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2024-05-10

大学语文部分考点(精选6篇)

篇1: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1.《海韵》与我们熟悉的《再别康桥》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是音乐性特征上)有哪些异同,请仔细比较。

2.《白玉苦瓜》是怎样把中国古代诗歌技巧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的?

3.如何看待《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4.《追悼志摩》这篇悼念散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强烈对比,融合悲壮凄美之别情

散文的意境是指作者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优美独特的艺术形象之中所造成的一种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的高度融合统一。《追悼志摩》采用间接与直接两种手段,以截然相反的意象画面,创造出潇洒与痛苦、幽美与悲烈的动人意境。

《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 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桥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接着写道:“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在“大雨”、“大雾”、“烈焰”、“陨星”这一串惨酷意象里,我们仿佛看到志摩的痛苦挣扎和作者的悲切神情,我们分明听到志摩的惨叫和作者的痛哭。在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悲壮惨烈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就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两种不同文体, 两组截然不同的意象画面——潇洒与痛苦、舒缓与震动、含蓄与直露相撞击,让诗的宁静恬美与诗人死的悲壮惨烈的形成强烈对比,以悼者的悲怆之情为连线,使两个境界完美地融合统一,创造了飘逸与惨酷、幽美与悲壮的动人意境,产生了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比是抒情中常用的手法,而胡适把该手法用到了极致。

二、寓情于理,抒写逝者人生之性情

文学艺术必须具有人生的内涵, 必须是一种人性与精神的建构。散文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分

支也不例外,其作为抒情的文学样式,应有真情实感的美学意蕴,才能打动读者,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作为一篇追悼性散文,《追悼志摩》的主体部分都是在议论说理中抒情写人,旨在讴歌逝者的高尚品德,总结评价其短暂一生,抒写逝者心灵包蕴的人生体验,抒发作者哀悼婉惜之情。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首先就高度肯定了志摩的理想主义人生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他的一生的历史, 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段为许多人所赞同的精辟议论,算得上是对志摩的经典评价,它饱含了作者对志摩的赞佩之情。这是在立论中抒情。接着,作者针对社会上对志摩的批评与攻击,以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与原夫人张幼仪的离婚和与陆小曼的结婚为切入点,反复阐明了志摩追求的是 “爱与自由与美”的“三位一体的人生”,充分肯定了志摩对爱情理想的大胆追求、执着热烈的精神,有力地批驳了人们对志摩的不公正指责。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志摩为追求“真恋爱”所表现出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的敬佩,对志摩人格美的赞赏,对志摩不幸的同情与理解。这是在立破结合中抒情。文章正是采用了此种将感情融注于议论说理之中的间接抒情方法,既体现了胡适文章的“长于说理、机灵雄辩”的特点,又流淌着作者的赞美钦佩之真情,情理交融,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独辟蹊径,创造诗情画意之境界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他把意境之有无和深浅当作衡量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适也说“文学之一要素,在于‘美感’”。在一篇说理较强的散文里,如何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胡适不愧为大师,他独辟蹊径,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追悼志摩的遇难,借用志摩诗人意境来创造散文的诗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追求、痛苦与失败。借用抒情是一种间接抒情,一些散文与小说也曾用此方法来达到抒情效果。如小说《人到中年》中裴多芬诗句“我愿是激流”的多次出现,恰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给作品带来一种美的旋律和悲剧氛围;但与《追悼志摩》中的借用手法比起来,后者更显其抒情构思的奇巧绝妙。

文章引用的第一首诗《再别康桥》, 就是诗人追求艺术、追求纯美的一篇佳作。诗人曾说过,康桥是他“最心爱的地方”,是孕育他“单纯信仰”的摇篮。“康桥理想”,就是作者的“布尔乔亚理想”。引用的第二首是《他眼里有你》。该诗共三小节,文中引用的是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摩不懈地追求着他的“布尔乔亚理想”而“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尽管现实是残酷的,“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让他遍体鳞伤,尽管这理想还在“飘渺的云天外”,但他还是“眼里亮着爱”一直在奋力追求。文章借用诗中“高冈”、“荆棘”、“眼里亮着爱”等意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志摩的追求、挫折与奋斗,抒发了作者对志摩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度赞扬之情。文章引用的第三首诗《生活》,再现了诗人“暗惨的可怕”的处境和心境。诗抒写了一系列阴暗恐怖的意象“甬道”、“冷壁的粘潮”、“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蜓”,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在这个意象世界里,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四面受敌而痛苦地挣扎,仿佛听见诗人因恐惧而凄婉绝望的哀叫。从诗的境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爱”,“自由”、“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求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凋谢,所以他颓废、绝望。作者通过《生活》,渲染了志摩当时的处境、心境的暗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从而突出了歌颂志摩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后仍继续歌唱的勇敢精神之主题。文章引用的第四首诗《黄鹂》共两小节,这里是第二小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诗中的黄鹂和彩云就是志摩。他冲破各种倾泻而至的“浓密”,继续歌唱;他的歌唱给人们以“春光”的明媚、“火焰”的“热情”,他的歌唱是真情流动,给人一派天真和可爱;这春光、这火焰,是他《猛虎集》自序中告白的他的“复活的机会”,他重新燃起了追求理想的希望;然而,他“飞走了”,离开了人世。美丽哀婉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无尽的哀思和对志摩人品的赞美,收到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文章引用的第五首诗《偶然》,是志摩最爱的一首小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小诗, 很可能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作者借用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在诗中,我们看到徐志摩对于美、对于爱、对于人生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寻;只是“美”与“爱”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如今,志摩苦苦追求的理想,连同他的生命,都像诗中的“云影”和“光亮”一样消逝了。作者巧妙抓住诗中瞬间即逝的“影子”和“光亮”不放,给它一个(下转第63页)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正如热奈特所说:“与戏剧的表现相反,任何叙事都不能‘模仿’和‘展示’它讲的故事,而只能以详尽、准确、生动的方式讲述它,因此造成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这是唯一的叙事模仿,理由只有一个,而且很充分,口头或语言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而言语则意味着不模仿”。要在叙事中做到彻底的“戏剧化”是十分困难的,要作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对文本中的叙事因素作严格的区分,并把前者清除得干干净净。例如,只有不带任何介绍与导入性质的动词如“他说”,不带作者任何阐释性描写的纯粹的人物对话才能算作非叙述因素,但在任何叙事中,这些因素都是很难避免的,叙事中的对话,必然伴着“他说”之类的导入性词语和“抬起头来”一类最简略的行动描写。这些叙述话语,只要不致破坏读者那种正在亲身经历叙述事件的幻觉,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展示”的效果。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虹》里正是这样, 让读者进入到了他所叙述的事件里头去。如下面的引文:“在我的卧室里我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她叫道:“你凭什么要干涉我?”她穿上一件晨衣,蹲在火炉前。她穿上了衣服,这让他感到自在多了。她的幻影总在折磨他,她一直是一个陌生、高高在上、跟他没关系的人。从这天起,他心上的门似乎就关上了。他的眉头紧锁着,变得无动于衷了。他的双眼不再去看什么,他的双手滞住了,他的意志就象一只动物蜷曲了,藏在内心的黑暗处。不过,这意志在潜在地动着。(第217 页)该引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讲述”的叙事方式,第二自然段便开始由“讲述”过渡到“展示”的叙事方式。第三自然段,已经是“展示”了。

5.除了《闲人》你还读过贾平凹的哪些作品?谈谈你对贾平凹作品的认识。

6.《鲜血梅花》与传统的武侠小说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7.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将仲子》、《迢迢牵牛星》、《游侠列传》、《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8.名著人物形象分析,如林冲,鲁智,哈姆莱特等

9.《吉檀迦利》三则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吉檀迦利》是一部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孟加拉文《吉檀迦利》有着严格的韵律,而英文《吉檀迦利》则以散文为体,即为散文诗,因此它具备了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感情是强烈的;想象是丰富的;意境是和谐的。《吉檀迦利》是生活化的,但又在浅显的生活故事中蕴藏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它之为散文诗的最大特征。它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生活故事细节表现出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形象鲜明具体,语句生动活泼,诗情与哲理完美结合。他的情感是真实的,洋溢着一种率真的朴实美;他所描写的形象是意想化的,“画中又诗,诗中又画”,如诗如画,确实令人称叹;他口语化的语言是凝炼的,形象的比喻又是恰到好处的。

篇2: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大学语文》要点

一、填空类

最基本的知识点。具体,略。

二、名词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六义

2、楚辞

3、汉赋

4、汉乐府

5、建安风骨

5、唐宋古文运动

6、新乐府运动

8、长短句

9、豪放词

10、婉约词

11、元曲四大家

12、“三言”“二拍”

13、金陵十二钗

(二)现当代部分:

15、五四文学革命

16、新感觉派小说

17、左联

18、现代诗派

19、京派小说

20、朦胧诗

(三)外国部分:

22、荷马史诗

23、文艺复兴

24、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5、欧美浪漫主义文学

26、欧美现代派文学

三、作品分析、比较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关雎》与《诗经-蒹葭》表现情感内涵之异同。

2、《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特征。

3、诗歌《陌上桑》中塑造罗敷形象的主要艺术方法。

4、从曹操《短歌行》看建安风骨的特点。

5、王昌龄《闺怨》中的大唐气象。

6、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在世态度。

7、白居易《长恨歌》里“恨”什么?

8、《红楼梦》里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结合作品谈谈它的含义。

(二)现当代部分:

9、《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形象分析。

10、沈从文《萧萧》里萧萧形象分析。

11、曹禺《日出》里陈白露形象分析。

12、《雨巷》的主要情感内涵和艺术特点。

13、从《回答》看当代朦胧诗的特点。

(三)外国部分:

14、哈姆莱特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

15、《高老头》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控诉。

16、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

四、总括、论述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与屈原《离骚》艺术成就之异同。

2、怎样理解李白诗歌的理想主义色彩。

3、怎样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4、举例说明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异同。

五、作文类

1、浅谈大学语文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2、当下语境中,大学语文何为?

3、我与大学语文

4、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读《》有感

篇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点拨

散文阅读考点一, 理清文章脉络, 具体考点有:找出行文线索, 说明行文思路, 划分层次等。散文阅读考点二, 把握文章大意, 具体考点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取有关信息, 挖掘题目含义, 归纳文章主旨等。散文阅读考点三, 品读重要语句的含义, 具体考点有:指出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 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 品味词句所用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效果, 品味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感情等。散文阅读考点四, 语言特色, 具体考点有: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 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散文阅读考点五, 散文中生动的形象, 具体考点有:景物的特征, 景物的象征意义, 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散文阅读考点六, 体味作者的情感, 具体考点有:重要词语中作者的情感, 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 人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小说阅读考点一,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梳理故事情节, 指的是弄清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 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具体考点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指出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阅读考点二, 把握小说主题, 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体考点有: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 结合小说主题谈谈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等。小说阅读考点三, 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 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通常包括自然景物、居住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等方面。具体考点有: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联系全篇, 简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小说阅读考点四, 把握人物形象, 从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入手, 是理解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具体考点有:判断与赏析小说进行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 , 细节描写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感情, 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等。小说阅读考点五, 赏析小说的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因而赏析小说语言在小说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考点有:关键词语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词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运用的修辞方式, 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小说阅读考点六,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中考小说阅读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具体考点有:小说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 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等。

篇4:物理力学部分考点精析

文/理基础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

质点的直线运动:包括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包括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

万有引力定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机械能: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命题预测

文/理基础力学部分高考基本内容:

1. 质点的直线运动;

2. 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3. 典型力的计算与应用;

4.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5. 曲线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特点;

6. 匀速圆周运动;

7. 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的结合;

8. 功与功率的计算;

9. 重力势能与变化特点;

10. 机械能及其守恒.

典例精析

一、质点的直线运动

题型1. 质点、参考系相关知识

[例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B. 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C. 当物体的大小远小于运动的距离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D. 质点不一定代表一个很小的物体

[解析]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能被视为质点,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与该物体的大小、形状等有没有联系,而并不取决于它本身的大小、形状.

[答案]D

[点评]质点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抽象模型,把握好什么条件下能将物体看做质点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

题型2. 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

[例2]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 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

D.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解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很大,若速度的变化很慢或保持不变(匀速运动),其加速度不一定大(匀速运动的加速度为零),A不合题意.物体的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得快,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大,但速度的数值未必大.B不合题意.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表示速度的大小,也不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更不是“加出来的速度”,C不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加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要加深理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这和速度的变化量是不同的概念.

二、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题型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3]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始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A. 1∶4B. 3∶5C. 3∶4D. 5∶9

[解析]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但停下来后不再发生位移,所以通过位移公式可求出在2s内的位移为30m.车在4s内就停下来啦,所以在6s内的位移实际上就是4s内的位移,求得为40m,则他们的比值为3∶4.

[答案]C

[点评]对于汽车的匀减速运动的特点是经常要考的一个知识点,一定要注意在已知的时间内汽车是否已经停下来,而不能一味的只代入位移公式中去求位移.

[例4](2007·广东理基)图1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前两秒加速度为5m/s2

B. 4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C. 6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D. 8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物体在0~2s物体做匀加速,加速度为5m/s2,2~4s内物体做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也为5m/s2;4s内物体一直向前运动,位移不断增大,4s末离出发点最远;4~8s内物体做反向的运动,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最后回到出发点.所以只有A是正确.

[答案]A

[点评]对于这一类图像要去理解,最好是结合一个实际的运动去理解运动的特点.同时,速度图像与时间轴组成的面积反映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三、典型力的计算与应用

题型4.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大小的计算

[例5]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应的正压力成正比

C. 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 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解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滑动摩擦力才是与正压力成正比,B错;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间,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C错.

[答案]D

[点评]注意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大小的求法是解决这一类问题常要具备的知识.

题型5. 力的合成与分解

[例6](2007·广东理基)受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量一定大于重力

B. 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量一定等于重力

C. 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一定大于摩擦力

D. 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一定等于摩擦力

[解析]物体受到拉力作用下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力分析后得到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因为有摩擦力必有弹力),将拉力分解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一定与动摩擦力相等,而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必小于重力.

[答案]D

[点评]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知识要很好的掌握,包括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大小上的联系.力的正交分解法也是高中物理中很重要的方法.

四、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题型6. 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

[例7]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后,由静止开始作加速运动,经过t时间后,撤去水平拉力F.再经过t时间后,物体停下来.那么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解析]设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由静止开始作加速运动,经过t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撤去水平拉力后,加速度为 a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答案]B

[点评]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要认真加以理解和应用.

题型7. 牛顿第一、三定律及应用

[例8] 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A. 车厢加速行驶时 B. 车厢减速行驶时

C. 车厢转弯时D. 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解析]匀速直线行驶时的车厢与静止的车厢都没有加速度,运动状态不随时间改变,故乘客在匀速直线行驶时的车厢里观察抛出小球的运动情况与静止的车厢观察到的结果一样.在ABC三种情况,车厢作变速运动故小球相对车左厢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答案]D

[点评]复习中注意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也不变.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也要去弄清楚.

五、曲线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特点

题型8.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例9]小船在水速较小的河中横渡,并使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到达河中间时突然上游来水使水流速度加快,则对此小船渡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船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岸

B. 小船到达对岸的时间不变,但位移将变大

C. 因小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故所用时间及位移都不会变化

D. 因船速与水速关系未知,故无法确定渡河时间及位移的变化

[解析]小船过河是由两个运动合成,沿着水流方向的匀速与垂直河岸方向的匀速,当船头始终垂直河岸方向时,过河的时间只由船速来决定,与水流无关,所以到对岸的时间不变,但会改变上岸的地点.所以合运动的位移与合速度会发生改变.

[答案]B

[点评]曲线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曲线化为直线,再根据合、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来求解.

题型9. 平抛运动特点及应用

[例10]如图2所示,正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车厢,突然改为加速度为a匀加速运动,则高为h的高架上的小球将落下,落地点距架子的水平距离为()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物体从架子上落下后将做平抛运动,下落的时间为t= ,这段时间内,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位移为s1=vt,而车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位移s2=vt+ at2;位移之差为s=s2-s1= .

[答案]B

[点评]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和参考系的选取是解决多个运动时很重要的方面.

六、匀速圆周运动

题型10. 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例11]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

A. 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B. 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C. 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D. 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

[解析]在纬度较高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小,飞机的飞行速度有可能大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若在傍晚太阳刚从西边落下,飞机向西飞行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转的速度,旅客就会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

[答案]C

[点评]地球自转是一个圆周运动,注意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方位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最好是结合地理知识加以理解.

题型11. 圆周运动与向心力

[例12]用同样材料做成的A、B、C三个物体,放在匀速转动的水平平台上,已知mA=2mB=2mC,各物体到轴的距离rC=2rA=2rB.若它们相对于平台无滑动,则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 B的摩擦力最小

C. 转速增大时,C比B先滑动

D. 转速增大时,B比A先滑动

[解析]由a=ω2r知,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由Ff =mω2r知,B所受的静摩擦力最小.物体将要滑动时有μmg=mω2r,即μg=ω2r.所以在转速增大时,C先滑动.所以D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点评]产生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向心力,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力,必须由其他力来提供.向心力的公式有两个,已知线速度时用F向= ,已知角速度时用F向=mωr.

七、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的结合

题型12. 天体运动的特点

[例13]人造地球卫星在环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它的轨道半径、周期和环绕速度的关系是()

A. 半径越小,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B. 半径越小,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C. 半径越大,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D. 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解析]天体运动问题都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F引=F向得G =m =mω2r,不难得到B正确.

[答案]B

[点评]天体运动的模型很简单,就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公式上和圆周运动一样有些变化,要注意灵活应用.

七、功与功率的计算

题型13. 功的公式和理解

[例14](2007·广东理基)一人乘电梯从1楼到30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A. 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B. 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C. 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D. 始终做正功

[解析] 根据功的公式,当力与位移方向一致时力对物体做正功,当相反时力对物体做负功.电梯在上升过程中,不论是加速、匀速还是减速,支持力的方向始终与位移的方向一致,所以支持力一直做正功.

[答案]D

[点评]功的公式W=F·S·cos?琢中,当0≤?琢<90°时,力做正功;当90°<?琢≤180°时,力做负功.

八、动能与动能定理

题型14. 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15](2007·广东理基)人骑自行车下坡,坡长l=500m,坡高h=8m,人和车总质量为100kg,下坡时初速度为4m/s,人不踏车的情况下,到达坡底时车速为10m/s,g取10m/s2,则下坡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为

A. -400JB. -3800J

C. -50000J D. -4200J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WF=△EK,有mgh+Wf =

[答案]B

[点评]动能定理及应用要加深理解,经常会在高考题中出现,在应用时注意正负功.

九、重力势能与变化特点

题型15.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例16]竖直上抛一球,球又落回原处,已知空气阻力的大小正比于球的速度

①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②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③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

④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

以上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所以②是正确的.由于有空气阻力,所以上升的加速度会大过下降的加速度,所以时间就短,由重力的平均功率就大,所以③正确.

[答案]C

[点评]重力势能变化判定的唯一办法就是看重力做功.这个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加深理解.

十、机械能及其守恒

题型16.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例17]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轻绳绕过桌边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为2m的砝码相连,让绳拉直后使砝码从静止开始下降h的距离时砝码未落地,木块仍在桌面上,这时砝码的速率为()

篇5: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2.“生命像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可以看出张爱玲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上面文字可看出,张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的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了华美的袍,但同时又由于她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不长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却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的理解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3.何谓生命的信仰者,康桥的艺术特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再别康桥>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这首诗在意义单元层面上极富表现力.诗中拥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动人的意象,这也就最终构成了诗的象征意义:一种执着却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全诗在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理解爱你朝圣者般的灵魂: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辰。而当你老了,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一生一世的爱恋,任海水也无法冷却的热情。叶芝用朝圣者的灵魂追求人世间的真爱。爱情于他来说,是神圣的、永恒的、美丽的。他用他的一生苦恋着一个女子,等待一生,尝尽了爱情旅途上的万千况味。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修辞特点: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全文意在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比喻新鲜。倩:笑靥美好。盼:眼目黑白分明。原诗通过对“硕人”高贵出身和出嫁场面的描述,赞颂其容貌的美丽。这两句写其俊俏的脸蛋笑得很美,眉眼转动得令人销魂。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处绝非“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就可以穷尽。比较《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就可看出:两句的关键都在于写出了“硕人”的神韵与风度,而不在于写出了佳人的美貌。后人也多用这两句来形容女性的神态美,曾高度评价其“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6.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7.理解长恨歌主旨: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8.伤逝的主题:《伤逝》体现了“五四”高潮过去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它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其一:爱情婚姻自由、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独立存在;其二:它指出个性解放必须以整个社会解放为前提,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与局限;其三: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光明前途。4.歌颂青年争取自由结合的勇气和胜利。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10.老人与海 中老人的形象:桑提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还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而不是要别人保护的可怜虫。“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他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11.“旅店”的形象意义:旅店的含义就是避风的港湾。这个港湾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譬如稳定的工作、温暖的家庭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怀。就像在最后身心俱疲的我躺在车里,看似没有找到旅店,其实是真正找到了旅店。

旅店是确定的,安全的家园。可惜所有人都不知道面前有没有旅店,只能说“你走过去看吧”婴儿自从离开了母体,他就是无家可归了。在主客二分的世界里,人永远是局外人,永远无法进入主体,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必然要走向归途。“游客”强烈的渴望回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家园因此具备了形而上的含义。它成了生存的寄居之地,成了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故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故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的凭借,便成了飘泊天涯的游子。

12.《中国人的性格》中,关于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谦逊、理性和尊崇仁义之说,所以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所以因为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差异很大。

13.纸船的主题: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通过歌颂儿童,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14.《天才梦》如何理解张爱玲的文字具有“苍凉艳丽”的风格?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尤其最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将苍凉艳丽表现得一览无余。

15.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主题: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所以作者以绚烂瑰丽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康桥的美丽,洗涤人们心中的污点。

16.《十八岁出门远行》谈谈你对青春的思考: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而它所描述的一切又是逻辑、准确无误的。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梦一样的美丽。我明白了原来青春可以是一种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被记住的梦。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成行,更需要一路上有梦,一路上有快乐。

17.《当你老了》对爱情的理解: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说明作者的爱已经升华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对此,我明白了原来不是所有爱情都能有一个完美结果的,也许为爱奋斗过、为爱陶醉过才是我们更愿意的一种收获。

18.《伤逝-涓生的手记》对启蒙的理解:小说主人公涓生和梓君在爱情,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封锁,但他们并不害怕,没有退缩,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枷锁已经为自由的意识所打破,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人性最大的幸福,启蒙思想如春草一般在五四运动之后破土而出。1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篇6: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http:///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点预测题及答案(第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歌《湘夫人》中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的写秋名句是()A.荪壁兮紫坛,困芳椒兮成堂 B.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C.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D.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2、《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说“天之亡我”,主要表现了他性格上的()A.穷途末路,尚不觉悟 B.自矜武功,奋其私智

C.英勇善战,无愧“霸王”之号 D.多情多义,力不从心

3、下列文章中,多次使用插叙以表现作者联翩思绪的是()A.《爱尔克的灯光》 B.《秋夜》 C.《都江堰》 D.《香市》

4、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认为,大学的宗旨是

()A.研究高深学问

B.倡敬爱师友之风 C.砥砺道德品行

D.倡导正当之娱乐

5、《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A.执著惆怅 B.欣喜雀跃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6、“蛾眉曾有人妒”,其中“蛾眉”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与借代 B.比拟与借代 C.比喻与比拟 D.比拟与夸张

7、下列历史著作属于纪传体的是()A.《左传》 B.《战国策》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C.《史记》

D.《资治通鉴》

8、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景抒情的特点是()A.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 B.以哀景写乐,愈显其乐 C.以哀景写哀,倍增哀痛 D.以乐景写乐,倍增欢乐

9、下列《西湖七月半》文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 B.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匿影树下者 D.或逃嚣里湖

10、《声声慢》中的一个错觉意象是()A.晚来风急 B.旧时相识 C.黄花堆积 D.梧桐细雨

11、在小说的叙述中直接插入作者议论的是()A.《婴宁》

B.《哦,香雪》 C.《断魂枪》 D.《宝黛吵架》

1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主要论据是()A.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B.南唐后主李煜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C.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三仇”的历史事实 D.后唐庄宗李存勖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

1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这句话所用的手法是()A.对比 B.夸张 C.层递 D.排比

14、《我与地坛》中“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 B.比拟 C.借代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D.对偶

15、下列诗作,主要寄托着作者对西方文明深挚向往和追求的是()A.闻一多《一句话》 B.徐志摩《再别康桥》 C.戴望舒《雨巷》

D.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6、下面不属于爱因斯坦人生理想具体体现的是()A.认同俭朴的生活方式 B.对别人足够宽容 C.尊重他人的劳动 D.爱好虚荣的生活

17、(10年4月真题)《寡人之于国也》中,通过类比法阐明论点的论据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8、《纪念傅雷》一文,作者在回忆与傅雷的友谊时的顺序是()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情感变化顺序

19、下列《一句话》的意象中,喻指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的是()A.铁树 B.火山 C.青天 D.霹雳

20、下列诗篇中,托物言志,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咏物之作是()A.《蒹葭》 B.《陌上桑》

C.《秋兴八首(其一)》 D.《早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点有()A.擅长场面描写 B.运用对比方法 C.写人简练传神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D.文笔轻松调侃 E.善于营造氛围

22、下列关于杜甫的诗歌说法正确的有()A.想象丰富奇特 B.语言苍劲凝练 C.气势豪迈奔放 D.风格沉郁顿挫

E.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提炼

23、《蚂蚁大战》中的那一场决战,作者认为()A.将载入史册 B.将永志不忘 C.将无法再现 D.将堪称经典 E.将随风而逝

24、下列诗作,善于借比喻抒情的有()A.《一句话》 B.《再别康桥》 C.《雨巷》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E.《我愿是一条急流》

25、《再别康桥》中,属于借比喻抒情的句子有()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E.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6、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27、奠能如也

28、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

2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0、峨冠盛筵

31、金樽清酒斗十千

32、他虽无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33、长门灯暗数声来

34、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35、邻国之民不加少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不就有区别了吗?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呀!一条绣花大红百裥裙的分量,可比旗袍重多了,旗袍人人可以穿,大红百裥裙可不是的呀!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子里发出来的。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A.“大喜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B.从“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看,金鲤鱼的思想感情如何? C.这里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金鲤鱼?

37、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A.指出本段文字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B.本段文字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并作具体分析。C.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38、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暑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A.这段话中的“吾”是谁?实际上又是谁的代言人? B.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9、阅读《湘夫人》中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A.“捐余袂”、“遗余襟”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习俗? B.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C.这里表现出湘君怎样的心情?

40、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因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A.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C.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上一篇:会展部个人总结参考下一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