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现状

2024-05-09

中职生现状(精选6篇)

篇1:中职生现状

简析中职生学习现状

罗健

中职生学习能力差甚至逃学是现在学校的现状,这样不论对招生就业还是学校日常管理都极为不利。学生的厌学问题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最重要话题之一,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厌学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简要阐述。

一、原因分析

1、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生初中毕业上高中的门槛降低,并且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使得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在急剧下降,为了获得学生,使得没有初中毕业的学生,社会上毕业几年的学生都流入校内。目前中职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不争事实,中职学校出于生存压力放低招生门槛也已是“正常现象”,因而,部分在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厌学逃学”。

2、学生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进校

部分来校学习的学生目标要求不一样,有的只是为了分配个工作而进校,有的学生初中没有毕业或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愿继续就读,但迫于家长压力,无奈才随便选择了一所中职学校。还有少数是家长根本管不了学生,当作包袱甩给学校的,让老师帮助家长教育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行为。试想如此的专业志向与专业兴趣,又怎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专业内容设置不太合理,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所以对学习根本不放在心上。

3、学校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原来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的“尖子生”,考好中专是当时“尖子生”的首选,大多数中专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俱佳,但自从最近十几年,中专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数量剧增,而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水平并没有完全跟上来,教学整体滑坡。管理观念的更新需要时间,在学校管理上,老化的观念不能完全跟上环境的变化,在管理方法上又缺乏创新,因而在学生中出现 “难沟通”“难理解”“难管理”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4.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还有待于提高

学校一些教师,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了。然后就出现了教学中的拘泥于“老师尽力讲、学生认真听”的满堂灌方式,不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懂得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电子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多感官的参与;教学资料陈旧泛味,一份教案讲了好多年也不见更新,总之教与学没能得到有机的统一,学的与用的得不到有机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5.社会环境“恶化”了教育的外部氛围

现在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们影响很大,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改变。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无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加上中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实行自己交费、学校包分配的制度,这些也都严重挫伤了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0后正成为中职学校的主角,他们这一代的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自小就是在父母家人的宠爱当中长大,娇生惯养,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多出现角色“定位不当,自视过高”的问题。在学校碰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尤其是学习成绩差、课外表现差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缺乏积极向上的愿望与自信。

二、解决措施

1.着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对“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多进行鼓励。

对他们的赞扬要远远多过批评,这样常常会造成这些学生自我成就感,对学习、老师和学校不会丧失信心,不至于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找有“厌学逃学”现象的学生谈心谈话时,不能先入为主地给这些学生说“没救了、自甘堕落”的话,要尽可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与角度,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赞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班主任是学校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是,有些班主任往往由任课教师兼任,他们的授课任务本来就很重,又要他们去担当班主任,势必造成“两难全”的局面。因此,不少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聘任有一定学历且富有思想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班主任,机动灵活地针对厌学逃学现象开展工作,为学生在学习上与生活上排忧解难。

(3)不能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离开家长家人的合作与配合,学校社会工作就难开展。部分父母以为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可以基本撒手不管了,有的甚至还抱着丢“包袱”的心态,让“顽劣难管”的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眼不见心不烦。因此,班主任应当尽可能通过多渠道与家长建立联系,学校也要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咨询学生在校的表现,反映学生在家里面的各种情况。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逃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

(1)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一次文化摸底考试。

以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编班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基础课的“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也不应把他们编入文化基础较好的班,以免他们跟不上课。(2)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外,可以适当开展师生的交流,身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这一互动工具与学生展开沟通,学校可以鼓励师生之间的各种非正式的交流,促成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打下基础。学生对教师越信赖和崇敬,就越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厌学逃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解决这一难题时,必须从学生、学校与家庭三方面着手,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多方联系、密切配合,以学校教育为根基,以家庭教育为引导,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为学生在校学习和步入社会后有一个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篇2:中职生现状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同时又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如果该阶段没有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则可能导致成年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因此,近年来,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桂林市的某所中职学校的8位学生(其中3位男生5位女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1、访谈法。小组成员共同提出几个关于中职生心理现状或未来发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具体问题如下:

(1)你觉得学校对设置课程怎么样?有什么看法?

(2)你觉得学校为你提供了发挥才能的空间了吗?

(3)你觉得目前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出到社会有用吗?

(4)请试着客观评价自己。

三、调查结果

本小组对访谈结果做了记录并进行总结:

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类型,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几个公共科目的统考外,其他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是学校自己开设的,实行校内考试,为了应付检查,往往给学生一个成绩草草了事。但本次我组调查的结果却与此种情况有所不同,接受调查的中职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感到满意的占62.5%,不满意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占12.5%,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持不确定态度的占25%。对现课程设置只有少数学生感到不满意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我们的知识能力相差远,无法接受怎么学,越上越不会就不想学了呗”。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学校的评价。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占75%,12.5%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没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12.5%的学生对此问题持不确定态度。这一调

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比较满意,她们都比较认同自己的学校,而实际中中职生逃课现象十分严重,这是个矛盾的现象。

第三个问题是对面所学得知识评价。接受调查的学生有75%认为在校所学的知识适应社会知识,有12.5%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适应社会需求,还有12.5%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用性持无所谓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中职生能凭自己的专业能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个矛盾的现象,也反应了中职生认为对现有专业知识的肯定但不一定能控制自己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

第四个问题是对自己的心态现状,主要心态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自信度不够。

中职生由于长期以来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落后,他们感觉低人一等。长期形成的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形成了恶性循环,自卑心态越发严重。并且这些同学与其他同学相处时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对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信心。但他们有希望突出自己,夸张的发型服饰,或是我行我素,顶撞老师家长等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此来发泄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2)缺乏积极主动的心态。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都是被动的心态,很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和他们自身形成的一种惰性心理有关,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他们很少主动去看书学习,校园和寝室的卫生也需要在老师的监督下才会打扫干净。遇到困难时他们多数选择逃避,意志消沉,而不是想办法改变。

(3)人际交往缺少忍耐度和协作度

有些学生人际关系不畅,常常感受到排斥,不能主动的和他人交往。还有一部分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因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变差。

(4)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

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常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的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回家后不会分担家务,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相应的家庭责任。

(5)评价自己和别人有着双重标准

篇3:中职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对策

为进一步了解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我们选取我校近三年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和本地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工作。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窥一斑而见全貌”,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折射出中职生就业的总体现状,值得引起各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就业现状

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线上;毕业生就业以进企、事业单位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是二、三产类专业的毕业生。

1. 毕业生就业率。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据我校招生就业处统计,2005年以来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

2. 就业趋向分布。

进企、事业单位直接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近年来其人数均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且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都呈扩大态势;其次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006年以来,两者的合计比例均占毕业生总数的95%以上。也有少数同学选择到家族企业工作或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创业。

3. 就业的产业分布。

从人数分布上看,二产类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2007年,二产类、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合计人数占总数的98.5%。随着大批台资企业(多为电子企业)入驻淮安,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重有大幅度增加。2008年,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重超过50%。其中信息系、机电系毕业生大多去了电子行业的工厂,而建工系毕业生多选择大中型建筑公司。财贸系毕业生大多数在三产行业就业,但去向较为分散,有到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做财务工作的,有到各类超市当收银员的,也有转行做文员的。

二、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凸现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和后续发展不足等方面。

1. 专业对口率低,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们跟踪调查的毕业生中,一半以上认为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

2. 工资等福利待遇不到位。

毕业生工作的平均月工资为800元左右,加上加班费和其它,一般不会超过1800元。不少就业单位没有为其交纳三金。

3. 工作稳定性较差。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6月短短的两年间,毕业生中已有超过一半的人更换了单位。不少毕业生在初次工作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中职毕业生的工作不够稳定。

4. 后续发展不足。

毕业生就业后从事低层次技能的工作居多,在工作中能力提升的空间不大,加之底子薄,学习力不足,交际面不广,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学校培养和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无论是薪资还是晋升通道尚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万多元,而生产技能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2万多,不到管理人员的一半。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所在单位工资待遇太低的缘故。另外,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要得到提升和晋级也十分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由于待遇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选择离开的;同时,仍留在原单位的毕业生中,已得到提升或晋级的也寥寥无几。

2. 职业学校培养方面的原因。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学生比较难对口就业,而另一方面,许多技能型职位却长期空缺。这些空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部分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教学走的是普高教育的路线,重理论、轻实践。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显现出与职业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由于收入偏低,造成优秀教师部分外流,形成教师质量下降、总量缺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难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需要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3. 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自身看不起职业教育或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或服务性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尤其是制造加工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除工资待遇太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的原因外,另有不少学生是由于对单位性质不满意、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单位所在地太远等原因。另外,目前的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比较脆弱。一些农村学生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差,但在家长的溺爱下,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懒散,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吃苦耐劳。

四、建议

从宏观层面来看,要改变目前中职生就业的不利局面、提高其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

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学校应更新观念,以适度前瞻的眼光,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一方面,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衔接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所教内容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规划来进行学校专业建设的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为三产服务的有关专业。

例如,淮安是淮扬菜美食文化的发源地,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学校可以考虑发展相关专业。淮安建筑业发展迅猛,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学校专业设置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同时,新崛起的大量中小企业(含私营企业)急需大量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多相关企业也在淮安落户,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淮安已成为新的台商聚集高地,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开发区形成,给淮安带来了很多商机。另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给学生低成本创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2.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进一步与企业联合搞好实践教学和“出口”环节。

职校应与部分企业合作办学,开办精英班、品牌班,尝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3.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质量。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合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教学,坚持行动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

4.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5.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心学生的成长。

目前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中职教育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很多中职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在短期内也许无法看出成效,却决定着一个人的后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6.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条条大路通罗马,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社会阶层由低向高的流动。中职生大多是城市平民和农民(包括农民工)的子弟。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文化底子薄、综合能力差、行为有偏差,加之没有人脉资源,信息能力差,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我们应加大电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加机房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力,引导学生娴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这样有助于中职生填平信息鸿沟,提高自主学习和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让中职毕业生能用自己的才华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

[2]许士海, 颜新新.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11) .

篇4:当前中职生择业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对策

0 引言

中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意志还不够坚定,综合心理素质不高。中职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行为习惯不好,技能单一,就业竞争力不高等问题。面对新时期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 中职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只进行两年左右的教育和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太扎实,其在择业时相对于其他本科、大专毕业的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如何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就业水平,是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1 中职学生择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择业准备不充分 目前,还有部分中职院校打着“包分配”的口号进行招生,导致中职生依赖性强,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认为毕业就能有工作,于是对于择业就业方面的问题考虑的较少,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准备个人应聘资料,也从不学习面试技巧,最终导致毕业后就业难。

1.2 对职位期望值过高 目前,很多中职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岗位的要求出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于是给企业带来中职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错觉。有的学生为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而当目标未能实现时又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这很不利于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发展。

1.3 自我认知偏低,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没毕业或者由于成绩差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长期被定为差生,造成其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不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偏低,缺乏信心和勇气。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一些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相比高职学生技能不够高,相比大学生学历文凭不够高,毕业很难找到好工作,这样的悲观情绪容易导致中职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产生消极懈怠心理,再加上对就业形势了解的不深入,就业渠道单一,更是加重了中职毕业生的消极心理,造成盲目就业。

1.4 过于焦躁,急于求成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多,这给中职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择业过程中, 许多中职生由于求职的迫切心理,在对用人单位了解并不明确时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问题却后悔莫及,甚至危害到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非常不利于中职学生自身和职业的发展。

2 中职学生合理择业的对策

2.1 增强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主张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主动走向社会和市场,参与竞争。中职学生应摒弃传统的“铁饭碗”、“包分配”的错误观念,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克服不平衡心理,树立自信心,充分了解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做好积极主动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锻炼出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市场竞争。

2.2 端正择业观念 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实际上中职生由于受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的制约,所找的工作大多月薪较低,刚毕业很难找到高福利、高发展的岗位与单位。因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帮助中职生调整好就业心态,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有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不盲目攀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本领过硬以后然后再去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

2.3 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 面对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职学生在学历、文凭上本就竞争力不高,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容易碰壁,这就要求中职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

首先,要提高耐挫力。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中职学生想要有所成就,实现个人价值,就要做好挫折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求职择业时难免遇到困难或打击,中职学生面对困难不应该只是消极悲观,而应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采取恰当的方式释放压力,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及时调整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其次,要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它代表着求职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拥有自信能给招聘者和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求职的成功。中职生要通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2.4 做好中职生就业心理辅导 中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中职生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就业、择业的心理讲座,帮助中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学生的择业就业观还存在一些误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定位方面存在偏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满意就业。中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对自己准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晓丽.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5(10):145-146.

[2]吕梅梅,赵泽洲.浅析中职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5.

[3]葛花.浅析如何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就业观[J].时代教育,2015(8):76-76.

篇5:中职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刘玉兰陈采恩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3500)

摘要:“你离礼仪有多远,你离成功就有多远。”礼仪关系到中职生的就业和发展。针对中职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头抓起、从孝心抓起、从小事抓起、从现在抓起、从课堂抓起的五点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对策

近几年,中职生普遍认同“技达四海,能行天下”、“一技在手,饭碗不愁”的观念,他们大多重视技能的学习,认为学好技能对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有好处;他们不重视礼仪的学习,认为学习礼仪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

鉴于中职生对学习礼仪存在的错误认识,鉴于中职生在校时普遍缺乏礼仪的现状,鉴于就业时因缺乏礼仪而屡屡受挫的现象,鉴于就业后因缺乏礼仪而影响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是:“你离礼仪有多远,你离成功就有多远。”因此,我认为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一、现状聚焦

中职生是一群学习非常弱势的群体,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好,长期处于陪读状态,看惯了同学的冷眼,听惯了老师的冷言,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进入中职校后,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弃儿,因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容易出现怪异行为。具体表现是:

1.站不好,坐不好,走不好,吃不好,说不好,穿不好。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常见一些同学站立时低头、歪脖、含胸、端肩、驼背、东倒西歪、无精打采。坐时地动山摇、高架“二郎腿”、腿脚不停晃动、心不在焉。走路时,飘忽不定、摇头晃脑、勾肩搭背、大喊大叫;买饭时随意插队,吃饭时饼皮撕掉一层又一层,饭粒吐得满桌都是,大半块饼头随手扔掉;饭后、课间,拎着方便面、拿着纯净水、含着火腿肠、嚼着口香糖,在校园内游荡。与人交谈,脏话不断、随便插话,对师长教诲充耳不闻。穿衣戴帽,追求怪异,烫着爆炸头、戴着大耳环、穿着“五漏”妆,在校园内旁若无人地行走。[1]

2.不会斯文,不会问候,不会微笑,不会使用手机。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常见一些同学言行粗俗,斯文扫地;见到老师不知鞠躬问好,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绕道而行,要么很羞涩地说一声老师好便匆匆跑掉。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因而绝大多数同学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缺少微笑。他们很少主动问候别人,问候别人时要么态度冷漠,要么神态夸张;面对别人的问候,不知回应,或者敷衍了事。

使用手机的问题更多:漫步校园,经常听到一些同学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或是震耳欲聋的歌曲;在集会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或者大声地接打电话,或者未经允许肆意给别人拍照;更为严重的是,上课时不关手机,刺耳铃声经常响起。

3.不懂尊敬长辈,不懂尊敬老师,不懂尊敬同学,不懂体谅别人。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一代,多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宠坏了。一是在“421家庭”结构中,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全家围着孩子转,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到校后还享受着国家每月150元的助学金,真可谓是“死于安乐”也;二是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无暇管理孩子,而祖辈对孙辈要么是“隔代疼”,要么是不会管,要么是无力管,1

所以只好让其吃饱穿好,不病坏,不冻着就行。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长辈们的知寒问暖,并不领情;他们跟同学相处,只知索取,不懂给予,导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他们很少能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的难处。他们需要的是单项服务,是别人对自己的服务,而很少想到为别人服务。

二、解决对策

要改变中职生不守礼仪的现状,我认为必须从五方面抓起:

1.从头抓起

第一,从开头做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从新生一进入中专校报名那天抓起,教育学生填写好新生入学登记表,做好缴费报名注册工作;我们要开好新生的第一次班会,上好第一节课,举行好第一次升旗仪式,住好第一晚宿,吃好第一顿饭;我们要把新生入学的九月,作为文明习惯养成月,大张旗鼓地抓,全力以赴地抓。只要能从头开始,从严要求,新生文明礼仪的习惯很快就会养成。

第二,从头上的发型抓起。得体的发型能增添人的魅力,使人神采奕奕,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初次见面时留给别人的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印象”。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不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人的发型在给予人的“第一印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中职生追求新潮,留着怪异的“光头”、“一撮毛”、“刺猬头”、“叔叔阿姨头”、“五颜六色的魔鬼头”。在头上瞎折腾的人,明星们可以,常人不行,我们要教育中职生,要想顺利通过就业面试,发型必须符合常规。[2]

2.从孝心抓起

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一切从孝开始。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孟子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名言。《三字经》把“孝”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三字经》中写样写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就是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古人认为孝敬父母,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人越来越多,而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却不够。春晚中,有几个节目感人至深:

(1)1999年春晚由陈红、蔡国庆、张迈、江涛演唱的《常回家看看》感动了全世界华夏儿女;

(2)2007年春晚严顺开、林永健、刘小梅、刘桂娟表演小品《假话真情》。小品中老爸在腊月初六生日这天,因为想三个儿女回家团聚,没病装病的事情,想必还历历在目;

(3)2011年春晚第一个歌舞节目是由董洁、韩庚、殷桃、周冬雨、窦骁演唱的《回家过年》,看了以后,让我们热泪盈眶!

2011年1月,都市快报刊登这样一则消息:我国拟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么,“子女常回家看看”到底有何难哉?何致于弄到要立法的地步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呀!

3.从小事抓起

抓好中职生的礼仪教育,要注重细事、从小事抓起,因为“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吕国荣编著的《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一书的“前言”中,引用这样一个案例:有家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才,一群应聘者前去复试。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极其简单的问题,可他们都没被录用。轮到最后一个人,他走进房间,发现整洁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随手便捡了起来。这时考官说:“请看看你捡起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3]

我们抓中职生的礼仪教育,也应该从生活中小事抓起:

(1)抓好“四个管住”,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按规矩办事。一是管住自己的心,别

胡思乱想,整天想着怎样欺骗老师、怎样瞒过父母、怎样才能翻出墙头外出上网;我们要做好疏导工作,办好校吧,满足学生适度上网的要求。二是管往自己的嘴,别说脏话粗话空话假话、别吃零食乱吐瓜子壳,别随地吐痰;三是管往自己的手,别打架、别乱贴乱画、乱抛乱扔;四是管住自己的脚,别抬腿就溜、翻爬围墙、乱踢乱翘、践踏花木。

(2)开展“向陋习告别,与文明握手”活动。我们要发动学生认识自身的陋习,比如:做操不认真,集队懒懒散散,跑操时废话太多,做操时无精打采;口头散漫,出口成脏、出言不逊、谎话连篇,缺乏诚信;乱丢纸屑、乱扔果核、乱泼污水、乱抛快餐袋、乱倒剩饭菜;顶撞老师、打骂同学;不注意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上下楼梯急步高声;损坏公物,缺乏节约意识等。我们教育学生站要站好、坐要坐好、走要走好;在集会、上课、听报告时,要关机、闭嘴、不走动;见人一脸笑,遇事要谦让;要想文明事,交好朋友;说文明话,讲礼貌语;走文明路,看健康书;做文明人,成谦谦君子。

4.从现在抓起

中职生学习差,并不是智力不好,往往是习惯不好。很多中职生贪玩,做事拖拖拉拉。中职生迟到多,冬天早晨第一节课迟到,问其原因,早上不想起床;春暖花开正是学习的大好时节,下午第一节经常有学生迟到,问其原因,中午睡觉未醒;第二、三节为什么会迟到呢?他们也会解释,上厕所来迟了。劳动任务布置下去了,十分钟就可完成的事情,一节课都完不成。面对做事拖拉习惯,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立想立行、说干就干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四个开始:人生从勤奋开始,勤奋从今天开始,今天从早晨开始,早晨从起床开始。等待招致失败,拖延必然出局;早作准备早成功,立说立干铸辉煌。[4]

5.从课堂抓起。

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课堂教学很重要。学校要把礼仪课当作一门必修课。学校首先要统筹安排,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学工处要安排上好班会课、国防教育课。利用班会课学习校纪校规,利用国防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军人作风。教务处要在第一学期安排专门的礼仪课,系统地学习礼仪知识,让学生知道礼仪;以后每个学期,根据不同专业,适当开设一些礼仪方面的讲座;在学生就业前,结合企业需求,开设“就业前一公里”课程,让学生懂得如何写求职信、如何进行面试、如何与人相处等。这样下来,学生的行为就可以自然得体礼貌大方,气质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玉 礼仪规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史艳 礼仪与形体训练[M]山东:山东人发出版社,2005.[3] 吕国荣 《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4]陈采恩.要紧处往往只有一两步[J].德育报,2009.3.23(3)

作者简介:刘玉兰(1963—),女,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国家心理健康辅导员,中学一级教师。陈采恩(1966—),男,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骨干教师、“333工程首批优秀校长”,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

联系方式:陈采恩,江苏省灌南县泰州南路1号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篇6:03版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

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周学斌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职学生的来源、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来分析中职学生就业的正确目标定位、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及中职学生就业的误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培养目标来源教学现状人才需求正确定位就业现状就业误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9年6月17日,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介绍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他说,从2005年到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就业率达95.77%。但笔者认为伴随全球的金融危机向纵深推进、面对沉淀的数百万末就业的大学生、面对还乡的农民工、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就业浪潮,中职生就业的拐点2010年就要来临,高就业率会急剧下降。现在中职生要理性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避开就业的误区,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中职学生就业的正确目标定位: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争做一线的蓝领工人,寻找脑力劳动的边缘行业、从事简单的中低技能工作,扎根中小企业、伴随企业的兴衰而成长。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生应该知道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是蓝领阶层的摇篮,是生产一线的主力,也是体力劳动的提供者。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只有同行业中级技术水平。因此,中职毕业生应该从这样的一个层次起步:在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动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在做人方面应该承认自己社会知识一无所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吸收他人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在态度方面要认识自己,承认现实,努力进取,不气馁,不言放弃,通过奋斗、拼搏用过硬的本领赢得社会经济地位,赢得他人的认可、尊重。

2、中职学生主要为应试教育的末位者、中考成绩末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或位置值者。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不过分要求中考分数。中职生的主要来源:家庭经济困难者,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者,行为习惯不良且难改者,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者,单亲或残疾家庭的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我家穷、我笨、我智商低、我是坏孩子、我没人要)、至少是不自信的心理,这种来源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太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纪律松懈,对任何事情无所畏、不自信,对老师教的课不感兴趣,执行力极低,在课堂上爱出风头、爱做小动作,内心孤独、空虚,学习难入门,甚至是不想学的现象。那么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再加上中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所需学的、所需补的课程又比较多、比较杂,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离生产企业的设备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是很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能是具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中职生毕业后只能是各行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人。

3、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实施等环节来完成。培养的学生目标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的生产一线。

(1)文化课程。中职学校文化课主要的教学遵循分类设置、分层施教的原则。分类设置指的是学校制定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广泛的文化课程标准,开发满足相关职成专业大类的文化课程结构。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的高中阶段水平为标准,基本导向是有用、管用就行。分层施教是在切实分析生源文化课素质的基础上,制定最低标准,降低难度,调整课时,贯彻使学生有进步、有提高就好的原则,废除简单的文化课统一考试,实行分层次教学,增强文化课教学的针对性,重点在于拓宽和夯实学生就业的文化基础能力。

(2)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教学是终身教育和职业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学生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的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伦理、职业法规,抽象的工作过程理论,均属于普适性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普遍性要求,是职业主体完成职业活动的基础性能力,中职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有关教学活动,实施必要的实际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具备基本的职业资格。

(3)未来性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具有终身性、变化性、发展性的特点。学生的初次就业并非终身就业,任何一个职业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容、方法、工具等均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前瞻性,站在发展的角度,关注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职业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对于职业未来的适应和把握能力。

(4)具体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使用的历史发展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中职教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对学生具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谋得并占领职业岗位。中职学校切实加强具体职业的原理性知识教学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

4、我国的就业队伍可以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个体私营业主等几个层次。对于中职生加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中在现阶段还不现实、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对于中职生做个体私营业主去创业、他们一没资金、二没经历现阶段也不现实。他们的绝大多数面向企业。对于企业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型:国有企业、外资及中外合资、合营企业、由国有企业转制成的民营企业、大量新建的中小型私有企业。这四类企业中,劳资状况是有差别的,他们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一样,劳资状况也不一样。国有企业就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例钢铁、石油等,其企业内部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外招岗位一般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职生很难进入。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是一般中职生就业的主要市场。这些企业愿意招收中职生,因为中职生能迅速上岗,不需要岗前培训。转制的民营企业一般技术含量不高,对员工的需求是中职生或未经过培训的初中文化程度学生都行。小型私有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与转制民营企业差不多。

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现状。做好两个定位(即就业形势的正确定位、就业心理的正确定位)克服一个误区。

1、就业形势的定位

中职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目标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岗位为整个职业金字塔岗位群的最底层。人数需求量最大,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最低。前几年这些岗位大学生不愿加入,伴随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普及教育,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二类大学和三类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也并非中职生独自享有。金融风暴加速产业升级、机器淘汰工人的局面越来越普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有好型社会的建设使得粗放经营的企业逐渐淘汰,高技术含量企业越来越多、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且对劳动者的需求逐年上升,导致中职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群越来越少。

2010年中职生就业将出现拐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就业岗位竞争对手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高职生,有因金融危机回家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强健体魄的农民工的双层压力,以往中职生高就业率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就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总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每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劳动力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55万人,增幅达11%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2007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0%。2008年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3)“十一五”期间年均7.5%的经济增长指标较“十五”期间的年均9.5%有所下降,如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没有较大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下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处于“买方市场”,直接威胁中职生的就业。

(4)在经历了连年的大幅扩招后,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长,2009年中职生在校规模已达850万;如今大学生

们不断降低就业期望值,也开始成了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的“竞争对手”。

过去,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就业心态普遍较高,但现在不一样了。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以前只想从事精英岗位的大学生,现在都纷纷降低自己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以求找到一份工作。过去,银行柜台、电信营业厅里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学生普遍嫌“工资低”、“不够体面”,而不愿从事这些基层的服务性岗位。但随着大学生们不断地降低自身的薪酬、岗位期望值,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愿意从事这类职位了。现在不少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也已与中职毕业生基本持平,不再象以前那样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了。这意味着中职毕业生将面临与大学生们“争饭碗”的局面。

一方面,大学生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不断降低,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从事生产制造、服务行业中的低端职位和基层岗位,今后“大学生同中职生抢饭碗”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过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操”,造成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很多企业更乐意聘用动手能力较强的中职毕业生。但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一些211的大学)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就业心态比较踏实、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面前,中职毕业生变得毫无优势可言。”

2、就业心理的定位

当今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和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中职毕业生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3、中职生就业误区

中职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它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他所需要的学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

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好多单位都愿意在从农村来的学生,就是因为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吃得苦,比城市学生勤快,比城市学生好管理,服从意识强一些。还有一点,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大部分企业最为看中的,老板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工作态度很大部分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中职生毕业后,由于自身年龄偏低,身心发展还不很成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受社会上的各种择业观念的影响,会产生一些择业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随波逐流。中职生择业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追求热门职业,盲目从众,而不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做长期的考虑,结果在求职竞争中遭遇失败。贪图轻松,害怕吃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总是希望找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岗位,不愿劳心伤神、害怕吃苦。这类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运气好找到一份工作,也极不稳定,不会持久,结果还是被淘汰。找大城市、片面强调地区观念。一些同学找工作把眼光瞄准大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特区,欠发达地区不去。

总之中职生就业的拐点在2010年或许就会出现,高就业率或许成为了历史。现在中职生只有认清自我、解剖自我、了解就业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克服就业误区,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立足中小企业、立足一线工人、扎根基层、不计报酬、吃苦在前、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 《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与能力训练》 2007年8月第一版

2.吴芝仪 《生涯教育与全人发展》2006年第一版

3.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3版

上一篇:七夕给同事朋友的祝福语下一篇:心理健康活动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