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小议

2023-02-10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的。不同的学习内容, 在设计上各有其特有的规律。根据中学化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中学的化学课可以分成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几种课型, 占了中学化学课相当比重的化学实验课, 既可以以新授课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在复习课或者练习课出现, 因此不作为独立的课型去研究。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元素化合物知识 (包括无机物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物知识) 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以65%左右的比重, 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 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 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 却难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 却难于记忆与运用。因此,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1、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 常显得知识分散, 记忆量大。

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 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对于防“散”治“乱”, 都是很有效的。但是, 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 因此,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 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 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将元素化合物知

高中化学按教材顺序, 以元素周期表为界, “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 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往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 则采用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 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 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 “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 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 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 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入手, 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 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 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 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 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 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 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 知识散而不乱, 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 但灵魂却无处不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 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

2、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他直观手段, 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 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这样, 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 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 就越来越杂乱, 更加混淆不清。但是,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这就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功能, 其中, 下面两点是重要的:

首先, 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 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 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 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 抽走其中瓶口玻片, NO与空气混和, 立即出现红棕色, 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 盖上玻片, 稍振荡, 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 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红棕色气体的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 , 自己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 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得合理, 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 而其中的难点内容 (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 , 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 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 (分别是NO和空气) 、两瓶红棕色气体 (分别是NO2和溴蒸气) , 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 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 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 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 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 根据学生特点, 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有些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 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 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 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 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逼”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 (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 ?为什么要排空气 (NO易与氧化合) ?为什么能排气 (CO2比空气重) ?这样一来, 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 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

二、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 提倡过程教学, 是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 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从事实中分析, 如何进行推理, 如何抽象如何归纳, 他们还能从中体会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品质, 离开了这些, 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 但我们的化学教学教会学生的, 不是如何“学化学”而仅是“考化学”而已。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化学概念 (理论) 教学中, 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必须特别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 教学语言中任何的含糊、拖泥带水或者颠三倒四, 生怕学生不明白的重复, 都只会增加概念理解的难度。语言表述的精确源自对问题理解的准确。“想得清才能讲得清”, 教学语言冗赘和条理不清, 是理科教学的大忌, 而要提高化学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和逻辑性, 不能只从语言的训练入手, 关键是对化学问题本质的理解, 表面看是语言问题, 实质却是学科知识素养的问题。

三、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知识的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计算类型繁多, 化学用语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但都可纳入技能学习的教学范畴,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符合下面几个要求: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合理地组织好例题。

教学设计的实践告诉我们, 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为起点, 用“一题多变”的形式组织例题, 让学生在“变”中一步上一个台阶, 是种好方法, 在化学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烷烃同分异构体命名等内容都有不少成功的设计课例。

2、例题要有思路分析和方法归纳, 例题的剖析要紧抓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在“讲例题”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上, 目前有两个较为普遍的通病。其一是在分析例题时重步骤重规范而轻原理轻过程, 这在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表现尤甚, 只讲怎样做, 少讲为什么这样做。不少教学设计, 对于学习化学式书写时讲化合价如何交叉写在右下角作原子个数, 学习方程式配平时讲如何奇数配偶如何从化合价升降找最小公倍数, 学习离子方程式时讲“一拆、二删、”例题时并没有步步扣紧去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就正确那样做就不行。这样, 概念和原理成了游离于教学主体内容以外的标签。

3、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要讲练结合, 学生要有充分的活动量。

在教学设计时, 要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上具有明显的技能学习的特征出发, 尽可能设计好学生练习的环节。首先要在教学时间上保证 (当然, 练的时间要视不同内容而定) , 以讲代练, 讲练分离 (堂上讲课外练) 的设计与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设计的区别, 不仅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具体技术性的区别, 在背后有其更深层透视出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差异。为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学生课内的负担, 增大学生在课内的思考量, 训练量。除了常规的应该让学生练的内容外, 一些“讲”的内容也可转变为“练”的内容, 在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突破难点, 归纳步骤, 掌握方法, 体会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运用。

上一篇:新课标下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下一篇:刍议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