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2024-04-20

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精选6篇)

篇1: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酸的和甜的》评课稿

黄宅中小 郑湛然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黄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朗读,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学习的热情,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 1.本堂课上课伊始就与众不同,教室让学生品尝准备已好的饮料,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老师带去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为学好本篇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黄老师注重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黄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张图片,以及几个生字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学生都能够走进课文。3.语文课上的情景剧,课上,黄老师,请了一只“猴子”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教室一边朗读,学生一边表演,朗读加表演,学生的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不会随着时间而开小差,去做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当然,这节课还有几点做得不足的地方:

1.二年级属于低年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字词的能力,除了会读,会认,教师也应该相机的培养学生这种能力。黄老师对关键的词句,如“一定”等,启发学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看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词语。

2.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的语言更应该丰富。一堂好课,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真听讲,我觉得激励性的评价的语言也很重要,这关系着学生的听课效果,关系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2011-11-4

篇2: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朗读,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学习的热情,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听了本节课的感受。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本课张老师创设了愉悦的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课前交流时,让学生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布置开放型作业时,张老师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吧!除了给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张老师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张老师先鼓励学生自主

识字,再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如“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张老师能大胆把时间放给学生,鼓励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再进行小组展示读,评读,赛读。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生的更好学习铺路架桥。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教学中,为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张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主要体现在: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展示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本节课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2).时间分配有点不很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老师精心设计,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课堂上,她利用多媒体课件、葡萄架道具以及小动物头饰等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童话世界。另外,她还像一位大姐姐,用自己亲切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与小动物们同喜同乐,同急同忧。当她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那诱人的葡萄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真是垂涎欲滴。整节课都是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那么的和谐,学生学得是那么的轻松。

(二)朗读想象,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是低年级的训练重点。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李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交流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狐狸、小猴子等语言、动作的语句,使学生充分地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者能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小狐狸和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李老师能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读书有不同的感受。如指导学生读狐狸的话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读法;在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这一问题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等。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语文课中如何指导学生主动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情感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不再让老师牵着走的乐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陈老师在讲到小狐狸够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时,就抓住时机,主动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目的更明确,思维更活跃。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为了向这一目标努力,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李老师大胆地尝试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学完小狐狸这部分后,她问学生喜欢先学哪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四)品词析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阶段是语文素质的初步形成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养成。二年级属于低年段,应该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词句的能力。这节课,陈老师对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了两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看动画、换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了词语,积累感悟语言。这种精雕细刻式的阅读和讨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当,理解了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妙处。

(五)演议结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本剧表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它能让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演一演”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兴奋点和创造力,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教者通过让学生评价小动物,对小动物说说心里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要敢于尝试”的道理,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教学的切入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本课课题是《酸的和甜的》,内容也是围绕小动物们对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做法。那么,如果用“同学们,你们知道谁说葡萄是酸的,谁说葡萄是甜的,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进行讨论,则使课文在处理上整体感更强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激励评价的语言应更丰富。

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本节课,陈老师很注重体现评价的多元性,采用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形式,但在老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语言有些贫乏,没能在学生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在以后教学中仍需加强。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3:“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 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 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 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2) 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 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 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2)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 掌握其性质, 合理地利用它们。

(3) 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 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引入新课。

2. 实验10-2:

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 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 填写第50页表格。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 观察变化, 记录现象, 归纳总结, 填写第51页表格。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 演示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回答问题, 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 引导学生活动与探究。

严格按照活动要求, 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第53页表格, 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适当引申内容,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并复习本节内容。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 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 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 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 学生学得越累, 效率越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 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 使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满意。

2. 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课堂的主体程度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 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 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决定要素。将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 会调动学生所有器官, 提高学习兴趣, 对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入、记忆深刻。

3. 老师的进步来自于交流反思与不断地学习

篇4: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三重表征 酸的化学性质 分阶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79-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用语、溶液和酸碱盐经常成为初中化学学习的三个分化点,特别是酸碱盐部分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且与此相关的习题综合性强,因此,酸碱盐成为初中化学学习最大的分化点。初中酸碱盐的知识与高中“离子反应”等知识联系紧密,初三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对酸碱盐反应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其高中的后续学习。

笔者在参加近5年的广州市教研中,广州市教研员李南萍老师、戴光宏老师和王季常老师都强调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一体化,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要为学生高中化学知识的后续学习服务。

“酸碱盐”的教学属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对于“酸碱盐”的教学策略,如果运用“三重表征”方式进行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认识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开始,应用“三重表征”方式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来学习碱和盐的化学性质。本文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进行酸碱盐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酸碱盐的知识。

二、理论基础

1.“三重表征”的含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毕华林教授认为化学学习的基本领域包括:①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③化学式、方程式、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与数字世界。因而,要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物质,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三重表征”思维方式。

2.元素化合物教学“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构建方式

“三重表征”是化学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物质的各种表征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运用“三重表征”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多媒体素材、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接着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最后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三、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案例

1.教学内容

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酸的化学性质”为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即盐酸、硫酸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和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以及盐酸、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2.教学目标

①知道酸溶液中都存在H+,推测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分组实验完成盐酸、硫酸与指示剂的实验,能够说出盐酸、硫酸与指示剂反应的现象,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现相同颜色的原因,建立酸与指示剂反应的三重表征。

③通过回忆金属与反应的条件,能够说出Mg、Zn、Fe与盐酸、硫酸的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的原因,建立酸与金属反应的三重表征。

④观察铁锈、氧化铜与盐酸、硫酸反应并说出反应的现象,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原因,建立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三重表征。

⑤通过对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组成(结构)”的学科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利用微粒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4.教学过程

【引入】蚀刻工艺:酸吃掉金属

环节1: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推测酸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所摆放的盐酸和硫酸两瓶无色溶液,你能说出它们的微观组成吗?

【讨论】展示这两种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从物质的类别看,它们是否属于同类物质?为什么?

(2)这两种物质是否会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微观表征】阴离子分别是Cl-和SO42-.但阴离子都是H+,故它们都属于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推测它们可能会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回忆盐酸、硫酸的微观组成,展示盐酸、硫酸的微观粒子图,分析盐酸、硫酸微观组成的共同之处,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盐酸、硫酸这两种物质的“微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酸化学性质之一: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建立酸与指示剂反应的三重表征

【分组实验】盐酸、硫酸分别与两种指示剂的反应。

【宏观表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

【讨论】两种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究竟是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得盐酸、硫酸与石蕊、酚酞反应的“宏观现象”,通过回忆盐酸、硫酸的微观组成,讨论盐酸、硫酸为什么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实现由“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环节3:通过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引出酸化学性质之一: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建立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三重表征

【游戏】“寻找灰太狼”的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宏观——符号表征】回忆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并书写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宏观表征】反应物都是金属和酸,生成物都有氢气

【教师小结】镁、锌、铁等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氢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盐酸、硫酸都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究竟是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灰太狼”的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回忆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现象,书写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现由“宏观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转换,通过讨论盐酸、硫酸为什么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实现由“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

环节4:观察铁锈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建立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三重表征

【学生回忆】铁生锈会产生哪种物质?化学式是什么?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什么?

【教师设问】当铁锈遇到稀盐酸,会发生反应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可能会反应

【演示实验】铁锈与盐酸、硫酸分别发生反应

【宏观——符号表征】请同学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述】盐酸、硫酸不仅可以与铁锈发生反应,还可以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补充实验】氧化铜与盐酸、硫酸分别发生反应

【宏观——符号表征】请同学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的回答】反应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物都有水。

【宏观表征】金属氧化物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水。

【讨论】盐酸、硫酸都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水。究竟是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讨论】利用上面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当铁钉表面的铁锈被清除完,酸将与铁发生反应。会腐蚀金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铁锈、氧化铜与酸反应的“宏观表征”,通过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获得铁锈、氧化铜与酸反应“符号表征”,最后通过讨论为什么盐酸、硫酸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的切换。

环节5:总结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溶液中都有H+

【微观——宏观表征】由于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因而具有一些相同的化学性质

1. 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 酸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3. 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练习】“蚀刻”福娃印刷模板

“蚀刻”是制作印刷模板的一种方法.现用“蚀刻”的方法制作“福娃”的印刷模板,制作过程如下:

①用稀盐酸除去金属板表面的“锈斑”,再进行打磨处理;

②在金属板上镀一层防酸材料——蜂蜡;

③在上面刻出“福娃”图象;

④用稀盐酸对其表面进行处理,稀盐酸就能“吃掉”金属;

⑤除去蜂蜡镀层,金属板上显出“福娃”。

根据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印刷模板的金属可选用             (选填“铁”、“银”或“铜”)。

(2)制作此模板依据的原理是                                          。

(3)写出制作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酸的化学性质,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酸的化学性质的认知图式,建立起酸的化学性质的三重表征。习题的设计呼应课前创设的情景,也是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巩固。

四、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分阶段教学

新课的教学是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学习了这节课之后在学生的脑中对酸的化学性质会留有这样的印象:盐酸、硫酸之所以有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有H+。例如,2012年广州市中考题第25题就是对酸的共性的考查。题目中首先让学生书写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现象,再告诉学生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的原因。

例1:实验室有盐酸、白醋、柠檬酸三种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向三氧化二铁中放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说明白醋、柠檬酸溶液和盐酸中都含有的离子是       。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后,对酸的共性的理解并不存在障碍。但是对酸的个性的理解是存在障碍的。因此,酸的化学性质第三阶段的学习就是对酸的个性通过习题进行巩固练习,适合在中考复习课中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几道对酸共性和个性考查的题目,学生通过对比来学习酸的共性和个性。例如,2013年广州市中考题第21题就是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考查。题目中首先让学生书写稀硫酸与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钡的化学方程式,再让学生选出哪些反应属于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硫酸的化学性质是否全部都是因为H+引起的。硫酸在水溶液中不仅可以电离出H+还可以电离出SO42-.其实硫酸与氯化钡之所以能够发生反应中,是因为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所以,“SO42-”才是正真的主角。

例2: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      性。

(2)写出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铁粉反应:       ;

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

③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填编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的是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②制造药物氯化锌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无论是对酸的共性的分析,还是对酸的个性的分析,学生都可以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方式进行。主要的分析过程为: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符号表征),再描述出反应的现象(宏观表征),再根据方程式和现象,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产生宏观现象的原因(微观表征)。

五、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思考

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三重表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意义建构,有利于他们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三重表征”教学同样适用于“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盐的化学性质”的教学。

通过第一阶段《酸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学习和第二阶段酸的共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碱和盐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遵循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碱和盐的共性。

《酸的化学性质》应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方式的延续和巩固。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建构,启发学生形成酸碱盐的学习思路,突破酸碱盐的学习难点。

(此论文是广东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课题编号:GDXKT2927)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毕华林,黄婕.国外关于化学学习水平的界定与研究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

[2]纪新慧.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叶静怡.“酸碱盐”的分阶段模式支持下的有效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4]郭建虹.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

[5]李友银,蒲绪凤.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6]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5:《小数的性质》评课稿

一、课堂教学目的明确,过程流畅。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的性质教学在后继知识的教学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教师确实了如指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也有明确、具体的显示和反应。教师首先通过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引入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小数的性质”。接下来,教师通过对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长度进行比较,初步得出了规律。在此基础上师生利用图形再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最终总结出规律并做了针对性练习。可以说整节课环环相扣,各环节时间也安排的恰到好处。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较为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得以充分的展示:首先是熟练程度较高。教师对教材熟悉,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讲述熟练,表达自如。其次是语言能力强。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清晰、生动、无语病、逻辑性强。第三是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字体工整、规范。另外,教师在教态和教具使用等方面均有较佳的表现。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沉着稳健,教具运用自如,演示准确。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

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如何发现规律远比知道这条规律重要,因为这里有做研究的态度、做研究的方法。纵观这节课,我们可以发现在小数性质的发现、验证、归纳及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都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没有被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设计时,都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方式要多样化。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这些都是我的课堂中还欠缺的。

四、合理安排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篇6:评课稿,高中化学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化学方程式计算评课稿 本次化学教研活动听了经验丰富的候明辉老师的一堂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堂新课。候老师是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的

1.知识回顾: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2.新知识传授:计算类别;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步骤进行的。

3.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基础的步骤。本堂课的优点如下:

1.学生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2.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时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解题的基本步骤体现学习的自主性。4.多次强调书写步骤,把本课的重点体现出来。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本堂课虽然体现了基础性,但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拔高题,这样优秀生没有“吃饱”。建分层教学。

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篇二:高二化学评课稿

高二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李明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安晓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篇三:最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 >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 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篇四: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 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五:关于高中化学的四点“评课”建议

关于高中化学的四点“评课”建议

作者:吴彦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角色变了,“评课”的关注点也应该随之变化。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时间分配四点,对高中化学的“评课”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评课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9-01 “评课”是中小学教研中常见的活动,高中化学评课也是高中化学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

一。传统的“评课”主要是用于甄别教师的能力,其结果多与教师的评优、职称晋升等相关,所以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把目光放在授课教师身上,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教材这些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忽略不计。本文认为,“评课”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以“评”促“教”。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化学“评课”给出四点建议。

一、教材处理 虽然,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但是在使用时还是应该因地制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是现代课程论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相反,教师的工作是带有很大程度的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创造的主要依据而已。

对高中化学来说,“评课”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授课要完全遵照教材或大纲内容的传统观念。在“评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师是否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另外,在“评课”之前,作为“评课人”要先知道什么是好的教材处理方法,例如注意课程衔接、“先物质,后理论”、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等。

二、教师评价

不论是在传统还是新型的“评课”,教师都是焦点,对于教师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理论

这里的专业理论除了化学知识外,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教师正确课堂教学的指导和保障,并且能够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以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在限定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效果而是用的语言。在“评课”中要注意教师是否有过多的口头禅,例如“是不是”、“对不对”、“是吧”等等。还要看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展现出教师饱满端庄的教学态度,是否具备丰富新鲜的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出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否展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板书也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板书是否美观精巧也是“评课”的内容。

3.教育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提倡“以学为主”的教育方法。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老师讲的越少越好,甚至还做出硬性指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来说,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仅仅意味着“少讲”,而是应该追求“精讲”;化学教师追求目标不是“量”,而是“质”,应该由学生去做的,老师绝不包办,但学生不能理解的,老师应该给与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4.问题设计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问题设计。“评课”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利用问题,渐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变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创设情境,增强提问环节的课堂气氛。

5.课堂组织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中化学内容繁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且枯燥,所以“评课”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化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课堂组织能力的强弱主要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钻研教材,是否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等因素有关。教师只有对这些因素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授。

三、学生参与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直接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成败。“评课”要求教

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课堂反应的积极程度和课堂参与的程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自觉提问。另外,虽然化学属于理科的课程,看似与人文无关,但是仍然要考查教师是否与学生共同探索,真诚交流;是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味。

四、课堂时间分配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课堂中如何做到时间分配,关系到课堂的效果与效率。良性的时间分配,是在有效的输入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输出。每节高中化学课的课堂时间至少要分为以下几部分,教师精讲点拨、课堂练习、师生交流、学生独立自学、各小组讨论等等,且各部分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要合理,建立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

五、结语

上一篇:“游戏点亮快乐童年”主题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晚出西射堂诗,晚出西射堂诗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的意思,晚出西射堂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