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优秀演讲稿

2024-04-30

生而为人优秀演讲稿(精选6篇)

篇1:生而为人优秀演讲稿

生而为人演讲稿

舒依娜

尊敬的老师家长以及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而为人》。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至于天地,不过沧海一粟。也正因为我们这须臾的人生,更应在这白驹过隙之瞬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世界留下我们独特的足迹呢?

首先,生而为人,在人生中我们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不失灵魂的人。古语有云:智者不饮盗泉之水,贫者不受嗟来之食。时刻保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如李白所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畏权贵,不惧艰险,做真实的自己。当然了,不要成为别人眼中的你,要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放手追逐自己心中的世界,对于周遭的阻碍无所畏惧。梅花,傲寒斗雪,料峭寒风没有把它吹倒,却成就了这君子之格,做人亦是如此。面对困难,要敢于逆游而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说你我皆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最平凡的一个,但我们还是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一颗不平凡的心,应只属于不平凡的自己。

其次,生而为人,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所谓价值,并不在于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多少。在我看来,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就在于你所奉献的多少。面对家庭,我们要奉献我们的孝;面对社会,我们要奉献我们的才;面对国家,我们要奉献我们的忠。诸如此类,皆为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永远是精彩的。而我们作为青少年,在我们正当好的年纪,光芒万丈的青春,更不应该游戏人生、哀叹人生。要将有限的人生,绽放无限的光芒。

最后,生而为人,我们还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没有理想的人生庸庸碌碌,跟随他人的脚步,能留得精神几处?追逐名利不如追逐理想。陶渊明,心系乡野,弃官回乡,而留名千古;释迦牟尼,一心修行,历经劫难,菩提树下终得顿悟。就算一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流言蜚语与恶意诋毁,就算前方危机四伏,但仍会奋不顾身的去追逐心中的梦,因为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没有希望的,()每一道裂缝就是光涌入的口。努力和上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此生。愿我们在挫折路上,仍能砥砺前行!愿我们历经磨难后,仍能热爱这世界!用我们在暮暮垂老之际,回望过首,能够不愧初心,没有白来人间这一遭。人生苦短,没有时间留下遗憾。如果结果不如你所愿,那么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得意须尽欢!

同学们,当下青春正好,何不扬帆起浪!就让我们在这匆匆红尘之中,留下专属于自己永不磨灭的痕迹,过出精彩的自己,过出精彩的人生!

篇2:生而为人优秀演讲稿

人怎么会没有价值观呢?人生来便为本能驱使,即使放弃对一切其他事物的追求,也得有饮食才能度日。而所谓价值观,不就是看重什么,轻视什么吗?转念一想,没有价值观的含义,是价值观之中,没有生命二字。

生而为人,如何能跳脱生命而活?没有生命观的人,自热忽略他人,甚至自己本身的意义。继而便失去了同情心,世间百态,于之仿佛行尸走肉,只不过会讲话罢了。因而这世上十恶不赦的连环杀手,往往都是不怕死的。人类几乎永远无法失去情感,但是却能轻易抛弃生命观,何以至此?

战争?不是,战争,灾难等等的残酷反而让人重视起生命,显然,只有当生命的摧折变得没有意义时,才会使生命贬值。于是我想到了源自每个人的力量:主宰性的,压倒性的群体利益,宗教般的信仰之狂热。

当每个人都为了所谓崇高的利益沦为信徒会怎样?那么,每个人都是又不是利益共同体。每个人的生命和权利不再重要,维持生命的不是本能,而是盲目的理想。人们可以为此奋不顾身,也会毫不留情的剥夺。这不正是机器人的作风吗?没用的就拆掉,有用的就作为流水线上的一个齿轮,渺小地存在着。当暴民让火的审判降临在布鲁诺身上,当平壤百姓在欢庆的狂潮中俯首称臣,他们还是作为个体的人吗?他们是群众的一个小成分而已,已然失去了为人的资格。

人本应生而热爱生命,然而同样,也生来就有趋同性。以当今社会为例,有了宗教自由,道德却成了普遍信仰,不断地扩张,变成群众的法律,变成群众刽子手的屠刀。当道德外化成为约束,百姓抱着结论性的语句行使力量,道德的意义就已然成为了绑人和绞人的绳索,宗教和独裁。所谓想不到在如今的时代,这一切还是换了种形态存在着。实际上,这样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对于群体利益的追求,本来出自对实现更高生命价值的追求。

想起大跃进,许许多多人之所以如此兴奋地放高产卫星,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实现更高的个人利益。然而这样的意愿,最后却导致了历史上闹剧般灰色的一页。

这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是更高追求的基础,但这并非意味着生命是低等的,甚至,低劣的。相反,只有对于生命权的尊重,才应是人类应持有的唯一准则。对于每个人,生命的意义都有不同之处,然而却都使其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而以此为原则的结果,自然可以产生位于其上的更高结果,以此为前提,任何相异都该被容忍。以此可以解释许多名词,比如自由,比如正义,不过都是对于生命性的绝对尊重――因为尊重生命,便尊重其上的所有可能性,便产生自由;因为尊重生命,便以生命为本,与摧折生命的力量抗争,便产生正义。相反,如果将某种高于生命的追求,“崇高的”利益奉为圭臬,反而是对于生命的倒行逆施。

篇3:生而为人优秀演讲稿

科马克·麦卡锡 (Cormac Mc Carthy, 1933—)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 获誉“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唯一继承者”。小说《路》 (The Road) 是麦卡锡于2006年创作的一部后启示录小说, 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以世界末日为背景, 讲述了一对父子的艰难求生之旅, 谱写了生命诗篇的动人画面, 思考着孤胆独行的人是否会建成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更为自由的世界这一问题, 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思考。《爆裂刑警》是香港导演叶伟信于1999年执导的电影, 由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影片讲述了一对警察拍档, 阿Mike与阿仁, 追踪头号通缉犯毒龙的故事。根据情报, 他们到大角嘴征用了一单位作监视毒龙之用, 房主四婆长年寡居, 精神已半失常, 其间二人又遇上逃学少女, 未婚先孕被抛弃的洗衣店女子。影片看似是以恶警为题材的暴力电影, 实际上借不相识的人组成的大家庭讲述了一个共度时艰的故事。本文旨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出发, 以可乐这一意象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两部作品作者对人生观, 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探讨。

2 可乐——希望与存在的象征

有人统计过, 麦卡锡的作品中有13次提到可口可乐,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 《路》中也有几次父子分享食物时提到可口可乐。

“他一屁股坐下来, 伸手往这被洗劫过的机器里掏着, 到了第二台终于摸到里面卡了个冰冷的金属罐子。他缓缓抽出手来, 坐着盯住面前的可口可乐。” (Mc Carthy, 杨博译, 2009:18)

这是什么, 爸爸?

是好东西。请你喝的。

是什么?

来, 坐下。

他帮儿子……递给了男孩儿。喝吧, 他说道。

男孩儿接过易拉罐。里面有泡泡, 他说。

永远是段很长的时间。 (Mc Carthy:18-19)

面对核爆炸后的世纪末日, 父子俩在冬日踯躅前行, 世间满目疮痍, 危机重重, 父子二人居无住所, 食不果腹, 作者却要花费笔墨描写两人探讨可乐的场景, 是否有悖常理。事实是, 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 哪怕是一点干净的水也能救命, 这里可乐不但作为食物, 也代表着希望。可乐是一种饮料, 不是生存必需品, 但却是好东西。儿子问父亲, 这是什么, 父亲简单的回答说是好东西, 男孩看到里面冒着轻微的泡泡, 带着好奇, 带着回味, 他觉得很不错, 他要求父亲也喝一点, 父亲轻轻地啜了一口, 又递给了儿子。儿子觉得他以后永远也喝不到这东西了, 父亲告诉他, 永远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如希望一样, 是一种信仰, 信仰不是必需品, 但却是好东西。生而为人, 人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 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 或者一棵花椰树。萨特说我们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具有更大的尊严, 就是因为我们有“想要”, 有“意图”。希望也许会像可乐中的泡泡一样破灭, 但就如有泡泡的可乐一样, 存有希望的人生才有味道, 才有价值。男孩又担心以后再也喝不到这种东西了, 心中存有希望的父亲告诉他, “永远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带着希望, 人生总会出现可能的。作者告诉我们在绝望之际, 父子二人找到了一个地窖, 地窖里储存着食物, 他们又活了过来。

“男人支了一个小的燃气取暖炉, 父子俩坐在小屋内, 中间摆了个西洋棋棋盘, 身上穿着新毛衣、新袜子, 还裹了新毛毯, 喝着塑料杯子里盛的可口可乐” (p133) 。我们会发现当生存不再受到威胁时, 作者总会安排可乐作为父子的食物之一。可乐同新毛衣、新袜子、新毛毯一样对于处于绝境中的父子俩来说, 真可谓奢侈品!好似一种超越了生死的享乐品。当我们受困时, 反而更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 失去信仰, 但其实只要活着, 就不要丢掉希望, 因为随时可能时来运转。

叶伟信导演也很喜欢把可乐穿插其镜头。甚至在其另外一部同样由吴镇宇演绎的电影《朱丽叶与梁山伯》当中, 借女主外公之口, 反复的出现“No Coke, No Hope”。《爆裂刑警》里也出现过两次可口可乐。阿仁看上了逃学少女阿英, 阿Mike担心本就玩心重的阿仁会影响追踪罪犯的工作, 极力想把雪儿赶走。有一个镜头是半夜, 大家已经躺下了, 阿Mike在客厅里喝着益乐多 (一种乳酸饮料) , 阿英出来, 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罐可口可乐, 坐了下来, 易拉罐放在桌上, 开始对阿Mike“说教”, 大意是她是小女孩不应该想那么多, 想得多是你们这个年纪的事情, 想得多也就烦的多, 还提到她会走得远远的, 再也遇不到她 (这与后面她留学的结尾做了一个前置铺垫) , 阿Mike就一直听她说, 阿英说完后, 直接出镜, 回房间睡觉, 而可口可乐易拉罐还留在桌上, 阿Mike的益乐多已经喝完了, 他拿起可口可乐, 笑了笑, 看了看睡在一旁的阿仁, 把易拉罐放下了。看到阿Mike的笑容, 我们明白他不是真的讨厌这个女孩。他是一个孤儿, 没有见过父母, 却遗传到了罕见的“亨廷顿式舞蹈症”, 患者会丧失肌肉的控制能力, 情绪会起伏不定, 这个病还会随着年纪慢慢恶化, 当脑里的神经中枢细胞遭到破坏之后, 就会丧失智能, 还会肌肉萎缩, 慢慢致死。可乐本代表着一种年轻向上的激情, 而身患绝症的阿Mike却对生活极其认真, 他不允许自己放纵, 在开头的镜头中, 他努力地奔跑着, 思考着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我们每天应该饮八杯水, 应该睡八个钟头, 不应该抽那么多烟, 饮那么多酒, 不应该滥交, 应该定期检查身体, 亮红灯不应该过马路, 三十岁之前应该结婚, 看电影时应该关掉手提电话。”他絮絮叨叨, 不过是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价值, 而听到阿英的看法, 又想到阿仁的贪玩, 他也禁不住笑了, 爱好可乐的健康的年轻人, 他们的生活还是大有希望的, 这样想着他也欣慰地笑了。影片最后阿Mike还是死了, 死在医院的自动售卖机旁。在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后, 他带着枪伤, 向自动售货机里投硬币, 他想给自己买一瓶罐装的可口可乐, 按下按钮, 可乐却没有落下, 他敲打着售货机, 可还是没有落下任何东西, 他无力的坐下, 合上双眼, 等待最后的死亡。“哐当”一声, 可乐的易拉罐落下来了, 阿Mike睁开了两眼, 看了看已经属于自己的可乐, 嘴角露出了微笑。庆幸可乐最终还是落下, 阿Mike虽仍死去, 希望却留给了剩下的其他人。他说:“我放下了钱, 就应该有一罐汽水, 我要的就是这么简单。”两个字, “应该”, 就是希望, 就是信心, 就是转机。

3 人生的观念与存在的意义

1) 悲观而积极的人生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简言之, 就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 绝不是人们所曲解的绝望或者悲观主义。萨特认为, 人的意义存在于行动中, 存在主义把人类的命运交到他自己手里, 它告诉人除了采取行动外没有任何希望, 而唯一容许人有生活的就是靠行动, 而行动没有天降的标准。正如陀思耶夫斯基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 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所以人是自由的, 也是孤苦伶仃, 无依无靠的, 人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甚至于对整个世界负责, 从这个水准来讲, 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

《路》中父亲面对各种困境, 总是想把生还的希望留给儿子。儿子总是会问父亲“我们会死吗”, 父亲总是会安慰, 鼓励儿子说“不会”, 虽然他内心总是被绝望占据, 但他总不会放弃寻找食物和住所的行动, 他把生还的希望放在求生的行动中。面对世界末日, 人连死都无所畏惧, 更别说世俗的道德、价值, 但他总归还是有向“善”的情感, 他既然了选择做一个好父亲, 就要保护儿子, 儿子是他和死亡之间唯一的屏障, 他必须承担起他的责任, 把生还和希望的火种传递给儿子。

阿Mike知道自己得了绝症, 知道迟早有一死, 但是他既然选择了做警察, 他没有玩忽职守, 依然尽心追踪毒龙;他没有亲人, 他选择了把四婆当做他的亲人, 临死前给她买了一个按摩椅, 录了视频教她如何使用, 他承担了作为儿子的角色和责任;他选择了照顾被情人抛弃的未婚妈妈田缘, 就需要金钱去抚养, 他选择“黑吃黑”, 我们不能否认和指责他的选择, 因为他承担了责任, 对自己负责, 也对他人负责。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他在有限的生命里, 把存在的意义洒在他每个行动里。

2) 人存在的意义

萨特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成为可能的学说。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 什么都不是。即人就是人, 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 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 (从无到有) 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Sartre, 周煦良、汤永宽译, 2008:7)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 他对痛苦、听任和绝望给出了更详尽的解释。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痛苦的,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 他不但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 而且通过这一行动成为全人类做出抉择的立法者” (p9) 。人无法摆脱那种对整个人类的重大的责任感, 而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人的痛苦变得明确;听任即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们自己, 没有天降的标志为人的行动指明方向。任何人, 没有任何支持或者帮助, 却逼得要随时随刻“发明”人;而之所以说绝望的是, 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简言之,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是, 承担责任的绝对性。人的“存在”存在于行动之中。

《路》被称为一部残酷的诗学, 小说充满杀戮和死亡, 生存成为极大的挑战, 当自然死亡成为奢侈, 生存就成了一个负担, 一种痛苦。尽管如此, 父亲还是带着儿子踯躅前行, 因为他相信生存的希望系于寻找的行动中, 他既已选择带着儿子活下来, 就要承担活着的痛苦和绝望, 就要成为儿子和他自己活下去的“立法者”:为人类传递希望的火把。他相信, 路的尽头, 还有希望!

《爆裂刑警》片头的慢镜头, 阿Mike奔跑着, 一段独白告诉我们他所认为的什么应该, 什么不应该, 与结尾他倒在自动售货机旁的自白呼应:“每个人都有应该或不应该做的, 放了钱就该有罐汽水, 其实我要的东西就这样简单。”他自知已患绝症, 但他没有做吃等死, 他想证明和实现他生命存在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是他要承担的责任, 他想照顾四婆和田缘, 他想阿仁成熟懂事, 他想惩治社会罪犯, 他的“想要”和“意图”指导他行动, 才可以证明他就是他, 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所以我们说, 他的生命是真正的存在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从意象上来说, 小说《路》与电影《爆裂刑警》中都出现可乐, 并且都用其来象征着希望和存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来解析麦卡锡的《路》以及叶伟信的《爆裂刑警》, 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主人公, 以及人生观和存在主义价值观都极其的相似:在非常状态下存活的主人公, 面对外部的恶劣环境和内部的同性扭曲, 努力并坚持向善之路, 对现实绝望却又透着乐观和希望。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及叶伟信导演, 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的《爆裂刑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角度解读, 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两部作品中, 可乐作为“希望”的意象, 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且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即面对人生困境和生活的无奈, 看似绝望的主人公仍抱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最后, 从两部作品不同的结局, 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路》,《爆裂刑警》,可乐,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大卫·E·科柏.存在主义[M].孙小玲, 郑剑文,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科马克·麦卡锡.路[M].杨博,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3]马丽.路的尽头, 还有希望—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 2013 (2) :43-46.

[4]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汤永宽,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篇4:“生而为人,真对不起”

反灰姑娘式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仿佛是童话里不幸的灰姑娘。她曾拥有玫瑰色的童年,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梦想着成为公主,然后邂逅自己的王子。然而,一个偶然事件令她的人生境遇直转急下,从此拉开了凄惨一生的序幕:与穷作家同居,被情人抛弃,欢场卖笑,杀人入狱;与昔日的学生恋爱,独自生活在垃圾堆一般的公寓里,最后被人杀死在河边。童话中的灰姑娘最终邂逅王子获得了幸福,而松子人生中的邂逅却让她从一场不幸跌入另一场不幸。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苦情电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不幸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动人魅力。每当她悲叹“我的人生结束了”之后,很快又再次展开笑容。她拥有带着傻气的乐观,以及对人生的无限热忱。对观众们来说,这样的女主人公比灰姑娘更打动人心。

经典剧照

松子的妹妹患有先天性疾病。把心思放在妹妹身上的父亲因此一直郁郁寡欢,连笑容都很少有。常年得不到父爱的松子,意外发现学小丑扮鬼脸可以使父亲发笑,便不时这样逗父亲,这便成了松子一生的习惯。

//主角聚焦//

[印象标签:不屈]

发生在松子身上的悲剧数也数不清。为了取悦别人,松子不断付出着钱财、肉体、灵魂乃至一切,那个经久不变的鬼脸就是最好的例子。生活的变故让她的梦想不断破灭,但她还是一次次地站了起来。影片的最后,导演安排松子的死是被杀,其实更进一步地勾勒出了松子的性格——即使人生是个悲剧,她都不会自杀。

【考场速写】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历经那么多的伤害,松子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屈的心态,紧紧怀揣着一个美好的信仰,使得她那悲伤多过欢喜的人生里竟闪耀着明媚之光。

[印象标签:盲目付出]

松子的悲劇几乎是当代女性主义典型的反面教材。松子渴望爱人也渴望被人爱,渴望身边的世界能一团和气。她把幸福寄托在爱人身上,用尽心思让爱人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换取快乐的人生。但一味地相信、付出和依赖非但没有把松子从缺爱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反而让她一无所有——没有个人追求的灵魂终究逃不开无处不在的孤独;放弃理性思考的生活宗旨终究不能让人幸福。松子之愚,目所共见。

【考场速写】这部电影如同一束几近凋零的带刺玫瑰——美而悲。为了爱人可以付出一切的热血的松子其实是盲目的,这也正是她悲剧的源头。要知道,做一名自尊自爱的女子,把生命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活着才有意义。

//台词人生//

“小时候,

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

不是吗?

但是一旦长大,

没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看客说】在童话中成长的每一个女孩子,都不曾动摇地认为自己长大会是人群中最闪亮的那一个人,认为自己会遇见心仪的王子,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可能是童话中那个歹毒的后母,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可能是灰姑娘那两个虚荣自私的姐姐。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想到了世间的美好,然而时间教会我们的,是遗憾与困惑将会陪伴我们的一生,而且没有仙女和魔法可以改变和逆转命运。

【关键词】向往美好/时间一课/生命的思考

“生而为人,真对不起。”

【看客说】也许松子走到最后才开始明白,她这一生所有的悲苦,都源自父亲的冷漠。而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自找的,是她自己亲手扭曲了所有的情爱,扭曲了自己的一生。她的这句“对不起”是对那些曾经关心、爱护她的人说的,更是对自己说的。她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无疑是她自己。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爱人之前,一定要先学会自己爱惜自己。

【关键词】愧对自己/爱惜自己

篇5:生而为人作文

想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质的飞跃,但也有人叹人事凉薄,说人类似乎淡忘了那些流转千年的价值观与美德风尚。在全社会都对“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忧心忡忡时,库克的担心同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广厦千万,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日仅三餐。生而为人,还是应当有所敬畏。这里的“敬畏”应是饱含情感而带着初心的,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近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座有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或浓或淡的情感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没有情感、毫无敬畏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好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令人心寒。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讲究“忠恕”之道――忠,谓尽心为人;恕,谓克己待人,是如人之心、将心比心。这二字都是掺了敬畏的,是不由得使人“恭而安”的。

现在的人类大多都怀着敬畏之心的,而且多是因信仰之由。如此想来唯心也挺好,虽说让人神神叨叨的,但也好歹让人信着、做个好人。

我姥姥信佛,信了大半辈子。她每天烧香诵经,也总是告诫我“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千万不可胡作非为。我虽不笃信,却也不可置否。可如今有些人啊,做了好事便想让天知道,做了坏事又盼着天不知,所以做事罔顾后果,说到底仍是没有一颗敬畏之心。

哲学上说只有人类才具有“意识”,才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计算机很“聪明”,但“它”不是“他”或“她”,它没有情感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识,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我们可是人啊,胸腔里跳动着的,是生命的力量;脑袋里蛰伏着的,是情感的浪潮!

小小一块屏幕,于方寸之间,便囚住了人的情感,但生而为人,我们不会也不应沦落至此。库克的担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理应加以重视,但一撇一捺之间撑起了太多,从唐虞上古直说到如今……

生而为人,确应有所敬畏;

篇6:生而为人作文900字

在多如繁星的.科技发明之中,有个项目一直以来就倍受人们的关注。

――人工智能。

它早已在各大科幻大片中现身,成为至关重要的存在,看现代科技发展之迅猛,也不乏有人设想,当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就像电影《钢铁侠》里的贾维斯,他虽是一堆程序代码,却可以像真的管家一样协助钢铁侠的生活,从家事到战争,又好比《生化危机》中的红心女皇,她是个完美的人工智能,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恶势力一起毁灭了人类。就在大家都在这般天方夜谭的猜想的时候,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却在思考另一个角度。他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为何人类是坐拥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权利的生命体并且统治着这个星球呢?我想正是因为人类拥有灵魂,每个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同情心才造就了这个多彩缤纷,与众不同的世界。这才是最为可贵的东西,是计算机拥有无法拥有的。人与社会是无法分离的,因为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组建了社会这个大的整体。也正是那些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人们,富有同情心的好心的人们,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假设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模式化的思考,这个世界将变得冰冷,灰色的世界是每年如一日按部就班的。如果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或许这世上的确会少很多道德沦丧的人,但相等的会少许的品德高尚,眼界看的更远的人。

想起前段时间老人碰瓷讹人的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在那之后的几天我正巧遇到一个老人在我面前摔倒,看着她蹒跚地想爬起来却无力支撑自己的样子,我毫不犹豫地将她扶起来,这是出于我的同情心和我的价值观而引发的行为,我无法漠视一个在我面前脆弱需要我帮助的人,我做不到冷眼相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明知有可能自己也陷入骗局但我仍然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原因。

上一篇:《琵琶行》原文下一篇:读法制教育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