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2024-05-10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通用14篇)

篇1: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师应是一个牧者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篇2: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您怎能不欣喜?在《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这一章节中,读到孩子们那些妙笔生花的作品时,我不仅是惊叹,还有一点“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醒悟:原来,日记还可以有“数学日记”„„

我的思绪飘到了更远的地方,回想,回想,我似乎一下子意识到,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限制了学生。从孩子一开始步入校园,他们的行为就要收到我们的约束,到了课堂上,他们的言行更是被“规划”了,所以孩子们在不断的磨炼中走进了“框架”,由于孩子们害怕,害怕自己所做的不符合“标准”,所以他们不愿“超越”,不敢“超越”,胆量变小了,思维变僵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片“沉默”。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框架,尤其是对于写作,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妙笔生花呢?我觉得答案是一定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蓬勃的生命,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见识,所以,他们也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可以做得到的。看看我们孩子的写作,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了,一定要符合写作要求,听完例文以后,他们的顾虑又多了,如果达不到这样好,那会怎么样呢?孩子或许会想:我可没有本事写得那么好。他被别人的优秀吓到了。即使不害怕,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还是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首要难题就是一些不会写的字,他们会费上好些心思和时间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我们所想要的却是让他们尽可能快的完成一篇习作,所以我们就得解决这个困难。在生本实验学校,学生的习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在这种环境支持的状态下,孩子可以结合阅读经验选择正确的字词来表达自己,而我们呢,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在家中完成习作,鼓励孩子在电脑上来写作,但是却无法解决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困难,所以我现阶段只能尝试做到尽量提醒学生不要把写作时间浪费在一个难写的字上,应当保证写作思路的畅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写作思路上,字的困难可以由小组学习来解决,也可以由字典来解决,总之字的困难应当放到完成习作以后来解决,这样就对了,这样孩子才能把瞬间捕捉到的写作灵感表达出来。否则孩子们会错过很多,我们也会错过很多。郭思乐教授所提及的大自然的“智慧”,那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命名的一些东西,虽然人类还没有为其命名,但它们却真实存在,每个孩子都有,我们也有,有时我们把它叫做“悟”,有时我们把它叫做“灵感”,郭思乐教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这些东西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也觉得它玄乎其玄,可是那些已经开始实验的老师,可能已经感受到

了它的妙不可言,所以,我们不能拒绝生本,因为,我们不能让生命在我们面前

枯萎,人人都希望生命能够绽放美丽,我们也不例外。

松江路小学

何卫鑫

篇3: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一、以学生学习为本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课堂实践中,沿着“学生当堂自学—小组互学交流—全班汇报点评—教师归纳总结—课堂巩固创作”这样的模式教学,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与快乐,看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1.当堂自学———明确主题

学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试上。因此,教师应尽量在每次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如发放学习单,搜集素材等,让学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了解课堂内容。布置课堂自学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提出问题。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2.互学交流———课堂探究

明确主题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条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探究, 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时候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会留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提交。

3.交流评价———掌握方法

全班交流,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各组之间互相解答、互相评价。老师做归纳总结,且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互相质疑、解答中,学到方法,掌握方法,提出欲尝试的创作新方法的可行性。

4.作业创作———巩固方法

带着自己掌握的方法以及欲尝试的创作新方法进入创作阶段,对学习方法是一种巩固,也是对新方法的一种尝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有与时代要求相吻合的学生观, 能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可实现教学和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是包括每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优先发展。由于学生在认知、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因此学生间的差异性是存在的。尽管如此,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能,都有可能获得自己最有效的发展。

2.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是一种包括学生的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侧重于学生认知方面的片面发展,更不能以通常的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与差。

3.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外延, 这种发展的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凸显, 而不应仅仅是以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为终点。

总之, 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称得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活动中创造性地贯彻“设疑—质疑—释疑”这一原则,并且营造便于创新的“问题氛围”,以便为学生的创新“种子”提供“沃土和“气候”。 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或研究;没有探究或研究就不会有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教师应成为支持者和促进者,激励学生敢于想象、质疑与探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 在于学生平时养成敢于大胆想象、敢于质疑,不断地探究和否定前面已形成的事物,是创造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内驱力。学生在以下方面表现了较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能力

如,自己的作品与教师的不一样、与同学的不一样、与自己前一张画不一样。

2.发散思维能力

如,我能画地上的东西 ,还能画天 上飞的 ,还能画大 海里的等等。

3.形象联想能力

如,花生壳形状和花纹可以变成有趣的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建筑物等等。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把单纯向学生讲授、灌输知识、技能转化为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讨论,再获得知识、技能。

四、教师应成为支持者和促进者

篇4: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关键词】生本 学生主体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35-02

历史是一条奔驰前涌的长流,我在其中只占了一个很小的点,真是前途渺渺,后顾茫茫。倘不明察历史的趋向,那人生将无所适从,无所归依,有如荒海穷洋,孤舟飘泛。[1]

初闻“生本教育”这个词,感觉茫然,可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却是非常热情,把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发给教师们,让教师们在读书中逐步改变原先的“师本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生本教育”,然而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我却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设计教学的模式,总希望能找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加以模仿,同时心里还是有些顾虑,就在这种种顾虑中我开始了摸索前行,一开始,觉得很不顺手,学生不习惯,我感觉更忙乱,可以说是在磕磕绊绊中摸索。

那天去实验中学听郭思乐教授的讲课,我忽然醍醐灌顶,对“生本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并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看到了希望,心中似乎有种冲动,想立马走上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充分享受到这种美好的教育。我在听完郭教授的讲课后,回到自己的学校,在自己的课堂上,进一步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并获得了一些感悟。

毛泽东主席曾说:“有了学问,懂得历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不晓得历史,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2],由此可知历史的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贯彻“生本教育”才能使学生学好历史呢?学以致用,光懂不行,还要善于分析总结,将历史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这样你才能理解得更深,也才能看得更远,站在历史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你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能看得更深、更远,变成真正的智者。

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和我的学生共同诠释这节课,遵循时代性原则,使本课兼容近现代衣食住行,中外对照,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意犹未尽的学习了本课,他们的热情与想象完全得到了释放。我让他们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去总结时代的烙印。他们与我共同体验了课堂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己感悟到时代的特征。简单的一节课,如果是按照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我会自己主导并且娴熟的表演完这节课,自己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课堂秩序是挺好,但学生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在进行生本教育时,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知识目标、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必修二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学习经济史,存在着很多问题:1.缺乏通史的线索贯穿。2.对历史问题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3.缺乏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4.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缺乏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美。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这里就要运用到讲述法的优势,但光运用讲述法肯定是不行的,还要把整体设计好,让学生感受到:虽为人为,宛若天成。怎样做到呢?首先整体风格要统一协调,其次就是设计教学主题片段,片段主题的设计要贴切、形象和生动,三是前后过渡要自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生本教育真正贯彻到新形势下,才能让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自然而然的爱上历史。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历史教育——思想不能缺席》

[2]《毛泽东同志谈读书》

作者简介:

篇5: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杏林子通过飞蛾被捉奋力求生,种子在黑暗中仍顽强生长的故事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中有一句话最让我震撼:“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读到这里,我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着左手手腕上的脉搏,也静听着那稳定的跳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杏林子,听到了她平稳又有规律的心跳,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作者杏林子12岁因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而辍学,虽然她身患重病可还是不肯放弃写作。她的作品写出了生命的价值。她在世61年,写了80多部作品,多么令人佩服、震撼!

以后的时间里,我不会再浪费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到更多的知识。自然界有许多相同的东西,但是生命却是唯一的。如果失去生命一次,它便不会再回来。让我们珍惜宝贵的生命吧。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有没有去拼搏、奉献。正如那句话说得一样:“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前几天,老师上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读了本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夜晚,我在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把它捉住了飞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还是鼓动双翅,挣扎着,我放了它。砖缝中掉进一粒小瓜子,过了几天竟然长出了一个小瓜苗,多么强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几天。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的`心跳,使我知道了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造出无限的辉煌!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作为一个五官健全的人,更应该珍惜时光,把握生命的恩赐。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班干部落选,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败等,这些和杏林子、海伦·凯勒她们所遭遇的困难比,我们的困难算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向那辉煌的前路。

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感悟很深,作者杏林子在12岁的时候不幸患了中风。但她写了在渺小的飞蛾求生、砖缝瓜苗、还有“我”用的一个不起眼的听诊器来聆听心跳。写了这三件事情来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强大!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见一些不起眼的渺小的飞蛾。但是,杏林子却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里,从中明白什么是生命。如果我们见了飞蛾会抓住他,并且马上按掉这恶心的东西。

如果,一个香瓜子掉进了墙缝。几乎没有人能觉着香瓜子能长出瓜苗来,更没有人认为香瓜子能活上几天。但是香瓜子活下来了。虽然只是活了几天。但,它还是活下来了。

篇6: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感恩父母》这篇文章分了4个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长导航和智慧圆两个部分。成长导航里写了两则小故事,写的都是跟感恩有关的。一个是正面例子,另一个是反面例子。智慧圆里写了感恩教育和感恩意义,感恩有什么意义呢?感恩的意义就是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回到现在生活中,父母从小就开始教我们走路,说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又开始接送我们去幼儿园。放学了,父母又回到家放电视给我们看。要是父母不放给我们看,我们就哭。终于到了我们上小学的年纪了,我们不再不懂事,但是回到家后,父母还要辅导我们功课,为我们打理好一切。我们如今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幸福,都是父母用心血换来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我们做事,可我们还不知道感恩,你们有没有想过父母多么的伤心呀!

篇7:《教育激扬生命》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的机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帮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容易发挥自己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

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²。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8: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教学托付给学生,使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首要任务。教育应该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占据课堂的主要角色,这就要求一贯霸占课堂的教师只能从原来的位置上下来充当配角,起引领、补充的作用。

二、做好前置预习工作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学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其中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习。一堂好的生物课不仅仅需要教师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流程,更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如何做好前置预习环节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如在讲解《社会行为》时,我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搜集一些关于动物行为的资料,分析这些动物行为对生存的意义。在讲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时,由于里面涉及到性状问题,就请同学们回家调查自己和父母、父母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关系,调查身边动物和植物上下代性状关系的情况,这样就从生活化的角度降低了教材中的难点。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质疑、发问

郭思乐教授主张:“读和做,缓说破。”很多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并且很多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更谈不上主动性的发挥了。如果将课堂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并且不断地积极思考。如在讲解模拟膈肌的运动时,我采用的是小活动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请同学对第49页的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要求每个同学用手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里面气球体积的变化和橡皮膜位置的变化关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就会对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生本教育下通过“先学后教”最终确实可以实现“不教而教”。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重要方法。

四、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大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是我们在生物课堂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知、向上、竞争的天性就会显露出来,就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基础资源和生活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必要。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式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是充满生命力的。正是借助这样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极大发挥,不仅在互动中学到了知识,初步具有了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长此下去,教与学日趋完美、和谐统一,教学最终得到升华,从而越来越接近育人的目的———学生的人格魅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生本教育也十分重视课堂上的学生的大讨论。这种班级的大讨论本身体现了学生高度活跃的思维,对知识的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中的大讨论,特别是全班同学参与的大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如“辩论和协商怎保护白头叶猴”先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大辩论,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如“生物进化大辩论”,教师首先列出生物进化中达尔文学派和拉马克学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学生自愿分成了三支派别:达尔文学派、拉马克学派、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他们互相提问、质疑、辨论,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都很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让生物课堂充满快乐,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生物教学新课堂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是对微观世界的论述。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内容比较抽象,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结构关系很抽象,而学生在这部分的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适当、适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效果是比“书本+粉笔+黑板+挂图”来得好一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五个感官的全部作用,必然会获得最多的教学信息量和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既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的声像效应,又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生物概念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物兴趣。基于新技术的教学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深刻影响是: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生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六、让学生做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笔者总是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本课主要知识。生物的学习很重视整体知识的建构,形成一定的系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见教师自己完成这一环节,而学生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和记录员,完全抹杀了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参与,更谈不上主动性的调动了。其实,在讲解完一节课后,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综合能力。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抱怨学生的能力差,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剥夺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同时,学生们很可能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教师要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列举生物的生殖发育”,“如何评价自已的健康状况”等等。

七、转变评价观念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提高教学,就必须转变评价观念。针对探究问题,最好先采取学生互评,然后在此基础上师生互评,目的是为了能够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争鸣,在争鸣中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的评价以激励型为主,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而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分辨是非、辨别正误。要靠老师的慧眼去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闪亮点,多表扬,多鼓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才能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

总之,真正让生物课堂充满快乐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确实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他们喜欢的东西。在教学中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从而实现学生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学习这样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进步。”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经过二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都认为生本教育可以使教育从复杂回归简单和自然,教育可以简简单单的做,而学生可以获得快乐和最终的优异成绩。素质教育的问题就此得到解决。

摘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在面对来自课堂的挑战中, 生本教育以理念带动行动, 彻底改变课堂管理方式, 把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把对生命活动的取代转变为依靠和激扬, 从而让生物课堂充满快乐。

关键词:生本,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

关键词:教育;健康;激扬

在当前纵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师生都在应试教育这种高压棒下沉重疲惫地运转。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教育过时落伍,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从自身出发,寻找一种良好的教育,让师生一起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生本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教育,下面我粗浅地谈谈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语课上的运用。

一、彻底改变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等。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地背诵和训练。课堂成了老师展示自己口才和才能的舞台,而我们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观摩者。这种现状需要彻底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学生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把教堂变为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其关键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社会潮流,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改变桎梏学生思维行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变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就能发现自己潜在的学好这门学科的能力和信心。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在英语教学中,实物教学、简笔画教学、电教手段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相关的实物,如,苹果、香蕉、橘子、尺子、手表等。通过这些实物,让学生产生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教师可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由此学到的知识就能记得牢固。实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电教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当学生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或投影上的彩色图片,听到录音机里准确无误的朗读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被吸引到这些图片和声音上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实物、简笔画、电教片而言,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为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充满着乐趣。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语言特点,多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让学生在语言理解中体会乐趣,消除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恐惧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既紧张又有趣,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应学的知识,又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以生命为载体,激扬生命,激活潜能

作为生命,人总是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去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者就会乐在其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再苦再累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他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他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他就成什么样儿——在这些学生观中,学生都没有被看成是真正的生命体来对待,当学生的生命被漠视进而被压制时,学生就表现出种种不满或厌学。

真正的教育是把“人”当做“激扬人”的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其潜能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涌出。生命的神奇也不断展现,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给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高质、高效、生动、快乐、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实现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教育激扬生命

掩卷沉思,借用书中前言中一位校长看了生本教育的课堂录像后说“听了这样的课,这个夏天飞扬起来了。”我也说“看了这样的书,这个寒假飞扬起来了。“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涅槃感。虽然我不敢斗胆说自己的教学因此会鲜美异常,不再死,但是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自己真的有一种死而复生之感。”我感谢学校领导英明布置的一篇二千五字读后感的寒假作业,它能让我在如此喧闹的过年气氛中静心认真读完这本书,使我迫不及待地回味反思起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教书生涯,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顶膜礼拜的优质课的传统模范,心中产生阵阵刺痛,自己是浪费了这么多届学生的学习大好时光,甚至是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思维。

在书中时不时看到一些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共鸣,好像是与自己的心灵一次次的对话,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是一种顿悟,我对自己所教过的每一届初一学生都会布置一项基本作业,就是阅读一本关于名人的传记,并写一篇读后感。每次都是同样的形式,同样的要求,最终的结果都不令人感到十分满意。现在读到书本中所提到的一个澳门培华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的创意,不禁拍案叫绝。他们上了一节“与名人交朋友”课,连课题都选择都是师生协商的记过。同学们兴致勃勃,分别找到自己喜爱的一位名人,同他们进行虚拟通信,例如居里夫人,哥伦布,拿破仑,达尔文等历史名人,说那是多为同学找了三十多位不同名人。正想他们的阮宇华校长说的,一堂课就会“形成一本小册子”。此处略去两则生动有趣的通信的内容。可见,发挥学生巨大的潜力,他们天生是学习者、天生是阅读者、天生是设计者、天生是思考者、天生是感悟者,看到这里我不禁发出“人之初,性本学”的感叹!

什么是学校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一些社会和阶级的人”的活动。这个定义的确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制约性。但是,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定义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隐含着以下这种可能:即所“需要的人”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最终他可能是从被动向主动发展的),这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他的内在主动性和自觉性。而生本教育就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主动,它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于生本教育的特征。

篇11:生本教育 激扬生命

一、生本教育创始人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培训中心主任郭思乐开创。

二、何为生本教育?

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的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三、生本的含义

教育立场——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对象——以生命为本。

教学内容——以生活为本。教学设计——以学生好学为本。

四、生本课堂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堂,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堂。生本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主要看:

A 学生全身心(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B 学习中的发现、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主要来自学生内部,而不是由教师代替;

C 学习态度以及个性是否发生变化;

D 是否引发自我评价、是否达到学习要求、是否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

五、生本课堂特征

三大: 大学习、大交流、大提升。两看: 一看学生状态,二看学习效果。一放: 进度放活

大学习,就是通过比较充分的先学,再进入交流。

大交流,是在比较充分的先学之后,再进入充分的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之后,再进入班级交流。在班级交流中,通过对交流者的聆听和评论,有互动、有生成。任何时候,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大提升,是通过互动与交流,或者学生有了新的收获、或者学生的认识有所提升,或者有新的发现。感觉到课后与课前相比,学生是有发展的,而且发展是全方位的。即:个人做好;小组做透;班级做优。

两看,看学生状态。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生动、热烈、快乐、高质、高能地学习。

看学习效果。看学生得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既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学习品质的,应该是生命状态整体的提升。从大局看,从整体收获看,不要急功近利。

一放:进度放活,是根据学生学情,灵活调控,不激进。

六、生本课堂教师追求的境界

1.追求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课堂。

2.追求热爱学习,自信大方,崇尚文化的学生。

3.追求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情感发挥到极致。

4.追求无为而为,成就学生成绩优异、素质提升的理想课堂。

因此,要实现追求,到达理想境界,只有走生本之路。因为生本教育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素质发展,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成绩迅速提升的途径。

七、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前置作业 → 小组交流 → 全班交流 → 教师帮助 个人学习个人汇报 小组汇报 疑难点拨 独立自主 组内互助 组间互动 师生互动

1.前置作业:也称为前置性学习或小研究。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一般以浅显提纲、要点形式布置,引导学生预习,做好“先学”,为学新课做预备、铺垫、指引。布置前置作业,一定要紧紧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根本,让学生在“先学”环节,经过看书、思考、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学到3-4成知识。

2.小组交流:是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前置性学习成果,互相检查,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认知,促进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学到5-6成知识。

在小组交流环节,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明确要求:(1)同组同伴互相检查;(2)同伴会的教不会的;(3)小组同伴表达观点,要一个一个地说,其他仔细听,不插话,然后再补充;(4)别人说过的不能再从复。

3.全班交流:这个环节是重头戏,是亮点,最具精彩部分。学习小组围绕新课内容的根本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根据汇报展示有机地引发学生评价、思维碰撞、提问、解疑,形成争辩、补充良好氛围,提升学生认识、理解、感悟能力,学到7-8成知识。

4.教师帮助:意思是教师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组织、引导作用,调控课堂纪律,并对小组学习、汇报的空白点、思维碰撞点进行点拨或是知识梳理、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学到9成以上知识。教师讲课时间一定不能超过15分钟(一般控制在10分钟)。

举例说明:七年级语文 春 作者:朱自清 前置学习内容:

1.简单了解课文作者背景。

2.正确、流利读课文,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细细品读文段,看作者抓住什么描写春?谈谈你的认识。(简单、根本、开放)

小组交流:(5-8分钟)

要求:1.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2.同组互相说一说做的情况。3.读一读喜欢的文段。

4.说一说作者抓住什么描写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25分钟以上)

注意事项:1.对前置学习或小组交流的问题,逐一展示汇报,可以指名或某小组汇报。引发同学补充,提建议。

2.文段的理解,要以读引读、引思、引说、引悟。3.展示汇报过程引发评价。

教师帮助(整个教学过程控制15分钟内)作用:组织、引导、点拨、梳理、拓展 如:《春》

1.文段句子中的春草从地下“钻”出来,春花的 “闹”,春风的“抚摸” 等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2.课文的写作特色表现在哪里?(景物特点,顺序、空间转换)使用什么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 三年级语文:14 庐山的云雾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河山的思想情怀。

单元训练重点: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会认会写15个生字,会认读9个生字;理解“变幻莫测、云遮雾罩、千姿百态”词语意思;抓住重点句读懂文段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怀。

前置性学习:

1.自主认读生字,积累词语。(简单)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简单 开放)

3.抓住文段重点句,体会作者描写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变幻、千姿百态、流连忘返情怀。(根本 开放)

4.体会作者写景动、静结合表达方法。(根本)小组交流(5-8分钟):

组内互相交流个人前置学习成果。1.互相说、互相读、互相检查。2.会的教不会的。

3.组长记录,做好小组汇报准备。全班交流、展示(20分钟以上): 1.展示认读生字新词情况。(引发评价)2.展示读通、读顺课文。(引发评价)3.展示读、悟文段。(引发争论、补充、提建议)4.展示读写紧密结合。

从三维目标落实看,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点拨(不超过10分钟): 1.难掌握的字词。

2.朗读文段的感情色彩(重轻音、语气、节奏、韵律)。3.思维空白点、碰撞点。

4.写作的表达手法(动、静结合,修辞手法)5.拓展、延伸引领。

三年级数学 周长(认识、计算方法)前置学习:

1.看课文P44-45,探究什么是周长?

我的例子——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 2.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不规则图形 例子— 发现—

规则图形 例子— 发现— 还发现— 3.探究生活中周长计算的应用。例子—— 小组交流:

主要交流前置学习成果 1.同伴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结论 3.交流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对周长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规则与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巩固练习题)3.汇报应用 教师点拨

1.满足物体周长的条件(空间观念的根本)2.计算的简便方法(思维灵活性的根本 3.生活中应用(学以致用的根本)

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发现亮点及时鼓励、表扬,调控学习纪律。

八、教师前期该做什么工作? 1.宣传、发动(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即先学、先做)。3.培养班级骨干、小组长骨干。4.引领学生学会管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管理架构:

教师——班干部——大组长——N个小组长——N个小组副组长 班级骨干主要任务或职责: 1.班级、小组学习管理。

2.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检查、督促、帮扶。3.课堂纪律管理。4.班级活动的策划。。。

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改变备课方式。由如何备教法、教教材转为引导学生该如何先学、先做?(前置性学习)

2.考虑怎样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全班交流)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少讲)。

十、生本课堂教师要把握的问题

1.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内容中自主先学、先做。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3.不教而教:学生能够借助学习工具和小组的力量去学会的,教师就可以不教。

4.做到简单、根本、开放。

十一、定期开展评研

1.什么叫评研?是指评价研讨,由学生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评研时间:单元评研、中段评研、期末评研。3.评研方式:分专项评研和综合评研

如语文的拼音、字、词、句、阅读、写作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是全面性要求。数学可以按照知识板块进行。

方式一,学生出题—同伴交换做题—相互评改。方式二,教师命题与采纳学生典型题结合。

十二、共勉

篇12:《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书中有句话:“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郭教授曾说:“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有时候我经常埋怨:“学生真笨,教了好几遍,他们还是不会!”也常常感叹:“你看人家XXX,老师一教就学会了!学生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仔细想想,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齐,何况孩子呢?如果都个个赛诸葛亮,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干什么。

其实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个的闪光点,真诚的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我们应该认为,那些“后进生”都是暂时的,相信他们会像“丑小鸭”一样,春天一到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不管太阳有多低,我们都要比它更低,我们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篇13: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本书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书背后的字”中所言,“这本书,妄想写下在人族占尽一切资源的世界里试图生存的猫族的生涯处境(甚至传奇),最终,它也许不过见证他们的匆匆来去一场。”

朱天心写猫视角独特,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许多评论都从各个角度加以评述,然而,读到这本书,笔者被作者对待生命的绝对平等态度所折服,这与作者在在该书新版序言中所说的观点一致,“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猫,它是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道德,正如同作者所言,这是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在意能否出版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曾经我们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试图找出一条如何文明地对待流浪动物出路的努力,缘此,也妄想它或有机会提供经验给“在路上”的内地,也许,一切原本再简单不过,简单如印度圣哲甘地早在大半个世纪前说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一.人族与猫族,平等的生灵

朱天心写猫,到底身手不凡,区区几笔白描,已使猫之形貌跃然欲出,可揉可抱。而最动人的,却是她读懂了猫族在与人族交往时的勇敢骄傲,甚至是对人的“不屑”。好比她写初遇一只名叫辛辛的流浪猫,“花坛的深处端坐一只发着白光的超小猫,我趴下地,伸手等待并叫唤他,辛辛(咬咬牙)考虑三秒钟,施施然走出来”,其实一只猫决定投靠人族要有多么勇敢,而其实它又有多么骄矜。又好比她写一匹猫叫做APEC性情木讷严肃,面对天文的逗弄,它“从不为所动,只缓步退到远远的窗台上蹲踞,忧虑地注视着天文,断定她是个疯婆子”。这里,作者写到猫对人猫关系的思考和猫对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将猫看作宠物,而是与人并存的一类生灵。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但究其本质仍是占有,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猫生与人族,孰重孰轻。也许在猫生的世界里,人族是占据着资源的强势异族,他们决定着它们的生杀大全。在人族的世界里,没有大自然的优胜劣肽,唯有喜欢与厌烦。孤单了,携只猫狗充填一下空白的时间,嘴里不停地叨唤着“狗宝宝、猫宝宝”的名字,这只不过是高踞在生态链中的最顶端的占有与霸权,究其本质仍是占有。

那么猫生呢?它们希求什么?它们只希望成为宠物吗?马克.吐温说过,神造万物,只有猫不能用链子奴役。凸显了猫作为一种独立生物的特性,即便是猫邀人宠,却绝对不可能化为宠物。不仅猫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人更应把它们当作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去尊重与关怀。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朱家的天地,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于是,有了捕猎高手“花生”“纳莉”,为了赢得喜爱的猫饼干,花生可以轻易地衔回蜥蜴、麻雀、青蛙、蚱蜢,以及邻家抹了盐酒待下锅的生鱼片,终至闯下大祸唤来朱家老小的冷处理;于是,还有了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会唤“大羚羊大羚羊,麻烦出来一下”的麻瓜;于是,更有了未招至天心全心而终相待有情有义有骨气的李家宝;还有费尽朱家老小心力的辛亥猫;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辛辛。

困窘、贫厄、残酷的猫生,与天心相逢换得了人间的慰藉,她是要告诉猫咪,我们同是大自然的生灵,本应互为关爱,在生命的路途中交唤一些心得,勾沉出一些内底的情愫吗?还是如天心对本族人等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倒没什么把握。”如天心一样爱猫惜猫的猫天使们,是永远也不会正义凛然地把那份心热眼热的同情心当作祭台前的法器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眼里,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

二.尊重,文明地对待生命

生命,该如何被对待?作者虽然写的是猫,关注的却是:我们人类该如何文明地对待与我们共处的其它生命?作者提到台湾目前“以绝育取代大多数国家、城市采用的“捕捉扑杀”对待流浪动物,不谋而合其实是一些欧美城市已行之有年人道、文明也有效控制数量的方式。”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正如同作者所言:这,重要吗?我以为重要透了,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

文明是什么?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人族与其他族类共处于地球这个”社会集团“之中,“分工“”合作“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与依存,人族与其他族类是休戚相关的。朱天心说自己的这本书是“给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书中的每一个猫都可爱,都有个性,让人感叹不已,心生怜惜和尊敬。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于“猎人们”(她称猫为“猎人”)的关切中带着疏离和尊重的感情。她从来不说“养猫”,而说“与猫相处”,她将每一只猫都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她并不是带着施舍者的居高临下去施予,而是出于对一个生命的感同身受和关怀。我喜欢她笔下的猫,每一个身后都带着特别的故事,各种传奇和历险,等着我们去发掘。天心始终是这些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愿去干涉猫们的意志,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者身为人族,甚至会羡慕猫族的独特本领。说到猎人们的冒险,作者总是好奇又羡慕,但终归不可能和他们一同去历险。于是她总是幻想他们出去打猎的情形。“我每每努力为想象重的细节再再增补更多的小细节,惟其如此,才能平衡我们这一场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类似地,猎人们也无法体验人的生活。“相处到这个地步,便会有很多惆怅时刻发生,”所以她说:“与亲爱的人不能分享同一种经验、记忆、知识、心情(当然此中最剧烈的形式就是死亡吧),我不免觉得悲伤,也深感到一种与死亡无关却如何都无法修弥的断裂。”作者对于生命的体验不仅关乎人,同时也关乎到其他族类,并感叹这种”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如此相似,都令自己“觉得悲伤”。在作者看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是如此重要,指出:我不知道那些不惜花费无数让小孩勤于穿梭在各种才艺班补习班“学习”的父母为何如此不在意如此无价的生活教育,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善待弱小生命并及于其他弱势,我相信,对这价值的轻忽,日后早晚会反噬到哪怕是也会老也会弱的父母身上。

除了作者对猫族的温情,书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私的人类的不满和愤恨。城市中有那么多人嫌弃猫,厌恶猫,甚至不愿意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堂而皇之地搬出“种族论”———人还没吃饱穿暖,哪轮得上这些流浪动物———试图干涉“猫天使”们的活动。说那些话的人只是为对猫赶尽杀绝找个托词,往往对于人类的疾苦也很冷漠。正如天心在书中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反倒没什么把握。”她还说:“我一直不认为那只是他们的受屈辱(指随处可见卑弱、病残、受饥受苦的猫族),也根本是在同一个时空生存的我们人族的耻辱。”在书中,作者体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态度,尊重其他族类的独立,对于其他族类的关爱也仅仅只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种和睦相处的态度,而非施与,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像天心在书中那样说的,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心养得软软的、烫烫的、火红的”;又能让这些猫狗“能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和人的接触中,至少,至少有那么一次,是温暖的,和善的。”既然我们和猫共处同一个空间,就有责任为他们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关怀。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做到天心所说的积极的那些做法,甚至连“留一口水”都做不到,他们太忙碌。但,也许,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和伤害这些生命———不只是猫,还有所有其他对人类无害的生命,不要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文明地与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些生存资源和空间,泽被其他生命,其实也是造福我们自己。

三.结论

地球上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搬运砖瓦砌成天梯,通往向往的乌托邦,虽然乌托邦似乎是完美与不可能的象征,但它何尝不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向往。怎样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呢?这一切也许再简单不过,强盛与文明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作为一种处于优势的生灵,我们的强盛与道德程度,不在于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我们如何文明地对待其他共处于地球的族类。否则,人类的结局,将是不难想象的,“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老人、残疾人、穷人……”

无论是人类相处,还是与其他族类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来自社会氛围、教育体系,这些都需要筑基并不断建设,正如同作者所言,“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每一个世界都会有强与弱的生灵存在,在一个不文明的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是大行其道的真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明”将会是人族共同的追求,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族类和生灵,所有的族类都和睦相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才有可能抵达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否则,一个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人类终将毁灭于不断地清除那些“无用”的弱的生灵。

摘要:台湾作家朱天心的散文集《猎人们》不仅描述了她及家人与猫共处的生活,更是从平等族类的视角,去引发思考和启发读者: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尊重,和睦共处,才能共享文明。共处于地球的生灵,无论是人族还是猫族,都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作者对于“猎人们(猫族)”这种生命的态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看待与我们共处于地球的生命。

关键词:猫族,人族,生命

参考文献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580824/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天心,《猎人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篇14: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一、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要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家都知道人的根本是身心健康。如果没有了这个根本,那么所谓的聪明才智,都没有了载体。历史教育就要突显学生主体的精神需求,尽可能地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的闲暇、快乐和健康。

2、要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的根本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和谐”。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事实上,人不过是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因为世界本身就像一座大钟,这座大钟有许多转轮与铃子,并且结合得很巧妙,全钟的各部分互相依靠,使转动持续和谐,人也是这样。”是啊,人如果失去了内心与外部的和谐,离开了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离开了与他人的和谐,那么他将是孤独和寂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探究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不断促进教学主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3、“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要以张扬个性、尚善求美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最质朴的爱和善意,是历史教学最不能忽略的。历史的方向是由无数人生方向决定着,这就意味着历史教育给予人们的必须是尽可能高的生存、生活、发展的智慧,而绝不是毫无选择地把人变成只装有历史知识而没有头脑的。“走动的百科全书”。谁不知,心灵之舟没了,不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了,那么历史教育的智慧之树,不就枯萎凋零了。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服务于过去的,而是服务于现在和将来的,是在全神地关注着教育个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是要把人性扶正,把生命壮大。看丰子凯的画《剪冬青联想》,感触很深。当郁郁葱葱群聚团簇的冬青,在园艺师的大剪刀下,齐刷刷变得规整划一时,谁愿意去想象,它们被放开了自由自在地生长生活,将会长出、活出什么结果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曾细寻其中的道理:树被合理地修剪了,可以更好地长;人被教育扭曲了,却无法更好地活。现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就是在“剪冬青”,否定个性,反对创新,把冒尖出格的个性全剪了。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种树必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就是客观规律,即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就是不去违背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木之天”就是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以致成性”,就是使得树木析本性得以健康的实现。在这里,柳宗元提示了种树的要领:一是要尊重与发展树木本身的已有习性;二是要营造树木生长的合理环境;这样,树木生长的规律得到尊重,树木的本性也就得到了健康发展了。

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盛衰的戏剧性,又饱含荣辱廉耻,各有其道的人生哲理。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惊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倾向的人群,竞技于同一时间、空间,由相生相克的无数情感、利益激荡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更是一慕幕精彩的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情节生动,耐人寻味,也寓意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宝藏,开辟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健康心理教育的宽阔道路。

二、历史学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从“与人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能摆脱自卑、傲慢、喜怒无常的人,是一个能与大多数人和睦相处的人。历史新教材为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且不论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合作精神,就是教学过程,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合作能力、合作技巧的培养。小组学习法、探究课、讨论课,无不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的快乐与激情。

(二)在个性设计中增强更多的自信力与自致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成长在优越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自信笃定,课堂表现活跃,而在较差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自卑、封闭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先天角色”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勇敢面对“先天角色”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正视自已的“先天角色”,不自卑、不张狂,以平等、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让自已的所长得到发挥,感受到自己的潜质,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小组学习中,经常性让那些“先天角色”“较差”的学生充当组长,问题教学中,让他们“先说”、“常说”,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力的良方。

(三)::从民族文化中寻找滋润学生健康心理的养分。

我们所说的民族,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人文文化,而不是取决于遗传基因或其他因素。民族的概念其实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也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取决于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丧失自己民族的人文文化,必定异化,不打自垮。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十分丰富。第一、教材提供的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的自然属性作了最深刻的揭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由生物进化而成的,并且各种生物都必须为争取生存而不断地奋斗。人类不是因为神的意志而活着,而必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第二、历史人物在探究知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价值。教材通过正文、图画、知识链接、以及人物的人生格言等形式,表现了历史人物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他们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等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心理品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谭嗣同为国捐躯的悲壮行为,来自于内腐外侮的社会现实的激励,也来自其内心所崇尚的“心力”对“冲决网罗”的刚强毅力。讲顾炎武,突出介绍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价值观、“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修身观。讲司马迁着重强调他不畏艰难挫折,积极进取,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使自已的人格升华。教育学生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失败,哪怕一生都平凡,也会是人生的快乐者、胜利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奉献自已。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要的真正的具有崇高生命质量的自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相关文章:

教育激扬生命心得体会01-05

教育本应激扬生命04-27

在生本课堂中激扬生命05-23

青春激扬05-08

激扬青春诗歌04-08

激扬青春诗歌范文05-28

激扬青春携手未来07-07

激扬青春追逐梦想07-07

激扬青春拥抱文明07-07

激扬青春团日活动07-07

上一篇:五一商场促销活动范文下一篇:建筑设计公司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