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评审结果于北京时间12月5日公布。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共收到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25件包装设计作品。经过评委的严格评定,共有212件作品获奖。

第一篇: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美术赏析

摘 要:本文通过鉴赏分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美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建筑美术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建筑与美术之间关系的认识,保护、维修好这些与建筑成为一体的美术作品,使建筑和美术作品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留下珍贵的文物建筑资料。

关键词:建筑美术建筑文化建筑保护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在为寻找、建造能够遮风避雨的生存空间——建筑而辛劳。当人们拥有了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后,合理、舒适、美观的目标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并且围绕该目标的实现而在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也使得建筑学学科本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早已突破了实用性的概念,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它是通过人的智慧将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而成,是对设计构思和设计哲理的深层表达,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除了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外,还满足了人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力是受他的文化修养、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制约,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以及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美术都不同。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美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它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中国古建筑艺术大约在一万年前产生,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艺术在北方、南方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上采用木结构体系。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以柱、梁、檩为主要构件,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怕虫蛀火烧雨淋,为了维护木结构构件,使其免受风雨的剥蚀,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用油漆和彩绘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对木结构构建表面多进行护理,现存的古建筑很多是反复翻修的或者是明清时代的。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在皇宫内部建筑也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景越多越高贵。到了清代建筑构建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突出色彩装饰性功能,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装饰图案多用吉祥图案,它不仅美化了建筑构件,并且给建筑赋予了达祈福求祥的愿望深刻的精神内涵。从佛教的莲花、飞天,到盛唐华丽富贵的牡丹再到明清的岁寒二友,从民间福禄寿喜到皇家的龙凤呈祥,有的还被描绘成金彩,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祈福避祸’

‘的吉祥观念。雕梁画柱也是中国古人独特审美观的体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雕饰的动物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瑞兽等雕塑体现了龙风吉祥、常用来守门的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用这种雕刻形式附加在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民俗。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陵墓是占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埃及的建筑艺术主要是同绕着人死后的生活而展开的,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内有大量珍贵的稀世珍宝和人形彩绘棺木,四壁涂满了以今世来生为题材的精美壁画,反映了法老期望死后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来世,有人称埃及的艺术为黑夜的艺术。金字塔内的壁画,具有一定程式化规则,人物的头部和脚绘成侧面,身体部分多绘成为正面,表情呆板,充满了神秘,壁画以黑、红、黄、褐、白色等颜料进行平涂描绘,色彩鲜艳饱满,富丽堂皇。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以大型石头雕塑为主,在公元11至12世纪以后以宗教发展带动起来的建筑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以教堂和修道院为丰,内部以壁画、雕刻及玻璃窗画装饰为主,艺术形象刻板威严,并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建筑内部的壁画、雕塑发生了重大的變化,人物被赋予灵魂,空间透视感强、造型准确、烘托明暗、动态变化万下,壁画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拉斐尔为梵蒂冈签字大厅绘制的四幅大壁画《哲学》、《法学》、《神学》、《诗学》等,都体现了透视学、解剖学在艺术中的运用,科学与艺术已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艺术除了壁画外,还体现在附在建筑的雕塑上,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作品,如著名的《命运三女神》就是巴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塑、多纳太罗为圣米切尔教堂教堂制作的壁龛雕塑《圣乔治像》、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建筑雕塑等,这些附在建筑上的绘画和雕塑内容多以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为题材,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西方建筑美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电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寓,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

较多,绘画的方式多采用平涂。在西方古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梢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占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占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15世纪以后才开始用油画颜料进行描绘,用油彩进行绘画色彩丰富、体积感强,特别是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所以也就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不同形成的建筑美术也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中世纪崇尚精神的呆板画面到文艺复兴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透视学、光影效果在绘画中的运用,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崇尚内敛,讲究空间与意境的关系,期盼富贵与吉祥的美好愿望。中西方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中反映出来,它们为世人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中重要。在中國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占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没有使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没有突出民族特色,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建筑美术作品尤其受政府的保护重视。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五百年来后人不断对这幅画进行修补,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又开始采用科学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补的颜料,用新的科学方法一点一点地恢复此画的原貌,西方国家也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提高保护和维修的技术含量。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建筑绘画也是依据当年的图案进行描绘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和城市开发应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创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建筑艺术空间。

中西建筑美术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通过赏析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美术,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应尽可能保持古建筑艺术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延续建筑乃至城市的文化艺术与历史,只有技术与艺术能够完美地结合、实用与审美能够形成统一,才能使我们今天的建筑更具魅力。

作者:金雅庆

第二篇: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获奖作品赏析

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评审结果于北京时间12月5日公布。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共收到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25件包装设计作品。经过评委的严格评定,共有212件作品获奖。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即“世界之星”包装奖作品推荐组委会)推荐34件参赛作品,有20件获得“世界之星”包装奖(WorldStar Packaging Awards),其中“Npop—德青源循环鸡蛋箱”还获得了“节约食物”包装奖(Packaging that Saves Food Awards)。

2019年“世界之星”包装奖获奖作品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华为5G高端商务手机创新包装

深圳劲嘉新型智能包装有限公司、深圳技术大学

陈勇军、刘朝华、徐波、张璜、苏铨涛

将置于包装盒底部的配件侧置,包装体积由此减小30%,材料使用减少20%,极大降低了包装成本。木塑材质盒盖环保、廉价,包装具有了文具盒、手机支架等功能,满足多元的生活需求,体现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品牌理念。更少材料的使用、更小的体积、更多的使用功能、更长的生命周期,包装具有极佳的使用体验、温暖的人性关怀,且绿色低碳。

擂茶创新包装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王健、陈勇军、顾晓枫、龚泽慧、季舒婷

创新的专利结构使外包装与茶包袋可在立体包装容器与平面状态间自由切换,运输、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极大的降低了当地低收入客户的包装成本。茶包袋因压痕而便利于折叠为茶杯,方便使用,避免了大量一次性纸杯使用产生的巨大消耗。极致轻量化、可全回收的绿色材料、极小的运输体积,使得包装环保属性极佳。古老的中国日历、吉祥符号融合现代包装,体现擂茶传统、健康的特点。传统而不失当代生活特色。

五粮液酒快递包装设计

深圳劲嘉新型智能包装有限公司、深圳技术大学

刘朝华、陈勇军、杜娟、毛戈、孙哲、何英文

基于网购创意的快递酒包装结构(国家专利),可平面展开,保护效果极佳,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率、极其环保的理想包装效果。运输、操作简单方便,极大的降低了此类酒包装的成本,避免了相关包装填充泡沫等产生的大量白色污染。优雅、艺术化的瓶型设计,结合原创插画,突出了包装鲜明的女性化特性,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Npop—德青源循环鸡蛋箱

北京一撕得包装设计有限公司

Npop德青源鸡蛋箱适用于电商发货、物流周转、社区购物用途。采用榫卯结构设计,上下盖稳固扣合,为鲜蛋运输过程提供保护作用。设置花瓣内腔配合底部通孔形成空气流道,保障箱体内空气流通,使鲜蛋的储存过程中减少温差保持干燥,相较于同业30天的保鲜周期可延长至45天,提升50%,在复杂的国内电商发货场景下,破蛋率在1%以内,在周转场景下,破蛋率趋近为零。整体造型使用规则六方体,楞线圆弧过渡形成外观简洁、触感舒适的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单元模块化设计实现套叠应用,便于灵活组合,适配不同的销售场景,同时优化了供应链。利用发泡材料高缓冲性能,让单元包装体积更小更轻,促进包装材料实现轻量化,提供保护功能的同时降低包装综合成本,为蛋类生产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使用环保材料EPP发泡,高抗压、强缓冲、可回收利用自然降解,利于推广重复利用的循环模式,解决传统鲜蛋包装一次性使用痛点,改变消费者用后即丢的使用习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临水玉泉足年洞藏酒

四川省成都市创一包装设计有限公司冯毅

创意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白酒的酿造过程中的起糟场景,为契合传统酿酒企业的特质,设计上采用了竹宣纸、木质盒、陶瓷等上古流传至今的天然环保材质,使包装与酒之品性更为匹配,质朴意趣。器具造型亦是启用中国传统玉壶春瓶与现代波尔多瓶演变而来,东情西韵,绘临水酒业六公里藏酒洞(获大世界吉尼斯认定为最大单体藏酒洞)装饰画,繁简之间,极致之美。瓶身采用中国古代以“窑变”特色而闻名天下的钧窑,以温润滑腻的手感、沁玉之色、破冰裂紋带给消费者完美的触觉和视觉体验。

临水玉泉私享洞藏酒

四川省成都市创一包装设计有限公司冯毅

为表达产品的专项私藏属性,设计师将瓶身及套纸盒赋予“潜龙腾渊”寓意之图腾纹样,并着以“帝王墨色”尽显古都产品沉稳大气之风范。外围由柔性坚韧的纸张包裹,便于运输装箱,消费者使用产品时,方显层层惊喜。设计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给予消费者定制专属于自己的内容,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设计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极强的东方意趣,简洁又不失大气!

南福酒

四川省成都市创一包装设计有限公司冯毅

南福,酒之隐逸者。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元素为灵魂,创作了一幅南福老人烤酒图,并用极简的手法将其雕刻于瓶身与盒面上,整体效果简洁干净,符合产品的高品质定位!盒面采用再生纸张成型,结构简洁清晰,消费者体验感强烈。瓶身采用影青釉面完成,陶瓷的质感可增加酒体的老化与纯熟,使其口感更好!

雾玺生态环保茶叶包装

深圳炎屿文化有限公司

金奎、向贤

雾玺包装首次采用以甘蔗渣、废弃秸秆为原料的植物纤维材料,生态可降解的同时自然洁净、透气性强,有利于普洱茶的转化与发酵。

永发音响礼品包装

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

谢代森、王欢

这是一款对创意方式与制作技术融合充满挑战的作品,盒内礼品为小音箱,包装对产品起到了保护防震抗压的作用,设计与结构上创意采用“高山流水”主题。在中国,高山流水为意境唯美的表达,以此传达产品所给予受众的享受方式,洁净而美好。包装开启方式为上下盖,开启方便。纸塑材质以竹子及甘蔗为主材料,为可降解的环保材质。盒子边缘呈现接近直角,完美地表现设计者的创意——“高山流水”,表现出唯美的意境,洁净的白色犹如穿过云雾,发现一片纯净美好之地,这是一份给予精神享受的礼物。

鹿路

深圳市绿尚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于光、吴昌飞

一纸成型,节约材料,减少生产环节,连体式结构设计,为产品展示带来灵活性,具有非常良好的开箱体验。表面材料瓦楞纸,轻量实用,折叠拼装,使得包装产品在受重、抗压方面占了优势。节省人工成本,方便快捷,批量生产时能提高不少效率,同时运输过程中也能节省很多空间与成本,更加方便物流仓储。环保可降解,该包装盒主要材料都是可回收、可利用、可降解的。

万象滇红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天府柏星龙创意包装有限公司

BA工作室

阴阳,中国哲学“道”的精髓,代表万物的两面性。他们既对立也互相支持。由此,这款设计采用了与道相关的因素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太极图和灵活的箱体结构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异性规律,也警示着当下人类应更加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盒体上与道有关的四种动物,代表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茶叶可饮用,从而达到人体平衡。整个产品融入道的意蕴,使之与产品属性构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手提式黑松露西班牙橡果猪粽包装

珠海市胜在包装广告有限公司

梁胜

该包装设计灵感源于传统粽子的三角形造型,最大亮点是将“纸盒+提袋”二合为一体的两者相结合,手提式更便于携带(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包装结构设计独特、创新,可以展平,便于运输存储,节省空间。用手抓住包装盒两头往中间合上,平分角的折叠自动成为一个袋子,快速成型,立起来具有很好的销售力。包装盒开启非常方便快捷,以中间打开的形式与内结构完美结合,将嫩绿色的粽叶作为元素当作底纹排列,清新干净,打开后又有趣味性,给人传达一种舒适、自然、趣味的设计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包装盒三角形的造型具有承重、缓冲、抗挤压的优势,而且实用又环保。

心悠然(世外桃源)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惠州柏星龙包装有限公司

天王星创意组

产品包装體现生态白酒有机酿造,外包装采用环保纸质材料,通过玻璃质感、外包装的一体式结构开启,展示酒体的纯净和世外桃源的画面。设计师将盒型开启与瓶型插画进行巧妙的结合,展现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画面,同时表达返朴还淳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爱护自然。

初 饼盒

广州市皆行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该包装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自然环保材质:生铁与竹子。生铁上盖符合欧盟RoHS检测标准,通过美国FDA食品级别测试;竹木下托采用生态竹子,绿色安全。设计秉承包装生活化的理念,除了作为包装礼盒,还可作为简易泡茶台,结合中式香薰,营造良好的喝茶氛围,在喝茶中放下日常焦虑,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汤沟流苏酒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BA工作室

这款包装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饰品流苏。流苏,有一种复古、飘逸的东方韵味,把中国传统流苏和酒瓶设计巧妙相结合,把流苏飘逸流畅的条线感运用到酒瓶的造型设计上,瓶子的外观就是一个简洁的流苏造型,把设计理念直观传递给消费者,打造出一款具有东方韵味的白酒包装。

PLANET PERFUME星球系列香水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火星创意组、王键、刘卫东

此香水产品包装设计以“星球”为创意,结合中国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运用星球的概念去设计表达。金、木、水、火、土五大星球是大众对宇宙神秘的探索和认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属于自己的星球香水。瓶型围绕星球设计,整个为球星,瓶身设计成凹凸环形,便于消费者抓握与使用;把星球的不同纹理用烤花的形式体现,简洁生动。盒型也是球形设计,完整的球形中间打开体现一生二的概念,产品置于其中,节约空间;盒子正面三条窗口镂空,卡住瓶身,起到稳定保护作用。盒子材质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运用3D打印技术,符合环保的大趋势。

苏酒·头排酒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张学谦、戴云林

以玉中头排作瓶,喻头排品质拔萃、东方优雅。瓶身创意来源于翡翠及江南韵味。借翡翠作为玉中王者,结天地灵气而生的珍贵,赞誉苏酒头排酒作为酒中头排的尊贵身份。江南园林甲天下,以优雅的东方园林窗格及装饰纹样,展现苏酒的东方魅力。以雅山秀湖作盖,赞双沟好湖好水出好酒。瓶盖创意来源于江南的雅山秀湖风光,层峦影叠、波光粼粼,也是在比喻苏酒的酿酒环境。以铁骨柔心作盒,敬苏酒不忘初心、执着绵柔。酒盒采用铁质回归自然,是更高的环保追求,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苏酒人对绵柔品质的坚定追求。灰铁色是不动声色的岁月沉稳,墨绿色是深厚积淀的日月精粹。内外刚柔并济、卓尔不群,让苏酒在传统中获时尚新生。

汾酒書法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天府柏星龙创意包装有限公司

海王星创意组

在杏花村流传着中国盛名的古诗,由诗人杜牧所写《清明》。其中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还原了古代生活场景,更表现了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产品包装运用连笔书法,将古诗运用纸张雕刻形式形成了“一张纸的艺术”,既表现出东方书法韵味,又减少印刷成本。仿金属材质与木纹相搭配,形成材质之间的对比冲撞。产品互动性更是体现在可将盒子上的内容进行书法练习、书法临摹。产品包装不仅表达产品地域属性,更是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中国书法。

莲悦酒

深圳胡锦润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黄锦明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含义。瓶子以莲蓬为造型设计,瓶子底部的设计充分将莲子的细节表达的淋漓尽致,工艺难度极具挑战性,同时具有防滑的作用,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环保工艺完美结合,传达产品纯洁、自然、生态的高洁品质。盒子以荷叶为主要创意视觉,简约而极具设计感,同时将盒子的三个面组合在一起以后形成一幅优美的莲叶画,具有极强的品牌表达效果。盒子开启采用天地盖形式,瓶子平躺在盒子里,展示效果好。内盒采用吸塑植绒工艺,将荷叶经脉以凹凸方式体现,凸显产品的细腻品质,同时能在运输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巴国酒系列包装设计

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

谢代森、王欢、李莹

根据公司名称“巴”将数字“8”定为与品牌相关联的识别元素,寓意巴山蜀水与吉祥祝福,同时又是无限循环的象征,时光漏斗的抽象表达;将产地特色、原料品质及酿造技术相结合,分别创作图形用以销售产品的包装主视觉与推广元素;水源来自冰川,因此以冰川蓝色为主色调,从墨蓝、天蓝到冰蓝的不同运用,体现品牌纯净、珍贵,也表达酿造者纯粹酿好酒的初心。小酒采用时尚讨喜的元素及色彩,为年轻人市场而作,丰富产品线。

第三篇:当代中国建筑系馆赏析

摘要本文从建筑系馆空间构成和组织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研究建筑系馆的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系馆的发展历程,并以同济大学为例,分析了同济大学建筑系馆的特点,最后对中国建筑系馆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建筑系馆 教育理念 空间

作为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建筑学院,其系馆的建筑不仅承担着影响学校建筑风貌的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使建筑学子受陶冶的环境,因此建筑系馆的设计意义重大。

一 建筑系馆的本体特征

建筑系馆作为建筑范畴中的一种,会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理念、技术手段以及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建筑系馆的本体是指其基本功能组成,即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组成。功能空间包括教学空间、管理空间、科研空间三部分;公共空间包括节点空间和交通空间两部分。在如今的设计中,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多扮演着交流空间的作用。

“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老子的话常被用来定义空间。赖特说:“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认为: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二者联系不可分割。不同的功能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而不同的功能组合也会导致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

现代空间观念主要将“空间”分为由实体界定的客观实在的物质空间,以及被人感知的认知空间(心理空间)两个层面。建筑系馆的使用主体是这里的学生和教师。空间环境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一方面师生们的需求决定了空间环境,而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筑系馆的空间主要分为功能空间和交流空间。一方面,公共空间将基本功能空间进行了划分与联系,使其成为完整的空间体系,公共空间所形成的具有渗透和引导性的空间特质,将空间的主角“人”引导入功能空间,它体现了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功能空间也是界定公共空间的要素,限定其空间形态和功能。

二 当代中国的建筑系馆研究

从20世纪初,中国的建筑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实行巴黎美术学院派的教学体制,此时的中国建筑流行的是西洋古典式与中国大屋顶结合的形式,因此像中大院的建筑系馆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的产物。

进入40年代,包豪斯重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思想的传入,使同济大学开始了探索包豪斯教育体制的征程。文远楼就是他们反对巴黎美术学院派教育的实例,它在建筑馆的发展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1952年,我国院系调整与学习苏联浪潮的影响下,中断了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建立了学院派的统一模式,直到80年代中国建筑教育才回到了正轨。但是由于与西方世界几十年的差距,让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学者无从学起,每个学校开始自己探索发展的道路。同济又回到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同济的文远楼与C楼很好的继承与延续了文远楼的精髓,它们的继承关系也符合西方建筑馆发展的规律:向心空间的中心分解—均质空间的探索。而其他学校的建筑教育都是在学院派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馆是新时期建筑馆的典范,它成功地突破了学院派的束缚,向中国新现代建筑迈出了第一步。

三 同济大学文远楼、明成楼与C楼赏析

1 文远楼

文远楼修建于1954年,三层框架结构建筑,由26岁的青年建筑师黄毓麟和哈雄文合作设计。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同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的包豪斯教育理念的物化。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的功能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映教室地面起坡情况。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特点等等。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三围反透视的体量,使建筑不再有古典建筑的对称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体量与空间的塑造。

(2)内部空间简洁——内廊式布局

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

(3)简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装饰

通风孔的图案取自中国的勾片栏杆,壁柱顶端的纹饰如传统云纹,反复使用的小方块母题,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头。它不单纯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也积极探索了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问题。

2 明成楼

名称楼建于1985年,主要由戴复东设计。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

(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

(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

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互相呼应的围合空间在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导致了平面中心对称性的消解。这种手法与鲁道夫设计的建筑系馆非常相似。三维反透视的手法运用在了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

(3)设计别致的楼梯

垂直交通联系的元件——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C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了1/4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

(4)寓意深远的“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流,并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钟庭”,以示“大同”。

明成楼浑厚的体积感加上深色的面砖,让人看了就会联想到柯布的昌迪加尔的粗野主义的手法,在入口大厅屋顶设计,也会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的蜷曲屋顶。

3 C楼

C楼总建筑面积为9672平方米,由青年建筑师张斌、周蔚设计,主要为教研、展览之用,内部也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它偏在校园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

(1)空间分化的组织逻辑——“三明治”式的摩登造型

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工作单元布满南侧三至七层的所有楼面,是一个静态匀质系统,只有阳台和窗户的组合,才产生稍许凸凹变化。中间是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连廊北侧是一个动态穿插的复杂系统:导师工作/机动工作单元、楼梯/服务单元被作为两个大小、质感、构成各不相同的异质单元“接插”在不同的高度上;之间被三个流动的叠加虚空所包裹,(地下室和三层的室内休闲中庭,以及室外的屋顶景观花园)。

(2)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

C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

(3)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中庭

北侧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及屋顶室外桦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而且创造了充足的公共交流空间。

(4)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现——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

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C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水素混凝土面,给人以工厂的冰冷感,暗示着这是一个生产建筑师的流水线。事实上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国现代风格,就是这样的流水线教育的产物。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抛光不锈钢板等工业化材料。建筑师过于追求材料带来的空间的透明与半透明,使材料成了建筑的主角,而违背了密斯追求材料的纯粹性、突出空间的主题性的原则。

四 中国建筑系馆未来的展望

1 建筑系馆的大体量与群体化

建筑系馆趋向群体化符合中国的国情: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建筑学专业相关学科的扩展,很多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增设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和工业艺术设计等学科。新建的建筑系馆将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像“巨无霸”。由于建筑学自身就是游走于科技与艺术边缘的学科,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会日益增多,加上教授工作室的增加,因此一幢建筑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导致了集群建筑的形成。同济大学已经有了3座建筑系馆,我国现有学校建筑系馆大多不够使用,当改造也难以维系、捉襟见肘的时候,建造新的建筑系馆已是大势所趋。

2 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形成

数字多媒体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给学生带来便利。电脑的普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能用语言形式表达,甚至可以是多媒体的形式,因此中国今后建筑学教室里摆放的不是图板,而是电脑,这应该是一种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发达,也会导致学生上课与教师的分离,通过网络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兴起。未来建筑系馆也许只是一座“空中楼阁”,存在于数字世界中。

3 多元化、差异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这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回到国内,就会将国外所学的新知识、新的设计手法应用于建筑实践中。同济大学C楼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建筑系馆的设计呈现着与本校建筑教育传统分离的特征。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求新求异,因此未来中国的建筑系馆设计将会越来越带有建筑师本人的烙印,成为建筑师个人的作品。

五 结论

随着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空间——建筑系馆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由于建筑系馆直接影响着建筑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建筑的最初体验和认识,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建筑系馆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国外建筑系馆的资料也不多,设计总体跟不上时代发展,有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大家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有些高校为配合本校建筑系馆的修建,己经开始了对建筑系馆进行系统的研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自我价值的宣扬,未来的建筑系馆可能会更多打上建筑师本人的烙印,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形式,但其教书育人的本质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 胡绍学:《中西当代建筑教育比较——兼论我国建筑教育改革问题》,《建筑学报》,1994年第4期。

[2] 戴复东:《交流·自然·阳刚·文化·品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馆建筑创作散记》,《时代建筑》,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杭安利,男,1987—,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潘斌,男,1986—,浙江淳安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作者:杭安利 潘 斌

上一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下一篇:会计毕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