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024-05-10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

是人类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

本文从生活与教学实践,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蕴含绿色化学内容,及其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绿色化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

我国也对绿色化学教育及其研究问题非常重视,在新课程中强调:“要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这也恰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理念。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

是人类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而这也成为21世纪化学教育与化学方展的主题与方向。

1 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绿色化学知识内容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绿色化学知识:(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资源的基本原理。

(2)化工生产中尾气回收及转化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尾气吸收装置。

这些体现了绿色化学中强调的对环境更良性的生产方式的要求。

(3)新教材中涉及的化工生产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无氰电镀,由乙炔制乙醛工业生产中使用非汞催化剂的原因等均体现了绿色化学内涵。

2 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体现

如何将绿色化学的新观点、新思想深入浅出地向中学生传播,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观点的教育,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作参考。

2.1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

为了适应绿色化学的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

(1)减量,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应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应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仪器微型化。

在微型化带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2)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应努力改革实验方式,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

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上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Fe3+的显色实验等。

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检验醛基存在等。

(3)现行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操作时依然存在危险,需要进行删改。

例如考虑到硝基苯及苯的毒性,可以删去硝基苯、溴苯制备实验;(4)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每次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实验的废弃物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通常实验室的废弃物由实验室的老师来处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将一些学生能够处理的废弃物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将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则可收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效果。

(5)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对于有些需要使用昂贵试剂、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采用有毒、有害的试剂(如苯、苯酚、重金属等),并在整个实验中排放较多有毒气体、有毒废水,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或播放实验录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对师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2.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中学教科书中有许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如闻气体的方法、氯气的毒性、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等,它们都包含绿色化学的知识。

教师只要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和思考教材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绿色思想,在课堂上就能够适宜地体现绿色化学原则,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3 宣传和使用环境友好产品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宣传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向学生介绍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醇化汽油、环境友好柴油以及绿色环保筷子;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绿色空调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还可以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少用机动车。

这样,久而久之,在学生心里就会留下绿色化学的烙印,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使用环保产品的习惯和品德。

2.4 考试与作业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化学内容,考试与作业习题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还能使学生在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了解科技动态,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金属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内容的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化学与生态的关系,融合“绿色化学”于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魏美薇.寓绿色化学于中学化学教育[J].才智,,08,23.

[2]鱼维浩.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1.06:08.

[3]汪朝阳主编.绿色化学通用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4.

[4]张丽娟.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3.

[5]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1.

篇2: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学化学环境化学渗透

化学正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

21世纪是化学学科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将越来越深入。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到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所以,如何阐明这些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的化学机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化学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

环境科学与化学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化学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

我是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下面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的内容以及一些体会。

(一)电解质溶液与酸雨

中学化学中“电解质溶液”一章,主要介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这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溶液pH值的计算。

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提出雨水pH值如何计算?我们现在经常说酸雨(广义讲pH<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露等,均称为酸雨),酸雨的pH值又是多少呢?在讲课中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讲解。

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测,已经对pH为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断人为污染的界限提出异议。

有人认为pH在5.0~5.6之间的降水有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没有超过天然本底硫的影响范围。

或者说,即使认为影响存在,由于降水中有H2CO3-HCO-3缓冲对存在,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也未超出天然缓冲作用的调节能力。

因为雨水与天然本底硫平衡时的pH为5.0,如果雨水pH小于5.0就可确信人为影响的存在,所以提出5.0作为酸雨pH值的界限更为确切[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变死记为活用,而且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二) 化学平衡与地球碳循环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平衡。

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这些平衡而造成的。

例如,地球碳循环分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生物碳量比大气碳量稍低,而土壤碳却是大气碳量的两倍,是陆地生物固定碳量的3倍,因而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对整个地球碳素的平衡有重要影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年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固定碳量与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量大致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如果环境条件改变或者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就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土壤有机碳库的亏缺。

例如,由于能源消耗量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提高,可能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空气中CO2浓度提高,产生温室效应。

因此,维持地球碳素循环平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金属元素与水中金属污染

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

其中以轻元素为最丰富,常量元素几乎没有重金属在内,相反金属浓度较大时将引起生物的毒害作用。

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通常是采矿业、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经过种种途径而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的。

如Cd是水迁移性元素,除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

在水体中镉主要以Cd2+状态存在,进入水体的镉还可与无机有机配位体生成多种可溶性络合物。

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是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的日本痛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所引起的中毒。

还有日本著名的水俣病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造成的。

这是由于水体中汞的生物迁移,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与威胁人类安全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其他可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不仅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环境化学教育。

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介绍有机氯农药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隐患等等。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化学的渗透,即在进行中学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与环境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思维更新。

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3]。

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3-4, 54-55.

篇3:优化中学化学教学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点是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中心,为教材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教学方式在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可以多种多样。旧教材只有一维要求,而新课程里每一节都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除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重视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了过程方法的学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建构高效的教学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是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拓展点是革新实验教学

篇4: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53-02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素质之外,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设计是否达到最优化。依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设计的优化,本人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恳请同行的指正。

一、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①学生该学哪些知识?应学到什么程度?②应巩固哪些知识?为学哪些知识作准备?③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④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的教学来培养?等等。使教学目标具体全面,教学目的、任务明确,既要有知识性,智能性,又要有教育性。

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其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对教学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基础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前提下,依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理解、领会并加工处理,使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教学知识优化还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板书体现出来,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可以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另外,板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良好的板书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体现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核心

教学质量、效果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学过程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向学生明确一节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这部分。而课的结尾,要使学生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奇——兴趣性

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揭示该课知识目标和学习要求,以唤起学生地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时候,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向酒精灯芯(内放一小块钠)滴水,马上着火——“滴水生火”。顿时引起学生极强的求知欲带着好奇的心理去主动学习。

这一阶段,从教学目标上,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从教学结构讲,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有趣实验,激化学生学习兴奋点,取得良好效果。

2.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新奇的导入,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时机已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应承接第一阶段学生呈现与教学重点相关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疑惑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胆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教师处于主导角色位置。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中,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碳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学生回答:“显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指点他们探索、讨论、表达,师生共同活动,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分析了水解的原理,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突出了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指导学生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质?还需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通过分析归纳,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概括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的水解规律。趁热打铁,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理想。

3.小结精简——逻辑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如质疑法、探索法、发现法、单元结构法、自学辅导法等,究竟要采用什么样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高效”就是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基本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高。

另外要注意的是,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必须应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如《原电池》一节,设计以下几个实验: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用导线连接外电路通过电流计有何现象;等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篇5: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6: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性很很强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对评价的原则、方法进行总结。可根据其找出最优的评价方法,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中学化学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必要加强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更好的开展下去,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

一、对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行政门,还是学校本身,总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以原始分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以此 作为教师晋级、奖惩的依据。这种以分数代替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模式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它所评价的仅是教学质量的一小部分,因此是不科学的。由这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所 产生的影响随处可见;教师为了把学生的分数搞上去,不惜牺牲自己的大量时间,争夺学生的自习和课外活动时间,大搞题海战术等等,因而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教师教得也十分辛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教育观 念,使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改变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中学化学教学是由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它除具有教学 的一般要求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根据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确定的中学化学教学原则应该充分体现在中学化宜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又是在中学化学 教学大纲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的过程,它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因

「1]此,对中学化学教学的评价 应该用辨证系统的方法,以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 点、动态 的观点、量质结合的观点分析教学系统,在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处理及辅导等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建立科学的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二、中学化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进行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体现着教学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 对于实施教学评价的方向性、科学性起保证作用。构建中学化学教学评价体系,从对教师的要求上来讲, 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人必须根据由教学目标而确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被评价者对评价是否客观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评价客观,会使被评价者增强信心而奋发向上;反之, 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整体性原则

教学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效果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因此,评价应当运用系统论,从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师教学观在每一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这样才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整体上反映教学的客观效果。

3.方向性原则

依据主体观念设计的评价方案,不仅要成为判定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且要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所以一方面要有助于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另一方面又要有助于教学改革思想全面落实,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不断的完善自我。

4.一致性原则

对所有评价对象,应采取一致的标准。对同一内容的教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一致性,并不否认学校设备、教学条件、学生质量的差异。但只有坚持一致性原则,才能使被评价者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激励自己保持优点、克服不足。同时, 评价的结果才能是科学的,能作为教学行政部门决策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在确定或运用评价标准时要注意全面性,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空出某一项目,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教师,对每一个教师都进行评价,还有评价人要有代表性,不能只代表某一方面的意见, 不能以个别人的意见代替集体评价。

6.评价与指导统一的原则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评价对象已完成的行为做出价值的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教育。指导是评价的连续和发展, 它把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使评价对象能明了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

7.可行性与持续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既要符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反映教改思想,又要切合当前化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水平。评价标准既要有定量又要有定性,要明确具体,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易操作。与此同时,还应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持续性的指标,使得评价工作不是停留在现阶段为眼前的利益进行评价,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方法

1.化学档案袋评价(或成长记录评价法)

化学档案袋主要用于学生自己选择和整理档案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在学习化学上所取得的进步。档案中要记录下主要的学习资料,如知识要点、实验过程、实验方案、探究问题的过程、疑难化学问题、自己出现的错误、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果评价等。学习档案要产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随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种方法可以看到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能够衡量学生在教学过程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特长。

(1)学生学习档案袋 此法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是用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在化学的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上所做的研究,在知识上或方法上取得的进步,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建立学生的化学档案评价表,可以准确记录学生的变化,如干档案袋集中到一起,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发展趋势,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哪方面还存在不足。

(2)化学探究学习活动评价

也可以叫做科学探究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探究化学知识过程的情感态度、精神状态、科学方法、价值观念、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和评价,重点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它比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对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此种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将评价项目细化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究的方法等,评价要点是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表现,评价等级如上表一样分为5个等级,有自己、同学、教师和家长来进行评价。

2.终结性测验

终结性测验评价是对化学课程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推行新课标后,往往是以模块为单位来进行测验,这样采用必答的形式,目的是满足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是面向高考的一种最有效的评价方式。一般情况下,测试要达到90%~95%的及格率,20%~25%的优秀率,难、中、易题的比例控制在1:2:7。

(1)水平参照考试

水平参照考试以学生个体的原始分数作为参照,通过测试来衡量个体在班级中的名次。此种方法重点考量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甄别功能不强。从知识层面来划分,水平测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认知性学习水平测验,按照化学知识的不同性质,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第二是技能型学习目标水平测试,这种形式的评价更侧重实际操中的表现,适合对化学使用的检测。

3.教师自评方案

教师自评时设计的方案要客观、全面,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也要考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如下问卷来进行评价:

(1)单元或模块的学习目标如何确定?为什么要这么确定?反映了新课标的哪些要求和理念?

(2)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涉及哪些化学现象?怎样呈现化学实验的情境?哪部分知识需要学生来合作完成?

(3)课堂上什么样的师生互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实际效果怎样?

评价方案中问题可以是与课堂有关的更方面内容,自评时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深挖自身潜在的问题,争取在深刻反思或让自己的教学有质的跨越。

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并完善过程性评价,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目标的实现。[2]参考文献:

篇7: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环境污染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的大事,我们在地球上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污染了,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

环境污染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都有关系。

其中,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引进绿色化学的概念,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化学教育与我们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通过学到的化学知识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等知识。

通过向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不仅可以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而且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

二、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

1.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在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只是化学课本中常常会将它当成一种科学来教育,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题来教育,有些知识仅仅只是给出一个概念。

而随着绿色化学教育的提出,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时,将其中化学教育的内容专门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比如初中化学中提到化学肥料,教师可以对学生专门讲述氮素是化学肥料中最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它的使用能决定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然而,氮素使用过多,则会使土地的性质改变,下一年,甚至好几年水稻的产量不会增产反而下降。

这种改变土质性质的化学转换,就是一种化学污染。

课本中提到的绿色污染可能篇幅不多,但是教师可以提出其中绿色化学的知识给学生思考。

2.实验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要让学生理解到绿色化学,就要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之所以现在环境污染现象很严重这是由于很多人都觉得污染一点点环境不要紧,然而积少成多,我们的地球就负担不起这样的污染。

要减少化学污染,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才会有一个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要做到化学实验,教师可以从实验中引导学生去思索绿色化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化学中了解怎样减少污染,并用实际行动自觉减少化学污染。

3.实践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化学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人们研究化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生活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中,常常常要用到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化学,那么,可以将绿色化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将绿色化学做为一个项目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式的化学学习,可以自主的思考、自主的实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转化,这样能对化学知识和绿色化学知识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三、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1.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产生思考

课本中谈到的一些知识仅仅只是概念,学生要能把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才算是真正完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自己的结论才算真正学懂了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化学肥料讲述氮素使用过多会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国外氮肥用量的吸收率、我国氮肥用量的吸收率。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比较资料能了解到我国在氮肥化学的应用中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索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优化氮肥的使用效果?部份的学生通过思索得到减少氮肥挥发、通过减少氮肥的使用加大钾肥的使用到达增产的效果等等方法来优化氮肥的使用。

虽然学生的设想仅仅是设想,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成熟甚至没有条件证明自己的思索答案,但是当他们展开思考时,就是未来愿意走上绿色化学实践的第一步。

2.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减少环境污染的真谛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经济要用到化学物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思考绿色化学的知识。

比如学生要学习到物质的转化的实验时常常要用到硫类的物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大量的硫类物质通过转换在空气中就会形成二氧化硫,它能让空气受到污染。

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完成化学实验时,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既完成实验又减少硫的用量?有没有办法尽量让实验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怎样让生成的二氧化硫不排放在空气中?教师通过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并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到可以通过绿色化学的方法抑制环境污染。

3.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化学从理论走向生活

化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们从生活上发现物质转化的现象,然后对此展开专门的研究,以后这类现象的科学就成为化学。

人们学习化学,可以控制物质转换的过程,并可以通过化学转换让物质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目前由于环境的污染,大量有益的物质被转化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有害物质,那么通过化学转换,则可以将一步份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的物质。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这种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改变周围的生活。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塑料、化学反应和能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使用难以二次利用的塑料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将废旧的电池随意丢弃会有怎样的影响。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自发的思索在日常生活中,从此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环保的意识。

在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学生不仅自己去超市会使用布制购物袋,而且会将垃圾分类丢弃。

同时他们也会自发的让身边的人也这样做。

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大家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就会减缓我们地球的污染。

篇8:中学化学创意教学

一、“魔方”教学

魔方,是现在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 锻炼手、脑能 力的一种玩具,有部分学生对它非常着迷,甚至上课也在玩魔方。所以,有时它也成为教师课上的敌人,它会使部分无自制力的同学上课分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魔方进行教学。

如,针对有关金属的一些性质,可以将某 金属的性质归为魔方的同一面,然后将魔方打乱。学生需要将打乱的魔方重新转回使属于该金属的性质都在魔方的同一面上。

以金属钠为例,金属Na的性质有:质软、密度小、溶沸点低、金属性、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盐反应。可将这些性质分到大方格魔方同一面中的每小格,然后打散它们,让学生将这些属于钠的性质归位到同一面中。

二、“三国杀”教学

三国杀,是当今较为热门的一款游 戏,它的特点 是以桌面游戏独有的方式向玩家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三国人物、一段段精彩的三国故事。三国杀里每一名武将的技能都是从这 名武将的 生平履历 或性格特 点而来。如孙尚香的独有技能名称就叫做“联姻”,技能的使用方法也包含着联姻的意味。

因此,根据“三国杀”桌游的特点,教师可以 将它们转化到化学的教学中。“三 国杀”教学适 用于强酸 制弱酸、氧化性强弱先后反应等反应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化合物或金属与同一种酸反应时,谁强谁先反应的原理玩“三国杀“游戏。

例如,混合金属中有钠和铁,当它们与酸反应时,则是钠先参与反应。因为在金属活泼顺序表中,钠比铁更活泼。因此,在“三国杀”化学教学中,则表现为钠的战斗力比铁强。

三、“橡皮泥”教学

“橡皮泥”教学,一般运用于中学化学的有机化学学习中。中学有机化学中,每种有机物都有自己 的结构,对于一些立体型或者其他复杂结构的有机物,学生在无实物的帮助下是很难想象出来的。而此时橡皮泥正好可以展现出它的优势。橡皮泥的特点是:形状可以任意改变、颜色丰富。教师可以提供牙签、橡皮泥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代表碳、氢、氧等原子的球体,然后利用牙签组合成有机物结构。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等。

四、“定向越野”教学

中学化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化 学方程式,而许多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背 上了“记忆”的包 袱。如果单纯靠死记反应物与生成物来记忆化学方程式,这将是非常无趣的。针对这种枯燥乏味的记忆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定向越野”教学,即可以在放学或者下课后,将班里学生分为几组,进行比赛。在学校指定某区域,定几个点,将这些点设置在不易被找到的地方,每个点都有一至两个方程式,这些方程式形式不一,有需要学生写出反应物的,有需要写出生成物的,有需要配平的。学生 要找到这些点,完成方程式,才可结束比赛。用时最短、错误率最低的队伍获胜。

这种“定向越野”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记忆方程式的乐趣,并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

五、“形象化”教学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必然离不开“抽象”二字。抽象是理科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学生学习化学感到吃力。针对抽象 的知识点,教师可以 将它们形 象化,如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等。

篇9: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美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完整的化学实验,能处处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例如实验的装置美,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符合科学原理和规范,而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感,如啟普发生器、曲颈瓶给人以造型美的享受,堪称实验装置艺术之精品;实验操作的“艺术美”,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准确到滴加一滴酸而使瓶中红色消失,这是一种实验操作熟练精确美;做喷泉实验时,在保证美丽喷泉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求动作井然有序,表情丰富自然,这是运动的风度、气质美。精湛的实验操作使“表演者”和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一台科学的艺术表演。对化学实验美的追求,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使学生寓学习于艺术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上一篇:大学语文部分考点下一篇:中文日常交际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