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

2022-09-11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国上下对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也进行了全面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 一蹴而就, 而是要有阶段有层次的进行。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 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 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

1 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传统教学和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此阶段: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 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 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按照教学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此阶段可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

1.1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 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 o w e r p o i n t、Authorware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 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 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 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 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2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 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 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 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 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 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 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 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1.3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 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 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 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2 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 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按照对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 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四个层次, 每层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2.1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 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 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 如何合理的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 这些都关系到个人和团队的成败。

在此层次, 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 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 在信息社会里, 学生只有找到资源才有创作、发明所言。

2.2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上一层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过程中对事物综合的了解和学习。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该层次的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

2.3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 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 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

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 也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学习, 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技巧和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 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留言板等。

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的伙伴相类似的学生, 然后共同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 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 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要实现角色扮演一般采用实时交互的网络工具, 如:net-meeting、视频会议、多功能聊天室等。

2.4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例如:我们学校的一些课程, 都是直接挂在网上, 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问以及讨论, 效果很好。

3 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前两个阶段的七个层次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 他们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为了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还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育内容改革

目前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如下:教材的难度增加, 重视基本理论, 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 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 教学内容少而精, 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 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教材的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 尤其是超媒体技术, 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3.2 教学目标改革

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 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 (1) 信息处理的技能; (2) 问题解决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学习能力; (5) 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3.3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 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 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活动安排的分组上, 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 实行异质分组。让学生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 以协作的方式, 愉快的完成作业。

虽然我国很多基础教育院校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课程整合。但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 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

摘要: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间过程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 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架设桥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技术的应用.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下一篇: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