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

2024-04-30

“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通用3篇)

篇1:“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

“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

2011年4月9日,太阳公公露出了难得的笑脸,明媚的阳光倾洒在龙一小六楼会议室里,使人顿觉心情舒畅,神清气爽。龙一小教育集团的所有教职工聚集在这里,聆听 “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本次活动由陶校长主持,由教培中心何智远主任、大面小学秦文彬校长、龙泉实验小学的陈琼校长做专题讲座。《把教育敬重地捧给孩子》专题讲座中,何主任以简洁概括的语言诠释了“顶层设计”理念。在他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中,传达给我们三个观点:一是不为分数而教,要为发展而教。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才能爱上学习。对学生过分的关注会让我们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确实如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反面的例子存在。“学会恰当关注”值得我们深思,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包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富于人文性。二是要为教育而生存,不为生存而教育。爱上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幸福的事。三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来看待,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我是谁?”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话题,秦文彬校长以此为主题,对于教师的不同角色进行全面地诠释,层层剖析,让我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在秦校长的旁征博引中,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要有“农民的心态”,遵循规律,劳苦而作;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要有“木匠的眼光”,用不同的眼光看到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面对后进生,我们要有“收藏家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面对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具备“铁匠的潜质”,“拧绳过紧而断”,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这些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不得不让我们为之叹服。

陈琼校长以一段震撼的视频让在场老师感悟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为学生发展奠基》。对于学生发展的操作原则和实施策略她做了详细地讲解,让我们收获颇多。

聆听、感悟、震撼、深思……

篇2:“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

蔡甸一小 潘黎

2014年12月11日——12日,我参加了湖北省特级教师讲师团示范课的学习观摩。通过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学校的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我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系统了解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认真探讨内在联系。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所有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都可以建构知识体系。

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数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和尊重。

教师要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念。”力求让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并发展思维能力。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此次观摩课中,千家街小学的邹杰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优化(烙饼问题)》和同济附小的刘霓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都十分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探究能力培养,做到了真正放手留时间给学生探究与自学。他们收放自如地把课堂知识建构成知识模型的课堂教学让我感受颇深。

篇3:“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根据家长的意愿, 是否把儿童送往托儿所, 绝对不是强迫性的。小学阶段除了少数州为6年 (如柏林) 之外, 其余为4年。在中等教育阶段, 德国主要施行的制度为“一本三枝”, 在晋升至中学阶段期间, 有为期两年的过渡期, 可以通过教师建议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愿, 决定往后就读的学校。中等教育定向阶段主要有三种学校可供选择, 依次为主干学校、实科中学以及文法高中。具体要求如下:

1. 学业程度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法高中就读, 为期约九年, 乃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 学生以升大学为主要出路, 政府领导阶层、社会精英多半出自于此。

2. 学业程度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 学程约5或6年。学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结业考试, 毕业生多半继续接受全日制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类的高等教育, 少部分接受所谓二元职业训练。

3. 学业程度欠佳的学生则就读5年制的主干中学, 毕业生多继续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完成学徒训练, 并以从事手工业、制造业为主。

4. 此外, 与上述3种传统的中学途径平行的体系叫综合性类中学, 有些学生在小学以后还没有完全可区分去哪类学校, 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 直到在综合类中学结束大概为十年级, 然后再决定以后的去向。不会像社会淘汰机制一样, 因为暂时的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 他们在中学阶段以后再作选择。

看到这个体系,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德国中、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 切切实实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着想。众所周知, 每个学生都有其鲜明个性、独特天分和发展梦想的,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升, 所以必须得尊重学生个性、天分和梦想等。换句话说, 我们就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凭藉个性、天分来学习、发展, 最终实现他们的梦想来设计和经营好我们所办的教育。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底气说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 是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服务。

二、我国高中教育应当“以生为本”

我国中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之所以仍屡遭诟病甚至否定,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研究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和服务。“以学生为本”仍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 一切仍仅从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意志出发来办教育、搞管理和实施教学的做法还是主流“, 以学生为本”的相关研究仍处在虚幻、美好的假想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问题, 高中教育的顶层设计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否则, 这样的合理诉求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首先, 我认为, 德国的中等教育“一本三枝”的体系是以学生为本的, 是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 就是在切实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和服务,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然而, 我们的教育改革 (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 喊了30多年, 却至今仍未见一点实质性的改进。据德国朋友介绍, 在德国选择读文法高中、以升大学为主要出路的那部分学生, 一般不会超过15%。这部分学生将来主要步入政府领导、社会精英阶层。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独特天赋, 如有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天赋, 一般也不会超过15%, 他们会选择综合性类中学, 凭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发展。其余约70%的学生, 自愿选择实科中学和主干中学, 将来或成为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 或从事手工业、制造业等。实科中学和主干中学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体部分, 学生在校期间是边读书边到一些实业部门实习的,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过得硬的, 也是很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不低。

其实, 我国的高中教育现状与德国的中等教育状况也差不多, 各类学生的比例也应该大体相当。然而, 反观我国的高中教育现状, 30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大的改进, 尽管大家都在嘴上喊“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 实质上我国高中教育仍以“大学升学率”为命根子, 仍是教改的禁区。现在, 大学教育都已经接近普及了, 但考名优大学的火却还是愈燃愈烈, 仿佛不如此拼争就没有一点儿出路似的。更令人疑惑的是, 尽管一些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也曾到国外做了不少考察, 但我们高中教育顶层设计者们却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高中教育的顶层设计须尊重学生个性的问题。学生初中毕业之后, 既没有像德国那样实施“教育分流”, 建设足够的相当于德国“实科中学”和“主干中学”的高中学校, 为那大约70%的考不上名优大学的学生早谋出路, 更没有配置足够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来接纳他们。于是乎, 尽管我们高中教育都已经快普及了——大学升学率也已接近80%, 但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希望考上名优大学, 结果往往是难尽人意, 因为那部分学生只能占全体学生的15%左右。于是乎, 那些一般性普通高中学校也就几乎成了摆设, 既不能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又不可能培养出几个考上名优大学的学生, 只好一天天半死不活地在那里硬撑着。

很多学生心有不甘地选择了一些没什么竞争力的、高精尖人才和实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两无优势的大学, 胡乱地读几年混一张文凭, 实际上就已经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残次品”, 就是想到工厂就业还得“回炉重铸”。全社会包括学生的家长也都拼命地“赶鸭子上架”, 硬是想把这70%的学生活活地往名优大学里推, 以求将来有个好工作, 结果换来的常常是家长绝望和孩子身心备受蹂躏和摧残。

其次, 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几十年无大改进的高中教育, 正在严重地分裂着很多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人格。一边在一心一意、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 一边却在轰轰烈烈地搞什么素质教育, 高高树起扯人眼球的牌坊。现在“, 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生命教育”、“立人教育”、“善美教育”、“幸福奠基教育”等提法很多, 在一些高中学校搞得也很热闹, 实际上大都没有切实融入学科教学和师生发展之中, 甚至与之毫不搭界, 只不过是一块块应时做景的招牌而已。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所诞生的高中教育名校, 真正很有底气地说自己确实没有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到底能有几所?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就是那些整天在那里高唱教育公平、育人第一的专家和官员, 又有几人不整天在那里设法给自己的孩子择高考升学率高的高中名校呢?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尽管几十年都过去了, 我们也还是不可能看到几所实实在在的中国式的“实科中学”“主干中学”“综合性类中学”, 只能是遍地的中国式“文法高中”!我们总是简单粗暴地把不同个性和天分的孩子都捆在一起来强行打造统一规格的“英才”, 梦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政府领导和各业精英。我们的领导、教师、家长和全社会都在做着这种残酷而悲哀的梦。更可悲的是,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却还在说自己在办“以生为本”的教育, 自己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可见, 这种高中教育现状正在分裂着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广大师生和家长, 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格。

三、我国高中教育的弊端与改革方向

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还衍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也造成了全社会鄙视实业技术和基层劳动者的不良风气。在这种社会风气下, 金钱和权势正在一天天肆意践踏着教育公正, 真善美教育正在一天天被扭曲和淡忘, 人们的教育理想正在一天天地麻木和畸形, 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正在一天天滑坡和贬值。在这种社会风气下, 大学办学质量日益下滑, 硕士、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一些大学搞虚假就业, 一些企业出现用工荒等现象, 而且越来越普遍。

假如我们的高中教育改革也能像德国这样,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 不再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中考分数来决定他们所上的不同等级的学校, 而是按学生的个性、天分和未来的发展来分类上不同类型的学校, 恐怕我们的高中教育就不会发展得如此被动和令人绝望了。假如我们早些动点真格,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实实在在地大力改进高中教育, 恐怕我们早已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尴尬和无为了。可惜, 这一切都仅仅是假设“, 涛声”依旧“, 破船”依旧。一次次的仿真备考测试正在把学生逼成一个个只会做题的机器, 或一个个厌恨教育甚至社会的极端分子;一场场高考混战正在肆意毁掉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特殊人才, 而且全社会的人格也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分裂着。这绝非危言耸听, 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再这样发展下去, 中华民族真的就将面临着被整体取消“球籍”的危机。

在目前这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背景下, 尽管我国也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 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感觉低人一等, 大多都只是在维持生计而已, 几乎就没有如何针对国情实际做大做强的战略眼光。实际上, 这也不该只怪这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因为国家的高中教育大政方针就很脱离国情的实际, 且还没有更明朗、更有力、更合理的相关政策出台, 况且整个社会的大气候还处于教孩子“做人上人”的不良风气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普通高中教育都还在拼命地挤“独木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很不完善, 且整体遭社会鄙视, 两者根本还不具备良好的对接环境与条件。当然, 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仅靠教育界自身的科学规划和务实努力还很不够, 还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切实出台提高实务型劳动人才的工资待遇的政策或法规, 并在全社会依法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赞美劳动的良好氛围, 为大力改进高中教育, 实施“高中教育分流”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高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大力改进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必须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对各种人才的实际需要, 切实做好工作, 建构好“高中教育分流”体系。一旦这个体系建构好了, 高中学生真的实现合理分流了, 相关的机制也就会大大理顺, 我国高中教育自然也就会以学生为本、健康地向前发展了。现在, 我们大家都在做着一个强国梦。毋庸置疑, 这个强国梦同样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行动。

德国中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 切切实实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着想。

我国中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之所以仍屡遭诟病甚至否定,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研究并没有真正做到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和服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顶层设计”讲师团报告会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顶层设计论文范文05-09

课程顶层设计方案07-07

旅游小镇顶层设计07-09

顶层设计论文提纲11-15

课程顶层设计浅谈07-07

校本课程顶层设计案例03-20

校本课程顶层设计案例04-15

顶层设计之数学反思04-23

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04-27

顶层设计校园文化论文04-19

上一篇:电工术语中英文对照下一篇:小学生科学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