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德育案例

2024-05-07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共6篇)

篇1:留守儿童德育案例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 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 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 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 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 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 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 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 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 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这样也易于滋长 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 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 姜达志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 姜达志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对策:

1、针对 姜达志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当正月开学时,姜达志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姜达志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陈凯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 姜达志谈心,了解 姜达志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姜达志同学能够做到上学不在路上贪玩了,放学也及时回家。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 姜达志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 姜达志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 姜达志交流。慢慢的,姜达志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姜达志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姜达志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因此,当他作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 姜达志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会根据 姜达志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 姜达志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 姜达志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 姜达志同学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现在,姜达志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篇2:留守儿童德育案例

通江县太平小学 周彬生

案例背景: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

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我立即把她请到办公室来,她个儿不高,留着短发,白底蓝纹的校服布满了油腻、尘土,一双憔暗的眼睛噙着泪水,盯着地板,一声不发,低垂着双手,站在我面前。同班的几位女生陪着她来了。吴月华禁不住用纸巾擦拭她腮边的泪水,我不由得产生几分怜悯。问话开始了,“你为什么不吃饭呢?”“没钱”“钱呢?”“没给”。李巧玲插话道:“她把一百元钱买小吃,和几个同学分着吃了”。我问,她沉默,长时间地沉默。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一位年轻的妇女对我说话:“生活费是给了”。后来我才知道接电话的是她继母。晚饭前,她妈妈来学校对我讲:他爸爸常年在外,毫不知情,我又管不着她,奶奶一味宠着她。在家从不做作业,又不讲卫生,哪个只要对她稍加约束,必遭报复。前几天叫她洗衣服,她用剪刀把衣服剪坏好几件。她说到这里,还不住的揩眼泪,从她继母的伤感中,我知道这不是假话。我深情地对这位母亲说:“孩子是你们家的希望,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现在不懂事,你们千万不要放弃对她的教育,今天的不作为必将遭遇明天她对你们的不孝敬·······。”一席肺腑之言点燃了这位年亲母亲的心。从此,孩子的成长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二、为无能为助,失去自信的学生建起班级、学校、社会三重大爱之墙,唤回他们的新生。

为了不让周洋辍学,为了改变她不做作业、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为了矫正她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我煞费心机,编座位,我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编到她的前后左右,并交给这些同学任务,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她,影响他。落下的功课,让他们为她补习,每天分学科分人辅导,并帮助做作业,监督交作业。每周至少要几位女生为她洗一次头,每月洗一次被子。告诉这几位女同学这是他们和老师的约定,不能告诉周洋,以免伤害其自尊。学校“文明寝室”每周一评,我班屡次摘取流动红旗,我借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周洋:被子叠的整齐,个人卫生大有改变,能主动交作业了。每当我表扬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有怨,周洋有感,我心中有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江红乡集团的爱心人士来我校捐资助学,我第一个为她报了名,并推举她在大会上发言。我记得那天阳光灿烂,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如潮。周洋同学也和其他贫困学生一样得到了一千五百元钱的捐赠。当轮到周洋同学发言时,五年级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全校同学为她鼓掌,周洋感动的地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后来周洋在给捐资助学的叔叔、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生活费;是你们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棉衣;是你们在我最自卑的时候给了我自信。我会铭记终生,我从此一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爱·······。捐资助学活动后第二周,我和老师们再次家访,周洋迎面而来,真是喜出望外,她依恋在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他的爸爸回来了。这次我们得到她全家人最热情的接待。七十岁的老奶奶给我们敬酒,周洋的父母给我们敬酒,握手再握手,感谢再感谢。我们此时心里也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成就感。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架起爱的桥梁,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正当周洋的学习稍有起色,学校生活充满快乐时,她感冒发烧,医生诊断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开始打针吃药还能能坚持上课,但到了第三天,她病情日渐加重,我不得不通知家长,刚下晚自习,她爸爸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学校,我简要告诉了事情的经过,便安排周洋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一周。第二天上课时,我把这个消息讲给全班同学,并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学雷锋,树新风,我能为周洋做些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全班同学来到周洋的病房,他们送去我们班级集体特有的珍贵友谊:音乐委员特意给周洋唱了一首歌;几位女同学给周洋买了她平时最爱吃的糖和水果;课外美术兴趣小组送给周洋一幅图:蓝天白云下,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茂密的小草生机勃勃,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学校的路上,身后是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同学的背后是医院。预示着:周洋同学要坚强,五年级全体同学是你坚强的后盾,愿你早日告别医院,重返快乐的课堂。

转眼到了周洋出院的时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说:“谁愿意和我去接周洋同学出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手来,没办法,我只有强硬决定带五个同学到了医院。班长把班上每个同学自做的一朵朵鲜花合成一大束,报过去递给了周洋,我可以肯定这是我见到的最大的一束鲜花,就在这时,病友们望着我们,护士看着我们,医生注视着我们,周洋的爸爸紧握着我的手,周洋激动地说:“老师同学真好!”回到学校,来到班上,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好久好久。我为有这样一个班集体而自豪,我深感:温暖的班集体不仅是周洋同学,也是每位同学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力量源泉。

四、尊重孩子,激励教育,保护自信,催使进步。

周洋一直自信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父母的一味放任少管,加上奶奶的溺爱,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周洋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重组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经常联系到她的继妈,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关心她,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接触中我发现周洋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但总是缺乏勇气,平常喜欢回避老师和同学,遇到一点小烦恼,就显得无助,有时还悄悄流一场眼泪,她是一个十分脆弱又有个性的孩子,这引起我的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周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周洋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周洋同学„„”渐渐的,周洋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每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给我用英语Hi!给我打招呼,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渐渐变得活泼起来。学校不断推进课外活动的开展,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她的爱好亮点,同学一致推荐周洋为班级的美术兴趣小组组长,班级板报、文化墙的设计、科技想象画展评都是她为我班一手策划。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做的是最好的。赢得师生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校生活。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周洋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五、结合学校主题教育,针对班级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的“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的大主题教育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治个人清洁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我组织了一次次小的主题班会,如,《教室有异味,我怎么办?》、《班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我们走到一起来》„„。在主题会中,孩子们建议式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长时间不洗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爱清洁的同学不和我玩儿啦!老师来辅导我的功课,老师会不会走进我?自己往那儿藏啊?”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我不会乱吐口痰的,假如沾染上流感病毒,那同学们不跟着倒霉了吗?”“我要誓死捍卫教室卫生,要每个同学都爱班如家。”有的说:“我们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兄弟姐妹„„。”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同学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克服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周洋同学过去不讲卫生习惯就是在这种班级大气候下不断转变过来。

六、我从来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我任教30年来,在学生眼里一直是有分量的老师,我不仅仅是教着良心书,更注重育人,时常以自己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学生,我一身无求,只要对他人、对人民、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是很满足的。在学生眼里我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我在太平小学工作近三年了,我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用我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学生、以一个最美老师的形象做学生的典范。然而美中不足,我深深地被学生重伤了,一位刚转走的学生叫袁子堂,记忆中我一句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在校,他及家人凡是要求帮助的我完全尽力了,我万万没想到在一个月当中在QQ上三次骂人了,甚至还帮我去了一个绰号“龅牙冰箱”,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把这个叫法不知采用什么方式在我校六年级传开了。那天我正上英语课很有兴致的时候,突然有几个男女生齐声叫起绰号名。当时我明白,但只是停顿了一下,问同学们“有问题吗?”教师顿时鸦雀无声。我继续我的课,我当什么都未发生,在愉悦中与同学们告别下课了。第二天早自习是英语课,我告诉同学:“老师今早上讲两个故事,同学们愿意听吗?”同学们高兴地劲儿就不用说了。我的第一个故事是:那是去年除夕夜,通江红军广场上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享受过年的快乐和幸福,没想到一个畸形腿的男性残疾小伙子趴在冰冷的地板上,迎着一阵阵刺骨的寒风磕头作揖地在乞讨,好多好心人给他钱和食物,偏偏就在这时候,一个十来岁的像学生模样人突然跑过去狠狠地踹了残疾人一脚,残疾人绊倒在地,零钱被撒到满地飞,那人抓了大把钱飞也似的跑了。可是他挣来的是众人的痛骂。第二个故事是: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老师,他人生坎坷啊!小时候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天真活泼人见人爱。他不到十岁时的那一年暑假,他爸爸要暑期学习,就把他从打老远的洪口镇送回老家玩一段时间,由于孩子时候都调皮,有一天他和几个姐姐去悬崖边的柿子树上摘柿子,不巧在摘第一个柿子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幸好没有下崖,被一个刚剧过的桑树桩把身体对穿对过,他死里逃生被捡回第二条命,可是身体瘦的严重损伤,一直是廋的皮包骨,再后来由于身体不支,又摔了一大跤,绊得鼻青脸肿,好好地牙齿摔断好几颗,本该是个未来的美男子,却那样消廋,弱不禁风,牙齿也成了龅牙。因为这他内心痛不堪言,他却强颜欢笑。仅仅是两个故事,我没有多讲什么,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有个同学说得好:“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是可悲的。”后来教室里是什么场面:班长止不住代表全班同学向我道歉,有些女同学哽咽着在流泪水,自觉地做的不对的同学纷纷找起来说对不起,周洋同学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内疚,向我深深鞠了一个躬。我也是热泪盈眶。我想这堂德育教育课一定是成功的。我的心结得到解脱,犯错的学生得到了宽容。所以老师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我以为,学生之所以叫学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如果什么都完美,那就不会是学生了。谅解宽容也是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吗?。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理解宽容学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真正的教育。基本成效: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以情动人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给学生以较多的情感关怀,收到了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以平等的姿态,与跟学生谈谈心,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并不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一些理解,多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被化解了。通过一视同仁的关心。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通过调控学生心态。多给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对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教师不嫌弃他们,很快改掉了怪脾。孩子个性千差万别。我们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走出了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尤其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培养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注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我用爱这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我们每一位被爱的学生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

案例启示:

篇3: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德育趋势构想

一、变常规教育为拓展教育

学校要改变以升学率为主的教育目标, 不仅要关心学习成绩, 更要将常规的学习教育拓展到心理、品德等多方位的教育, 真正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学校要将德育工作从单纯的课堂教育拓展成德育教育的系统工作, 建立和完善德育制度。

(一) 建立管理工作组制度。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 学校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教育工作组, 主要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问题。

(二) 建立档案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重点是心理状况、性格特征、思想动态以及父母相关信息和家庭教育状况、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情况等等。

(三)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 交流管教农村留守儿童的经验, 运用书信、电话、定期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四) 建立监护人培训制度。

学校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对其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提倡多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以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家庭教育, 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活和学习,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二、变平面教育为立体教育

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一直处在平面教育状态, 德育内容滞后, 教育形式刻板, 这样的德育已经完全与日益发展的社会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新时期人才的要求。因此,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 学校要转变教育形式, 变平面的课堂教育为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系统教育。

(一) 开展活动小组。

农村学校应立足现有条件, 联系现实情况充分开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品德和素质的德育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组织书画、歌咏、体育等比赛活动, 鼓励他们参加课外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 在活动中主动与同学交往, 着重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 积极稳定的情感。

(二)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将法制课程纳入必修等,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的法制观念。学校可根据本校农村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法制教育, 强化自尊自立和法制意识, 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三)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将心理辅导带进校园,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在学校里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 配置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同时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 为农村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四) 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老师要用更多的精力, 更好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关心、照顾、沟通。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五)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书籍”、唱革命歌曲等活动。定期给学生讲时事新闻,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情和兴趣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三、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普遍存在着空洞、抽象、说教的现象, 这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致命弱点,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重要环节。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应该注重于实践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使封闭在学校里的书本教育走出去, 开放德育教育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促使学校德育社会化, 形成“社会性自我”。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脱离社会的德育常会造成知善但不能行善, 知行脱节, 对道德知识教育半信半疑的情况。学校的德育只有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品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德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和劳动教学。劳动和劳动实践教育是德育的有效形式, 学校要从培养劳动观念着手, 将劳动和劳动实践教育纳入德育的系统中。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 使之与德、智、体、美相结合、相统一。学生也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验证所学知识, 陶冶情操, 激发爱国之情, 提高政治觉悟。

四、变灌输教育为渗透教育

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中,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与多学科教学相结合。用实际生活教育孩子,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全方位、多渠道的价值观渗透, 比起学校专门的德育课更容易被接受和吸收。这种无形的、间接的价值观教育方式符合未成年人的接受机制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的德育过程应该针对每个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特点, 主张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道德实现”, 发展其主体性,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德育方式。通过学校引导式的德育过程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人格的发展, 培养起独立思考能力、选择价值观的能力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五、变校园教育为“家庭”教育

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 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 农村留守儿童可以生活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 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到关怀和温暖, 集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学会谦让、理解他人等优秀的品质。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社会交往能力在渐渐提升, 避免了孤僻、自卑、自私等负面心理的产生。同时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行寄宿学校制度, 首先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其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 定期对这部分工作者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聘请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学生服务,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思想品德培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第三, 建立亲情补偿机制, 选择有责任心的老师建立“代理家长”制度, 主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让其在学校里过家庭式的生活, 增加情感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综合性社会工程, 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仍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配合。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 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良性发展。使他们真正“从小立大志, 将来做大事, 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蔡君.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留守儿童安全为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2].张美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3].刘文嘉, 廖艳群.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及对策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

篇4:浅谈留守儿童德育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的孩子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一组数据让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不少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当自己处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位置时,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没有父母的陪伴,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本事,还需要外出挣钱。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变得孤僻,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偏激心理和行为。

二、隔代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的亲属监护。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都会“有求必应”。当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听他们倾诉,需要有人帮他们解惑,对于隔代的親属来说这其中有很大的困难。在爷爷奶奶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往往无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三、学习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会有留守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逃课、学习成绩差等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像出笼的鸟儿,没有约束,没有家庭的管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没有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又放纵不管,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普遍突出,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这些孩子的管制更有困难。

四、健康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衣衫不整或者个人卫生比较差,这些就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或者无人监护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这些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留守孩子中经常会出现肠胃疾病或者传染疾病。

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社会上应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应从德育方面做起,逐渐改善这些问题。

从词语的解释上来看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德育工作一直不被重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德育方面的缺失更使得他们的问题异常突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五、教师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六、学校将德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

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得到推广。每周安排一节德育课,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通过现在教育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德育课程,

1、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程,针对问题严重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存在的问题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特殊,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2、自觉自律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管制,行为比较懒散,缺少自觉自律性。这样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父母约束,爷爷奶奶通常会由着孩子的意思,在学校里的表现普遍为上课爱走神,做小动作,课下行为随意,不遵守校规校级,对学校的集体活动参与性不强,没有集体观念。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要用心去关爱学生,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觉自律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增强自觉自律性。

3、集体主义教育。

在很多学校,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喜欢独处,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一现象,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将他们视为“特殊群体”。首先要让这些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所属关系。其次,通过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让学生慢慢融入班集体中,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置身于集体这个大环境中。有了集体生活,这些留守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改变,变得开朗变得阳光。在集体生活和活动中,他们也会从同伴的身上学到更多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有点。

三、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或者工作关系常年在外,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列问题。学校本着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安排专门的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对于一些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老师要积极联系到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尽量多陪伴监护孩子。

留守儿童的家长为了家庭的经济问题,常年工作在外。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孩子却面临着种种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问题,这些孩子的未来又该由谁来负责呢?这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朱俊芳 《关注农村“留守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贵州教育》 2005年10期。

[3]张小林 董垚灼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的思考》 《传承》 2011年11期

篇5:留守儿童帮扶案例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上学,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留守儿童,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我要特别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吴振颖,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少言寡语的小女孩,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她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祖辈们觉得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因此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总是有求必应,言听计从,日积月累使她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找她谈心,开始她不言不语,后来我有同感的说:“是啊,爸爸、妈妈离那么远,见不着面,说不上话,给再多的东西也不觉得快乐。”没想到,一句普通的话,却让一个孩子打开了心扉,她告诉我她的孤独、寂寞和无奈。她哭了,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从此,她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妈妈”,性格也开始有了变化,我觉得我的工作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裴志强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在练习按绰号填人物时,就出现了填不出来或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我带她到图书室借一些适合她阅读的名著让她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辅导,他不仅能说清人物的绰号,还能说出故事的情节或精彩片段。又如在一次劳动课上:学习编篮子,我发现这孩子编了一个篮底就编不下去了,我轻轻走到她身边,给了一个提示,这孩子悟性很好,一点就会。很快她就编好了篮子。令我没想到的是,她把编好的花篮送到我手上说:“老师,母亲节就要到了,我把我编的篮子送给你,祝您节日快乐!”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居然能送礼物给我,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让她明白事理,我们那融洽的交谈气氛和亲密程度不亚于亲母女。有一次,她突然生病时,我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并立即带她到医院看病,端汤送药,切实让她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篇6: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教和辍学

小组成员:

李必清

黄志涛

李侨玲

何锦川

罗冬梅

章丽日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1

前 言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山区,教育和各种资源都比较缺乏,在加上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隔代人的代沟是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行为都扭曲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他们的父母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也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2案例简介

刑丹事件

农村学生辍学失学,一直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日,惠州三辍学失学青少年在高速公路路边投石取乐,而他这是世人难以承受之痛。他们的极端行为夺走了一位好人邢丹的生命。丛飞和邢丹生前致力帮助辍学失学孩子,而邢丹死于辍学失学青少年之手,三位青少年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名犯罪嫌疑人没有案底,并自称是第一次做出这种行为,在高速路边扔石头砸车不以抢劫为目的,而仅是为了取乐。砸中致使邢丹所乘坐的车辆停下后,三犯罪嫌疑人并未上前,随后自行离开。经排查,案发现场附近的铁丝网被人割开一个大洞,三人即通过该处到达案发现场,站在高速公路边扔掷石块。当记者到其中一人家中采访,石头岭村村民介绍,黄某泉家里条件是村里最差的,有5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林某健和蔡某成家,经济条件也一般。林某健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蔡某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当被问道有关孩子的行为的时,他们的父母都是无奈的回答:“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们也有心无力的。”

根据警方披露的案情,击中邢丹所乘坐的车辆的石块,为林某健扔出。如果仅是“以取乐为目的”,该犯罪嫌疑人应无剥夺他人生命的动机,属于疏忽大意致人死亡,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因为林某健为1996年7月出生,年仅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法律规定,量刑时可以从轻处臵。至于该案的另外两人,因为是一起前往事发地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3点,都有投掷石块的行为,有共同犯意,涉嫌构成共同犯罪。

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很频繁,大多是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本案例中也不例外。教育逐渐成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而这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凸显,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于价值观有所偏离,其导致行为没有跟社会接轨,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做事很少考虑后果更不要说周全。

一个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做事相对会比较有经过思考的,至少会在扔石头前考虑到扔到人有何后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杜绝悲剧的发生了,虽然说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所以这就涉及到教育问题了,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一大部分都辍学,有些人辍学后就无所事事,有些人就打工,有些人当混混,各种情况都有。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很容易学坏,行为举止也比较不规矩,没有纪律性。

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4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5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在今年“两会”精神的指导下,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推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我们组的期待:

希望成千成万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希望父母亲不要因为养家糊口而忽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你们的后代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你们日后的骄傲,请广大人民回眸看看自己的孩子,多份关心,多点希望,祖国将会更富强!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美丽无比的学校作文450字下一篇: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