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2024-05-24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精选8篇)

篇1:《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6、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什么区别?

答: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

(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

(3)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截然不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各组织中的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

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8、工作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答:工作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效地进行工作分析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2)进行工作分析,使组织可以更合理地使用员工,避免员工使用过程中的盲目性。

(3)进行工作分析,使组织中每个人职责分明,分工明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论述题

1.试述结构化工作分析方法。

答:结构化工作分析方法包括职位分析问卷法(PAQ)、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程序和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具体来讲:

(1)职位分析问卷法(PAQ)。职位分析问卷是由麦考密克、珍纳尔和米查姆设计的。它围绕任职者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①职位分析问卷的项目。职位分析问卷由194个项目或者职位要素构成,这些项目可分为六个方面:信息输入、心理过程、工作输出、人际活动、工作情景与职务关系以及其他方面。②职位分析问卷的评分标准。PAQ给出了6个评分标准:信息使用度、耗费时间、适用性、对工作的重要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特殊计分。③职位分析问卷的优缺点。它真正的优势在于,问卷的实施者可以根据是否负有决策/沟通/社会方面的责任、是否执行熟练的技能性活动、是否伴随有相应的身体活动、是否操纵汽车/设备和是否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五个基本维度对工作进行等级划分,对于每一项工作可以分配到一个量化的分数。职位分析问卷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职位的特定工作活动进行描述,且可读性不强。

(2)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程序。它是由美国劳工部所采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核心是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按照任职者和信息、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等级划分。其基本程序为①清理出任职者在信息、人、物这三个维度上有哪些基本活动,并予以归纳总结;②根据目标职位的任职者在理论上需要哪个层次的活动,并赋予相应的分数;③这三项的分的总和就成为此项工作的等级划分的基础。

(3)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不仅仅是依据信息、人、物三方面来对工作进行分类,它还考虑以下四个因素:①在执行工作时需要得到多大程度的指导;②在执行工作时需要运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③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数字能力有多高;④执行工作时所要求的口头及语言表达如何。

2.论述绩效考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避免方法。

答:1.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下列一些问题:

(1)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

(2)晕轮效应。

(3)居中趋势。

(4)偏松或偏紧倾向。

(5)评价者的个人偏见。

(6)员工过去的绩效状况。

2.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弄清楚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避免;

其次,要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绩效评价工具,考虑到各个工具分别有其优缺点,可以考虑几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再次,要慎重挑选考核者并对考核者进行相关培训,比如要挑选正直、公正的考核者,同时要对考核者如何避免晕轮效应、居中趋势以及偏松偏紧倾向进行培训。

最后,要排除一些外部因素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比如时间约束的强度、员工流动率的高低等。

篇2:《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中央电大2008-2009学每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2009年1月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题前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划×)()1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内容上。

()2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考虑人的情感。

()3泰罗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4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而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5职务与职位并非一一对应,一个职位可能不只一个职务。

()6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已不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唯一重要因素,员工的态度、观念对企业生产力及企业效益的影响日益加强。

()7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

()8结构工资就是由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组合而成的一种岗位工资。

()9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只是一项特殊规定,它不属于劳动保护的范畴。()10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力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A 自然资源B 人力资源C 矿产资源D 物质资源

2让被试根据一个或一组图形或文字材料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测评方法被称为()

A 联想技术B 构成技术C 表现技术D 个案分析技术

3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

A获得成本B 开发成本C 使用成本D 保障成本

4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A 企业人B 环境C 文化D 产品

5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

A 设备定员法B 效率定员法C 职责定员法D 利益定员法

6在培训中,先由教师综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然后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的培训方式,是()。

A 讲授法B研讨法C角色扮演法D 案例分析法

7考评对象的基本单位是(A)

A考评要素B 考评标志C 考评标度D 考评标准

8劳动者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现金补偿。这是哪种社会保险制度?()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 失业保险D工伤保险

9劳动合同一般都有试用期限。按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A4个月B6个月C8个月D10个月

10服装厂规定缝纫车间工人每天加工完成30件衬衫,即30件/工日。这是哪种常见的定额形式?()

A时间定额B产量定额头C服务定额D看管定额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3人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正确的认识是:()

A 以人为核心B 视人为中心C 以事为中心D 视人为物E 视人为成本

2人员分析的目的是分析人员配匹的合理性,需要分析的问题有:()

A 谁做?B 为何由此人做?C 可否让其他人做?D 应当由谁来做?E 应当在何处做?影响企事业组织招聘的内部因素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A 空缺的职位的性质B企事业组织的性质C 企事业组织的形象D 人口和劳动力E 劳动力市场条件

4按考评标志可把员工考评的类型划分哪些种类?()

A 常模参照性考评B 效标参照性考评C 无标准的内容考评D 绩效考评 E 非绩效考评 5岗位工资制在实施中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A 基础工资制B单一型岗位工资制C 技能工资制D衔接可变型岗位工资制E岗位工资制F重合可变型岗位工资制G.社会保险权H 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

四、案例选择题(每上小问3分,共15分。根据每个案例所讲述的内容,对题后所列的每道选择题,按题中具体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前景内燃机公司的激励问题

前景内燃机公司最高层主管人员长期忧虑的一个问题是:生产车间的工人对他们的工作缺乏兴趣。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不得不由检验科来保证。对于那些在最后检验中不合格的产品,公司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一个特别的车间内设置一个由技术高的工匠组成的班组,安排在生产线的最后,由他们来解决质量问题。由于这种方法费用高,而且发现的质量问题大多是装配时不小心等可以实现预防的差错造成的。因此,公司中很多人对于使用这种事后处理方法感觉不满意。当然,也有的差错是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

在公司总裁的催促下,分公司总经理召集他的主要部门主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生产经理刘伟断言,这些问题是工程设计方面的事情。他认为,只要工程设计上仔细地设计部件和整体结构,许多质量问题就不会出现。他又责怪人事部门没有更好地挑选工人,并且没有让员工的使用部门参与到选拔工作中来。他特别指出装配工人的流动率每月高达5%以上,且星期一的矿工率经常达到20%。他的见解是:用这样的劳动力,没有一个生产部门能够有效的动作。

总工程师王选认为,部件和整体结构都设计都很好。如果标准要求再严格一点儿,生产就会非常困难和费时,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

人事经理刘彦从多方面来说明人事问题。首先,她指出,由于本公司有强有力的工会,她的部门对公司雇佣和留用工人有很少或根本没有控制权。其次,她观察到车间的工作是单调和非常辛苦的。所以公司不应该期望工人对于这种工作除了领取工资外还会有什么兴趣。但是刘彦说,她相信公司可以想办法提高工人的兴趣。如果工人承担的工作范围能够扩大的话,必然会出现高质量的工作以及较低的缺勤率和流动率。当问她的建议是什么时,她向公司推荐做两件事:一是要是工人掌握集中操作技能,而不是只是作一项简单的工作。二是工

人每星期轮流换班,从生产线的一个位置换到另一个位置上,这样可以为工人提供新的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些建议被采用并付诸实行。使每个人觉得意外的是:工人对新计划表示极大的不满。一个星期后,装配线关闭罢工。工人们声称,新计划只是一种管理上的诡计:使他们要做比以前更多的工作,并且训练他们去替代其他工人而不增加任何工资。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

1针对企业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企业的高层领导专门开会讨论解决方案,在会议上大家见解不一致,典型的看法有以下四种。你认为哪个看法更可取?()

A 由于一些质量问题是设计原因造成的,应该着眼于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B 为了让工人负起责任来,应该制定详细的工作规范,要求他们严格执行。

C 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由检验员进行检验,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D 根本原因是工人缺乏兴趣和责任感,因此应该首先从提高工人的责任心和归属感人手 2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事经理刘彦试图通过改变工作的方式和扩大工作范围来提高工人的兴趣。依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这种方式属于一种什么因素?()

A 保健因素B 激励因素C 改变工作方式是保健因素,扩大工作范围是激励因素D 信息不足以做出判断

3双因素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A 马斯洛B 阿得佛C 赫兹伯格D 麦克里兰

4工人对新计划表示极大的不满,这是什么因素?()

A 保健因素B 激励因素C二者均有D 二者均无

5人事经理刘彦的建议和改进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A 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范围的扩大并没有改变工作本身枯燥味的现实B 事先没有和工人进行充分的沟通

C 事先没有做充分的宣传D 其他部门的管理者没有予以配合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有哪些?人力资源投资的范围有哪几个方面?

3选择职业生涯的途径。

六、案例分析题(15分,请按要求运用所学理论联系案例中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案例:夏教授的建议

当夏教授到京泰钢管公司参观访问时,接待并陪同他访问的年轻人孙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晋是该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助理,主要负责工作分析。公司专门指派了一位工业工程师到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孙晋进行工作设计。夏教授也曾被人力资源经理聘来研究该公司的工作分析体系,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他曾在人力资源办公室与孙晋一起浏览了工作说明书的所有文件,产发现这些说明总体上是完整的,而且与所完成的工作是直接相关的。

参观访问的第一站就是焊接分厂张岩副厂长的办公室。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位于厂房一楼,四周都装了玻璃窗。当孙晋走近时,张岩正站在办公室外。“您好,孙助理”,他说。“您好,张厂长,”孙晋说,“这是夏教授。我们能看一看您的工作说明书并跟您聊一会儿吗?”“当然”,张岩说着打开了门,“进来吧,请坐。我就把它们拿来。”从他们坐的地方恰好能看到工作现场的工人。在他们查阅每项工作说明书时,都有可能观察到工人实际中的工作。张岩很熟悉每项工作。“|这儿的工作说明是怎样与业绩评价相联系的?”

夏教授问道。“是这样,”张岩答道,“我只是根据工作说明书中规定的项目来评估员工业绩,而这些项目是由具体的工作分析来决定的。用这些项目来评价业绩能使我在工作发生变化、以前的说明不再能够准确反映现有工作情况时,及时修改工作说明。孙助理已经为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制定了培训计划,所以我们都了解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和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我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

孙晋和夏教授继续参观了工厂的其他几个生产区,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孙晋似乎与每个分厂厂长、车间主任以及他们拜访的三位总厂领导的关系都很好。当他们回到办公室时,夏教授正考虑着他将向厂长提出什么建议。

问题:1 景泰公司工作分析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夏教授应向厂长提交一份什么样的报告?试述工业工程师与人力资源经理助理在工作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关系.个人整理,答案仅供参考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正确给1分,漏判或错判均不得分)

1×2×3×4 √5 ×6√7√8 ×9 ×10 √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5分,共15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 B 2B3B4 D5C6B7A8D9 B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3分,共15分,不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AB2ABCD3ABC4ABC5BDF

四、案例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3分;不选、错选均不得分)D 2B3 C4A5 B

五、简答题(每小题答全要点者得10分,共30分;未答或漏答要点者,由评卷人依每个要点在该题中的得分比例来扣分)

1答:管理功能,在这里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组织管理与发展的基本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社会稳定功能;(4)其他功能。

2答:组织用于人力资源投资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招聘投资。(2)员工培训投资。(3)劳动力配置投资。(4)经济技术信息系统投资。(5)医疗保健投资。(6)员工福利及社会保障投资。

3答:选择职业生涯的途径,即一个人走上职业岗位的具体道路,它是实现职业选择的渠道。在不同的文明程度与不同的管理体制的社会中,生涯选择途径也有所不同。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六种途径,即:(1)自然继承型;(2)劳动市场就业型;(3)亲友介绍型;(4)社会分配型;(5)个人谋业型;(6)社会选择型

六、案例分析题(15分,要求引用理论准确,逻辑清晰,并注意将理论联系案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自圆其说;评卷者可参考标准答案,酌情给分。)

1答:该公司的工作分析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工作说明书的所有文件总体上是完整的,而且与所完成的工作是直接相关的。

工作说明书与业绩评价直接联系。根据工作说明书中规定的项目来评估员工业绩,而这些项目是由具体的工作分析来决定的。用这些项目来评价业绩能使管理者在工作发生变化、以前的说明不再能够准确反映现有工作情况时,及时修改工作说明。

为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制定了培训计划,每个员工都了解了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和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

夏教授应向厂长提交的考察报告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作助理的工作给予肯定,对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别是工作分析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

篇3:《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一、开发策略

1.编印考纲,给学生一把标尺

学生原创试题,是对其综合能力的考查,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而,学生对教材、知识框架及考点难易程度等内容的把握相对较差,原创试题过程中可能出现范围较大、内容较多的问题,很容易进入试题命制的误区。如何让学生理顺命题方向,准确界定考点内容,就成为试题命制的首要问题。考纲是试题命制的参考依据和出发点,无论何种试题的命制,都要基于考纲,学生原创试题过程中最好的规范亦是考纲。通过编印相关考纲,配之以适当解读,有效帮助学生理顺命题方向,实现其对考点内容的准确界定,形成行之有效的考量标尺。例如,笔者将“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专题的考纲整理后,配合相应解读发给学生(表1),不但有效避免了学生原创试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为他们明晰考点、选取素材及把握侧重点等指明方向。

2.典例示范,给学生一些引导

分析近几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会发现,每道试题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目标、情境材料及设问。学生原创试题也应包含上述要素。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还处于肤浅水平,对试题生成的框架体系还不了解,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示范与引导。高考试题代表着试题命制的最高水平,具备完善的试题要素,是最佳参考范例。如笔者节选2011年浙江省理综考试第5题作为典型范例,从试题的考纲范围、素材来源、命题思路及命题陷阱等方面给学生详细讲解(表2,见下页),引导学生探寻试题命制的突破口,掌握试题命制的主要策略,最终明晰一道试题的生成过程。

3.小组赛题,给学生一种实践

试题命制的目的是要获得被试者的应答,若没有被试者,再好的试题也不会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欲望。小组赛题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方式,组内不同层次学生合理搭配,以优带弱,赛题互助;组间学习水平平衡,加强竞争,赛题选优。赛题时以试题的创新性、严谨性、合理性、陷阱设置等为评价标准。每位同学在赛题过程中都为别人的被试者,在小组探究与互评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增强自身命制试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促成考与被考的双赢。

4.集合成卷,给学生一份认同

学生原创试题是对其所学知识的提炼与总结,充满了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教师应将这些试题集合成卷;标明试题命制者的姓名、班级、创新点等,给予学生一份认同,给予自己一份感知。将集合成卷的试题留作新年级的考试用题,生成循环利用的试题资源,这对于试题原创者来讲就是最大的认同,也能以此激发新年级学生对试题原创的积极性,促成自主创新与审视对比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从学生命制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明确自己需加强之处。如笔者所教授的2012级学生在原创试题的时候,选取了浙科版教材《稳态与环境》P32-P33页脊蛙反射习题作为试题命制材料(此内容正是2014年浙江省理综试卷第33题的原型),而这部份知识却是笔者教学过程中较少提及的内容,由此需要笔者加强对脊蛙反射机理、实验过程及操作要点的整体讲述,以开阔学生思维。

二、开发意义

1.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首先,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法理解、记忆知识。教师将学生原创的试题开发为课程资源,不仅是鼓励,更是对其创新能力的肯定,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班级中人人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学生为了出一份考住同学的试题,要先考住自己,这就要求他们全面复习、深入思考,他们会发现自己平时常忽略的诸多细节,对习题中的知识切入点、陷阱布置等内容了解得更透彻,洞察、探究及分析等能力在无形中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高强度、大容量、快进度的要求,往往使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变成乏味的重复,失去对学情的有效把控。学生原创试题,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控学情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原创试题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与已熟知的知识点,有效把握学情,做到合理取舍,提升教学效率。

3.利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

千篇一律的复习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虽有较大投入,但产出甚微。从学生的原创试题中,教师可以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及学生所需,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难易程度及知识侧重点等,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师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赶进度、拼速度,而是与学生达成思维上的默契,去粗留精,实现教学质的飞跃与提升。

三、开发反思

1.建立数据分析,将考点去伪存真

考点过多、繁杂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理解相对透彻的考点又会占用宝贵时间而成效不大。教师应将学生感觉困难、未能理解的知识取出,有针对性地练习提升。可以建立不同考试的数据库,根据学生的正答率筛选命题考点,将考点去伪存真,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投入。一般而言,对正答率低于70%的试题或是选项,应认真分析,通过易错、易混淆内容的辨析,精选考点,然后由学生分组命制试题,从根本上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

2.实行多元评价,对学生赏识激励

学生原创试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性尝试,不见得每位同学都能有完美的呈现,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将以试题优劣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赏识与激励。例如,可以将学生原创试题的过程设计为作业,以作业形式评价学生,通过转换布置作业的方式、方法,给学生增加一些调味剂,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1]。也可在试题的创新性、命题态度、参与程度、书写情况、答题情况及试题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以往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误区,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的升华。

参考文献

篇4:《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关键词 试题讲评 错误资源 隐形功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64-02

在当前的试卷评讲课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机械地采用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就题论题、面面俱到的问题,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对了多少、错了多少;或是自己的得分,是似懂非懂、爱听不听,整堂课收效甚微。怎样让试卷讲评如同上新课一样的精彩、有效呢?

一、下足课前功——粗细结合,充分准备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堂好的讲评课,首先应该是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以期使学生处于爱学数学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不求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找到错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适当进行归类评析。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试卷讲评,首先要做足课前功。

(一)整理数据

为了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我在批改好学生试卷之后,对学生错题的失分情况进行了统计。(检测失分情况见下表)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答案、访谈等方式发现考试暴露出的重点问题。(以下都以“整理与复习(一)”为例。)

(二)分析错题

分析即教师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明确学生在各个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和劣势。比较是为了充分利用试卷的检测功能,发现教学中的进步和薄弱环节,发现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比较可以是同类班级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本次考试与近几次考试情况的纵向比较;可以将同一试卷中不同题型、不同板块的得分情况作比较分析;还可以从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对比分析中,找出优等生之所以优秀,后进生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三)寻求突破点

数据统计及分析比较的根本目的,在于站在命题思想和解题策略的高度,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发现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并确定讲评的知识重点和板块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知识的讲评,一般要达到以下目的:(1)认知试卷。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试卷的整体结构、基础题型以及测试要达成的目标和已达成的目标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2)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各种错误的同时,对错误率高达50%以上的试题要重锤敲打,重点讲透,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3)方法指导。教师对每一道题涉及的知识考点应有一个基本方法的归纳。

为此,我通过分析以上易错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了本次试卷讲评的3个教学突破点:第一,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比较。第二,确定方向的时候如何确定观察点,找准正确的方向。第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运用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确定位置,同时加强混合运算的练习。因为通过对学生试卷中错题的失分情况统计,我发现了学生对确定方向的内容掌握得不够理想,在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如果给定一个观察点,学生能够确定正确的方向,由此找到了一个教学契机。

将本节课教学流程主要分成“帮助学生如何找到观察点”和“帮助学生熟练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路”情境,让学生在帮忙中思考、判断中反思、反思中总结。第二部分通过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的转化,转化后的观察、观察后的比较、比较后的总结,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解决一步问题和两步问题。在教学中,结合试卷中的典型错题,让学生互相提醒,找出避免错误的好方法。

二、关键在课中——解剖病题,对症下药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突破“如何帮助学生确定观察点”这个教学难点,我在生活中找到了“问路”这个情境,重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一)重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再现1】

出示情境图,创设“问路”情境。

师:这天,淘气想去邮局,可是他不知道邮局在哪,走着走着,看到了机灵狗,他就向机灵狗问路:你知道邮局在哪吗?机灵狗回答:邮局在商场的东南面。淘气继续走,刚好碰到笑笑从图书馆走出来,他又问:你知道邮局在哪吗?

笑笑回答:邮局在图书馆的东面。最后,淘气根据他们的回答找到了邮局。

板书:邮局在商场的东南面。

邮局在图书馆的东面。

引导学生思考:淘气问的都是邮局的位置,为什么笑笑不说邮局在商场的东南面呢?

师总结:看来站在哪里很重要,第一句话是机灵狗站在商场找邮局,而第二句话是笑笑站在图书馆找邮局。

(二)延续“问路”情境,寻找“观察点”

【情景再现2】

出示3句话,学生判断

(1)少年宫在电影院的西南面。

介绍:这是淘气在问一位叔叔时得到的回答。

请你判断淘气站在哪里问路?淘气要到哪里去?

(2)羽毛球馆在篮球馆的东北面。

介绍:这是淘气在问一位阿姨时得到的回答。

请你判断淘气站在哪里问路?淘气要到哪里去?

(3)市政府的南面是市民广场。

介绍:这是淘气在问一位老爷爷时得到的回答。

请你判断淘气站在哪里问路?要去哪里?(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淘气,全班学生扮演老爷爷)

总结:我们要站对位置,知道了站在哪里,然后找到去哪里(板书:找哪里),我们就能确定方向了。这些生活中确定方向的经验,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也会用到。

(三)呈现学生错例,引导学生反思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长期以来,对待学生学习上错误,我们往往采用被动的措施,不能防范于未然。普遍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的理念和策略。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数学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

三、课后抓落实——二度开发,减负增效

曾作过关于试卷讲评之后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当问到试卷讲评结束了,你试卷中的错题都解决了吗?很多孩子是这样回答:大概有80%左右能明白,还有20%的没听明白,因为老师都是针对这题来讲的,至于来龙去脉很少涉及。还有的现在听明白了,过两天有忘了,主要是老师讲完了就没再继续练习了……可见,试卷讲评完还要做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进行二度开发,强化课后落实,实现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统计错题 建立题库

由于课堂讲评时,更多的关注了聚焦点,突出重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共性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关注较少,容易忽略。为此,针对差异让每位学生将错题抄在“纠错本”。然后按照“错题——错误原因——正确的思路和答案——方法与规律归纳——我能行”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二)建立题卡 针对辅导

通过试卷评讲如果学生还有需交流的问题,可通过“问题卡”进行反馈交流,课后教师个别辅导,也可请同学(家长)来解决。

(三)结合实践 培养能力

合作先绘制出你家周边建筑物的方向图,然后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篇5:人力资源管理试题答案

5、B、总需求不足、劳动规章、36小时、个人消费、6-10社会因素、合理分工、公正公平、能增加决策、城市职业教育、11—15激励不一定达到目的、岗位分析、人力规划、经力要求、岗位员工知识化16—20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和手段发生变化更、定员内部环境包括市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商品生产者ACB21-25DDBDD26-30BBACB31—35DABCA36—40 DBBAA41-45BCDAC46-50ABDAB51-55CCAAA56-60BDADA61BCE62BC63ABE64AD65A

BC66ACE67ACDE68ABCE69BDE70全71ACDE72全73DE74ABCE75全

76BCD77ABD78ACDE79ACDE80ABE81CDE82ABCE83全

84ACD85ACDE86ACD87BDE88ABC89BCE90BD91ABCE92全

93ABCD94BCD95ABE96AE97ACD98ABCE99全100ACE

准备阶段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范围、对象方法。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

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

(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

(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明确规定调查的期限;明确调查的日期、时间

3、为了搞好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使员工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单元和环节,认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讨论小组引入一间只有一桌数椅的空房间中,不指定谁当主持讨论的组长,只发给一个简短案例,即介绍一种管理情境,其中隐含着一个或数个等决策和处理的问题,以引导小组展开讨论。一般用圆桌,测评者不干预最后测评过程,给每一个参试者评分,根据每人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作用,观察者按既定予认评分。这些维度面常是主动性,宣传鼓励与说服力,口头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信、创新能力,心理随能力等,应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和能力是通过被测评者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如主动发起者、指挥者、鼓动者、协调者等)的行为来表现的。

三、1、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

2、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意志)

3、集体合同规范的调整

4、民主管理制度(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的调整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调整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调整

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调整

四、外募方式

1、带来新思想新方法

以外部招募来的员工对现有组织文化有一种崭新的、大胆的视角,而较少有感情依恋,通过从外部招募优秀的技术人才和专家管理,就可以在无形中给组织原有员工施加压力,激发斗志,从而产生“鲶鱼效应”。

2、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外募招募人员,来源泉广,选择余地大,尤其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节省内部培训费用。

3、树立形象作用,外部招募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组织可以借此在其员工、客户和其他外

界人士中树立良好的新形象。

篇6:人力资源管理三级试题

人力资源管理三级试题

1、以下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必须与企业集体合同的精神一致

B、保持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C、与集体合同具体条款不一致时,修改集体合同

D、必须在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进行

答案:C

解析:在规划制度时,当遇到与集体合同具体条款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与工会协商来解决,取得工会的谅解和支持是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必须和必要的。

2、( )是新经济环境下组织发现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A、稳定和创新

B、冒险和创新

C、冒险和进取

D、稳定与改革

答案:B

解析:而冒险和创新则是新经济环境下组织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3、可能在组织中形成裙带关系的员工招募方法是( )。

A、校园招聘

B、借助中介

C、猎头公司

D、熟人推荐

答案:D

解析:熟人推荐的招聘方式,其长处是对候选人的了解比较准确;候选人一旦被录用,顾及介绍人的关系,工作也会更加努力;招募成本也很低。问题在于可能在组织中形成裙带关系,不利于公司各种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的落实。

4、“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的意思是说……”这属于( )。

A、开放式提问

B、封闭式提问

C、重复式提问

D、清单式提问

答案:C

解析:重复式提问让应聘者知道面试考官接收到了应聘者的信息,检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如“你是说”“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说的意思是……”等。

5、( )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

A、引导式提问

B、举例式提问

C、交叉式提问

D、假设式提问

答案:B

解析:举例式提问。这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

6、PDCA循环法作为一种计划管理的方式,包括①执行,②处理,③检查,④计划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按照( )顺序循环进行。

A、④①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

7、建立合理有效的( )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A、计划体系

B、决策体系

C、目标体系

D、营销体系

答案:C

解析: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8、( )是指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A、引申

B、总结

C、归因

D、归纳

答案:C

解析:所谓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9、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原则不包括( )。

A、分配公平

B、程序公平

C、互动公平

D、法律公平

答案:D

解析: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包括:1.分配公平;2.程序公平;3.互动公平

10、( )是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A、费德勒权变模型

B、参与模型

C、路径-目标理论

D、情境领导理论

答案:B

解析:弗罗姆和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他们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11、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

A、降低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E、调节节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BC

解析: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1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

A、调整贴现率

B、调整税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调整政府转移支付

E、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ACE

解析: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3、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 )。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E、劳动合同关系

答案:AD

解析: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1.劳动法律行为。 2.劳动法律事件。

14、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包括( )。

A、顾客力量分析

B、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C、供应商力量分析

D、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E、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答案:ABCDE

解析: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包括: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4.顾客力量的分析;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15、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包括( )。

A、科学决策程序化

B、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C、为控制提供标准

D、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E、决策方法科学化

答案:BCD

解析:现代企业计划职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3.为控制提供标准。

16、以下属于一般只是和能力的是( )。

A、智商

B、记忆能力

C、理解速度

D、数字才能

E、财务会计知识

答案:ABCD

解析:一般知识和能力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智商、语言理解能力、数字才能、推理能力、理解速度和记忆能力等。

17、面试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聘者的( )。

A、社会背景

B、专业能力

C、反应能力

D、心理素质

E、身体能力

答案:AC

解析:总之,通过直接的接触,面试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聘者的社会背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个人修养、逻辑思维能力等

18、最常用的情境模拟方法有( )。

A、决策模拟竞赛法

B、角色扮演

C、公文处理模拟法

D、案例分析

E、无领导小组讨论

答案:CE

解析:情境模拟测试的方法有很多,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即席发言、案例分析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情境模拟方法主要有两种:)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19、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情境模拟测试可分为( )。

A、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B、组织能力测试

C、心理运动机能测试

D、学历水平测试

E、事务处理能力测试

答案:ABE

解析:根据情境模拟测试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组织能力测试、事务处理能力测试等

20、常用的效度评估类型包括( )。

A、预测效度

B、稳定效度

C、内容效度

D、等值效度

E、同侧效度

答案:ACE

篇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试题

姓名单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人力资源

2.工作分析

3.绩效考核

4.薪酬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管理者自己”。这句话表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什么?()

A.资源B.成本C.工具D.物体

2.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这是针对谁来说的?()

A.对企业决策层B.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C.对一般管理者D.对一个普通员工

3.“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符合下面哪种思想假设?()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卓越人社

C.“自我实现的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4.主张集体奖,而不主张个人奖。这属于哪种人性观?()

A.“经济人”人性观B.“社会人”人性观

C.“自我实现的人”人性观D.“复杂人”人性观

5.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

()

A.动力机制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D.环境影响机制

6.推孟教授提出正确计算旧的公式是()。

A. 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X100

B. IQ=(实际年龄/心理年龄)X100

C IQ=(心理年龄X实际年龄)X100

D.IQ=(实际年龄一心理年龄)X1000

7.检验测量结果稳定性和—致性程度的指标被称为()

A.信度B.效度C.误差D.常模www

8.让秘书起草一份文件这是一种()。

A.任务B.职位

C.职务D.职业-

9.企业在招募、选择、录用和安置员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称为()

A.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B.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C.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D.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10.通过人员分析,确定人员标准。这是招聘选拔工作的哪一阶段?()

A:准备阶段B.实施阶段!

C.选择阶段D.检验效度阶段

三、填空题(每格1分,共10分)

1.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

2.3.、、4.、工作轮换。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2. 员工离开企业的五大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要进行员工的培训?

4.影响薪酬制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 绩效考核方法有哪些类型?

6、请你画出你单位所在的组织机构图。

篇8:《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一、“圆圈”的运用和效果分析

在八下一次综合测验中,其中一道高频错题如下:

I’ll do everything I can ________ you out.

A.helpingB.help

C.helpedD.to help

在批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选择B选项的学生在试题中将“can”作为关键信息,并习惯性地画了一个圆圈,如同一架高清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了他们的解题过程:看见“can”,那么后面应跟动词原形,接着毫不犹豫地跳入“陷阱”。这道错题又一次让笔者发出一声叹息——还是没有学会从完整的句义来审题!又一次暴露了教学的顽疾——反复操练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的语境中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注重高频错题纠正的教学习惯促使下,又因为圆圈“异曲同工”而影响深刻,引发了笔者在试卷讲评课中尝试运用这个圆圈的教学灵感。教学片断大致如下:

T:一边口头表达问题,一边在PPT上呈现问题:“What leads you to the pitfall?(是什么让你跳入‘陷阱’?) What makes you happen to hold the same view? ( 什么叫彼此“不谋而合”?) Let’s see(请看……)”

学生纳闷地喊道:“是什么啊?”“老师又‘卖关子’了!”很多学生抬头看PPT,教学时机已经相对成熟。

T:开始呈现试卷原件: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B选项是错的,宁静的课堂出现了微妙变化,部分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这好像就是在说我啊!”“考试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T:用教鞭指向PPT中“‘can’到B选项”的箭头,同时提问S1:“‘can’+动词原形,所以选B,你和他‘不谋而合’吗?”

S1:尴尬地回答:“是的……”。

T:can+动词原形,结果所选的答案是错的,这是为什么?

S1: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其实很多学生都是如此)

T: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有些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似乎醒悟了,其中S2捶胸顿足:“哎,失误一枪!”

T:(向S2提问):失误在哪里?

S2: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表达。

学生又开始窃窃私语……此时,做题正确的S3洋洋得意,跃跃欲试。

T:(笑着提问S3)你和他‘不谋而合’吗?

S3:NO! (得意之神,无以言表)

T:Why?

S3:I can修饰的是everything……(振振有词,说到点子了)

T:How do you know?

S3:我是从句意上来理解的啊!

T:伸出大拇指,对其他学生说:“他是怎么说的啊?”学生大声回答:“从句意上来理解!”

T:“我们一起再来看这个句子吧!”接着在PPT中呈现下列图片:

三条横线依次出示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笔者就注意读懂句子后再圈定关键词进行了小结。

上述教学自诩为“得意之作”,这是因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主体地位得到了切实体现。其原因是,这个圆圈为很多学生亲笔所画,将这一“亲身经历”呈现在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我就是这么想的”,“这好像就是在说我啊?”就试卷讲评课的课堂气氛而言,“圆圈”对学生的“刺激”效果肯定超过教师“请仔细看这道题目”的语言提醒。“这好像就是在说我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为他“私人定制”,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部分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自觉地、积极地去关注题目,思考“哪个答案”、“为什么错了”,求知欲与思维意识得到唤醒。同时,做题正确的学生中有人表现出“洋洋得意”之神,这启发我们,呈现本班学生的错题(不能出现名字),有时候也有利于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二、“圆圈”背后的浅显思考

开展及时性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笔者尝试了上述教学后,对挖掘教学资源中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浅显的思考。

1.挖掘学生资源的意义。《标准》中指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认识挖掘学生资源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其基本内容如下图所示: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这就启发我们,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是一种最为高效的学习方法。为此,必须要积极开发学生资源。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个性,包括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要善于开发这些差异性资源,相互弥补,有机整合。例如,试卷讲评课中,很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无所事事”,收获不大。上述教学中,在圆圈的媒介作用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再由他们来“说题”,通过生生互动的途径,这部分学生资源就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运用。再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或对话练习中,根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多让女学生来担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男生“听话”的程度甚至超过教师。又如,把学生的作业、听课笔记、背诵单词的习惯、课外辅导书的使用等搭建平台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之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课堂教学中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学生问学生”、“学生帮学生”的方法。例如,在九上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被动语态的教学中,先由笔者做好范例:

T:What’s this?

S:It’s a light bulb.

T:When was it invented?

S:It was invented in 1900.

T:Who was it invented by?

S:It was invented by Thomas Edison .

再变换问题情景,谈论paper,然后由学生出题,并由他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

S1:What’s this ?

S2:It’s a piece of paper.

S1:When was it invented ?

S2:It was invented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S1:Who was it invented by ?

S2:It was invented by Cai Lun.

这种语言操练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示范、学生‘大合唱’”传统教学方法。

(2)及时性地调整、改进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回应包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课程资源。就以新课教学而言,学生的情绪状态积极高涨还是低落倦怠,表情疑容满面、抓耳挠腮还是津津有味、喜形于色,注意力分散还是集中,这些都是反映教学的“镜子”。重视这些信息的采集,可以从中知教学之得失,也是体现“关注学生”理念的需要,更是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访学情,这样才能发现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例如,在九上Unit 8一课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区别sleep,asleep,sleepy的不同含义时,恰好发现有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打瞌睡,于是就顺势向学生提问:Look! What is he doing ? 学生大笑后回答:He is sleeping.打瞌睡的学生也醒来了,笔者继续:Yes.He is sleeping,He felt sleepy just now.But now he is waking up.So he does not fall asleep.接着问: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这三个词的区别。如此一来,既把学生从瞌睡状态中拉了回来,又水到渠成地回到了原有的教学内容。再以学生各类练习中的典型错题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是教学的财富,学生会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增进体验。”据此开展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上述试卷讲评课中,学生对“can”所画的圆圈突出反映了教和学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定势以及不能从完整的句义来确定信息。据此“下猛药”就是“打蛇要打七寸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也是试卷(或作业)讲评课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需要,以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低效教学。

(3)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英语课程资源丰富。《标准》中指出:“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但是,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不足之处。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相比,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都不能“包治百病”。《标准》中指出:“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代替师生课堂上真实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反之,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优点和长处。学生资源的优点之一就是“鲜活度”高,“刺激”效果强,而且很多时候能使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语言交际意义大。例如,在七下Unit6I’m watching TV.现在进行时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喜欢运用PPT中的图片进行语言训练。笔者认为,这实在是多此一举,最佳的方法是“做中学”:指派学生现场表演,让其他学生看着他的表演进行语言操练。其理由就在于“身临其境”才是真正的“现在进行时”,语言交际意义胜过一切“虚拟情景”,课堂的活力也由此焕发。同时,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告诉我们,再好的资源,一旦高频率地重复运用,对学生的刺激程度会大大降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任何教学资源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情因素,并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才有可能成为金子。

总之,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拓宽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使丰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学策略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从而成为焕发课堂教学活力的锐利武器。

2.充分挖掘学生资源的若干策略。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从教十多年来,一直在批阅试卷、作业,经常看到学生在题目中画上圆圈。这再次启发笔者,“好资源”就在身边,却总是擦肩而过。

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原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而形成的质疑、困惑以及心智的撞击;来自学生方面所传递的信息。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说明一些基础性、操作性强的学生资源。

(1)运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亲身经历是重要的资源之一,很多时候这就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既容易叩开学生的情感闸门,也是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上述“圆圈”正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解读,尽可能地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生关联。例如,在九上Unit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落实“用used to谈论过去的情况”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要求学生对着自己的童年照和现在的照片进行语言训练,然后在让他们说一说其中的心理体验。有学生说:“I used to be shy,but now I’m outgoing,I have lots of friends.”又有学生说:“Now I often help my parents with the housework,I’m growing up.”还有学生说:“I used to be happy.But I’m busier than I used to,because I have more homework to do now.”……教学内容由此变得有血有肉,情感策略与知识教学实现了统一。反之,如果采用一些明星照片,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在挖掘学生的亲身经历时,要特别重视班级活动的素材,因为它妙在能面向全体学生,又是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因而课堂的磁场效应更明显。

(2)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英语学习特别重视情感策略的运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应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例如,笔者为了给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搭建舞台,在早自学、新课学习中进行领读;每逢试卷、作业讲评课中,经常将范文或范句呈现在PPT中,并显示学生的名字,习惯性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遍,并要求摘抄范句等,这样也能使大部分的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成功经验。在九上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一课中,为了操练“be made in +产地”,笔者课前让学生中的“汽车迷”去收集了一组世界名车图片:

在课堂教学中,让这位学生到讲台上做“小老师”:“This is Lamborghini / Porsche /Cadillac∕Land Rover.It is made in Italy / Germany / America / England.”其他学生跟读。再如,在八下Unit8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一课中,笔者指导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课前去学唱一首美国乡村音乐。在该节课导入环节中,一学生当场演唱了加恩·布鲁克斯的代表作品The Dance。从现场来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甚是“给力”。反之,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其效果一定稍逊不少。

(3)妙用课堂中的生成和意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性资源的妙用是挖掘学生资源的最高境界。现行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社会焦点话题,由于贴近学生,容易打开话闸子,他们会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和教师、教材的观点发生冲突。例如在九上Unit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教学中,针对能否在学校里穿自己喜爱的衣服这一话题时,学生七嘴八舌,“难看”的校服引来一片吐槽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预设再严谨,也难免会出现“意外”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也是很好的教学契机,例如,在七下有关颜色这课时,一教师在针对“apple,banana”等进行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从窗外飞来的一只蝴蝶,该教师利用这位“不速之客”,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butter+ fly = butterfly和gray,pink,purple,colorful等多种颜色名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的精彩就在意外发生,以下且看“老师,我不是故意为难你”的案例(摘自http://www.scjks.net,略有删减):

在七下问路与指路一单元时,教师和学生们做了一个教学游戏:老师发令后同学们重复口令的同时做动作,如向左转turn left,向右转turn right,要求凡是做错的同学就得出列。经过几个回合,有5个同学“违规”出列。教师满意地说:“congratulations,sit down,please!”。4位同学都高兴地回位坐下。然而,一“违规”的同学却根本没有回座位的意向。此时,该教师很平静地、带着微笑地看着他,并对全班同学说:“please look back,Liu ankang is very interesting,He is sitting on the floor,Let’s welcome him to his seat!”。该同学这才站起来走回了座位。可刚坐下便举起了手,教师问:“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他说:“张老师,我申明一下:我不是故意为难你的,因为我们是在做游戏,要守规则,你说请坐下我只能坐下,否则就违规了”。教师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点头说:“Good! Very good! You know the rules and you are honest,you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friends,and you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这时他才口服心服满载成就感的样子坐下去了。

目前,在对待学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个问题上,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不顾学生的反应,从而失去了课堂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的最佳时机。例如,在一节观摩课中,教学在操练“What do you like?”这一句型时,让学生相互谈论各自的喜好。有学生回答:“I like eating frogs.”另一学生立马效仿:“I like eating monkey brain.”遗憾的是,老师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只是按部就班继续授课,从而错失了很好的德育契机。另外,一些教师总是追去“风平浪静”的课堂,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意外时,可谓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其实,只要教师重视起来,都可以成为好资源。

学生资源属于丰富的、能再生的“绿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是学生的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还是学生的意外和错误,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难以复制性的特征,通常看不见、摸不着,一不小心就会溜走。只有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才有可能开发学生资源这座“金矿”。

3.要用足、用好学生资源。“玉不琢,不成器”。教学资源也是如此,需要精密加工,用足、用好,否则直接影响资源的利用价值,甚至“凤凰”变“乌鸡”。例如,在对待学生的典型错题上,常规的做法是扮演“独角戏”,就题讲题,滔滔不绝,大部分学生低头看着自己的试卷,机械地书写正确答案。表面上看,学生在试卷上的笔记“花花绿绿”,由于缺少思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囫囵吞枣,所以很难突破“错了,再做,继续错”的魔咒。上述试卷讲评课中,之所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这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中的充分运用是分开不的。

(1)改变呈现方式。将错题呈现在PPT中,看似“换汤不换药”,但是学习活动从“听”转变到“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新的期望,而且让发散的教学内容全部聚焦于图片。进一步说,如果以教师打印的word文档来呈现,那么离学生的实际距离就拉远了。对学生来说,试卷原件“铁证如山”,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教学是一种艺术,同一个素材,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出现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效应。

(2)虚拟试卷原件。真实试卷中的圆圈如下:

它不能清晰、完整地暴露学生的问题,只有教师才会明白。如果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信息量缺乏,就成了“迷魂阵”,学生的思维方向难以迅速进入预设的轨道。通过虚拟的手法进行改造后,信息量完整,内容变得相对生动,无需教师开口就让一些学生“直奔主题”。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好资源”时,必须要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回避、改造,该绕圈子时则绕,该直奔主题时则直奔,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自如。

(3)强化学习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张简单的图片,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有必要在呈现前创设问题情境。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决定在图片呈现前设计一个问题:“What leads you to the pitfall?(是什么让你跳入‘陷阱’?) What makes you happen to hold the same view? ( 什么叫彼此“不谋而合”?) Let’s see (请看……)”通过“不谋而合”的设问,有效吸引了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的分析中,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相关活动,让他们自己尝试着体验、思考、发现,通过学生说题、总结经验教训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得到了具体的实现。

课后,笔者仔细思考,觉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还有“文章”可做:创设问题情境后,先在PPT中呈现题目:

然后利用“自定义动画”依次出现红色圆圈、箭头、B答案和×:

如此,教学内容就显得更为形象、生动。再仔细回看虚拟的试卷原件,觉得还是非常粗糙,例如在“( B )”少了一“/”,因为教师批卷时在遇见错题上往往有这样的符号,从而使试卷缺少真实性;“动词原形”四个字是笔者的字迹,只是由于学生没有发现而避免露出“马脚”。

要使教学资源物尽其才,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教师一定要本着支持课堂教学的宗旨出发。例如,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不是一定都需要“大动干戈”?在笔者看来,教师应重视统计错误人数和同类错误在一人身上复现的次数,以确定错题资源的利用价值,据此决定放大或缩小。应当纠则纠,不当纠则放,但什么错误应纠、什么时候纠,这就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功底。再如,当教师在面对“意外”时,如果都要“小题大做”,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捕捉后应趁热打铁,如果涉及到教学重点,就可以充分地运用好学生资源。如果教学价值不大,甚至是学生的“垃圾”资源(如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一些恶作剧),教师可以不去理会,一带而过。总之,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把持有度,合理选择,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资源都加以引申、利用。

上一篇:行政部人员分工一览表下一篇:2018学习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