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2024-04-21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通用10篇)

篇1: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篇2: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教育的秘密在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学生,才能接纳学生,教育过程中你才会有耐性和韧性。每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这样想:“她是我的教育对象,我正在研究怎样才能教育好她。”这样我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气得你吹胡子瞪眼,事情还搞得一团糟。其实,我们换位想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在与她多次接触后,我渐渐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乖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是进步的良药。对于她每一次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这一次也不例外。她进来后,我让她坐下来,还没有等她开口,我就先说了:“小平同学,我今天要表扬你,你有进步!”听到我说“表扬”,她诧异地看着我,脸色好看多了,我接着说:“你说说看,你与前面进办公室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她想了一会儿,茫然地摇了摇了头。我说:“你听我说说,你看是不是这些地方有进步。第一个进步是你到了我办公室门口,没有高声吼叫,是不是?”她点点头,我接说问:“第二个进步就是你看见我在和老师交流,你在门外招手示意有事找我,没有直接闯进来。”她又点点头,脸上已有一丝笑容,眼睛开始发光。 “为什么我说你没有高声吼叫是进步呢?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气氛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她在操场上玩,几个男生在打球,几个男生几次把球打到了她的身上,她认为是这几个男生故意欺负她,所以跑到我这儿告状来了。“还好,是件小事,好处理。”我心里想。我叫同学到教室找来了那几个男生,并叫小平同学先回避一下,然后我就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和小平同学说的差不多。接着我问这几个男生:“你们通过这事发现小平同学有进步吗?”一个说:“她没有原来那么凶了。”另一个说:“要是以前,她非要来打我们不可。”我说:“是呀,小平同学生都有进步了,你们呢?你们是几次打到她的身上,凡事不过三,她当然认为你们是故意的。”这时,有个男生指指门外,我明白了,门外有人在偷听我们的谈话。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在几个男生面前把跟小平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并提醒他们以后活动多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要向小平同学学习,共同进步。我想门外的她一定很高兴。男生走后,我又叫小平进来,叫她大度一些,不要过份计较,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她点点头,给我说:“我原谅他们了。刘老师,

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篇3: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韦某,男,14岁,初一就已在我班就读,父母去了广东打工。小学时父母就把他交由爷爷奶奶照管,当时他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以较好的成绩以及优良的品德来到 我校就读,离开了爷 爷奶奶寄 宿在学校。他父母只是按时汇生活费回来,对他的学习无暇顾及很少过问。刚开始他表现良好,上课时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被选为 班干。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一个学期后,我发现他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交,逃课。

2.缺少 父 母 关 爱,心 理 不 能 健 康 发 展。 学 习 不 适应,成绩急激下降,自信心不足,不敢面对现实。

3.焦虑自闭、人际关系 紧张。一学期 后,他申请不住校,到学校外面租房,父母应其要求只是按时汇款回来,他产生被遗弃感。

4.自我控制能力差,调皮好动,无法克制 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放学回到出租屋后没有父母管理,受不了网吧的诱惑,常跑去上网。

二、问题分析

1.他父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教育的问题,缺乏沟通交流。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 缺失和心 理失衡导 致其不能 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紧张,不愿在校住宿。

2.父母没对他严加管教,放任自流,长期得不 到约束,加上自我控制 能力差,从而导致 他贪玩,不完成作业,偷去网吧上网。

3.父母都不在身边,他的想法、需求都无处诉说,长期以来就形成孤僻的性格。别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还有其他长辈或亲人的关怀,而他没有,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加上平时在学校没有老师表扬,同学关心、帮助,他由原来班 里的好班 干变成任 何活动都 不想参加。

三、措施实施

1.我通过电话与他的父母交流,希望他们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 任,平时多打 电话回家 关心自己 的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2.孩子犯错误时 不要只是 粗暴地打 骂,要讲究方法,及时纠正,并多鼓励,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 误,并能慢慢改正。

3.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多问同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4.作为他的科任教师,我会在他 进步后给 予表扬,让他找回自信。发现他的问题,有策略地提出并帮他改正,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5.针对实际情况,把孩子的注意 力吸引到 学习上,让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这是一个合格学生的起码标准。

6.用自己的爱打动孩子,因为父母 长期不在 身边,孩子缺失了亲情,一名好的 教师就要 做到关爱 每个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在你浓浓的爱中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教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学校、教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我县 有大约36735个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 题其实也 是中国特 定历史时 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的父母来扛或把责任推给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成立了“农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士能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好的做法及其他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摘要: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分析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竭尽全力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篇4:山区留守儿童转化教育案例

一、爱心浇灌,倾情培育花苗

1.思想上交流沟通

上课之余,我尽量多抽一点儿时间,跟小猛接触、交流。我终于了解到:其实小猛的本性不坏,他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做个好学生,只是因为自己的自制能力低,加上父母外出工作,家里无人看管,所以就形成了这种恶习。在弄清楚这些原因后,我就利用课后时间多与他谈心,讲一些与他同龄孩子的故事,和他一起阅读一些品德高尚的名人传、思想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或电影,描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唤醒他内心的向往。

2.生活上关心帮助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待进生更是如此。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对待像小猛同学这样的待进生,我更多的是从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发现他衣服穿得不够整齐时,我就悄悄地把他拿拉到一边来,帮他整理好衣服;有时衣服的扣子掉了或线头裂开了,我就及时帮他缝补好;有时发现他感冒流鼻涕了,我就拿出纸巾帮他擦鼻涕,严重的话,我还买药给他吃,并教给他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午餐时,我也时常去关照他,询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有没有吃饱;遇到下雨天,他没带雨具回不去时,我就顺路护送他回家……

二、真诚关爱,精心呵护花蕾

1.利用集体力量帮助他

待进生更渴望在学校被教师肯定、被同学认同。我充分地利用每次班队会,开展一些有关乐于助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关心帮助小猛;同时鼓励学习成绩好而又有威信的优秀生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让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放弃和排斥;另外,我还特意安排一个性格开朗且乐于助人的同学与他同桌,让他在优秀生的潜移默化下,在集体力量的影响下,较快地学会了很多规矩,走上正轨。

2.创设参与机会改变他

为进一步帮助小猛找回学习的信心,在集体活动时,我就留心根据他的实际能力,设计一些他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有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答;课后练习时,总让他做最基础的题目……小猛的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慢慢消失了,继而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多次家访,我建议其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多关心、多照顾,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耐心教育,从容等待花开

1.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待进生的信息反馈,降低要求。如,布置给小猛的作业可以从易到难,逐层推进,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课堂上可以优化学法指导,适当减轻学习压力。针对各人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改善自己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思想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对于小猛的这个转化过程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宽容、耐心等待,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中稳扎稳打,逐渐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2.以生为本,关注差异

对于我班的这些待进生,我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来进行相互竞赛,互相促进。在这样的你追我赶的氛围下,不仅产生了竞争意识,也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小猛同学在班级的待进生中较有号召力,于是,我把他们组织起来让小猛同学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上的管理,遇到难题全班一起帮助解决。

春节前夕,小猛用他母亲的手机给我发了一则这样的短信:“老师,您就是一朵美丽的山百合,在大山里静静地开放,芬芳了整个山谷,洁净了我们的心灵。”温馨的话语,让我有勇气继续大踏步地行走在支教的山路上……

转化待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用一颗平常心,从容等待花开。

篇5: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杨忠宝是班里一个有名的“另类学生”,父母离异,他大部分时间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奶奶年纪较大,忙于家务,对他疏于管理,导致该生学习习惯差,自制能力也不如人意,常常无缘无故地欺负其他同学。四年级时在一次集体劳动中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竟将同学的手咬破,流了很多的血,在同学和老师中引起了喧然大波。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成了老师和同学一致公认的“另类学生”,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五年级升级后,他成了我班的一员,为了促其上进,我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鼓励他。去年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把“进步生”的称号给了他,第一次拿到奖状,他不禁喜形于色,作为班主任,我也暗暗替他感到高兴,心想:这下他肯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哪知这学期,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屡次欺负其他同学,作业马虎,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几经教育不见成效,我十分苦恼却又束手无策,渐渐地对他失去了信心„„奇怪的是,这段时间他却大有长进,不但作业一丝不苟,而且上课积极举手,碰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向我请教,这种变化令我欣喜万分,又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哪一个教育环节激发了他的上进心?

一次和任教数学的马老师谈到了他,马老师向我讲述了一件事:前段时间,由于家长再三反映他欺负同桌,我一气之下,把他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那张课桌上,马老师知道后说:“我要看杨忠宝能不能改,如果能改的话就让他坐到前面来„„”就是这句话,让他对马老师信赖万分,经常向马老师请教问题,有时还和马老师聊聊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亲其师,信其道”,渐渐地,他的数学作业也工整多了,数学课表现也积极了„„

听了马老师的一席话,我恍然大悟,马卡连柯曾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作为班主任,对待班里的“特殊学生”,起初我们常常是充满热情,积极引导,满心期待着他们会因为老师找他谈了几次话、补了几次课就会彻彻底底地“洗心革面”、“幡然悔悟”。殊不知,教育学生是一个艰苦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这样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方面更容易产生反复,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更大的耐心,投入更多的热情。如果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对他们失去信心,转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了对抗心理,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篇6: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又出现了一次齐刷刷举手的情景,小丽那双小手特别的高,她竟激动得站上了板凳,一边跺着小脚一边挥舞着自己的小手,自然地她的小手特别地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当时真有点怒火中烧。“宽容那些有缺点的孩子,并用你的一腔真情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耳旁回荡的这句温馨提示压住了我心中的怒火。我立即用手示意她赶快从板凳上下来,她看了手势很不乐意地跳了下来。本想让她第一个表现一下,可她的回答……想到这,我把目光转向了别的同学。突

然,教室里传来了笔乱画和撕东西的响声,我循声望去,看到小丽嘟着嘴、耷拉着脑袋、一眼埋怨地看着我,毋庸置疑,肯定是这位令我伤透了脑筋的学困生。我们的眼光相遇了,可我看到她没有一丝悔意,左手又拿起语文书重重地摔了一下说:“每次都不喊我。”哎呀,这孩子的脾气可真不得了呀,我教书快十五年了,可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遇上这么难搅难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女孩子。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小丽,你给我站起来。”我开始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脸上的浅笑早已消失得无了踪影,板起了面孔、瞪圆了眼睛。“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下课后到办公室说清楚。”后面的十几分钟,就在一种比以往缺少些融洽、激情的氛围中草草收场了。此时这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我心中熄灭了。

我怒气冲冲回到办公室,正好师德本上的小诗呈现在我眼前“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美丽。”是呀,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常常会犯错误,况且是小丽这样的留守儿童呢。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岁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小丽耷拉着脑袋出现在我面前,等待暴风雨似的批评。我拉着她的手真诚地说“孩子,老师错了,老师为刚才的事给你道歉,你是让老师最骄傲的举手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孩子……”“老师,我错了……”

她哭了,她错了,她也变了,她的坏习惯逐渐改了。记得一次教研课上,她是唯一一个进入朗诵角色的孩子,这真是宽容的收获,赏识创造的奇迹啊!现在,这孩子的情况虽然反反复复,但我一定会继续赏识她,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懂得去赏识,它就会越来越亮,甚至光芒四射。

篇7: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篇8: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我所在的心理辅导室里经常会收到这些孩子的来信。其中以晓曼的来信最有代表, 我把它提了出来, 作为特殊案例进行辅导。求助来信:“老师你好!我是个初一的学生, 今年只有13岁。你们怎么也没想到我的住房有多宽, 我一个人住在十多间房子围成的一个四合院里.因为没有人管我, 所以我学习也不好,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喜欢我, 我非常孤独, 希望和你说说话。平时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父母在家的日子, 我每天最讨厌的时间就是晚上, 我常常感到非常害怕, 总觉得家里这么多的房子就我一个人如果有人来欺负我我还没有办法呢.....老师, 没有父母的日子我真的很孤单, 看到其他同学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我就非常难受, 我象一个被遗弃的孤儿, 我甚至想到这样的日子我坚持不了的时候我就要出去闯社会了.你知道我最可靠的保护神是谁吗?是我的小狗沙沙!我高兴的时候给它唱歌, 不高兴的时候拿它来出气。也许是它也感到孤独的原因吧, 不管我怎样拿它出气, 它也缠着我, 我们真有点相依为命的感觉。但是, 最近我似乎感觉到特别难受, 上课也听不进去, 就想到爸爸妈妈那儿去找他们, 在那儿打工算了......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呢?”

面谈了解到的情况:晓曼是个弱小的女孩, 幼稚的脸上表现出孤独和害怕。衣着朴素干净, 很少有笑容。晓曼这个13岁的小孩子原本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 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只能一个人孤单的体验着与父母分别的痛苦, 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一个人生活也太放心了!我及时的给她回信并约好第二天中午到“心语室”和我面谈。

一、造成孩子现状的原因

(1)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家里的条件本来就不好, 加上父亲在家里要是没农闲的时候他就到外面去赌钱, 为此他们家没有过一分钱的存款反而欠下许多外债。现在到外面挣钱要好得多, 父母都不会去赌博了.而且还还了一些债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正是应该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呵护的年龄而父母却不在自己身边, 成长的烦恼无法得到排解;

(2) 自学校对她的忽视, 尤其是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 晓曼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而非常自卑, 她没有好朋友而内心世界极度的孤独和空白, 还有来自于社会对孩子的漠然, 她只能每天和小狗作伴。

二、心理疏导让她走出孤独

1. 充分尊重晓曼, 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

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让孩子尽情倾诉,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并完成心理测验。我马上做了这几件事情:A.和她建立良好的关系, 把我对她的担心和关心同时传递给她, 让她感觉到一丝丝温暖。希望我能够成为她的朋友和大姐姐, 有什么烦恼可以来找我。B.我及时联系到了她的家长, 向他们说起孩子的情况。并希望他们多和孩子交流, 因为孩子马上到了青春期, 是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爱的。孩子的父母同意了我的建议, 我还给家长留下了我的电话, 希望他们每周至少和孩子通一次电话, 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C.我找到孩子的班主任, 向他反映了晓曼的情况, 并和班主任一起讨论如何让这个花季女孩快乐起来。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也知道一些, 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

2. 温暖的交流配合日记成长。

3个月后, 她来到办公室, 把成长日记交给我。一篇《没有你的日子我也不孤单》中她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现在已经懂事了, 我们今天学了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里面的主人公在她的爸爸去世的瞬间就仿佛长大了。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没有她那样坚强, 但是我还是长大了!不是吗?以前我最喜欢的朋友就是我的小狗———沙沙, 我有什么烦恼都只能跟它讲。现在不一样了, 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大姐姐, 同学们都来关心我帮助我。我每天晚上做了作业就睡觉, 有沙沙这个“警察”给我值勤我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害怕了。我现在学习也上去了, 说来也怪, 好像也没那么想妈妈了......你们在外面就放心的挣钱吧, 早点把帐还了我们一家就可以团聚了......”我流着泪看完了孩子的日记, 我不知道孩子的父母看到她的这段日记会怎么想, 我除了对晓曼的顺利成长而感到欣慰而外, 替更多的象晓曼一样的孩子担心。其实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 他们还将会遇到青春期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做父母的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生存下来, 更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给他足够的爱, 让他健康成长。当父母都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 这些问题就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了。在本案例中, 与晓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全面地掌握了晓曼的情况, 取得了晓曼及其父母的信任是成功的关键。晓曼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 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晓曼调整认识观念, 从而改变了晓曼的负性情绪。

篇9: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组织“留守学生”与班上优秀学生结对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定得成绩。现在班级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案例

班上有个叫王惠玉的同学,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直由姥姥、姥爷照顾,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性格内向,再加上刚上一年级胆子小,所以在校一直寡言少语,老师问话也不愿多说,不爱与同学交往,开学三周中竟尿裤子两次,问她什么原因也不说,我得知这些情况后,多次给她的姥姥打电话,有时也邀请她姥姥到校了解情况,得知她的姥姥平时很少带她到外面去接触其他人,使她胆子特别小,不愿与人沟通。我就多次找她谈心,“你平时喜欢做什么?”“你父母亲多久回来一次?”一个个问题扣开她的心扉,每天早上我都主动笑着与她打招呼,经常抱抱她,亲亲她,时间长了她也会主动问我好。“你真行!”“你做得很好!”一句句赞扬树立了她的自信,于是她的目光不再呆滞,她的手在课堂上高高举起。我还让同学们主动接触她,“我们一起玩吧!”“我有尺子,给!”同学们的热情驱散了她的羞怯,天真的笑容是她脸上绽开的花,串串欢笑是来自心灵的声音。现在每天早上她都会来到我身边,笑着跟我说回家的事,我说让我亲一口,她便会主动让我亲一下,才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刚开始有不会题也不敢问,成绩一直在后面四、五名,现在成绩在前面,还担任了小组长,工作认真。和同学关系也很好。

在暖暖的情意中,她快乐了、开朗了,我们也感受到爱的力量。

篇10: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与爱同行

赵贺维

教育历来倡导一个真爱,但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也会失误,不是因为爱的不真,而是太认真了,一动真就十分敏感、计较,就会抓住学生的错误狠批不妨,这种不讲策略的批评往往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这种压力的直接表现便是被批评者紧张、压抑,甚至会出现极端厌学、厌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儿童犯错误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与用融合浓浓情感的批评来引发犯错误学生道德的震撼,用饱含宽容与理解的批评给学生留一个改过的机会,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屈江熙,男孩。刚从外地回到家乡,父母都不在家,跟着老家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姐姐读六年级。上课时,他老爱用方言插嘴,下课后,喜欢跑到其他班级去指点别的老师该干点啥,不该干点啥,与班中的小朋友不合群,班中哪个小朋友稍不合其意,或说了他什么,或无意碰了他一下等,他就对同学呲牙咧嘴或挥着小拳头怒气冲冠地冲上去,此类情况几乎天天上演,更甚者就会离校到街上乱逛,最严重是第一次的离校出走,原因是他把他同桌推倒在地上,擦伤了膝盖,该同学妈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忧心忡忡地说:“老师,麻烦你帮晓怡换一个位置,听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这不……”边说边挽起小涂的裤子。“我没打你们家小涂……”还没等我解释,小屈已经嚷嚷起来,就差没跳起来,我忙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他,我安抚好家长,准备午觉后跟他谈,谁知他就离校了。我和他的奶奶从中午12点多开始找他,找到1点多,还动用了“警力”,其间我们看到他三次,一叫他,他就逃。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向其奶奶了解情况时,她第一句话就说:“老师,辛苦你了,据他爷爷说,在老家没一个老师管得了他,也是动不动就离校,离家。这不,刚到这不久,就已被他爷爷板子伺候好几次了,可他还是那么散漫,现在只能靠你们老师了”

事后,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跟他说:“为啥离校到外面闲逛呢?”他低着头,没吭声。我又说:“你知道你离校的这段时间,老师和你家人有多担心吗?想过吗?”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小声地说:“我怕老师把这件事(推人的事)告诉爷爷,我又要挨板子了。“挨板子痛吗?”他吃惊地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你是傻瓜呀,挨板子不疼吗?”“那你把小涂推到擦伤,她不疼吗?”“疼。可是谁叫他管我复习功课(我安排小涂做他的小老师),我玩得正起劲呢。”后面一句话是小声的嘟囔出来的。原来如此,我让他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合格的小老师,去叫别人复习,你希望那个同学也把你推倒在地吗?”他摇头。我又说:“再说小怡也是为你好呀,你竟然把她推到,更离谱的是离开学校到外面闲逛,还老师和家长担心。”他头低得更下了。“这样吧,你以后犯事,老师尽量不找你家长,不过你要答应我,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动手动脚,好吗?”他点点头,“还有这一次,你该不该向小怡道个歉呢?”我笑了,说:“去吧。”

自此,小屈还是有几次的反复,依然离开教室藏起来,可没有离开校园,其他老师劝他回到班里,他都无动于衷,而我也遵守我的诺言没告诉其家长,依然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屈也慢慢地有了变化,虽然还是那么调皮、好动,可没了以前的暴力、让老师家长担心了,学期末,他妈妈还高兴的跟我说:“老师,这半年,小屈懂事多了,现在在家还帮我干家务活,还让我出去工作(他妈妈为了他,不上班),他说他会照顾好姐姐的。”我笑了,我相信,在爱的浇灌下,小屈会越变越好的。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2

她在关爱中改变

王明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07年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教育的秘密在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学生,才能接纳学生,教育过程中你才会有耐性和韧性。每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这样想:“她是我的教育对象,我正在研究怎样才能教育好她。”这样我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气得你吹胡子瞪眼,事情还搞得一团糟。其实,我们换位想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在与她多次接触后,我渐渐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乖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是进步的良药。对于她每一次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这一次也不例外。她进来后,我让她坐下来,还没有等她开口,我就先说了:“小平同学,我今天要表扬你,你有进步!”听到我说“表扬”,她诧异地看着我,脸色好看多了,我接着说:“你说说看,你与前面进办公室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她想了一会儿,茫然地摇了摇了头。我说:“你听我说说,你看是不是这些地方有进步。第一个进步是你到了我办公室门口,没有高声吼叫,是不是?”她点点头,我接说问:“第二个进步就是你看见我在和老师交流,你在门外招手示意有事找我,没有直接闯进来。”她又点点头,脸上已有一丝笑容,眼睛开始发光。“为什么我说你没有高声吼叫是进步呢?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气氛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她在操场上玩,几个男生在打球,几个男生几次把球打到了她的身上,她认为是这几个男生故意欺负她,所以跑到我这儿告状来了。“还好,是件小事,好处理。”我心里想。我叫同学到教室找来了那几个男生,并叫小平同学先回避一下,然后我就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和小平同学说的差不多。接着我问这几个男生:“你们通过这事发现小平同学有进步吗?”一个说:“她没有原来那么凶了。”另一个说:“要是以前,她非要来打我们不可。”我说:“是呀,小平同学生都有进步了,你们呢?你们是几次打到她的身上,凡事不过三,她当然认为你们是故意的。”这时,有个男生指指门外,我明白了,门外有人在偷听我们的谈话。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在几个男生面前把跟小平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并提醒他们以后活动多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要向小平同学学习,共同进步。我想门外的她一定很高兴。男生走后,我又叫小平进来,叫她大度一些,不要过份计较,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她点点头,给我说:“我原谅他们了。刘老师,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教育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们运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爱的阳光下,一批批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3 宽容播种美丽

赏识创造奇迹

陈明远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又出现了一次齐刷刷举手的情景,小丽那双小手特别的高,她竟激动得站上了板凳,一边跺着小脚一边挥舞着自己的小手,自然地她的小手特别地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当时真有点怒火中烧。“宽容那些有缺点的孩子,并用你的一腔真情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耳旁回荡的这句温馨提示压住了我心中的怒火。我立即用手示意她赶快从板凳上下来,她看了手势很不乐意地跳了下来。本想让她第一个表现一下,可她的回答……想到这,我把目光转向了别的同学。突然,教室里传来了笔乱画和撕东西的响声,我循声望去,看到小丽嘟着嘴、耷拉着脑袋、一眼埋怨地看着我,毋庸置疑,肯定是这位令我伤透了脑筋的学困生。我们的眼光相遇了,可我看到她没有一丝悔意,左手又拿起语文书重重地摔了一下说:“每次都不喊我。”哎呀,这孩子的脾气可真不得了呀,我教书快十五年了,可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遇上这么难搅难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女孩子。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小丽,你给我站起来。”我开始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脸上的浅笑早已消失得无了踪影,板起了面孔、瞪圆了眼睛。“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下课后到办公室说清楚。”后面的十几分钟,就在一种比以往缺少些融洽、激情的氛围中草草收场了。此时这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我心中熄灭了。

我怒气冲冲回到办公室,正好师德本上的小诗呈现在我眼前“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美丽。”是呀,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常常会犯错误,况且是小丽这样的留守儿童呢。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岁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小丽耷拉着脑袋出现在我面前,等待暴风雨似的批评。我拉着她的手真诚地说“孩子,老师错了,老师为刚才的事给你道歉,你是让老师最骄傲的举手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孩子……”“老师,我错了……”

她哭了,她错了,她也变了,她的坏习惯逐渐改了。记得一次教研课上,她是唯一一个进入朗诵角色的孩子,这真是宽容的收获,赏识创造的奇迹啊!现在,这孩子的情况虽然反反复复,但我一定会继续赏识她,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懂得去赏识,它就会越来越亮,甚至光芒四射。

老师们,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真心筑起友情,用关心凝成团结,一起为我校留守儿童的发展进步而奋斗吧!让我们用宽容去播种美丽,用赏识去创造奇迹吧!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4

周铁成

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情况

姓名:徐焕鑫

性别:女 年龄:8岁

小学二年级(2)班学生

二、案例分析

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徐焕鑫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只是觉得这个女生,平时与同学交往不多,话语较少,性格较为内向。后来,在一次与同事聊天中了解到,徐焕鑫很小的时候就做过一次大型手术,直到现在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她学习上很用功,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于是,我开始关注起这个女生,我发现她是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女生,在学习上的确比较努力,但对自己的要求很宽,惰性较大,缺乏自觉性,作业比较马虎,字迹潦草。在与她多次的谈话中了解到,父亲是个无业游民,母亲在镇做保姆,收入不多,有时会出现“断粮”的现象,时常向邻居借钱度日。由于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又时常不在家,所以,被寄住在外婆家。外婆对她可说是宠爱有加,可疏于管教,关心不当。在谈话中了解到,她从不在晚自习结束后将书本带回家,而回到家,洗漱完毕后所做的事就是看电视。偶尔,做作业到9点时分时,外婆总会催促她早点上床睡觉,而她看电视至深夜11点,外婆却从不曾催促一次。她自己也认为此种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可自己因缺少管束而改不了“陋习”。她内心很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希望母亲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督促自己。她曾跟我说,在二级年时,母亲陪伴在身边的一段日子,自己的成绩有了快速的提升。可母亲为了一家的生存,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年迈的母亲,只身去外打工。

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她妈妈取得联系,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并提醒她妈妈,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了孩子的脑袋。希望家长“不要因忙而忽视家中孩子,不要因累而对孩子力不从心,不要用钱来代替父母之爱”。同时要求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老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还与她外婆交流,希望她不要溺爱、姑息、迁就孩子,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才是地孩子的好。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终于让她又感受到久违的母爱,爱心行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上一篇:“献爱心送温暖”受捐仪式学生发言稿下一篇:走过四季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