汇聚起来的力量

人间有真爱,患难见真情。王桂珍的病情成了军地各界人士的牵挂,在王桂珍住进医院的当天晚上,医院党委常委集体来到病房慰问王桂珍家属,院长杨金宝还郑重作出承诺,医院一定投入最好的医疗设备,动用其他科室力量全面配合救治,尽快及早帮助王桂珍苏醒过来。

第2天,旅顺口区卫生局、旅顺口区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单位领导先后来医院了解王桂珍病情,勉励家属树立信心。

第3天,得知消息的大连市委、市政府,特意委派大连市中心医院ICU病房主任赶到406医院参与专家会诊,指导制订抢救方案。

主治医师王岩按时执行高压氧治疗,每天定期做好临床记录。康复技师刘美鹤坚持每两小时为王桂珍敲打按摩全身,每周平均次数都在百次以上。

更令郝勇泉感动的是,工友姜长军特意辞去手里的活,主动留在医院和他换班陪护,与此同时,于红丽、戴金东等一大批认识不认识的人,也纷纷来到病房,给昏迷中的王桂珍送鲜花、送祝福,就连省内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也相继来到医院表达祝福,这些无形关心给悲痛的郝勇泉多了一分分温暖和感动。

满怀感恩之心,郝勇泉对妻子悉心照料,每次给王桂珍翻身、擦洗,动作格外小心,犹如呵护婴儿一般,上苍似乎被感动了,12月17日,昏迷20天的王桂珍吃力地睁了睁双眼,断断续续地喊出了:“妈妈……你快来呀!……”这一喊,震惊了郝勇泉,也轰动了整个医院。

“王桂珍醒过来了!”苦苦守候了20余天的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李学文主任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请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皮肤科专家综合会诊,商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王桂珍的病情开始有了起色,她不时在睡梦中胡喊乱叫,喊着亲人的名字,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

“郝勇泉!”苍天不负苦心人,12月23日,做完当天的高压氧治疗,郝勇泉抱着妻子走出舱门那一刻,王桂珍睁开双眼仰头一声喊,令郝勇泉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瞬间泪流满面。

“哎!哎!”郝勇泉连连点头答应,双眼满含激动的泪水,王桂珍的眼眶也湿润了。

“德医双馨”的聚合效应有多大

医者,德为先。26天的急救过程,刘美鹤记不清为王桂珍做了多少次肢体康复按摩,但她清楚,有了意识的王桂珍需要增大肢体康复的强度,如果不这样做患者可能出现初期症状复发的危险,甚至还会产生痴呆等迟发性脑病症状。从这以后,细心的刘美鹤在为王桂珍做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对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王桂珍的脑部遭到毒气入侵,思维迟缓,记忆力严重受损,刘美鹤就从1+1算术教起,一直到99+99……

有一天,刘美鹤在病房教王桂珍算术,李学文走进来开玩笑地问:“你家银行卡密码是多少?”

王桂珍立刻报出两组数字,一旁的郝勇泉高兴地跳了起来,这就是家里仅有两个存折的密码,她居然全都记得,郝勇泉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妻子的每一步好转,都会令郝勇泉激动万分。

“爱,可以创造奇迹。”创造这种奇迹的,是融合军地、军民的一个庞大好人群体,最重要的是军医李学文等人以过硬的业务技能、纯美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爱民情怀,对王桂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当幸运的王桂珍走出病房,徜徉在洒满阳光的医院院子里享受生命的美好时,一仰头,她盯着住院部楼顶上方说:“看那‘解放军’三个字,好醒目,好暖心!”

合影的时候王桂珍说:“锦旗上的字就是我要对军医李学文说的话。”

↙病情稳定下来的王桂珍,还需要约莫两个月的高压氧巩固治疗。

↓乐观豁达的王桂珍正在做自我肢体康复运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珍爱生命有感:顽强,让生命创造奇迹】相关文章:

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04-30

珍爱生命范文05-18

珍爱生命安全05-09

大学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论文题目05-07

珍爱生命作文范文06-04

安全用电珍爱生命06-22

保护地球珍爱生命06-22

长鸣警钟珍爱生命06-24

关爱健康珍爱生命06-29

感恩生活珍爱生命06-30

上一篇:20句同事送别赠言下一篇:九2班作文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