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课程论文

2024-05-12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精选6篇)

篇1:机电专业课程论文

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主干课程介绍简介

1、机械设计基础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选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和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制订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用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方法的初步能力。掌握主要热成形方法和板料冲压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熟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熟悉毛坏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具有设计抟坏或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3、电子技术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基本知识及DA与AD转换电路等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对于模拟电子和数学电子的一些基本电路和应用电路具有建模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典型电路及其基本电路要求会计算重要电子电路参数,实验课应重点偏向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己动手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及加深,计算能力,分析设计能力主要从考试及平时提问和作业来进行考核,实验则主要通过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连线,实验结果的是否实现来考核。

4、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近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门课程作为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及其简单的系统设计,为学生将来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分析被控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分析能力。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外围设备及其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设计能力。养成能运用所学的可编程序控制

器软、硬件知识,对类似机床进给、换刀等小型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5、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了解微机组成与结构,熟悉并掌握微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编制方法。熟悉扩展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AD和DA等、接口电路的使用方法,具有分析、调试汇编程序和简单系统硬件能力。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接口及其接口扩展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硬、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上机调试过程。掌握单片机中断工作方式及中断处理过程。掌握单片机计数器/定时器各种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内置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存储器及I/O接口扩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6、数控机床及编程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掌握典型的机械传动和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插补原理及刀具补偿运算。了解数控编程的一般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了解数控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大量实践操作,使学生对数控机床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够迅速达到工厂、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能设计简单的数控装置或将一些旧设备改进为简易数控机床。

篇2:机电专业课程论文

上网时间:2007年

网页栏目:课程说明

网页内容:课程说明

执行对象:北京电大开放教育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本科)学生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说明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说明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 类工程材料的特点和主要性能.了解毛坯的成型方法,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 金属切削加工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

课程主要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非金属材 料等工程材料的特点、性能.钢的热处理方法,零件和工具的选材和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毛坯的成型方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切削加工基础等。

教学反馈信息

Ⅰ中央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持教师:齐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联系电话:66490549

Ⅱ北京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责任教师:夏海云

篇3:机电专业课程论文

据此, 根据机电专业市场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做好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

1 根据岗位需要, 构建模块化教学计划

1.1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构建模块化教学计划必须建立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机电企业技术人员、学者、专家等组成调研小组, 利用业余时间一起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对一线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分解, 了解最新技术、工艺设备和工作流程。

1.2 构建“三以一化”为核心的教学计划

“三以一化”是指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类型, 可分为文化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主要为了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其内容为一个职业群体共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化方向模块是由各专业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设置的专门化课程模块或课程组, 学生必须按照规定要求选修一定的模块或课程, 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拓展模块指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为满足学生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自主选修, 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

2 根据岗位需要, 积极开发项目化课程

2.1 开发项目化课程, 适应岗位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代替学科性灌输式教学的课程体系, 并引发出职业教学改革大潮。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从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施任务、评价全过程都由学生来做, 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探索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课程, 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简, 删除原有课程间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 然后再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最后根据课程的任务、性质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 以岗位能力要求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 逐步开发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项目化课程,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2.2 开发项目化课程示例

机械类项目化课程以毕业生所处职业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要求具备的能力为主线, 减少传统课程中设计性 (理论要求过高) 内容, 增加工艺实施 (或工作规范等) 内容, 重整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综合。

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就是根据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所需要编制与实施工艺的知识和工艺的能力, 在原来《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机床》等课程的基础上, 以典型零件工艺的编制与实施为主线, 穿插选择刀具、机床、夹具和简单二类工装设计, 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

3 根据岗位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1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 提高学习效率

模块化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成, 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是一种比较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

3.2 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在专业课程中实行理实一体教学, 在教学中将专业理论内容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 以每一个技能项目模块为核心, 辅以相关的工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采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 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探索采用项目教学法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模块-工作任务的方法。教师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4 根据岗位需要, 探索课程评价方式

4.1 评价内容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研究建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坚持过程评价与技能标准相统一, 以学生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为评价内容, 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形成全程评价模式。

4.2 评价方式多元化、立体化

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多元化, 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 使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4.3 评价样表。

篇4:机电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整合;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等综合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这就要求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注重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因此,本文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外延

1.1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经验的整合。在经验中,学习者可以形成信念,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进而获取有关自己与客观世界的有关概念。同时,通过反省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的学习一方面会将新经验整合于学习者的意识框架中,另一方面,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过去经验的整合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经验的整合旨在组织课程经验,旨在组织知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更容易,使学习者形成相关的意识框架。

其次,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应该说明知识组织的原理,应该说明知识运用的原理。在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超越学科的界限来寻求适当地知识以解决问题 ,而不是只是想到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所以说,知识的整合是将知识置于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环境中以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孤立零散的学科知识相比,这种知识的整合更易于学习者进行学习,并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好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整合的外延

首先,课程组织原则。垂直组织原则和水平组织原则是课程组织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指的是对课程内容学习先后顺序的安排;而后者则是指跨越学科领域的整合,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的形成。

其次,组织要素与组织中心。组织要素可以是一项技能,同时,其也可以是一种价值,指的是课程教师选择下一个主体的基本要素,或者是课程教师选择下一个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而组织中心则是由在考虑某种组织要素后所安排的某项联系来构成的,是由在考虑某种组织要素后所设计的某项实验来构成的。

最后,组织中心的整合方式。第一,以交通、度量衡等各学科内已有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二,以冲突、环境等社会问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三,以系统、变迁等过程取向的概念作为组织中心;第四,以学校生活、与同学相处等学生关注或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五,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吸引人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

2.课程整合的策略

2.1课程整合的组织形态

如何切割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这些被切割的问题维持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妥善安排这些被切割的内容,从而使得他们之间的密切的关联得以维持。其中,相关课程、综合课程、衍生课程、多科整合课程、科际整合课程以及跨科整合课程是课程组合的主要的组织形态。如何切割教学内容,并保证这些被切割内容间维持密切联系的问题。而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彼此分割的教学内容加以妥善地安排,以取得更密切的关联。

2.2课程整合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课程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第一,Jacobs的科际整合单元模式,其所注重的是一个主题的探讨,注重的是一个问题的探讨,其目的则是对众学科的观点的结合;第二,Clark的整合教育模式 ,其目的是开发感觉、思考、直觉和感情等人的心智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有助于产生整合有用的学习经验;第三, Palmer的课程联系模式 ,该模式则是针对课程专门化的弊端,通过设计环形图来使各科目之间得以联系,从而达到课程整合;第四,Miller的全方位模式 ,该模式的发展是基于联系和互信的概念,避免课程分立,使不同学科之间得以密切联系;第五,Fogarty的十种整合方式 ,该模式的划分是按照整合的程度来进行的,单一学科寻求联系、跨学科寻求联系、学习者之间的整合以及跨越学习者的网络模式是该模式的三种主要形式。

2.3课程整合的要求

首先,学科知识间建立相互联系。课程指的是学习的经历,课程整合指的则是学习者在经历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的领略,从而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或者是得到一幅知识的全景,或者是得到一个世界观。

其次,个人学习经验和经历的整合 。作为一种历程,整合指的是持续的调试,理解的调试,互动的调试,强调的则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原始角色。所以,课程整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从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和经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关联学习和经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统和学习和经验。

3.课程整合的实施

首先,确定与范围课程整合的幅度。

课程整合的幅度指的是课程实施的效能和针对对象,而课程整合内容的广狭则是课程整合范围的内容。对于很多课程整合,其实施的幅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其实施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课程整合得以全面实施的实例比较少。如果要全面实施课程整合,那么,全体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而如果所要实施的是局部课程整合,那么,不需要全体的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可以是由某些特定的学生和相应的某些特定的教师参与其中。

其次,确定课程整合的合理模式以及主题。

在确定课程整合的模式时可以参考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然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则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修正。作为教师,在课程整合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己学科的观点来确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题以及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还应该容许将其他学科纳入到课程实际中,此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要敢于科目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确定课程整合的合理模式和主题。

最后,撰写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课程评价。

在撰写详细的单元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要结合课程整合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要从广泛的层面来考虑。在教学活动实施后,则应该相应地进行课程评价,从而了解课程目标所达成的程度情况。

【参考文献】

[1]黄忠国.加强专业调整改造与学科建设增强高校自主发展能力─对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4(S1).

[2]赵江铭,杨杰伟,白国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

[3]文振华,尹欣,孙新.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1(05).

[4]赵淑,陈匡正,赵儒.对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析[J].才智,2008(20).

[5]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01).

篇5: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改革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改革。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改革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篇6:河南机电高等专业学院专业介绍

(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通信设备、通信网络使用及维护,能初步设计分析及安装调试通信系统和网络等工作;熟悉通信工程与通信网络施工监理过程;具有较强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河南机电高等专业学院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通信技术概论、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专业外语、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仿真、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应用与维护、电子设计自动化、通信电源、信息系统、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电信基础等。

本专业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通信网络与设备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还要学习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接受外籍专家的英语强化训练,有1/3的专业课采用双语或纯英语讲授。项目下学生成绩合格将获得我校专科毕业证,可选择去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继续学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介绍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汽车系 发布时间:2010-5-4 阅读:332次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基础理论知识,从事汽车及零部件销售、服务管理、汽车金融、保险与理赔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自我鉴定《河南机电高等专业学院专业介绍》。

专业主要课程:经济数学、英语、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与使用、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消费心理学、汽车金融服务、汽车贸易理论与实务、客户关系管理、汽车服务维修企业管理、二手车评估与鉴定、汽车驾驶理论与交通法规。

主要实践环节:汽车构造认识实习、汽车市场营销方案设计、汽车售后服务流程实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习、汽车驾驶实训、职业资格技能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生具有能力:汽车营销策划能力;汽车贸易的促销和企业管理能力;汽车市场调查能力;二手车评估与鉴定的初步能力、汽车保险理赔业务工作能力、机动车驾驶能力。

就业面向:面向各类汽车制造及维修、配件销售、保险、租赁企业、4S店等从事整车销售、配件供应与管理、车辆维护、产品信息咨询、汽车展览策划、汽车信贷、汽车租贷、汽车及零件部件进出口业务管理、机动车交易、评估、保险、理赔等工作。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介绍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汽车系 发布时间:2010-5-4 阅读:2051次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汽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从事汽车电器与电路的运行、调试、故障排除、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英语、机械制图、汽车电工材料、汽车单片机与局域网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动汽车、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汽车电路分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主要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汽车电气课程设计、汽车电子电器维修实训、汽车拆装实习、汽车电气实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实习、技术等级证书考核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生具有能力:汽车电子电器与电路的运行、调试的能力;汽车性能检测与常见故障诊断的能力;汽车电子测试、维修与故障排除的能力;机动车驾驶能力。

上一篇:本质安全下一篇:北外团委社团部09年换届选举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