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赏析

2024-04-12

徽派建筑赏析(共8篇)

篇1:徽派建筑赏析

一、徽派建筑的简要介绍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徽派建筑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一)、徽派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于中国商界。徽州是“文化之邦”,致富还乡后,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架桥梁,盖路亭,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2、形成及发展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随着徽商的兴起和发展,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徽派建筑也逐渐慢慢发展成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粉墙黛瓦,门窄槛高,窗少且小,采光通风的天井和防火的马头墙,还有细致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派建筑外形的一致性,是追求贫富间和谐的体现。然而,富人终归是有他们所享受的权利。于是在保持外形的基础上,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并且使三雕发挥得淋漓尽致,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

1、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它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这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为装饰特色,简称“徽州三雕”,而婺源古建筑群在此三方面也表现得很典型。徽州“三雕”源于宁,明清时达到极盛,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等类建筑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筒等工艺品的制作。

徽州“三雕”在风格上一般可分两个阶段。明代的雕制朴拙古雅,多平雕和浅浮雕,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入清以后,雕镂渐呈细腻,多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层次繁复,错落有致,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精美感。

婺源“三雕”艺术广泛用于古民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于1597年进入始兴期。“三雕”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婺源“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

2、徽派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指徽州

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的自然风貌;也是指“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天人合一”是指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生活在其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在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徽派建筑具有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这无不体现出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出徽州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徽派民居还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宗祠和牌坊,就是标志着徽文化忠孝节义儒家思想的典型建筑。

二、现状分析及评价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徽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婺源的徽派建筑保存的比较完好,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村落晓起,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近几年,在开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同时,旅游公司和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修理和

维护工作,使各个村落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开发,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古建筑的保存现状及评定

晓起,亦称晓川,含上、下晓起两个自然村。晓起村内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明清建筑近百幢。其中有清道光丙戊(1826年)进士、江苏直隶州知州、光禄大夫江之纪的“进士第”;清花翎头品顶戴、金紫光禄大夫、山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的“荣禄第”;清光绪年间光禄大夫、江都巡检江人铎的“大夫第”等。还有商宅若干座,有清光绪年间 “礼耕堂”, “继序堂”;清末茶叶成品获国家农工部金奖和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的茶商汪晋和的“日新堂”。此外还有“志勤堂”、“振德堂”、“日省堂”、“慎德堂”等众多富商的住宅。建筑体多为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山墙上部呈阶梯形,高出青瓦坡顶的屋面,俗称“马头墙”。平面布置多为三进三开间和二进三开间。当然保存完好的住宅将继续保存和发展,但还要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 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俞姓古宅,堂构严谨,陈设儒雅,斗拱藻井,雕刻精美,是为婺源徽派建筑极品。思溪延村发展至今已有800年,现存80多幢古宅。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 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 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在古建筑物的保存过程中,宅内的装饰物品的保存比较好,民居所用的石材、青砖、木材,都保持纯天然材料质感,保留自然纹理与色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破坏了某些雕刻的完整性和美观,比如:木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头像被破坏了,石雕也被毁弃等。自乡村旅游开发以来,旅游公司或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保护古建筑物,并组织了专门人员研究,使许多徽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村民建房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很多居民的新建筑用地也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2)、村落整体古建筑环境评定

村落整体环境就像人的外表一样,需要包装和打扮。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婺源,有着优良的环境,森林覆盖率达82%;空气质量好,尤其是农村,全县达二级标准,部分如SO2、氮氧化物达一级标准;水系源头达二级标准;固体废弃物也要综合利用并妥善处理。生态是自然的馈赠,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呵护当地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的。在晓起村,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掩映在群山环抱的茂林深处,村周山峦叠翠,绿树阴翳,远望古道,宛如一根飘带,村子前后左右,浓荫蔽日的古树,蔚为奇观;在思溪延村,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现在一些已开发成旅游地的景点的周边环境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和开发。古建筑的环境的保护是村落环境建设的一个主题,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和保护来实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首先是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比如关闭森林周围的污染性企业,对坟墓进行搬迁,植树造林等。然后宣传教育村民,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原因调查

一)、自然原因: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能够经受自然的破坏,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

2、两个村落中,有一些不能保存的古建筑群是因为风吹雨淋,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比如打雷、火灾等。

二)、历史原因:

从所调查的两个村子可以知道

1、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战争对古建筑进行了极大的摧毁,使好多古建筑受到破坏。

2、土改期间,所有房子都再分配了,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古建筑物的保存和维护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一些房屋因为没有好好维护而不能很好的保存。

3、文革时候,古建筑被破坏的最多,主要破坏的是建筑物上的雕刻(木雕、砖雕、石雕)。

4、文革之后,进行平反运动,又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古建筑,使古建筑进一步受到破坏。

三)、现代冲击影响: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一方面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有足够的钱财加以装修和维护。在现代,由于旅游开发,旅游公司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做出相应的保护。

2、现在两个村落中没有被列为景点的房子,一些房主就开始自己改建房子,把原来的古建筑给推倒,再平地起高楼,所以有些古建筑就这样地消失了。还有一些古建筑被主人开发,成为旅馆或饭店,改变了原来的古建筑风貌。

3、近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或通过某一方面影响古建筑的保护,对古建筑起破坏作用。比如:修建高速公路所产生的扬尘和噪音。

一、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开发不完全。我们可以把古建筑按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三类。1.具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2.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3.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而现今,只有部分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了。例如,我们在延村发现了一座门楹砖雕精美的古屋未被开发成景点。户主因与旅游公司达不成协议,便用黄泥把砖雕封涂了起来,不让游人参观。其次,开发不合理。

1.商业化发展问题。我们通过对晓起、思溪-延村两村的对比,发现在晓起许多景点,已被改造成了商业化气息浓重的酒店、茶室,仅保留了其外部的形态;在思溪-延村则保留了古朴的风格。

2.旅游基础设施问题。在思溪-延村,旅游公司修筑的游步道,未普及全村,只是维修了旅客集中的路段。

二、现状环境的改变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其中牵涉了村民、旅游公司、政府三方面。

从理论上讲,现状环境对古村落保护的影响分为:

1.村庄建设的扩展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破坏;

2.新建建筑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不协调;

3.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建筑的功能要求的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房屋与古村落的保护的问题日益激烈。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维持古村落原貌。在思溪-延村,村委会强制要求村民不准建新居。在延村,我们走访了一家村民,他一家四口,挤在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房间,且老房屋已严重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他们想修房,费用很高,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想盖新房,政府又不允许,就依然住在那间危房里。还有,在村民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如何维持古村落原貌,是一个问题。例如:在晓起,村民家大量私自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古朴的环境氛围。

篇2:徽派建筑赏析

一、概述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

(一)枕山环水

(二)讲求美学意蕴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

三、古祠堂特点

四、古牌坊特点

五、结束语

前 言

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

2014年5月23日-2014年5月26日

编制人:

学号: 班级:

3、资料来源

1)特色建筑网站

2)相关建筑书籍

3)实地考察

一、概述

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蔚为壮观;民居精致,祠堂高矗,牌坊肃穆,„„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另外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相对而言,在装饰上,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古老的徽州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

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其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味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具体到各个居所则又讲究枕山、环水、面屏、朝阳,但受风水意识的影响,徽州民居虽然枕山环水,但又不能开门见山,故在房屋等建筑的门外或门内建造一堵上雕有吉祥花鸟、灵兽等寄托着人们一些愿望的照壁,以起到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二)讲求美学意蕴

徽州古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黛瓦、粉壁、马头墙是徽州古民居外造型的三大特征,除此之外在一些大的民居建筑上,还采用了大屋顶脊吻,除了装饰需要,还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

徽州古民居在整体色彩效果上,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砌筑外墙的主要材料为砖,表面涂抹白石灰,盖瓦主要为小青瓦,经过风雨的侵蚀,白色外墙慢慢变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变得墨黑起来,无形中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在材质选择上,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凸显材质的自然美。

徽州古民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围合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

徽州古民居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是出于实际功效考虑,像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使盗贼上下无落脚之处。

徽州古民居的正立面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左右对称。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是两侧高墙向中心逐渐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需要,而且比较自然地将人的视线聚集在正门入口处,从而形成建筑的局部趣味中心。

徽州古民居的门分为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劵门等,其中与墙体有关系的可分为高墙门、低墙门等。其中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徽州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纵横交错的街巷也为徽州古民居群落增添了美学意蕴。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体空间,是单个古民居之间,以及与其他建筑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相互勾连,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出多种感受和观赏情趣。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构造和装饰上,有开有合,黑白相间,虚实有致,错综变化,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诸多原则。但从另一方面说,徽州古民居在建筑构造上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它从总体上的封闭,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结构莫测高深之中忽略了人本身,对人个性有一种压抑感。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

徽州古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型、H型、回字形、日子型等几种类型,而其内部为楼房形式,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其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槅扇、庭院等。

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其由正房与辅屋围合而成,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

徽州古民居的厅堂,一般有正厅和内厅之分,正厅也就是主厅、外厅,是亲朋聚会、品茗对弈、吟诗作画,进行礼仪活动的庄重场所;内厅位于正厅之后,也有称为后厅的,是接待亲友和日常处理家务的地方,主要是妇孺生活、子女玩乐的场所,内厅家具陈设和正厅差不多,但显得更有生活气息。

除了庄重而典雅的厅堂,徽州古民居内部的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一般设置在厅堂的两侧,即厢房,卧室内除了柜子、梳妆台、桌、凳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床了。徽州古床中雕琢最为精美的当属清代的了,在装饰上运用有描金、髹漆、镶螺钿等工艺。

徽州古民居室内的槅扇,又称“格子门”,是室内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在整体上,槅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栿至枋下皮距离,其宽由开间或进深的宽度来决定。在装饰上崇尚本色,绝少用五色勾画,也不施髹漆。

徽州人家的庭院内,往往置有石桌石凳,掘有水井鱼池,栽植过目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安置漏窗等,可谓巧夺天工,充满情调。

(四)、细部构造特点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

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过街楼】徽派建筑格式。又称“骑楼“。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一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礼仪。【火巷】徽派建筑格式。一般设置于较大的宅居之内,宽敞深长。其功用主要是防火,故称火巷。也作居室通道。【马头墙】徽派建筑格式。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 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照壁】设在中国传统建筑 房屋门外或门内一堵独立的墙,是受风水意识影响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天井】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没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 “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美人靠】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小青瓦】徽派建筑用材。分为板瓦,滴水瓦,沟头瓦,花头瓦等品种。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可铺设成底瓦,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底瓦(沟瓦)以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间。滴水瓦是在一张沟瓦头上加上“如意状“滴水唇,与沟瓦成30度斜面,便于把雨水抛得更远。花头瓦是在一张盖瓦的凸面上头加一扇形边带锯齿花纹图案,盖在重叠沟头瓦上。屋脊与风火墙顶也都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密站竖瓦脊或做空花砖脊。【鱼鳞瓦】徽派建筑习俗。徽派建筑两坡屋面上覆盖有鱼鳞般的小青瓦,俗称“鱼鳞瓦“。鱼鳞瓦使屋顶显得鳞次栉比,是徽州典型的瓦作方法。【砖雕】【木雕】

三、古祠堂特点

在徽州,最恢弘的古建筑,首推祠堂。徽州古祠堂美轮美奂,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

徽州祠堂大多为三进砖木式结构建筑。第一进被称为“仪门“,其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一般为歇山式建筑。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一般建得高大雄伟。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

寝殿。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

祠堂的建筑结构大致分为天井式和廊院式两类,天井式祠堂,其平面、外观、梁架和装饰,与徽州“四水归堂”式民居几乎相同,仅由于功能上不一样,天井、堂的比例、尺度有所不同。较大型的支祠和宗祠,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廊院式祠堂。与天井式祠堂不同的是,它较多地保留了四合院式建筑的格局,接近廊院古制。徽州廊院式祠堂独立于居室之外,基本部分采用四合院式。这类祠堂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享堂前院尤其宽敞。

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多置于位置突出,环境优美的村落出入要冲或者中心地带。

四、古牌坊特点

牌坊是一种独特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上面刻有题字。为了宣扬和标榜,徽州牌坊不仅力求高大雄伟,气势不凡,而且往往将牌坊树立在村口、祠堂前等,有的村口数座牌坊连成一片,组成蔚为壮观的牌坊群。

徽州现存的牌坊在材质上多为石牌坊。在构成上,石牌坊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组成,徽州牌坊的造型基本上保留了徽州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它们大致可分为门楼式(牌楼)、冲天柱式(牌坊)以及两者混合式。

门楼式牌坊又分为四种,即二柱无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四柱五楼;冲天柱式也有四种,就是二柱无楼、二柱一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冲天柱石牌坊整体比例比较协调,造型更趋稳定,尤其是屋顶结构及细部处理比门楼式简约。除此之外明代还出现了罕见的立体式石牌坊,为石坊造型上的一大突破。

第五章

结束语

篇3:徽派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1 徽派的特点

徽派建筑, 是徽州文化的代表,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在明朝中叶以后, 随着徽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徽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不在只是在徽州发展, 而是跨出了徽州本土, 在我国大江南北都有发展, 是当时建筑的代表, 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著名。“徽派建筑”的独特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中, 而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村落, 它在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装饰美化上都反映了徽州的当地独特的山体特征、风水意愿, 儒家思想, 还有地域美学的特点。

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受到中外建筑大师的推崇, 它主要以粉壁贷瓦、马头墙作为表现特征, 配以砖雕、木雕、石雕的装饰, 高宅、大厅、深井的传统组合。它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 精湛的建筑工艺, 科学的环保意识, 融美观用于一体, 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熠熠生辉。

徽派建筑具有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宗法制度较为森严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 抵御外族入侵, 徽州人聚族而居。徽州人比较重视风水。徽州地形比较复杂, 依山傍水, 所以徽派建筑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 一般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 两侧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 采光通风,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墙线错落有致, 黑瓦白墙, 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 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 如砖雕的门罩, 石雕的漏窗, 木雕的窗棂、楹柱等, 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在徽派建筑中, 庭院和天井的设置重点突显了它的特点。徽州建筑中的天井不单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特色, 还有生态化特色。它的天井的设置更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点。天井的设置, 从风水观念的角度讲, 符合古代“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 同时天井的构造还有放火的功能, 天井将房屋的布局分隔开来, 即使某一个单元失火, 在天井的隔离下不至于殃及全宅, 同时天井内的聚水池可以用于观赏。

2 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徽派建筑的细腻感, 不仅仅是适和居住, 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在较高的可观赏的角度上, 还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所以它的精美实用的, 可以借鉴到我们现在的建筑中, 弥补一下现代建筑的粗糙感, 形成我国现代建筑的特色。

在我国, 现代建筑的设计大部分是复制了国外的建筑作品, 没有考虑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建筑风格, 这就使得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处在了一个比较边缘的地带。所以说我们应该在现代建筑中, 尽量的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点, 努力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现在建筑作品, 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

虽然传统的徽派建筑, 在空间结构上, 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它特有的精美和人与自然结合的建筑理念还是值得现代建筑学习的。徽派的美在现在也越来越别重视, 但是有些人认为它好, 就去刻意仿古, 这样也是不对的。徽派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是一种出自本土的特有文化, 它有着自己特点。它是和世界其他建筑传统文化优势互补, 并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世界价值也正在于此。跟在外国人的后面, 抛弃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只是在形式对外国的建筑风格进行简单模仿和抄袭, 这就丢失了我国的传统, 但是一味的仿古也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扬。而是应该将其二者结合, 将徽派的建筑风格运用到城市现代建筑之中, 才能够让人自然的感觉到中国的深厚文化和特色再次。在将现代建筑和传统的徽派建筑相融合的同时, 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 我们要继续提高现在建筑的技术水平, 同时融入具有精、美特点传统建筑风格, 这才是现在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表现。

3 结语

“徽派建筑”的理论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深深的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建筑的发展。将“徽派建筑”的神韵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 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徽派建筑”的民族建筑特色已成为我们当代建筑师的重要任务。

摘要:我国是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的文化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经开始重视徽派的建筑风格, 并将其合理的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来。

关键词:徽派建筑,传统,融合

参考文献

[1]余治淮, 余济海.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篇4:徽派木建筑

2013年,“魅力徽宅”穿越400多年从1000公里外的古老徽州重现在了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现场,如此庞大的木结构建筑,震惊中外建筑界,这是传统徽人智慧和精妙雕刻技艺的结晶,也是现代徽州子孙致敬祖先传承的一种方式。这其中少不了提到一个人—中国移动徽宅第一人汪政清。(当然,还有一个人,成龙大哥在同一年宣布将收藏的三套徽宅捐给新加坡大学。)

汪政清的故事要从2004年讲起,嘉庆年间古徽州一处老宅子,居然原封不改重现在了工体,改头换面做起了餐饮,一时惊动全城。这套宅子南北纵深25米,宽13米,挑高8米,全水杉木结构,两层面积600平米。四根直径50厘米的暗黄色主立柱,鼎立起整栋建筑,前后天井,四水归堂。有阁仿佛一位古韵美人,就那么随意倚立,凭窗凝望……

这是汪政清移动徽宅的第一桩买卖,而实际上,他早在1993年便开始遍寻老宅了,六年时光荏苒,老汪的脚步走遍了古老徽州的每一寸土地,哪儿有漂亮的老房子,都是他画在心里的地图。2003年7月,汪政清终于用原本打算在城里买房的钱,移来这套老宅。

“拆房动锹那天,50多岁的主人一家坐在河边掉眼泪。二楼存压的祖宗牌位有七八十个,一边拆一边往下掉。”老汪记忆犹新,这是他移动徽宅的第一步尝试。

被拆下的每一块木头都按位置编号,用十几米长的大卡车拉走,运到北京。于是重建,于是修复,于是有阁雷动京城,于是有了一枝独放的徽宅市场。

传统宅风水

西方人习惯用砖石筑他们的家园,并将信仰刻进石头,期望着可以永垂不朽,这在古罗马宫殿、金字塔和隐藏森林间的城堡中可见一斑。然而这并不符合东方人的哲学,尤其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古国。

阴阳五行,“土”代表永固,入土为安,地下陵墓以砖石堆砌,同样的还有佛塔。“木”为生命的象征,供人起居的建筑应以“木”为根本。因此,生生不息轮回永生的“木”结构,成为了中国人建筑的主旋律,如此延续了过去7000多年时间。

徽宅是最明显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叠梁式架构,以单体建筑为基本形式,同时强调群体组合与庭院式布局。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江南穿斗式、北方叠梁式结构优点的吸纳和对干阑式建筑基础的综合,并且由于徽州地域封闭性,不少建筑中都隐含着对宋代建筑的继承。这种结构不仅可以适应徽地复杂地形,而且具有独特的强度和刚度,便于长久居住。

汪政清告诉我们:“这种干阑式木结构建筑至少两层,上层分间住人,长幼尊卑有序,下层通连。”说着,他向我们指了最外间的小姐房,然后又指后面,“父母住后堂。”

徽宅以天井为中心,是中轴对称的回字结构。一般天井呈5:1的长宽比,四面屋子朝向天井,即四水归堂,有聚财气之说。同时,自然光折射天井,静谧柔和,亦可以起到防风沙的效果—是为融合传统堪舆与当时雕刻工艺的典范。

徽宅无价宝

老汪很谦虚,采访间隙他不断在重复一句话:文章里少讲我,多讲宅子。

于是我们来到了他距离高碑店不远的玻璃房子,4000平米、五开间的设计可以竖立至少三栋老宅。我们先是看到其中一栋精细雕琢的三进举人宅。

2003年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那个时候的汪政清还没有现在的玻璃房子,就只孤零零竖着这套举人宅。某天,有个神秘人造访,这是被一个记者引见来“长见识”的著名建筑师米歇尔·萨伊。

“米歇尔·萨伊来看我的徽宅,当即他就惊了:怎么有这么好看的雕花和结构,而且是建在木头上,居然被使用了好几百年,现在活生生地在另外一个空间里架着仍然还能用?!他激动得满宅子转不停,当即就许诺要专门为我的徽宅设计一个房子。老宅是中心,玻璃材质可以为它们遮风挡雨,而且便于沐浴阳光,就像是送给心上人无价宝的包装一样,我的玻璃房子建成了。”在汪政清绘声绘色的描述同时,我们已经走到玻璃房的另外一开间,这是正在组建的祠堂,进门大戏楼,壮观异常。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一根柱子三吨多重。

我们一行人都很好奇,如此壮观并且精细雕琢的老宅子,具体多少钱?汪政清不假思索:“无价!”

老汪是很传统的徽州商人,在古老徽州有谚语,“千功床,万功房”。一套宅子需要耗费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准备,第二代建造,第三代方开始享受,从此福荫子孙。在建徽宅的时候,付费木工有一个特殊的计量方法,一酒盅木屑换一酒盅银子,与我们现在黄金换黄花梨是一样的,可想而知,这座雕刻在木头上栩栩如生的庞大杰作当初是主人家多少心力物力的结晶了。

截至目前,算上割爱转给万科的上海第五园、深圳第五园和东莞棠樾国宅,重庆两所,郑州、南京各一所,以及在存真堂库房中安然晒太阳的三座老宅一起,汪政清12年时间收集了11套徽宅,“现在这几年我每年也是要四处寻找的,但是一无所获。”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后几天,老汪就要第不知多少次下徽州了,继续寻觅老宅,他觉得徽宅的保护和徽文化的传播是他此生的使命。

篇5:徽派建筑设计说明

本设计为成都市新农村住宅设计,风格为徽派民居风格。

设计依据为四川省成都市《新农村住宅方案设计条件》及要求。二.设计选址及民居特点

该设计拟建造地点为四川成都郫县犀蒲地区。该地区为丘陵地带,属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5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7.3度,冬季最冷月温度为5.9度,极端最低温度为-6.7度,室内相对湿度最热月为平均85%,最冷月为平均为80%,冬季日照率为21%,全年主导风向为NNE,夏季主导风向为NNE,冬季主导风向为NNE。

这两年,徽派民居渐渐进入四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四川人广泛接受。先后出现了成都市的“清华坊”,青城山的“假日青城”都充分说明了徽派建筑能在四川地区发扬光大。此外,四川与安徽,江苏处于同一纬度上,有着相近的气候,同属夏热冬冷地区,因此保温和通风同样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并由此产生的空间格局与四川民居存在类似,其建筑形态上都讲究前院、后院,宅前屋后有水流经。三.设计思想

本着既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面积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尊重当地民居的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保留现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从设备和材料的更新到空间的重新组织)。

以当地民居为根基,充分吸取传统民居的优点。借鉴当地民居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

在总体布局上建筑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考虑到邻里交往,而设计了中心围合交流、休闲区,建筑彼邻而建,户户相连,建筑前后错落成丰富的视觉景观。

在平面功能的布置上以人为本,平面布局设计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贮存空间和合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通过对民居内部形态的更新实现对民居与建筑文化延续。底层为生产经营空间直接对外,居住与工作完全分开。在尺度上也考虑到作为车库的可能。一层为主要家庭成员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卧室及经堂等功能空间,动静分区明确,居住空间内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同时也照顾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在立面风格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为主,同时熔入提炼后的传统建筑手法精髓,采取挑、错、等传统民居手法,取得丰富的立面造型及立面效果。在色彩处理上以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的清淡雅致为主,墙以白色为主,门窗以深色搭配,屋顶以灰黑色坡屋面。形体上错落有致。体形及尺度宜人,力求形成传统民居所围合的街、巷等城镇空间。

四.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

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推广采用沼气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改善排烟、排油条件,冰箱入厨。考虑燃气、给水排水、电气、信息通讯设施,管道集中,配置电话、闭路电视、空调专用线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矿材资源的时候,还应推广采用粉煤灰实心砖、非粘土砖、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轻质隔墙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住宅建筑体系(主要包括结构、水、电、气、通讯等部分)通过完善的设计、部品与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有序的现场施工,实现各部分的优化集成和整合。五.绿化景观

篇6:徽派建筑有哪些装饰艺术?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

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 论文分析范文

★ 初中班徽座右铭

★ 网络营销分析论文

★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 企业财务分析论文

★ 股票投资分析论文

★ 春游河阳古民居作文

★ 徽师盛典学习心得体会

★ 学校管理分析论文

篇7:徽派建筑赏析

现代建筑大多重视个人风格展示,所以在色彩上的表达会更多丰富,主要由明快,鲜艳的色彩而构成,在建筑表面主要会使用到绿色、白色、浅蓝色居多。而徽州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更为神秘,半掩半盖,半遮半露,黑白分明,在蔚蓝的天空中,能够明确的勾画出民居的轮廓,增强了民居的空间性和层次性,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艺术,微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美的将各种色彩进行搭配,建筑之间形成碰撞感,使建筑更加大气迷人。

2.2建筑材质上的交融

建筑材质上的`使用对于建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广泛的采用砖、木、石雕、青石板为材料,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徽派建筑的重要布局,使得徽派建筑亦雅亦俗,几种材料上的使用能够很好的拼接起宅屋,映衬出自然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会经常使用到这些材料,在装饰、装修中会大量木制家具、饰物,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水泥、瓷砖都是建筑的原材料,与徽派建筑中追求的强烈、流畅、朴素的美感是相一致的。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

在新儒学的影响下,徽派建筑认为天人合一是建筑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徽派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和谐的景观现象,在住宅、民居、村落、街道、街道、内部空间和外层空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况。徽派建筑的特色是山水、园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完美结合。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将景观与环境相互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但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建成后再添加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新建筑。

2.4思想理念上的启发

建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而且在建筑思维的发展。目前,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力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徽州建筑受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对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将自身特色与其他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州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徽派建筑的人文矛盾

历史上对皖南这块地方情有独钟的骚客文人不在少数,明代汤显祖就留有“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入徽州。”的名句,直至今日依然脍炙人口。然而,倘若此地有的仅仅只是自然风光,也不至于引得人们如此趋之若鹜吧。皖南真正的诱人之处应该是其特有的明清徽派建筑,建筑能被称为一派,营造它们的人凿实需要有些本事。搞个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首先就需要大量的金钱,在中国古代,老百姓若想有钱就必须先得势,而得势必先入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被中国人唠叨至今的金口诀早就被生活在这里的先人们运用到了极致。在封建主义的铁幕统治之下,这种世道的极致正如同它建筑的极致一样仿佛都是接近于完美的,它不停地沿着以财资学、以学换权、以权谋财、化财为势这样的路径前行。宗族系统中财富的增加,同时带来了妻妾人数的增加,这又为宗族人口的增长和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基础,血缘、人口、权利、财富构成了宗族内在势力的四大要素,而徽派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宗族内在势力的外部彰显。

一、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性在建筑文化上的反映

1、宗社文化

同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即便是同一个村落,各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外观高大张扬的马头墙,门窗窄小,易守难攻,大有碉楼之风范。而走进建筑内部却别有洞天,亭台楼阁甚至是小桥流水,和其它中国古代传统造园一样,躲在家中做文章又成为徽派建筑另一大显著特色。建筑内部的布局,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无不按宗法排列,主人居住正房,家奴散住四周,等级森严、缜密繁杂,俨然是封建帝王寝宫序列结构的民间翻版。这种建筑形式暗藏着一个信息,即高大威武的马头墙充分地满足了各宗族炫耀其财富和实力的虚荣;门窗设计窄小,易守难攻又体现了各宗族对于自身以外事物的极端不信任,以及宗族与宗族之间所隐藏的深刻矛盾;至于藏风聚水绝非是为了体现海纳百川的胸径,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创小天地以意淫天下罢了。可见建筑形式的本身不仅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矛盾,而且还能将隐藏在这种矛盾背后的人性缺陷和文化缺失揭示出来。

2、异化的道德

“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她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得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1)

这是《儒林外史》中那位有着30年工龄的老秀才违背基本的人伦常理鼓励自己的女儿自杀殉节的描写。如果说这仅仅是为了文学创作而有意虚拟的情节,那么徽州一带多的叫人触目惊心的贞洁牌坊确是谁也无法辩驳的事实吧。“婆媳同孀”、“未嫁守寡”、“殉夫自缢”,这些今天听来令人毛孔悚然的词语确确实实地曾经被用来表彰过那些妇女。

今天的中国人也许无法理解这种“祖宗家法”存在的合理性,也无法理解如此泯灭人性的宗法何以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许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社会副作用,或者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对于民众和个体缺乏关心和尊重造成的。

二、读懂文化背后的人性,有助于设计者把握设计方向和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层次与道德水平

1、美不是孤立存在的

徽派建筑的美是沉重的,现代设计师们不乏对于传统美学元素进行提炼的能力,他们从徽派建筑的建筑形式中找出灵感,做了大量、细致地整理和研究工作,设计出了不少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设计作品。然而,纵观这类作品,它们依然停留在对传统建筑外观形式进行照抄或仅在表现形式上作抽象处理的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只是设计者对于设计形式的探索而非设计思想的探索,或者说从设计作品里只能看到形式美本身的变化,却很少能看出设计者有任何设计思想的表达。设计出的作品大多“美的不深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设计师对于对于传统建筑形式本身所隐射出来的历史现象与文化特征没有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做充分的研究所导致的,所以设计作品的内涵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2、唯美的灵魂

对某个设计对象进行剖析,很多设计师都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解读开始,但是任何一种不能加以注释的文化实际上都是空谈文化。对于文化进行解读是必要的,而且解读的角度越多、方法越繁杂,文化的本质就会越清晰。建筑设计、环艺设计除了必须考虑的理性因素之外剩下的便是文化因素,而文化本身则是几乎所有的设计师们费尽心机想去表达的。笔者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筑的文化:“建筑的文化是每个历史时期营造它的人的人性在建筑上的反映。”

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在建筑文化上的体现与反映是当代设计师们所必须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设计师们仅仅依靠审美情趣与专业技能无疑可以毫不费力的设计出作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作品是难有艺术生命力的。没有灵魂的唯美主义是没有生命的唯美主义,设计的“立”与“破”、“去”与“留”至于设计者的意义不仅仅是设计手段更是设计思维和设计道德的要求。透过文化读懂人性,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唯美有无灵魂。

3、设计的立场

日本人的“内”就是家,家以外的社会就是“外”。(2)

脱了鞋子进去的舒畅空间就是“内”,穿着鞋子出去的空间也就是“外”了。(3)

不管怎么说,空间也是要有“边界”的。那么,对于住在轻薄墙壁的家中⑴,连城市集镇均无法“围郭”的日本人来说究竟是什么能起到这一“边界”的作用呢?(4)

日本人心理上的“边界”恐怕就是包围着国土的海洋吧。(5)

日本的现代设计与设计理论都有着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芦原义信仅用“脱鞋”、“穿鞋”这两个动作便将日本建筑文化背后的人性观念解释的清清楚楚了,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内”与“外”的区别的界限进行了深刻地剖析,然后再利用这种剖析的结果所形成的理论反哺到现代设计中去,整个研究顺序是从解读人的观念开始的,而并非仅仅只是建筑本身。这种研究的思路非常地科学,建筑形式是人性使然,是一种“意念的转化”(6),要解读建筑的文化首先要从解读创造建筑的人的文化开始,某一人群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在建筑形式上的表达是我们了解这一人群的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了解了这一点,设计师便能很容易的为自己的设计找到文化立场,并在这个框架下自由发挥自身的美学优势,使之不失去方向。

三、再议文化与美的关系问题

现在,不论建筑设计也好,景观设计也好,还是其它什么设计也好,但凡联系到美学,人们就必谈文化、文脉,好像美不带文便是不美,不可否认,美是不能脱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也是人类自身对于自然怡情的一种主观认同感,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美。人作为有感情色彩、有是非观念的一种高级生物,其对于美的认识当然也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原始阶段。美既承载着文化,又推动着文化,更体现着文化。美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对美的再创造来实现的,而这一切又都基于人的行为,所以,人在实施创造美的行为之前必然不能只考虑美的本身,要意识到创造美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创造文化。

结论,每一种设计风格和流派的诞生都有其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今天需要戴上道德与伦理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传统建筑文化,并不是要用当今的道德来批判过去的道德,而是在挥舞“弘扬传统文化”这面大旗之前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曾经弘扬过什么和将来要弘扬什么。

摘要:剖析建筑文化与人的关系,为设计师把握设计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和伦理基础,为设计思想寻求一个文化立足点,对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内涵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徽派建筑,设计,思想,伦理,道德,文化,美

参考文献

[1]引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第497页第23、24、25、26行;第498页第1、2行)作者: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版

[2]引自《街道的美学》第1章第1节(第6页第11行)作者:芦原义信[日]翻译:尹培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引自《街道的美学》第1章第1节(第6页第12、13行)作者:芦原义信[日]翻译:尹培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引自《街道的美学》第1章第3节(第28页第5、6、7行)作者:芦原义信[日]翻译:尹培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引自《街道的美学》第1章第3节(第28页第9、10行)作者:芦原义信[日]翻译:尹培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引自《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1.4.3(第43页第20行)作者:郑曙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歙县志》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

《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郑曙旸(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交往与空间》杨盖尔[丹](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升级晋档工作汇报下一篇:祁县妇女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