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

2024-04-11

新课改环境(共8篇)

篇1:新课改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新课改

作者: 金沙水拍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参观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课程改革条件下,历史教学与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历史教学与网络技术配合,既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又可以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课件等。同时利用网络上的图片、视频、文字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史实,创设历史情境。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历史新课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让历史告别“历史”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明史,世界历史更是浩瀚无比,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她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为后人研究过去,改革今天,开创未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又有着滞后性、过去性的特点。如何将过去的抽象的变成真实的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尽管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可以运用,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立体感、动感;文物古迹又远水不解近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网络教学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以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比如,七年级《气象万千的宋代文化》一课。我首先用两个同学扮舅舅和侄子的身份,到北宋都城东京游玩,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欲望。紧接着大屏幕上显示出《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两游客把东京城看见的逐一介绍给同学。网络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漫步在东京的大街,将店铺林立、绚丽多彩的历史景物尽收眼底,令学生们异常激动。走到“衣市”,屏幕上出现了宋朝时期的各类衣饰及脚蹬“三寸金莲”的宋朝妇女,令学生捧腹大笑。说到饮食,便把一盘热气腾腾的“东波肉”捧给小游客,稍后又让小游客乘坐“牛车”、“马车”、“轿子”,累了来到不同级别的“住房”暂作歇息。走进娱乐场所,让参与者在“瓦肆”踢踺子和斗鸡。一个个生疏的名词在网络教学下成了现实。“一日游”结束了,学生们在娱乐中完成了学习。网络教学让历史告别“历史”,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二、网络技术,让知识更丰富

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但使历史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并且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为教学所用。

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但经常令历史教师苦恼的是,好多书借不到,更买不起;只能靠手边的一些书来应付教学,无法达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目的。这个问题现在容易解决了,如果上网看看,就可以发现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五花八门,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我仅查了一下搜狐、新浪、雅虎中国、网易四大网站,就发现:在搜狐网中,可以查到2983个关于历史的网站或网页;在新浪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46个目录、1399个网点,仅社会科学栏的历史类中,就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论坛与聊天、考古学、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人类大屠杀史、文革纪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艺术史、哲学史、地域文化等18个大类、478个网点,其中仅现代史类就有四个网点;在雅虎中国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57个类目、871个网站;网易的社会与文化栏的历史类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652个网站或网页,其中中国历史490个,世界历史191个。每个网站都列了详细的目录,许多网站还列了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例如,历史时空网站就设了“网络极速导航”,列出了210个网站的名称。从这些网站,还可以再查到别的网站,找到想看内容。从原始资料到最新动态,都可以从网上看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就可以在“龙源国际”或“龙源国际名刊网”上及时地看到。更为难得的是,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公开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外的很多研究资料、学术动态和教学情况,使自己大开眼界。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办的“史学连线”,就分了中国史、世界史、专史等七个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凡是网上的文章,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真是方便极了。如果能不间断地从网上吸取来丰富自己,那一定能很快地“富裕”起来,真正做到了欲放一杯水,自己先装了一桶水。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资料。很多网站都有关于历史教育的内容,例如在雅虎中国网中,就可以查到关于历史教育的3个类目和174个网站;有些网站,是专门登载图片的,例如“中国百年史图片展”,就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图片;有的网站,则不仅有图片,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就设了教学理论、试卷交流、史学论坛、电脑学习、网页制作等栏目,其中“课件下载”栏目中就有初中历史第三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初中历史第四册《蒋家王朝的覆灭》等课件。又如佛山教育信息网的“中国历史教与学”网站中,也有不少历史试题和教案,还有《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独立战争》等课件。看看这些网站,不仅可以学到外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试题试卷,下载现成的课件,还可以学到制作课件和网页的技术。各位教师将下载的课件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作适当修改后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肯定比仅仅挂几张图表好多了。

网络中的历史资源很多,这里精选了部分网站加以简介,希望有助于各位同仁学习、参考。

(一)、中学教育教学类:

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et.com:8090/xuezhu,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科院主办。栏目有民族英烈、人民的反抗、不平等条约、历史资料、历史照片、历史遗迹、历史研究,侵华战事、忏悔录、海外评述等。链接的相关网站有“邓小平纪念馆”、“抗美援朝英烈纪念馆”、“鸦片战争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

6、故乡网:,其中的“历史”(包括史界动态、历史之谜、风云人物、文物宝库、千秋史话等)和“学术”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值得历史教师浏览和参考。

(三)历史教师个人主页类:

1.史海泛舟:http://包含了中学阶段所用学科,历史部分有试卷、课件、论文、同步学习等,还可以分年级查找相关资料。4.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宜昌教育网主办,内容有课标、教学、史学、时事、中考、高考、下载(论文、试题、课件、资源)、史海、探究、人物、图库等,其中史海和探究、人物与图库值得一看。6.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http://hsbz.126.com 湖北黄石七中刘金林的个人主页,有历史课件资源库、历史图片素材库、历史试题资源库、历史教案资源库、历史论文资源库、历史文献资源库、历史网络文资源库、历史电影资源库、历史歌曲资源库、历史文字素材库、课件制作资源库、中考历史资料库等。

三、网络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网络技术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改革中,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新的方式是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网络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E-Learning的方式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学件和学习材料自主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查阅历史资料、解疑答难,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料进行历史探究活动。

我在教学中首先将所教内容的思考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自行解决问题,课上概括重点、难点引发思维。比如“文化大革命”一章,我是这样进行的,提前布置“你了解**时期的中国吗?”“怎样评价毛泽东?”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补充给养。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展开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当然为了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知识信息中能够感悟到哪些是最有用的,我多采用提前做好课件的办法进行指导式小结。这些课件除了下载要补充的史料外,还配上相关内容的画面,和谐的声音,围绕教材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为学习者服务。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也乐在其中。

四、开展网络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惟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课堂,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是不是教学手段的先进就意味着教学理念更新了呢?笔者认为不能等同。如果将现代教学手段整和到历史教学课中的结果,依然是教师忙,学生听、看,这种整和仍然是不理想不完美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没有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故而,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否则无论多美好的教学设想和目的在学生的旁观中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面对网络教学,教师要改变已成定式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注重教学民主,提供让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讨论的宽松环境。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再是仅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同时,计算机也不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另外,网络教学还应注意课堂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更忌教师图省事撒手不管,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似进入高速公路的引桥,不断将学生引向运行的学习高速公路,似剧团的导演,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唱主角。”这是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无定法,网络教学亦是如此。相信在敢于创新的开拓者面前,基于网络技术的历史教学定会绽开更艳丽的改革之花,结出更丰硕的创新之果!

篇2:新课改环境

【摘 要】新课改是我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环,而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数学教育改革已成为众多教师所研究反思的话题之一,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有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结合自身高中一线多年教学经验,畅谈下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数学反思意义

1.促进高中数学教师对的教学的深入研究

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创新与与时俱进,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不断合理的修订教学目标,而教育反思正好与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有效的契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公开课评估的反思,在追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中,可以对高校数学教学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加强了教学理论研究及突破。

2.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换

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升,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教师的要求,向“学者型”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学者型”高中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修养。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对教学结果、过程、目标逆向及正向的推敲,促进研究成果不断的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逐渐向“学者型”转换。

3.有效增强教师职业的师德感

教师作为比较特殊一类职业群体,其道德感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师德感可以促进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在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可以逐渐摒弃传统的呆板、机械使得教学姿态,使课堂变得更有内涵、更加活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反思对教育的研究、教学改革的促进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教师增强自身素养及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实现教育品质持续的提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时间划分

教学反思从时间上可划分为三类: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以及行动后的反思。

1.行动前反思发生在备课阶段,提前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个教学内容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教学前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通过以往经验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在研究自我教学行为的同时,揣测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既教学过程中的监控。教学中的反思要及时、主动地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调控能力,提升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反思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积极处理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教学中的反思是学生与课堂、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现场互动,这一阶段的教学反思更应及时总结和反思。

3.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批判性的反思。在整个教学完成之后,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反馈,对后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重点难点讲解等过程进行斟酌。总体来看,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进行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升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及理论素养。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方式

1.写好教学笔记

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教学成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体会作为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师应及时记录和整理下来。比如在《线性规划》这节课中,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原计划的教学课件略显死板,可通过课堂的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的过程,在今后的《线性规划》讲解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升

通过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来提升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的能力,根据课堂上学生反应的热烈程度进行教学反思。比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准备阶段精心分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例题选编;课后进行反思,发现在讲解两圆相交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的表情和课后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有部分学生似乎懂了但感觉还是有点模糊。因此,以后在讲解的这节课的这个知识点时,调整速度以及思维转换的频率,让更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此知识点。

3.定期的教学反思讨论交流

教研组、学校间、教育部门间可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会,共同探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经验、疑惑,让优秀的教育理论得到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疑惑的解决之道,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并且将教学理论更好的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高度。

四、总结

篇3: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如何作为

一.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此次到万州区听了9节课, 对我感受至深的要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六年级课文《匆匆》, 浙江名师、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盛兴凤执教的四年级课文《卢沟桥的狮子》, 武汉名师、武汉市十佳班主任董琼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作文课《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及重庆树人小学的董小宇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放弃射门》。从他们的上课中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扎实, 语文的素养之深, 文化的底蕴之厚, 他们的上课真正才叫做信手拈来, 课堂机制之灵活, 完全不是为了表演而上课, 而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而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由此带来我个人的思考,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多读精典著作, 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自己能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到游刃有余。

2.在教学中多注意反思, 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个人资料。

3.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4.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尤其是教师的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灵敏的思维能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 弄清教材、编者、作者的意图, 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在本次学术会中, 我深深感到对教材的钻研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支玉恒老师上的《匆匆》一文, 由于老师对作者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透彻, 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特别强调了学生朗读的语气的指导, 重点从朗读的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指导,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这一名时, 学生开始读得较重, 但老师给学生提出: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还有这么有力吗?学生顿时感悟到这名应该读得轻柔一些, 使朗读产生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悟时间匆匆的情感。

平时我们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上, 但没有注意让学生把领会过后的一些感受谈出来。此次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后在这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不但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同时还注意学生的倾听和倾诉, 让学生通过朗读并结合书本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和看法谈出来,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 又很好地利用了书本, 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课堂要丰富多彩,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湖南名师严杏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眼睛》, 本是属于一首诗歌,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但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想象, 通过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 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 说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 使学生的思维顿时大为活跃, 但教师在让学生想象时, 却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想, 在想象不合理时, 教师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规范了学生的想象。

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品味, 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

在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的讲座中, 我真正看清和了解了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机的统一杨教授在报告中作了明确的诠释, 提出切忌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割离开来, 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错误的理解。

杨再隋教授在回答老师们对如何以新的课程标准评价一堂好课时, 明确提出了四条标准: (1) 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2) 过程是否清晰。 (3) 方法是否妥当, 学生的学法是否个性化。 (4) 课堂的效果是否良好。从根本来看, 要看是不是三个维度的对话, 是否具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否正确处理必然性和偶然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学生的状态是不是思维活跃、情感是否奔放。

篇4:新课改需要怎样的环境支持

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社会大环境的日益浮躁,也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制定出一系列对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甚至学校的管理已经细致到了将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都作了详细的安排与规定,学生必须严格遵从,否则就是违纪。学生在这种苛刻的规定与惩罚中,要么是死水一般、墨守成规、呆若木鸡,成了没有个性思维,没有灵气与活力的木偶;要么忍受不了这种牢笼般的禁锢与束缚,为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反抗、宣泄不满。于是出现了老师不在的时候“大闹天宫”、“集体逃学”的现象;出现了在一些不够“厉害”的老师的课堂上被学生“欺负”,或失控的局面;出现了学生当面顶撞老师的事件;出现了学生在集会时集体起哄抗议的情况……

出现上述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和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可我们的教育恰恰是把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的因素给剔除了,把学生培养和塑造成了一架架做题的机器,最终把学生等同于一个个分数符号,再根据分数的高低把他们划分成三六九等。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高考,我们的教学质量就是升学率。所以,高考和升学率是我们中学教育中不曾动摇的两个转轮,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这两个转轮在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为我们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呢?难道说造反有理?

曾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感觉这学校越来越像监狱了?”我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他继续说:“你们好哇!你们老师就是狱警,是管我们的,我们就是囚犯。”我又说:“不对,老师不是狱警,和你们一样,同样在坐牢,只不过是牢头。”

学校变成了监狱,教室只不过是用钢筋水泥铸成的束缚人身心的牢笼。查班、查岗、查课、查到,教师的工作受到了领导的质疑,学生的学习成了严加看管与督促。自觉与主动,信任与理解全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教育呀,何时才能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种自觉与主动?何时才能将教师的工作给予极大地信任与理解?

篇5:新课改环境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本文分析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从课堂导入、师生合作、情感教学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性,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抹杀了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的创新呼之欲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自学

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改革创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无论学生成绩高低, 都平等对待, 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1.2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 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是指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动态的,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学生开展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之后,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与开课前的预测产生一些不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灵活变动,及时作出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因此,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做了预测,但是为了达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许多收获。初中语文教师所指导、组织的教学内让那个都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紧密相连,不能是可有可无,而一定是有依据的, 有效的。另外,要保证学生的人人参与, 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得了知识,取得了学习进步, 凑热闹是不行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2.1 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精彩的课堂导入对这堂课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精彩、新颖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会变得很容易,也能和之前学到的语文知识自然衔接。课堂的导入是否精彩有趣,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导入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新颖。初中生一般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很强。所以,在课堂导入方面,我觉得主要就应体现它的“新”。例如在讲到《皇帝的新装》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一天,有一个人带着一顶破烂帽子在大街上行走,迎面走来了一个有钱人,就嘲笑他说:“呀!看看这脑袋上带的什么破玩意儿,那也算是帽子?”这个人一听并没有伤心,反而笑着说:“呵!你这帽子下面是个啥嘛,那也算脑袋?”看!这个人的回答多巧妙!很聪明的一个人哦!大家知道他是谁么?他就是安徒生。相信很多同学都读过和听过他的很多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童年,一起走进安徒生的时代和他的童话世界。这样的一段导入,通过新奇的人物故事引出主人公,再通过了解人物来走入新的课堂教学。

2.2 与学生共同研究授课法和分析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授课时存在一定弊端,就是教师讲课有固定的模式,喜欢按顺序讲课,利于写板书,让学生理思路。但是这种方法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难以走出模式的束缚。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相违背。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主体在于学生。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根据这样的想法,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关于授课方法的问题,最后我们的总结是,任何一篇文章,不管多么平淡,总有高潮部分,而这往往也是吸引众人的焦点。因此我在授课时,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讲到《孔乙己》这堂课时,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分组讨论文章的高潮部分和线索是怎样的。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发言都很积极,大家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但是大部分同学找出了高潮所在,即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的情节。同学们这样共同探讨,情绪高涨,学习很投入,而且之后的讲课也很顺利,从高潮部分入手,顺着线索一一分析。这堂课是师生合作完成,不同于以往的教与学。我们共同探讨了文章情节,同学们团结合作,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 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堂上,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有感情地读,但要读出感情来,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和文章的主人公达到共鸣,学生读文章的感情也会同时带动其他同

学进入文章中,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这样的阅读效果才会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阅读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情,文章情与学生情、教师情充分结合,达到共

鸣就会产生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课文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授《散步》一

课时,朗读范文前,先打开音乐播放器,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了范读,此时,课堂一片寂静,音乐的美、读书的美与课文内容本身的美交融在一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文章读完了,学生受到了感染,纷纷交流着自己在和家人散步时发生的趣事,此时我根据课文主旨要求让学生用“美在……” 的句式说出一段话,学生们在交流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师生间情感产生了共鸣,共同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则自然彰显。

结语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给我们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带来了有利机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越性,遵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好初中语文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瑞华.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罗守超.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篇6:新课改环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方法指导, 从而在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上发生重大改变, 并最终影响自己阅读学习的质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小学学生来讲, 是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培养过程,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具备初步探究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小学开展阅读兴趣教学, 重视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文字、语段的积累, 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途径,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 保护学生的语文阅读的特殊兴趣与积极性。

一、重视课前准备,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考虑现阶段小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性格特点, 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的学习态度之后, 增强对阅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个人的阅读兴趣,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培养计划拟定过程中, 应该将自己基本态度以及教学态度详细地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并在课堂中严格规范, 课堂教学不能太随意。要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围绕计划, 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之下, 及时发现阅读中的问题, 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 在促进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 进而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

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中, 应该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进行合理的把控。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状况, 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计划执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关键地是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地提升。

二、重视对学生独立性的激发,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整个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 在课堂学习氛围建立阶段, 如果学生的答题思路以及态度表较好, 应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 使得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长处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条件。

阅读课程想要顺畅的进行,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字、生词积累, 教师通过引导与带领, 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一般阅读教材中的生字、生词,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讲,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的自学形式掌握, 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 则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将预习落实, 通过前期的标注与生字、生词查询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进行课程学习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讨论文本的基本内容, 学生之间讨论阶段出现疑惑时, 教师引导小组尽量自行解决, 避免直接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师考查学生对不同词句的运用, 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 对文章当中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的内容进行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将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对表现好的学生的给予表扬, 对于表现不好的给予鼓励和督促, 并鼓励结合个人的学习方法以及经验进行阐述。一般学生在学习思路打开之后, 就能将个人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激发出来, 学生的自学能力显著提升, 对字词的掌握程度与效果就会大幅度提升。

三、多种教学方法探究,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小型的有针对性的测验, 也鼓励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探究和挖掘。教师通过测验和观察, 了解学生的个体语文阅读实际能力。

语文教师重视对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探究, 不仅仅要将传统教学的积极意义发挥出来, 也需要在社会时代的背景之下, 采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通常都是采用口述的形式, 那么学生由于个人思维以及经验的问题, 很难准确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利用教学辅助资料以及网络资源, 让学生能够将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进行紧密的联合, 体验课程学习的自由性以及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文本探究阶段中, 可以鼓励学生对阅读体会以及知识理解勇敢地表达出来, 进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在呈现自己的目标预言时, 可以适当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尤其是一些实际的风景或任务形象,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节奏、整体基调进行把控, 进而保证朗读的高潮以及回旋。不同情境之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绘制, 进而促进学生在具备创造力的同时, 中探究课本知识。

四、认真分析课文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并感悟。教师在进行课程任务分配阶段, 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空间, 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正以及点拨之下, 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内容, 学生很有可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 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能动性增加。

教师在完成课程讲解阶段, 可以设置填空练习, 鼓励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填写, 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填写, 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开放性的条件, 按照自己不同的朗读习惯去操作,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欲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品德教育, 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性格品质得以全面提升。

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并不是简单地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便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朗读形式进行拓展, 通过有计划地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训练, 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创造条件。

五、重视学生的`课外教学, 完成课程资源整合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阶段, 可以将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 需要教师将语言特色以及肢体语言应用到位, 进而结合不同的阅读文本特点,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 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 创新教学形式。当然这个要求教师个人具备深厚的语文专业文化基础以及丰富的阅读探究能力, 将课堂的平台作用发挥出来。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不仅仅要通过标准化的课程内容进行, 还需要将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拓展, 不仅是书本的形式, 也可以是网站、电子读物等。教师通过个人的筛选以及推荐, 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机会。具体的读物推荐, 教师应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读物, 让学生的个性培养与阅读锻炼的同步进行。

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培养, 教师也可以将家长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去读书, 去书店去选书, 那样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阅读角的活动, 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拓展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六、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阶段,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 将课堂整体的学习氛围与风气建立起来。教师重视对学生课堂阅读环境的改变, 通过课堂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的阅读探究活动, 使得学生的阅读行为, 能够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物推荐, 重视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重视作品思路的讲解, 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文学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 (4) :82.

[2]廖晨书.浅析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科学.

篇7:新课改环境

1.1生物教学的现状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科学,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中学生学好生物课,打好生物学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堪忧。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满堂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延时拼耗的教学方式仍然在使用,甚至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生物教师,再加上中考不考生物,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下降,这最终导致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中学教材,中学生物课成为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的唯一学科。另外,在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1.2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 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环境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环境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代中学生必须进行环境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后不断改善和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说,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素质教

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环境意识和行为的目标

新世纪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建构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需要。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包括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主题,在选择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等问题,以便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产生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于行动。以环境教育为主线,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与新编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渗透的方法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调查等辅助形式来加强教育。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进行渗透。

2.1.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部分,结合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由浅入深,进行适当延伸,不断渗透,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危机感,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 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kg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

2.1.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度穿插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对课堂气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显得生动活泼。现今,网络的信息高速传递和拥有的大量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渗透环境教育,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环境教育的网站,供学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环境的热点话题,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挂图、标本等进行环境教育等,甚至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保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变为自觉的行动。

2.1.3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吞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2.1.4精心设计考试题,落实环境知识

做为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考试成绩,环境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有关环保知识考试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平时多留心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环境知识的习题,如讲到森林生态系统时,设计一些与《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相关的习题,在讲到水分代谢时,设计一些我国水资源状况、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的习题。

2.2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育信息传递中,对重要问题不能只用一种传递方式,也不能只采用一种训练形式。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强化环境意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环境教育。

2.2.1组织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

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信息接收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保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他们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并自觉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生物、化学、地理等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树立攀登科学高峰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信心。

2.2.2 开设专题讲座和环保主题班会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使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环保知识,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班级主题班会。如结合周边环境随意排放污水的情况,举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专题讲座。此外,还可邀请校外的环境专家作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完毕后,可开设会后会,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环境认识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

2.2.3利用各重大环保节日渗透环境教育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很多,如“环境日”、“无烟日”、“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9]。例如,在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利用标语、墙报、校报等开辟专栏,组织大量的宣传活动;甘肃省的爱鸟

周是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大街小巷进行宣传,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到一些保护区悬人工鸟巢,招引益鸟;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此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废品进行环保小制作,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开展防止“白色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等系列活动,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筷子,少用或不用贺年卡等。学生亲身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环境保护知识,也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 结语

篇8: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一、进行环境教育, 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

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能量, 以废水、废渣、废气以及电磁波等方式排放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另一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这正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 我们应该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刻不容缓。

环保意识的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在初中阶段开展环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 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环境教育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家庭的其他成员, 并进一步向社会辐射, 进而扩大学校环境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要不断获取新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环境教育, 教师应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环境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环境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尤其是生物教师, 原因是教改后的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无论是资料分析、探究镜、大家谈、以及开眼界等, 都时刻渗透着环境教育。现代的环境教育, 因其教育的综合性特征, 要求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要使学生对环境有更多的认识, 教师本身应先学习。如生物学教师自觉参加环境保护行动, 提高和统一对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 组织有关的“环境保护”等专题研讨, 发动全体教师根据环境教育的要求,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另外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切合点, 加以归类整理, 适当拓展延伸,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要采用先进的环境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环境教育和未来环境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拓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 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这方面香港环保资源中心就做得非常出色。教育署下有公民教育资源中心, 幼稚园教育中心, 环境教育资源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都为公民, 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教育资源, 便于他们接受环境教育、备课查找多媒体资料等。这些对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要不断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在生物学教学中, 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教学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注重概念、理论的准确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 常常压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因被动学习而感到知识抽象、枯燥。学到的知识难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对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感性的认识。这些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反映环境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意识、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的要求, 更不能体现现行的课程改革。

在环境教育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这种教学方法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广泛采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能力培养时, 我让学生从现象中找问题, 自己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最后得出结论。如探究“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 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设计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影响的危害实验, 包括实际对照实验, 有的同学用模拟酸雨的方法, 有的栽培绿藻, 并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对照等。通过这些方法,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尤其是环境教育方面, 如将生活垃圾分类等, 既减轻了环境污染, 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摒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传统方法, 即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灌输的方式、方法的改变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五、要把学校的环境教育与社会的环境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学校教育一直是环境教育的主体, 因为学校有大量的环境教育教学的资源, 有专业的教育引导者, 有特定的为学生提供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这就有效的保证了向学生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也能够组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不是孤立的, 因为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和终身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 要积极鼓励和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教育工作。那么社会的环境教育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必须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环境教育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关于爱心捐款的范文下一篇:从专业走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