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教育培训心得

2024-05-06

儿童科学教育培训心得(精选6篇)

篇1:儿童科学教育培训心得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11.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12.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4.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5.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6.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填空题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_《幼稚园的自然》__________》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__操作实验类___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_____经验知识______和理论知识。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____2049计划___”。

6.___访谈法______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__访谈法______、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___中、短期发展目标___

9.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___分类游戏_____和运动性游戏。

10.测量的类型包括______观察测量____、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11.学前儿童___科学教育材料 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12.注意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___启蒙性_要求。

13.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________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___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4.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可操作性、__材料的探索性_________、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

15.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____丰富性___________、材料的探索性。

16.教师在指导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____比较观察法___________和典型特征观察法等几种观察法。

17.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__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18.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家庭中_____接受科学教育。

19.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__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_______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20.根据材料的加工程度可以将材料分为成品材料、__半成品材料____________和自然材料。

21.学前儿童科学素养主要包括:___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22.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_挑选分类______________、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23.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__分类。

2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二是对____对学前儿童发展____的评价。

25.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2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学习环境。

27.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28.运用图像记录的方法要在学前儿童___获得大量感性经验__的基础上进行。

29.“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设置情景——提出问题——_动手操作_—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几个环节。

30.美国的“___2061计划_____”,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31.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__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______相一致。

32.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是__自然观察____评价方式。

33.组织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___整合性____________原则。

34.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__________园地_____。

35.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_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_____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36.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___幼稚/天真_________理论。

37._问题测试__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三、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5~6岁

3.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的是()。C.维果茨基

4.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D.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5.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6.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B.3~4岁

7.“能按照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B.3~4岁

8.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D.5~6岁

9.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10.学前儿童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B.理论性问题

1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布鲁纳

12.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非正式量具测量

13.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风土人情

14.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5.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16.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挑选分类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18.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5~6岁

19.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20.“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的的教育目标()。D.5~6岁

21.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墨子

22.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B.自然观察

23.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乌龟、金鱼、蝌蚪、蚕

24.下列评价中,不属于对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的是()。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25.“自然”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是由谁提出的()。D.陈鹤琴

26.“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D.5~6岁

27.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B.观察测量

28.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A.绳子

29.“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30.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C.反馈——校正

31.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年间。B.同治

3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有:()。B.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整合性

四.问答题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1)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2)明确散步的概念。(3)明确散步的目的。(4)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3.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4.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5.阐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什么?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

7.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1)全面性与整体性(2)连续性与一致性(3)可行性与可接受性(4)社会性与时代性

(5)辩证统一性

8.请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1)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3)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者(5)教师首先是个研究者

9.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

(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10.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科学教育材料?(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11.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12.简述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 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选择时,应以能启发学前儿童思考的社会资源为佳,不仅如此,所选择的社会资源还要能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延续学习的,也就是选择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仅在本次教学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诱发孩子再次探索的兴趣,或再次观察的愿望,这样才能真正对孩子学习科学有利。

14.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15.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 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16.科学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方式包括哪些?(1)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2)家园联系手册(3)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4)家庭志愿者

17.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1)所谓的科学知识,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2)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能力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3)学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五.设计题

1.请用设计一份以《庄稼的好朋友——青蛙》为主题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2.请设计一个区角活动,并说明其中活动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思路。

3.请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聪明的电脑”(大班),并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

4.请用设计一份以《庄稼的好朋友——青蛙》为主题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5.根据以下活动主题,设计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并以理论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

怎样开动玩具车(大班上学期)

6.请用以下素材和已有知识,设计一份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蜗 牛

与田螺相似,蜗牛也具有一个螺壳。蜗牛是陆生的,它不用腮而是用肺呼吸。头部具有两对触角,眼长在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可以较容易观察周围的情况。它的足厚而多肉,能分泌大量的粘液而自由的行走。

蜗牛取食食物的茎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害处。

要求:

1.格式正确。

2.目标、内容、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过程。

3.方法或内容设计的理由。

篇2:儿童科学教育培训心得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A 7.A 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22.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22.答: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8.A 9.D 10.B 1.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是()。A.湖南幼稚园 B.湖北幼稚园 C.广东幼稚园 D.京师同文馆

2.在幼儿园进行集体活动如“好听的声音”,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A单元目标B年龄阶段目标 C活动目标D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3.在选编“认识人体”这一主题时,小班可以选择认识脸、眼睛、耳;中班可以选择认识脚和手;大班则安排认识皮肤、身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及其功能等。这是内容选编的()方式。A.螺旋式上升 B.水平式上升 C.交错式上升 D.直线式上升

4.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5.用图像记录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A.2—3岁 B.3~4岁 C。5~6岁 D.各年龄段均可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园园地?()A.种植园 B.饲养角 C.自然角 D.气象角

7.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B.个别性、潜移默化性、开放性、灵活性C.亲密性、开放性、潜移默化性、灵活性 D.潜移默化性、联系性、随机性、灵活性 8.教师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A.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整合性 B.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科学性 C.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整合性 D.开放性、活动性、科学性、整合性、发展性 9.下列科学活动中,属于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是()。A.制作玩具 B.制作昆虫标本 C.观察蚂蚁搬家 D.观察大雾天气

10.“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A.法国. B.美国 C.中国 D.德国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是一些解释粗浅的科学概念、说明用途的纯知识性的科学教育,而且往往是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12.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4-5岁的儿童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13.将幼儿园三学年(或四学年)的科学教育内容编排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学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每个单元又突出一个重点,围绕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这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14.学前儿童适合操作比较容易、简单、带有游戏性质的实验,如,磁铁吸铁的实验、种子发芽的实验等。()15.通过文学艺术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更容易接受粗浅的科技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创造潜力。()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17.操作性问题是一种可以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操作来寻求答案的问题,例如问:“如果把纸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解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是让学前儿童把纸放在水中试一试。()1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材料和机会,使他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1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测试法等同于学龄儿童的测试法,就是根据图片所表示的内容及问题,通过思考,用符号或数字作为标记来回答各种问题的方法。()20.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21.分别阐述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的涵义21.答: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方法。

23.举例说明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23.答:(1)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学前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举例:略)(2)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学前儿童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过程;(举例:略)(3)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学前儿童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举饲:略)(4)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培养相协调的过程。(举例:略)

2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有哪些?24.答: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是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

四、设计题(共22分)

25.请用以下素材和已有知识,设计一份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啄木鸟:啄木鸟为著名的森林益鸟,除能以其身体特有的结构而消灭树皮下面的害虫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据其啄木留下的痕迹作为森林采伐的指示,因而称为“森林医生”。啄木鸟是树木上攀援的鸟类,它后肢上四趾分为两组,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可以很容易的攀附在树木上。它的嘴象一把凿子,专食树皮下栖息的害虫。它尾羽的尾轴坚硬而富有弹性,在啄木时起着支架身体的作用。25.(1)格式正确;(2分)(2)目标设计、(4分)内容设计、(4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4分)过程设计。(4分)(3)方法设计的理由:(4分)①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方法; ②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方法;③根据本班学前儿童的特点设计方法;④根据幼儿园设备条件设计方法;⑤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设计:(略)

试卷代号:25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935年,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它的作者是(.雷震清)。

2.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3.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A.季节 B.常见动物 C.风土人情 D.常见植物

4.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乌龟、金鱼、蝌蚪、蚕)。5.运用木棍、积木、手指、手臂、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非正式量具测量)。

6.下列选项中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环境是(D)。A.问题情境 B.科学活动室 C.科学学习氛围 D.三个都是

7.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8.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9.事先创设一种情景,以此引发调查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是(情景观察)。

10.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参与者、反思者、研究者)。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为基础。(√)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是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一年性的目标。(√)

13.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14.教师在蝌蚪长后腿、长前腿、尾巴退化时,组织儿童进行的观察是比较性观察。(×)

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信息交流的类型,除了运用语言的方式以外,还包括运用手势、动作、表情及图像记录等非语言方式。(√)

16.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地方。(√)

17.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的科学教育环境,父母是学前儿童最好的科学启蒙老师,家庭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紧密联系,相互补充。(√)18.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活动性要求而设计的。(×)19.区角活动是根据学前儿童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选择并进行操作的,所以更能激发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0.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有哪些方面?并举出具体的例子。21.答:(1)探究和认识植物;例子:(略)(2)关爱和认识动物;例子:(略)(3)了解和爱护人体;例子:(略)(4)体验和了解材料;例子:(略)(5)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及变化;例子:(略)(6)尝试使用工具;例子:(略)(7)体验技术设计;例子:(略)(8)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界的奇妙;例子:(略)(9)关爱环境,珍惜资源;例子:(略)(10)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例子:(略)22.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22.答(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23.答:(1)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选择社会资源时应以能启发学前儿童思考的社会资源为佳。不仅如此,所选择的社会资源还要能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延续学习的,也就是选择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仅在本次教学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诱发孩子再次探索的兴趣,或再次观察的愿望,这样才能真正对孩子学习科学有利。

24.简述“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24.答:(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3)促进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

四、设计题(共22分)

25.结合观察法的运用,自行设计一个引导儿童观察的方案。25.答:要求:(1)格式正确;(2分)(2)运用观察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与实例的结合:

(一)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5分)

(二)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5分)

(三)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5分)

(四)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5分)设计:(略)

试卷代号:25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2013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30分)1.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墨子)。

2.我国常识教育提出的中班有关植物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各二、三种)。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原则的是(D)。A.地方性 B.启蒙性 C.时代性 D.环境性

4.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3~4岁)。

5.用图像记录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5~6岁)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8.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9.下列选项中属于区角活动中观察阅读类的内容是(地球仪)。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基本环节的是(A)。A.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 B.提出问题、推测和假设、设计实验 C.寻求实证、信息和数据的处理D.获得结论和表达、联系生活实践,提出新的问题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维果茨基认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时间单元”,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13.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是指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编排。(√)14.间接观察是利用各种仪器、仪表等工具,运用科学观察手段,对物体进行观察。因而在精度、速度、范围等方面都比直接观察优越。(√)15.测量是指用量具或仪器来测定物体的尺寸、角度、几何形状或表面相互位置的过程的总称,测量的类型分为观察测量和非正式量具测量二类。(×)

16.活动室建构的基本理念是:以活动室为科技活动的主阵地,以问题情境和任务情境为引导,以尝试、探索、设计、制作为类型组织探索、设计、制作活动,实现在科学态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

17.操作性问题是一种可以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操作来寻求答案的问题,例如问:“如果把纸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解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是让学前儿童把纸放在水中试一试。(√)

18.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

1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科学教育工作和效果的评价,二是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

20.“STS”教育的基本涵义是指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做出的决策。(√)

三、筒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1.阐述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21.答:可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儿童发展、对社会发展两方面来阐述。对儿童发展:首先,科学教育是符合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在学前儿童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处处存在着有利于他们学习科学的内容,而科学教育正是利用了这些有利的因素,并将其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之中。对社会发展:首先,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他们将来成长后的科学学习,并为科学素质的早期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特殊兴趣,为国家储存科技人才资源。

2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特点?22.答:(1)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2)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3)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4)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5)从学前儿童的身边取材。

23.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23.答:(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24.简述教师如何进行区角活动的指导?24.答:(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4)指导学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四、设计题(共22分)

25.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小白兔”(大班)的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活动方法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25.要求:(1)格式正确。(2分)(2)目标、(4分)内容、(4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4分)过程。(4分)(3)方法设计的理由:(4分)①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方法; ②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方法; ③根据本班学前儿童的特点设计方法;④根据幼儿园设备条件设计方法; ⑤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设计:(略)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 2013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B.皮亚杰)。

2.下列目标中,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四个层次目标的是(D)。

A.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单元目标 D.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3.例如在选择“熊猫”作为科学教育内容时,除了使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习性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选择与熊猫有关的环境,包括竹林、气候、人们生活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内容选编的(C.系统性)要求。

4.个别物体的观察可在哪个年龄班进行?(D.各年龄班均可)5.“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5~6岁)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A.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

7.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没有恐龙?”,这类问题属于(C.理论性问题)。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9.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

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B.行为核对)。

10.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A.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参与者、反思者、研究者)。

二、判断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11.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前教育的总目标、结合科学教育的特点而确定的,是学前教育总目标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制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年幼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还要体现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13.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科学性要求。(√)1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观察的方法:指的是人的感官在大脑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15.通过测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准确地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获取关于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具体经验,促进学前儿童数量化思维的发展。(√)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17.家庭及家长在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中要鼓励儿童进行探索,在学前儿童没有进行发现活动之前就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18.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19.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学习性区角和科学性区角。(×)2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对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筒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21.答:①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②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③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22.什么是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如何对其进行运用?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科技玩具是指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电子数码技术等活动的玩具,例如电动火车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游戏,即科学游戏,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j)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23.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答: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9(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24.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答:(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四、设计题(共22分)

25.教材中介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有哪几种方法?请任选一种方法为幼儿园大班设计一个科学教育的内容。答:(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分)(2)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2分)(3)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2分)设计要求:①格式正确;(2分)②选一种来解释;(4分)③以上三者中以任何一个角度出发来自行设计。(10分)设计:(略)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12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2.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4.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3.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4.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5.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6.运用图像记录的方法要在学前儿童(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7.“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几个环节。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9.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10.(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

1.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D.5~6岁)。

2.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的的教育目标(D.5~6岁)。

5.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墨子)。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A.观察法)。

7.“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D.5~6岁)。8.1935年,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雷震清)。9.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原则的是(D)。A.科学性 B.启蒙性 C.系统性 D.环境性

10.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1)心理学依据;(2)社会依据;(3)学科依据。

2.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3.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4.科学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方式包括哪些?(1)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2)家园联系手册;(3)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4)家庭志愿者。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12年1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4.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域、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为基础。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3.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5.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科学性)要求。

6.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7.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可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9.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的。

10.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三、单项选择题

1.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2.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是(D)。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D.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3.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B.行为核对)。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原则的是(D)。A.科学性 B.启蒙性 C.系统性 D.环境性 5.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D)。

A.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B.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C.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D_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7.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B.观察测量)8.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文学作品的是(D)。

A.科学诗 B.科学故事 C.谜语 D.科普画册

9.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A.绳子)。10.“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1)心理学依据;(2)社会依据,(3)学科依据。

2.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 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具有什么特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2)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3)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4)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5)从学前儿童的身边取材。

4.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11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 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 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5.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6.(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7.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长期系统性观察)。

8.(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9.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0.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的。

三、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指(D)。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D.以上三项全是

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4.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挑选分类)。5.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非正式量具测量)。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5~6岁)。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D.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8.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艺术作品的是(C)。

A.图片 B.歌曲 C.谜语 D.科普画册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A.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10.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如何投放?(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2.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3.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3)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

4.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材料设计时,除了要求材料在性能上安全可靠外,还应考虑哪些因素?(1)材料的探索性;(2)材料的新颖程度,(3)材料的易理解性,(4)材料的丰富性I(5)材料的层次性。试卷代号:25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11年1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2.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4.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2.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3.注意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4.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5.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

6.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7.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二是对(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评价。9.美国的“(2061计划)”,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10.组织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

三、单项选择题

1.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的是(C.维果茨基)。2.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D)。

A.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B.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C.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D.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3.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A.季节 B.常见动物 C.风土人情 D.常见植物 4.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5.确定材料选择的原则是(A.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7.下列科学活动中,属于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是(D.观察大雾天气)。8.下列评价中,不属于对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的是(B)。A.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经验的评价 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C.学前儿童科学方法及能力的评价 D.学前儿童科学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9.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A.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参与者、反思者、研究者)。

10.下列环节中,不属于“做中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B)。A.设置情境 B.采集样本c.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 D.提出问题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一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2.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3.简述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选择时,应以能启发学前儿童思考的社会资源为佳,不仅如此,所选择的社会资源还要能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延续学习的,也就是选择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仅在本次教学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诱发孩子再次探索的兴趣,或再次观察的愿望,这样才能真正对孩子学习科学有利。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 2010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3.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认识功能),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3.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科学性)要求。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6.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8.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2)(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3)父母参与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

9.教师在指导与实施散步活动时,制定的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是:(1)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2)评价是(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3)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

三、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C.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2.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四个层次目标的是(D)A.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单元目标 D.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3.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A.季节 B.常见动物 C.风土人情 D.常见植物

4.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B.皮亚杰)。5.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挑选分类)。6.在创编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D.科学性、规则性、趣味性、活动性)。

7.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园园地(A)。A.种植园 B.饲养角 c.自然角 D.气象角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区角活动的是(D)。A.美工区活动 B.音乐区活动 C.科学区活动 D.远足活动

9.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C.反馈一校正)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

10.“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前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脱离了

科学经验的概念学习是不可行的,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基础,科学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概念的内涵,并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着学前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相反,如果只是重视科学经验的获得,而忽视科学概念的形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在科学学习中,不能迁就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学前儿童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逐渐提高概念水平,促进学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2.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1)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2)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3.什么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范围包括哪几个方面?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范围可分为下列四个方面:(1)自然资源,(2)物力资源,(3)组织资源,(4)人力资源。

4.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五、设计题(每小题22分,共22分)

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水”(大班)的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活动方法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1.格式正确(2分)。2.目标(4分)、内容(4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4分)、过程(4分)3.方法设计的理由(4分):(1)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方法(2)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方法(3)根据本班学前儿童的特点设计方法(4)根据幼儿园设备条件设计方法(5)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试卷代号 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09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3.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4.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2.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4.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5.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幼稚/天真)理论。

6·运用图象记录的方法要在学前儿童(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7.“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几个环节。

8·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9·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10.(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三、单项选择题

1.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D.5~6岁)。

2.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的教育目标(D.5~6岁)。

5.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墨子)。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A.观察法)7.“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D.5~6岁)。8.1935年,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雷震清)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B.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

源、人力资源)。

10.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如何投放?(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2.请谈谈你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理解?《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一)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二)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1)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三)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1)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2)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3.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4.举例说明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1)①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②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③例子。(2)①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遵循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②例子。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09年1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数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4.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2.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3.根据材料的加工程度可以将材料分为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和(自然材料)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间或性观察、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等几种。5.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6.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7.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8.美国的“(2061计划)”,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9.墨子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10.(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单顼选择题 1.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B.理论性问题)。

3.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4.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B.自然观察)5.在创编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D.科学性、规则性、趣味性、活动性)。

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8·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9.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10·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是(自然观察)评价方式。

三、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C 5.A 6.D 7. 8.B 6.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7.学前JI,-啻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B观察测量)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两种具体的类型是(A.问题测试、情境问题测试)。

9.“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10.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儿童非正式量具的是(A.绳子)。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科学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方式包括哪些?(1)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2)家园联系手册。(3)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4)家庭志愿者。

2.简述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4)指导学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3.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4.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1)所谓的科学知识,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2)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能力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3)学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五、设计题(共22分)根据以下活动主题,设计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并以理论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1.格式正确(2分)。2.目标(4分)、内容(4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4分)、过程(4分)。3.目标设计的理由(4分):(1)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2)确定合适的目标。

试卷代号:250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2008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4·系统性要求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 幼稚园的自然 》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3.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5·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

7·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9.A l0.B

l.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5~6岁)。

3·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D.行为评价)。

4.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布鲁纳)。

5.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非正式量具测量)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5~6岁)。7.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C)。A.观察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作品分析法

8.下列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乌龟、金鱼、蝌蚪、蚕)。9.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A.绳子)。10.“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阐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3.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4.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1)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五、设计题(共22分)

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重点探析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既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又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幼儿园教师, 能否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对其从事幼教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结合当前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了解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的科学教育观念主要有“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整合科学教育观”“活动教育观”等。

(一)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不断生成、理解、内化知识经验的过程。科学活动不仅涉及新的知识的建构, 而且还涉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辩护自己的想法以及考虑他人的想法等社会性方面的建构。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 教师不仅要识别幼儿的主动学习行为, 而且还要相信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关注如何向幼儿呈现与讲解信息, 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引起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对知识情感的建构;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 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对于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而且还要适时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点拨和支持。

(二) 整合科学教育观

作为幼儿园课程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应当用一种整合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 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整合的观念具体体现在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以及方法手段的整合等。首先, 科学教育目标应包括科学知识经验、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其次, 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又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领域内的整合、领域间的整合, 也可以是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再次, 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是丰富的、多元的, 既要有正规的科学教学活动, 又要有非正规的科学教学活动, 既要有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活动, 又要有日常的科学活动等。

(三) 活动教育观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大脑当中的操作模式根本上是来自于外部动作模式的内化, 儿童内部思维的综合能力, 只能源于外部, 特别是在手指上所进行的‘拆分’和‘拼凑’活动”。[1]也就是说, “手的操作与心智的操作、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2]幼儿通过亲身的操作活动,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获得发展。因此, 活动教育观强调教师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积极交流与互动, 理解、接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各种新奇而独特的认识和解释。通过各种活动, 帮助幼儿学习科学,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 成为科学活动的主动探求者和积极参与者。

二、正确理解和设计教育目标, 是实施科学教育活动的前提

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还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幼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出现以下三种问题。

一是活动目标和内容不太一致。例如活动目标设置为“引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对水的物理性质的探索, 活动内容与目标不太吻合。也有教师在开始尝试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将活动目标设计得太泛, 例如“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 若进行某一具体活动时这样的目标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 目标与过程相脱节, 容易使科学活动脱离预定的方向。

二是科学活动目标表述不够清晰。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的目标表述形式。一种表述是“引导幼儿……”“教育幼儿……”, 另一种表述是“幼儿能将……”“幼儿学会……”, 两种不同的表述似乎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而前者还可能被教师认为是灌输式教育的代名词。

三是一些教师设计教育目标时易忽略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是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幼儿科学活动目标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 教师将小班的活动目标设置为“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 发现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 (晴、阴、雨、雪等) ”, 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是中班的教学要求, 显然这样的目标已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 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 教师要理解科学活动目标是开展科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 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 而且还影响着教育质量即儿童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均是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中班科学活动目标“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 能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和探究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此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明确了如何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途径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

其次, 教师要明确科学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包含科学知识经验、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需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科学知识经验是指科学经验的获得、初级科学概念的学习。例如通过活动, 使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哪些能力得到发展, 形成哪些技能, 学习哪些方法。例如帮助幼儿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包括幼儿情感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例如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等。每一次活动目标设计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能偏废。

再次, 科学活动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尽量用行为化的语言予以描述。“教师在活动后, 能观察与测量到幼儿的行为表现, 看到目标的达成程度。”[3]表述目标时从教师角度描述, 如培养儿童的数数能力;也可从儿童角度描述, 如乐意探究、喜欢吃蔬菜、学习按材料将杯子进行分类;或者从评价的角度描述, 如能说出小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一般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尽可能采用发展目标来表述, 一方面便于将教师的教学焦点集中于关心儿童的变化与发展上, 另一方面目标的提出也应与活动的知识内容、科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紧密联系。

三、合理把握活动过程的设计, 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指导幼儿主动的科学探索过程。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既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又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而灵活地安排。一般来说, 活动过程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主要部分。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常出现诸如活动环节设计混乱、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和语言表述嗦等问题。据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 应把握好活动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导入活动, 如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 例如在磁铁的活动中, 可以先让幼儿自由玩磁铁,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也可以通过简短的指令或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提问导入。“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建构新知识时的‘建筑砖块’”[4], 是学习的基础。例如, 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 可以让幼儿回忆春游时的体验、发现来导入活动。此外, 还可以通过直接演示现象导入。例如, 向幼儿演示一个“奇妙的泡泡”的魔术, 激发幼儿亲自探索的好奇心。

其次, 掌握科学活动中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科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因此教师提问的设计很重要。教师的提问一般应以开放性、启发性问题为主, 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固定的, 它能引导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例如“请你玩一玩, 你发现了什么?”“它像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尽量避免“是不是”“好不好”等限制幼儿思维的封闭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例如“它是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它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名称及共同特征, 帮助幼儿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发展幼儿的概括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提问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避免教条和程式化。

再次, 还要掌握活动结束的设计。科学活动结束的设计可以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点评活动, 或是教师将活动进行延伸, 让幼儿在其他生活环节中继续探究, 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也可以是让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 或是以唱歌、绘画等艺术方式结束, 让幼儿自由地、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总之, 具体的活动过程应是生动、活泼、多样的, 在形式上可不必拘泥于常规。

总之,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把握好学前儿童中的重点内容结合具体的实际加以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科学文化: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为什么点灯啊?”“因为天黑了。”“为什么天黑啊?”“因为太阳落山了。”“为什么太阳落山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对话。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反映了小孩子那种天生的好奇心理,而且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孩子几乎对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最喜欢向父母问“为什么”,有时甚至会问得大人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提出的“为什么”却在渐渐减少。我们常见的情境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小学生也会不时举手向老师发问,而到了初中、高中,发问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以致于大学的课堂上不但无人发问,而且即使老师发问,也无人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多,本来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和发问的领域会越来越广,为什么孩子们年龄越大反倒问题越少呢?面对这一司空见惯,然而却是不合情理的现象,或许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需要好好反省自己了。

一、当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对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房屋处处感到新奇,缠着大人问个不停的小孩子,为什么长大之后对周围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的探索热情了呢?看一下我们典型的科学课堂或许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情景一:老师严肃地在黑板上讲解着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步骤,整齐、规范地解答,绝不可跳过某一步,否则要扣分。学生只好一个个认真地在本子上按老师的示范一丝不苟地写着;情景二:老师费力而工整地在黑板上画着一个个的实验装置图,同时讲解题目中每一问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语规范、表述完整;情景三:面对试卷上一个又一个的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一连串的制取、收集装置,大多数学生都是眉头紧锁、面色凝重,手中的笔也因手心不,断出汗而握不紧了……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科学课堂洗礼下,不断长大,一步步踏进更高学府的。他们记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公式,学会了解一道又一道繁难的题目;他们能按题目的要求,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正确的反应。这与赫胥黎1868年批判英国古老大学时描绘的情形没有什么差别。他说:在这些古老大学里,“学生们被训练去获得各种考试的第一名,就像一些马被训练去赢得一个奖杯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所接受的科学教育,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到评价都非常狭窄。如科学教育的目标似乎就是为了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科学教育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和习题;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以及无休止的习题训练;评价方式就是纸笔测验,家长与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名次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原本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就这样被一步步地狭窄化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早就指出:“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可见,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形而下的科学教育而已。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笔者以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缺失了科学文化这一科学教育的核心与精髓,由此实施的科学教育必然只是舍本逐末的科学教育而已。

二、对科学文化的考察

自有人类以来,文化就开始成为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重要样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多对人类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形态,如宗教和艺术。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科学文化出现最晚,但自产生之日起,它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断言:“科学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呢?

“科学文化”一词系舶来品,其对应的英文为“culture of science”(科学之文化),或“scientificculture”(科学的文化)。前者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文化属性。后者除了可作和前者相同的理解外,似乎还包括具有某些科学成分或特征的少数非科学文化。在日常用语中,我们一般对这两者不加区分,而统称为“科学文化”。具体来说,所谓“科学文化是科学人(man of science)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和人类的其他文化形态类似,科学文化也可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科学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科学文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如20世纪中期英国学者C.P.斯诺(C.P.Snow)的《两种文化》一书就对科学文化作了详尽的论述。其实远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文化因子就蕴藏于西方文化之中了。

人们公认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希腊文化起源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科学。故此,也可以说希腊文化起源于科学。“作为西方文化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科学内在于西方文化,同时又作为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而影响文化其余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而这一切是以古希腊的哲学或者说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科学方面为中介的。”古希腊人热衷于探究自然,以寻找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他们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能够对各种自然现象给予理论的解释和说明,他们找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理性思维,即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进行论证。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柏拉图首开西方主客二分的先河,把客观的本体世界和主观的主体世界对立起来,从而为科学认识确立了对象。同时,亚里士多德还为理性思维确立了必须遵循的规则——形式逻辑。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人注重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因为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众多的诸如质量、密度、速度、单质、细胞、素数、质数等被严格定义的概念。也正是在逻辑的指引下,西方科学为光电效应、苹果落地、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等现象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影响至深的科学发现。此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怀疑、批判、不崇尚权威的古典民主精

神,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思想均为西方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科学文化思想的催生下,才有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的繁荣。西方科学文化也孕育了西方科学教育的传统,如算术、几何、天文这古老的“三艺”,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就一直绵延存在了几千年。

三、我国儿童科学教育应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宣传与渗透

反观我国的科学发展与科学教育就会发现我们还十分缺乏这种科学文化的熏陶与支持。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本就缺乏科学文化的基因,并且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科学文化相对立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基本观念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分立和斗争,忽视了对各种自然规律的主动探寻,也就未能激发起人们研究宇宙与自然的兴趣。传统伦理取向的文化更是使人们求善甚于求真。即便是求真,其最终目的也被规定为“止于至善”,而不是为了达到“真”本身。道德判断优先,这与科学的求真精神是不统一的。长期的小农经济、家族意识浓厚、家长制下的权威崇拜心理也使中国传统社会更重人伦秩序,讲究长幼尊卑的名分,这也与科学发展所需的自由、平等、批判精神格格不入。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缺乏科学文化基因的,也就很难生长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其次,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教育时未能高度重视其科学文化之维。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科学教育。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一种内外交困的特殊形势下,国人更为看重西方近代科学在发展了几百年之后所产生的附属产品——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就不足为怪。也就是说,国人当时更看重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的部分,如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组织、物化的科学成果等,而对属于科学文化“形而上”部分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科学审美、科学伦理等价值观念则置若罔闻。由此,我们仅仅学到了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的部分,而且受当时国情与条件的制约,即便是对西方科学文化中“形而下”部分的学习和引进也是不全面的。加之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占据了主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失科学文化的底蕴,我国的科学教育一直以来只是把科学视为“有用”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学生只需掌握这些工具就可以了。

再次,受一种流行看法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一直未能充分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这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求真,涉及的是事实判断;人文求善,涉及的是价值判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由此被人为地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斯诺明确提出“两种文化”这一论断之后。但其实在人类早期的文化中,并无所谓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只有在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发展充分,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后,人们才把这一部分文化形态称之为科学文化,余下的称之为人文文化。由此可知,科学文化本就与人文文化同出一源,“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美国科学史专家萨顿对此进行了诠释:“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观察来解释一切的。个人的癖好能够并且必须被消除,但是人类的天性却不可能被消除。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然而,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研究自然,因为没有自然我们无法理解人。无论我们是研究人的历史还是研究自然的历史,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和属于人,始终是科学最本质、最深层的价值诉求与归属。

受事实、价值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当前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科学与科学教育求真的方面了,而认为求善、求美是人文教育的事情,以致于有“科学教育教人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的说法。当下备受热议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求科学的求真与人文的求善互补。这看似在弥补科学教育的不足,实际上是把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截然的二分法必然只会使儿童在科学学习中只见到冷冰冰的、板着同一副面孔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而感受不到任何温度、激情与美,即使学得再好的学生也很难从内心的情感深处去贴近科学、喜爱科学。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以为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求真,更要认识到仅仅求真的科学教育远远不是完整的科学教育。缺少了“扬善”和“达美”追求的科学教育必然是残缺的、水平不高的,也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科学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维度,即文化精神的维度与世俗实用的维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传统与功利传统。余英时教授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的成分少而‘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我国由于片面发展了科学的功利之维,致使科学教育也自始至终以功利为导向,而忽视了其中暗含的文化因子。科学文化所具有的求实、尚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正适宜于构建崇尚理性与和谐的社会。尽管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求索,从精神气质来看,我们的民族还普遍缺乏理性的精神。这可能是因为科学在中国没有经历像西方那样同宗教反复斗争,使人们不断经受精神洗礼的过程。不仅如此,我国的科学发展受多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至今还未能完全打破政治权威的束缚。针对这一历史现实,笔者以为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更应重视让儿童理解科学,使科学文化在我国扎根,进而转化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篇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统整

统整课程是指采用有机整体的形式,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分化的各种课程进行整体、整合、综合、融合等课程形态,以适应课程因学科分化而产生的隔离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形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经验。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改革的实践来看,以统整为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统整对象和统整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划为:分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和跨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等不同的类型。

一、分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

分领域活动的统整不同于传统的分科教育活动,而是以幼儿科学素养为目标,突出幼儿主动探究的学习特点,借助不同领域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来完成科学领域的教育任务。

1.利用艺术形式来丰富科学教育

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的两面。杨振宁先生也认为,艺术与科学的灵魂。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形式和手段有机整合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自己探索寻求不同的答案的同时把所思所想进行艺术表达,催发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玩纸”的科艺活动中,让幼儿可以通过分组用粘、折、团、撕等进行纸的造型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纸的认识,还能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性。

2.利用语言和数学技能推动科学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科学教育活动不但要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更要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有趣的叶子”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描述收集到的叶子。幼儿通过观察用语言表达所观察的树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说说春天的树叶、夏天的树叶、秋天的树叶和冬天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直接感受季节的变化,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是科学活动的思维的方式,科学与数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3.渗透多种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本身蕴涵着多种有价值的教育因素,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情景,应使幼儿在理解事物的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废物利用的制作活动中,可渗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幼儿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跨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

跨领域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把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主题或项目加以统整,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教育活动。跨领域的统整模式主要有单元活动和项目活动。

1.主题单元活动

教师将涉及的学科领域内容有机融合,把主题活动同单元活动中各学科领域内容建立内在有机联系,采用单元式主题活动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的联系。每个单元又突出一个重点,围绕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单元主题”是单元活动的核心,在单元之间,纵向以现有的知识内容与原有相关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横向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别的知识也相互联系。这样每个单元的科学家教育过程是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雅格布斯在跨学科统整模式中介绍了五种不同的模式:并列式、交叉式、交叠式、网络式、串联式。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对网络模式进行学习讨论。各学科均以此主题为中心,联结成一个彼此相关共同主题而统整在一起的络,有助于儿童整体把握主题活动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采用网络式的方法来设计活动框架时,通常的做法是以主题为核心,以主题活动目标为依据,按目标导向的要求,编制单元活动网络框架图、课程生长树、单元活动表格等方式,帮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主题单元活动网络的大致框架。

2.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主动建构认知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具有自行引发主题方向、自主作决定、全心投入等要素。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还具有师幼合作、教学相长的特点。在项目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的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使统整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泛空间,进行随机性、渗透性的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让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教育中体验生活,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开启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试答案

2:科学研究: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究事物性质规律,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3:客观性原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尊重事实,依据,反对猜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和发展变化观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高研究水平。

教育性原则:有效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为宗旨,使教育活动符合教育要求。

4:科研设计:对课题研究活动中各方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要素,达到人是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5:假设:研究者对事物本质或规律所做出一定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是科研活动中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6:文献: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手段记录人类活动一切有价值的典籍。

7:观察法:研究者运用感官,借助仪器对事物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研,探索科学规律的研究方法。

8: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研究者运用座谈、访问、调查表等手段收集研究对象资料,分析整理研究事物的方法。

9:测验法:研究者运用数量化的方法对儿童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或学习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估。

10:问卷:根据研究需要编制而成的可以反映研究内容,收集研究资料的一宗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11:教育实验化: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观测教育对象随之发生的变法,探索不同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12:无关变量: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

13:自变量:根据研究目的,为研对象身心发生变法,而呈现或施加的刺激。因它是造成教育对象发生变法的原因,也被称为原因变量。

14:因变量:教育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作而产生或发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15:研究资料整理:根据目的对资料进行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研究活动。

16:研究资料的分析:对资料的特点及资料之间的相关进行解剖,以求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

上一篇:大学奖学金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第19课 雪地贺卡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