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初探

2024-05-03

新课改教学初探(精选8篇)

篇1:新课改教学初探

历史教学新课改初探

文安县大柳河一中李微微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

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教学历史,不仅要教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要教他们从历史中学到或悟出做人之道。而教师更是表率,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活教材。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效率自主性自助性

我今年任教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初中《世界历史》是初中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

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七年级、八年级《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九年级《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七年级、八年级轰轰烈烈搞课改,九年级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

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改变“生产标准件”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这一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达成有效教学:教学要提高师生的互动从而增加学习机会,教学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大胆开放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达成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等课改目标的主要途径。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

作补充。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当然,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评价机制,而且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及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老师要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和知识反馈等。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因为西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组织有序呈网络状结构的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长时记忆。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利于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目标计划地制定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习总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记忆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知识的识记。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二、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

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历史》教材的整合应该是在新课改和中考二者兼顾的原则下进行。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比如将《世界历史》第二册第3课的最后一框题内容“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加剧”并入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作两课时完成,使学生对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对《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2课—第15课作顺序和内容调整为:“二战后的美国霸权政策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强调现实意义的主次关系。

总之,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重要基地,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教育。世界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人文的历史、一部科学技术彰显伟大力量的历史,因此,世界历史的学习——特别是文艺复兴、近代文化和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内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教育的良好机会,不可错过。教学历史,不仅要教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要教他们从历史中学到或悟出做人之道。而教师更是表率,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活教材。

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足之处,望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新课标》、《杜郎口旋风》

篇2:新课改教学初探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神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如何才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拦路虎”,作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英语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创新高效课堂的看法做了一些总结。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积极扮演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学生在听、读、写几个方面充分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兴趣 创新 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课堂舞台交给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更强调从学生学习实际、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也是提高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完成高考任务为主,回顾过去英语教学,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单词识记和阅读写作等技能训练上,忽视英语“说”的技能,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理念和高考双重的要求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全局性、根本性,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全面更新。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欢乐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贪婪地吸吮知识的乳汁。老师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效用无穷”。英语教学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合作,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完全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英语课堂枯燥乏味,上课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指导下,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为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创设主动的学习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并充分利用媒体图、文、声、形并茂的优势,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耳目一新,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开拓学习新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将单调的英语学习转化为更直观和有趣的形式在课堂展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3.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小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等新型教学手段,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学习和个人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上,教师要环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经常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英语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了!)“Very good!”(很好!)“Good”(好)、“It doesn’t matter,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等这类鼓励性话语,让所有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赤诚的爱心面对所有孩子;以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智慧的头脑引领每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改下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原则

1.激发创造兴趣, 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 即没有求知欲, 就没有学校。因此, 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提问设疑,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另外, 在上课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表见解, 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示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 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求异法, 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 运用求异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教学不应过多求同,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 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感受体味,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 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各抒己见,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思维。

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 与学科相辅相成。因此, 为了给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 把它作为激发兴趣、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以上几点,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非常适用于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 以教材为主, 向未知领域迈进。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 共同研究教材。探究性学习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多搜集材料, 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需要而向他们提出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本要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 对一篇文章, 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 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 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那么就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 并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因此,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倡导学生独特体验, 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课时, 还要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这样不但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 而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积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3.课后以作文为依托, 以便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果, 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 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 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 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 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在作文的写作中, 我还要求学生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 培养研究的能力。在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切实贯彻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能激活思维, 通过探究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 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成为主角, 更不能禁锢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 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样, 才能激活课堂教学, 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篇4: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初探

关键词:教与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也不是生硬的词藻,它体现了我们的课堂中所贯穿着的爱、责任和使命,它能够促进课堂中充满师生为友的温馨,友爱互助的感动,笑语连绵的快乐!

一、有效地进行课前准备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五有:

(一)脑中有准。

1.坚持仔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2.大量阅读相关教学文献,丰富个人的理论素养,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处理教材。

(二)胸中有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每年假期的时候都要通读教材,对整册内容框架有大致地了解;2.每学年都坚持提前一周备课,细致认真地整合每一单元容。

(三)心中有数。

1.每学期开学初结合本校的校历安排合理地安排学习及复习时间;2.每星期都积极地在集体备课中深入地挖掘教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3.每堂课的设计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保持下来,使课程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效。

(四)目中有人。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也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应“授之以渔”,指导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展开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手中有法。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在教学描述过去的经历时,课前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旅游照片;在讲收藏时就提前布置学生带上自己的收藏品;在教学描述处人的能力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准备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以创建“友”、“笑”和谐关系为前提,进行有效教学

英语课堂既要干净课堂,正本清元,返朴归真,又要提倡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关系,一个有情感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

(一)课堂教学的精致的导入。

“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我时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1.提问式;2.活动式;3.回顾式。

(二)任务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我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上因教学内容、学生现状而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内容。主要具体应用如下情形:

1.探究规律时,如:在学习间接引语时,就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示句子归纳、总结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所要注意的方面;2.语言实践时,比如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对话,小组调查、汇报结果,根据文章内容合作改编成课本剧……;3.疑难困惑时,如学生在阅读文章,各自遇到相关的词语、句子疏通方面的问题时,我总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助,汇报讨论结果,并对他们仍旧不懂的地方答疑解惑;4.欲罢不能,意犹未尽时,比如学习关于“robots”有关内容时,话题“Do you believe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kinds of robots in the future?”时,就形成了“信,不信,很难说”三种对立。

(三)引导学生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确保有效习得。

英语语言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则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认真归纳。

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自觉地进行比较类推和归纳总结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时,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个别和特殊。设计练习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体验中逐步体会或者感悟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规则规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新课标》提出,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赛……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还给各小组建立了自评表、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正确对待学生成绩: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应从孩子的一生着眼, 课堂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得到好分数就是成功,拥有充实而快乐的平凡人生就是成功。

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给他们支撑与鼓励、宽容与信任。无为,亦得。有放,乃悟。无不可容忍之束缚,有无拘无束之率性。顺应自然天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快慰自在其中。

三、继续深入转换育人思想,坚持布置有效作业

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布置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兴趣,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会依照不同主题来布置作业,可选择的主题有很多,如:1.根据文章内容来编制连环画;2.根据时事及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自定主题,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组织版面;3.制作班级新闻报;4.喜欢的英语诗及故事;5.根据所学章节主题确定不同的作文。

四、及时、有效地开展反思和总结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指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

(一)发展学生的自省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可以布置学生定期做总结笔记,建立改错本,归纳单元内容,小组互评及自评等多种形式。

(二)教师也要懂得自省,要以反思为刀,深中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缺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观察教育教学细节,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2.在教研中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与科研可以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3.在生活中反思,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修正、不断深化个人经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及时总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教师的点拨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以发展为目的开启学生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转化成人格,使教育焕发人性,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持久的实效,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篇5: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理念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问题。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发出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的特点,服务于后继的学习。为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2.学习目标力求新、趣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这样出示目标的时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二、教学过程始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也变得愉快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过程评价,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评价都要有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不同,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这样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后,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此外我们要积极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这样的分层施教提高了学生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四、挖掘人文精神,注重情感教育

篇6:新课改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初探

邬 娟

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教材被冷落,学生关注文本少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受阻。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灵活与开放受到了限制。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要遵循适量,适当的原则。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新课标,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正改变着处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也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死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等。尤其多媒体的出现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在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及策略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驾驭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误用,滥用现象时时出现。下面我就实施新课标以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谈几点看法。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适值冬天,可学生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内容后,都有一种想亲眼目睹荔枝的强烈愿望,课前我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信息网上搜集下载了许多有关荔枝的图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了加工整理,当那一组组图片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不仅仅得到的是视觉上,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在写作上的匠心独运等等。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空的限制。虽然教师在准备时略显费时,但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信息网络的连通,制作的语文课件文字,图片,声音等容量会很大,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内,课外连通,形成很大的知识网,语文课堂得到极大的延伸,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满足了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做到的。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实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讲的《从“千里马”说起》一课,这是韩愈的《马说》一课的拓展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才与伯乐的关系。开头导入我就运用了一段影像资料,画面上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音乐上是腾格尔在歌唱,这种创设的意境很快就感染了每一个学生,那种对马的热爱之情已经演化成对人才的爱惜,更深一步引发了学生豁达的人生观。他们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都是那样真切,对于千里马与人才与伯乐的关系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甚至有一个学生在谈感想时说:我非常想做一匹千里马,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真希望这个社会多培养一些伯乐出来,好去发现千里马,不再让千里马被埋没。后来学生在这节课后写了作文,内容上体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广度是我始料不及的。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在课改新课标下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

1.教材被冷落,学生关注文本少了

一些运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用屏幕上演示的文字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睛多半时间盯着屏幕,手中的教材被冷落在一边。如第一次熟悉词语时,学生注视屏幕,词句及图像等不断呈现不断消失,词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不深刻的,有时甚至学生做笔记也来不及;阅读分析等其他环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多媒体呈现的课文内容往往一闪而过,学生无法重复学习和回味,对词句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和充分。如果这样学习,就不符合新课标下要求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认识工具,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喜欢并热爱教材。上多媒体课时,教师不能放弃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教材、关注教材。

2.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受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有时可以使师生心心相通,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师生在交流中多了一个中介,且这个中介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师生情感交流由于它的存在有时显得冷冷冰冰,妨碍了师生情感互动。因为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的反馈信息常被忽视;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教师的言语鼓动和情感宣泄常被学生忽视。有时教师会有顾了这头,而顾不上那头的手忙脚乱的感觉。如课文的配乐朗诵固然好,但如果上课教师自己能朗诵,或让条件好的学生来朗诵,那不是更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更能渲染课堂气氛吗?多媒体所带来的便捷不能取代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3.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灵活与开放受到了限制

教学过程和结构本身需要有序,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多媒体课件一旦制作成功,它的程序就固定不变了。上课时,教师只能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演示程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不仅学生,就连教师的思维与讲解都被多媒体控制了,整个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独到的见解,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无法在多媒体上预先设置的。有些教师设置好的问题,答案也是预先设计好的,但对许多问题,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学生有很多有创意的答案无法放进多媒体向全体同学展示。长期如此,学生就不积极思考,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看法,而是期待教师的答案早点展示出来。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疑问,探讨解答是非常灵活与开放的,如果多媒体设置的课堂框架限制了这种学习方式,那就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更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

4.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

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声音一般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浅层次的诠释,而且它是经过教师理解后的产物,已经失去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如果以视听来代替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领会过程,缺乏分析、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一些较浅层次的语言现象也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难得到较好的培养。许多课文的内容要求通过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去感悟和理解,心领神会是最符合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学习内涵,如果非要用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的内涵用固定的画面展示出来,那势必局限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用听代替了学生的读,就使学生失去了直接感受语言文字的机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不够深入与直接了。

总之,语文课在选用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遵循适量,适当的原则。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不是板书的简单替代品,它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会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运用不恰当,就会显得费时费力,使语文课堂变得失去活力,失去了灵活性与开放性。为体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理念,语文教师要动脑筋制作精美,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它们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7:新课改教学初探

摘要:一直以来,高中语文处于一个很高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之后,改了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改变了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语文在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很高,一直被称为“主科”。它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众学科之首。而且,语文在高考中占的分数也相当多。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很重视高中语文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死记硬背,可以说是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加强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主要分析如何在高中语文中用新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巧设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就会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1.设疑法。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原本生硬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比如,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记》一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提前预习,设置疑问:文中确定是蒋干中记吗?学生经过分析讨论之后自己就会得出答案,而且还能明确文中的人物关系,从而分析了人物的性格。2.创境法。在现代这个信息化时代,情境教学法是极容易做到的,而且利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比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荷花,让学生在此情境的熏陶下产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获得以境至趣的效果。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通过教师的精美语言、卓越的口才、美丽的图画等等。3.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读,如果读的方法和内容把握的恰到好处的话,就会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中的`人物和情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人物性格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这样,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使得学生理解加深了,兴趣味浓了。除了朗读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诵读、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改变传统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模式,相对比较僵化,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失去学习主动性,而且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果不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布置作业,使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会有重点,才会激发学习积极性,才会使课堂有序进行。然后,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鼓励学生多提问,组织学生多分析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教师还要多向学生问“为什么”,采用“讲”“教”“学”“做”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三、注重学法,提高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有很多的自主性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先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法,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去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阅读和作文,很多学生不懂如何去阅读,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去赏析。如果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对段落的主体、环境、描写、情感多方面分析,阅读全文也就不难了。另外,作文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但除了积累之外,教师还要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关注情感,善于评价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动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饱含热情。首先,教师要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抗拒感。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又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动向,使其保持一个乐观主动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适当且有层次感,避免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困难的问题,打击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有一点就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要充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悟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汲取他人生活、思想中的经验和优秀的品质,进而得到人格上的培养以及思想上的升华等。另外,要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要大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运用,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更明确的改进。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动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并要合理运用评价体系,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众学科之首。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初中美术“新课改”教学创新初探

一、亲和对话, 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一般来说, 创新意识是指喜欢创新、注意创新。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开始的。首先,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要通过教育工作者认真设计情境,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构思与设计理念, 首先是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之想创造。因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理论上讲, “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 具有很多自主权和创造权的空间”。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重要, 这首先就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必须根据当下学生特点, 恰当应用情感管理方法来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 意见与学生平等对话, 将学生作为朋友一样对待, 用亲情, 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 形成心灵的沟通, 并及时肯定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 找出闪光点, 采取以表扬或奖励形式给予鼓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价值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学生思维触角能充分向不同角度的伸展, 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

二、尊重主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 所谓创新精神, “是指勇于抛弃旧东西, 创造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和很强的创造能力, 进而常进行创造性活动”。毫无疑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要求教师教学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既是教师作为教学关系的“主导”方面的含义, 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必须要有“教育艺术”的本质要求。因此, 教学是一门艺术绝不是一句空话, 其内涵, 是要靠老师通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努力而不断注入的。这在反拨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绝对理性的当代社会, 如何教育、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和疑难而能情理融会、随机变通的灵动性, 其实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内在而深刻的逻辑联系。

当然, 根据个人体会, 在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之敢于创造, 最关键的是, 教师不仅要有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 来激活学生思维, 更重要是, 还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独立思考与实践行动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抓住契机, 实现学生的思维飞跃

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教育学上,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都存在着身心发育与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不同的环境、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的具体关系与表现上, 又是潜在的、各不相同的。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心理学告诉我们,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学生如何“废物”利用时, 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超越自我, 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我讲完之后, 学生拿出之前交待他们带的“废物”开始制作, 有的学生用半块吸铁石、两个铜板和一小段铁丝竟然做出一辆摩托车, 过一会儿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 一会儿又变成蝴蝶;还有利用三角尺铅笔做成飞机再变成手枪等等, 他们完全摆脱了制作技巧,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得以了“超越”。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造欲

情境的创设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美术新课改更是不可缺少的。各类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 如果没有情境创设, 再丰富的内容也会变的枯燥无味, 美术课程改革也明确要求通过各种手段,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因此在美术新课改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二者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承的, 又是相互促进的。情境创设的不断应用, 会更好地促进美术新课改的不断发展, 随着美术课改的不断深入, 情境创设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 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和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看, 创造美好、和谐、诗性的社会, 包括美术“新课改”在内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将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尹小斌.《中国美术教育》[J].“美术应试教育的现状及其对高考美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2006年4月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200字作文下一篇: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