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创新的材料作文

2024-04-27

高中写创新的材料作文(精选4篇)

篇1:高中写创新的材料作文

曲折犹如玫瑰花上的尖刺,总是同鲜艳芬芳同行。人类前进的步伐正是如此。从”茹毛饮血“到”钻燧取火“,从挣脱铁链到打破桎梏,从逆来顺受到奋起战争,从明哲保身到奋不顾身,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条块分割到地球村,其中的愚昧与科学、禁锢与抗争、麻木与清醒、封锁与自强、战争与和平、排斥与融合,

无不充满着反反复复的曲折,这曲折中的两行歪歪斜斜却总是向前的足迹多么美丽啊!所以,尽管历史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历经沧桑,但历史总是能擦干眼泪,以文学的语调说话:”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美丽的,倾听这种语言也是美丽的。

在这种美丽的氛围中,金字塔耸立着,莫高窟沉思着,希特勒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辛德莱却嵌在了善良的浮雕里。在这种美丽的氛围中,拉宾、克林顾、、卡斯特罗、阿拉法特等在眺望未来时,无不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祈盼。这些都是曲折创造的美丽。

我爱人类的这份美丽,我更爱每个个体生命的美丽。人生如山石的棱角,少不了磕磕碰碰,在磕碰的曲折中,生命的意志得到了锻炼,生命的潜力得到了发掘,生命的激情得到了张扬。历史上,多少成功人士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曲折。

贝多芬,在又耳失聪的曲折中激发出蓬勃的创作欲望,雄浑与悲壮的《第九交响曲》响彻了几个世纪,绵绵不息:梵高,在失去亲人与朋友理解的孤寂曲折中焕发出绚烂的生命之光,火一样的《向日葵》开放了几百年,经久不衰;马克思,在冲破重重阻碍的曲折中,高昂着奋发、向上的斗志,泣鬼神、惊天地的《共产党宣言》惊破了历史的阴霾。你看,人生的曲折可以创造出多少美来?

篇2:高中写创新的材料作文

屠户害怕极了,两腿直打哆嗦,一股香味飘来,屠户一怔,这才想起自己还背着一些骨头。难道是骨头上残留的肉香把狼吸引过来的.?想到这里,屠户不禁眼睛一亮,急忙抓起一根骨头扔了过去。两只狼都是一怔,以为屠户要攻击自己,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一只狼傲娇地跑到骨头前,满意地啃了起来,另一只狼则很愤怒,仍然跟着他。屠户见此情景,顿时头皮一阵发麻,干笑了两声,又投了一根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可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追了上来。骨头已经扔光了,可是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追赶着屠户。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担心身前身后同时受到狼的攻击。他环顾四周,希望能找到能帮助他的东西。突然,他看见旁边野地里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在场院中,覆盖成小山似的。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屠户大喜,急忙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警惕地盯着两只狼,两只狼见屠户手上有刀具,都不敢上前,只能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一会儿,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时机到了!屠户突然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狼首劈去,接着又连砍了几刀杀死了它。屠户暗自松了口气,刚要走,突然!他转身看到草堆后边,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钻洞,企图钻洞进去以便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一半,只露着屁股和尾巴。“愚昧。”屠户冷哼了一声,眼中充满了不屑。他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没有丝毫犹豫,又连补了几刀,也杀死了它。屠户这才明白,蹲坐在前面的那只狼是在哪儿假装睡觉,以此来麻痹自己,以便另一只狼从后面偷袭。

篇3:如何写好材料作文

一、 读

就是认真审读材料, 这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主要区别所在, 是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材料作文必须以阅读为基础, 因为它给写作提供了信息, 准备了条件, 设置了情境。考生作文时, 必须把所提供的材料读通读懂, 理解深透。可见, 这种读既不同于看小说那种一目十行, 也不同于默写填空那样死记硬背, 而是为写而读, 读入深层。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文字不多, 难度不大, 但是, 如果连材料都还没有读通就下笔, 或者对所给材料漠然置之、另搞一套、随心所欲、信笔涂鸦, 那么写作就会失败。与此同时, 还要认真阅读命题者根据材料拟设的“要求”、“提示”或“注意”等有关内容。因为它是材料作文的另一种材料, 是材料作文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从确定命题、规定文体、限定字数等方面加以说明。

二、 思

就是对材料进行吸收、消化、分析, 使之成为理性东西, 随时为己所用。这一过程虽与命题作文相同, 但思的对象和重点不在文题, 而在材料。这是材料作文的第二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精读深思, 真正准确地领会材料内容, 抓住问题的实质, 明确拟题和写作的意图。思的内容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要思材料意蕴, 理解和掌握中心;要思材料体裁, 明确文体分支和特点;要思材料背景, 了解时代特点;要思命题要求, 明确写作细节;还要思文题, 思布局, 思语言等等。总之, 要想清楚与材料、与写作有关的一切问题, 从而为写作铺平道路。

三、 定

就是确定进行写作的有关内容, 它是在一读二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步, 是读思的结果和目的, 是写作的前奏和决策阶段。定的过程虽然与命题作文相同, 但定的基点不是文题, 而是从材料出发。具体来说, 定的内容包括:①定文体, 是写成记叙文、说明文, 还是议论文。如果要求中有规定, 则要按规定办事;如果没有规定, 则要根据材料类型、理解深度和写作擅长来确定。同时, 还要科学考虑兼用哪些表达方式才能使行文生动活泼。②定结构, 这要根据文体而定。如果写记叙文, 可以按空间、时间或人物踪迹作文;如果写议论文, 可以按总分、层递或逻辑结构运笔;如果写说明文, 可以按方位、时间或空间顺序用墨。③定方法, 即确定适当的叙述方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以及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等等。④定语言, 即根据记叙文生动形象, 议论文精确严密, 说明文准确平实的总原则来确定所用语言风格。这些内容一旦确定就不要妄动, 一切就绪, 万事俱备, 缝合成文, 缀段成篇就水到渠成了。

四、 写

篇4:怎样确定“给材料写作文”的命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这种形式对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综合性考察,而且首先考核的是理解力、概括力,其次才是遣词、造句能力及立意、谋篇能力。如果对短文(或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理解得不准确,甚至完全错了,题目势必会拟错,题目错,文章写得再好,岂不是文不对题?由于对该文理解得不准,拟题就可能五花八门,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摆好分子分母的关系”“夸大自我的恶果”“正确认识自我不要自满”。其实这段话的比喻义是对盲目自满且又过高估计自己的人的忠告,这个比喻蕴含的哲理是:过高估计自己就等于贬低自己。只有紧紧围绕这一寓意拟题才是正确的。拟题正中靶心反映—个人思维的准确和精细,决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拟题准确,正中“靶心”呢?

一、透过短文的正面意义去理解作者的寓意

比如用这样一段话拟题作文:“古希腊哲学家基诺说,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当然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的圆周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不足,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弥补。”这段话里,大圆圈只是一种比喻,作者的真意是如何对待知识,“大圆圈”比喻丰富的知识,“小圆圈”比喻知识贫乏,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抽出它所蕴含的哲理是知识越丰富的人越感到不足。

二、抓短文的“义眼”即点睛之笔

给材料写作文所给的材料一般不会太长,往往含蓄而不晦涩,有哲理而不外露。我们要善于抓住短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词语,联系全文来理解它的内涵。

在—次考试中,某位教师出了这样一篇作文: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写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大雕塑家罗丹晚年醉心于手,留下许多手的独立创作,以致引导后来的雕像家,把手发展成独立的、宏大的纪念碑。但仍然是这位大师,当他的学生指着巴尔扎克塑像上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赞叹说:“这手美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一双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怔住了,猛然,他操起一把斧子,朝那双完美的手砍去。他对正发呆的学生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不属于雕像整体了。记住:没有任何部分比整体更重要。”

面对这样的材料,学生边拟题,教师边评价,一学生说该拟“整体与局部”。老师说还不鲜明,不醒目。另一学生说该拟“巴尔扎克的塑像与合叠在胸的手”。老师说未中“靶心”,只涉及皮毛。又一学生说该拟“集体与个人”“国家与个人”。老师说,穿凿附会。第四个学生说,拟一个“为了整体忍痛割爱”怎么样?老师说:只看到一些现象。最后老师问学生:“罗丹为什么听见‘这手美极了这句话怔住了,要砍掉这手?”学生终于醒悟道:“这反映了罗丹对艺术本质的理解,那就是艺术不是照相,要典型化。”

怎样理解这类“材料”的真谛呢?这段话用了十分之九的篇幅说明罗丹晚年“醉心于手”的细节,最后一句“记住”才是它的“文眼”,是对中心意思的点破。一般来说,给材料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在说明或叙事之后有—结论式的“点化”之笔,读者要注意捕捉它。

三、善于联想,发现本质

在一次月考中,语文作文题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请学生认真阅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我也有点像架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但由于老习惯的驱使,我又抬眼仰望天空,呵!湛蓝湛蓝,高远莫测,一丝儿云也没有,一点儿尘也看不见,冰清玉润的月牙像是‘挂在天上,可细看,又无依无托,使人觉得好似从哪里飞来的一把神镰,突然停在了那里。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人们往往把云和天搅混在一起,其实云层和天空本是两回事。拨开乌云见青天之‘青,原来是只有站在云头上才能体会得到的呵!”

这段文字能促使人们由“天空的真面目”想到社会的面目,人类生活的真面目。它的深远寄意表现得是何等自然。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生发开去,可引出多少联想呢,事物都有两重性,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它给了我们许多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启迪。

上一篇:网络教室宣传标语下一篇:孙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