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2024-05-11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通用8篇)

篇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摘要: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二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分析其差异,对于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随着社会的完善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不断完善,规范、科学、准确的会计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单位,无论是公立机构还是一些民间组织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制度的有效应用,本文就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进行对比研究,为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支持。

1对比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相关内容记账的基础,是对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会计登记核算,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确认的。

会计基础的不同选择,对单位而言,其收入和发生支出的会计比例会存在不同,对单位会计核算有直接影响,并能够对单位工作业绩情况发生影响,影响着财务推行的效果。

会计基础是一种计量标准,必须要在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下才能发生实际效果。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行为认定的,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并做相关会计工作报告的。

从这个方面讲,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不同的收入,费用计量的基础。

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在会计核算中,需要以实际收到的或者是支付款项进行会计行为确认,主要是以此为依据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标准情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根据收付实现制开展业务,

只要是本期内实际发生的会计收入或者是支出的费用,无论是这种收入与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是否需要归属本期,都需要按照本期收入或者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反之。

如果本期实际上未收到的相关收入,未支付相关费用,即使这些收入和费用在性质上应归属本期,但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

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行为手续简单,更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在会计核算中,高校不需要做过多的考虑,不需要考虑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预算收入、预付费用等情况,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对收支匹配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不能根据收支匹配关系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会计主体的当前收益和耗损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是权责发生制。

这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对会计核算的会计行为要求是不同的。

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行为是以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有本期负担为标准对本期收入和费用情况进行核算。

按照权责发生制实施会计核算行为要求凡是本期内实际发生并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者是已经付出,都需要作为本期款项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凡是不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即使是相关款项已经收到或者是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采用债权发生制可以是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会计主体盈亏进行有效的计算,这与高校的会计制度是存在不同的。

2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所实施的会计制度与企业也不同。

高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种类型,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种类型。

二者都包括的有资产、负债和收入内容,但企业会计要素有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高校会计要素中则没有,高校会计要素中有净资产、支出内容。

企业会计要素中则没有。

进一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高校与企业会计要素存在最大的差异是,高校会计要素中没有所有者权益,但企业会计中则包括这个内容,高校会计把所有者权益用净资产进行代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属于公有制性质,高校是由政府建立的,高校没有具体的所有人,其所有权归属国家。

另外,国家也不可能轻易就对高校进行投资,或者是转让高校的所有权,因此,高校的会计要素方面与企业会计要素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高校只能将资产扣除负债的余额称为净资产,但不能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质,其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其经济活动与企业必定存在差别。

高校的运行所追求的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会计制度方面与企业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

高校会计预算不会像企业一样,保留企业会计的利润要素,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要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3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差异

会计科目设置依据的是经济业务内容、经济管理要求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高校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组织性质不同,导致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存在差异的。

目前,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试行)》制度,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有38个,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科目有85个,后来,随着社会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一级科目又增加了一部分,其科目设置更为细化,现在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个。

与高校会计科目相比,企业会计科目更为精细,更为复杂,但这些科目的有效设置,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对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研究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提供借鉴。

比如,在高校会计中,净资产类会计科目设置有以下内容,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这些是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中所没有的,但在企业会计所有权益类科目中,设置的有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是高校会计科目中所没有的。

另外,对相同的业务,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科目设置也存在着不同,比如,借款贷款方面在核算中高校与企业就存在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别,企业科目设置更为详细,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出负债情况,这点是需要高校会计积极借鉴的。

总之,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事务中的会计科目设置都存在着差异,研究二者的差异,积极发现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利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些先进要素为高校会计服务,

这对于有效提升高校会计工作质量,有效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玲丽.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01).

[2]孙凌峰.关于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3).

篇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而我国高校作为会计制度的重要实施场所,承担着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会计制度体现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我国很多高校都对自身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有效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等院校;会计制度;会计人才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实施,对于高校的会计制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背景,进而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的促进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篇3: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关键词:政府会计,监督和管理,改革

一、政府会计的涵义

政府会计是一门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的情况, 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专门会计。在我国按照会计是否从事经营活动, 将其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 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称为政府会计, 把事业单位会计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的体系不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尽管对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 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 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 才可以明确各个类别会计核算的目的, 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加以规范, 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 现行政府会计反映资金运动不全面

现行政府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 难以全面反映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 现行政府会计仅仅反映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 而对政府受托管理的资源、国有股权及受益权、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情况等没有进行全面反映。

(三) 现行政府会计无法体现政府的经济责任意识

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 因此在这种记账基础下, 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则没有反映, 主要表现为政府拖欠职工的工资等。这些本应属于当期的支出, 因记账基础原因或政府财务困难而没有在账面上进行反映。这样, 在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 使政府的风险意识淡化, 给财政的持续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路

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变革, 涉及面广、技术性强, 不仅是会计技术变更问题, 更是管理理念更新问题。中国未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按照“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重点突破, 逐步推进”的原则, 重点研究解决界定政府单位范围、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制定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确定实施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问题。

(一) 建立健全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 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 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 政府会计应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要不断提高核算水平, 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 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 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 要参照国际经验,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1. 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方向

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 还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 加之政府会计的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因而, 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 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改革中期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 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 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 政府会计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 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 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同时,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 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 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 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 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对政府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 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 如:政府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 建立还贷准备金, 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 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 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并全面反映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 如: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等, 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 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 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 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 也是披露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为了适应财政体制的改革, 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建立更加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将是大势所趋。为此, 我们需要设计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准则, 设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 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预决算、国有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等各方面的信息, 确保真实、准确、全面、完整地将会计核算结果和潜在的权利和义务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抑制会计舞弊的新举措——日本审计制度的考察[J].2011 (9)

[2]张毅伟.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对策研究[J].2011.

篇4: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存在问题

前言

行政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公共部门,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政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行政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相应的,会计制度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完善,以更好的适应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特殊性的要求。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趋势下,研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上存在的问题

1.核算体系问题

现行的会计制度,其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将会计主体的全部收入,当作会计期间的收入,同时也将这期间的所有支出当中会计期间的支出。进而导致了在事业单位当中,收支的配比存在严重的问题。加之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管理目标已经进行了改革,而收付实现制明显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管理目标。该种方式不能充分的反应行政单位的负债情况,从表面来看似乎资产有所增长,而实际情况却如同华而不实的泡沫一样,不仅经不起一点点的挤压,而且隐藏着部分不为人知的负债,提高了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收支配比的不科学性,不利于准确的核算成本,绩效考核也不够真实。同时加大了管理层对业绩的操纵可能性,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风险增加。

2.会计目标确定不合理

依据行政单位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可知,其更多的认为政府行政机关,以及相关事业单位,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且会计信息多流通于内部,为内部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问题,作为公众无法及时的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充分的行使监督权,了解其义务的履行情况。这并不利于社会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弱化了外部控制的作用。

3.科目设置不准确

现行所规定的会计科目,主要是汇总和检查行政单位的资金活动情况,以及结果的总账科目。然而在行政单位的内部,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预算管理也不尽相同,而制度规定较为粗略,无法行使良好的指导作用。进而导致了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之上加大了信息使用成本。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单位必须接受市场的考核和激烈的竞争,而科目设置不准确就将导致其科目不够健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4.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

现行的资产核算制度,缺乏对谨慎性的要求,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风险问题,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无法将损失掌控在一定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并没有确认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计提累计折旧,这就导致了资产出现虚增的状况。其次表现在将所获得的固定资产,一次性的全部当做会计期间的支出。这和收益性支出,以及资本性支出是相悖的。行政单位比之普通的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阶层在开展管理工作之时,并没有经济方面的目标和追求。这就导致了管理者在行使职权之时,并不会充分的考虑投资回报率,进而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比如,不会定期盘点固定资产,以至于无法及时了解账目情况。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更新不及时,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没有严格的保护和管理资产,相应的增加了资产风险性。

5.信息反映不全面

会计报表主要反映了预算收支情况,以及执行的结果。并且报表的附注并不完善,并没有详细的反应现金流量,也没有准确的反应现金收支状况。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之时,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部监督也不到位。除此之外,在报表当中对于财务情况,以及一些非财务的信息都没反应出来。最终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同时无法满足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改革对策

1.引入权责发生制 引入权责发生制,主要是指在行政单位当中,将实际能够获取的现金权利,或者支付责任权责的发生当做标志,进而确定在该会计时期,收支状况和债券及其债务。具体而言就是,将单位收入依据现金收入,及其未来收入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从而转变传统的通过现金收支,最终確定收入费用的方式。行政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之时,必须要严格遵守权责发生制,同时其基本内容也为具体的核算工作做出了指导,提出相应要求。第一,要求在核算收支之时,排除其他因素不考虑,将有关的收入统统纳入当中,忽略款项的收付问题。第二,不在当期范围之内的收支,不录入收入核算。

2.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 针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行政单位通常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都十分巨大,然而在传统的资产核算当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相差较大。进而使得单位无法及时的了解经营状况,以及运作方面的情况。这就要求行政单位进一步的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并且要求在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要实现资产保值,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促进其增值。

3.完善报表和优化会计目标 立足于行政单位的具体情况,确认适当的会计目标。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为目标的确认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群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的完善报表,丰富报表内容,推动其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发展。进一步的细化科目,加强会计信息透明度。

4.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增强会计人员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对会计工作中的一些报表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要着重进行调查,使得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提高单位资金收支和使用的透明度。

结束语

随着我国行政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会计工作的改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的会计制度已经满足不了行政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会计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综上所述,针对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要求立足于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从引入责权发生制、丰富报表、合理会计目标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平.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苏晓南.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戴静.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9

[4]张月明.浅析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206

[5]谈芝祥.论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改进措施[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11(12).

篇5:高校会计制度实践思路论文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建设也必不可少。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使得二者必须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联系,从而让高校资产管理无论是在资产层面还是财务层面都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第1篇: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部于1月1日起正式施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其重要变化之一是在高校的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本文对比新旧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分析了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校核算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扩大高校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

一、引言

近年来,随我国各项财政改革持续推进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引起高校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财政部于9月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需求为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财政部自20就发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次修改,月30日印发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30号),于20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制度扩大了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范围,使得会计信息得到更全面、合理的反映。

因此,根据新制度执行情况,有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高校资金的科学管理。

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变化

年的《征求意见稿》提出“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对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开始改革。

209月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高等学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12月,财政部发布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提出高校要履行受托责任的会计目标和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促进了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需求。

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制度扩大了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范围,要求“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在事业支出的分类、会计科目体系、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财务报表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权责发生制变革。

根据新制度执行情况,适时进一步扩大权责发生制改革,对于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强化高校资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新会计制度不再要求预算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业务中。

同时,对会计科目和报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在美国,要求高校会计信息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第35号准则还要求公立高等院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私立高等院校遵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规定,其收入和费用都应按照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

英国的政府会计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

其他国家如奥地利、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的政府会计和报告系统中保留了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基础,但其受国际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趋势和国内改革压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存在两种主要的会计基础:第一,收付实现制基础,其会计确认时点是会计期间现金的收支时点;第二,权责发生制基础,其会计确认时点是会计期间权利形成和义务发生的时点。

在会计实务中会对这两种会计基础进行修正,形成完全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完全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四种会计确认基础。

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措施

随财政改革推进,我国高校已经实现对部分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计量的基础上,高校会计还亟需进行进一步改革,财务会计核算运用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长远目标。

1、完善资产负债类会计科目

为扩大权责发生制在高学校会计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需进一步完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的资产和负债类会计科目。

(1)资产类科目

新高校计制度将对外投资按期限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长期投资”下设“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两个明细科目,但对股利和利息的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股利和利息一般都会滞后,为真实反映会计核算信息,应增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在会计期末确认已宣告发放但未收到的股利和计提当期应收未收的利息。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未考虑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资产减值的风险,应增设“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每年期末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减值部分进行确认和计量。

(2)负债类科目

在权责发生制下,对于费用的确认主要体现在对于贷款利息的处理上。

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已经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应付利息”科目来核算当期应付的借款利息,有利于反映高校的真实负债水平。

同时新会计制度要求对用于在建工程的借款利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提应付利息也可以更准确的反映高校的资产。

(3)收入类科目

收入确认时点是区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重要标志之一,明确各种类型收入的确认时点。

对没有限制用途的财政补助收入,按照银行转来的单据中的金额直接确认为收入,指定用途的财政补助,设置“递延收益”和“递延资产基金”科目。

高校的学费、住宿费等教育事业收入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按照采用财政专户返还方式管理。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校科研收入的确认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于有限制用途的科研经费,应当增设新的会计科目单独核算,对于利息、捐赠等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

2、成本费用的归集和核算

成本费用的归集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权责发生制的重要体现之一,新制度增设了“成本费用管理”内容,在保留支出管理的同时引入了成本费用管理。

高校应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对不同类型的支出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归集和核算。

(1)成本核算

新制度中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及科研成本核算工作。

教育成本以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照学院、专业或者学历分类,在成本费用之间,各成本之间要求正确划分,直接费用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直接归集,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后再按照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

通过以上步骤进行成本归集后可以得出核算期内高校教育总成本,进而得出生均成本。

科研成本以各科研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按照明确的成本制度合理归集各科研项目的成本,当期完工的项目立即结转项目成本;跨年度完工的项目在会计期末按完工百分比法结转项目成本,同时按照配比原则确认科研项目收入。

(2)费用分类归集

新制度按用途将费用分为五类,即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

“教育费用”用于归集高等学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科研费用”用于归集高等学校开展各项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中发生的费用,该费用应细化、及时合理归集。

当期完工的项目立即结转项目成本;跨年度完工的项目在会计期末按完工百分比法结转项目成本,同时按照配比原则确认科研项目收入。

“管理费用”用于归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行政管理支出”,同时高等学校统一负担的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工会经费、诉讼费等也一并在“管理费用”中核算。

“离退休费用”用于归集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这样能够更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各项费用。

篇6:浅谈高校会计制度准则的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历程

班级:姓名:学号: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业单位有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它们所属的行业或者部门不尽相同,各自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不具有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国有事业单位会计,非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1998年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没有自成体系。与行政单位共同执行《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显现出来: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相比,可以从市场中取得收入而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用以发展所需。这也就有必要建立新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1988年9月颁发《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自1998年1月1日以来,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

2013年1月1日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此次改革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将初步建立,对于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会计制度的介绍

第一: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有效控制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学校决算,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三、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财务部根据政务院颁发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制定和颁发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50年12月1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决算制度、预算审核、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这是我国高校最初执行的会计制度。在1954、1958、1965.1982年,财政部根据国家形式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进行了局部的修行。1988年12月,国家教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专门制定了并颁布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1998年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会计教育》(试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高等独立院校而言,执行在我国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

四、旧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

(一)收付实现制具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收付实现制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高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作反映。少计了学校资产;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提折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另外,单位发生的应付贷款、债务利息等此类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未进行账务处理。这些“隐藏”的债务,容易夸大学校可支配的财务资源,造成虚假的平衡现象,给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其次,不能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和工作绩效。因此,按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科学地提供资金运动情况和业务运作情况,不利于业绩考核。

(二)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未设置接受投资方面的总账或明细账会计科目,导致外单位投入本单位的资本无法在本单位账簿上真实完整地记录、核算和反映。

(三)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问题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这种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仅使高校的净资产反映不真实,而且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数据不准确。

基建资金单独核算,造成建造与使用脱节。由于正在建造的项目价值不在学校财务反映,只有到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登记固定资产。在实际工作中,因验收、交接等原因,经常发生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有的已经开始使用,但学校财务账上没有固定资产的记录,甚至出现多年不入账的情况,使高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不真实,造成学校财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四)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不完整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一直以来。高校基本建设报表与日常教育事业支出报表各自报送,单向“汇报”,互不干涉。随着高校扩招与基本建设规模扩大,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不争事实。在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机制下,基建报表与高校财务报表仍单独上报而不加以合并,必将导致高校的借款资金来源与去向、基本建设等情况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以真实反映。

五、新制度的重大变化

1.新增了与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按净值反映;3.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4.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行政支出、后勤支出、后勤收入等科目;5.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6.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如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7.明确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变了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等。

六、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未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国家财政拨款和事业性收入,实际上,收付实现制就成为高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核算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基础。不进行成本核算,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高等学校会计工作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

2.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学校的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资产,很多学校在固有资产的使用上不顾成本和使用效率,甚至在购置固有资产之后,忽视清查和管理,造成重复购置学校固有资产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

3.资金使用制度不健全

在旧的会计制度下,许多高校的资金使用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预算的刚度不强;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执行预算,或预算调整项目较多;资金使用过程中忽视了对成本和使用效益的关注。(二)实施建议

1.完善高校外部监督机制,建立高校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2.应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新制度中未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造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取决于各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容易造成人为调节成本,导致高校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可比。

3.设置了“累计折旧”,但在操作上尚需细化,高校固定资产金额庞大,提取折旧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按总分类提取折旧,即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又不增加管理成本。

4.加强高等学校资金的合理使用。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执行预算,随意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的资金使用处于混乱状态,不利于学校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会给国家对学校的投入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预算、核算的管理,合理使用经费,尽最大限度的节约学校开支。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2013.4.12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变迁及思考》 论文网 2012.7.22 3.《高校会计制度发展》 新晨范文 2012年

篇7: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思路的探讨论文

本文指出我国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的局限性,同时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思路。

一、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预算管理改革,其重点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实践给我国带来了启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成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目标有了新的变化,预算管理的范围得到了扩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会计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与新时期的预算管理目标越来越不适应,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即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负债状况,不能准确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比较,不能全面反映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及成果。于是,OECD成员国开始研究和探索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问题。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权责发生制在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加强政府资产和负债管理、鉴别与控制财政风险、提高政府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及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的管理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确认基础已成为预算会计改革的一种国际新趋势。

二、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思路

1.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预算会计确认基础,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为其提供保障;其次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制度作为操作规范;最后需要有掌握了相应知识的人员与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尚未制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这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由收付实现制直接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先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时再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

2.把握权责发生制运用的程度

权责发生制运用的程度是由政*财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决定的。为解决现行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下“年终结转”事项不合理等现象,我国财政部曾于 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确定了中央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若改革目标定位于加强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对其公共服务成本耗费和效率水平进行考核,就需要在服务费用和政府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运用权责发生制,合理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若改革目标是充分揭示政府的隐性债务,以防范财政风险,则应选择在社会保障收支、国债收支、政府担保支出等方面运用权责发生制。

3.逐步推进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基础,能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会计信息支持,预算会计与预算管理应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改革已明显落后于预算管理改革,出现了许多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无法处理的业务。对此,我们应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因实施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导致财政资金流向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出现收入增加且工资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同时增加的业务,可在现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补充规定来解决现实中难以操作的问题;对于需要转换会计确认基础才能处理的业务(如跨期收支的业务),则应部分推行权责发生制;而对于那些涉及面广、影响较大且确认又不经济的事项,则应暂缓推行或不推行权责发生制,以保证预算会计核算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应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换的进程,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一,要合理界定政府会计的范围,可将是否由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作为划分的界限:凡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如总预算单位和行政单位涉及的业务)应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反之,非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则不属于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如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就要从现行的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第二,要明确政府会计的目标,即确定政府会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在确定政府会计目标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使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首先要反映政府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承担的债务状况;其次要反映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情况;再次要反映政府对所使用资源的.受托责任、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后要反映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效率、成本和业绩。第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不与我国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下,可借鉴《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做出规定且已被广泛应用、效果较好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一些我国特有的业务,可制定相应的条款进行规范。第四,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应考虑编制与国际相符的财务报表,如“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现金流量表”等。

5.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

从国外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实践来看,已在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没有一个全面抛弃收付实现制,均保留了“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全貌。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来讲,其正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编制基础的。

6.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

篇8: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概述

(一) 财政总预算会计简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财政部就印发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通知,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进一步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直属单位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和管理手段。

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 根据现行的会计体系, 按其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不同, 分为以资材循环为核心、以成本核算为内容的经营型会计, 称之为企业会计;另一个是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 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核心, 适用于各级政府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 一般不进行完整会计核算的管理型会计, 即预算会计。

(二) 预算会计的特点及任务

预算会计的性质是管理型会计, 所以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 预算会计的统一性和广泛性, 国家财政预算是全国统一的预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必须以国家财政预算执行为中心, 组织一个全国集中的会计核算体系;第二, 社会性和非盈利性, 这点是由预算会计的主体, 各级政府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三,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 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采用借贷记账法, 实行成本核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 及时、全面、完整地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 是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记录, 按规定及时提供财务分配报表,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一) 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总预算会计是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记录, 对于应由本期负担或应纳入本期的收入则不能在本期进行核算, 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 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例如一些本应该在本期支付的费用, 在总预算会计中是根据实际支付时记账的, 类似于拖欠工资及或有负债在总预算会计中就没有披露, 从而造成收入高估或支出低估的问题, 虚增财政可支配收入, 同时也会掩盖部分债务信息, 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的风险状况, 不利于强化政府的管理。

收付实现制的另一个重要弊端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 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 然而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和收入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结余情况, 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二)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小, 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及结果

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 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核算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投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例如政府直接控股方式和间接控股方式。而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与时俱进, 其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此外, 随着我国国库体系的改革, 国库资金的运用也逐步资本化, 有些政府资产已经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然而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只能核算政府当期的支出, 资本化的有价证券和国有股份并没有纳入预算范围之内。

(三) 对政府投入的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虽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对其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需要进行账面反映, 但是仅局限于固定资产原值的记录, 按照制度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 因此从预算报表中不能查阅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损耗情况和实际价值等, 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悖于实际价值, 不利于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因此, 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一个误区, 即政府资金的购置资产支出不能平均地摊销在每期, 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监管。

(四) 缺乏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约束

财政总预算会计不同于企业会计, 其会计报表的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 对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并无反映, 对于财政的整体管理而言, 预算会计信息的发布形式过于简单, 资金使用情况不明朗, 容易滋生腐败, 透明度不高, 不利于政府建立威信。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一) 采用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业的核算, 所以应该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和计量, 即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 而对那些需要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核算的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 如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等。

(二) 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

由于财政总预算代表的是国家政府部门的意志, 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 其受托责任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展示, 而应该是对整个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反映。因此, 应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 不仅将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和当期预算资金的运动情况纳入核算范围, 还应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整个预算资金运动有关的其他活动纳入核算范围。例如, 国有资产管理的情况、内外债权债务管理的情况等都应该纳入核算范围。

(三) 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入日益增加, 而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的核算仅根据历史成本按照账面原值记录, 购入之后的折旧额和摊销情况全部空缺, 因此, 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分期确认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四) 统一预算报表的编制

科学的预算体系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告体系, 其不仅有助=}于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全面直观地了解整体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定额控制情况、收入来源、支出方向及财务业绩等各方面的信息, 还有利于科学地评价政府绩效和经营情况。因此,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可以通过扩展现有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 设计并编制一套全面的报表体系, 如实反映政府采购资金和各项专项基金收支的全部财务信息。另外, 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合并帐表, 做到内外资金的统一, 着力推进综合预算的实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透, 政府应转变职能, 加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效率, 预算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 切实反映财政支出的具体情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体系一直处于初步阶段, 且在不断的变革之中,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在变革中寻求发展, 寻求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文涓.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初探[J].财会月刊, 2006, (12) .

[2]赵丽娜.编制全额管理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会研究, 2006, (11) .

[3]蒋新明.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财会通讯, 2004, (7) .

上一篇:2004年广东省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及详解下一篇:认真学习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