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5-04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9篇)

篇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把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最终转变。【关键词】观察 实验 思维 创造 能力培养 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到初三才开设的新课程,内容浅显而且较少,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点,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不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抓学生的升学率和合格率,不断扩大加深知识,增加难度,打“题海战术”,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及方法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真正的化学人才,而不是一部“应考的机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有效探索、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它的目的性,观察前教师应注意强调该实验应重点观察的地方,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候往往只被某一方面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观察,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化学原理的目的。如做白磷自燃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白磷产生白烟、熔化、自燃、发光、放出浓厚的白烟的变化过程,学生往往只注重观察白烟而忽略了白磷的熔化和发光,因此实验前应向学生强调、引导、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2、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在观察方面也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观察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表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静到动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现象的观察中归纳同类事物的特征,总结有关事物表象的简单规律。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顺序地做好观察记录,同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这样才可以巩固观察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崇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

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aOH固体在Ca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的解决问题阶段,靠的就是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就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好它。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在第一课上,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鸡蛋跳舞”,“清水写红字”,“纸花变色”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实验题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学源于疑,疑则思,思则明,明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如在讲《CO2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先提出这样一组问题:“①在电影和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现象?”

3、运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比较点,类比点“并联”。如三种气体的制取,酸、碱、盐的性质等。

4、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Cl-、SO42-、CO32-的鉴别方法后,不妨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应怎样通过实验来鉴别它们?学生整理出的实验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现象不明显者原溶液为Na2SO4溶液。

第二种: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溶液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无现象者原溶液为NaCl溶液。

第三种:先用盐酸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第四种:先用酚酞溶液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究竟哪种方案最科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其步骤的多少,现象的明显程度等最终确定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教师应通过这些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经常性的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实施创新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1、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意识。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习惯,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用石墨和可乐瓶制作简易的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自制简易装置制取H2等实验。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同求优的思维训练。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道化学题往往有各种不同解法,在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化学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这样可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例如:在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四种物质中,哪种物质不同于其它三种物质,为什么?学生经思考之后,有几种解法。学生甲说:“五氧化二磷,因为唯独它是固态物质。”学生乙说:“一氧化碳,因为唯独它不是酸性氧化物。”学生丙说:“二氧化硫,因为唯独它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问题的设计,它不要求有集中而划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反应,只要说法合理,都可视为正确答案,谁做出的答案越多,谁的思维发散性越强。现代化学教育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教育,对此方面的研究与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它关系到我国化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2: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篇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欢迎,激发,教给,逼问

化学教学离不开“问”, 一方面是教师问学生, 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教师。不少教师在教学中, 仅仅满足于“教师问, 学生答”, 而不善于教学生学会问。古人说, 启发学生要“导而弗牵”, 如果老是教师提问, 无异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结果学生总难以摆脱被动学习的地位。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惰性化”, 不愿意想问题, 不善于提问题, 甚至不敢提问题, 自然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好问精神, 鼓励学生提问题。

那么, 究竟怎样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题呢?

一、要积极欢迎学生提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表示乐意回答。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愉快, 有利于引导他继续提问题, 进一步激活他的思维, 增强他提问的自信心, 也增长他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好, 可通过点头、手势、微笑等表情动作进行鼓励, 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由于缺少知识, 有时提的问题不是荒唐可笑, 就是过于简单, 或者钻到了牛角尖里, 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皱眉、不耐烦, 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 应该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错误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指出错误所在, 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类错误是怎样产生的, 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 压抑他们的思维活动。

二、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

要想让本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提的学生提出问题来,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教师掌握激发学生提问题的艺术。

1.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 教学生在初学知识时敢于追问。教师在讲定义、概念、原理、化学反应时, 往往强调条件和适用范围, 措词上常用一定、不一定、一般、大多数、少数、必须、通常等。学生的思维也应集中到这些词语上, 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定义分子的原子时, 为什么分子用一种, 原子用最小呢?又如实验室制取Cl2时, 为什么要缓缓加热?

(2) 教学生在知识的联系对比中敢于反问。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 可用比较法激疑。通过比较, 找出联系之所在, 划清区别之界限。

(3) 教学生在总结知识时不断发问。总结知识, 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也使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以前学过的知识, 在查漏补缺的同时, 更应进一步思考, 找出在初学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2. 逼着学生提问题

有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题,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求知的主动性削弱了, 从主动的探究转向了被动的接受;是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削弱了, 从对外界事物迅速作出反应转向了漠然置之。我们应分析一下学生为什么不肯提问题了, 是不是因为我们无意中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或者是由于爱面子等复杂心理作祟。遇到后一种情况, 不妨给他们讲些勤学好问的故事, 教育他们“好问无须脸红, 无知才应羞耻”。笔者认为,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适度的“逼”也是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共性的疑难问题, 由教师当堂解答, 个性问题, 利用课余时间答疑。有时需要有意识地“照顾”那些性格内向或不爱动脑筋的学生, 要求他们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以培养他们多思善问的好习惯。

3. 设问题卡片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些问题, 这是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能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加以解决, 设置问题卡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卡片具体又分为阅读卡、实验卡、错题卡等。这样, 教师在上课或辅导时, 可随时查看卡片, 从中了解学生的钻研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进程, 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实际上贯穿了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达到预期目的, 还需要把握这么几点:一是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二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 切不可心急, 欲速则不达;三是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因势利导, 能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 使问题更有价值。

总之, 教师如果能不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 并循着科学的道路进行引导训练, 也许一代化学大师就会在我们的学生中产生。

篇4: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社會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地学习,乐于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学习的能力,终身受益。

关键词:

化学教学培养

自学能力终身受益

社會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为社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关系重大,要想培养出适应社會发展的人,教會他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會他们自学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思考。实验、创作的本领,还要让孩子高高兴兴的学习,有滋有味的学”。

另外实践证明: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受益一生。在二十多年的化学教学生涯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有以下体會,形成文字,与同行者共勉。

转变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基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束缚了他们的思想,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难以适应社會的发展。

相对来说,能力更具有长期的效应。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课堂应是教师,学生共同开发、探究、共同收获的舞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教师就要舍得放手,不能再“扶着学生走路”“抱着学生读书”,要用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取代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要以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取代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要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取代死板、严肃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能愉快自主地学习,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探究的欲望,形成自学习惯。

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常言说的好:“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师生关系融洽,处处为学生着想,既关心他们的学习,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到温暖,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强、来自自然、解释自然,改变自然的科学。它与社會、生活,生产以及科技密切相连。让学生懂得要想健康的生活,就要学好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一些现象:金属锈蚀如何防护?怎样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燃料怎样才能燃烧更充分?新型材料是怎样研制的……通过这些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化学,就不由自主地想了解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它和减少它对我们的危害呢?从而产生去探究,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自觉刻苦地去学习化学基础知识。

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本中穿插了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各实验都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些实验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现象千变万化。要想让学生对化学深感兴趣,就要抓好实验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化学这门课,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是一门陌生又是一门新鲜的课程,而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正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且求知欲高的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如“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鸡蛋跳舞”、“铁钉变铜钉”等,学生观察时就會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出这些魔术般的现象蕴含着化学知识,只要认真学习,就會得到很多乐趣,将會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动机。

从阅读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部分,阅读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自学都离不开阅读课本、资料、文献等,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分为粗读,细读、精读三种,粗读要求浏览一下教材,了解大意;细度要求一字一句的钻研教材内容;精读要求经过分析,概括重点难点,然后进行记忆巩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材中的“知识视窗”“拓展视野”部分可采用粗读的方法,能大致了解教材内容,扩展知识面即可,而概念,定律,公式,物质的性质、方程式等就要采用细读的方法,以便弄清弄懂、牢固掌握,对于章节复习就要采用精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出重点、难点以便复习巩固。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真正會读书的并不多,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就迈出了自学的第一步。预习可采用粗读的方法,知道本章节要讲几个问题,难点,重点是什么,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老师讲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上就會高度集中地等待老师讲解,自觉地掌握重点、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上课时老师要求掌握的内容采用细读的方法,不管易掌握的知识点还是难掌握的知识点,都要认认真真的细读,以便理解记忆:对于课下复习要采用精读的方法,把一节的内容理出头绪,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能力是学好各科课程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学生自学的基础,也是今后走向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特别精心地指导学生读书,彻底改变学生不會读书的状况,为自学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改进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学能力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一环节,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善于“设疑”,从教材中挖掘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将其设计为情景问题,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时,用一定比率的酒精水溶液浸湿的手帕,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学生亲眼看到手帕上出现了火焰,但火焰熄灭,手帕完好无损,学生一定會先惊奇进而转化为深思,进入自学状态,这时教师稍加点拨,问题迎刃而解,既掌握了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学,辩证法说得好: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节课的效率是否高,评价的标准是:不光是看作为外因的老师是否讲得好,内容是否丰富,而主要是看作为内因的学生是否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对本节内容掌握了多少。因此就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人。教师课堂上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师教生变为生教生,讲解变为交流,演示变为分组探究,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自主探究、分析、总结、记忆的机會和时间,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学。

作业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自学。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单一的课后作业题已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业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自学兴趣,如:手抄报,出卷子、出版报,化学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总结方程式、化学之最等。他们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就會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合作,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充分发掘了他们的潜能、兴趣,爱好,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篇5: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相关概述

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标教育,适合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让学生自己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知识背景的关注,对学生学科情感和主观能动性的关注,对学生独立探索和团队协作交流的关注等等。让学生能够介入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也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和理念,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环境。为培养初中生化学方面的探索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化学教师的教学素材要从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情境和实际经验中提炼,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素材中设计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这些都为笔者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几点思考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注重研究初中化学的教学理论以及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化学教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对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时,搞不懂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不知从何学起、如何学好,容易产生畏惧、畏难心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再慢慢让他们去学习,笔者重视通过化学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笔者在给每位新生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带了一瓶酸溶液、石蕊试剂、一个小木棍、一瓶密封的二氧化碳,并营造一种神秘氛围,告诉学生我要给他们变魔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往酸溶液内倒入一滴石蕊试剂,酸溶液开始变成红色液体,学生感觉很新奇;再点燃木棍,并将燃烧中的木棍放进二氧化碳气体中,火瞬间被熄灭,大部分学生都会睁大眼睛表示自己惊讶。借此机会深入讲解:“化学是不是很神奇、很魔幻,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远离吗?”学生充满了兴趣,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化学实验具有引导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的魅力。笔者掌握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感受其中的乐趣。如,笔者争取化学课在实验室进行,传授理论知识后,立即用化学实验来印证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牢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二)多设化学疑问,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化学教师还需立足化学教材,课堂上有效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答案、真理的兴趣和欲望。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会成立专门的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化学现象,可以告知兴趣小组,成员们一起交流、探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生活与化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如,很多人家会生煤炉做饭,但是如果不开窗透气,为什么容易产生生命危险?再如,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的地窖,进去之前会用燃烧的火苗做实验,如果火苗熄灭,就不能进去?设置这些问题,学生由于兴趣与好奇心会主动去探索,这就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多展示我国优秀的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从古至今,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过很多显著的成就,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展示这些成就,提高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引导学生善于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合成结晶胰岛素的国家,这表示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遥遥领先;再如,1986年,我国发现的高温超导体,让我国有资本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又如,我国独立完成了对稀土的分离、生产、使用工作,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产和使用稀土的国家;另外,我国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解决了石油开采和加工中的众多问题等等。这些成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知识的决心,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地方都与化学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利用生活实际来讲授化学知识。如,生活中很多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严重影响水质,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不能提高。目前很多人日常都饮用纯净水,自来水又是如何被净化成纯净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讨论、做实验、探访纯净水厂等方式去探索纯净水的净化原理。再如,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也不是所有的铁都会生锈,那为什么有些会生锈,有些却很难生锈呢?为什么潮湿空气中的铁比干燥环境中的铁更容易生锈呢?还有涂了油料的铁为什么也不容易生锈呢?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生活中探索原因,寻找答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另外,学生通过自身学到的化学知识明白氧气和水是引起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并且知道了如何防止铁生锈;油料隔绝了氧气和水与铁直接接触,所以不会生锈。生活中这种涉及到化学知识的现象数不胜数,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篇6: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平定县阳胜中学

苏卫卫

一、课题名称及研究目标:

历届学生在考试和作业中都存在大量的因审题不清而丢分的现象,为此我确定了研究课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给学生讲述以往学生因不审题而造成的遗憾,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2、通过例题教学、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的习惯。

3、通过老师跟踪、学生监督,让学生总结出不同化学题型中要审清的一些关键词。

4、通过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

二、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目标我开始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1、调查研究:我首先和所带73、74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了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审题的习惯;其次,我发了一些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审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2、明确目标:通过给学生展示以往学生因不审题而造成的遗憾,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明确要求:在以后做题时要按照我所教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审题。

3、审题训练:(1)、用笔尖,读通题。读题,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根据不同的环境,学生可以选择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为防止出现文字跳跃,可以让学生用笔尖指着逐字逐句的读。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2)、找题眼,作标记。化学题讲究叙述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就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我指导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即题眼)下面用铅笔做标记,帮助他们排除一些无关的干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为解题扫清障碍。(3)、写反思,常积累。在习题教学中,解题前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培养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的习惯。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针对审题出现的问题写好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审题经验进行积累总结,为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打下基础(4)、选优劣,以激励。每隔两周的化学自习时间,我会要求每个班的学生拿出自己的书、作业或试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组员一起讨论,看看哪位同学近期做题审题认真,进步较大。评选出来的优秀作业、试卷进行班级展览,表扬。对审题不认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批评指正,鼓励他们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

在研究期间,虽谈不上硕果累累却也收获甚多,体会颇深。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学生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我翻阅学生的笔记本时当我发现学生们用不同颜色的笔,用不同的图案圈出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时,我说不出有多高兴,当时我真的有了一种做老师的成就感。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做笔记时知道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划出一些要点,而且标记的很好,这样在做题、审题的过程中就易找到关键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考临近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我也想检验我的小课题研究进行的怎么样?我在自习课上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总结表:同学们,中考临近了,大家在中考中能否将自己的实际水平在考卷上客观反映出,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呢?除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外,还要掌握一些应考的技巧,其中圈各题的关键词就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中考各题型的关键词。当小组交流时真的是让我出乎意料,从选择题、填空题到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每个题型中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哪些关键词,学生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一个小组刚说完,别的小组争先恐后的补充,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我感到很欣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的研究中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做题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教会他们方法和练习相结合,必须要坚持不懈,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更要有爱心,坚持方法指导,反复训练,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我很自豪地说,我所带的73、74两个班的大部分同学的化学课本、化学笔记本、每次做的卷上都会用圆圈、波浪线、心型等圈出一些要点、关键词。我的学生不会再因没有审清楚题而丢很多分,不会因此在考试之后留下遗憾。在一年的研究中我也感到了老师的幸福。自从事教师职业以来,我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传道授业解惑。但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从未真正的用心的反思过,更没研究过。这次在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校有关领导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在研究中和学生一次次的交流、研讨;学生笔记本、考试卷一次次的展示;自我总结中学生的畅所欲言,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真正的幸福。

三、研究成果:

学校课题组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一年来,主要成果如下:(一)、理论成果:2015年12月,我撰写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上发表。

(二)、实践成果:学校方面:

1、成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思路:调查研究 —明确目标—审题训练。

2、总结了我校开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的方法:主要以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3、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分析、优秀论文和反思体验,并打造了一批精品笔记,精品总结等并汇编成册。

教师方面:

1、促进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视,提高了教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实践能力。教育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参与其中有真诚的投入,有不断的成长,有深刻的反省与思考,有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在研究过程中可能生成了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这是教师最有价值的收获。通过课题研究启发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自觉性,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并将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以专业化的水准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质,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立足于本校的课程资源,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在这期间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除每一次写心得体会以外,还会在每半月一次的自习上和学生相互交流经验与感受,在互帮互学中,教师对小课题的认识由茫然到清晰,小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学生方面:

1、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观察我可喜地发现,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将所学知识中的要点、易错点标识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在课堂上的交流环节许多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敢批评、敢申辩,个性得到了释放。学生直接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实践,使他们领悟到了开展研究所需的严谨态度、合作精神,掌握了收集资料、处理运用信息、撰写反思论文的实际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

2、促进了学生对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课题研究中误区警示的总结、中考不同题型中关键词的总结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题研究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研究效果: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

虽然我做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但一年多的实践,学生不仅在化学学习中注重审题,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意识到了审题的重要性,也效仿化学审题训练中的方法记笔记、圈要点,做习题。一年多的尝试,学生不仅在初中阶段接受了审题的方法,而且升入高中之后继续按照我所教的方法做题。2015年9月,我所研究的班级73、74的好多学生步入了高中的大门。11月的一天,一些学生回校看老师,我有幸看到了一名学生的化学考试卷,熟悉的感觉呈现在我面前,卷上每道题都圈出了一些关键词。我不禁问:“苏鑫,你都念高中了,还是按我要求的方法做题啊。”她说:“当然了老师,这方法对我帮助可大了。”当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篇7: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化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培养热情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产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质疑,利用化学实验和对现有实验的改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兴趣想象质疑实验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就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陈旧意识的革命,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新能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下面就是本人在多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热情和兴趣

热情是做事的启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依赖于传授知识时的氛围,所以构造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首要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要营造好培养创新思维的“启迪”氛围,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学生们充满好奇心,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思考过。如何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呢?上好第一课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化学的学习,而是先告诉大家老师给你们表演几个魔术。学生听说“变魔术”,课堂气氛马上

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感到惊讶。紧接着又做 “清水写字”、“茶水变墨水”、“溶液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奇、疑惑的神色。这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化学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创新探究精神。

二、利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现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想象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是思维力的核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要贯穿这种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臵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等。这些联想有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释疑。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初中复习酸、碱和盐的PH值时,知道酸的PH是小于7,碱的PH大于7,盐的PH怎么样?大多数的学生说等于7,极少数学生说可能会小于或大于7。通过实验对几中盐的PH测定,这三种答案均可能,并提问:碳酸钠的俗称是什么?再如:在介绍金属钠的性质时,观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发现钠熔成一小球,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钠熔化后变成小球而不是其他形状?我当场就表扬了这位学生,认为他观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并向大家解释是因为受液体的表面张力影响。

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致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就是人工控制条件下,使自然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经,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

常常是重结论而轻探究过程的“灌输式”模式,现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系列装臵”:从CO2的制取、除杂质、干燥到证明CO2的化学性质及检验的一系列实验及尾气的处理。即让新制的CO2通过NaHCO3溶液、浓H2SO4后得到纯净、干燥的CO2,再通过炽热的碳层、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把尾气点燃。因为实验装臵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数据不易处理时,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激励敢于创新,学生的分析和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体现了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材,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例如: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臵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臵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臵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臵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

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化学问题,这些化学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化学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并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同时不断加强教学

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上海教育科研

2、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3、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株洲市第十五中学

谭志忠

***

篇8: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位青少年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到这一点, 使学生免除种种心理压力, 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情感, 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 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 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 因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 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 自己想的, 自己做的, 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讲完一道例题, 把原题改变已知条件、设问角度、化学过程等再进行提问, 使学生对例题理解得更深刻, 能起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练、一题多得、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

问题一: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哪种金属置得的氢气最多?

课堂上教师请四个同学在黑板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a克金属完全反应放出的氢气质量, 进行比较得出金属铝生成的氢气最多 (a/9克) , 从学生板演的解题过程可得出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公式:

氢气的质量=金属质量×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此方法解下列变形题就容易多了。

问题二:金属镁24克, 铝56克, 锌65克, 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多少? (2︰3︰2︰2)

问题三: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2/24︰3/27︰2/56︰2/65)

问题四:相同质量的镁、铁、锌 (化合价相同)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1/24︰1/56︰1/65)

问题五:足量的稀硫酸与镁、铝、铁、锌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 所用金属之比是多少? (24/2︰27/3︰56/2︰65/2)

通过多角度的提问, 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的摇篮,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课本上只说明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给学生提供了大理石、纯碱、草木灰和两种酸 (稀硫酸和盐酸) 、澄清石灰水, 并介绍两种实验装置, 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并通过实验找出装置的不足之处。问题呈现后,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各组同学积极配合, 经过实验、讨论, 再实验再讨论, 选择出了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 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取新知识, 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的作用,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 学会了竞争、合作, 从而引导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 教师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时既要注意实验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 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 使各类实验交替进行。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做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机配合, 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 达到学生动有所思、思有所获, 真正满足情景体验要求。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探究, 唤起学生创新、探索知识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加问题讨论, 创设多样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适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

篇9: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通过“液体变色”、“魔棒点灯”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作的鸟笼”等插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1.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培养创新思维的效益和质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新能力。4.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总之,树立“教学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是要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观念。没有问题,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相信学生,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老师想不到。学生是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他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无论怎样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世界,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且没有固定模式的思维往往会让它们一语惊人。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讲到《氧气的制取》时,针对二氧化锰的作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并进行实验:①加热二氧化锰,②加热氯酸钾,③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从而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联合、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有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变式题”、“一器多用”等,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如:24.5g氯酸钾完全分解可制得多少克氧气?学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上一篇:学区英语教研计划下一篇:孟良崮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