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8

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水利管理站是水利部门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水利员是水利系统的一支基本队伍。随着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的实施,基层水利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水利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员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晋中实际,围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就加强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作一初浅探讨。

一、功能与作用

晋中市自1988年组建乡镇水利管理机构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层水管体系,全市共有乡镇水管单位119个,水利员382人。多年来,广大水利员在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为“三农”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农村水利建设的基本力量。乡镇水管单位承担着农村水利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防汛抗旱、科技推广、管理服务等项职能,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多年来,广大水利员始终奋战在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第一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左权县在实施太行山中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乡镇25名水利员进驻工地,参与勘测设计,组织施工,经过近4年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好评。晋中“96.8”洪灾后,昔阳、和顺、左权三个县的水利员身先士卒,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二次创业”中,他们深入乡村、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奋战在工程一线,三年时间共修复各类水利工程2650处,修建河坝410公里,不仅提高了工程设施和主要河道的防洪抗灾能力,而且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全市有17个乡镇水管站被评为“全省百强水管站”,榆次区东阳镇水管站被评为“省十佳水管站”,有120多名水利员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表彰,寿阳县水利员杨春斌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功臣”光荣称号。

2、是工程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农村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乡镇水利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实施管理和监督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榆次区东阳镇水管站针对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更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投资和平均使用年限,测算出折旧资金,计入水费中收取,并采取村有镇管的办法,由水管站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这项制度从1992年建立以来,该镇每年可收取设施折旧费60万元,用于工程的维修改造,使水利走上了以水养水、良性发展的路子。平遥县卜宜乡对建成的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采取股份制形式,成立了由乡镇水利员负责的供水站。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较好地发挥了工程效益,受益区内农田年可灌溉2-3次,年增加收入150余万元。同时,供水站年收取水费40多万元,不仅增强了自身实力,而且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3、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乡镇水管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一是技术服务。乡镇水利员在帮助群众兴水调产、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寿阳县在建设解愁集中供水工程中,为解决好塑料管件热胀冷缩的问题,负责施工的水利员连续40多天蹲在工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是经营服务。灵石县翠峰镇水利员负责管理的集中供水站,承担着12个村7900余人和11个企事业单位的供水任务,为搞好经营和服务,他们引进IC卡管理系统,安装智能式水表40台,使12个村主支管道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避免了用水纠纷,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三是管理服务。乡镇水利员在农村小水工程管理,特别是饮水解困工程管理上,帮助乡村建章立制、完善机制、核定水价、改进收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促进了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二、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晋中市在水利员队伍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囿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管理体制不顺,与水利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全市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部门管理为主,乡镇水管站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人员受水利局和乡政府的双重领导,这一类型有2个县市。另一种是以乡镇管理为主,人员关系全部移交乡镇,水利部门对水利员只是业务指导上的关系,这一类型有9个县市。这种分散、分割的管理体制,带来诸多弊端。一是人员难调配。县水利局无法根据工作需要和现实表现统一调整配备人员,有的乡镇还将水利员调作它用,或安排不懂业务的人员从事水利管理,造成了人员管理上的失控。二是职能难发挥。实行乡镇直管体制,水利员忙于乡镇中心工作多,从事水利业务少,使农村水利建设的计划、任务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了业务管理上的断层。三是队伍难管理。水利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奖惩、晋级晋职等,由于关系和渠道不顺,出现了条块管理上的扯皮。

2、行业管理薄弱,与自身建设需要不相适应。乡镇机构改革,多数水管站撤销,重新组建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原水管站资产大多被分割平调。过去按照“一站一水一实体”的模式,办起一些服务性实体,目前已所剩无几。此外,乡镇水管员的日常办公业务经费没有着落,造成服务功能弱化,作用难以发挥。

3、人员素质较低,与工作任务需要不相适应。一是年龄偏大。目前乡镇水利员平均年龄43岁,45岁以上的人员占到总人数的31%。二是文化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56人,占总人数的15%,具有本科学历的仅有3人。三是专业偏少。现有的水利专业人员27人,占总人数的7%,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思路与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一是科学设置机构。以县按流域水系组建中心水管站(或叫流域工作站),统一负责所辖范围内的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乡乡设站、机构分散、效率低下的问题,便于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建管工作的开展。二是合理定编定岗。将水利管理中心站纳入事业单位序列,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明确隶属关系。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将基层水管站作为派出机构,其人事、业务、财物等统一由县级水利部门管理。这样既能解决多重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又能对人员统一调整、优化调度,保证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有效性。

2、改革投资体制,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政府应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落实经费。按照定岗核编情况,落实基层水利管理单位人员工资及劳保、医保等公共支出部分,列入财政预资,足额按时发放。财政和水利部门可从农田水利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基层水管单位运行管理和设施建设,并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前期工作费用,以解决水利管理站在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方面的所需经费。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从单一型的人事组织管理向综合型的人才开发管理转变,突出抓好水利员的教育培训。围绕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水利人员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基层,扎根农村,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学以致用,因需施教”的办法,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建立上岗任职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市场经济、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参照有关省、市的做法,推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将教育培训与人员使用结合起来,培养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带动和促进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的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高效型的水利员队伍。

4、改革用人制度,优化队伍结构。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完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吸收一批水利技术人员和专业对口的院校毕业生,逐步淘汰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工作难胜任的人员,优化水利员队伍结构。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的人员安排到领导和管理岗位,着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公正用人,有利于人员合理配置、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三是创新管理机制。通过目标管理,末位淘汰,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作为晋级、晋职、聘任、奖励、处罚的重要依据,以制度管人,论实绩用人,以正确的导向和规范的管理,调动基层水利人员求实上进、勤奋敬业的积极性,促进队伍建设,加快水利发展。

5、开展综合经营,壮大自身实力。搞好基层水管单位的综合经营,既是自身建设、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兴水增效、服务“三农”的正确选择。因此,要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节水灌溉、乡镇供水、水电水产、种植养殖等方面,创办实体,建立基地,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增强基层水管单位的自身实力,提高综合服务功能。要按照水利产业政策,把综合经营纳入水利建设计划,落实项目资金,支持基层水管单位进行水利开发、建设和经营。要结合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理顺权属关系,落实责任主体,将国家投资形成的水利资产由所在地水利管理单位作为产权代表,实行股份制管理,按市场化运作,盘活水利资产,扩大经营领域,使其在水利建设和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2: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鄂西北片水利劳动人事专题调研组

按照省水利厅开展水利人事专题调研的工作部署,鄂西北片的襄樊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随州市和神农架林区等六个市(林区)水利(水电)局调研专班,采取分头调研、集中汇总的方式,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翻阅资料、实地查看等途径,对涉及六个市(林区)的乡镇水利站改革后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掌握和了解鄂西北片乡镇水利站在2005年实施改革后的机构、人员、运行状况,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水利事业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喜忧参半

乡镇水利站改革背景。2005年8月,全省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水利站作为“七站八所”纳入撤、并、转的范围,多数乡镇将水利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或转制为水利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基本结束之际,2005年11月,省编办、省水利厅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鄂发

[2005]13号)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乡镇水利站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鄂编办发[2005]43号)。各地按照两个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推行了水利站改革。

乡镇水利站现状。鄂西北既有沿江滨湖地区、也有山区、丘陵,改革后,乡镇水利站改革和运行管理机制有三种模式:

1、组建流域性乡镇水利站。6个被调研地区中只有孝感市下属四个县市区设置乡镇水利站29个、定编定员283人,明确为县(市区)水利局的派出机构,人员已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人员和运行经费由财政、水利局负担。

2、按乡镇设立或跨乡镇联建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十堰市61个乡镇联建50个水利服务站,隶属县(市)水利局管理。襄樊市按乡镇区划设立水利服务中心85个,其中实行库站合一的10个。荆门市将56个乡镇水利站全部撤销划转为乡镇水利服务中心。随州市设立乡镇水利水产服务中心26个。神农架林区以乡镇为建制设立8个乡镇水利服务站。以上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实行人员定期招聘、“以钱养事”体制,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或社会服务中介组织。

3、设立水利助理。孝感市3个县市的乡镇水利站与水产、农机等合并,在乡镇综合办公室中设水利干事职位,实行“乡镇水利助理员+水利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模式,人员隶属当地乡镇。

乡镇水利站改革后几点值得肯定之处:

一是改革保留了水利服务机构。乡镇水利站作为基层水利单位,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服务农业、农村工作的延伸。通过乡镇水利站改革保留了水利部门在农村工作中的阵地,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新型基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鄂西北精简、撤转后的乡镇水利管理机构以三种模式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精简了基层水利机构、人员。人员臃肿、包袱沉重是影响水利站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改革,对水利站进行了整合、撤并、转制,人员竞争上岗、合同制管理、优胜劣汰,分流人员买断,极大地精简了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

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基层水利队伍整体素质。鄂西北六个市(区)32县(市区)382乡镇原设水利站382个,共有职工2794人,改革后,按三种模式共设立水利站(服务中心)305个,通过竞争上岗定员1874人(含水利助理)。每年减少支出73万元。如汉川市原设水利站24个,职工256人;改革后,按流域整合为10个,定员178人,精简了78人。

三是一部分水利站有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大部分县市区在乡镇水利站改革中都重新核定了水利站的事业编制,明确了经费来源。例如神农架林区按一站一人,每年27000元标准进行补贴,保证经费正常来源。襄樊市襄阳区每年每个水利服务中心按1万元标准考核拨付,其他县市也按照公益性岗位、服务项目确定拨付经费数额。孝感市易涝滨湖地区的四个县市区汉川、孝南、应城、云梦按核定的水利站事业编制明确财政负担或从水费中拨付人员经费。

四是水利站在基层水利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鄂西北的干、支、民、围堤总长2022公里,大中型泵站162处1271台41.3万千瓦,水库3657座(大中型162座,小型3495座),涵闸3734部,还有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近60.1万处,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防汛抗灾任务繁重。因此,乡镇水利站和水利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水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水行政部门职能延伸作用。首先,水利站发挥了农村水利工程规划实施、建设与管理主力军作用,广大基层水利员立足于水利,扎根于农村,工作在一线,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担负着本区域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与组织施工、小型水利工程和设备岁修、养护、更新、改造计划编制及防汛抗旱工作,与“三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作用明显。其次,水利站发挥了乡镇政府组织防汛抗旱参谋和助手作用,基层水利站处于防汛抗旱最前沿,基层水利员长期摸爬滚打在抗洪救灾、水利建设第一线。他们最熟悉当地的水情,最了解当地工程的状况,积累了丰富的抗灾除险经验,部分人员还具备了水利专业技术。在防汛抗旱期间,能够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险情,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运行调度、制定应急预案,指挥防汛抢险当好参谋。第三,水利站发挥了承担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重要保障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乡镇水利站在农村安全饮水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水利站改革后尽管显示了一些积极因素,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基层水利工作网络、人员力量与繁重的水利服务需求不相匹配。一是水利站按照流域(水系)进行整合精简后,人员减少,工作任务增加,一个水利站管理几个乡镇水利工作,水利设施管理的工作量大,不同乡镇之间工作协调较难,人员调配、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二是跨乡镇建水利服务中心,人员力量分布不均。以十堰市为例,房县以乡镇建站18个,而竹溪县以县设立水利站1个;人员配备上也不均衡,郧县水利站职工47人,而竹山县仅有4站、4人,承担17个乡镇“以钱养事”水利管理任务;郧西县8名分在农业服务中心的水利员被东调西借,很少从事水利工作。三是人少事多责任重。如襄樊老河口市核定10个水利服务中心14各岗位,站均1-2人,平均管理小型水库3.5座、灌溉渠道18公里,在汛期繁忙时期,人手严重不足,满足不了防汛抗旱的需要。如孝感市北部三个县市孝昌、大悟、安陆实行水利助理模式管理,基层水利工作力量大大削弱,大悟县的一个水利助理平均管理近10座小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致使小型水库管理无法到位,结果把小

(二)型水库划归行政村管理,这些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2、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基层水利员大多是招聘上岗。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鄂西北六个市(林区)共有水利站(水利服务中心、水利助理)1874人,初高中学历占71%,大专以上学历占26%,有496人具备水利专业学历,占26%。如京山县30名水利人员中具备中级专业职称的仅8人,占总数的27%。孝感市乡镇水利站在编在岗人员大多为非水利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和近年退伍转业战士,还有的是从社会人员中公开招考聘用,具有水利专业的极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弱。应城市、孝南区水利站是都从社会人员中考试招聘,原水利站职工基本都落聘,新录用的人员情况不熟、没有水利专业技能。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水利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14%,36-45岁占33%,46-56岁占46%,56-60岁占7%。年轻职工所占比例偏少,人员没有流动性。其次是思想观念滞后,难以适应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水利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相当一部分基层水利站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竞争意识不强。有的水利职工不善于学习提高,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开拓创新能力。这些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导致基层水利机构服务质量降低。如2007年7月中旬,襄樊市发生局部强降雨,樊城区青龙堰、三里冲两座小

(二)型水库相继发生满溢、渗漏等严重险情,由于乡镇水利站没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再险情发生之初开展抢险技术指导,最后等到市区技术人员赶到,才有效制止了险情,因基层缺乏技术力量,致使抢险的最佳时机贻误,使抗洪抢险付出了一定代价。

3、工作积极性不高,职工收入偏低。一是身份不正。鄂西北地区大多设立乡镇水利水利服务中心,职工身份由“事业人”转为“民营非企业”职工,吃的是以钱养事经费,三年一聘任,履行的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职责,加之每年服务费收入低(不足1.5万元),工资没有保障,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在职工眼中水利服务中心是“五无”(办公无场地、办事无经费、经营无资质、创收无政策、缺口资金无着落经费)“四不像”(不像企业、不像事业、不像民营、也不像中介)的机构,多数职工对前途无望,工作难以安心,工作积极性受挫。同时也没有多少新人愿意竞聘乡镇水利员这个“不稳定”的岗位。二是职工收入普遍偏低。水利站经费来源三个渠道:财政拨款、水费、以钱养事经费。尽管大部分县市区都从水费、乡镇转移支付以钱养事经费中落实了水利站竞聘上岗人员的经费渠道,但是受当地财政收入和服务项目业务量的影响,不能足额保证人员经费,水利站运行管理经费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大部分基层水利机构职工收入低于档案工资标准,年平均收入仅为0.5-1.2万元,落岗、退养人员和病退人员有的月生活费标准仅为每月300元,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种状况造成了基层水利队伍的人员是“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将导致基层水利管理后继无人。

4、改革不完善、彻底。鄂西北六个市(林区)结合各自实际不同程度地推行了乡镇水利站改革,按照鄂发〔2005〕13号、鄂编办发[2005]43号文件规定:“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的原乡镇水利站,在精简人员的基础上,由省有关部门提出范围和标准,按流域(水系)整合、组建水利管理站,属县(市、区)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招聘”,“水利管理站属县(市、区)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招聘。具体编制员额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在规定的乡镇公益性事业编制40名总额内核定,纳入财政预算,报省编办备案。所核定的编制员额应满足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除孝感市的汉川、孝南、应城组建了流域性水利站外,其余因该文件出台滞后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进程,大部分县市改革已基本结束,后续工作困难,所以都维

持水利服务中心的机构模式。如荆门市六个县市区都未组建流域性水利站;孝感市云梦县确定了改革方案,明确了水利站总数和人员编制数,但因人员安置、改革成本无法筹措,至今仍维持原状。同时大部分的水利站职工和退养(内退)人员的“两保”资金没有落实解决,落岗人员的基本生活费也没有落实来源渠道,影响了基层水利单位的稳定。还有的地方没有将政策落实到位,改革不彻底,如汉川市水利站用水费和以钱养事转移支付的途径来解决经费,没有落实公益性单位应由财政预算解决经费的政策。

二、困局----体制不顺

地位不明、性质不清是乡镇水利站错位缺位的主要原因。尽管鄂发[2005]13号、鄂编办发[2005]43号文规定“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由政府负责”,水利管理为公益性服务范围。但在乡镇改革中,对乡镇水利站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差,主张划入营利性企业走向市场。事实证明,乡镇水利站不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也不同于其他农业服务组织,而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组织。从地位性质看,乡镇水利站是农村公益性基础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水利兴,则农村安;农业稳、农民乐。长期以来,乡镇水利员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乡镇水利站直接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是连接县、乡、村水利事业的纽带,又是农业命脉的具体实施者。乡镇水利站的服务职能是政府承担的公益事业,他们不可能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向一乡一村、一家一户收取服务费用。从任务特点看,近两年中央、省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个县市每年都有上亿元的投资,工作量的突增,迫切需要乡镇水利站主动参战。就平原湖区看,农业基础条件要好些,水利基础设施完备一些,农业对水利的依赖性强,对乡镇水利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就山区来讲,农业基础薄弱、公益性服务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地域辽阔,基础脆弱,库塘众多,河沟纵横,以致乡镇水利站的服务内容更多、范围更广、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对于单枪匹马又无资质的水利员来说,根本无力承接水利工程项目,不可能从事经营性的服务。由此可见,乡镇水利站的所处地位、工作性质决定了它的公益性、非营利性。把它划入民营非企业或中介组织,不仅不符合农村的“水情”,也不适应“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调查中,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和所有水利工作者都认为,如今的乡镇水利站“名不正身不顺”,改革的目的不仅在减人减机构,更在于减支增效。还有同志认为,平原滨湖地区乡镇水利站能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对山区水利站确没有相关政策,不符合农村水情。

体制不顺是乡镇水利站难以作为的重要原因。乡镇水利站的管理体制几经周折,县市水利局和乡镇政府间徘徊,一直是有利都管、无利都不管的“条块模式”,内部缺乏竞争机制,经费依赖财政,没有自我“造血功能”。有的形同虚设,有的人浮于事,有的无法维持生计。转制时,因受到观念转变、各种利益的纠葛,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一转了之。除符合退休条件外,其他人员一揽子转为“民办非企业”身份,或全员对社会公开聘任,该出去的未出去,该进的进不来,以致“老伤”未愈又添“新伤”。从改革理论上讲,似乎行得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大相径庭。现在,“以钱养事”的钱每年都在增长,一个县市少则十几万元,多则近百万元。财政转移支付的钱并没少花,减人并未减支,服务功能并未增强,用有些人的话说,叫“花了钱,事干不成,还落了一身怨”。在个别地方,花钱养事,已经演变成了“养人不养事”。一旦“断奶”,又将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调查中,许多水利人和基层干部,对水利站任务不轻、责任不小、体制不顺、经费不足、人员不稳定的“五不”现象感到担忧:将会给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造成管理不到位、损毁无人修的严重后果,再过几年后果就会显露出来。到那时就会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事实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协调机制不活是乡镇水利站运转不畅的直接原因。乡镇水利站改革、转制后,设立乡镇水利服务中心的乡镇,原来水利站承担的行政职能、执法职能交给乡镇和县市水利局。从运转情况看,乡镇因职能消弱,人少事多,对水利的管理职能出现空档,工作衔接不紧;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隔层缺位,鞭长莫及,指导不灵,使基层水利执法工作出现萎缩现象。乡镇水利员吃的“服务饭”,涉水行政管理、执法职能的事情爱莫能助。由于缺乏统筹协调,使得乡镇管不住、水利局管不了、水利站管不成。比如对河道沟岔的乱挖乱倒乱建问题,县水利部门的无力管理;乡镇经济发展办责权不对等,难以作为;而乡镇水利站却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配改经费方面,更是举步维艰。以丹江口市6个水利服务中心为例,2008年财政一次性购买资金33.984万元,物化投入5万元,只占最低测算标准的45%和20%。服务报酬也低于其他配改单位,今年农技中心为17560元(含养老金),农机站17237元,而水利服务中心只有15400元。类似问题,找谁谁都管不了,求谁谁都无法解决。长此下去,势必导致水利站人心涣散、队伍不稳,给水利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服务能力不强是乡镇水利站缺乏活力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现在:在岗技术力量过于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到在岗人员的一半,有的县市没有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部分地方水利员队伍青黄不接。以十堰市为例,乡镇水利员不到10名的有3个县,人员严重不足,且未专职,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水利建设任务的需要。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近几年,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逐年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我省是水利大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显得更加重要。县市特别是乡镇水利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点多线长,常常是应付都应付不过来,有些服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例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库塘堰渠维修、安全饮水水厂管护等等,即使是昼夜不停地工作,也很难完成服务任务,何谈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三、对策----深化改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利站作为履行水利工程管理职能的基层单位,在中央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型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的新形势下,要夯实基层公益性水利服务机构,更好地发挥水利管理职能,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的呼声,更是摆在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明确机构性质、规范经费来源,水利站(水利服务中心)各种问题和困难才能得以解决。

1、恢复水利站设置。从鄂西北片调查情况反映,一是从水利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程度将,应该在精简的基础上恢复公益性水利站设置;二是从乡镇林业站、畜牧站、文化站的保留或恢复设置相比较,水利站的重要性应排在前列。为了有利于“三农”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产稳定发展,也应该恢复乡镇水利站设置。建议,省水利厅开展全省水利站改革的调研,若情况与鄂西北片相似,就要突破现行关于乡镇水利站改革的政策,专题向省政府报告基层水利管理机构状况,建议将鄂编办发[2005]43号文规定的组建公益性水利站的范围由“沿江滨湖地区”扩大到山区丘陵地区,覆盖全省。原已按流域(水系)设置的水利站保留;未设置的地区,按照乡镇行政区划国土面积、水利工程管理任务量等指标为依据设置系数,测算定员定编数额,组建乡镇水利站,落实相关政策。

篇3: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解放思想,发展能力,民主决策,乡镇党委

一、比较与分析:厘清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脉络”

1. 精神状态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少数乡镇领导干部还存在以下五种心理:一是盲从心理。二是求稳心理。有的干部思想保守、求稳怕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视而不见,改革怕担风险,创新怕出乱子。三是迷茫心理。四是牢骚心理。五是消极心理。

2. 工作方法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心中无数,对新形势下如何对农村工作实施有效领导模棱两可,仍沿袭着发号施令、我说你做、管种催收等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作方法,沉缅于迎来送往、办文办会等琐碎事务之中。不懂得运用经济规律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不愿意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不善于用民主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

3. 班子结构与新时期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从文化结构上看,全市61名乡镇干部中,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14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8人,分别占总数的23%、77%。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干部中,85.5%是十年前参加工作的,83%是五年前取得学历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从乡镇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上看,文史哲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76%,经贸、金融、法律、农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干部较少,甚至还有一部分是高中毕业、无专业可言的“万金油”式的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7人,30~40岁的26人,40~50岁的18人,50岁以上的11人,分别占总数的11.3%、41.9%、29%、17.7%,呈纺锤形分布。

4. 思想素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不相适应。

一是工作作风比较飘浮。少数领导干部思想意识不健康,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群众和下属面前摆“官”腔,拿“官”样,下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工作不够扎实,有时存在工作布置多,具体落实少;验收达标评比多,督促检查指导少;各种会议文件多,实实在在干得少。二是自身建设不够到位。少数乡镇领导班子内部在工作上、思想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不是通过开展正常的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的组织生活,去及时解决,而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等到不可收拾时把矛盾上缴,靠上级通过组织调整来解决。三是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够。有些乡镇虽然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但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缺乏认真地坚持和落实。

二、内容与要求:构建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模型”

1. 理论教育。

要坚持中心组学习和干部集体学习日制度,健全自学、述学、督学、考学、评学制度,建立干部学习档案,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章》,深入学习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下功夫、见成效,真正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能力。

2. 宗旨意识。

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和作表面文章,坚决防止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3. 用人导向。

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识别和发现人才,大胆起用抓项目有本事、促发展有能力、保稳定有办法的干部,让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会干事的干部有位子。

4. 廉洁自律。

不断强化制度约束,进一步完善了领导班子及成员重大事项报告、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等各项规定,对领导干部可能涉入违纪的领域,要超前建立“防火墙”。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民主监督制度。

5. 民主决策。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断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规范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努力实现议事规范化、决策民主化、监督经常化。

6. 发展能力。

各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用开阔的视野观察问题,用战略的思维谋求发展。要立足实际看乡镇发展的优势,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要跳出现状看乡镇发展的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要着眼未来看乡镇发展的前景,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

三、探索与创新:选准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路线”

1. 出发点——搞好理论武装。

理论建设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加强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讲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一是要真学,切实解决忙而忘学、以干代学的问题。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一种成长途径。二是要真懂,切实解决学而不深、学而不精的问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领导科学等内容要学深学精学透,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不断增强理论素养,提高能力水平。三是要真信,切实解决学而不信、学而不坚的问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能满足于一般态度,必须立足于深刻领悟和融会贯通,内化为毫不动摇的执著追求,外化为坚定自觉的实际行动,在思想深处形成共同理想和统一意志,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能会上信会下不信,不能人前信人后不信,不能表面信心里不信。四是要真用,切实解决学而不思、学而不用的问题。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着问题学习,着眼于指导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着眼于推动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具体事情,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升华,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切入点———促进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一是要善抓机遇。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地区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要敢闯新路。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试和闯的过程,也是一个冒风险的过程,当然这需有一批敢负责、敢冒险、敢碰硬的人勇敢站出来,在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勇于闯“盲区”、涉“险区”、突“禁区”,组织上也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旗帜鲜明地为改革者负责、撑腰、鼓劲。三是要振作精神。古语讲:“意不可颓,志不可废,气不可泄”。精神的滑坡往往比经济的落后更加可怕。

3. 落脚点———提升发展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搞的好不好,最终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检验。执政能力的核心是领导发展的能力。首先,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提升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就津市乡镇而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要用正确的政绩观来提升发展能力。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评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第三,要用牢固的群众观来提升发展能力。“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郑板桥曾写过一首《题竹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道出了为官者与老百姓最朴素的感情。“常修为政之德”,其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内涵就是勤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

4. 保障点———强化整体功能。

篇4: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乡镇科普站;建设;调查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8-01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7年《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及创建单位“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示范项目》,随着一系列科普产业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乡镇(街道)科普基础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的景象,乡镇科普站作为基层科普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工作内涵,同时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的工作目标,乡镇科普站如何抓住发展契机,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就“站、栏、员”中科普活动站(阅览室)的建设情况对昆明市所辖14个县市区进行了调查,提出一点初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乡镇(街道)科普站的现状

(一)在组织建设方面。乡镇科普活动站由县(市)区科协直接指导业务工作,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建,并自主开展各项科普活动。

1.乡镇科普活动站建设方面。昆明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推进城乡“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以来,每年完成100家,逐年建设和完善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的科普活动站和科普宣传画廊,到2009年底,全市共完成“站、栏、员”建设任务379个。

2.设备配置方面。新建的每个科普站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办公室宽敞明亮,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生产、生活类的科普图书。截止2012年,昆明市14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除共享工程配备的设备外,各乡镇都自筹经费购置了电脑桌椅、黑板等基础设施设备和一些简单的供群众娱乐的设备,为开展图书借阅、等各项科普活动提供了场所保障。

3.书刊采购方面。创建科普活动站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种实用技术、致富信息、健康食疗、医疗保养等指导生产、生活类的科普图书和其他文献书籍,由于财政普遍吃紧,加之对书刊采购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专项经费来采购图书。因此,有图书老化陈旧、数量增加缓慢,严重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人员情况。

乡镇科普站属乡镇下属事业单位,由县(市)区科协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但人事权属于乡镇党委政府,大多乡镇科普站能按照上级的计划要求,开展正常的科普活动。但有的山区乡镇科普站没有专职科普员,或身兼多职,或镇政府工作人员工作分工明细,或人头经费不足,都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保证人员的完全到位,还有的乡镇即使有科普员,但其学历不高,也影响了科普站的新图书品种采购和各项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经费来源情况。

乡镇(街道)科普文化站经费开支由乡镇党委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开展日常活动的经费从地方财政划拨,财政吃紧的县区没有列入固定预算。有的县级财政较好的就能保障经费,以后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提高科普经费投入水平,并逐步将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纳入科普经费人口计算基数,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四)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近几年来各项科普建设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为乡镇科普活动站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通过大型三下乡活动,把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科普问卷调查,科普宣传资料发放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由遍布全市379个乡镇科普站辐射出去,深入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电子阅览室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训入乡进寨等活动,为农民群众带来了许多新的科技信息和致富路子。科普站的服务方式,由最初的提供文献资料服务转变为提供知识服务,这样科普信息资源的利用不仅是量的增多,而且是内涵的增多和外延的扩张。

二、乡镇科普活动站存在的问题

科普活动站的建成,向着正常、健康的发展方向迈进,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阵地服务不够规范。各乡镇科普文化站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由于没有充分的人力保障、纪律约束和监管体制,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二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地方领导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自主组织的科普活动较少,缺少活力;三是服务手段不够创新。许多活动的举办是因为有任务而开展,不注重拓展思路和创新,因而科普活动的效果不明显、体现不出地方特色。

三、加强乡镇科普站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培训机制,确保科普队伍高素质化。

科普宣传员是乡镇科普文化站的灵魂,直接担负着为公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提供科技咨询的工作任务,在农村科普“站栏员”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通过公开选拔人才,把思想修养好,热爱科普事业,有开拓奉献精神,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有组织宣传能力的人选为科普宣传员。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等,同时建立完善考评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和奖惩,调动科技专干的工作积极性,把科普图书馆搞好搞活;并将已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的科普经费拨到位正常使用,保证公益性基层科普单位的工作正常运转,与时俱进地开展好各项科普工作。

(二)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确保有明显服务效果。

乡镇科普站工作要结合地方性,突出地域科普文化优势,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手段,突出自身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当前,乡镇科普站建设要与“农家书屋工程”、“科普惠农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重点实现以下几个基本功能:一是广播宣传功能,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二是综合活动功能。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结合生产、生活的需要,阶段性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宣传和展览等科普服务活动,逐步完善科普活动站的科普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好农村最基层科普组织的阵地作用。

(三)树立科学的生产、生活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乡镇科普活动站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必须要切实贯彻落实“政府支持、培养主题、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科普文化建设思路,充分调动起乡镇科普站的积极性,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发展科普产业的新路子,逐步走向繁荣,确保科普工作开展的持久性,使乡镇科普活动站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建设,完善科普惠农的“站、栏、员”建设,把科普惠农活动站建成农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科技技能的主要场所,把科普惠农宣传栏建成农民提高科学发展、防灾减灾、生活保健、政策法规等知识的主阵地,发挥科普宣传员的作用,让科普宣传员成为传播科普知识的使者。

参考文献:

[1]叶勤.杭州市乡镇文化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5: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XX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干部队伍的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整体上看,我县镇(街道)公务员队伍是一支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队伍,是一支生命力旺盛、战斗力强的队伍,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以当前发展的角度和时代的眼光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文化层次相对不高

我县现有镇(街道)公务员645人,从现有学历结构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0人,仅占总数的1.55%;大学学历的257人,占总数的39.84%;大专学历的187人,占总数的28.99%;持大专专业证书的29人,占总数的4.50%;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162人,占总数的25.12%,虽然多年来一直鼓励公务员在职参加高等教育,但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是占了相当比例。从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情况看,研究生学历的3人,占总数的0.47%;大学学历的86人,占总数的13.33%;大专学历的78人,占总数的12.09%;中专、高中学历的289人,占总数的44.8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89人,占总数的29.30%,在这189人中,有98%的人是通过“速成”的形式获得地方承认的中专(高中)学历或大专专业证书,“先天”不是很足。从专业知识结构看,大中专院校毕业、有一定专业基础的247人,占总人数的38.29%,平均每个镇(街道)13人,只占三分之 1

一左右,大部分镇(街道)公务员还是传统的“万金油”式干部。不难看出,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的文化层次总体不是很高,高学历的镇(街道)公务员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低,一部分公务员的工作水平难免与“强县”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这就给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和各项决定、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年龄结构相对偏大

据统计,我县镇(街道)35周岁以下的年轻公务员为153人,占23.72%;处于壮年期36至40周岁的84人,占13.02%;41至50周岁的有224人,占34.73%;51周岁及以上的184人,占28.53%。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3.4周岁,整体年龄明显偏大;41周岁及以上的公务员所占比例为63.26%,从干部“四化”的要求来看,年龄结构分布明显不够合理。一些年龄较大的同志难免凭“老手势”工作,难免习惯于用老眼光观察问题,用狭隘的思想思考问题,用传统的经验方法判断问题,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反应相对迟钝,不善研究新情况,不愿学习新本领,不会开阔新思路,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难点的有效突破。

3、在出生地工作的较多

全县共有213名镇(街道)公务员在自己的出生地工作,占镇(街道)公务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他们彼此之间有共同的人缘、地缘情结,容易与其它公务员划分界限,结成一个“利益”团体。再加上盘根错节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的因素,在诸如解决矛盾纠纷、开展行政执法、进行行政审批等过程中,会较大地影响这部分公务员在自己出生地作用的发挥。

4、本领恐慌逐渐凸现

我县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后,工作模式已从行政推动为主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意味着镇(街道)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水平将不断提高,需更多地将现代管理技术和服

务技能运用于行政管理和服务中,这对公务员的工作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相当一部分公务员受到理念冲击和角色转换双重压力下,感到原有的能力和素质变得不够使了,底气不足了,工作本领、工作能力短缺,工作失去了方向感,找不到着力点,无所适从。一些40—50岁的公务员更面临知识老化和专业不足的危机。

二、影响队伍结构的因素分析

1、人员来源“先天不足”。纵观我县镇(街道)公务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80年代及以前直接从农村招聘干部,招聘主要从村干部和退伍军人中选拔,这部分人目前在岗的有334人,占现有镇(街道)公务员总数的51.8%,这部分人虽然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普遍偏低,当初招聘为乡镇干部时一半左右的人学历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二是军队转业干部,镇(街道)公务员中目前在岗的转业干部为72人,占11%,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相对于前者要高,但所占比例不高。三是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任),目前在岗的44人,占6.8%,这部分人大都具有一技之长,但所占比例更低。四是近十五年中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和考录了一部分,共139人,占21.6%,选拔、录用的主要是学生干部,比较年轻,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但需要有一定的成长期。其它来源56人,占8.8%。

2、能力素质建设机制缺失。近几年来,为提高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我县加大了对公务员的培训力度,但是绝大多数培训属于任职培训,对镇(街道)公务员的培训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一般干部极少有机会获得培训资格。从培训科目的设臵与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岗位业务水平为主。近几年,为了适应“入世”新形势的需要,提高适应国际化行政管理能力,根据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了WTO基本知识、行政法、现代公共管理基础等培训,属于“被动式”的能力素

质建设。培训并没有根据不同层次公务员的个性化需要及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能力差别培训,而是采取同一类别、同一规格、同一内容的培训,最终难以达到培训的预期效益。同时,在镇(街道)也缺少使公务员“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学习文化、学精业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3、出口渠道比较狭窄。从调查情况来看,镇(街道)公务员减少的途径主要是退休和自愿“下海”,除此之外,就是等到换届,少数人有机会调到县直部门工作。也就是说,极大部分镇(街道)公务员从参加工作起到退休,很可能一辈子就在镇(街道)工作,年轻时扎实干几年指望提拔,超过35岁以后他们就没有什么压力和动力,导致“进机关,端铁饭碗,稳稳当当过一生” 的思想在一些人、甚至个别年轻干部的头脑中一定程度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一直等到退休。出口渠道较窄,必然导致活力不够,使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调动发挥。

三、优化结构的几点思考

“结构决定功能,事物的结构规定着事物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限制着功能范围的大小”。镇(街道)机关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情况复杂,既需要懂管理、有头脑的决策性公务员,又需要有技术、有特长的专业性公务员,还需要熟悉农村工作,善于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性公务员。合理配臵,优化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功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1、“输血”——“内援”与“外援”相结合,优化人员结构 根据编制数和每年因退休等原因减员情况,做到“三个坚持”“一个探索”。“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每年从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以改善镇(街道)领导班子的思维结构和专业结构。二是坚持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考录一批,以改善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三是坚持每年从军队转业干部和优秀村

干部中输送一批,以改善(街道)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一个探索”:在镇(街道)机关一些关键岗位或特殊岗位探索公务员“雇员制”,不受编制限制,寻求“外援”,既可以改变目前镇(街道)公务员队伍现状,又可在正式公务员中产生一种“鲶鱼效应”。

2、“造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胜任现职的能力

笔者认为,对镇(街道)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点是规范任职培训、突出文化知识培训、深化专业培训、强化能力培训。

一方面,要根据镇(街道)公务员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类,加强对公务员能力的后续培养。一是根据公务员个体能力素质现状,实施个性化培训;二是着眼于提高公务员的复合能力,进行综合性教育培训;三是按照岗位需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公务员的专门能力;四是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在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要实施特殊的专业培训,在任职前要进行能力考试。

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新知识培训和在职学历教育。如依法行政、管理创新能力、WTO知识、信息应用技术和外语培训等,不断提高公务员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通过培训切实提升公务员胜任现职的能力素质。同时,要严防学历“大跃进”现象。

第三,要不断拓展教育培养模式。加大镇(街道)公务员在不同类型镇(街道)之间的交流,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公务员要采取指令性选调、挂职锻炼等手段,鼓励他们到艰苦的地方或任务艰巨的地方去工作,放到“逆境”中去经受煅炼考验,并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

3、“净血”——运用能力标准,畅通“出口”

第一,建立能级管理制度,严格末位淘汰制。探索划分公务员的能力等级,根据“能岗相宜”的原则安排岗位。依据岗位设定相

应的指标权重、管理难度系数,根据不同能力等级、不同的权重、不同的管理难度系数科学设定职务及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指标体系及考核体系,每年以镇(街道)为单位组织考评,连续两年评比都是末位的应考虑无条件辞退或限期调离。

第二,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制,严格与晋升任用挂钩。要明确镇(街道)领导班子和每个班子成员在任期内的任务目标,完善制订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评定标准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年一考核,严格与工奖挂钩,连续两年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认定其为不能胜任现任职务,应取消其任职资格,退出领导干部序列。

第三,建立待岗培训制度,严格竞争择优原则。对一般公务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以优化组合。对经竞争未能上岗的公务员实行待岗培训,培训期间只发给基本生活费,重新上岗后方可享受在职公务员待遇。同时还应探索建立公务员下岗保险基金,消除公务员“下”了之后的后顾之忧。

中共××县委组织部

篇6: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qq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现辖24个乡镇、170个村、3个社区、610个组,总人口17.9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8.3%。2009年,全县GDP12.8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为34:32:34,人均GDP718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31万元,财政总支出6.12亿元,本级收入不及支出的10%,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非常差。

一、qq县乡镇公务员队伍现状

截止2010年末,qq县共有行政编制951个,事业编制2877个;全县实有乡镇公务员856人,其中:县级机关584人,乡镇272人。乡镇公务员中:女65人,少数民族211人,中共党员217人;按学历层次:大学本科54人,大学专科85人,中专及以下133人;按年龄结构:35岁以下109人,36至40岁64人,41至45岁48人、46至50岁30人,51至54岁15人,55岁及以上16人。按职务分:正科级领导职务44人,副乡科级领导职务97人,相当乡科级正职职务12人,相当乡科级副职职务42人,科员37人,办事员及其他人员40人。

二、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公务员由于体制和历史遗留等原因,服务管理对象摊子越来越大,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却越来越少,已不能适应管理当前社会事务的需要。

(一)总量变化不大,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不高

截止2010年底,我县乡镇公务员总数仍未突破300人,35岁至45岁的干部占乡镇公务员总数的41%,中专学历干部占乡镇公务员总数的49%,总体虽成增长趋势,但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各级政府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关键取决于乡镇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然而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基层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却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妥善解决和提高。

(二)编制数量控紧,升迁空间太小,工资待遇太低

实施《乡镇公务员法》后,明确提出乡镇一级不设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的非领导职数。这极大的伤害了乡镇公务同工作积极性,乡

镇公务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职能运行中,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规划、组织、指挥和贯彻执行的重要责任。很多乡镇公务员一生在乡镇工作,有的干部20多岁就干副科级干部了,一干三十年、四十年,直到退休最高职务还是就是副科级。因职务低,工资待遇无法提升,导致了许多乡镇公务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甚至,认为干和不干都一样,工作环境不会变,工资待遇不会变,社会地位不会变,就混天渡日,得过且过,严重阻碍了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缓了县级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势头。

(三)工作环境复杂,专业人才短缺,难以干出成绩

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干得起事的,永远都干事,干不起事的,永远都闲着,无事可干,待遇工资却不会少一点。不利于调动广大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人才又少,很多懂电脑、懂技术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教师等队伍抽调或借用,常常出现外行指导内行,不指导不出错,一指导出大错的情况。

(四)用人机制僵化,岗位交流不畅

在干部的选拨任用上,下派任职多,从基层提拔少。乡镇干部交流少,有的同志在一个乡镇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容易滋生工作惰性缺乏创新能力,缺少活力。

(五)制度缺乏刚性,退出机制不活,淘汰更新不严

我县规定领导干部凡年满50周岁,就必须退居二线。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退下后,仍然留在原乡镇工作,形成了单位不方便管理,不好安排工作,只占编制,不做事的情况;而个人想发挥余热干点事的,又没有方便的工作平台,无法适应退居二线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至于末位淘汰制,也是停留在口头,没有落实到工作中。从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无法与人事制度改革接轨。

(六)《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在《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上,重学习,轻落实,很多条款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到工作中去。每年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和选调生,多数未满《公务员法》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就以上挂、借用的方式到县级机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给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无法安心工作。

三、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实践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乡镇公务员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体现到乡镇公务员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每个环节,形成了“靠制度管人、按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的良好机制。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的建设乡镇公务员队伍。

(一)认真贯彻落实乡镇公务员法配套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贯彻落实情况。

为使乡镇公务员管理形成制度化、体系化,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等配套政策法规,我县结合实际,抓好这些配套法规贯彻落实,认真清理和规范了与之不相符的乡镇公务员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文件。同时,加强了对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专项检查,特别是把是否违规进人、是否按照标准、条件、程序和职数选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增强乡镇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给予乡镇公务员正确的引导。

(二)加强培训,提升乡镇公务员素质,充分调动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乡镇公务员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琐碎具体,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工作压力承受能力,对乡镇公务员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乡镇公务员培训,即能提高乡镇公务员自身素质,又能促进工作的开展。把乡镇公务员培训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一种投入。乡镇公务员培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工作,也是一种出人才、出效益、出生产力的投入,它能够增长乡镇公务员的知识,开发乡镇公务员的潜能,培养乡镇公务员的创造能力,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乡镇公务员通过不断学习,接受培训教育,进行“充电”,也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备竞争力后,产生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乡镇公务员交流任用制度

近几年来,我县陆续制定和转发了一系列规范乡镇公务员交流任用工作的文件,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交流任用制度体系。其中包括《qq县干部管理规定》、《qq县组织人事联系会议制度》等。这些工作制度的逐步健全,为实现乡镇公务员的适才适岗以及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更好的建设乡镇公务员队伍奠定了制度基础。

(四)要建立健全乡镇公务员关爱激励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公务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公务员法》施行以来,为规范乡镇公务员施政行为,制发了《关于在全县行政机关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使全县乡镇公务员队伍管理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在非领导职务职数设臵上,要向县、乡(镇)倾斜,增加非领导职数,解决在职乡镇公务员因领导职数限制不能进班子而职级待遇不能够得到提高的现状,使他们在政治上能看到希望。二是要切实保障乡镇公务员的经济利益。建立绩效挂钩的薪酬机制,区别县乡公务员内部工作绩效的不同,同职级不同岗位间工作难度、责任的差别等,逐步将工作量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等因素引入收益分配。制订和落实工资制度向乡镇倾斜的相关政策,对连续在乡镇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可以高定工资级别档次等。对长期在乡镇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志,还可以考虑设立相应的乡镇工作津贴,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工作。确保乡镇公务员能“下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五)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监督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 考核工作是乡镇公务员日常管理的基础。我们应结合实际,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聘请特约监督员、征求服务对象意见等不同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并把乡镇公务员服务的对象对其工作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作为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对有过错的乡镇公务员要及时的纠正、处罚。要逐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强化对乡镇公务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引导、激励乡镇公务员恪尽职守,廉政勤政。基层乡镇公务员的选拔任用,除特殊职位外,应当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

上一篇:我国干旱区大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下一篇: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