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律诗中可平可仄的问题

2024-04-29

诌议律诗中可平可仄的问题(精选1篇)

篇1:诌议律诗中可平可仄的问题

诌议律诗中可平可仄的问题

写格律诗,当然要遵守它的平仄格律,否则写的就不是格律诗。但是这些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写作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还是有些变更的,这就是以前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里当然主要是针对七言律诗而言的,即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一般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第二、四、六句则必严守平仄格律,该平则平,该仄用仄。以此类推,五言诗是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这个说法对初学者来说,便于记忆,在写作上也给写诗的人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其可取之处,但细究起来,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比如,七言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无言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就不能不论。如果把七言律诗中的第三字和无言律诗中的第一字,改为仄声字,这两句就是孤平调,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平”。所谓孤平句是指除韵脚之外,一句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切不可违反。还有如七言律诗中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和无言律诗中“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不能改为平声字,否则句尾变成了三平,犯了三平调的毛病。三平调在古风中常见,但在律诗中却是忌讳的。以上观点前人早已备述。但是“二四六分明”或“二四分明”这个规则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有时诗人信手拈来,直抒胸臆,写下天然无饰的诗句,有些“越轨”行为也是难免的。这种现象当然是极少数,不能当作规则来仿效。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按这联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首句第二字应是仄声字,而“人”却是平声字;又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首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按这联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第二字应是平声字,而“朵”却是仄声字。还有时遇到不可分割的固定词在平仄上也还是可变通的。笔者从搜集的一些有关例句看,这种变通情况主要出现在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的第五六字上和无言律诗“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四字上。

1、七言律诗例句: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以下例句字下加“•”表示平仄互换处。

毛泽东的《答友人》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

杜甫的《宿府》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诗息一枝安。

••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尾联:瘦信平生最箫瑟,暮年诗赋

••

动江关。

之二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

之四首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尾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尾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二尾联: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

••

波。

王之涣《出塞》尾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五言律诗例句:由“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句式。

张九龄《望月怀玉》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首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 •

孟浩然《过故人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

孟浩然《宿建德江》首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尾联:换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 王维《过香积寺》项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 •

王维《终南别业》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汉江临眺》尾联:襄阳好风月,留醉与山翁。•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尾联: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

李白《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颈联: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颈联: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

刘眘虚《阙题》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 • 还有少数像七言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平”句式变革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例如,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之四尾联: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

• • 樽。五言律诗中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句式变革为“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句式。例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以上所举的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五言律诗中“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唐诗中式比较普遍的。它虽然不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样作为一种可循的规则明确提出,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能潜意识地应用到它或者悄然认可它,否则这种现象不会在律诗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我今天把它们勾陈、列举出来的目的有三个:

一、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分析

在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五言律诗中“平平平仄仄”句式变格为“平平仄平仄”的句式,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句子里最后三个字即“仄平仄”经过互换后必须是一个意义不可分割的固定调或短语,并且还非互换不可,否则意义就被割裂,甚至出笑话。例如毛泽东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如果第五六字不互换,就成了“寥梦廓”—这成什么话?常见的字位置互换后组成新的词或短语结构有:

1.支配式短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杨柳”; 2.偏正式短语,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中的“好风日”; 3.偏正式固定词,如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中的“故乡”; 4.并列式固定词,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中的“场圃”。

二、如果以上两种变格句式得到大家的认同,今后我们在写诗时就多了一种调动,使用平仄的手段或方式。

三、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大方之家赐教,激发我探讨律诗的热情。

上一篇:看马戏表演作文150字下一篇:刘湾村2012年灭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