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6

【摘要】金融危机对2009年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通过对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拓展和完善学院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思路和对策,并对其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成效进行了阐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文章从供、求、政策、挑战四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指出,在供的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进入高峰期;在求的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在结构、人才素质上有新变化;在政策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化进程加快,创业优惠政策多,但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分析,提出“双轮驱动”“内外合力”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新常态  就业形势  就业矛盾  大学生

[作者简介]苏红(1979- ),女,山东德州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核心在于三个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为亟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期。自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精英高等教育快速过渡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2014年达37.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大量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学习深造,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将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释放,我国进入大学生就业高峰期。

2.求:经济发展调档,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空间巨大,就业需求在结构、人才素质上有新变化。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将减少就业机会,加剧人才市场竞争,降低大学生初次获得工作的机会。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通过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就业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常态,电子商务、咨询客服、物流配送等行业供不应求。总体上看,就业空间巨大,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人才素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将会减少,但一些新技术类的就业岗位将不断增加,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新常态下,用人单位选人,不仅看学历、专业,更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变沟通能力等。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政策:大学生就业制度化进程加快,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多。一方面,新常态下,就业市场更趋公平、公正、公开。如针对招聘过程中的性别、学历、学校等各种歧视性条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性。规定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平等权。进一步出台落实同工同酬的政策,以及鼓励大学生到小微型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优惠政策频发力,在政策、创业贷款、公司注册、创业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九大任务、措施。可见,以大学生为引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进入“黄金期”。

4.挑战: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依然突出。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为大学生就业主要矛盾的大环境下,各种矛盾盘根错节、交织并存,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与大学生实际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创业优惠政策多与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交织并存。(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沿着自身的发展轨道、逻辑向前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等相对稳定的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在人才规格、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供需情况来看,出现了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一职难求”、一些企业的岗位却“一才难求”的结构性矛盾,且这种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根源主要是高等教育自身定位及培养模式雷同,一味求全、求大,人才培养无特色,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一些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如文史类专业不加调研,加大招生规模,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断扩张,市场供大于求,而社会所需的高级技术类人才却供不应求。(2)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与大学生实际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连年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及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的是,“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更为自我,他们奉行工资待遇至上、环境优越至上、自我价值凸显至上,对一些工作岗位不感兴趣,出现“啃老族”“自愿放弃就业族”“继续考碗族”等。(3)创业优惠政策多与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为国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把鼓励和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创业场所、培训、资金等方面提供便利与优惠支持,如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问题,对创业大学生提供免息小额担保贷款;针对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问题,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培训等。但是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在体制内就业、“体面”就业的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很难有创业的激情。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父母也很难同意并支持其创业,认为创业是有风险的、艰苦的过程。可见,创业高峰的到来,还需要一段破冰之旅,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创业形势向好,依靠互联网创业将成为网络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强项。

二、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双轮驱动”“内外合力”,推动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境界。政府要统筹引领,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各级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推进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高校要加快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生要重视职业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新常态。

1.政府统筹引领新常态,不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服务者。新常态下,政府要做好统筹引领,形成一个导向、一套政策、一个合力,让好政策落好地,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政策的杠杆作用显著,既要持续发力,更要抓好落地。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让好政策知晓于人;另一方面,破除落地障碍,让好政策惠及于人。特别是要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层层附加条件的现象,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强部门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推进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如建设有利于招聘信息统一发布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就业微信服务平台;加强各地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的信息对接,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不断线。

构建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及大学生就业的机制体制,破除实际存在的就业差距。当今不同行业间、城乡间、体制内外之间仍然存在着工资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就仍然更愿意去国家机关、国企,追求“铁饭碗”,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去基层、小单位,不愿去西部。

2.高校积极对接新常态,培养社会需求的就业创业人才。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就业创业人才。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常态,瞄准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招生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加快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打破完全以分数定优劣的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

高校应构建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为核心,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并贯穿大学四年培养全过程,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及早介入、及时跟进,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创业教育分阶段贯穿大学全程。高校可按照普及性教育、精英培训、创业孵化三个阶段建立全程创业教育。普及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素养。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遴选创业的种子人才。精英培训主要是在普及性教育的基础上,对有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进行小班化培训。创业孵化主要是创业实践,让大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进行实战训练。

3.大学生主动适应新常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四个转变。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良好规划职业生涯。一方面,大学生积极主动面对就业,激发自身的内在创造力。大学生应认清形势,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与规划,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职业世界探索,不断认识自我与职业,做好职业规划;同时,积极了解就业政策、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学习求职技巧,实现职业理想到职业现实的转变、求职弱者到求职强者的转变、被动求职到主动求职的转变、自身劣势到优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丽娜.刍议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J].轻工科技,2015(4).

[2]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3]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4]杨会全,王唯钗,刘佳.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作者:苏红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金融危机下破解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对2009年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通过对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拓展和完善学院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思路和对策,并对其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成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破解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速度,也使已经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尤其是因进出口贸易整体呈下滑态势而引起的外经贸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使得一直十分看好的外语类大学生就业成为了2009年各类外语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在2008年11月12日《文汇报》公布的上海24个行业的岗位就业指数中,把外贸行业的就业指数与金融、保险、地产这些行业排在极端寒冷的五星级,足见其形势的严峻性。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是一所具有近三十年办学历史,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普通本科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依托“外贸浙江”建设需要,将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与外经贸大省建设所需要的外语人才质量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开设英、日、韩、法、德、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语八个外语语种和相关的涉外经济管理专业,为浙江的外经外贸外企和外事服务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外语人才。

越秀依托浙江快速发展的外经贸经济需求,在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逐步构建了基本遍及全省各地市外经贸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外部需求市场,建立了一整套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始终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紧贴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质量和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使越秀的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始终保持着96%以上的初次就业率。然而在当前面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越秀的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1.金融危机影响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使得与国际贸易相关行业的就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对外语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显现。

1.1 外语类毕业生数的持续增长与外经贸行业就业岗位需求数大幅下降所产生的供需矛盾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0万,比2008届增加50余万人,与毕业生数同步增长的外语类毕业生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以浙江省为例,2009届毕业生中外语、外经贸类的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0407人,比2008届的二万余人增加了近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众多企业尤其是外经贸行业、与出口相关对外依存度高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或者停产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在越秀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2009年进学院招聘外语人才的岗位需求数较之2008年整整下降了50%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1.2 外语类大学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因选择空间日益增大而录用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之间的差异

对一直以来就业形势看好,需求量较大的外语类大学生,其工作待遇、条件和环境比其他的大学生会相对优越一些,由此使得外语类大学生对就业的城市、生活环境和条件,以及薪金都一直寄予较高的期望值。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随着外语类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增长,已经从供不应求到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他们不仅以学历高低和外语水平来考虑录用大学生,更多的是从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具备专业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来考察其全面的任职资格,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1.3 外经贸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引起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竞争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造成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外经贸行业的内部。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外经贸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者减产,由此也带来了对其工作人员的裁员或者减薪,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的再次就业和跳槽不但占用了一部分就业岗位,也给应届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竞争压力。

2.应对金融危机下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考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难题,外语院校要以积极应对的态度主动出击、创新工作,努力寻求解决难题的良方。

2.1 化危为机,进一步拓展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2.1.1 要主动出击,重心向下,延伸和拓展就业区域,为毕业生寻求更多机会的就业市场

针对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十分疲软的现状,学校要主动走向市场,把寻求岗位的区域向中小城市和中小型企业拓展。在调研中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外经贸行业的影响是不平衡的,许多中小型外向型企业在危机面前能及时转型升级,正在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出路,因此在人才的需求上也是不平衡的。如果学校把拓展市场的重心从大中城市、大中企业延伸到中小城市,甚至县级市、乡镇的中小型企业,这样不但能为毕业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实现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的目标。在有形就业市场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通过梳理、筛选、甄别,建立起能有效提供就业信息的无形市场工作运行机制,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

2.1.2 要拓展思路,开阔视野,积极寻求多元就业出路,为毕业生构建更宽广的就业通道

外语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出路不应该把目光盯在在国内,而应充分利用其外语优势,寻求去国外发展的多元通道,不但可以去留学深造,还可以利用一些国家吸收国外用工,招收家庭帮工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国外打工,增长见识,积累就业经验,同时也缓解在国内就业难的压力。

2.1.3 因势利导,进一步转变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在化解就业难题的工作中,应该看到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观念与市场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障碍。金融危机对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积极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题关键性的内在动力。

2.1.3.1 要教育大学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学校要引导学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教育学生认清形势,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岗位需求量大幅减少,专业对口的岗位更是稀缺的现实状况下,要求学生树立先有工作岗位才能锻炼能力,能力强了才能更好地发展事业的就业观。如果停留在一次就业要定终身的观念上,择业时把目标定得太高,难免会错失良机。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的观念。要求学生明确,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就业岗位不是很对口,发展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毕业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个人的人力资本,为今后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的道理。

2.1.3.2 要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定位过高的观念,树立到基层去,从基础开始的成才观念

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定位,受固有的就业观念影响,以及外语类大学生一直以来就业的受欢迎程度,待遇、环境等都要优于一般的大学生等原因,形成了他们在就业岗位的选择时往往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热衷于在大中城市、大中企业,不愿去基层做基础性的工作。学校要通过大力宣传在基层中小型企事业成功成才校友的典型事例,组织讲座、参观等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去中小城市,甚至到乡镇、民营企业去就业,从最基础的岗位开始锻炼。

2.2 加强指导,进一步提升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把自已“推销”出去的能力。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用人环境下,就业竞争力更是实现外语类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备能力,学校要针对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2.2.1 加强个性指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个性就业竞争力

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程式化和缺乏个性,不但使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同时其就业竞争力也不够强。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其要求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指导方式,帮助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就职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个性化的就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大学生理想化的就业区域、行业、单位和就职岗位上,而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就业定位。

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改变工作方式,变笼统的就业指导讲座辅导为个性指导,就业指导老师在辅导就业政策和应聘技巧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证演练,帮助学生分析其就业定位,就职优势和不足,找出发挥长处和解决不足的办法,给学生能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就业指导。

2.2.2 加强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仅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由健全的服务机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科学实用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专业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便捷通畅的就业信息网络五个部分组成。从应对金融危机就业难题的工作要求出发,学校要着重以就业市场的建设、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强化顶岗实习管理等工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有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真正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

3.应对金融危机下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加大引进就业岗位的力度,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是解决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应对策略。

3.1 进一步完善外语类大学生就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的建设机制,使毕业生有岗可聘,有业可就

外语学院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千方百计地为毕业生寻求有效的就业岗位。有形市场是指学校主动引进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在校园内举办人才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直接与学生见面洽谈,双向选择,直接确定录用意向,签约的校园招聘形式;无形市场是指学校主动挂靠政府部门、社会人才服务部门,建立起信息量大、可信度高、针对性强的网上就业信息发布机制和服务系统,并通过学校内部的传递系统,如校园就业网站、QQ群、短信群发等方法,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毕业生中的就业信息发布形式。通过建立有形无形两类就业市场能为毕业生创造了直接面对用人单位,且可信度、成功率高的就业机会。

越秀在几年的工作中已经建立了基本遍布全省地市一级的有形就业市场,每年举办数次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就业岗位,同时也配套建设了与省市人事部门和相关企业建立了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在金融危机引起的来校主动招聘的就业岗位数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面前,学院采取延伸就业岗位需求链的办法,在已经建立地市一级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将市场向县级市人事部门和乡镇一级的外向型企业延伸,将网络就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向外省拓展,发扬动员千军万马、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从而不但解决了就业岗位数不足的难题,也进一步完善了两个市场的建设。有效的工作使越秀为2009届毕业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超过了往年,基本实现了毕业生的有岗可聘,有业可就目标。

3.2 进一步加强外语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毕业生端正心态,积极就业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解决金融危机下外语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要做到:一是要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认清形势,转变就业思想的指导工作。要通过就业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讨论会等形式使毕业生正确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就业思想,主动积极参与就业竞争;二是要针对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做好如何应对变化的指导工作。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毕业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用人的需求变化,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应对性培训,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三是要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做好个性化的指导工作。学校要通过毕业班班主任对每个毕业生做好深入细致的个体情况分析工作,建立起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确立准确的就业定位。同时在个性化指导中还要特别关注学业能力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的三类困难毕业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这些学生也能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要做到:一是要认真编写《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通过深入细致的指导服务,确保每个毕业生掌握就业政策和要求;二是要加强对毕业生制作就业应聘材料工作和参加应聘面试的指导,在确保材料的真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以大方得体恰到好处的面试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三是要加强对毕业生应聘、实习和落实就业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整个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帮助和服务。

3.3 进一步强化外语类大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使毕业生积极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

安排毕业生在毕业前夕的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锻炼,是促进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的有效手段。

强化对学生毕业阶段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在工作目标上要求学生,其一,将寻求顶岗实习岗位作为一次应聘就职的演练机会,为落实就业岗位打好基础;其二,顶岗的岗位必须是真实的工作岗位,其实践也应实战性的;其三,要寻求对落实就业岗位有实际意义的有效顶岗实习,原则上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其实习岗位就是就业岗位。

在工作要求上要求班主任建立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教育学生尽快缩短与实际工作要求的距离,及早熟悉工作,在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后,争取被留用而落实就业岗位。

尽管金融危机给外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难题,但是只要高校积极应对,努力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越秀目前的工作现状分析,其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进展仍然保持着与往年持平甚至更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生源情况汇编[Z].浙江省教育厅,2009-4.

[2]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西北政法大学报,校报网络版,2009,(18).

作者:陶 中

行业办学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指导 帮助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这类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差、专业冷门、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形象不佳和性别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固化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并结合就业工作实际,现阶段大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①自身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理能力差等;②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③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等;④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包括:有的单位招人除了性别、相貌等要求外,还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甚至生源地等都有要求。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基本业务素质。

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更新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同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授课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家长联动,以保证大学生有良好基本业务素质,减少因为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质询中心,但对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谈及甚少,基本上属于出了问题才去寻求解决,而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学生入校后就要有所侧重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消除自卑、自负、依赖、盲从等非正确就业心理导致的就业困难,以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求职中能够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挫折,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对出现问题的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3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项工作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与之相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也应该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爱护学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就业指导人员继续深造,考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证书,以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数和能力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高校在提高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引进工作,以求能够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相适应相协调,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更加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3.4职业指导课全程化开展。

职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點,分步实施,各有侧重。“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习专业知识做准备;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正确地评价自己;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使他们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全程化的指导工作,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减少毕业时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3.5专兼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全员化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传统模式中,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公布就业信息,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由于专职人员有限,难以详细地照顾到每一个点上的工作,而学校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就业的指导关系到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高校应该拓宽思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同时因为专业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解说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更加信服,对学生的触动也最明显。通过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开展以求将工作做实做细,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并为已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6细致调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体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大学生的调研。高校要深入实际,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以力求能将已就业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进行个体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建立大学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技能培训、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残疾类型及程度,等等。这些内容会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

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转变实施方案、培训方案、推荐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方案和个案职业取向,等等。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可以从事财会、出纳、电脑文字录入、家电维修等,对于此类困难大学生可与民政部门联系或直接向相关行业进行推荐。

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困难群体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7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占23.2%,其次就是学校的就业公告栏,占20.2%,两者合计达到43.4%,再次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达到16.3%,而政府招聘会、报纸、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等就业信息渠道都在9%左右,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依赖从高校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无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要有效地传递给每个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便利、快速的信息服务,让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其次要通过大型供需见面会,以及分学院分专业的供需见面会,适时开展大学生推荐工作,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外联系,走访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占得就业先机,同时也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用人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春玲,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45-50.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7.

[3]李琳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5-246.

[4]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6-208.

[5]周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以南通市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6]管圆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J].文教资料,2011,(6):214-215.

作者:徐铮 张弛

上一篇:银行经营场所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转型期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