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2024-05-05

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精选十篇)

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1

眼科急诊多较为危急,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与处理, 如处置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的眼睛严重损伤乃至失明, 这就需要临床眼科医师及眼科急诊护士熟练了解和掌握急救技巧。笔者总结眼科急诊护理心得体会,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09-2010年收治的眼疾患者986例, 以眼外伤患者为主;年龄1~76岁。

2 患者心理护理

因病情、年龄、性格、致病原因、经济状况等的不同, 患者对急骤而至的病情的承受能力、反应强度、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因此, 急诊护士要注意察言观色, 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护理实践中,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1 针对年龄层的护理

2.1.1 中青年患者:

中青年患者是眼科急诊的最大群体, 多为工作或生活中意外受伤, 如打篮球时的撞伤、车祸伤害、打架致伤、工矿企业的职业损伤等。他们处于人生的最重要阶段, 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 因此视力损伤甚至失明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担心视力或容貌的改变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前途。他们极易陷入极度的恐惧、焦虑之中, 悲观绝望, 严重者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急诊护士要用真诚去感化患者, 语重心长, 耐心解释, 解除其思想顾虑, 增强患者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看到希望。

2.1.2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或多或少都已经患有原发性疾病, 加上不期而至的眼疾, 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很重。担心费用过高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害怕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成为家庭的累赘。急诊护士要理解老年人的顾虑, 充分听取他们的诉求, 以子女的角色进行劝解,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使其安心接受诊治。

2.1.3 青少年及儿童患者:

造成少年儿童眼部意外伤害的主要有烟花爆竹炸伤、异物进入、运动损伤、车祸伤害等。他们因为害怕、疼痛及年龄等原因往往主诉不清, 哭闹不止。急诊护士应听取陪同人员的情况描述, 同时安慰孩子, 平复他们的激动情绪, 用温柔的言语抚慰引导孩子准确表达, 以便正确判断他们的病情。

2.2 针对情绪反应的护理

2.2.1 反应强烈、易激惹患者:

因车祸或打架斗殴等有纠纷因素的患者, 往往情绪反应强烈、易激惹, 尤其年轻气盛的患者, 不容易听他人劝说。急诊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 包容委屈, 让患者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和愤怒, 倾听患者的述说, 用温和体贴同情的话语去感化患者, 绝不能使用刺激性语言, 使他们理解医护人员努力, 平静心情主动配合治疗。

2.2.2 消极绝望患者:

重症患者和部分老年人承受能力差, 受打击大, 不愿接受现实, 容易产生消极绝望的情绪。急诊护士要帮助患者树立生存欲望, 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正视病情, 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 解除心理障碍。

3 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和患者一样, 缺少思想准备、不了解病情真实情况, 故大都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易激动、不冷静。因此要把患者与家属看作一个整体, 理解家属的心情, 重视家属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 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病情有变化随时告之, 并让他们事先了解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患儿家长,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要依赖家长传达, 家长的不良情绪极易传染给孩子。因此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4 讨论

浅谈眼科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篇2

1 患者的术前反应

(1)眼科术前患者心情紧张、焦虑、恐惧。患者既对手术寄予很大希望,又担心手术效果不佳或出现意外;(2)由于眼部疾病常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视物不清等,不仅生活不便,更增加了患者的烦躁情绪;(3)术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如剪睫毛、洗眼等引起的不适感,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4)由于眼科手术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因此患者术前常会精神紧张;(5)几乎所有人对疾病都比较担心,甚至害怕不能忍受疼痛,使患者对手术的疼痛有过多的忧虑;(6)睡眠质量差,休息欠佳,产生烦躁情绪。

2 心理护理

(1)将患者安置在一个友善、乐观、安静、整洁、温暖、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中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操作轻,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恶性刺激。(2)护理人员应以极大的热忱向患者耐心讲解有关手术及麻醉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与患者的感情,用疏导法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患者树立信心,取得患者信赖,增加患者的安全感。(3)做各项术前准备前,应先向患者说明、解释,并详细告知可能引起的轻微不适,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情绪。(4)介绍其与同类手术治疗、并逐渐康复的病友相识,使其打消顾虑,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摘要】目的认真探讨急诊患者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从而提高急诊护理及抢救质量。方法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估,对各类不同急诊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分析。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结合临床实践证明,把握急诊患者的不同心理,可以促进护患沟通,减少纠纷,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做好整体护理,全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急诊护理及抢救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 心理特征 急诊患者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急救事业发展和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等急性发作以及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前哨阵地,在这个战场上,急诊护士、医生日夜做着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以挽救病人生命、提供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近年来,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由于各种原因,护士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在倒班和治疗,从而忽视了心理护理,患者角色需求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比例太轻,甚至只做了表面形式。随着社会近来的发展,这些方面问题越来越多,要求在提高,供不应求。特别是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多样化,他们大多都具有紧张、痛苦、焦虑等心理问题,再加上家属的焦虑烦躁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情绪,使得病人的心理产生了压力源。

因此,我们首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诊断,制定最佳的护理措施,把护理心理渗透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融合在各项护理措施中,促进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的恢复,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抢救质量和水平。在急诊常见的病种以外伤、腹痛、服药为主,我们作为第一站窗口要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1 外伤患者,外伤患者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因突遭创伤,毫无任何防备之心,故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重,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冷静、沉着、敏捷,有条不紊,迅速给予止血、包扎、固定、维持生命体征。在处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要惊慌失措,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在外伤患者中,由于致伤原因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如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着一般的心理活动,还担心医护人员处理不公。还有个别患者不能如实述说病情,耽误诊治。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在内的患者,除积极抢救外,还要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好采取针对措施。首先对患者理解、同情、关心以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1],热情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我们救死扶伤,对患者一视同仁。要求双方都不要隐瞒病情,同时说明隐瞒的危害。解除顾虑,取得合作作出诊断治疗。

2 腹痛患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这种病人常烦躁、紧张、不信任治疗的心理问题。我们因针对这种心理,多方安慰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时表现出信心十足。这类患者腹痛劇烈,难以忍受,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一方面给患者迅速检查,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说明不能随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其恶化;鼓励患者坚持片刻,激励患者配合诊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服药自杀患者有着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心理处于绝望,心理变化复杂,不和我们配合,拖延时间,失去抢救机会,所以根据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支持教育,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2],用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不应该为此轻生。

4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甚至处于生命边缘,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杂的心理。

4.1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4.2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心并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袁耿清.医用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46.

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4

眼科手术治疗虽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视力障碍 (如白内障手术) , 但也可能因破坏性手术使患者增加负担 (如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 , 患者往往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会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心率加快, 同时削弱患者的免疫力, 使其耐受手术的能力降低, 不利于手术以及术后的愈合[2]。

本文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50名老年眼科手术的患者, 给予患者手术前中后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90名老年眼科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55例, 女95例, 年龄在60~88岁, 平均年龄为65.4岁, 病程在0.5~6年, 其中白内障的手术患者有80例, 青光眼的有36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5例, 视网膜剥离的有19例, 慢性泪囊炎手术的有10例。

1.2 老年人心理变化分析

(1) 老年人的记忆, 特别是近记忆减退明显, 对新鲜事物不敏感, 想象力衰退; (2) 情绪容易波动, 特别是对亲友的生离死别, 丧偶会使他们情绪抑郁, 对生活失去兴趣。 (3) 人到老年, 精神活动由倾向外界事物的变化, 渐转为“内向”的趋势, 留恋往事, 固守旧的习惯, 自我封闭, 可以一改以往性格, 判若两人。这与大脑皮层额叶先退化有关。 (4) 患者由于机体呈退行性变, 经常受疾病折磨, 一旦需要手术治疗时, 他们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往往对疾病估计较重, 担心机体不能耐受手术, 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 所以感到恐惧、紧张。担心手术会出意外、术后恢复不好, 甚至担心会失明, 拖累子女或术后无人照料、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等而表现为忧郁、焦虑, 有时甚至拒绝手术。 (5) 在行为上表现过度的动作, 比如手臂震颤、手抖, 有的老年人变得性情较怪癖、固执、易怒、不易合作、人际关系变得退缩和逃避。 (6) 患者都希望在就诊的医院里能够得到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为自己做手术, 都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照顾和帮助[3]。

1.3 心理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较为敏感, 要求被尊重的心理增强, 所以护士与患者交流时要面带微笑, 仔细听取患者的意见和看法。利用查对时的机会交流术前的查对工作是护患交流的好机会, 在与患者亲切的谈话中观察患者的表情,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患者到达手术室, 手术护士应很好的安慰患者, 简单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宜,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耐心倾听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由主治医生及专业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 用成功的病例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良好的效果,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因为无知带来的恐惧与陌生感, 使患者处于平稳的心理状态。做腰硬联合麻是要通过皮肤接触做好心理护理, 皮肤消毒前应适当遮盖患者身体暴露部位, 以减轻其不安心理, 做操作前要向患者解释。 (2) 术中心理护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医护人员的语言应谨慎, 护士应注意态度和善, 使患者感到可亲可信。经常用“请放心。我时刻会在你身边”的温馨语言宽慰患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感觉怎样啊。当患者出现不适时, 指导患者采用有效放松的方法, 以此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对手术的确切效果十分关心, 一旦从麻醉中醒来首先想知道的就是自己手术的效果, 这时医护人员应面带微笑, 和颜悦色地告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1.4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的评分标准

它包括20个项目均为症状名称,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1”为没有或很少时间;“2”为小部分时间;“3”为相当多的时间;“4”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其中“1”、“2”、“3”、“4”均指计分分数) 。患者填表过程中, 向患者解释每一个症状名称的意思, 要根据患者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 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勾。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名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入院时、手术前中后的焦虑评分,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老化过程中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 即使有变化也是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变化所造成的, 并非年龄本身所决定。老年人一旦进行手术心理分落差会更加大。

手术前老年人最常见的心里反应为四肢发冷、浑身发抖, 血压不平稳;还有的患者表现为不爱说话, 两眼紧闭, 反应迟钝, 对各种刺激非常敏感;也有的手术患者甚至语无伦次, 哭闹不止, 强烈要求遮盖双眼等等。这都会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影响, 患者极易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和肾上腺素分泌增高, 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给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静脉穿刺, 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麻烦。高度敏感或反应迟缓的患者对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液平测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及难度, 有的甚至无法测定[4]。

本组实验采用SAS来测定患者的焦虑程度, 通过患者的焦虑程度来评价心理护理分效果。本组资料研究显示, 患者入院时的焦虑评分为10分, 手术前中后的评分分别为13、6、7分, 患者术前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以及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 而入院时焦虑评分大于术中以及术后。综上所述, 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者焦虑的情绪, 在术前焦虑程度最高, 入院次之, 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之后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 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可以顺利完成手术, 治愈出院, 所以, 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50名老年眼科手术的患者, 给予患者手术前中后心理干预护理, 最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测定患者入院时、手术前、中、后时焦虑评分。结果 患者入院时的焦虑评分为10分, 手术前中后的评分分别为13、6、7分, 患者术前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以及手术过程中、后评分, 且入院时焦虑评分大于术中以及术后。结论 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 在术前焦虑程度最高, 入院次之, 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之后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 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可以顺利完成手术, 治愈出院, 所以, 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眼科手术,焦虑,焦虑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刘兴凤.老年人身心变化的研究[J].中外医疗, 2010, 29 (8) :45-23.

[2]陈燕, 陆健.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6, 26 (4) :73-74.

[3]葛中笑, 金玉玲, 李淑娟.心理干预对手术病人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3 (8) :77-89.

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5

【关键词】 急诊科 过度换气综合征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34-02

过度换气综合征是医院常见的精神科急诊之一。过度换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syndrome,HVS)又可称为高通气综合征、 过度通气综合征,为急诊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由于呼吸中枢调节异常、过度通气超过了生理代谢,从而引起的以呼吸困难为主、非器质性多系统症状性疾病[1]。由于这类疾病起病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所以对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除对躯体护理外,心理护理也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48例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男性患者16例,(33.3%) 女性患者32 例(66.7%);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33岁; 其中 15~25岁22例(45.8%),26—45岁18例(37.5),45—56岁8例(16.7%);所有病例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1.2 诱发因素:家庭纠纷26例(54.2%),社交纠纷17例(35.4%),意外伤害或惊吓5例(10.4)

2 治疗与结果

针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病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暗示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心理安慰,40例患者治愈(83.3%),8例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并使用药物治愈(16.7)。

3 讨论

1.1 过度换气综合征是由于通气过度超过生理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主观 症状出累及多器官系统,表现为气短、呼吸加深加快、心慌、头晕、口唇四肢麻 木、手足抽搐、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晕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过度换气综合征是一种明显的心理因素疾病 [2]

1.2 过度换气综合征是指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发作性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患者疲倦过度、精神紧张 ,刺激了植物神经性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使得吸入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增加,但血液携氧已饱合,所以过多的氧气并不能交换人血,相

当于CO2排出过多,而CO2 是血液中H2CO3的原材料,所以H2CO3减少,打乱了血液酸碱平衡,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继而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 、面部 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甚至头晕、晕厥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3]同时可出现血浆 pH值增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 ;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诊断过度换气综合征时,一定要排除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疾病,以免造成误诊和延误对疾病的治疗。

1.3 心理护理。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绝大多数由心因性因素诱发,所以对该类患者积极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3.1首先,现场医护人员可耐心倾听患者过多的主诉、症状,给予语言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情绪状态可以适当的与患者有肢体接触安慰患者,如按摩患者雙肩、轻抚患者头部、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稳定情绪让其产生信任感并配合治疗。

1.3.2 向患者解释临床症状与过度换气的关系,告知其症状是由过度换气所引起,并非器质性病变,通过呼吸频率的调整是可以治愈的。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并逐渐减慢呼吸频率。

1.3.3 暗示疗法。心理暗示被称为暗示或受暗示性,是人们对刺激发生与自己意 志相反的顺从反应 。心理暗示性对人的认知、行为、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有很大 影响,其影响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4]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抓住患者的每一个转变,肯定患者的进步,鼓励患者配合我们继续努力,暗示患者通过我们专业的指导,各种症状都会逐渐缓解。

1.3.4 安静的环境对患者的良性心理活动很有必要,但急诊科病患多,环境嘈杂,因此 ,维护诊疗护理过程中安静环境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安静的环境,并适当地转移话题,分散患者注意力,安慰患者。

1.4 药物治疗:考虑到患者心理素质容易接受暗示,可给予少量输液(生理盐水) 或口服药物 ( 维生素类 ) ,肌肉注射安定10 mg,低钾者适当补充钾盐;手足抽搐者可静脉缓慢推注葡萄糖酸钙,若患者出现口唇、手足麻木感,自制纸袋罩口鼻重复呼吸疗法使吸人气体中CO2 提高而减轻症状。

1.5 健康教育:由于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对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应帮助患者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出发病的诱因;教育患者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良性格与疾病的关系,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另外 ,让家属了解该病的特点,改善不良环境,消除刺激因素,使患者出院后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预防疾病复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的护理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理已不仅是对患者人机体的单一护理,更是对患者生活、心理、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全面了解和关注[5]。急诊护理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病情危重,对医护人员的救护 既迫切需要,又容易心存质。他们渴望获得最高水平的救治,因此,急诊护理人员有责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救护,以便尽早脱离危险,尽快恢复健康。根据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特点,灵活地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逆转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Aronowitz RA. When dot symptoms become a disease[J].Ann lntre Med,2001,134( 1 ):803—808.

[2]张昱.神经症的常见发作性临床表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593 - 594

[3]王新华.中学生过度换气综合症 2 1 例处理体会 [J]。中国校医,2008,22( 4 ):451 .

[4]余白,桂峰,秦在东,等.青年心理咨询大全[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93 —94.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1 急诊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特点

1.1 恐惧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对预后和危险性认识不足,同时强烈的疼痛与不适及濒死感,使患者对预后的悲哀和死亡产生恐惧感。

1.2 焦虑孤独由于患者对医疗环境的陌生及病痛的折磨,患者的身心痛苦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加之对所患疾病认知的缺乏,因此在精神上高度紧张,对手术治疗犹豫不定,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另外,由于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 急躁多发生于打架斗殴等患者,以年轻人多见。患者急于解除痛苦,因此情绪激动、急躁,常常借机寻找对象和机会,表现出暴躁行为,百般挑剔,甚至出现辱骂或殴打医护人员等过激行为,无法配合治疗。

1.4 悲观绝望这类患者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担心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 惊慌恐惧的患者

2.1.1 在抢救急诊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患者,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要准确及时地采取各项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用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疏导患者,使患者看到生命的希望,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

2.1.3 患者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导致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患者感觉舒适与放松。同时,重视患者自尊心的维护,我们在做任何检查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身体暴露,注意遮挡,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2.2.1 面对兴奋、烦躁的患者,护士的耐心、爱心、细心和同情心是关键,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允许其发泄心中的郁闷、不满和愤怒,对能够主动建立护患沟通的患者,可以直接给予正面的指导和安慰。因此,护理的关键是要不厌其烦,尽力做到以真诚去感化患者,并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指责患者,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2.2 对急诊患者要区分急而不危,危而不险。对于病情不十分严重,但内心紧张,对疾病症状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不能烦躁,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事的原则,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2.3

遇到悲观失望的患者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尊敬患者,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用真诚的态度安慰患者,激发其求生的欲望,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点,解除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患间的信任感。

2.4 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要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家属是患者强有力的支柱,急诊患者家属均存在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措等情绪,这些情绪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暂时离开患者,避免家属情绪影响患者的伤势。将治疗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如实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配合,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讨论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 急诊危重患者就诊时的心理特点

1.1 紧张、恐惧心理

急诊患者由于是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 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1.2 焦虑不安心理

因为发病急骤, 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陪伴而倍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 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

1.3 情绪低落心理

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或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现状, 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言语、拒答等[2,3]。

1.4 抗治心理

见于服毒自杀、伤残、久治效果不佳者, 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 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易激动等。

2 心理护理措施

(1) 心理疏导首先尊重与理解患者, 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 发现患者忧虑、害怕、关心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 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必要心理准备,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做适当的解释, 以安定情绪。 (3) 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患者交谈时, 护士态度要和蔼, 服务热情周到, 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 (4)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 面对未来, 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加强责任心, 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3 护理体会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 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4]。护理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 不断钻研业务, 学习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 同时不断增强自身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内涵。

关键词:急诊,情绪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14:75.

[2]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 2004, 12 (1) :889.

[3]常丽杰.危重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4 (3) :100.

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8

1 心理特征

1.1 心理应激反应

创伤多为意外事故所致, 如交通事故车祸、机械性损伤是一种突发性灾害, 是不可能预测的, 患者不可能有思想准备而常常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主要表现为发呆, 言语失去控制, 行为失去目的, 有的感到不能动弹, 有梦幻感, 有的出现精神高度紧张, 极度恐惧, 也有的重度兴奋。

1.2 期盼心理

急诊创伤患者由于突然受伤、面对出血、疼痛和暴露的伤口, 因此, 入院后求治心理非常迫切。主要表现为激惹性增高、急躁、缺乏耐心、攻击性强, 部分病人对手术前的常规准备过程不能理解, 要求立即手术。

1.3 焦虑

由于患者对所遭遇的创伤既无思想准备, 也无基本知识, 对此, 往往会担心离断的肢 (肢) 体能否成活, 功能能否恢复, 是否造成残疾, 影响美观。表现为敏感、多疑、对医护人员的表情、动作或语言格外敏感、忧心忡忡。

1.4 继发性获益心理

工伤、交通事故或斗殴伤者, 入院时为了能获得主额赔偿, 往往夸大病情或症状。表现为与客观病情不符的主诉, 哭闹与喊叫, 以期望得到领导或肇事重视。

2 心理护理

2.1 根据病情进行心理护理

对昏迷、休克、颅脑外伤、多脏器复合伤等危重伤员, 迅速了解病情, 分清轻重缓急妥善处理。抢救操作要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 给伤员以安全感, 切勿惊慌失措, 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2 根据年龄进行心理护理

2.2.1 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面对创伤刺激和疼痛、陌生的医院及身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或因恐惧不愿或不会说出自己的伤情, 或因言语表达能力限制不能准确叙述伤情, 且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 更需要护士以十分耐心、爱心引导患儿, 通过交谈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 以敏锐的目光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多鼓励、多表扬以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 同时尽可能避免其看到伤口、鲜血、刀、剪等器械, 以减轻患儿的恐惧程度。在进行诊疗损伤时护士可通过交谈分散患儿注意力, 以保证诊疗的顺利进行。

2.2.2 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急诊创伤中, 中青年患者占绝对多数。这些患者在社会及家庭都肩负重任, 其心理变化是复杂的, 尤其对预后表示出极大的关心。护士应酌情向其说明病情以及诊治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 同时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 热心的为伤员解除后顾之忧, 如为伤员寻找家属, 通知工作单位等。对于涉及法律问题的伤员, 应注意事故现场及来院后的情况, 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尽可能的为伤员创造一个安心治疗的环境, 以解除焦虑不安的心理。及时了解患者在家庭、社会所处的地位, 鼓励其客观、理智的对待现实, 鼓足生活勇气。对脏器损伤、肢体残缺患者的绝望恐惧心理, 护士应给予适当的临床方法减轻疼痛, 女性伤员在意志方面对痛苦的忍受力差, 情感方面也比较脆弱, 伤后常呻吟、哭叫, 此时护士要以姐妹情, 以热心可亲的态度, 认真做好解释安慰的工作, 在检查治疗时, 注意遮盖好乳房、会阴等部位, 主动配合诊治。

2.2.3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年老有病早已充满恐惧感, 对意外事故的伤害, 心理随应能力更是有限, 孤独、自卑、焦虑、绝望惧死心理兼而有之, 护士应态度和蔼, 言行礼貌, 尊敬老人, 施行诊治时力求稳、准、轻、快, 以提高老年人交谈及进行治疗时, 要充分照顾老人的特点, 为迎合老人的心理应给予适当的称呼, 且不可因其衣着、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厌烦情绪甚至歧视。应及时通知其亲友来院陪伴照顾, 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使老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2.3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创伤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家属。由于交通事故的突发性, 家属没有思想准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 由于家属年龄不一、文化层次、社会修养不同, 以及患者病情家庭地位不同因而患者家属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和表现, 了解家属的心理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是医护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首先, 护理人员对来院的患者应积极组织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 要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的责任心, 保持沉着、冷静, 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类问题, 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增强其安全感, 而且可使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对于文化层次低、惊慌失措、悲伤哭泣的家属, 应劝说其离开伤员, 避免家属情绪对伤员的伤势, 治疗情况和可能预后如实相告, 取得他们的配合,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对于抢救无望的患者, 也应全力地, 认真地做最后努力, 以满足家属起死回生的愿望, 直到医生宣布终止抢救和家属表示同情, 理解和安慰, 即使个别家属一时丧失理智, 做出无理举动, 也应予以谅解, 给予安慰和疏导[2]。

参考文献

[1]陈莲花, 李跃先.急诊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3, 9:60~62.

[2]高月云, 孟宪礼.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558~559.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篇9

急诊护士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 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提高急诊的临床护理效果, 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大连210医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急诊患者1576例, 年龄范围3~82岁, 平均46.5岁;其中外伤877例, 服毒52例, 癔症31例, 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24例, 腹痛498例, 心肌梗死23例, 其他58例。

2 急诊患者发病的心理特点

由于外伤导致身上有多处伤口和出血的急诊患者, 多伴有不安、焦虑甚至惊恐剧烈的心理;由于疼痛、呼吸困难等疾病导致的急诊患者多伴随恐惧、焦虑、急躁的心理;由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 因长期病痛的折磨, 患者多伴有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 病情恶化、加重时, 又产生悲观情绪, 自卑、无价值感, 有厌世的心理状态。另外, 由于天灾、水灾、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引起的疾病的急诊患者, 多伴有严重的焦虑不安、极度害怕和恐惧的心理;由于误服某种毒药的急诊患者, 或者部分自杀未遂患者感到死而不成, 产生被人耻笑, 产生悲观、冷漠心理等很多矛盾的心理。另外, 急诊患者的家属因目睹到患者生命处于危机状况, 常造成患者家属不同程度的焦虑、心里紊乱和情绪变化。且急救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 强烈的光照, 24h不分昼夜的监护、身体各部位各种导管的连接, 以及医生紧张严肃的面孔所造成的紧张气氛, 都使患者感到恐惧不安, 同时产生孤独和不安全感[1]。

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急诊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迅速帮助急诊患者办理入院手续, 迅速送入病房, 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及护理, 缓解患者的病痛。

提供更快、更有效、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来满足急诊患者的需求是现代急诊护理服务的模式。了解患者的就医的心态, 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 体谅他们的过激行为, 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沟通是急诊工作者的必修课。

3.2 急诊患者在抢救过程中, 护士要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区分急而不危与危而不显的患者。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沉着、充满信心, 忙而不乱, 操作准确无误。对于急腹症患者, 迅速给予正确的检查, 鼓励患者配合诊治, 信赖医务人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自杀未遂的患者, 护士要因人而异, 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 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同情、关心、帮助, 用真诚的心去温暖患者受创的心灵, 积极开导他们。使其主动配合抢救, 避免出现拒绝治疗现象而延误宝贵的抢救时间。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加以安慰和解释开导, 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 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病情, 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 耐心回答问题, 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 关心、体贴患者, 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 尽量满足其要求, 消除其心理顾虑[2]。

3.3 处置后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才能提高急诊工作的护理质量。与患者交谈, 找出其主要的心理矛盾, 通过支持性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 以交谈、暗示等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正确的认知和情绪障碍。合理解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 合理解释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心理问题对身体和生活的影响, 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心理。鼓励患者进行行为训练,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 以降低患者苦恼。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症心理疏导, 使心理护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护理水平。平等对待患者换位思考, 把自己想作患者或患者家属, 来感受一下患者及家属的心理, 才能体谅患者的痛苦, 才能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尊重患者人格, 同情患者痛苦, 理解患者所需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尽心护理。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因为平等和尊重是护士和患者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要耐心倾听, 掌握好语言艺术, 善于察言观色, 发现“苗头”妥善处理, 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护士应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冷静或由同事处理, 自己暂时离开患者, 绝不与患者争吵。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要加强人文观念的培养, 除了进行理论提高外, 更应注重在护理实践中树立人文观念, 营造人文关怀环境与氛围[3,4]。

3.4 做好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与家属沟通工作

急诊患者的家属心理同样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应把患者与家属看作是一个整体, 告之家属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告诉他们保持冷静, 不要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家属对病情的了解及认可程度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加强对家属的沟通工作。家属在精神上、经济上对患者的支持, 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家属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乐观、关爱的情绪。急救护理人员不要忽视告知义务, 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5]。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 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以减轻其痛苦。

4 讨论

对急诊患者的护理应重视心理护理, 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在时间上和顺序上要灵活, 因人而异。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体现了心理护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玉莹, 曹力, 陈兴华.实用急救护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1.

[2]王雪.急诊外伤患者的健康教育技巧初探[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1) :70.

[3]孙微, 杨国愉.急性创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2) :89.

[4]李敏宣, 罗小平, 赖丽宇, 等.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87-2788.

眼科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急诊胆结石;护理满意度;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0-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增加,患者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再加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胆结石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为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的影响,并分析其应用价值,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急诊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诊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差异。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胆结石疾病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4岁至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4±1.23)岁。

实验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33岁至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7±1.34)岁。

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其他的影像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可得,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均健康正常,并且两组患者的其他器脏无其他严重疾病。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并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做法如下:(1)病情护理,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其他不良症状,并向主治医生进行汇报。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按照医生的药方对患者进行监督服用。(2)心理护理,患者发生胆结石疾病后容易疼痛,因此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一套适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尽量帮助患者去除忧虑的心态,让患者保持乐观与自信。(3)饮食护理,给患者制定一套科学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每日的营养外还须让患者多摄入水果以及蔬菜,让患者加强户外运动,增强体质[1]。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方向;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患者数为43例,占患者总数的95.56%,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患者数为35例,占患者总数的77.78%,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一所示。

2.2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差异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二所示。

3 讨论

胆结石患者发作后会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因此会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讓患者过度压抑,对治疗效果有不好的影响。患者内心发生过度的恐慌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失调,严重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心慌或者失眠,严重伤害的患者的健康。

优质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疏散内心的不良情绪,让患者带着平和的心态对待自身疾病。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帮助患者增加信心,让患者积极乐观地对待自身疾病[2]。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法法对急诊胆结石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并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可嘉.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影响的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432-432.

上一篇:鸡白痢杆菌病诊治下一篇:矿业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