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2024-04-15

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精选8篇)

篇1: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暂行)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以下简称“我行”)银行卡业务,增强责任制约,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管理暂行办法》、《★★银行员工违规积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职责》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责任追究应当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责任明确、处理适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权责对等、逐级追究”的原则,根据事件性质、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程度等情况,在核实相关人员责任的基础上予以追究。

第三条 实行“鼓励自查、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政策,自查从宽、他查从严,尽职免责、失职重罚。

第四条 事件发生后,应在充分调查、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责任人对引发事件所起的作用以及事件性质、影响和造成风险、损失的程度,客观公正地界定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

第五条 责任追究采取“扣、赔、罚、警、走、送”为主要内容的处罚措施。扣:即按照《★★银行员工违规积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的积分标准给予相应的违规积分。赔:即当事人、制约人、知情人、负领导责任的人员根据责任的大小按不同比例赔偿由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罚:即经济处罚,扣减绩效工资、降低薪酬等级。警:即给予必要的纪律 处分。走:即解除劳动合同。送:即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 根据管理权限,事件、事故发生后,总行或分行应成立专案组,负责对事件、事故的调查核实、责任认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按照员工管理权限报行长办公会审批决定。责任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程序移送司法机关。

第七条 责任人为中共党员的,由本级或上级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

第八条 事件发生后,应自发之日起3个月内对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作出处理决定,并在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将查处情况和责任追究结果报告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

篇2: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优化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支行、分理处统称“分支机构”)信贷资产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业务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目标,根据《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不良贷款,是指按四级分类的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和按五级分类的次级、可疑、损失贷款。以及下列违章违纪贷款:

(一)超越审批权限、化整为零、垒大户、自批自贷、一户多贷、大额贷款不经集体审批的贷款;

(二)跨区域贷款;

(三)违规以贷收息,以贷还贷;

(四)违反规定或擅自越权展期的贷款;

(五)冒名贷款;

(六)未按规定依法办理抵(质)押手续发放的抵(质)押贷款;

(七)帐外经营发放的贷款。

(八)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的贷款。

(九)向无借款资格人发放的的贷款以及发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投向不合理的贷款;

(十)利用职权合股经商、从中渔利、或索贿受贿发放的贷款;

(十一)其他违规违纪发放的贷款。

第三条 不良贷款责任人。本制度所称不良贷款责任人是指: ①本行行长、副行长、有关高管人员、贷款管理委员会委员、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及风险管理人员、信贷部门负责人及信贷管理人员;②本行营业部主任、副主任、信贷管理人员(含信贷会计,下同);③本行分支机构行长(主任)、副行长(副主任)、信贷人员;④违法、违纪、违规办理贷款业务的人员;⑤擅自发放贷款的非信贷岗位人员以及与不良贷款有关联的其他岗位人员。

在调查、审查、审批贷款时,所有责任人员都必须在贷款审批相关材料或会议记录中明确“同意”或者“不同意”意见,并签名。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意见的,或者没有发表意见以及意见表示模棱两可的,均视同“同意”。第一个同意贷款的人,确定为贷款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贷款管理人员共同为第二责任人。

第二章

不良贷款责任及责任追究

第四条 不良贷款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处理的轻重应当与不良贷款责任人的过错情节和应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不良贷款第一责任人对贷款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不良贷款第二责任人对贷款负部分或者次要责任。

第五条 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的终身责任制。不同的贷款管理责任人对不良贷款按下列标准承担不同的责任: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包片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负100%责任;

2、在规定审批权限内,信贷业务人员直接经办的全部贷款,信贷业务员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负100%责任。

3、超过信贷员审批权限,信贷员调查同意报分支机构负责人审批发放的贷款,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70%责任,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负30%责任。

4、信贷员不同意,分支机构负责人坚持发放的贷款,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100%责任,信贷员不承担责任。

5、超过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分支机构审查同意并上报本行审批的贷款,分支机构调查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60%责任,分支机构负责人、本行审批人员共同为第二责任人分别负30%、10%责任。信贷员不同意上报,分支机构负责人坚持上报的,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 3

一责任人负90%责任,本行审批人员为第二责任人负10%责任,分支机构信贷员不承担责任。

6、本行贷款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书面推荐分支机构发放的贷款,本行贷款管理委员会成员为第一责任人负90%责任,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负10%责任。

7、分支机构集体多人调查、审查、决策的,多个调查、审查、决策人共同对相应比例的责任负责;本行集体多人调查、审查、决策的,多个调查、决策人员共同对相应比例的责任负责。

第六条 会计(主管)人员也有管理贷款的相应责任,因下列情形造成贷款风险和损失的,会计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信贷人员按合同约定扣收贷款本金和利息,并要求会计人员协助扣款的,会计人员接知后没有扣收贷款,因此造成贷款风险和损失的,按借款人当时的帐上资金额承担责任。信贷人员没有发出通知的,会计人员不承担责任。会计人员承担责任的部分,同额抵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条 造成风险和损失的不良贷款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贷款管理责任人对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贷款负一定的连带责任。除前款规定外,其实现形式主要有:1.全额赔偿;2.非全额赔偿;3.经济处罚、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其他处理。以上三种实现形式可以并处。

(一)全额赔偿是指责任人按100%承担责任;

(二)非全额赔偿是指责任人按比例承担责任的部分;

第八条 因不可抗力和政策性因素造成贷款损失,经本行稽查核准后,可以酌情赔偿或者不赔偿。

第九条 形成不良贷款或造成贷款损失以及当责任人的经济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赔偿责任的,或者赔偿损失不足以抵销其过错的,由本行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理:

1.停止责任人的贷款调查权、审查权、审批权、决策权。

2.降低薪酬系数或解聘职务、职称、待岗清收等。

3.取消信贷员资格、信贷员等级。

4.警告、记过、降职、撤职、开除(解除劳动合同)。

5.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处理可以并处。

第十条 当年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罚收保证金,并按前款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贷款或损失的,按《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予以相应处理:

(一)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款凭证等内容填写不规范给贷款债权有效性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

(二)对到期贷款未按规定履行催收手续的;

(三)未按规定执行信贷业务审批备案制度的;

(四)未按规定实行贷款“三查”制度的。

(五)发现借款人、担保人严重不良行为不如实报告,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发现的重大问题故意隐瞒,误导贷款审查的;

(七)帮助客户编造虚假材料套取信用的。

(八)未按规定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或调查严重失真的;

(九)未按规定核实抵(质)押物、质押权利及担保人情况,造成担保合同无效或担保人、抵(质)压物、质压权利不具备担保条件的;

(十)未按规定到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物的评估和登记的。

(十一)未经审查岗审查发放贷款的;

(十二)审查岗人员因审查程序走过场,导致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无效的;

(十三)未根据审查提出贷与不贷以及金额、期限、用途、方式和限制性条款等建议的;

(十四)未对送交的信贷资料、调查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的;

(十五)未按规定验证借款人、担保人具有法律效力证件的;

(十六)未按规定对借款人核定的授信额度进行审查的;

(十七)审查通过有关责任人不明确的信贷业务的;

(十八)未坚持柜面办贷,贷款责任人直接立据放款的;

(十九)违规办理内部职工及其近亲属贷款或提供担保的。

(二十)未按调查程序进行审查并提交正式审查报告的;

(二十一)审查通过明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信贷投向的信贷调查报告和评估报告的;

(二十二)审查通过违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关规定的信贷、拆借等业务的。

(二十三)隐瞒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不坚持独立审查,按他人授意进行审查的。

(二十四)违规审批向不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的;违规违章审批跨辖区贷款的;违规违章审批未落实保证金的票据承兑业务的;违规审批向国家和上级部门明令禁止的行业或企业发放贷款的;未经特别授权,超过核定的客户最高额度审批发放贷款的;未履行有关大额贷款备案手续,造成贷款损失的;违规审批化整为零、多头贷款的。

(二十五)审批发放需审贷委员会(组)审议而未审议或虽审议但未通过的的信贷业务的;越权或变相越权审批信贷业务的;

(二十六)逆程序审批信贷业务的;审批发放不符合信贷政 策和贷款条件的信贷业务的;审批发放冒名贷款、一户多证、超限额贷款的。

(二十七)在办理担保贷款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在签订贷款担保合同后,未按规定办理登记等相关手续的;

2、未按规定审查担保人的资信情况;

3、未按规定核实抵押物、质押物真实性、有效性及抵(质)押物的价值和变现能力的;

4、接受抵押、质押担保,抵押率、质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5、抵押、质押贷款收回前,提前解除抵押、质押手续或提前返还抵押物权证、质押物的。

(二十八)审批办理不符合承兑条件的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

(二十九)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贷款占用形态反映不实的;

2、贷款未落实贷后检查责任制的;

3、贷后检查走过场,对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问题不汇报的;

4、在贷款发放后未按规定进行信贷跟踪检查或无书面检查报告的;

5、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未予指出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6、违反信贷档案管理规定,发现信贷档案资料遗失、损毁未及时报告或及时追查、修补的;私自销毁、隐匿、篡改、制造虚假的信贷业务资料、证明、数据或凭证的;

7、未按规定办理贷款展期手续的;

8、违规办理跨辖区贷款的;

9、未按规定及时向借款人、担保人主张权利,导致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超过诉讼时效的;未在法律规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擅自对借款人实行贷款挂帐停息、豁收或缓收利息的;

(三十)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暗箱操作或因失职造成债权不能 9

落实,导致损失的;对借款人、担保人催收不及时,导致丧失诉讼时效或担保人免责的;对不良贷款借款人监控不及时,未及时对借款人、担保人的有效资产采取措施,丧失保全时机的;对改制的债务人或担保人隐匿财产或发生重大变故,应发现未发现、发现后隐瞒不报或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对破产债务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主张权利,或在借款人破产终结后未继续向担保人追偿的;对借款人、担保人应起诉未起诉,致使债务人或担保人隐匿财产、抽逃和转移资金,致使债权无法实现的;明知债务人或担保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不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诉前保全或诉讼保全,致使债务人或担保人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导致案件审结后已无任何资金可扣划、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的;对有利于债权实现的判决、裁定或调解,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导致执行障碍的;案件执行时,不积极配合法官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导致判决或裁定不能执行或可执行的财产被隐匿、资金被抽逃转移的;对已诉未结案监控不力,债务人和担保人有执行能力而未及时申请强制执行并督促法院执行的;擅自对外放弃债权、承诺不予起诉、一诉了之、执行不力或不予执行的;与对方当事人内外勾结、恶意串通,致使案件败诉或不能执行的;对拟诉讼的案件,诉前未按规程操作,贸然起诉造成损失的;不按时出庭参加诉讼,导致案件撤诉或败诉的;在诉讼过程中的举报材料不全,明确应该收集的证据没有取证的;事实陈述不清或出示对债权不利的证据,导致案件败诉的;对一审败诉的案件,在法定的上诉期间内应上诉而未上诉,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需要申请再审的,而未在法定期间内及时提起申请再审的;诉前未按照有关规定备案、审查起诉的,致使案件败诉或不能执行的;擅自同对方当事人签订和解协助,给债权带来隐患或导致信贷资金严重流失的;诉前审查不周密,盲目决定起诉,给信贷资产造成损失的,由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成员按比例承担资产损失;

(三十一)抵债资产用于抵偿不良贷款过程中的下列情形:

1、抵债资产变现收入扣除取得和变现抵债资产时发生的有关费用支出后,按规定应冲减待处理抵债资产而未冲减、未足额冲减或挪作他用的;

2、蓄意压低价格处置抵债资产的;

3、未对接收的抵债资产建立分类卡片或登记簿并记录抵债资产相关要素的;

4、未按规定要求不定期对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对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工作中违规违章行为发现后未及时处理的;

5、抵债资产在保管过程中,因保管不善造成资产损失、丢失的;

6、在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前,以贷币资金支付抵债资产接收价格高于全部贷款本息(含表外应收利息)差额给借款人或担保人的;

7、抵债资产接收后,无特殊原因未及时办理有关过户手续的;

8、未经批准将抵债资产自用或无偿出借的;

9、在出租、变现抵债资产过程中,弄虚作假、内外串通、以低价出租、变卖给关系人的;

10、未经审批或超权限接收、处置抵债资产的;

11、接收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资产作为抵债资产的;

12、接收依法不得转让的资产或接收其他不宜抵债的资产的;

13、抵债资产接收价格低于全部贷款本息(含表外应收利息)时,其差额部分擅自放弃 11

追索权的;

14、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过程中失职、弄虚作假或徇私舞弊的;

15、在不良贷款管理、处置中,因失职造成超过诉讼时效、担保人脱保或未在规定期间向法院申请执行的;

16、抵债资产变现后,应冲减待处理抵债资产而未冲减挪作它用的。

17、在贷款核销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违反呆帐贷款和其他损失核销、申报、审查、审批程序规定的;

(2)核销工作中超权限审批业务的。

(3)核销工作中泄露核销信息或内外勾结、损害本行利益的;

(4)核销后收回呆帐贷款未按规定进行帐务处理的。

第三章

第十二条 不良贷款责任人因违纪、违法由国家机关追究其责任的,不得免除按本制度规定应当受到的处理。

第十三条 本制度出台前的不良贷款及其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按以前的制度或办法规定实施责任追究,没有制度和办法规定的,按本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行所有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不允许任何信贷管理人员有超越本办法的特权。

第十五条

篇3: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关键词: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

一、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发生原因

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 能使资金的转移高效、快捷、方便、低成本的进行, 但同时也因网络的虚拟性等特征而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中就有开放性的网络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安全性问题。这都极可能使用户不能及时进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或发生错误交易 (笔者认为错误交易也应是交易不能的一种类型, 因而可统称为“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 。即使从事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银行和网络服务商充分考虑到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问题, 完全按照法律和实践的要求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安全措施, 但互联网本身就不是完全安全的, 这些风险还是时刻存在并随时发生。

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民事责任的承担

笔者认为, 互联网本身不安全的原因或外力致使系统瘫痪而导致的交易不能, 则此损失的民事责任应由各方当事人按照公平责任原则酌情承担。

1. 对不可抗力作扩大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有学者认为, 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并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来对不能预见进行判断;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而不能克服则是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以后, 已尽到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发生;客观情况是指外在于人的行为的客观情况。我国学理上以及有关法律通常将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 (比如战争、暴动、骚乱、罢工等) 以及国家、政府行为这三类情况视之为典型的不可抗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在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均已各尽到其最大的努力还是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在互联网中所可能发生的上述各种障碍或风险, 应将其纳入不可抗力的范围之内, 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无需承担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的责任。

2.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1)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法理依据。中国工商银行网站曾经分别在2007年5月25日和2007年8月15日这两日连续好几个小时都不能被访问, 其原因分别是网站的线路发生故障和疑为遭受拒绝服务攻击;几小时的访问不能, 使得急于办理网络银行业务的用户无法及时办理, 如有用户是使用网络银行进行基金交易的, 还有用户是急于存款或汇款的, 虽然银行都会在其网上银行交易规则或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因网络故障、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网上银行无法正常运行时, 用户可到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但如果银行的物理营业网点的系统刚好也瘫痪了, 那用户如何到其物理营业网点去办理了?因而这还是不能排除在紧急情况下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 主张将导致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系统瘫痪等风险纳入不可抗力的范围之内, 从而免除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的民事责任;但如果说让因这些风险而发生的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而全部由用户独自承担, 这似乎又不公平, 在此类个案中, 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都没有过错, 因为它们已全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还是无法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 而用户更没有过错, 用户本身就是受害者, 在这种当事人均无过错, 而又有一方当事人有损害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因此, 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应由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用户各方当事人共同酌情承担。

(2)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实践依据。如果国家在立法中规定对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话, 则用户会更放心大胆的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 而不必担心一旦出现那种状况自己就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了。而如果只是将这种风险的后果推给用户一人独立承担的话, 则估计没有多少用户敢完全放心的进行网上银行业务交易了,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阻碍网络银行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

(3) 以直接损失作为赔偿范围。一旦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发生交易不能并造成损失, 该损失如何确定?是以赔偿直接损失为限?还是应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要赔偿, 直接损失又如何确定?间接损失又如何确定?

笔者认为应以赔偿直接损失为限, 因直接损失还是可以计算的, 通过网上银行业务买卖基金的, 虽然基金市场本身就有风险, 但在买入卖出该基金的那一时刻基金的价格还是可以确定的, 因此可以以其买入卖出基金的差价作为直接损失, 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办理网上付款或转账的, 可以该款项金额作为直接损失。而市场是瞬间变化的, 间接损失几乎就无法计算或衡量。考虑到这种风险发生时, 会有很多的用户遭遇交易不能, 但有些用户因不是太紧急而不会有损失, 为避免诉求权利的滥用, 因此, 受害者要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所遭受的直接损失的范围以及当时的紧急情况。

然后, 再在直接损失的赔偿限额内, 由各方当事人根据公平责任原则酌情确定的各自分担的比例为基础向受害者予以赔偿。

综上所述, 笔者建议应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 对因黑客入侵、网络中断等而引起的系统瘫痪而发生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不能所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承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并明确规定具体的赔偿范围, 以增强网络银行用户的信心, 促进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4: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以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确定其在经济活动中应负的经济责任,并同记录、考核、评价其业绩的会计工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会计制度。财政部曾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为了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科学水平,要建立起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会计管理体系。

我国的券商大多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前期,券商一直处在一个高额垄断利润的行业环境中,内部管理一直是弱项。因此国内券商迫切需要建立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和考核体系。

下面,我们以某证券公司在投行业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具体阐述责任会计的优点。

一、公司概况

某券商的投资银行分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北京和深圳设有两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设企业融资部、债券部;业务支持部门设研发部、质量控制部、法律监察部和风险控制部;后台部门设电脑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内部稽核部。

二、目前核算方法

公司目前采用金蝶K3财务软件,具有部分管理会计的功能。可以根据管理层的要求,每月提供管理报表。由于公司成立不久,业务收入不多,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业绩或费用考核机制。管理报表内容主要包括:

1、按费用类别划分的费用表。

将费用划分为员工成本、办公室成本、差旅费和招待费、折旧和摊销费用、行政费用五大项。

2、按三个不同的城市对业务部门单独核算成本,出具业务部门费用报表。对业务支持部门和后台部门的费用在行政费用中核算。

3、按业务项目归集费用,出具项目费用表。主要包括立项后与项目相关的包括差旅费和招待费。业务项目最终归结到各业务部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层认为收入增长过慢而费用支出较大,倾向于压缩开支标准,同时在员工数量、员工福利和员工培训方面支出较少。

2、业务部门认为,工作量大,人员不够,费用控制太紧,而且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业务难以开展。从而抵触情绪较大,员工流动率很高。

3、在一些大额信息费用发生方面业务部门和电脑部门分歧较大,业务部门认为业务需要,电脑部门认为要减少支出。

4、在风险控制方面,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分歧较大,业务部门认为,业务机会难得,而风险部门认为风险太大。

四、问题分析

(一)管理报表设计不合理掩盖了真相。

1、如在项目的成本核算中,只考虑了差旅费和招待费。而在投资银行业务的总成本中,人工费用已占到了50%以上,因此不把人工费用考虑在内,项目的成本被将大大低估,项目人员将看不到公司为项目实际支付的巨额成本,从而在费用的支出上与管理层产生分歧。

2、其他与费用相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没有合理的归集到项目中去。例如,大额的信息使用费和相关软件费、电脑设备的折旧费用、通信费用、高额的印刷和宣传费用,所有这些费用都隐藏在行政费用中,从而使得费用的发生与业务部门没有直接关系,导致业务部门与后台部门在费用发生时产生利益冲突。

(二)没有真正实现按项目进行核算。投行业务是项目主导型的,项目管理是其运营管理的基础,该公司在企业财务上虽然在按照部门进行核算的同时也按照项目进行了核算,可是由于数据归集的失真和管理上的脱节,项目经理得不到所负责的项目财务的真正执行状况,公司管理层面也没有明确的按照项目核算的财务数据。没有明确的项目财务数据,项目的成本管理就不能落实,企业的运营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没有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激励机制。业绩考核必须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绩效考核也必须依托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责任会计的使用可以根据财务管理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支撑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没有责任会计,企业运营管理就没有依据。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业务部门的贡献无法真正量化。所以在上述项目费用核算中,会产生项目的利润很高的假象,因为收入的减少仅仅是少部分的差旅费和招待费,所以项目人员容易产生报酬很少的感觉。同时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也没有风险补偿指标去递减项目的收入,也会导致项目利润虚高。

五、按责任会计原理设计的解决方案

(一)成立各级责任中心,将业务部门按地域划分为三个利润中心,不同的项目分配到各业务部门利润中心,支持部门和后台部门成立成本中心,将各种直接或间接与项目相关的费用归集到项目中去。

(二)根据费用的可控性细分各种费用。

1、如办公室成本包括办公场所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最初是公司管理层根据公司的定位来确定的,一般签订3年的合同,属于固定的不可控费用,不需进行分配。

2、固定资产折旧和装修费用、软件费用等应在发生时由责任部门负责人和相关领导进行共同决策,一旦形成,属固定不可控费用,则应作为参考项目在责任报表的责任利润后面进行反映。

3、其他的费用可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为可控费用分配到各项目组中。

(三)把各种费用分配到各项目组。

1、人工费用的分配。对于投行业务,人力资源的成本在项目中所占的比重很高,一般在50%左右,有些项目高达80%到100%。券商通常把项目中的业务人员的工资费用看作一个公司运营的固定成本,而不是按照项目去跟踪和管理。而在责任成本下,可以由人力资源部按不同级别的员工确定不同的人工工时标准。各业务部门设立台账,记录不同项目所耗费的工时数量。

2、其他原本不易划分的费用现在可以按照人工工时数在各项目之间分配。例如大额的信息使用费和相关软件费、电脑设备的折旧费用、通信费用、高额的印刷和宣传费用,甚至部门之间人员和资源共享费用,以及业务支持部门和后台部门为项目所做的工作等等都可以借助标准人工工时来解决分配标准的难题。

(四)建立起真正科学的项目管理体制。由于责任会计可以为各项目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数据,大多数的费用都可以采取合理的分配方法分配到项目中去。因此项目负责人可以也有内在动力随时关注项目的支出和收入进展,并作出合理的业务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在费用的发生方面,责任中心负责人和公司的利益形成了一致的。

(五)建立全员预算管理制度。在按照责任会计的方法运行一段时间后,公司的各项资源,也就是业务支出在各种业务行为中使用的比例开始清晰起来。通过这种数据搜集方式,我们可以作出相对合理的公司年度预算,并细分到各责任中心,直至各位员工。各级责任中心负责人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来有效监控各项目费用的发生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在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下,我们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由于责任会计使得各项目和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完全量化,因此管理层可以依据实际表现并结合一些非财务考核指标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可以把企业、部门和员工结合成有机联合体。

六、在上述问题解决中责任会计的主要优点

(一)实现了项目成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平衡,由于人工标准工时的使用,可以设定员工使用率作为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的指标?熏员工会关注自己的员工使用率,通过增加自己在项目上的工作时间,来反映自己对企业的贡献。项目负责人为了控制项目的成本,会控制项目成员在项目上工作时间。最终项目中使用的人工工时就会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员工会在项目中积极工作,或积极在其他项目中寻找工作。项目负责人也一定会支持他到别的项目中承担任务,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他自己的项目成本。

(二)解决了业务人员编制纠纷和资源有效使用的问题。例如业务人员合理的使用率是80%,如果部门实际使用率居高不下,说明人员都在忙于项目工作。如果为了承接新的业务和新项目,增加人员是可行的。如果部门实际使用率一直很低,说明人员闲置,则应该考虑减员,或者考虑适当低价承接项目,也可以主动承揽一些低附加值的项目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特别是对那些人员使用率持续很低的个别业务人员,说明其对企业没有贡献价值,则应该减员。

(三)全员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公司管理层与责任中心负责人在费用支出方面达成了利益一致。由于考核与部门的绩效挂钩,因此员工和责任中心负责人在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公司利益最大化。增强了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内聚力和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进而实现了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二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容易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企业文化。

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业有其独特性,人工成本不仅在总成本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随着所提供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人的因素对公司的业绩影响越来越大,这不仅体现在员工所能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还会体现在员工给企业造成的一些大的风险上。近年来许多券商遭遇灭顶之灾,应该说与内部人员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有很大关系。因此,真心希望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能给我国金融服务业提高经营管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

篇5: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制

148号(5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形成贷款责任、贷款风险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信贷管理机制,切实做到清前堵后,实现贷款结构的优化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第三条 贷款责任的界定坚持尊重历史、分析成因、区别对待、尽职免职的原则。

第二章 贷款责任

第四条 贷款责任的分类:贷款责任分岗位清收和责任清收。

第五条 责任清收贷款的认定范围: 1.已列入责任清收的各类存量贷款。2.所有新发放贷款。

3.对已列入岗位清收的贷款,由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岗位责任,导致风险扩大或形成不良的贷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对原岗位清收的贷款因清收措施不得力或无措施,错过清收时机,形成难以收回的贷款;借款人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报告,也未采取相应措施,形成难以收回的贷款;企业转移、变卖抵押物,责任人未采取措施依法追偿的贷款。经总行信贷管理部调查,稽核部审核,报资产处臵委员会确认后,转为责任清收。

4.在岗位清收贷款基础上新增贷款的,不论贷款是否收回,原岗位清收贷款调整为责任贷款,实行责任清收。

5.实行岗位清收的正常、关注类贷款一般每年年初应制订压缩计划逐步退出,按季到位;压缩金额原则上不得小于年初贷款余额的10%。对产权明晰,借款人经营质态较好,保障措施到位,不实行退出的客户,应从岗位贷款调整为责任贷款进行管理。调整金额为该户所有贷款(有充分理由说明不能按计划退出的除外)。

第六条 岗位清收贷款的认定范围: 1.未列入责任清收的贷款均实行岗位清收。

2.由于客观原因或不可抗力的因素,贷款手续完备,责任人虽经最大努力清收,但仍新增的各类不良贷款,经信贷管理部认定、稽核部审核、资产处臵委员会同意后,实行岗位清收。

3.对运行质态较差的岗位清收贷款,或已列入次级、可疑科目核算的岗位清收贷款确需周转的(压本收息),报经授信审查委员会同意,可继续实行岗位清收。

第七条 责任清收贷款的责任划分:

调查岗(清收主责任人):一是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二是承担贷后检查不及时,风险信号不报,清收不力的责任。

审查岗: 主要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如申请贷款的材料是否齐全,合同要素是否完整、担保手续是否合法,是否按程序报批,各项贷款的发放是否符合贷款管理的相关规定等。决策岗:应根据相关信贷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综合评估调查岗和审查岗意见后,做出贷与不贷的决定,承担决策失误责任。

第八条 信贷人员变动,贷款的责任由总行稽核部、信贷管理部进行界定,按总行客户经理岗位交接管理制度规定办理交接,以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

第三章 责任的管理

第九条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不良贷款责任实行“一月一定”,即信贷管理部依据支行上月末新增不良贷款的情况,逐笔逐户界定责任。

第十条 界定后,经资产处臵委员会批准,责任清收贷款中的不良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或额度的,对客户经理或支行行长(含主持工作的副行长,下同)实行在岗清收或下岗清收,具体按以下标准执行。

㈠在岗清收

1.客户经理:①不良贷款占比小于0.5%的,实行在岗清收(违规违纪贷款除外)。②不良贷款占比在0.5%(含)以上、1.5%以下(不含)的,实行在岗清收,同时自界定之日的次月起,对超过0.5%以上的部分,每增加0.1个百分点在每月工资中扣80元;同时,对这部分不良贷款由信贷管理部责成清收责任人制订清收计划,明确清收期限(清收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限期内压缩到0.6%以下的,所扣款项全额返还;限期内没有压缩到0.6%以下的,所扣款项不再返还,用于清偿责任清收不良贷款本息。

2.支行行长:经界定,行长应为主责任人(含行长直接作为主责任人,下同)发放的贷款形成不良,余额不超过20万元的,实行在岗清收。

㈡下岗清收

1.客户经理:不良贷款占比大于或等于1.5%,责成其限期清收(不超过3个月)。限期内仍不能压降到1.5%以下的,一律下岗清收。

2.支行行长:①经界定,行长所审批的责任贷款形成不良,占其所审批的全部责任贷款(以界定时点的余额为计算依据)比例达到1.5%的,责成其限期清收(不超过3个月)。限期内仍不能压降到1.5%以下的,一律下岗清收。②行长作为主责任人发放的贷款,其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0万元(不含)的, 责成其限期清收(不超过3个月)。限期内仍不能压降到20万元以下的,一律下岗清收。③若行长在调离后发生上述情况的,则调回原地实行下岗清收。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经查实,不论是否逾期、金额大小,一律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下岗清收,并由其承担贷款最终损失的赔偿责任。

⑴超权限发放贷款的;

⑵发放冒名贷款、一户多贷、甲贷乙用贷款的; ⑶因收取利息而发放贷款的;

⑷违反规定擅自发放跨区、跨片贷款的;

⑸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担保、抵押无效,造成贷款难以收回的;

⑹因工作不到位,造成贷款的诉讼时效、执行时效丧失,形成损失的;

⑺因和借款人合伙经营而发放贷款的;

⑻实行一岗审批,逃避其他岗位监督发放贷款的;⑼接受借款人的贿赂,提供虚假情况套取贷款的;⑽其他违规违纪贷款。

发生上述违规违纪行为,经查实行长应承担责任的,免去其行长职务。

第十二条 对经总行确认的责任贷款实行责任终身制。责任贷款形成损失的,按调查岗(清收责任人)、审查岗、决策岗顺序相应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赔偿责任分解比例分别是:调查岗(清收责任人)承担60%(其中主调查人承担40%,从调查人承担20%),审查岗承担10%,决策岗承担30%。

在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过程中,各岗位人员已经按照总行贷款“三查”制度以及总行其他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尽职的,可以免责。未尽职的,根据各岗位过失责任的大小,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稽核部核查,报总行资产处臵委员会审议,确定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数额。对已经尽职的岗位人员,不按上述比例承担责任,其责任由形成该笔贷款风险的主要岗位承担。

报总行审批的贷款,总行各审查、审批人员承担贷款风险相应的责任,由总行行长办公会根据本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贷款损失的确认依据是:责任人下岗后两年内仍未能落实到位;借款人(担保人)已破产终结贷款仍未能收回;拍卖借款人(担保人)资产后仍未能收回;法院已终审裁定贷款仍未能收回;其他经确认贷款确实无法收回等。

第十三条 总行建立客户经理风险责任保证金制度。总行在客户经理当年业务量考核款中提取20%作为该客户经理的风险责任保证金,由人力资源部按客户经理建立个人账户,专户存储。客户经理退休、退养或不再从事客户经理岗时,经界定无违规违纪贷款、无责任清收的不良贷款的,全额返还其保证金,否则用保证金偿还不良贷款本息。

第四章 下岗清收人员的管理

第十四条 权限限制。责任人自接到下岗清收通知时,其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授权即自行取消,但总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薪酬。下岗人员下岗期间只享受最低保障工资。第十六条 下岗人员必须服从所在支行统一安排,按时上下班。所在支行每月至少向总行人力资源部、信贷管理部书面报告一次,报告其不良贷款清收进度,采取的方法、措施,下一步清收计划等。下岗人员下岗期间无故不上班又不请假的,按旷工处理。

第十七条 下岗清收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年,在规定期限内收回责任清收贷款的,由责任人申请,所在支行同意,经信贷管理部审查确认,报资产处臵委员会研究同意后恢复上岗,重新安排工作。两年内没有压降到位的,经总行研究决定,给予其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第五章 责任贷款的管理

第十八条 实行下岗清收的责任人,下岗后,该支行应明确其他客户经理接收其原经办的全部贷款。1.原经办的岗位贷款经信贷管理部、稽核部逐笔认定后,全部移交给后任客户经理,继续实行岗位清收。

2.对实行责任清收的贷款,支行应明确接收人对此贷款实行岗位清收(责任清收职责仍由原责任人承担),实行双线管理。

第十九条 各支行应及时按责任人登记清收考核台账,真实反映各信贷人员责任贷款情况。如发现弄虚作假,擅自将责任清收贷款转为岗位清收贷款的,将严肃追究支行行长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各支行每月向信贷管理部报送责任贷款考核表。信贷管理部对各责任人形成不良的贷款进行审核,认定其是否符合下岗条件。

第六章 岗位贷款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对所有岗位清收贷款,各支行应据实抄列清单上报总行,经信贷管理部核对后,建立监控台账。

第二十二条 各支行要加大对岗位清收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总行每年年初制定退出计划,分解到月逐步退出。

第二十三条 对确实难以收回的岗位清收贷款,要依法确保不丧失诉讼(或执行)时效。对已符合呆账认定条件,保诉讼时效已无实际意义的贷款,支行必须在贷款诉讼时效到期前书面报总行,经总行批准后方可放弃诉讼清收。

第二十四条 对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贷款,在呆账核销时,支行应注明核销的理由,包括形成损失的原因、清收情况、对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下岗清收的通知由信贷管理部下发给相关支行和责任人本人,并抄送人力资源部作为薪酬调整的依据。

篇6: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序操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操作流程,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责任追究的对象为转入贷款十级分类后四类不良贷款(含次

一、次二级、可疑和损失类)的责任人及责任机构,不因责任人岗位或职位变动、内退、退休、终止劳动合同及调转外系统等情况免除。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相关制度为:《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制度》(辽农信联[2005]45号)、《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稽核处罚暂行规定》(辽农信联[2005]52号)、《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及处罚暂行办法》(辽农信联[2008]387号)、《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案件及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赔罚”、“走人”和“移送”的有关规定(试行)》(辽农信联[2008]478号)、《辽宁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辽农信联[2013]99号)、《ⅩⅩ农商银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沈农商银[2013]59号)。

第二章

责任追究程序

第四条 总行、一级支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按审批权

限承担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等风险处置职能。对于总行审批事项,须经一级支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五条 当不良贷款入账后,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即启动追责程序。

第六条

授信管理部门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转入的不良贷款的责任人逐笔提出初步认定结果,并由初步认定的责任人签署《不良贷款责任事实确认书》(详见附件二)。将责任认定材料,连同相关档案资料一并报本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七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依据贷款形成原因,对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作出最终认定,形成《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书》(详见附件三),并将责任认定结果交由有权处罚部门进行处罚。

第八条

相关有权处罚部门,按照本级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认定结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履行相关程序,对责任人作出处理、处罚,并将处罚结果交本级资产保全部门备案。

第九条

资产保全部门依据以上贷款责任人的认定和处罚结果,监督责任人清收不良贷款。

第十条

对在处罚期满仍未完成清收任务的责任人,由本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例会,再次启动追责程序,依据清收情况,作出责任认定意见,并由有权处罚部门执行追罚。

第十一条

相关有权处罚部门为:各级机构的人力部门、内控合规部门、监察部门等,并按本行目前的干部管理权限执行。具体为:

1.在岗、下岗清收,由人力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责任人最终责任认定结果,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向有关责任人下达“在岗清收处罚通知书”或“下岗清收处罚通知书”,并建档登记,报上级人力部门备案,督促执行;

2.经济处罚,由内控合规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责任人最终责任认定结果,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向有关责任人下达“经济处罚通知书”,并建档登记,向上级内控合规部门备案,督促执行;

3.纪律处分,由监察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责任人最终责任认定结果,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向有关责任人下达纪律处分决定,并建档登记,向上级监察部门备案,督促执行;

4.法律追究,由监察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责任人最终责任认定结果,对涉嫌犯罪的,配合司法机关,移送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责任认定范围: 1.对一级支行的责任人(不含一级支行行长、副行长)的责任认定,由一级支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认定;

2.对一级支行行长、副行长及以上层级的责任认定,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认定。

第十三条 对转入的不良贷款应于每笔不良贷款转入后

1个月内进行责任认定,2个月内做出处罚决定。

第十四条 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符合免责条件的,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同时,信贷管理部门要提出负责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的管理责任人,按管理权限经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并批准后可免除相关责任人责任,并明确管理责任。

第三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操作细则由总行负责修订、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篇7: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2009年06月05日 15时51分

358

[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金融保险 农业农村

“金融机构”相关资料:新闻动态 法规文件 典型案件 论文文献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重庆、宁夏黄河、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银监会组织开展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年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于2008年末结束。三年来,一大批隐藏多年的大要案得以暴露,作案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惩处,近万名案件责任人被严肃问责,查处各类违规责任人23万余人次。经过三年的努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逐年完善,防范案件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比专项治理前的2005年大幅度下降,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外部环境和“四自能力“(即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差异性,案件治理工作进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区、机构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稳固,潜藏的案件风险没有充分暴露。近期,北京、上海、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发生的多起千万元以上重特大案件表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风险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根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形势,银监会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治理活动,并制定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九年五月四日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第一条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风险责任意识,规范案件责任追究工作,有效遏制各类案件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48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和农村中小非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包括:

(一)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二)农村合作银行。

(三)农村商业银行。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中小非法人金融机构指前款各法人机构设置的分支机构。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案件包括: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实施或因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所引发的,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或其客户的资金、财产、权益为侵犯对象的侵占、挪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以及诈骗、盗窃、抢劫等,应移送司法机关或经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本指导意见所称涉案金额是指案发时犯罪嫌疑人侵占、挪用等涉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或其客户资金、财产、权益的价值数额。

第四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案件责任人员,是指对案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包括: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其中,间接责任人划分为: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机构经营管理责任人、其他间接责任人。

(一)直接责任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独立实施或共同实施,或与外部人员合伙实施侵犯本机构或本机构客户资金、财产、权益行为的涉嫌违法犯罪人;因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形成案件风险、引发不良后果起直接作用的违纪违规人员。

(二)间接责任人: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未能有效制约或防范案件的发生,对案件造成的风险或者不良后果起间接性作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1.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指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对案件防控治理承担首要责任的理事长或董事长。

2.机构经营管理责任人: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具体划分为:

(1)主要负责人: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主要人员,一般为主任(行长、总经理)。

(2)分管负责人:指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分工中,对发生案件风险的岗位、环节、领域或业务直接分工管理的高管人员,一般为副主任、副行长或副总经理。

(3)相关负责人:指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分工中,分管与直接发生案件岗位、环节、领域或业务等相关联、相制约工作,对造成案件风险或不良后果负连带管理责任的高管人员,一般为副主任、副行长或副总经理,以及承担检查监督职责的监事长等。

3.其他间接责任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因故意、过失或不尽职,对应制约、管理或监督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知情不报,未能有效防范案件发生,对造成案件风险或者不良后果负间接责任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般为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第五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应当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责任明确、处理适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权责对等、逐级追究“的原则,根据案件性质、涉案金额、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程度等情况,在核实相关人员责任基础上予以追究。

第六条 对省级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村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由理(董)事会按照章程和有关内部管理规定进行责任认定,并将处理意见征求属地银监局意见、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按组织程序予以责任追究。对于省级联社(农村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责任人员,由有权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及程序进行责任追究。

第七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方式包括:纪律处分、经济处罚和其他处罚。

(一)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二)经济处罚:包括扣减绩效收入、赔偿经济损失等。

(三)其他处罚:包括批评教育、组织处理和变更劳动关系。其中批评教育包括:责令限期改正、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包括:调离、停职、免职、责令辞职等;变更劳动关系即与案件责任人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以上方式可以并用。

第八条 对因故意、过失或不尽职导致发生重大案件的直接责任人员,在核清违法违规事实后,按规定程序,一律解除劳动合同:涉嫌违法犯罪的,无论金额大小,一律开除。对流程制约岗位和业务管理、监督等条线未尽职尽责,或知情不举的间接责任人员由本级或上级有权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一并追究责任。

第九条 根据案件性质和风险程度,参照以下标准追究省级以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

(一)乡镇层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案件责任追究。

乡镇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发生案件的,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记过以上处分,给予主要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

乡镇农村中小非法人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设置的乡镇层级的分支机构)发生案件,给予主要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

乡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涉案金额20万元以上责任性案件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3 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在核实责任后,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二)县(市)层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案件责任追究。

县(市)农村中小统一法人金融机构(指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辖内发生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案件的,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记过以上处分,给予主要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撤职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

县(市)农村中小非统一法人和非法人金融机构(指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设置的县(市)层级的分支机构等)辖内发生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案件的,给予主要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

(三)市、地层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案件责任追究。

市、地农村中小统一法人金融机构(指市、地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辖内发生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案件的,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记过以上处分,给予主要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撤职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

市、地农村中小非统一法人和非法人金融机构(指市、地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设置的市、地层级的分支机构等)辖内发生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案件的,给予发案机构主要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

(四)根据案件的性质、影响和造成风险、损失的程度,相应追究上级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管理、监督检查条线人员责任。

发生损失金额100万元以上责任性案件的,县(市)层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发生损失金额1000万元以上责任性案件的,市、地层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或管理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在核实责任后,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条 根据案件性质和风险程度,参照以下条件,追究省级联社(农村银行)管理人员的责任:

(一)辖内发生单个案件,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或单个案件的涉案金额占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全辖累计资产总额,下同)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二点五以下,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给予分管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警告以上处分。

(二)辖内发生单个案件,涉案金额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单个案件的涉案金额占资产万分之二点五以上万分之四以下,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给予分管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相关负责人记过以上处分。

(三)辖内发生1亿元以上案件,或案件涉案金额占资产万分之四以上,给予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记过以上处分,给予主要负责人记大过以上处分、其他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记过以上处分。

(四)辖内发生案件造成特大风险,损失金额超过1亿元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在核实责任后,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外部侵害案件(诈骗、抢劫、盗窃等),该机构及人员存在违规或过失的,比照以上条款追究有关管理人员责任;存在违规或过失并发生人员伤亡的,从重追究有关管理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案件造成损失的,相关案件责任人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案件责任人的赔偿标准由各省级联社(农村银行)根据案件性质、损失程度、相关责任大小以及当地经济状况具体制定。

第十三条 案件责任人为中共党员的,由本级或上级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

案件责任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规定程序移送司法机关。

第十四条 按照“自查从宽、他查从严,尽职免责、失职重罚“的原则,实行鼓励自查、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政策。

第十五条 对自查发现的案件,在管理责任追究上可作从轻处罚;对尽职尽责、经确认没有管理责任的,可以不予追究。以下情况,可从轻、减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一)通过加大案件治理、完善流程操作、改进业务管理、加强稽核检查及采取得当措施自查发现、主动揭露和暴露案件的。

(二)案发前发现内控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提示风险、提出整改要求,或曾主动反映、举报案件线索的。

(三)案发后及时主动追缴资金和积极赔偿损失的,根据挽回损失程度相应减轻有关人员责任。

(四)在暴力胁迫情况下行为失当,事后积极补救的。

(五)有重大立功表现和其他可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

第十六条 对被动发现案件,以及反复发生同质同类案件的,必须严格按照“一案四问责“和“上追两级“的要求落实责任追究。以下情况,应从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一)省、市(地)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屡屡发生同质同类案件,县(市,含)以下 5 机构内发生案件2次以上的。

(二)对发现的案件苗头、违法违规事实或重大线索不及时报告、制止、整改、纠正、处理,或故意包庇隐瞒的。

(三)决策、指使、授意、教唆或胁迫他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

(四)发生案件后,不采取积极措施挽回影响和损失,或隐瞒事实真相,隐匿、伪造、篡改、毁灭证据和妨碍、干扰、阻挠、抗拒调查和处理的。

(五)案件引发支付风险或群体性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

(六)由于提名、举荐不当,人事管理部门考核失实,用人失察、失误,造成“带病“提拔形成严重后果,或把不良行为人安排到重要岗位等,引发案件风险的。

第十七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案件,省级联社(农村银行)应成立专案组直接查处,当地银监局负责督办。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案件,要在案发之日起3个月内对案件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做出处理决定,并在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查处情况和责任追究结果报告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

第十九条 对于发现案件故意隐瞒不报的,严肃追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责任;情节严重的,银行业监管部门按照监管权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法定程序,取消该机构理(董)事长、主任(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第二十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审慎经营原则,发生案件,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存款人和公众利益的,银行业监管部门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人员,如果对处罚不服,可按规定程序向作出处罚决定机构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向上一级机构或管理部门提请复核,或向劳动管理部门申请仲裁。

第二十二条 各省级联社(农村银行)应按照本指导意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和其他相关配套制度,在征求当地银监局意见并备案后实施。

篇8:银行银行卡业务责任追究制度

关键词:担保物权,信贷业务,创新,商业银行

担保物权是指以使债务得到清偿为目的, 而于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上所设定的一种他物权。担保物权制度体现了其在价值取向上由债权型担保向融资功能型担保的转变, 是建立现代市场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民事法律制度。

一、《物权法》与《担保法》中有关担保物权规定的差异比较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的《担保法》较为完备地提出了担保制度, 为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担保法》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司法解释, 进一步完善了担保制度。2007年3月,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物权法》, 标志着担保物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担保法》相比, 《物权法》对担保物权制度作了很大变革。现将《物权法》与《担保法》中有关担保物权的规定进行差异比较。

1. 在担保物权的定义方面。

《物权法》增加了当事人可以约定行使担保物权的情形的内容, 放宽了行使担保物权的条件, 便于债权人行使权利。

2. 关于担保合同从属性的规定。

《物权法》取消了当事人改变担保合同从属性的规定, 在不改变担保合同从属性的前提下, 遇合同无效的情形, 当事人负返还财产的法定义务, 并另行约定担保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商业银行的权益。

3. 当人保与物保并存时, 担保权实现规则的规定。

《担保法》采取“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 既不能公平对待物权担保人和保证人, 也限制了债权人自身的选择自由, 在某些情况下还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物权法》采取“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综合模式, 将当事人的约定置于最优先地位, 赋予当事人选择的权利, 符合意思自治的原则。

4. 关于抵押权行使与诉讼时效的规定。

《物权法》所规定的行使担保物权的期限, 为主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 比《担保法》的司法解释期限少了两年。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 归抵押人所有, 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5. 抵押物转移制度的相关规定。

《物权法》确立了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结构, 并就登记的效力和合同的效力进行了区别。对于特定动产物权登记、权利质权登记, 《物权法》以相关条文分别做出了规定。

二、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的影响

1. 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的推动作用。

(1) 强化了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的法律基础, 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担保物权制度对抵押物的认定贯彻了“法不禁止即为允许”的理念, 大大拓展了担保物权的范畴和内涵, 强化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现创新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基础, 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担保物权制度的广泛实施,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产的利用效率, 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而且拓宽了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渠道, 促进了农业信贷产品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实际需求, 开发出相应的信贷产品, 进一步拓展农村信贷市场。

(2) 担保物权范围扩大, 信贷产品的创新步伐加快。 (1) 确定应收账款质押, 开拓了银行贷款担保新领域。《物权法》进一步明确应收账款的登记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 这一规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增强担保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2) 规定基金、股权能够用于质押, 可以合理避开分业经营格局下的相关限制, 丰富信贷产品种类。 (3) 规定公路、电网等收费权可以质押, 以公路、电网等收费权或是其他一些在未来具有稳定现金回报的权利作为支持, 设计推出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加快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进程。 (4) 《物权法》确认了企业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 并明确了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的有关规定, 拓展了以知识产权质押为基础的信贷服务渠道, 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创新, 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3) 修正了担保物权的实现机制, 强化了对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创新的外部支撑。 (1) 完善了担保物权的实现条件, 为金融机构运用担保物权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 建立统一登记制度, 有效解决了目前登记机关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预告登记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实现更可靠;建立预期违约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实现更及时, 有利于防范“多重抵押”。 (3) 简化抵押物登记制度, 完善最高额担保制度, 大大降低了担保人和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 (4) 建立错误登记追责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的实现更有保障。

2. 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带来的挑战。

(1)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外部支持体系混乱, 有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1)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抵押物登记机构较多、设定程序繁杂, 且登记机构对提供材料的种类有自由裁量权, 不利于担保物权的普遍运用。 (2) 登记过程未实现电子化。登记过程较长、效率低、费用高。 (3) 抵押物的价值实现成本较高, 执行、诉讼成本高。商业银行作为受让方和出让方需要先后办理两次过户手续, 缴纳两次费用, 部分费用甚至占标的物价值的30%。 (4) 异议登记规定使商业银行办理抵押贷款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对抵押物的权属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 确保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所有权。 (5) 以预告登记的不动产进行抵押, 存在抵押权难以实现的风险。若商业银行接受了预告登记的不动产为抵押物, 一旦抵押人不在“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及时办理正式登记, 则商业银行的抵押权将失效。

(2) 担保方式的拓展、登记制度的创新, 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了新问题。 (1) 担保方式的灵活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性之间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实践中, 贷款企业伪造合同骗取贷款、付款人拒绝付款等使得应收账款质押具有较大的风险。 (2) 担保程序的简化与信贷管理的复杂性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3) 担保物权制度的前瞻性与信息流通的滞后性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4) 缩短了担保物权实现的时间, 对商业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或接收、管理、处置抵债资产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遭遇担保瓶颈, 部分信贷创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商业银行从维护信贷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 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通常偏重于法定的不动产抵押或要求债务人提供第三方保证, 而比较排斥其他资产担保形式。《担保法》虽没有禁止动产担保, 但也没有对动产担保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带来了操作难度。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及确定担保资源时要求较为严格, 审批程序也比较复杂, 部分信贷创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

三、对策建议

1. 尽快完善《物权法》的配套制度, 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严格遵循“物权法定”原则, 尽快建立完善、统一的担保物权登记系统。国家应尽快指定或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建立统一的动产和不动产担保物权登记系统, 统筹系统建设工作。 (2) 健全交易保障制度, 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条件。应对现有的、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物权登记系统进行清理, 并尽快按照统一的标准落实登记范围、程序、时限、收费标准、公示渠道、透明度等系统信息项目的具体内容, 建立登记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登记有效期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虚假、恶意登记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 防止虚假登记信息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带来风险。 (3) 地方政府必须审查商业银行进行信贷业务创新的有关需求, 并制定政策予以支持。

2. 建立便捷的担保登记制度和高效的担保执行制度, 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

(1) 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一方面, 在抵债资产的司法拍卖环节增强债权银行的自主性, 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另一方面, 对以物抵债方式取得的抵债资产设立特殊的权益形式, 商业银行可以免于办理获得抵债资产时的受让过户手续。银行凭以物抵债协议或法院裁定, 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备案, 并在登记机构的相关系统中予以标识, 从而进入特殊权益状态。 (2) 减免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的相关税费, 从而降低处置成本。一是免征汽车类抵债资产的通行费、养路费。二是免征进入特殊权益状态的抵债资产的过户环节税费。三是在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

3. 建立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速度。

(1) 应以《物权法》为依据, 依托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要通过“需求的收集→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跟踪反馈→再创新”的流程, 不断研发出新的金融品种, 设计有针对性的新产品。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产品、服务创新评价办法, 并将之与奖惩机制配套, 使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入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 (3) 加大科技对信贷业务创新的支持力度, 为信贷业务创新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4. 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防范信贷业务创新带来的操作风险。

(1) 修订和完善现行的规章制度。对与《物权法》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按照“内控优先”原则, 推出信贷新产品和担保新方式。对于《物权法》新增加的规定, 应及时修订并出台相关业务合同尤其是担保合同, 并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办法, 以防范新规定带来的风险。 (2) 合理运用更正登记、异议登记等补救措施。加强对抵押权、质权的维护,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充分维护商业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 (3) 逐步建立登记赔偿基金制度。可提取一定比例的登记费用以设立基金, 用于登记错误的赔偿。 (4) 加强信息沟通, 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5) 要定期组织培训, 使相关人员理解并掌握《物权法》的内容及操作实务。应对法律合规人员、授信审查人员和客户经理进行重点培训, 使其树立“物权法定”观念, 提高其实施《物权法》的能力, 有效防范因内部操作不规范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于宏伟.物权变动模式之选择与交易安全.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6

[4].许中缘, 杨代雄.物权变动中未经登记的受让人利益的保护——兼论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法学杂志, 2006;1

上一篇:汽机巡检岗位工作计划下一篇:食堂罚款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