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以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探究为话题进行阐述,首先对舞蹈艺术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全面分析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动作性、时空性、抒情性、节奏性特征,促使舞蹈作品完整、优美地展示给观众,最后对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与观众赏析进行了分析。舞蹈表演人员应该接受人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对舞蹈作品进行完善,更充分地表达情感,进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第一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

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

摘 要: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智慧的工匠以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画作,新的艺术形式绽放在哥特式教堂中,为教堂的内部空间营造了浓重宗教氛围和艺术气息,也为中世纪宗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花窗

一、哥特式建筑的源起及魅力瑰宝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是处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欧洲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思想与艺术表现相融合的经典作品,在建筑风格改变的同时,彩色玻璃花窗的设计和建筑采光的新处理使这个时期的建筑与艺术融为一体,独具匠心。

1137年法国修道院院长絮热主持重修圣德尼教堂,1144年圣德尼教堂重修完工,教堂内外焕然一新,教堂内通透明亮,飞扶壁和尖肋的设计使教堂的建筑形式大大改变了。尖肋架的设计支持了拱顶,使教堂的内部空间跨度大大增加,而教堂外部飞扶壁的设计增加了建筑外墙的稳定性,使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得以实现。至此,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遍及欧洲。

哥特式艺术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主要成就表现在教堂建筑及雕塑装饰方面,教堂普遍采用拉丁十字式形制,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了墙壁,肋拱框架的结构体系使整个教堂都具有高、尖、直的特点。而取代墙壁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了哥特式教堂的点睛之笔,花窗上镶嵌之画是《圣经》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图画来传播宗教,教堂内透过彩色玻璃花窗倾泻而下的光线,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当人们走进教堂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神秘且超脱世俗的氛围,浓郁的宗教光感弥漫在哥特式教堂之中,踏进教堂的人就会仿佛置身于天堂。

二、匠心独运——彩色玻璃花窗的精巧设计

早在罗马式教堂时期,彩色玻璃花窗就已在罗马式教堂中出现过,但当时的玻璃花窗仅是罗马式教堂中一种微不足道的装饰元素,且罗马式教堂中的圆形窗开口小,教堂内部的光线也昏暗,所以玻璃花窗并没有在罗马式教堂中普遍盛行,直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开始发展,彩色玻璃花窗才得以成为哥特式教堂的一道风景。

彩色玻璃花窗之所以能够普遍盛行,一方面源于当时宗教思想传播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和玻璃制造工艺的提高。教堂作为宗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宗教教育和宗教仪式的举行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环境可以烘托气氛,传递思想情感。当时,哥特式建筑结构上的改变使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新风尚,在基督教的神学之中,光有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象征着神圣,代表着上帝与天国,是圣洁的彼岸世界。彩色玻璃花窗的发展得益于拜占庭教堂的馬赛克镶嵌壁画。“十字军东征战争时,法国人看到了拜占庭帝国东正教教堂内那些辉煌灿烂的马赛克(Mosaic)镶嵌壁画。这种马赛克镶嵌壁画源自于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并由于强盛的拜占庭帝国得以延续下来,它大大启发了来自西欧的天主教徒们。”这种镶嵌技术运用到了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上,到十三世纪末期,彩色玻璃的制造工艺更进一步发展了。彩色玻璃花窗的盛行可以说为当时的宗教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花窗上镶嵌的一般都是宗教故事,如,《圣经》故事、神学传说、文学历史等等,以图画的方式向不懂文字的信徒传递宗教与思想,玻璃花窗上的色彩透过玻璃与光线融合,呈现出起伏不定、若隐若现的光芒,使教堂内部充满了浓郁且神秘的宗教色彩。哥特式教堂精巧的设计将光线与宗教神学相融合,仿佛是在现实世界与虚幻的神圣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这是人们洗涤心灵通往神圣之地的信仰的桥梁。

三、独具风格——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建筑的

有机融合

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教堂的融合在建筑美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使彩色玻璃花窗在整体建筑上占了一席之地,巨大的玻璃花窗不仅成了半透明的墙壁也为哥特式教堂带来了独特的装饰。

“哥特式建筑师受到穆斯林建筑师的影响,远离罗马式石头教堂的圆形屋顶,也不追随拜占庭建筑的圆顶,而是很有创意地作出了尖形屋顶。”哥特式教堂高耸直立的建筑风格与其高、尖、直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也与宗教思想相关,高耸且向上延伸的直线似乎是传递一种渴望走向天堂、近邻天主的神学思想。宗教思想传播与建筑形式的创新,使哥特式教堂盛行于十三至十五世纪的欧洲,而肋拱框架结构体系减少了建筑物对于墙体的依赖,改变了以往罗马式教堂沉重、敦厚的建筑形象。当新的建筑形式分散了建筑的承受力之后,教堂便可以设计大面积的高侧窗和侧廊窗,彩色玻璃花窗也就随之出现了。这些巨大的玻璃花窗实际上也有承重的作用,它是一面彩色的半透明墙壁,白日里巨大的玻璃花窗与日光融合,光线透过彩色的玻璃洒进教堂内部,尽是色彩斑斓与满目琳琅,仿佛透进的是天堂之光,夜间与教堂内的烛光灯光所融合,又是一番新景象。光学与宗教建筑的融合,为宗教建筑增添了更多神圣和神秘的色彩,彩色玻璃花窗便成为哥特式建筑的灵魂之一,是以自然光转化为神性之光的建筑构造。彩色玻璃花窗的设计不仅为教堂的内部空间提供了充足的照明,而且以明暗的光影和色彩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以往宗教建筑中没有的视觉幻像,从自然光、灯光、烛光及玻璃折射的光线中去提取神性的概念,这种方式恰到好处地将宗教神学与宗教建筑联系起来,利用光融合教堂内外,使宗教信仰在世俗之中显得更为神圣,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教堂的巧妙融合正是哥特式教堂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流光溢彩——彩色玻璃花窗的价值流传与鉴赏

“在很多神学理论家的认知中,光和玻璃是一种特殊和神秘的材质,因为光可以穿透玻璃而不会对玻璃造成破坏,而玻璃不但能隔断空间还能吸纳天光产生的特有光亮。”在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中,光为一切创造物的来源,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光与宗教建筑的融合随之也体现在艺术的表现上。

这种对于光的崇敬也是对自然的崇敬,就如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给予了万物希望和光辉,这种取法于自然又还原于自然的神学思想,将基督教中的上帝与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这种神学思想。彩色玻璃花窗的质感与色彩和光的虚无缥缈相结合,形成了扑朔迷离的光感,这种空灵且虚幻的视觉体验不仅渲染了教堂的庄严与肃穆,同时也增添了宗教中的神学色彩。这正是当时审美体验与神学主义思想的结合,也是十二至十三世纪神学、美学家们所极力追求的效果。

三世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丁(Plotin,204—270)认为色彩是美的一种纯粹形式。“色彩代表着光对黑暗的征服,光是上帝的化身。”不难发现,基督教对于光和色彩的崇敬很早就体现出来了,而光与宗教建筑的结合可追溯到罗马时期的万神殿。光是通往与上帝对话的天堂之光,玻璃恰好为光提供了一个转换的介质,光的神性透过玻璃的融合灌注在教堂之中,与彩色玻璃相结合,而色彩又是感知光的重要视觉途径,在视觉感知和审美的影响下,玻璃花窗与光线的融合,便自然地为教堂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色彩,与玻璃所折射出的光线相融,从而渲染教堂氛围。巨大的玻璃花窗是教堂内部光感的来源,它连接着教堂之外的神圣世界,也连接着教堂内芸芸众生的希望,这些彩色的圣光拉近了天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的美学形式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是当时宗教与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宗教可以利用艺术的方式来传播和发展,而艺术则通过宗教获得了表现途径。

五、结语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代表了西方城市建筑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宗教思想与艺术文化的结合。哥特式教堂出现在中世纪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象征着城市的发展,是普罗大众的精神寄托,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们表达信仰的崇敬之地。

它的地位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可忽视,其建筑文化与艺术价值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景象,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和审美的结晶。教堂中绚烂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平台,玻璃花窗以自身的材质与光学所构成的哲学,为当时的宗教信仰搭建了明与暗、光与影以及可视与不可视之间的对话。彩色玻璃花窗是宗教思想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顺应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宗教思想与审美和建筑文化的交融。哥特式教堂的发展极大地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艺术的一次转折,是宗教思想与文化艺术的高度结合,达到了西方宗教文化艺术发展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周志,张夫也.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J].装饰艺术研究,2005(12).

[2]马宁.灵桥:中世纪基督教建筑中的光形态与神学[J].中国美术,2017(1).

[3]田甜.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玻璃画艺术的考述[J].大众文艺,2013(19).

[4]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2009(11).

[5]朱娟.哥特式建筑的眼睛:彩绘玻璃窗的艺术价值[J].大众文艺,2014(8).

[6]余小梅.浅谈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

作者:任祖娴

第二篇: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探究

摘 要:文章以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探究为话题进行阐述,首先对舞蹈艺术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全面分析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动作性、时空性、抒情性、节奏性特征,促使舞蹈作品完整、优美地展示给观众,最后对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与观众赏析进行了分析。舞蹈表演人员应该接受人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对舞蹈作品进行完善,更充分地表达情感,进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作品赏析;舞蹈动作;情感

人类文明发展形成了很多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形式是其中一种,且发展十分长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通过人体有规律、有组织的动作,将日常生活、自然状态进行融合与演练,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与情感。舞蹈艺术是一种将形、音、态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掌握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赏析能力,对促进当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深刻意义。

一、舞蹈艺术简析

文学作品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舞蹈艺术品也能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通常情况下,编舞教练在设计舞蹈动作时,更注重艺术作品的美感以及艺术形式的传达,这就需要舞蹈表演者将作品中的灵动力、感染力、情感等通过舞蹈的步伐、动作以及神态眼神等传递给观舞者。但有时舞者无法正确领悟舞蹈艺术所表达的内涵,导致情感无法与舞蹈作品的内涵产生共鸣,使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够生动,不能积极调动观舞者的情绪,进而无法真正展示出舞蹈艺术作品本身的魅力。情感宣泄不是全面艺术表现,所谓的情感宣泄,更多时候是人类无法把控自身理性的表现,情感表现不能与艺术情感表现混为一谈。[1]比如,某个人在十分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严重时可能还会使人丢掉性命,这种类似的情感表现必然不是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

数据调查表明,在人类世界中,十分之四的信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十分之一的信息将词本身的内涵作为传播媒介,剩下十分之五的信息是将肢体语言作为媒介。肢体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在艺术界,舞蹈这种艺术最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思想层次,舞者仅仅通过几个简单动作的展示就能与观舞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说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是具有艺术情感表现的高级艺术。因此,舞者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状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能与舞蹈作品本身的内涵达到一致,不断改进表现形式并与内在情感进行交流,表达作品所产生的真实意义,更优美地展现出身体语言信息,为观看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舞蹈艺术中,夸张的美、文雅的美、素淡的美都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美可以形成链条一样环环紧扣的艺术固有模式。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动作性

舞蹈艺术作品是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语言将舞蹈艺术品的含义表达出来,这样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品的完整性,还需要人声伴奏、乐器伴奏等一些声音的融合,才能将观舞者的情绪带到高潮。[2]不仅如此,舞蹈动作编排与步伐安排也同样重要。舞蹈教练在编排时应选择美感高级、能够直击人们心灵与审美视觉的舞蹈动作,利用饱含思想与情感的优美舞姿,将生活的美好之处表达出来。大多数舞蹈动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平时生活的动作,还有一些是对动植物形态的模仿。然而,因为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多简单动作不能被直接拿来使用,舞蹈艺术需要灵动又规矩的舞姿,在动作上有更严格的要求。根据一连串配合默契的动作将舞蹈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正确将情感传达给观众。总而言之,动作性是舞蹈艺术审美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通过动作的传达,观众能更立体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时空性

人类肢体构成的不同优美姿势与线条共同成就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以舞蹈艺术必须包含一定的时空性。时空性更详细地说是一种特殊的三维立体形态,存在于时间中,也为舞蹈的展现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3]有了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支撑,舞蹈表演者才能实现整个舞蹈艺术的展示,综合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观众能够通过直观感知,了解舞蹈艺术之美,最终在情感上有了归属。

(三)抒情性

舞蹈艺术最初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人们在生活与活动中融入了多种程度不同的情感。舞蹈表演者通过较强抒情性的舞蹈将人类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传达,将舞蹈中真实的含义抒发出来,促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舞蹈演员在展示舞蹈作品时,不能只是机械性地完成舞蹈动作,必须灵活地将舞蹈色彩积极表现出来。[4]

(四)节奏性

要想将舞蹈艺术完美呈现给观众,需要表情、动作以及节奏三方面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动作与表情可以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音乐与节奏可以提高观众的听觉感受。另外,舞蹈动作的编排也是根据节奏调整的,所以说舞蹈艺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节奏性。

三、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实际上就是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方法。作品赏析不仅要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意图,还要结合不同舞种的地域特点进行分析,深入舞蹈作品的题目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舞蹈主题,同时结合舞蹈音乐和当下时代特色对舞蹈进行赏析。[5]民族舞代表作如《黄土黄》《雀之灵》等,芭蕾舞代表作如《四小天鹅》《茉莉花》等,儿童舞代表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荷塘月色》等,舞台剧代表作如《白毛女》《宝莲灯》等,这些不同种类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能够让观舞者较全面地理解舞蹈作品的意义与艺术审美特征。

近年来,我国文艺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如我国舞蹈行业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舞蹈创作者只追求作品的数量,不更新创作技术,降低舞蹈表演标准,导致优质舞蹈作品越来越少,舞蹈艺术水平原地踏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舞蹈专业人才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着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舞蹈创作角度看,舞蹈艺术作品的展示实际上就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在音乐节奏的烘托下,在合适的氛围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舞台的设计、音乐节奏、舞蹈本身的历史背景等都对舞蹈艺术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6]舞蹈表演者必须精进舞蹈动作,不断完善自身的舞蹈表演技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舞蹈能力与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促使艺术作品足够吸引人们眼球。从普通观众角度看,舞蹈艺术欣赏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高端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作品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感悟。在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时,观众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艺术素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还应该对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观舞体验。舞蹈动作已经不能作为观众赏析舞蹈的唯一标准,情绪共鸣、感官共鸣等也逐渐成为观众评价舞蹈作品的标准。一些不能带动观众情绪的舞蹈作品,以及一些观众不能轻易理解的舞蹈作品,不符合当代观众的艺术审美。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形式在多样化的艺术行业中占据稳定的地位,相关艺术工作者必须强调艺术审美的特征与价值,提高作品的赏析能力,在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为后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提供思路,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也应该优化作品质量,促使舞蹈作品在动作呈现、节奏配合、情感表达方面都更加精进。这样才能将我国的艺术水准推到更高层次,对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艾乐.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评《舞蹈家自我修养》[J].林产工业,2019(8):66-67.

[2]黄大广.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审美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237-238.

[3]张维.浅谈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8(1):66-67.

[4]冯铄.美术作品欣赏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66-67.

[5]蒋小刚.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分析[J].明日风尚,2018(23):117.

[6]盖化雪.浅谈舞美设计的艺术表达方式[J].明日风尚,2018(10):68.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作者:艾菁

第三篇: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赏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国家建筑艺术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作者:金雅庆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互联网消费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