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2024-04-30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通用7篇)

篇1: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

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古今中外,以工代赈都是政府推进经济建设或济贫救灾的重要举措。北宋时期,就有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公共工程

建设获得赈济物的特殊救济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钱赈、粮赈、粥赈等单纯救济形式,因实现了“救济”与“建设”的结合而得到广泛运用。如历史上对都江堰等大型水毁工程的修复,大多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代赈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后面貌,促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以工代赈如何融入新农村建设,完成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使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巧家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巧家县以工代赈二十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巧家,一直是国家和省、市关注的贫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巧家县的以工代赈项目自1984年开始实施,得到上级的极大关怀和倾斜,二十四年来,以工代赈项目同全县人民风雨兼程,项目资金投入到农村基本农田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畜牧、农村通讯等领域,使党和政府在贫困山区广大群众的心目中无愧地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项目投资及建设规模

二十四年来,巧家县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亿元,实施了基本农田建设、新建桥梁、新建公路、改造公路、除险加固水库、三面光渠道防渗处理、建人畜饮水管网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植树造林、人工种草等项目。

1.基本农田建设

投入资金万元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建成坡改梯万亩,中低改万亩。

2.林业建设

投入资金万元造经济林万亩,造生态林万亩。

3.发展畜牧业

投入资金万元发展畜牧业,实施人工种草万亩,建年产1000吨饲料厂一座。

4.水利建设

投入资金万元实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水库2座,三面光渠道防渗处理公里,新建设倒虹吸公里,新建输水隧洞公里,改造输水隧洞公里,建防洪堤公里,建水窖6236个蓄水万立方米,建人畜饮水管网工程23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平方公里。

5.交通建设

投入资金2965万元,新建桥梁18座630延米,新建公路公里,改造公路178公里。

6.农村通讯

投入资金万元用于农村通讯建设,新建农村通讯杆线公里,改造农村通讯杆线公里,建光缆85公里。

7.其他项目

投入资金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商业网点修复、热区水果开发、绿色希望工程、退耕还林、片区综合开发等项目。

覆盖范围和投资领域

1.覆盖范围

从实施的范围来看,巧家县的以工代赈项目覆盖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如1991年至实施的人工种草项目,覆盖了药山、巧家营、东坪、铅厂、崇溪、马树等6个乡镇;1993年实施的农村通讯项目,覆盖了铅厂、红山、药山、马树、包谷垴、大寨等6个乡镇;1990年至实施的坡改梯、中低改等农田建设项目,以及1984年至实施的水窖、管网、渠道、隧洞、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等水利项目,覆盖了全县年有的乡镇;至实施的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覆盖了大寨、蒙姑等乡镇;1990年至1992年巧蒙公路改造27公里及5座配套桥涵,1993年老店、包谷垴20公里公路改造,1994年中寨公路改造10公里,1995年改造炉房公路20公里,1996年新建炉房公路13公里,1998年至改造毛店子至东坪公路29公里及配套桥涵,至修建的红东公路及配套桥涵,至修建的哨红公路、段小公路及配套桥涵,以及1990年以来所修建 的乡村公路配套桥涵等交通项目,覆盖了全县年有的乡镇。由此可看出,巧家县的以工代赈项目覆盖范围相当宽泛。

2.投资领域

二十四年来,巧家县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亿元,涉及到的领域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通讯等,实施的项目有坡改梯、中低改、造经济林、造生态林、人工种草、建饲料厂、水库除险加固、渠道防渗处理、建倒虹吸、建输水隧洞、建防洪堤、建水窖、建人畜饮水管网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建桥梁、新修公路、改造公路、建农村通讯杆线、建光缆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商业网点修复、热区水果开发、绿色希望工程、退耕还林、片区综合开发等。

效益分析

巧家县的以工代赈项目都面向农村,都是为了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扶贫攻坚,为了突出扶贫效益。如:交通项

目受益群众达50余万人,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山区交通闭塞及晴通雨阻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利项目新增灌溉面积16余万亩,解决了6万余人、8万余头畜的饮水困难,真正起至了“命脉”作用。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可以组织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如:渠道、水窖、公路的修建、植树造林等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农民不仅可以从工程建好后长期受益,而且可以投工从工程施工中获取劳务报酬,短期受益。巧家县仅以来,当地群众就获得了以工代赈劳务报酬600余万元。

二、对以工代赈的政策特性分析

以工代赈是一项特殊的扶持困难群众的政策措施,其自身特有的基本属性,构成了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的基本特性,才能执行好、运用好以工代赈政策,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

独特的双重性

以工代赈的两个基本职能,即“建

设”与“赈济”,构成了以工代赈的基本内涵。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现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实现赈济。以工代赈资金既有建设性质,又有赈济性质。从扶持效果看,既包括工程扶持,又包括就业和发放实物、现金扶持。以工代赈的双重性内涵,反映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建设和赈济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以工代赈自身固有的矛盾性,要求我们在操作中,要统筹兼顾,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以工代赈的双重性在实施中派生出了多方面的矛盾。如工程扶持和报酬赈济的矛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果的矛盾,扶贫开发与抗灾救灾的关系,实物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存在,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要求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更全面的理解。

必须看到,在以工代赈内部诸多矛盾关系中,贯穿始终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正确的。

广泛的公众性

以工代赈的工程效益、参与主体和受益对象都必须直接面向大众化意义上的困难群众。从政策上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公共工程而言,项目区的群众都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力分享工程效益。而就与农户直接挂钩的建设项目而言,虽然有的属于分户建设、个体受益,但通过各级政府统一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最终以解决整体上的问题和困难为目标。

以工代赈的公众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首先,以工代赈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改善发展环境,帮助困难群众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当地的整体发展打基础。其次,以工代赈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公共财政要求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面向整体,体现公平,规避风险。再次,虽然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一般规模不大,但其基础性、整体性特征明显,从规划设计、建设立项和组织实施上,都无法以直接针对特定的农户个体安排。这也是为什么以工代赈在操作上不能机械地提“进村到户”的原因。

实现以工代赈的公众性,要求我们在组织实施中,把能否同时促进多数群众增收作为衡量建设效益的基本标准和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做到面向多数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

明确的适用性

以工代赈是扶贫济困与工程建设的统一和有机结合,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以工代赈。二者的统一性,决定了以工代赈具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其一,赈济对象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而又需要救济者,如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只能通过民政或社会保

障体系进行救济,不是以工代赈的范畴。其二,以工代赈一般只适用于修建一些以劳务投入为主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一般劳动力需求量大。其三,以工代赈建设工程必须适合于广大受赈济对象的劳动技能水平,一般为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项目。按照这些要求,适合以工代赈建设的工程主要有:中小型灌溉和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河道整治、农村公路、植树造林等。

以工代赈有限的适用性,要求我们在计划管理、政策把握、关系协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不顾条件地过高定位。要从以工代赈的基本特征出发,认真研究以工代赈究竟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避免包办一切、包打天下。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把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执行得更好,在资金安排上,宁可少做一点工程,也要保证群众能够及时领取报酬,得到实惠。这对于要增加贫困农民的现金收入是十分有效的。贫困地

区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需要扶持。以工代赈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完成好自身的任务,实现自身的工作目标。并与其它相关的政策措施整合、匹配好,而不是替代其它政策。

三、对巧家县以工代赈工作创新的思考

以工代赈在巧家县实施了24年,国家投入了以工代赈资金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公路、农业、林业、水利、人饮、草场、小流域治理、易地扶贫、农村通讯、商业网点修复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扶贫的作用和效果得到了充分显现。在认真总结巧家以工代赈24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创新以工代赈工作理念,努力实现以工代赈工作的新跨越。

我们认为,要搞好新时期的以工代赈工作,就要不断地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制订与此相1 2 下一页

篇2: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月下旬,我随市人大叶主任和内司委的领导一起,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对阜宁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进行了视察调查。通过此项活动,我对我县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我主要根据我县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谈一点个人

看法,供各位主任、委员在审议时参考。

民事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头戏,老百姓所讲的“打官司”主要是指民事诉讼。因为民事审判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既要依法审理、依法裁决,又要使人民群众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整个法院的工作和法院在外界的形象。阜宁县人民法院近年来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并坚持司法为民,推进审判改革,审判质效取得显著进步。

一、积极改善硬件环境,提高审判人员业务能力

人民法庭历来就是民事审判工作的主力军,办理的民事案件每年占全院总数的%以上。为了改善法庭的基础建设,去年该院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苏北一流的城北人民法庭,今年五月还新设立了羊寨人民法庭,并对其它四个法庭进行了重新装修,使整个人民法庭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民事审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方便审理、方便诉讼原则,各庭还在有关镇设立巡回办案点。针对民事审判面广量大,政策法律性强的特点,法院将年轻的审书人员安排到人民法庭工作,配备工作能力较强的庭长到基层。切实加强民事审判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学历教育,目前的民事审判人员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法院还通过开展裁判文书制作竞赛、观摩庭审和举办审判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认真搞好民事审判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司法能力。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认真贯彻民事法律、法规

为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加快司法民主进程,今年上半年,法院在全县范围内聘请了二十名人民陪审员,经人大任命,省高院和市中院培训,目前已全部上岗,和审判人员一样成为审判组织重要成员。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阜宁法院民事审判一线的全体审判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民事法律、法规以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熟练地掌握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和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坚持规范庭审活动和司法程序,正确地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坚持巡回审判制度,选择了一些赡养、侵权、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等案件,深入到农村、居委会就地开庭,取得了审判活动的最佳社会效果。

三、狠抓审判质效管理,全面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水平

审判质量和效率是法院工作的主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期望和要求。阜宁法院始终把民事审判质量和效率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加强教育,增强审判质量、效率意识;抓好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程序公正;坚持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集体定案,防止因个人的偏见而导致实体裁判的不公;强化审判管理,严格岗位考评,把法官审判业绩同职务晋升、评功授奖直接挂钩等多种措施,确保案件质量和审判效率,有效地提高了民事审判工作的水平。

四、充分发挥审判优势,大力强化司法调解功能

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又一重要职能是诉讼调解。调解工作至关重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案结事了”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基层法院和法官在新形势下的基本要求。阜宁法院民事审判人员强化诉讼调解,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他们一方面认真审理好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各类民事纠纷案件,凡是经基层民调组织调解达成的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当事人的意志,又不显失公平的,都予以支持,确认其效力,判令当事人按约履行。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在诉讼环节上加大调解力度,通过开展庭前调解、判决送达前调解、借助代理人和当地干部、当事人近亲属调解的途径,使一大批案件通过调解协商的方法加以解决。近两年,阜宁法院民事案件的调撤率始终维持在左右,施庄法庭和益林法庭的调撤率更已达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五、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篇3: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1. 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寻甸县属于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2万余人, 其中:农业人口48万余人, 农户数12.2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的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共37个金融机构网点, 已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共30个金融机构网点, 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邮政储蓄银行共7个金融机构网点。据调查统计, 截止2010年10月末, 寻甸县农村信用社已为6.56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占全县农户数的53.73%, 有6.25万户农户获得贷款, 农户贷款面达51.18%;评定信用户2.24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35.81%;农户贷款余额175, 332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211, 155万元的83.03%, 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9, 423万元, 农户联保贷款1, 083万元。在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同时, 辖内农业银行、邮政银行积极开展农户建档工作, 截止2010年10月末, 农业银行为农户建档、评分1.2万户。截止2010年10月末, 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共建立农户信息档案7.8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4%。

2. 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 辖内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推广发行“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截止2010年10月末, 辖内农业银行发行“金穗惠农卡”1.2万张, 授信0.28万户, 发放小额农户贷款0.46万元;农村信用社发行“金碧惠农卡”1.4万张。

3. 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情况。

截止2010年10月末, 辖内已评定信用农户2.52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32%, 信用村、信用乡 (镇) 还未有, 评定工作还在继续中。统计显示:2010年3季度末, 全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6, 945万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万元的86.85%, 其中:农村贷款274, 965万元, 农户贷款183, 346万元, 农户农林牧渔贷款138, 877万元。

4. 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首先是人行寻甸支行按上级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安排和要求, 组织对中小企业培训、宣传及建档工作, 自2007年6月以来, 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95户。其次是辖内涉农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 目前, 辖内涉农的金融机构已对64户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级。截止2010年9月末, 全县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7, 995万元, 分别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35.71%和41.12%。

5.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 截止2010年10月末, 在寻甸县工商局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21户, 仅有1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法人直接向金融机构借款业务还发生。

(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情况

1. 地方党委、政府和人行及涉农金融机构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农业银行在推动“金穗惠农卡”发卡工作时, 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使发卡工作获得很大成功。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信用评级和农业银行对农户授信过程中, 邀请当地村委会干部参加, 使农户信用评级客观、公正、真实, 授信安全、可靠。二是人行寻甸支行按上级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安排和要求, 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汇报, 以取得支持, 及时召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专题会议, 要求涉农金融机构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农村信用社领导重视基础性工作, 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日常信贷工作相结合, 把农户的评级授信与金碧惠农卡的发卡有机结合。四是农业银行成立以行长为组长, 2名副行长为副组长的惠农卡领导小组, 积极推进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2. 抓好培训学习, 广泛宣传。一是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按人民银行征信宣传要求, 几年来, 以“良好信用记录, 架起致富桥梁”、“读懂我的信用报告, 维护好自己的信用权益”、“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等为主题的农户征信知识宣传, 对推动农村信用知识宣传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农业银行在组织自身相关人员就惠农卡产品情况、操作规程、政策优惠等方面培训学习的同时, 又到乡镇由乡镇领导组织村委会干部培训学习, 再由村委会干部到各自然村进行惠农卡的宣传。三是农村信用社将信用宣传与日常信贷工作相结合, 要求柜台人员在付借款、烤烟款、惠农补贴时, 对农户进行信用宣传。

3. 制定了各项具体的实施办法。一是人民银行按总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9]129号) 的要求, 积极与辖内涉农金融机构沟通协调, 统一思想认识, 督促指导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农村信用社按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管理办法》, 结合实际, 制定了《寻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 该办法以坚持服务“三农”为宗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核和贷后检查”的制度, 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 实行“分级限额管理、统一对外授信、适时考核调整”的信用额度管理;明确贷款客户条件、借款用途、贷款限额、期限、利率及贷款流程等;确定以村委会为单位的资信评定小组, 信用社主任为组长, 由信用社信贷员、村委会、村民小组及当地有威望的农户各1名组成, 负责农户资信等级评定, 评定依据主要包括农户的财产、收入、信誉、生产经营、入股及还款能力等, 采取指标综合评定方式, 资信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次级四个档次;同时还制定了《寻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基本情况表》, 包括农户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农户家庭收入情况、信用状况等。

4. 实行政策优惠政策, 积极服务农户。一是农业银行开办的惠农业务, 实行“三免一减半”, 即免卡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对账折 (簿) 工本费, 年费、转账手续费减半, 对办卡、授信所提供的资料免费复印。对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利率审批权限进行专门的规定, 在贷款利率上, 按基准利率上浮10%。二是农发行对农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 执行基准利率不上浮。三是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利率执行上, 对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利率给予优惠, 同时优先考虑资信等级好的农户。对农户信用评定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委会干部给予物质奖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银、政协调与沟通不够, 未出台相关配套资金支持政策

据调查, 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各涉农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不够, 地方政府未出台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支持和补贴政策。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建档和共享难的问题, 也未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政策。

(二) 农户信息采集、建档和更新困难, 未有相关的实施方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缓慢

寻甸县是农业大县, 农户数达12.2万余户, 乡镇较多, 农户居住不集中, 加之外出打工农户较多, 辖内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员共有60余人, 如全县农户建档面要达100%, 每个信贷管理员平均要建2000余户, 还要管理更新, 农户建档工作困难重重。加之未出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资金支持政策, 各部门及涉农单位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原则性、目标、职责及任务和要求不明确, 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缓慢。

1. 农户建档, 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及金碧惠农卡授信缓慢。

据调查, 截止2010年3季度末, 全省的农户平均建档面达74%、农户贷款面67.6%、评定农户占建档的30.33%, 而寻甸县分别完成53.73%、51.18%、35.81%, 远远落后全省平均水平。寻甸县金碧惠农卡发卡1.4万张, 授信工作还未开展, 还未评定出1个信用村、信用乡 (镇) , 进程缓慢。

2. 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未开展。

据调查, 截止2010年10月末, 寻甸县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0, 145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60万元, 存贷比为0.3%, 贷款主要有小额质押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 没有农户贷款, 对农户信息不掌握,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未开展。

3.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未开展。

没有明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及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还未真正开展。

三、意见及建议

(一) 尽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按照“政府领导、人行助推、多方联动”的原则, 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原则性、目标、职责及任务和要求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考核、宣传培训及信息共享机制, 积极帮助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形成工作合力, 为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 出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支持和补贴政策

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实施方案, 人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 出台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支持和补贴政策及措施等,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起正向激励作用, 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健康发展。

(三) 继续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 使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不仅关系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 更关系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 关系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农民要增收, 能获得贷款支持, 同时又减少贷款成本的支出, 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惠, 是增收途径之一。如何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须继续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一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实际的优惠;二是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结合自身的职能定位与实际情况, 加强政策和业务的培训学习, 借鉴各金融机构成功经验及经营方式, 放开思路, 勇于探索, 改善金融服务, 深入调查研究, 形成一系列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管理方式, 切实履行好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任。

(四) 继续加大农村诚信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继续结合新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及农村金融产品的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的相关征信知识、农村金融产品、农村信用知识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等进行宣传。引导人们养成守信履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 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 形成“珍爱信用记录, 享受幸福人生”的和谐信用文化, 积极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氛围,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五) 积极稳妥推进惠农卡业务, 加强管理, 防范风险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推进惠农卡业务工作中, 要不断完善制度,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审慎授信, 提高惠农卡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实行整村推进、批量发卡、集中统一授信、专人管理的方式, 严把发卡环节, 严控授信风险, 严格贷款调查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贷后管理, 关注风险指标, 及时分析、识别风险, 采取措施, 消除风险隐患, 防范化解风险。二是加强内部员工的惠农卡业务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学习, 提高员工惠农卡风险管理意识。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近几年来, 在各级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努力工作, 特别是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9〕129号) 文件下发以后,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明显。在此, 笔者以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个案为例, 对县及以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提出调查思考。

篇4: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科学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1.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给老干部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当前,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标准、新要求。现在,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流动性越来越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社会思想舆论和传播更加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下,离退休干部逐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且思想日趋活跃和复杂,如何教育和引导离退休干部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正确看待各种社会形象,如何教育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等课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2.老干部工作在哈局实现转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全国铁路的深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攻坚阶段。哈局将承负起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转型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路局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离不开老同志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全局干部职工包括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创造。离退休干部是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功臣,是党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老干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观念,牢固树立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人事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哈局实现转型发展、再次腾飞做出贡献。

3.离退休干部队伍自身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离退休干部队伍本身发生许多变化。一方面,离休干部日益减少,退休干部逐渐成为离退休干部队伍的主体。在我局117134离退休干部队伍中,离休干部2029人,约占2%,退休干部115105人,占到了98%。另一方面,离休干部整体进入了“双高期”,平均年龄86.4岁,走不动、出不来、看不见、听不清的越来越多,“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的越来越多。这些变化都需要我们在工作思路、服务措施上及时调整和跟进。比如,面对退休干部成为主体的现状,在对离休干部的照顾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同时,如何加强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问题。又比如,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的特点,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他们的服务管理方式方法,提供更多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使离休干部不仅得到政治上的关心,而且得到生活上更好的照顾、精神上更多的慰藉。

二、找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1.对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离退休干部是全社会人力资源中重要部分的观念还未被社会普遍认可,看不到他们身上蕴涵的潜在力量,同时对发挥他们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他们年龄大了,作用发挥不发挥都无所谓,存有“多余论”思想。有的老干部工作者认为,对离退休干部来说,主要是认真落实他们的生活待遇,让他们安享晚年,只要他们不找单位和组织的麻烦就行了,存有“麻烦论”思想。

2.离退休老党员的组织生活有待加强。由于离退休老干部居住比较分散,部分老干部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原因造成了部分离退休老干部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有关会议,致使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召开组织生活会、坚持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不能得到较好地落实。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离退休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不变,党性观念强,能够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但在思想常新方面,还有待于加强组织学习。

3.老干部活动阵地及设备不够齐全。在路局、局党委的重视支部下,2015年对全局46处老干部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投入了活动设备、设施,老同志活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现有的活动场所、场地及活动设备设施还是满足不了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活动需要。目前,有的单位老干部活动室还是比较简陋,活动室内活动器材、娱乐设施不全。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副棋牌,文化娱乐用具很少。由于单位搬迁、老干部行动不便、居住分散且离单位较远等原因导致有的单位的老年活动室发挥作用不够,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4.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开展不够平衡。全局各部门、单位之间老干部工作开展的不够平衡,大多数单位对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开展的较好,但也有少数单位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与离退休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個别老干部工作人员对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情绪、想法、意见建议重视关心不够。同时,由于老干部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数职,无法将精力完全放在离退休老干部工作上,为他们服务主动性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5.老干部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老干部工作者热爱老干部工作,对老干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工作热情,责任心强,积极主动做好服务管理老干部工作,但也有个别老干部工作者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工作中缺少耐心和细心。有的老干部工作者业务知识学的不够精。

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1.提升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一要进一步加强《意见》的学习。2016年2月5日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是自1982年老干部退休制度建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办、国办印发的老干部工作综合性文件,对于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好《意见》是当前乃至今后时期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老干部工作者深入学习,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更好地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讲话精神的学习。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刘云山同志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会议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要深入学习好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两位领导饱含深情的讲话,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离退休干部的尊重、关心与爱护,也为老干部工作部门今后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是老干部工作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老干部工作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三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是老干部工作的本职属性。

2.拓展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一是深入开展社企共建活动。针对退休干部数量迅速增加,服务保障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靠原单位和老干部机构的力量,越来越难适应和满足广大老同志服务的需要的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老干部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的,以2015年全面改造修建的46个铁路活动场所为基点,联合街道文体中心、社区党校、活动中心等,形成立体化布点的活动阵地,为辖区老同志就近参加活动提供便利的工作安排,就是很好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需扩大共建范围。二是着力推进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这项工作在我局已经开展,在个别地区、个别单位中开展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普及开来。要通过典型引路、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动此项工作在我局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关注好老同志晚年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三是有效加强离退休干部网络家园建设。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干部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老干部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把老干部部的“夕阳红”微信平台等宣传舆论阵地做大做强,及时宣传党的大政方针,通报主要情况,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展示学习成果,深化沟通交流,为哈局改革发展传播正能量。

3.创新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一是人文关怀地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坚持贯彻落实好走访慰问、老同志阅读文件、参加重要会议和定期通报等制度外,在抓好离退休干部政治理念学习上特别在抓离休干部的学习上,要因人因事灵活性地开展,不要勉强他们参加会议和过组织生活,可以通过组织专人上门送文件、通报形势等,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大事。另外,在组织离退休干部集中学习和过组织生活中,要把握好既要强化以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又要贯彻好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的要求,特别要引导好离退休干部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信仰宗教。在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上,作为老干部工作者,要当好离退休干部“宣传员”和“引导员”,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付诸真情地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老来难,老来事事都难,特别对“空巢”、失能、行动不便的和生活上有困难的离退休干部来说就更难。我们要把这些弱势人群作为工作的重点对象,予以特殊的关心、爱护和照顾。第一,要建立弱势群体台帐。包括弱势人群的姓名、人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都要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楚。第二,要对弱势群体适时沟通和走访。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沟通、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家庭和生活情况,送去精神上的慰藉和组织上的温暖。第三,要建立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对他们除落实好常规化的生活待遇外,还要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等特殊性照顾。作为离退休工作者,在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上,要当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员”,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晚年生活。三是扎实有效地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老同志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通过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来实现健康快乐长寿,是老同志晚年共同的追求目标。首先,要在開辟和改善更多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上花力气。要充分利用好闲置的场地,为他们开辟更多的学习和活动场所,投入更多更好的活动设备设施,创造优美的活动环境,组织有利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学习和活动。如我们的老年大学、《哈铁老年》报、“夕阳红”微信平台和各地区的活动场所等,都是老同志乐于接受的“文化养老”平台。其次,在活动中,要在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体现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如要根据老同志身体、生理变化,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无论组织大型还是小型活动或比赛,必须有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全程跟踪服务;每个活动场所必须设置血压计、氧气袋、急救箱安全防御设施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老同志情操、锻炼老同志身体、增强老同志体魄,实现“康、乐、寿”目标。

篇5: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对县教育工作评估设置应当遵循的原则

1.体现政府行为原则

县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实行的是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管理体制。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县政府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制定教育施展规划、设置充足的学校、确保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提供足量合格的师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并接受完规定年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应承担哪些职责尚不完全明确,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因此,在设置县教育工作评估时,应先突出政府行为原则,依法将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当履行的职责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其中,以让各级政府明确职责,从而主动履行职责。从目前法律规定和工作实际看,至少应将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师资建设、校舍建设、设施配备、财政拨款、经费筹措、社区教育、综合改革、少年儿童入学保障等内容作为考核政府的直接目标,以促使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2.体现阶段性目标原则

开展督导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督导指导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教育,保障教育事业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评估体系须设置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既要促进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又要促进某一阶段政府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目标设置要体现教育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规范,又要把近阶段的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分解到各项日程内,化解为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具体工作,全部赋予评估,以确保目标贴近工作实际。以笔者之见,借鉴国家推行五年计划和县政府任期五年制,以五年的教育发展目标为一阶段目标为宜。

3.体现重点评估的原则

督导评估如果对一个县教育工作覆盖不全面,就不可能在评估中准确反映被评估单位的教育整体工作面貌和水平,但突出重点的评估,就会违背教育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既失去了教育督导工作的正确导向,也会冲淡甚至妨碍县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的实现。因此,作为县教育工作评估的设置,既应当覆盖全面工作,以体现整体工作面貌,又要根据实际,确定重点评估,加重赋值,以体现工作导向。如“两基”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督导评估设置中必须予以重点突出,加重赋值,以确保“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

4.体现分类要求原则

由于经济、教育基础的不平衡,同一县内教育事业发展也会不平衡。因此,设置教育工作评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在确保县教育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确保经济、教育基础,予以分类要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即不体现政策导向性激发积极性,也会限制甚至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办法来体现分类要求原则:一是“区别要求,分类考评”,直接按经济、教育的发展基础,对不同地方分别提出同类指标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考核;二是采用“统一指标,分类加权”的办法,在同一评估中,根据不同地方赋予不同的权利系统进行考核。

二、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估方式,应当采用“两级考核、综合评价、统一奖惩”的方法

1.要实行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和政府教育工作的“两级”考核

以往教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往往把范围对象定位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上,而忽视了政府教育行为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对县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对政府教育行为到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评估,促其到位,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政府对县教育工作领导和决策的参谋部门,又是实施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部门,还是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协调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管部门。所以,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其职责履行情况,必须予以考核。然而,很多事情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解决。

2.要实行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估

一个县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整体效能的综合指数,既包含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行为,又有教育部门的积极参谋、协调和实施行为,还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具体实施行为和积极参与。因此,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了突出可操作性,可在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行为分别考核的基础上,把两者的分值相加,作为县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评价依据、予以奖惩。

3.要统一奖惩

考核的目的是要对教育工作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予以奖惩,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的目的。对教育工作考核之后,可以分为先进、良好、一般三类。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教育局督导室)

篇6: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助按劳分配育人

一、传统资助方式可能存在弊端

1.传统资助方式容易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的加剧

贫困生为了详实阐述家庭贫困状况以及贫困原因,不得不自曝隐私,出于强烈的自尊心,家庭情况平日已难以启齿。而书面递交的材料为保证资助认定环节的公平公正公开,绝不限于班主任一人阅读,往往还要在学生组成的认定小组间相互传阅。这个过程必然会增加贫困生心理负担。而后资助结果的落实也无疑将此类学生打上了贫困生的标签,使资助误读为施舍,受资助者误解为“乞丐”,扭曲其心理认识。

2.传统资助方式容易造成不公现象

传统资助方式的认定环节虽然附带有硬性认定杠杆,标准过于宽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尺度较大,主观因素比较浓重,容易造成实践细节认定的不确定或不统一。而贫困一词本身因各地发展差异,认定情况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非贫困生也持有贫困证明,或碰运气或恶意申请资助。客观的逐一逐时逐地走访调查成本过高不切实际,无法付诸实施。

3.传统资助方式不容易起到育人效果

多年的实践中,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因其本身心智尚处不成熟阶段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并不思考其贫困根源和脱困正确出路,而是放任自我,不思学习,消费方式与普通学生无异,坐等国家学校向其发放“理所应当”的补助,获得补助后大肆挥霍用于个人玩乐消费,滋生了“贫穷光荣”及“等靠要”心理。同时很难预期非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学校资助的意义,甚至对贫困生产生厌恶感,在“仇富”的非正常社会心态下又增加“鄙穷”的扭曲心理,使得国家资助彻底失去教育意义。

二、“以工代赈”理念对于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的探讨

对现有传统撒网式资助方式进行革新,选择更加科学且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补充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政府推崇,而我国的历史学和经济学者将其归纳为“以工代赈”政策。常为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以工代赈”经典案例还是源于上世纪中期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实践效果。这种体现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救济方式和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高校特别是贫困生相对集中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并作为对传统资助方式的重要补充。可结合长期以来传统资助方式中的良好效果制定更加科学的补充措施:

1.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贷款资助体系解决学费问题

学费是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的第一个也是第一位的经济难题,因此首要目标是不希望任何一名贫困生放弃高等教育机会。各高职院校均通过生源地贷款以及到校报到开通绿色通道的方式为贫困生解难,但资金问题同样困扰学生当地教育部门财政支出。在法治化建设发展良好的今天,可以通过学校与贫困生签订培养合同的方式,建立诚信档案,在贫困生一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部分学费滞后上交形成对贫困生的无形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解决学费问题,而且避免了单纯减免可能产生对贫困生的反作用影响。

2.设立专项资助基金解决燃眉之急

根据数据显示,学生中突发恶性疾病的个案不在少数,医疗费用动辄就要上万甚至更高。此项临时资金的解决渠道在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完全依赖校方、学生个体、社会的爱心捐助。既然国家有向高职院校下拨的专项资助款项,完全可以依靠合法程序以及监督使用将其中的相当部分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特事特办,不再依靠突然增加校方财政负担或者发动同样在消费群体中处于弱势的学生来捐款解决燃眉之急,既避免杯水车薪的尴尬又将资助物尽其用。

3.提高奖学金额度,增加奖学金类别补充生活需求

国家资助的目的除了体现人性关怀外,毫无疑问是希望可以缓解贫困大学生暂时的经济压力,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为社会建设尽一份力。那么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可以将资助项目结合奖学金,加大额度,将大学生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层面上去,引导他们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扎实在校学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在校生活经费问题。

4.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实行工资、奖金相结合的劳动报酬补充生活需求

传统资助方式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均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但工资待遇较低,甚至计酬标准含混不清。校方完全可以利用资助资金更多地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改变对勤工助学概念的传统认知,在基本工作纪律方面设定条件,允诺工资水平,在工作成绩方面增加客观的奖金项目,吸引并从实际角度为贫困生解决问题。使得贫困生劳有所得,丰富充实大学课外生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生活经费困难。

三、“以工代赈”理念补充传统资助方式能够产生积极教育作用

1.“以工代赈”理念撕下贫困生标签

在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域的高校大学生身上可以贴上贫困标签,这虽然不带有歧视性目的,但毫无疑问在增加个别贫困生心理压力的同时,还滋生了“贫困特权”概念,养成“等靠要”习惯。“以工代赈”理念就是要撕下这种暂时的标签,通过鼓励贫困生在校参与积极劳动获得报酬,树立对自我信心的同时,提醒他们,改变家乡改变地域发展不平衡局面,他们不是看客,而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且在将来必须拿出相应动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付出才有改变。

2.“以工代赈”理念帮助贫困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工作

积极参与到各高校各部门的相关运作或者管理事务当中,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所获得的除了实际的报酬外,还有一笔非常可观的软实力积累,即一种正确认识社会工作后产生的积极思考方式。数据表明,在高校中担任过主要干部的学生,更易在用人单位立足和发展,同样在素质较高的教职工身边哪怕是从事简单机械劳作的勤工岗位贫困生,经过对要求较高的教职工作潜移默化的融入,他们获得的绝不是学费、生活费困难的解决,而是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认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毫无疑问这将是他们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中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3.“以工代赈”理念更好地教育贫困生感恩、回报社会

通过付出获得报酬与利益,通过付出赢得肯定与认可的贫困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加能够体会劳动者的不易与辛劳,更易养成换位思考、理性看待得失等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当他们改变自己和家庭贫困的经济状况甚至人生命运后,能够保持住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本色,能够真正拥有一颗感激的心,感激社会搭建的平台和他人提供的哪怕是微弱帮助,在感恩的同时,也积极为他人提供相应帮助,从而构建起整个社会从善如流的积极局面。

结束语

篇7: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 建设 发展

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改革创新的创新精神面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十七大党的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大众,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企业的护航者,积极构建和谐企业。

1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找准党组织工作定位

国有企业建设作为党的执政基础,在新形势与新观念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建设也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党组织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要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找准定位,明确加强企业党政建设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与企业的重要性。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

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党组织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所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不动摇,国有企业组织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企业科学规范发展,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中贯彻国家法律与党的发展路线。党组织必须找准组织定位,处理好法人治理结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企业稳定发展。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关系

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作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需要企业党组织严格遵守。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企业党组织应该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工作的重要性,找准方向摆正位置。认识到以生产为中心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脱离了该原则也就丧失了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推动精神,在企业改革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生产经营在思想上提供有力保障,最终达成企业稳定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塑造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对企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从根本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保证。

1.3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党政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关系

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党章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有权利参与国有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以监督为基础,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对于企业重大问题不参与属于工作的失职,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切实落实实施参与工作,使企业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决策进行参与,并不是直接指挥生产经营。做到合情合理,按照法律有效展开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 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在创新实践中与时俱进

企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了企业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我们企业党组织从实际出发,积极面对问题,探索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方法。

2.1 适应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只有与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党组织建设才能正常运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企业改革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效率与质量。党组织创新建设形式的设立,及时解决企业在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适应新情况,实现企业到哪里党组织基层党建设就到哪里的局面,本着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跟进,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

2.2 适应生产经营发展需求,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

推进企业的进步就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解决各种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党组织需要掌控企业发展命脉,着眼于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党组织应该以安全生产与科学管理为基本原则,积极创新,做好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企业党组织需要针对企业重大问题与矛盾,开展党员活动,把日常性工作集中化,最终完生产经营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协调发展。

3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发挥优势,在追求作为中提升价值

社会制度决定了党组织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利用固有优势,发挥自身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有威信,体现自己的价值。

3.1 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注重教育,不断学习,强化引导

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教育也是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因此,抓好党组织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然而尽管不断强调政治学习,依然存在着企业党组织淡化学习的现象。强化学习,用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引导企业党组织成员积极进行学习,为社会主义和谐做贡献。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克服困难,积极推动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进行。为改革开放企业飞速发展做贡献。

3.2 善于发挥组织优势,做好人才的开发

为了完成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做好人才开发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党组织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选择人员的标准,对优秀人才做到选用、培养、使用三步骤,探索人才竞争的新途径,在竞争中不断提升。用科学的发展眼光对于紧缺的人才及时进行引进与培养,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在重视高学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高能力、经验丰富的人才。努力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的系统性平台,为企业党组织培养优秀人才。

4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从党组织自身建设入手,在完善自我中赢得重视

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完善,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使党组织力量在实践中发挥,这是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党组织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基于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党组织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在自身建设上不断进步。

4.1 优化结构,配齐配强政工干部队伍

党组织结构的优化,必须在配备人员上实行严格筛选。党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人员上进行严格筛选,把热衷党建工作的工作能力强的精干人员,放到党务工作当中。依照严格的筛选,对于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制定一系列的提拔制度与鼓励措施,对于工作能力强,推进力强的党政人员及时调配,通过多途径实现人才的合理化运用,使党组织结构优化,建立一支合理的党务人员队伍。

4.2 加大培训力度

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了达到企业的发展与稳定,实现党政人员培训力度的加大是关键所在。通过选送深造与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与党政理论,提高理论素质,培训业务知识与政治理论统一型人才。

4.3 着眼于塑造形象,强化政工干部作风建设

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人员,必须强化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讲究实效,严格遵守党纪,深入基层内部,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在组织上实事求是,把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高尚的事业来完成。按照党的号召,在企业基层党建组织的建设中起到指导作用,立身于企业发展事业,持之以恒,为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奉献青春和才智,为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付出精力和汗水。

参考文献:

[1]宋瑞.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系统论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赵红.电子党务与党建科学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2.

[3]张健.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4]李兵.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5]林莉,胡玫艳.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42-44.

[6]姜卫平.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98-102.

[7]汪洋.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研究[D].云南大学,2012.

[8]黄红球.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30-32.

上一篇:三年级打乒乓球看图写话作文下一篇:分阶段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