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常规

2024-05-17

心理护理常规(共8篇)

篇1:心理护理常规

心理康复科三种疾病护理常规

一、精神分裂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与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

②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为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

3.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相关精神症状的变化。

(2)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精神病性症状评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项记录评估结果,及时填写症状监护评估表。

(3)对幻觉、妄想、淡漠、欣快、诡异、木僵、易激惹、言语行为怪异、突发性冲动、强烈消极意念等精神症状的表现,须在护理记录中作具体描述,必要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加强危险品的检查管理,患者外出时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按规定登记。

(5)严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健康教育指导

(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4)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二、抑郁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2.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亦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3.护理常规

(1)宜安排患者于护士便于观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状态,严防自杀行为发生,尤其在夜间、清晨及工作繁忙时。

(2)尽量体会患者的心境,加强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系、鼓励患者,亦可采用静默陪伴的方法给予抚慰,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不要勉强其参加集体活动,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和抑郁心境。

(4)鼓励自理,不能自理的应协助其料理个人卫生。鼓励进食以保证足够营养、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流质鼻饲饮食。

(5)为睡眠障碍者提供良好的就寝环境以利入睡。必要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6)严格执行服药制度,防止积蓄药物。

(7)加强危险品的管理,经常检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险品。

4.健康教育指导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病人的认知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并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2)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

(3)家庭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减少负性情绪和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尤其是婚姻、恋

爱、家庭等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疾病的复发机会。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4)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以正确面对未来。

三、焦虑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有人认为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遗传决定。有焦虑倾向的人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或应激状态下,较易产生病理性焦虑,尽管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中枢NE能系统、DA能系统、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焦虑症发病机制有关。

2.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①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②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③发作的典型表现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发作频繁,1个月内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常持续1个月以上。

⑤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不可预测性),大多数病人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并有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症状,有的有自杀倾向,需注意防范。

⑥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惊恐发作综合征),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等,并且需要与某些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鉴别。

(2)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①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自由浮动性焦虑),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过分担心的期待)为特征。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病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

②病人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植物性焦虑。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集中困难,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易激惹等过分警觉表现。有的可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④运动性不安:表现搓手顿足、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称焦虑的运动性表现。

3.护理常规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

(2)鼓励参加较简单、容易完成、喜欢并可以自控的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增加活动内容,如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焦虑因素的过分关注。尊重病人,允许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尊重其隐私。

(3)对失眠病人按有关护理程序给予适当处理

(4)有时焦虑、惊恐发作病人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有明显危险的病人应严加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并认真交接班。对医嘱严防的病人必要时设专人护理,禁止单独活动与外出,禁止在危险场所逗留,外出时应严格执行陪伴制度。

(5)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

(6)焦虑发作时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虑可传播,应限制与其他焦虑病人接触,并防止将医护人员的焦虑传给病人。

(8)遵医嘱给抗焦虑药,让病人明白药物的作用,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健康教育指导

(1)使病人对自己的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减少病人或家属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以免担心疾病会演变成精神病,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

(2)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消除恐惧心理。指导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并做好病人出院后家庭治疗护理,防止复发。

篇2:心理护理常规

一、住院病人常规护理同肿瘤内科护理常规

二、灌注化疗、栓塞术护理常规(TACI、TAE、TACE)

1、向入院病人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协助病人完善术前的各种检查例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试验、B超或CT、穿刺活检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等,做好检查前的宣教;

2、术前宣教,因人适宜,第一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要详细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途径、手术室的大致环境、术中配合、术前应做的准备,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应对措施、注意事项。多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以询问、复述出以上内容为主;

3、指导术前病人进行胸式呼吸的锻炼,深吸气、憋气默数10秒,为术中造影做准备,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需卧床24小时,患肢要制动,须在床上大小便,如适应不良易出现尿潴留和便秘;

4、碘过敏试验,术中需应用一定剂量的造影剂,预防出现过敏反应;

5、备皮,范围:脐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6、术前4~6小时禁食水,防止术中出现呕吐和误吸;

7、遵医嘱准备术中用药;

8、术日将病人带至介入治疗室,与其护士交接、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所用药物、术中所用片子;

9、术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意识清醒者,以协助指导为主,工作人员将转运床摇至与病床平齐,一手压迫患肢穿刺点,保持肢体平直,另一手托其肩背部,利用健侧下肢及双肘支撑,移动躯体完成体位的转移;年老体弱、肢体活动障碍者需由医务人员协助搬运,方法为平车与病床保持平行、平齐、固定,双人,一人托肩背部与腰,一人托腰臀及下肢,同时使力将病人送至床上,(位臵可站在平车侧,也可以站在病床对侧),搬运时注意动作不要过猛,10、24小时内检查穿刺肢体的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的皮温及颜色,穿刺点压迫、包扎是否完整,有无绷带过松或移位、渗血、皮下血肿;

11、移至病床后,休息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常规记录3天出入量,体温术日起连续监测3天,每日4次,正常后为每日1次;

12、术后饮食指导:术后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决定是否立即进食,如:有饥饿感,无疼痛、恶心、呕吐,可即刻进食以半流食为主如:面片汤、米粥、菜粥、等,少量多餐,温度适宜,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及奶制品,以肠胀气;如果患者术后疼痛严重、有恶心、呕吐情况,建议不要立即进食,需先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1小时方可进食,饮食原则:术后3天以半流质、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3天后如无特殊不适转为普通饮食,但仍应避免辛辣、刺激、过咸、过硬的饮食;

13、术后活动指导:术后4~6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一手压住穿刺点,一手托患者肩背部,主要靠另侧肢体用力,可以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一般以术肢肢体不受压为宜,指导陪护人员按揉背部与腰部的肌肉。

14、术后12小时医生可拆除加压绷带,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压迫24小时,指导患者四肢伸展、双腿缓慢屈膝,然后再坐起,如无头晕不适,再下地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如:蹲位猛然站起,踢腿等,仍需观察穿刺点愈合情况;

15、卧床期间加强巡视、观察,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遵医嘱完成患者的治疗及术后相关检查,并给予相关指导;

16、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1)、恶心、呕吐: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要观察并记录呕吐的量、颜色、性质,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空气新鲜,指压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位,有助于减轻呕吐;

(2)、发热、疼痛:为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热:肿瘤缺血坏死后产生的吸收热,疼痛:肿瘤缺血坏死内脏神经牵涉,按发热的护理常规、疼痛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7、心理护理:介入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法对于初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还是陌生的,因此术前的宣教,和术后的护理尤为关键,尤其在术后出现多种综合征后,一定要耐心讲解,细心护理,使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8、患者出院前详细做好出院指导,讲解注意事项、指导正确服药、定时进行复查、出现情况如何处理等。(详见介入科出院指导)

三、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PTCD)

1、同TACE护理常规;(常规护理);

2、术前观察记录黄疸、血胆红素指标;

3、术前抗生素预防感染;

4、备皮范围:右锁骨至脐上,右前正中线至右后正中线,包括腋下;

5、术前30分钟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和镇静剂;

6、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导管位臵、深度,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7、密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大便颜色;

8、术后患者避免进油腻饮食;

9、穿刺点无菌换药1次/周或根据情况,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冲洗胆管1次/日;

四、食道支架成形术

1、同TACE护理常规;

2、术前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定狭窄部位、范围与程度;

3、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狭窄,除钡餐透视外,还应进行内窥镜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肿瘤复发;

4、术前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10~20mg;

5、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或静脉麻醉;

6、术后饮食指导:术后2~4小时禁食水,饮食原则先流食、后半流、再软食;

多咀嚼、忌过凉、过热,进食后适量饮水,目的为冲刷黏附在支架上的食物残渣;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副反应主要有,支架部位疼痛、异物感,出血,多为少量,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呕吐;

8、心理护理:支架术后,患者因为可以顺利进食感到高兴,但有时又会对支架所带来的上述副作用感到恐惧、焦虑,一定耐心讲解,上述症状会因身体的日益的适应有所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过程中安慰患者,缓解焦虑,顺利度过适应期;

神经外科疾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第一章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一、概述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在计算机数字减影机的监视下,利用一定手法,经过患者经股动脉,将导管送到脑血管并将造影剂注入到动脉进行造影,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门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全脑血管造影的方式方法。

2.术前准备:备皮,脐下至大腿1/3,两侧腋中线,及双侧腹股沟区域。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前8h禁食水,如急诊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3.术前用药:术前30min给予镇静药,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g。

(二)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2.2kg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

3.测足背动脉搏动: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足背动脉位于足部第1、2跖骨之间,少数偏向内侧或外侧,与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相交),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4.穿刺点观察: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双下肢末端皮肤温度、色泽情况,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5.体位:术后平卧8小时,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篇3:心理护理常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60例, 研究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在35~7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6±9.3) 岁;病程0.5~11.3 h, 平均为 (5.1±1.3) h;6例为心肌下壁梗死;5例为心肌前间壁梗死;10例为心肌广泛前壁梗死;9例为心肌前壁梗死。参照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在33~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41.9±8.9) 岁;病程0.3~10.9 h, 平均为 (4.9±1.5) h;7例为心肌下壁梗死;6例为心肌前间壁梗死;11例为心肌广泛前壁梗死;6例为心肌前壁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 包括:按时为患者服用溶栓药物、叮嘱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及病房护理。

研究组患者行心理护理, 包括: (1) 为患者讲解A MI常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式, 定期进行宣传讲座等; (2)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3) 实施放松疗法, 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放松环境,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指导语为患者营造出理想的环境, 让患者在交流中慢慢放松; (4) 合理、科学调整患者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出现焦虑现象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1) 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况越严重; (2) 用该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 对60例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 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参与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 临床所得数据均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检验, 此次研究中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用χ2对其加以检验, 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用t值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经对比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进行分析, 详情如表1。

对比行以常规护理干预与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详情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在医院护理过程中通常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 但这种原有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3,4,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及患者需要的日益增进, 常规护理方式未能有效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而是需要通过更为具体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 改善临床患者治疗效果, 进而使患者尽快回复健康[6,7,8]。

AIM在临床中属于严重的心脏疾病, 若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可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AMI抢救成功的重要基础便是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科学的急救措施[9,10]。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 护理前研究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为 (76.31±6.21分、 (81.63±6.03) 分, 护理后 (54.11±6.32) 分、 (55.14±6.03) 分由数据可以看出, 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以有效缓解。

该次研究与李素玲[4]《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该次研究结果中并未有患者出现死亡, 说明对急梗死患者行以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行以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的负面情绪, 消除患者焦虑、抑郁心理, 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 临床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接受治疗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60例, 将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 (n=30) 与参照组 (n=30) , 研究组行心理护理,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 (54.11±6.32) 分、 (55.14±6.03) 分均低于参照组 (67.82±5.32) 分、 (65.52±5.33) 分, 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参照组 (研究组满意度为96.67%参照组满意度为73.33%) , 经统计学计算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梗死患者行以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练佩佩.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对比[J].健康必读, 2013, 1 (3下旬刊) :163-163.

[2]许新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8) :40-41.

[3]戴建英.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 :646.

[4]李素玲.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 (15) :186-187.

[5]赖玉明, 鄢君平.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 2012, 1 (8下旬刊) :49, 45.

[6]马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 (11) :234-235.

[7]王保霞.心理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 (11) :57.

[8]黄玉兰.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当代护士, 2012, 1 (7学术版) :21-22.

[9]吴桂芳.70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15) :235.

篇4:心理护理常规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纪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54-01

第一、课堂教学常规的涵义和意义是指按照高校教育教学的心理规律,根据高校对学生的原则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采用条文的形式制定,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科学合理性、组织严格性、带有指令性等特点。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是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没有常规学生在课堂上则无准绳,所以,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制定课堂常规,并科学地实施,以取得良好的课堂管理心理效应。

第二、制定课堂教学常规的心理要求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在制定课堂常规之前,要认真地调查、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在制定课堂教学常规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以便使学生了解和接纳课堂常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民主的方式课堂教学常规的制定要运用民主的方式,师生共同讨论,集体制定,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人意识。常规制定后,可要求学生人人签名,表示遵守。同时,辅导员自己也要签名,表明辅导员不仅是班级权力的执掌者,也是遵纪守规的示范者,从而使师生心理相容。提出适度的要求课堂教学常规的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可偏严,也不可偏宽,更不能反映一些辅导员的偏见,而要宽严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要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承受,以使常规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采取恰当的形式课堂教学常规应采取恰当的形式,内容以条款式呈现,要求要明确、具体,文字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以便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也便于操作、实行。

第三、课堂教学纪律的涵义和心理功能。课堂教学纪律是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准则。课堂教学纪律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要的心理功能。维持功能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纪律的定向与约束作用,就能控制和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控制功能教师通过严格而自觉的课堂纪律的约束与指导,能够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控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发展功能学生通过课堂纪律教育与学习,能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自觉性、自控力、独立性、坚持性、忍耐性等等。同时,还能够逐渐掌握行为规则,学会遵守纪律,从而促进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转化功能教师通过课堂纪律教育,可以使院校及高职教师的道德要求转化并内化为高职学生的道德良心,使学生能够自觉承担道德责任与义务,从而促进其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实际上,学生违纪也有高职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态度方面的原因。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不负责,对学生课堂行为放任不管,可能引起学生违纪;教师态度生硬、急躁、粗暴、性格不好,动辄批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反感,产生对立情绪或逆反心理,可能导致违纪;教师对课堂纪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纪律教育,只把纪律作为手段,形式主义地抓纪律,也可能导致学生违反纪律。

(二)教学要求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教学要求不适度,严而无度,作风不民主,不尊重学生,可能导致学生违纪;教师的要求不合理,与课堂纪律要求相冲突,也可能导致学生违纪。教学能力方面的原因。有些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差,搞不好课堂教学组织,处理不好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可能导致学生违纪;有些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差,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不够公正客观,也可能导致学生违纪。教学关系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学生心理不相容,学生不愿意执行教师的要求,甚至存有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学生违纪;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缺乏合作性,对学生的要求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也可能导致学生违纪。

第四、课堂教学纪律管理的心理学要求。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要根据高职教学良好课堂纪律的特点,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遵循课堂教学纪律管理的心理学要求。适度控制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要严而有度,有张有弛,适度控制。教师不要过多监督干涉学生,处处监视学生,时时干涉学生,事事管教学生,而要让他们明确哪些是课堂上允许的行为,并给予他们在允许范围内适当表达情绪的自由。民主管理课堂教学纪律管理也要发扬民主,师生应共同参与课堂管理,师生心理要相容,要相互了解彼此的心理和动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允许的自由的范围,并促进正常的课堂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从而养成学生的课堂遵纪行为和习惯。群体影响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学生班级群体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的正式群体即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都对课堂纪律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群体的作用,利用群体的影响,利用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并遵循平行教育的原则,通过培养优良的班风及正确的舆论促进课堂合作,搞好课堂管理。正面诱导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要针对学生好胜心强、荣誉感重、自尊心强又很脆弱等心理特征,坚持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多用积极性言语,少用消极性言语。特别是对个别学生影响不大的课堂违纪言行,最好运用积极性言语正面引导,这比停下课来批评、训斥学生的效果好得多。当然,对明知故犯的捣乱行为,也应迅速及时地处理,此时说理和解释是多余的,也是无效的。行为矫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过错行为,既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采取训斥、辱骂等方式,而应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正面友好地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学习,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直接向他提出具体的行动方向,促使他为完成任务而积极行动,自觉地遵守纪律,由此通过行为矫正控制学生的错误行为。积极暗示教师对高职学生课堂上个别的、不显著的、影响不大的违纪言行,最好运用目光、表情、手势、姿态、形体等非言语方式控制学生,监督学生,给学生以积极暗示。这比消极地停下课来处理违纪行为效果要好得多,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打断教学思路、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可谓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何毓智.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傅建明.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温世颂.教育心理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2007.

[4]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胡淑珍,等.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心理护理常规

5.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 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5.3 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5.4 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5 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5.6 石膏未干固护理

5.6.1 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5.6.2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5.7 石膏干固后护理

5.7.1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5.7.2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7.3 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5.8 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篇6:烧伤患者护理常规

一、概念:一般是指由热力(包括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火焰、灼热金属液体或固体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是指皮肤和/或黏膜的损害,严重者也可伤及其下组织。

二、护理要点:包扎疗法护理要点包括:①控制室温于28℃~32℃,湿度于70%左右。②随时用无菌吸水敷料或棉签吸净创面渗液,尤其是头面部创面。③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无意抓伤。④焦痂可用2%碘 酊涂擦2~4日,每日4~6次。⑤用翻身床或定时翻身,避免创面受压而加深。⑥环形焦痂者,应注意呼吸和肢体远端血运。⑦创面不应该覆盖任何敷料或被单。

暴露疗法护理要点:①采用吸水强烈的敷料,包扎压力均匀,达到要求的厚度和范围。②抬高肢体,保持关节各部位尤其是手部的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③观察肢体末梢的血循环情况,如体温和动脉搏动。④保持敷料干燥,若被渗透浸湿、污染或有异味,应即使更换。⑤注意创面是否有感染,如发现敷料被渗湿,伤处疼痛加重,伴高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表明创面有感染。创面脓液呈绿色,有霉腥味,表明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改为暴露疗法。⑥注意翻身,防止压疮。

三、护理措施:

1、清洁整治 接到烧伤患者后,应立即给予理发、修典指甲,清洗健康皮肤,清洗口鼻腔,及时更换被褥。

2、体温、脉搏、呼吸的测定 一般三者同时测定,每2—4小时测定1次,必要时每15—30分钟测一次。

3、观察一般情况及了解病情 了解并记录神志、精神、舌象、末梢循环、胃肠功能和创面的变化情况。

4、正确统计出入量,每2小时记录1次,24小时总结1次。

5、检测胃pH值和尿PH值,每2小时记录1次。

6、准确采集各种标本:应做到血液标本不溶血,新鲜标本及送检,24小时尿液不腐败。

7、保持各类导管的通畅和无菌(或清洁)。

8、熟悉各种烧伤敷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9、了解烧伤病房的常规仪器、器械,如翻身床的使用及保养方法。

10、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

11、大面积烧伤,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禁食,以免引起饮食性胃扩张或臂肠功能紊乱,记录尿量测定尿比重,有休克出现者应留置导尿管

四、健康宣教:

(1)讲解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正常温湿度取消陪护人员的重要性。

1、病室每日通风四次,每次30分钟,每日紫外线照射4次,每次1小时。

2、病室内正常温度28—32度,相对湿度50—60度。

3、烧伤病人全身暴露,皮肤障碍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为防止交叉感染,实行保护性隔离,无陪护人员。

(2)讲解口渴不能饮白开水及禁食的重要性。

①口渴是休克期症状之一,只有通过各类液体交叉输入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大量口服白开水只能造成白细胞外液稀释性低渗,水中毒,引起脑水肿或胃肠道功能紊乱。

②休克期要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是为防止呕吐,急性胃水肿,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发症。

③口渴严重时可饮少量烧伤饮料。口唇覆盖湿纱。

篇7:肾内科护理常规

肾病综合征指肾小球弥漫性损害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特点为“三高一低”,即高度蛋白尿(35g/24h)、高度水肿、高血脂及低血浆蛋白(<3g/L)。

一、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评估患者病情及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和知识需求。2.保持环境的温度、湿度适宜。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4.给患者讲解有关疾病、药物、治疗知识,并给予心理支持。

(二)水肿的护理

1.保持皮肤的清洁,防止局部皮肤破溃,水肿严重部位予以抬高,利于回流。

2.水肿严重或伴胸腔积液者应卧床休息,并每日测量腹围、足围。水肿消退后可室内活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活动。

3.遵医嘱限制入量,并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监测体重。4.应用利尿剂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电解质水平。5.加强安全相关宣教,防止跌倒。

(三)预防感染的护理 1.应用激素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2.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3.减少控制探视人数,病室内注意开窗通风。

(四)预防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做好生活护理。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肺栓塞、咯血、喘憋及心肌梗死、脑梗发生。

3.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需注意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五)健康指导

1.避免过劳,劳逸结合,合理饮食。

2.出院后应用激素患者仍需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减量或停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3.指导患者预防各种感染发生。4.定期门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

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钠潴留有关。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

与水肿有关

3.有感染的风险

与蛋白质流失、营养不良、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大量蛋白尿及食欲减退有关。5.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自我护理、用药注意事项有关。

第二节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护理

肾活检术是肾脏疾病检查中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肾活组织标本。它主要用于了解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和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害的形态学和免疫学的改变,建立诊断观察药物疗效,判断预后。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准备

1.向患者说明肾穿刺的重要性、安全性,讲解手术的简要过程。

2.教会患者配合医师进行吸气、呼气、屏气锻炼及卧床排尿。3.术前1日患者需沐浴,尤其是背部及肾区皮肤的清洁;如患者不便,应协助清洗。4.注意休息,控制血压。5.术前排空膀胱、测血压。

(二)术后护理

1.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平卧位12小时,如无肉眼血尿、持续性腰痛、腹痛、脐周痛,12小时后可翻身。2.检测生命体征

术后每半小时检测血压、心率、呼吸一次,血压波动大或者血压降低,应给予对症处理,注意观察有无脉搏细数、大汗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2小时后如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每小时检测一次。

3.术后嘱患者适量多饮水,以利于血凝块排出,防止出血所致尿路梗阻,观察小便颜色。4.注意观察穿刺局部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5.卧床期间进食易消化食物,防止腹胀及消化不良。6.经常巡视患者。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减少患者的躯体活动。

7.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主诉剧烈腰痛,应及时告知医师。8.术后24小时后如病情平稳即可下床活动。起床应排空大小便,缓慢起身,避免腰部剧烈活动。

9.肾活检第三日复查B超,观察肾周有无血肿。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

2.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肾活检有关。3.疼痛

与肾穿刺及术后被动体位有关。

第三节

腹膜透析护理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借助膜两侧毛细血管内血浆及腹腔内透析液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通过弥散和渗透的原理,清除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代谢废物和水分随透析液排除体外,同时透析液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物质,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则可达到清除毒素、脱水、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目的。

一、护理措施

(一)置管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透析目的、位置、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以取得合作。

2.皮肤准备

术前一日让患者洗澡,不能自理的患者有护士协助清洁皮肤。多毛者可备皮。3.术前尽量排空膀胱、肠腔,避免手术误伤。

4.备齐用物(碘附帽、腹带、腹透液加热至37摄氏度)。

(二)腹透置管术后护理

1.卧床24小时,置管后2周内腹带包扎,禁止做增加腹压的动作。

2.术后第1天、第7天1.5%1000ml腹透液三组冲洗腹腔,检查管路是否通畅,冲出残留血块(或当日台上冲)。第1天冲洗后留取腹膜透析液标本。

3.分别在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换药,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4.术后14天拆线(糖尿病患者时间稍长)。

5.术后第3天腹透置管处留取咽拭子培养,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再留取咽拭子培养。

6.每天检查敷料情况,伤口情况及导管固定情况。7.导管妥善固定,禁止提拉,防止出血。

8.一周后做有关正规腹透的宣教,包括方式,要点,饮食等。

9.3周后可擦洗全身,3个月后可保护性淋浴,6个月后可直接淋浴,洗浴后应及时更换敷料。

(三)常规腹透患者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正规操作,严格记录腹透超滤量及时间。

2.每日换药(按要求),注意管路情况,管道连接情况。3.患者房间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40分钟。

4.按要求为患者行腹膜平衡试验(PET)、透析充分性(KT/V)测定。

5.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

6.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饮食。对于水肿和高血压患者应限制水和钠的摄入。

(四)并发症的护理

1.注意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注意腹透液的清亮度,排出液的性状、颜色,有无絮状沉淀。及时留取腹透标本,应用抗生素。

2.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液不畅等情况,检查管路有无打折、堵塞、漂浮。有其他异常情况时,通知医师,必要时按“腹透异常问题处理办法”执行。3.注意观察导管出口是否有感染,如有红、肿、热、分泌物,及时留取分泌物培养。

(五)健康指导

居家行腹透治疗期间,嘱患者定期到门诊复诊,并遵照腹透培训内容进行自我照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的并发症:感染。

2.知识缺乏

与患者缺乏对腹透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关。

第四节 动静脉内瘘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指医师采用显微镜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流通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慢性血液透析仍以桡动脉、静脉(A-V)内瘘为主要通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部位、并发症及术后自我护理。

2.保护手术侧肢体的血管,不在此侧做血管穿刺、测量血压。3.清洁手术部位。

(二)术后护理

1.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并及时更换敷料。2.观察术侧肢体末端的颜色、温度、有无感觉异常。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注意有无心力衰竭的发生。

4.观察体温,伤口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术后第3天、第7天换药,两周拆线。

5.每日观察内瘘是否通畅,听诊手术部位有无血管杂音,触摸血管有无震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术后抬高内瘘侧肢体至30度,卧位,以利静脉血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禁止局部受压或包扎过紧,禁止局部测量血压、输液、抽血等。

7.术后48—72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术侧握力锻炼,每次10分钟以促进A-V瘘的成熟,注意用力适度。

8.为减少A-V瘘处血栓形成的可能,嘱患者患侧衣袖宽松,休息或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患侧受压或受束。

9.血透完毕,根据患者情况,在穿刺点用弹性胶带适度、适时压迫。

10.如遇A-V瘘处已形成假性动脉瘤,嘱患者予以松紧适度的护腕保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高输出量的心力衰竭。2.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A-V瘘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关。

第五节 永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

永久颈内静脉置管是以一种带cuff(涤纶套)的双腔导管作为透析通路,由硅胶或基氨基甲酸酯等制成,质地柔软、光滑,通常置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cuff置于皮下,与皮下组织黏合牢固,使导管不易脱出,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皮下隧道感染,使导管留置时间延长。

一、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插管及透析间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随时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每周定时换药两次。3.保持无菌敷料完好覆盖于出口处及外露部分的导管,保持导管部位的敷料干燥,减少感染机会。

4.透析导管只用于透析治疗,不可用于输液或其他治疗。5.加强完全卫生宣教,给患者解释保持透析导管无菌的重要性,注意管路的自我保护,指导患者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活动时及穿衣时注意保护管路防止被刮蹭或脱出。建议患者不要淋浴,洗澡时注意保护敷料,不要淋湿。禁止游泳。6.插管后妥善固定导管,注意有无脱出现象,防止意外拔管。7.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定期查血象。

8.注意管路通畅情况,及时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

(二)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

1.导管堵塞

主要与导管内血栓形成有关,严禁强行冲管。并密切观察有无相关栓塞的并发症。

2.导管相关性感染

局部有污染时(渗血、渗液、出汗多时)及时换药。

(三)封管的护理

1.物品准备

空针、生理盐水20ml、无菌手套、治疗巾、方纱布、肝素钠12500U、肝素帽、无菌治疗巾。2.方法

(1)两端用空针抽出原有封管液,直至引出血液(2ml)。(2)用生理盐水冲入中心静脉,每管10ml。

(3)肝素钠2ml+生理盐水2ml、动脉端1.2ml、静脉端1.3ml(精准注入)。

(4)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5)整个操作过程应戴无菌手套完成,并使用无菌治疗巾。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

与缺乏管路自我护理相关知识有关

2.潜在并发症:血栓、感染。

第六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是一种病程迁徙,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发展成为功能不全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下降为基本表现。

一、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情况,向患者介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知识及常见诱发因素。

2.如患者无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自理生活,甚至可从事轻微劳动,但切忌劳累。有明显高血压、水肿或短期内有肾功能减退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摄入量为2—3g/d。

3.盐、蛋白质和水分的供给应视水肿、高血压的肾功能情况而定,一般给予低盐、低脂、低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4.保护房间空气新鲜,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休息,避免过于劳累。

5.准确记录出入量。对水肿明显的患者,应用利尿剂后,不仅要注意尿量及水肿消退情况,还应注意血钾的变化,以防出现高血钾或低血钾。

6.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患者血压变化,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内。同时保持排便通畅。7.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自行停药、减药,以免引起反跳,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如兴奋、失眠、脱发、骨质疏松等,注意预防感染。

8.应用免疫制剂的患者,注意有无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脏损害等副作用。禁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以防加重对肾脏的损害。9.健康指导

(1)对育龄期的女患者,要告知妊娠对慢性肾炎的影响。请其慎重妊娠。

(2)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做好饮食指导。

(3)预防感染,控制血压,减少和避免可以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因素。

(4)指导患者合理按时用药,了解药物毒副作用。(5)定期复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 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差,摄入少,尿蛋白质 丢失增多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丢失蛋白,抵抗力下降有关。4.潜在并发症:慢性肾衰竭。

第七节 急性肾衰竭护理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数小时至数周内发生的肾功能急剧恶化,引起急性少尿或无尿,氮质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常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由之引发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等功能变化的临床综合征。全病程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一、护理措施

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护士应以关心患者为主,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和恐惧感。

2.少尿期应绝对卧床,以减轻肾脏负担,直至症状消失。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3.保持温度、湿度适宜。注意病房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洁。

4.避免与易感人群接触。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测体重。少尿期应严格控制入水量,每小时测量尿量,每日进水量约为前1日排出量加500ml。

6.饮食护理应适当补充营养,原则上应进食低钾(少尿期)、低钠、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及适量的蛋白质。尿少时应限制含钾食物。多尿器观察注意观察血钾、血钠的变化及血压的变化,注意补充营养。

7.检测电解质、酸碱平衡、肌酐、尿素氮等。

8.检测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血压变化,如出现高血压应及时采取措施。

9.做好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腹膜透析的准备。

10.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脱水剂。注意大剂量静脉注射利尿剂,如呋塞米可产生耳鸣、面红等副作用,注射速度不宜过快,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11.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积极预防、控制感染。12.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2)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3)避免使用伤害肾脏的食物、药物。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排尿异常 与疾病有关。

2.体液过多 与肾脏不能排出足够液体和电解质有关。3.潜在并发症:心排血量减少。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厌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有关。

5.有受伤危险 与血小板减少、贫血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 与中心静脉插管、营养状态差引起的衰弱状态、免疫力降低有关。

7.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用药及预后有关。

第八节 慢性肾衰竭护理

慢性肾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不可逆损害,以尿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肾性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一、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与适量活动相结合,改善活动耐力。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

2.合理膳食,未行透析者应维持足够营养,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膳食为主,满足机体的需要。行透析治疗者原则上不必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含钾食物应根据体内血钾水平调节,并避免含磷高的食物。

3.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加强对生命体征的检测。并注意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4.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指导患者限制水的摄入,每日测量体重。对于无水肿和无少尿者应补充足够水分,保证每日尿量1500ml以上。

5.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

6.预防感染 慢性肾衰竭患者多见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口腔护理,督促患者餐后漱口。

7.皮肤瘙痒明显者,可用温水擦洗,必要时可涂止痒霜。切忌用手挠伤皮肤。

8.督促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每日监测血压1-2次。

9.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治疗信心,积极给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透析生活方式。10.如患者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及时给予保护性隔离和其他预防感染的措施,并注意患者出血倾向,防止跌倒。11.贫血患者,遵医嘱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给予患者相关安全宣教,严重贫血者适当减少活动。

12.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结束返回病室后,应测量血压,注意观察各类透析通路止血及固定情况,并记录超滤量。13.注意患者意识变化,观察有无尿毒症脑病或透析失衡的出现,如患者出现烦躁、抽搐时防止舌咬伤及坠床发生,加用床档及适当约束患者,以免发生危险。14.健康指导(1)定期复诊。

(2)劳逸结合,根据肾功能合理安排饮食。(3)预防继发感染。

(4)按时、合理的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5)根据不同透析方式,给予患者相关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 与盐摄入量过多、液体摄入量过多有关。2.潜在并发症:心排血量减少。

3.感染 与白细胞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4.有受伤危险 与血压高或肾性骨病有关。

篇8:心理护理常规

关键词:护理,心理护理,颅脑损伤,临床疗效

颅脑损伤主要是指因为创伤引起的脑部损伤,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意识丧失、神经功能障碍、记忆缺失,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于颅脑损伤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方式。临床研究表明,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常遗留各种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1,2]。本文旨在分析术后早期常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特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2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240例颅脑损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 R I检查确诊, 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神经功能障碍、记忆缺失等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 试验组中男72例, 女48例,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 (26.15±6.35) 岁, 其中有72例为硬膜外血肿, 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 另外33例为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对照组中男75例, 女45例, 年龄17~36岁, 平均年龄 (26.29±11.39) 岁, 其中有70例为硬膜外血肿, 1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 另外34例为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各项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不具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主要包括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压和脉搏及呼吸等指标变化、瞳孔变化、意识变化等等) ;基础护理:将床头抬高20度左右, 帮助促进脑部静脉回流, 缓解脑水肿, 及时为患者翻身、按摩、理疗, 做好口腔护理和呼吸道护理, 防止感染, 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雾化吸入、气管切开等等, 并做好癫痫、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常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为:首先是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一般情况下, 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术后的患者多伴有认知、感觉、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言语等功能障碍, 患者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 害怕无法治愈、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受到亲人和朋友的疏远等等而产生巨大的生活压力, 最终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使得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大大降低, 最终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并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积极通过肢体语言及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各项各种要求, 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积极鼓励患者, 并调动患者的家属予以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和生活的信心, 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而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开展心理治疗, 比如通过支持疗法、暗示与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等。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3]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 总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焦虑 (抑郁) 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 以±s表示计量资料, 比较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和抑郁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这些改变难以接受, 很容易产生烦躁、孤独、抑郁等多种不良心理, 降低了治疗依从性, 从而对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患者术后除了要积极的对病情进行护理, 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5]。通过早期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树立治疗和生活的勇气和心理, 积极配合诊治,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刘静[6]等表明, 早期心理护理的介入, 能有效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 能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工作, 间接的促进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改善。

本文主要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 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2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对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常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和抑郁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明, 术后早期常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袁光辉.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12:1084-1085.

[2]黄细纯.颅脑损伤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4:123-124, 127.

[3]杨恩艳, 沈秋, 孔祥静.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36:219-220.

[4]王天舒, 谢玉环, 相艳艳, 等.术后早期常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 2013, 10:1552-1554.

[5]陈一红.尼莫地平联合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J].海峡药学, 2012, 11:211-213.

上一篇:外贸英语专业简历下一篇:大四学生入党志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