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2024-04-27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精选12篇)

篇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课题介绍

选自北京版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根据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学习,是整式的一种补充,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常用工具.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中较为重要的一课,是今后学习分式约分与通分,分式运算和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掌握分式的性质及基本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类比的理性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根据教材分析和重难点分析,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应用此性质进行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2、学法分析

在学法指导上,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进而对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出探究.例如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学生就应该通过对比自己发现归纳性质,教师只是提问引导.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字母,B不等于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设计意图:熟悉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这节课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二)合作探究,讲授新知 活动一: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导入:

1、下列分数哪些相等?相等的依据是什么? 2/3 4/6 3/9 6/9 10/18 8/12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老师演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举手发言,最后老师总结,演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的基本性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由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为同学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活动二: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因为有了导入问题引发的思考,我借着学生们刚进入良好的学习、思考状态,马上提出问题: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式有什么性质吗?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理解分式基本性质时应注意那几方面?

老师逐一演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从中加以引导,再由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问题1让学生自己运用类比的方法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合作交流,更好地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目的.问题2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即式子中的M不为0,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记忆更深刻,由此也可以更好的的完成例题与练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通过互相补充以及教师适时的引导,总结出: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2、分式的基本性质中应该注意:

(1)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M不为零的整式,若M=0,则分式就没有意义;

(2)此性质的隐含条件是:分式中,B≠0.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性质”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醒学生注意事项,由此可以更好的完成例题与练习.(三)例题讲解 例1 填空 书上例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进一步运用,让学生研究每一题的特点,紧扣“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教学目的.同时,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们进行约分。例2 将下列分式约分 书上例题

设计意图: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约分的步骤。更好地体会分式性质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书上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第1题承接着例题而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性质”的应用;第2题,强化约分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回顾总结

至此,一节课接近尾声,那么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分式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的运用.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达到能基本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2)习题10.2的1、2题.选做题:习题10.2提升部分

设计意图:熟悉本节课的知识,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一些练习.七、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过程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篇2: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呼图壁县第五中学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式”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小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分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恒等变形、变号。

三、教材的处理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针对练习使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性质”,再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其掌握“性质”的运用。

4)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关注学情是教学内在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刚刚建校2周年,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数学知识点运用方面问题较多。此外,学生的课外学习几乎无人督促,而学生又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班里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同时体现出及格率低、优秀率低等问题。且升本教育模式在我校没有大面积推广,因此我们数学组在本学期内进行小专题实验: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多练多想,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灵活运用“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数学思考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

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应用此性质进行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实现教学目标。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问题,让学讨论、交流、总结。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二、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以旧知识类比得出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释下列等式从左到右是如何变化的?

13162225615n21an

2、你认为分式 与(a0);分式

相等吗?为什么?

mn22am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出分式有什么基本性质吗?

4、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5、那么用式子怎样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呢?(小组讨论交流,并且小组进行汇报)

2、探索新知,对应训练

1、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1)babcac(c≠0)

(2)bab1a1 aa2(3)bb2(4)xx22x2x

22、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2b3ac2ab23a2c2(a0)分子

,分母。

(2)4ab2a 6b(a1)3(a1)分子

,分母。

(3()a1()a1)a1 ab(a1)ab分子

,分母。

二、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1、例题学习:

12a36x2 1a7x2xyy教师板书讲解:

2、针对性练习

(1)x3()22m4mxyy3(3ab n)ab42ab   a2ba2a2b

(1)(2)学生口答,(3)(4)学生板演。

三、基础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分式相等吗?为什么?

xy 16ac2c 9a2b与3ab22x与43xyx2y2y2x2xy与xy

22、填空:

19mn2m2x2xyxy3ab2 36n3x2a2b2ab

四、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1、如果把分式 abab,字母a,b的值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为()

A.扩大为原来的2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不变

D.缩小到原来的2、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的系数变为整数。

1x0.5y0.2y0.3x20.01m0.3n0.2m0.05n32xy33234yx43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子,分母都不含“-”号

3a32x210m1 5y3n7b

篇3:从分式基本性质到约分和通分

也就是说分子与分母都乘 (或除以) 的整式必须是同时, 并且是同一个整式.

例1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整式, 使等号成立:

【讲解】紧扣“性质”进行观察、分析, 通过比较等式左、右两边分式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应用分式基本性质作出正确解答.

解: (1) a (a+b) ; (2) x; (3) (a+1) c.

二、注意理解 (2) “不为0的整式”的意义

我们在应用基本性质时, 应首先考虑同乘 (或除以) 的整式的值是否为0.如果为0, 则分式的分母为0, 无意义.并且所乘 (或除以) 的数或式子必须是整式.

三、注意理解 (3) “分式值不变”

理解分式基本性质的实质是恒等变形, 即“形”变而“分式的值”不变, 不能等同于等式的性质.

例2不改变分式的值, 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不含“-”号.

【讲解】 (1) 同时改变分子、分母的“-”号, 分式值不变; (2) 同时改变分子和分式本身的符号, 分式值不变; (3) 同时改变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 分式值不变.

【变式问题】不改变分式的值, 使分式a-b-a+b的分子、分母第一项符号为正.

【讲解】此题要注意:分子、分母应先提取“-”号, 再化简.切勿把分子、分母首项符号当成了分子、分母的符号.

下面我们再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带来的两种重要的变形“约分”和“通分”做出一些解读.

三、约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式, 达到约分的目的.若分子、分母是单项式:先找出公因式, 后约去;若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 先“准备”, 然后因式分解, 再约分.

例3约分:

四、通分

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通分的方法是先求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然后用每一个分式的分母去除这个最简公分母, 用所得的商去乘它的分子、分母.一般地, 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叫做最简公分母.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通分的关键.

篇4: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 , = (M是不等于0的整式).从形式上看,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小学学过的分数基本性质几乎是一样的,学习起来不会有多大困难,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必须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 基本性质中的A、B、M表示整式,实际上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A、B、M还可以代表任何代数式(B、M不等于0).

2. 基本性质中的B ≠ 0是已知条件中的隐含条件,在解题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强调,M ≠ 0这个条件千万不能忽略.在算术中讲到分数基本性质时,虽然也要求M ≠ 0,但在运用中我们是不会用0去乘(或除)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所以这个条件常常不被引起重视,而在分式中,M是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由于字母的取值可以是任意的,故M就有取0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应用基本性质时,应分析M的值是否为0,养成随时注意应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这个性质的习惯.

3. 基本性质由六部分构成:(1)分式的分子和分母;(2)都乘(或除以);(3)同一个;(4)不等于0;(5)整式;(6)分式的值不变.其中前五个是条件,第六个是结论.要注意条件中的“都”、“同一个”、“不等于0”和“整式”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保证了“分式的值不变”这一结论.

[二、基本性质的应用]

1. 对一个由分式构成的等式从左到右进行变形.

例1填空:

(1) = .(2) = .

分析:(1)右边的分母a2b是左边的分母ab乘a得到的,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右边的分子应是左边的分子乘a,即a(a - b) = a2 - ab.(2)右边的分子x + y是左边的分子x2 + xy除以x得到的,故右边的分母应是左边的分母除以x,即x2 ÷ x = x.

解:(1) = .(2) = .

点评:解这类题时,要认真比较等式两边分式的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的关系,看它们同乘(或除以)了什么样的整式.切记变形前后分式的值保持不变.

2. 把分式中各项的分数、小数系数化为整数系数.

例2将下列分式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2) .

分析:(1)中各项的系数都是小数,观察特点可知,只要将分子和分母同乘10就行了.(2)中各项的系数都是分数,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只要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12就解决问题了.

解:(1)== .

(2)== .

点评:解这类题时,要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通常情况下,若各项系数都是分数,可以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各项系数的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若各项系数都是小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分子和分母同乘10n;若各项系数不统一,有分数系数又有小数系数,要先化统一,再解题.

3. 改变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

例3下列各等式正确的是().

A.= B.=

C.= 1 D. -=

分析:A中同时改变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相当于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1,分式的值不变,故A正确;B中改变符号后分母应为 - x + y,不能只改变其中一项的符号,故B是错的;C中分子应为- (- x + y),显然等式不成立;D中(y - x)2 = (x - y)2,分子、分母同除以x - y后不应改变分式本身的符号,故D也是错的.

解:应选A.

点评: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进行变化,即同时改变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4. 对分式进行约分.

例4约分:.

分析:首先将分子、分母中的每一个因式的最高次项系数化为正数,然后再对每一个能分解因式的多项式进行分解,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子、分母中的相同因式.

解: =

=

=

= .

点评:将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则公因式取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与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积;若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或含多项式的因式积,则应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再约去相同因式.

5. 对分式进行通分.

例5通分:,,.

分析:先将每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确定最简公分母.因为2a + 2 = 2(a + 1),a2 - a - 2 = (a + 1)(a - 2),4 - 2a =- 2(a - 2),所以最简公分母为2(a + 1)(a - 2).

解:∵最简公分母为2(a + 1)(a - 2),

∴ == ,

==,

篇5: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四、说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置问题链,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设计的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形式上有:自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等。

六、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1、下列各式中,属于分式的是( )

A、B、C、D、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2、当x=____时,分式 没有意义。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方法,使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幼儿园阿姨要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苹果?

2、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抓住“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这几个关键字。为推导分式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三)、自学释疑 合作交流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说说看!

3、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

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①分子、分母应同时作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 2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出发点,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四)、训练操作 巩固新知

例2、下列分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2)

学生讨论、交流、口答,老师指导、矫正。注意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强调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反思:为什么(1)中有附加条件y≠0, 而(2)中没有附加条件x≠0?

练习:1、填空:(1)

反思:你是怎么想的?

2、下列各组中的分式,能否由左边变形为右边?

(1) 与 (2) 与

(3) 与 (4) 与

反思: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应注意什么?

(1) 都;(2)同一个;(3)不为零。

例3、化简下列分式:

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 ,并安排两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2)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3) 注意解题格式的强调。

强调: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式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化简下列分式:(1)(2)

议一议:你对书上小颖和小明的解法有何看法?与同伴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强调:分子和分母已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

分式约分的注意事项:

1、当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 。

2、找公因式(数字取各数字的` ;字母取 的字母,并且要取相同字母的 次幂。)

3、约分要 ,结果要化成最简 或整式。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等值变形的技巧;掌握分式的约分的方法;会把分式化成最简分式。

(五)、课堂小结 回味反思

说说我们本节的收获吧!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应注意什么?

3.化简分式我们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六)、课堂小测 共同成长

化简下列分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考查了学生进行分式约分的能力;以便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

(七)、布置作业 查缺补漏

必做题:课本第72页习题3.2【知识技能】

选做题:课本第73页习题3.2【数学理解】(3,4)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篇6: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2.理解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3.提高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学前练习

1.-7 ≤-5, 3+4>1+4

5+3≠12-5, x ≥ 8

a+2>a+1,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2)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随意交换位置吗?

(3)什么叫不等式?

目的:设计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场A种服装的价格为60元,B种服装的`价格为80元

(1)两种服装都涨价10元,哪种服装价格高?涨价15元呢?

(2)两种服装都降价5元,哪种服装价格高?降价15元呢?

(3)两种服装都打8折出售,哪种服装价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1:填空: 60 < 8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填空(1):60 < 8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填空: 4 > 3

4×(-1)3×(-1)

4×(-5)3×(-5)

4÷(-2)3÷(-2)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小结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四、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2< 3(2)6x< 5x-1

(3)1/2 x>5(4)-4x>3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 x-2+2<3+2

x<5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5x,得: 6x-5x<5x-1-5x

x<-1

例2.设a>b,用“<”或“>”填空:

(1)a-3 b-3(2)-4a-4b

解:(1)∵a>b

∴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

得 a-3>b-3

(2)∵a>b,并且-4<0

∴两边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

得-4a<-4b

五、变式训练: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3x 3y(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x -y(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x-m y-m(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若a-b<0,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a>b B.ab>0

C.D.-a>-b3、若x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小结

七、作业的布置

八、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

2.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测试题及答案

3.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4.《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5.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课件

6.《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7.《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8.不等式及其解集之说课稿

篇7: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分式表示现实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2)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3)了解分母不为零时分式有意义,能确定使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4)通过分数和分式的对比学习,体会类比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设计游戏 :请你从写有“整式”:2,3,s,a,x+y,t-2,的六张卡片任选其中的两张,分别运用“+、-、×、÷”四种运算,合成几个新的代数式。学生活动然后让学生说出几种结果,判断那些是整式,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分式)二.学生讨论:

(1)这些式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类似吗(2)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

与分数比较(1)形式:与分数一样,分式也是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2)内容: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整数,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整式。(3)要求: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字母;分子中可以含字母,也 可 以不含分母。

三、教师让学生读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B都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

注意: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且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

四、练: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

m m1,x8a325a2b2xy,,x625x2y

五、探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填表然后探究下面的问题。问题1: 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 问题2

分式在什么条件下值为0?

学生讨论:总结:问题一:分式中B≠0时,分式有意义; 问题二:分式的值要为0,需满足的条件是: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值不为0.

六、练习:

1、填空:(1)当x_____时,分式x值为0x11(3)当b_____时,分式无意义53b(2)当x_____时,分式2有意义 3x

(4)当x、y满足关系______时,分式xy有意义 x_y2、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x2 2 x2_

43、已知分式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x

2七、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第93页

篇8: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所以“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知, 得发展.通过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化、有形化, 指导学生的学习, 还能促使学生不断的反馈.本文就以《分式的基本性质》来阐述数学活动要做到以“理”服人:

一、“树理”, 需要问题引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总体目标中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和数学活动经验分别作出了明确要求.可见由问题设置情景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 我们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索, 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利用问题引领时, 应该本着“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让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想”、去“寻找”、去“探究”, 试着解决“为什么”.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 又初步建立了新知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知识”的主体.本节课为了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我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如21=42, 32=812等, 然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阶梯: (1) 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 如果t (h) 行驶了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 如果2t (h) 行驶了2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3) 如果3t (h) 行驶了3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4) 如果4t (h) 行驶了4s (km) ,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4) 如果nt (h) 行驶了ns km, 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 让学生感受到st, 2t2s, 3t3s, 4t4s, ntns相等的数学过程.

通过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知道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一个数, 得到的结果与原分式是相等的.如此设计, 使得知识的形成与建立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发现分式中的奥秘,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明理”, 需要交流讨论

新课程注重的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 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合作.而要有效的合作, 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必须的.所谓的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互相合作, 主动参与, 探究知识, 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 经常出现“课堂讨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出现一些讨论的假象, 使得讨论名存实亡.所以要让学生明理, 就应该精选课堂讨论的内容, 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讨论.

比如在本节课中, 通过“树理”, 让学生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而要彻底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还需要对它的明理.首先让学生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基本事实 (即当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者整式时, 分式的值是不变的) , 然后让学生处理a· (aa b+b)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a (a不等于0) , 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准确作答, 既把握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可见, 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不断生成, 从而让学生学会评判“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 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用理”, 需要学以致用

学生经过了“树理”、“明理”阶段后, 学生只是初步理解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对于它的拓展利用往往是比较肤浅的或是片面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习题, 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性质的理解.达到知识的有效巩固.同时也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起来.

比如在本节课中, 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题型来灵活地利用这一性质.第一, 关于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算.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第二, 设置分式的符号处理习题, 让学生明白要改变符号, 分子、分母应该同时改变符号.第三, 讨论分式中的字母变化后分式的值是否变化.比如:把分式x x+y y的x和y都扩大3倍, 那么分式的值是否变化?通过以上习题的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总之, 我们的数学活动需要以“理”服人.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从而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数学通报, 2001.

篇9:从分式基本性质到约分和通分

也就是说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的整式必须是同时,并且是同一个整式.

例1 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整式,使等号成立:

(1) =;

(2) =;

(3) =(a+1≠0).

【讲解】紧扣“性质”进行观察、分析,通过比较等式左、右两边分式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用分式基本性质作出正确解答.

解:(1) a(a+b);(2) x;(3) (a+1)c.

二、 注意理解②“不为0的整式”的意义

我们在应用基本性质时,应首先考虑同乘(或除以)的整式的值是否为0. 如果为0,则分式的分母为0,无意义. 并且所乘(或除以)的数或式子必须是整式.

三、 注意理解③“分式值不变”

理解分式基本性质的实质是恒等变形,即“形”变而“分式的值”不变,不能等同于等式的性质.

例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不含“-”号.

(1) ;(2) ;(3) .

【讲解】(1) 同时改变分子、分母的“-”号,分式值不变;(2) 同时改变分子和分式本身的符号,分式值不变;(3) 同时改变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分式值不变.

解:(1) =;(2) =-;(3) =-.

【变式问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分母第一项符号为正.

【讲解】此题要注意:分子、分母应先提取“-”号,再化简. 切勿把分子、分母首项符号当成了分子、分母的符号.

解:==.

下面我们再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带来的两种重要的变形“约分”和“通分”做出一些解读.

三、 约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式,达到约分的目的. 若分子、分母是单项式:先找出公因式,后约去;若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先“准备”,然后因式分解,再约分.

例3 约分:

(1) ;(2) .

【讲解】(1) ==;

(2) ==-.

四、 通分

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方法是先求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然后用每一个分式的分母去除这个最简公分母,用所得的商去乘它的分子、分母. 一般地,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叫做最简公分母. 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通分的关键.

例4 通分:与.

【讲解】确定最简公分母是(m+3)(m-3),=,==-.

篇10:《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1、 教材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是课改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教学内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知识间的联系:

七册:商不变性质 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十二册:比的基本性质

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是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这一新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的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结论和应用,而应有意识地突出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本课让学生经历:旧知唤醒(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新知猜想(分数中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如果有,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实践探究(看图分类)得出结论(研究卡)深化认识(对结论的理解,尝试练习,理解其中的变与不变,能用字母来表示式子)练习提高(基本题、综合题、加深题)数学建模(用字母来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联系)。让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在数学的层面上有一个较为完整、清晰与明确的掌握。

三、学情分析

前测:(问卷形式)

问题1:你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举例说明。

2:试着做一做下面这些题比较大小:

4/7○2/7 1/2○2/4 3/5○9/15

分析:暂无

结论:暂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渗透变与不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解决策略: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实践练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要点:什么是同时?方法是:乘或除以,要点:相同的数(0除外),最终: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解决策略:通过初步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结论能够摆脱表象的依赖,即对具体事物或图例,从而从而成熟地思考、理解。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提出猜想

1回忆旧知

活动:猜信封。通过猜信封中的数或算式,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媒体演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

通过谁能说一道与23商一样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媒体出示: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提出猜想:

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性质,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汇报后投影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验证猜想,建构新知

环节1、 看图分类

下面是一组相等的正方形,请写出每个图形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把相同的分数分在一起。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不仅明白它们相等,渗透它们是因为什么而相等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行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条件。

环节2、 讨论方法

师:你是怎么判断它们相等的?

师:它们相等,用算式可以怎么表示?

1/2 = 2/4 = 4/8

通过让学生表述怎么判断它们相等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研究规律

第一层:师:这些相等的式子,除了我们从图上看到的大小相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秘密呢?

利用研究卡进行研究。

确定的研究对象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

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得到的分数

研究对象与得到的分数相等吗?

相等( )不相等

猜想是否成立?

成立( )不成立( )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二层:教师通过追问和简单的练习重点处理分数基本性质的关键词,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师:为什么要0除外?

师: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说明。)

练习:2/3=( )/18、 6/21=2/( )、 3/5=21/( )、 27/39=( )/13

师:这里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生:分子和分母变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

环节4、质疑完善

3/4 = 3( )/ 4( )

师:括号中可以填哪些数?

预设:可以填无数个数

师:如果只用一个数来表示,填什么数好?

预设:字母

师:这个字母有什么特殊要求吗?(0除外)

得到一个初级的数学模型。3/4= 3X/ 4X(X0)

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阅读、内化,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进行第一次数学建构。

三、 练习升华

通过以下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初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5/7=( )/35 、3/4=9/( )、 3/( )=12/20、 16/24=( )/3

2、把5/6和1/4都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把2/3和3/4都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2/5的分子加上2以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5、 和 哪一个分数大,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

师:如果一个分数为A/B,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A/B=AX/ 4X(X0)或A/B=AX/ 4X(X0)

在这个环节中,数学的模型才真正的建立。模型一方面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意义,而且数学化地表示数学也是高年级学生所必备的。

五、作业p87-1、2

板书设计

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8

34

篇11:《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金沙小学

董志云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约分和通分方法的基础知识,也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而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做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数学思考方面: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解决问题方面: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感受“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2)情感态度方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体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之前的基础知识、抽象思维能力、知识变迁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稍差一些,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班里的学困生与成绩好的同学各占了二分之一,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班里成绩好的同学早就把这节知识预习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两级分化强烈,争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发挥“互帮式”学习作用,让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再次辅导,加强学困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相互了解,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同桌,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举两得。

三、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法:

采用实际操作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再用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最后用直观演示法: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法: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操作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想到分数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小主人。新课程提倡: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索和操作中我采用了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和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

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安排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老爷爷给三个儿子分田地,老大和老二觉得不公平,吵了起来,正好阿凡提路过,问清原因后,大笑了起来,说了几句后,大家不吵了,实际上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这样的故事导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贯穿在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2、感知规律

(1)首先让学生观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折一折纸。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3=2/6=3/9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从1/2=2/4        1/2=4/8     1/2=8/16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巩固教学效果。

(在练习时,发挥“互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操作中巩固认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即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五、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评估

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篇12:《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解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能力目标: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探索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适时引导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知识迁移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以旧知识导入,创设简单的情境、简单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准确地定位了教学的起点,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去学习。从而也自然的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本环节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自主学习独立反馈

自学课本第41页,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因为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学掌握,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2.4:1.6=60:40,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探讨比例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完善;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多层练习,强化感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第一类基础练习题,目的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是为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第二类是拓展题这是比例基本性质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结合了我的市级课题《课堂多元化反思的实践与研究》的理念。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体验成功

我会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所呈现的知识点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七、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及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并且喜欢学习数学。

(3)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具备一定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实践探究法为主,提问法和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5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不同长宽比的故事书、科学书,请学生根据书本下方的长宽比数据写出比例,顺势揭题。

(二)交流讨论,探求新知(20分钟)

1、教师讲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多媒体课件出示比例:2、4:1、6=60:40,然后向学生讲解: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

2、小组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能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吗?”,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这就是比例的性质。

3、同桌交流,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字母表示形式

思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三)巩固提升,深化知识(7分钟)

基础题:判断课件显现的数据中哪组可以组成比例。

提高题:根据乘法算式:2*4=1*8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5分钟)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我将布置以下两项作业:

1、分层作业

2、实践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写成分数形式:2、4/1、6=60/40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ad=cd或cd=ad

图文搜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4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两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4《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解比例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二、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了“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观察分析、猜测验证、运用迁移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

立足于学生的学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四)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2:163/4:1/85、4:2、710:6(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那你能不能从中任选两个相同的比把它组成等式呢?”然后学生汇报。最后师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师: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这一环节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自学课本41页,并汇报交流说出黑板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2、进行验证,确定性质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动手计算。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另选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第2题是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地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第41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51页练习六中的第1、2、3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种情景下,用出示例1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

(三)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1)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2)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 “解比例”作准备。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重点)

教学设计三环节

二、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活动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活动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兔博士网站中提供的关于国旗通用的五种规格:

(1)长288cm,宽192cm;

(2)长240cm,宽160cm;

(3)长192cm,宽128cm;

(4)长144cm,宽96cm;

(5)长9 6cm,宽6 4cm;

请你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计算一下它们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小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写成一个等式,像这样

240:160=144:96

240/160=144/96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总结归纳比例的概念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交流:

试着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内项积=外项积

师生共同总结:

基础练习一: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

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3)8:6和1/6:3/4

(4)3/10:1/4和6/25:1/5

基础练习二:

上午10时整,在空地上直立了6根不同长度的竹竿。测得这些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如下表:

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

3

2.5

2

1.5

1

0.5

影子长度(米)

6

5

4

3

2

1

竹竿高度(米)

(1)写出竹竿高度以与影子长度的比,填在上表中。

(2)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三个比例。

拓展练习:

试着利用8的四个因数组成四个比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3:2=( ): 6

( ):12=2:6

课后反思,教学相长:

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二、是对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是灵活驾驭课堂的即时生成,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积=外项积

板书: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上一篇:防止和避免拉推荐票拉选票下一篇:笔盒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