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控论文

2024-05-13

职业病防控论文(共8篇)

篇1:职业病防控论文

阿干镇关于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

防控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安监局《转发市安监局关于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镇对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煤矿、地面企业、建筑企业等企业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调查。通过与用工企业对话、找农民工了解以及召集农民工进行座谈,了解目前我镇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并把这次调研活动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农民工的现状:我镇有煤矿企业6家,地面企业8家,建筑工地6处,总计有农民工2500多人,是工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角度看,煤矿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22%,建筑业中占从业人员的53%,地面企业占从业人员的28%。文化程度在初、高中的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56%,小学学历的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33%,文盲、大学生占从业人员的11%.年龄结构在18—58岁之间,女性占从业人员的24%。

(二)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情况

1、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情况

据调查,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占30%。目前,还有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有一部分很不规范,有相当部分个体、私营和民营企业,与农民工只有经济上的契约,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2、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农民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业健康的教育培训,特别是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生产知识。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不多,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比较淡薄,不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情况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制订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职业病危害严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预案,没有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不组织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不建立职业病防治机构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60%的企业没有为从业人员配齐必要的防护用品。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严重。许多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大部分农民工不知道《职业病防治法》,不愿去体检或者是因种种原因不愿意佩戴防护用品。

二、农民工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业主对职业病重视不够,没有让其落实。主要表现在: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对工人未进行上岗前职业病等安全知识进行专门培训;在讲安全工作中没有提及涉及职业危害等方面安全知识;对工人劳动保护,基本防护设施投入不足,对离岗工作也未进行健康检查,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自保意识不强,对身体造成伤害无法保护。

2、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工人自保意识差。在调查中发现,有70%工人认为自己身体还好,能抵抗一些疾病,在涉危场所不佩带或不正确佩带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形同虚设,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工人将防尘口罩不用,认为方便说话,不知久而久之对身体会造成伤害等。

3、未对职工进行定期职业病专项检查,未建立职业病档案,从而延误了医治时间,加之因工人流动性大,即使患了病医治时费用谁出也会发生分歧,从而无法落实治疗问题。

4、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差。多数农民工缺乏参保意识,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不能顺畅衔接。农民工所从事的工种多为高危作业,且社会保障缺失、滞后,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低。

三、解决农民工安全生产问题的建议

1、要加大集体合同的签订力度,通过合同来约束企业规范管理。

2、要完善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力度,特别是煤矿、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要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3、要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地面企业、建筑工地等行业中存在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专项检查活动。企业对农民工要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发放健康证明。对不组织农民工体检的企业,监督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企业坚决给予重罚。

4、加大职业卫生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职业病危害程度和企业管理水平,明确重点监督对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协同行动,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

5、要加大投入,配备职业防控设施设备。要加大投入,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仪器。进一步完善职业病执法监督体系和职业病技术服务体系,要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工

作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O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篇2:职业病防控论文

税务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每一个岗位税务人员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这种权力行使的结果都将承担着一定的责任风险。从近几年税务系统易发、多发案件的性质来看,每一起案件的发生无不与税务人员以权谋私、为税不廉有关。因此,分析和探讨税务人员职业风险产生的诱因,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规避和降低税务人员职业风险,对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干部队伍廉洁、平安、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税务人员职业风险呈现出的特点

税务人员职业风险,是指税务人员在日常税务管理、税收执法、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对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后果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这种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三个特点。客观性是指任何掌握税收权力的个人,都有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损失性是指只要发生税收腐败,必定会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客观损失;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税收权力在行使过程中,腐败行为有不固定出现的特点,有可能出现在税收管理、执法的任何环节。所以,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微观控制,找出发生职业风险的可能性,认识、分析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判断出职业风险的环节和领域,并在微观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寻求防范办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有效措施,力求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的发生。

二、税务人员职业风险产生的诱因

近年来,税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源头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为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以及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的发展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广大税务干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不自觉地给税务人员在预防职业犯罪方面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诱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在给社会各阶层带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各种矛盾和人们的观念相互交织,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使极少数人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变形和扭曲,崇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成为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牺牲品,这为税务人员腐败滋生了外围环境。

(二)内部条件的诱因。税务人员作为国家的执法人员,手中多少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领导干部有领导的权力、执法人员有执法人员的权力。近年,虽然我们采取了各种制约措施进行权力分解、制衡、监督和防范,但在“两权”的运行和具体业务流程的操作中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给少数意志薄弱的税务人员在某些方面可能留下了乘虚而入的机会,经不住“诱惑”或“拉拢”,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搞以税谋私和权钱交易,这为一些税务人员滋生腐败根植了内部土壤。

(三)相互攀比心理的诱因。一些税务干部出问题,主要起因源于攀比心理、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在看到社会上一些单位工作轻松,奖金拿的高、福利搞的好,企业老板住好房、坐好车、出入高档酒店,消费一掷千金,心里失去平衡,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心理、盲目追求的随从心理、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权钱交换的交易心理、能捞就捞的投机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追求刺激的享乐心理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等。这些诱因的存在,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税务人员有可能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走向腐败的泥潭。

(四)教育管理上的原因。由于日常对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制度、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岗位职责落实的不到位等干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也是导致职业风险系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三、税务人员职业风险的预测与监控

预测和监控是做好职业风险防范的前置程序,要建立健全职业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职业风险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置,预测和发现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动向和苗头,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做到监督关口前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预测职业风险的过程中要突出把“两权”运行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作为监控的重点。

(一)加强对重点环节的预测与监控。在征收环节,主要是加强对税款的征收、入库、解缴、提退等环节的监控;在管理环节,主要是加强对发票的管理使用、一般纳税人的审核认定、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税额核定、停歇业户管理、减免税审批等环节的监控;在稽查环节,主要是对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的监控,特别要加强对检查环节的监控,这是直接与纳税人打交道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和最难监控的环节;在处罚环节,主要是加强对处罚依据是否准确、裁定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的监控,防止出现应罚不罚、重责轻罚、轻责重罚、高定低罚、以补代罚等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对重点部位的预测与监控。主要是加强对管人、财、物和权、钱、票等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的监控。特别是要加强对干部提拔任用、经费审批下拨、基建项目招标、大宗物品采购、办公用品和信息化设备采购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暗箱操作、个人说了算现象的监控。

(三)加强对重点时段的预测与监控。主要是加强对领导干部职位升迁、工作调动、子女上学、因病住院、父母祝寿、婚丧嫁娶等时段的监控,防止领导干部借机收敛财物,发生不廉行为。

(四)加强对风险的动态预测与监控。对职业风险的预测监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随时调整预测监控的重点。比如,根据新的征管模式,在纳税评估中有一个约谈环节,当税务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后,变进企业检查为税务约谈,经过约谈确实发现有偷逃税嫌疑后,再由征管环节转到稽查环节进行稽查。这在为企业提供与税务机关平等对话、改正机会的同时,也给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拉拢腐蚀税务干部的空间,成为一个易发生权钱交易的环节。因此,预测职业风险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注意发现新的监控盲点和空白点,及早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实现对职业风险全方位的预测和监控。

四、税务人员职业风险的排查途径

只有采取正确的途径、方法,查准、找出职业风险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强防范。因此,税务人员职业风险排查要以突出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运行和人财物管理过程为重点:一是查找领导岗位职业风险,重点查找领导岗位在“三重一大”,即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职业风险;二是查找中层(股所长)岗位职业风险,根据中层负责人职责定位,查找其行政管理、执纪执法、财务列支等重要环节可能产生的职业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人员(税收管理员及钱财物管理岗位人员)职业风险,这些重要岗位人员要对照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查找分析个人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税收执法、钱财物管理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职业风险。查找的主要风险包括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外围环境等“五类风险”。采取的途径:一是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组织评等方法找出职业风险点和易出腐败的薄弱环节;二是采取举报投拆、内部审计、执法检查、行风评议、问卷调查等监督渠道和手段搜集职业风险点和腐败苗头。

五、税务人员职业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防范措施,把职业风险防范理念和防控措施融入到干部管理和业务流程之中,形成“以岗位为点、以业务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的税务人员职业风险防范机制。

(一)抓住三个环节,按照五项要求,编织防控网络。开展岗位职业风险防范,重点要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通过“找”,有效识别工作岗位职业风险;通过“防”,从体制、制度、措施和实际运作入手,形成标准化、操作性强的防控模式和规范化的处置措施;通过“控”,把权力的监督制约贯穿于行政管理和业务运行的各个方面,牢牢控制和及时化解岗位风险,规避违纪案件的发生。实施要求:一是成立职业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岗位职业风险防范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构建职业风险防范责任体系,职业风险与具体的职务和岗位密切相关,涉及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所以职业风险防范,必须与各岗位的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具体的措施和工作责任落实到第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形成责权明晰,防点清楚、监控到人的风险防范责任体系;三是要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程序是一种规则和约法,是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体现为按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步骤来做出决定的过程,程序正当、科学、公正,可以有效地促使权力正确运行。因此,要按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其他重要岗位三个重点,突出抓好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行政审批、税收执法、税收优惠、税负核定及钱财物管理等重要岗位人员业务处置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结合税务系统的实际,制定更为科学的议事决策程序规则,最大限度的防范和规避税务职业风险,为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四是要建立干部岗位定期交流工作机制,一个领导在一个单位、部门或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尤其是长期在一个单位当“一把手”,容易出现唯我独尊、任人唯亲等特殊的关系网和利益小团体,成为滋生腐败行为的温床。因此,要建立、推行领导干部定期换岗、轮岗交流制度,这即是对干部的一种锻炼,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五是建立岗位职业风险网络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税务信息内外监督网络,将干部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等内容及时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纳税人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联动、人人参与、层层监督、群防群控的监督网络。

(二)实行“五个到岗”,建立“六项规避措施”,筑牢风险防火墙。针对查找出的岗位职业风险点,建立岗位职业风险防控措施,锁定履权界限,规范操作程序,做到“五个到岗”,即做到“防范教育到岗、制度建设到岗、责任落实到岗、风险预警到岗、监督追究到岗”,建立六项规避防范措施:一是建立岗位职业风险教育机制。加强对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打牢税务干部爱岗敬业、公正执法、优质服务、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营造“不愿为”的良好氛围,这是防范和规避税务职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建立职业风险防范制度保障机制。针对各级职能、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完善行政管理、税收执法、财务管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规范操作程序和流程,真正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制度体系,为防范和规避职业风险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职业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岗位职业风险动态监控发现存在或可能发生职业廉政风险时,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号,及时提醒;四是建立责任落实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计相应的岗位职业风险工作职责,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个人向组织做出岗位职业风险防范承诺,进行履诺保证,同时,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结合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各岗位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责任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责任未落实到位的提出批评或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五是建立职业风险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岗位职业风险月查制,由职业风险防范小组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对职业风险防范承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制度不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的及时指出,责成整改,对不认真开展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3:职业病防控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广州市某地下轨道公司已经建成并开通运营的4条地铁线路,在2012—2015年对其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分析其调查资料及检测数据。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调查

对地铁日常运营、检维修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工艺、作业内容,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调查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2.2 职业卫生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进行采样,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2,3,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5]《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6,7,8]等要求对工作场所化学毒物、粉尘、物理因素进行检测。

1.2.3 评价方法

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0]分析其危害程度。通过对工作现场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和危害因素检测,综合分析有害因素的毒性、接触人数、接触频率和时间以及危害程度等,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11]。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地铁一般由5个系统构成:车站、区间隧道和列车、车辆段、主变电站以及控制指挥中心,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正庚烷、异丙醇、甲醇等)、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微波。各系统主要工种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2.2.1 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主要存在于车辆段针对列车的检修过程中。对列车检修时的化学毒物浓度进行检测,共设75个检测点,结果显示,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各工作场所中化学毒物的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100%。

2.2.2 粉尘

粉尘主要存在于区间隧道的检修过程和车辆段对列车积尘的清理过程。4条地铁线路共设置了59个粉尘检测点,结果区间隧道有2个作业岗位的粉尘超标,均为隧道检修工,作业内容为锯轨打磨和桥隧堵漏。见表2。

2.2.3 噪声

噪声存在于车站区间隧道检修、列车驾驶、车辆段列车检修以及车站,共检测了211点次的噪声强度,结果区间隧道和车辆段分别有3个工作岗位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见表3。超标岗位检测结果见表4。

2.2.4微波

检测了车站、区间隧道及列车两个系统共82点次的微波辐射强度,结果超标点数共6个,全部为主叫通话时,微波辐射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见表5。

2.2.5工频电场

检测了车站、控制指挥中心、主变电站3个系统共210点次的工频电场强度,结果均小于5 kV/m,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3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2.3.1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车站站台设置屏蔽门,设备用房独立设室,设备密闭化,工艺自动化和机械化高,工人仅需巡检;检修过程采用湿式作业和吸尘相结合的方式,吸尘装置密闭化,采用轴流风机、摇头风扇等进行全面通风;对作业区间隧道实行全面通风,工人在上风侧作业,钢轨打磨使用工程车进行自动化作业。

2.3.2个人防护用品

地铁公司为作业工人配备了安全帽、防毒口罩、防尘口罩、护目镜、耳塞、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2.3.3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职业卫生专职人员,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等。

2.4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通过对地下轨道交通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和危害因素检测,综合分析有害因素的毒性、接触人数、接触频率和时间以及危害程度等,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车辆段的列车检修工,区间隧道的检修工和列车驾驶员。

3 讨论

3.1 化学毒物危害的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地下轨道交通的化学毒物主要存在于车辆段的列车检修过程中,检修工在检修过程中使用到较多的清洁剂、润滑剂等物料,会接触到物料中含有的化学毒物。由于是日常维护,每次的用量较少,使用的时间较短,使用的范围较分散,所以工人接触到化学毒物的种类虽然较多,但是接触时间短、接触频率低;化学毒物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化学毒物浓度均未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但是根据对地铁日常检维修作业的调查,在地沟、车厢内作业时,作业点通风不良,短时间内使用到较多的化学品,产生的化学毒物积聚在空气中,其浓度有可能超出职业接触限值。所以,在地沟、车厢等通风不良的工作场所,建议设置风机进行强制机械通风,检修地沟应为架空式设计,部分可拆卸的零部件清洁作业可放置到室外通风换气良好的地方进行。同时,为工人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亦可降低化学毒物对工人的健康影响。

3.2粉尘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区间隧道检修工的粉尘浓度超标,由于区间隧道为相对封闭空间,空气流通性差,在短时间内不利于粉尘的扩散稀释,而目前检修工艺条件下无法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作业方式也难以实现自动化或机械化,作业工人很容易出现粉尘超标接触,因此工人作业时应规范佩戴合格有效的防尘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车辆段的列车检修过程中,要对列车行驶时的积尘进行清理,所以检修工人会接触到粉尘。目前采取的主要防尘措施为常规提倡的湿式作业[12],使用水枪对车顶和车底部分零部件进行冲洗,对于不能湿式作业的部分,使用吸尘作业的方式,从而降低作业工人的粉尘接触水平。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湿式作业和吸尘作业能有效降低工人接触粉尘的浓度,可作为有效的粉尘防控措施给地铁列车检修的粉尘防控提供参考。

3.3 噪声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噪声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区间隧道的检修、列车驾驶员、车辆段检修,由于轨道交通特殊的运营模式和检修工艺,部分岗位噪声超标问题暂时无法从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上进行改进,因此,针对噪声可能超标的岗位做好作业工人的个体防护显得尤为重要[12]。而列车驾驶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不适合佩戴耳塞,必须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缩短作业时间,延长工间休息时间,从而减少噪声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3.4 非电离辐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非电离辐射是轨道交通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因素,涉及岗位较多[13]。轨道交通中的非电离辐射包括工频电场和微波辐射。

3.4.1工频电场

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地铁公司设置的防工频电场的设施包括将功能不同的电气设备布置在不同房间内,降低工频电场强度;控制室实现自动化管理,控制室与变电柜之间留有一定的防护距离,工人为巡检工作;采取的屏蔽接地措施,减少接触工频电场的时间。

3.4.2 微波辐射

主要来源于对讲机。对讲机在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使用范围较广,接触人员较多,列车驾驶员、车站站务人员、检修人员、控制中心人员均有使用。微波辐射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主叫通话的情况下,微波辐射的强度比较大,超标点集中在主叫通话状态下。有研究表明,对讲机发射状态下微波漏能强度高于待机状态,天线部位微波漏能最高,辐射强度有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规律[14];同时现场调查发现,微波辐射的强度受到距离、对讲机品质、使用年限的影响。所以在轨道交通目前运营工艺下,较为理想的防护微波的方法是改变目前的对讲机通话方式,采取减少通话时间、增大防护距离等综合措施,并定期检测对讲机的微波辐射强度,及时淘汰微波辐射强度超标的对讲机,从而降低工作人员接触微波漏能的功率密度,以达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目的。

作者声明

篇4:职业病防控论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问题;防控研究

体育课程安全是构建平安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安全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防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问题的防控能力。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问题分类

本文根据体育课程安全问题是否具有可预知性、可控性将体育课程安全问题分为可控性安全问题和不可控性安全问题两大类。可控性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可以预知的因责任主体过错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比如,学校场地器材缺少必要的检修和维护、体育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不合理、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等产生的安全问题;不可控性安全问题是指不可预知并且无责任主体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比如,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测50米跑时意外摔倒受伤。

二、体育课程可控性安全问题分类

可控性安全问题是由责任主体的疏忽大意或者主观过错引起的,可以分为单一责任主体和多元责任主体两大类。单一责任主体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过错、体育教师过错和学生过错。学校过错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安全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比如,体育场地的不平整、器材松动、器械忽然断裂等。体育教师过错主要是指在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过错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比如,体育课程设计得不合理、不遵循体育教学原则、缺乏体育教学安全意识等。学生过错主要包括不按要求做准备活动、隐瞒自己病情、不听从体育教师教导、违反比赛运动规则等。多元责任主体安全问题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责任主体引起的安全问题,比如,学生甲不按要求做准备活动,同时,体育教师组织练习也不合理,导致练习时学生甲受伤。

三、可控性安全问题防控建议

1.构建系统的体育课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使体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要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精细化,不仅要求教育培训内容全面,教育培训对象也要全面。安全教育培训对象要涵盖学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等。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应该有具体的针对突发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急救方法。

2.建立清晰的体育教学安全权责制度,将体育课程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明晰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并进行责任划分,这样不但可以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减轻体育教师因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的心理负担和畏惧心理,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此外,体育教学安全权责制度的建立落实,可以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具体到每一位领导、每一位体育教师。如果体育教学中出现学校或教师原因而引起的可控性安全问题,根据责任划分要追究相应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责任。

3.建立健全体育部与学工部沟通协调机制。体育部与学工部应该就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调。例如,大一新生入学后,学工部应及时将学生的体检结果反馈到体育部,特别是对身体有问题的学生应重点标注,体育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应在体育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对于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辅导员要协助并督促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时办理体育课程免修,不得瞒报、漏报。此外,体育教师和辅导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及时沟通协调。例如,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身体不适或轻微受伤现象,课后体育教师要及时反馈给相应的辅导员,辅导员再持续关注学生是否会出现其他身体问题。再如,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身体问题,还坚持去上体育课,辅导员了解情况后要及时告知体育教师,以便体育教师在课上对其给予密切关注。

4.根据学生体质现状,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大一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学生的体检结果和体质测试结果,增减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并且根据学生所选体育课程开展专项身体素质练习,特别是下肢各肌肉群、关节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进入高层次体育班之前要有必要的达标测试。此外,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安全要求,体育课程中要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5.建立健全体育课程安全的监督评价机制,将体育课程安全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学校督学办专家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对体育课程安全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应考虑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否能严格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遵循本校学生的体质特点;是否遵循体育教学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原则;在教学监督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否强调课堂纪律和课堂安全;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组织练习过程中是否考虑到可预知的危险因素等。例如,女生第一次练习正面投篮时,体育教师没有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前一位学生做完投篮动作往前捡球时,后一位学生立马投篮,而球“三不沾”恰巧砸到前一位学生。因此,在练习前,体育教师要强调学生的投篮间隔时间。再如,篮球课上捡球的问题,去篮下还是去隔壁场地,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考虑并教给学生。

6.建立健全体育场地器材的质量把控体系。首先,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选购要严把质量关。在体育场地建设的招标、施工、验收等环节,学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场地标准保证体育场地的质量;在器材选购上,要注重器材的安全系数,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器材。其次,要定期地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例如,上课前,体育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跑道是否出现空鼓或塌陷,单双杠是否出现松动等。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场地器材的检查,鼓励学生发现场地器材问题并及时上报。

7.建立健全体育课程安全问题的处理机制。首先,学校应该成立由学校多部门领导牵头的体育课程安全问题处理小组。其次,学校要制订體育课程安全问题标准化处理程序。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体育教师不论责任归属都要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救助,如有必要,应将体育课托付给其他体育教师,及时送受伤学生就医并通知相应辅导员和处理小组;处理小组接到通知后,安排专人去医院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接,并做好受伤学生及家长的慰问和心理疏导工作;处理小组应就安全问题查明原因,确定责任主体,并做出调查处理报告。

参考文献:

[1]顾健.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

[2]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0,31(1).

篇5:职业病防控论文

管理小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组员:XXX(总务处主任)XXX(校办主任)、XXX(教务处主任)、XXX(学生处主任)、XXX(校医)、XXX(校医)

工作职责:

1.组长

校长是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的工作方案,实施及相关协调。全面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工作。

2.副组长

具体分管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宣传工作,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作,抓好校内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工作。

3.组员

篇6:职业病防控论文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在前期重点区域筛查的基础上,上海市从18日开始对非重点区域进行核酸筛查,采取切块式、网格化推进的方法发现潜在传播风险,阻断病毒传播。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对全市各个街镇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街镇采取差别化处置,18、19日2天采样人数累计达到了2100多万人次。

针对海港口岸管控难点和隐患,厦门边检总站进一步筑牢外防输入防线。海沧边检站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广使用中国边检登轮码,实现口岸登轮人员管控“事前报备、事中核验、事后追溯”全流程闭环管理目标。

厦门边检总站海沧边检站执勤一队教导员王斌斌:针对这次疫情,我们自主研发了船舶梯口管理系统,通过网上申报、梯口管理、后台核查三大环节的电子化、自动化,实现了登轮人员数字化涉疫风险评估及管理。

江苏省南通市全方位织密疫情防控网络,从严抓好外地来(返)通人员排查工作。

南通市副市长陈冬梅:我们快速组建了微网格员9万多人,组织开展社区敲门行动,划小网格,织密网底,形成三级信息排查跟踪机制,力争做到社区排查一人不漏、一户不落。

为降低疫情社区传播和外溢风险,各地采取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甘肃省兰州市科学划定管控区和封控区,并组建近千人的联合流调组,为风险人员隔离管控争取时间。

兰州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陈继军:将街道、社区、公安、大数据等人员纳入到流行病学的调查队伍中,形成一个综合的、多专业的、多维度的人群组合,为流调的速度提供了更多支持。

各地继续加强疫苗接种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卫健委主任张卫芳:确保老年人对疫苗接种相关问题“应知尽知”,对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进行动员宣传,进一步提升老年人接种的覆盖率。

篇7:职业病防控论文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办法(试行)。

一、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仅开放校园正大门人行通道闸,校内通勤车和校领导及教职工自驾车全部由国际交流中心大门进入,并一律停放在国际交流中心停车场(开门时间为早 7:40 具体根据通勤车到校时间,晚 16:20 离校),其它大门一律关闭,正式开学后视情况开启其它校门。

二、校门口设置检测点,每日配置保安对出入人员进行逐一核查、体温检测、登记。

三、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对入校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登记报告,无湖北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登记,且体温不超过 37.3℃,方可进入校园。

四、开学前师生不得提前返校。如有工作需要确需返校的教职工一律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校园卡等)进入校园,进校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体温超 37.3℃不得进校。

五、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凡需入校办理有关业务的外来人员,须事先联系好学校有关部门,并经有关联系部门确认、出示有效证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校园。

六、驾车进入校园的教职工,车上乘员均须出示相关证件,如有校外人员随行的,应出示有效证件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

七、外来无关车辆、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八、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一律不举办大型活动;加强公共区域管理,体育馆、图书馆一律不对外开放;校内所有自动贩卖机、公用吹风机、公用洗衣机等停止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九、加强宿舍楼门禁管理,学生在开学前不得提前返校入住。

十、学生进校报到后,原则上禁止离开校园。如需离开校园应向本学院负责人报备,并凭有效证件出入,测试体温。

十一、师生在校园内需随身携带纸巾,用于手部清洗后擦拭;外出途中须佩戴口罩,进校时要接受检测人员测温,检查有无发烧等症状,必要时进一步确诊(体温检测超过 37.0℃的人员,实行记录跟踪,同时进行二次检测,超过 37.3℃的人员采取校内隔离观察措施)。

十二、学校服务单位将服务人员名单报备,由保卫处负责按人员信息每日放行入校,并进行晨检,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校。

十三、执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提高校内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十四、与湖北有关联(去过或接触过去过湖北的人)的师生,需自觉居家医学观察 14 天,不要外出、不要到校。

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学校的扩散和蔓延,指导学校(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幼儿园。

二、开学前的防控措施

1、制定预案制度

学校须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成立由校长、党组

织书记任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建立覆盖全员的疫情防控责任制,层层压紧压实全员疫情防控责任。

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精准防控”原则,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完善疫情报告、晨午检、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复课证明查验、教学场所的通风与消毒等制度。

2、开展师生健康排查

学校要建立排查制度、信息登记制度,明确处室、年级、班级管理人员职责,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动向逐一进行摸排、筛查,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

重点关注假期有无到过疫情严重地区(湖北省或其他新冠肺炎持续传播的地区),有无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等,做到追踪到人、登记在册、全面掌控,确保一人一档、一个不漏、一个不少。

通知当前身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一律推迟返校,具体返校时间等候通知。

对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做好排查登记。

要求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必须实行居家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对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开展居家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

3、开展防控教育

将疫情防控知识通过微信、短信、校讯通、校园网等途径发送给师生员工和家长,普及新冠肺炎的特征、危害、传播途径、防治办法等,引导师生假期居家不外出,不走亲访友,不聚会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4、杜绝聚集性活动

学校要切实防范因人员聚集带来疫情传染风险,在开学前一律不得组织到校活动和线下辅导,严禁各类违规补课。

要积极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推进线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

5、做好个人卫生

师生返校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

注意手卫生,未洗手不得触摸口、鼻或眼部。

6、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工作

学校要储备足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剂(漂白粉、医用酒精)、体温计等。

抓紧准备并启用校内(或校外)医学观察隔离场所,落实好人员、物资、经费及处置流程等相关保障。

7、坚决减少出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暂停顶岗实习安排。

对已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律停止实习,由学校协调实习单位做好学生观察与检测。

所有学校学生开学前均须自觉主动居家隔离两周,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正常入学。

各校、各班级要安排专人每天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及居家体育锻炼等情况。

8、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开展学校环境清理工作,将学校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公用水房、卫生间、垃圾桶站等场所的桌椅、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以及地面、走廊、教具等作为防疫消毒的重点区域。

每天及时清运垃圾,清洁卫生死角。

9、做好开学工作预案

每所学校均须拟订开学预案。

围绕开学后的工作,预案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细化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所有活动的时间节点,责任要落实到每个人。

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把开学预案做得具体化、可操作、可落实。

要加强教职员工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

各学校应于开学一周前将开学预案相应报送局基教科、职社科、幼教中心,以便备案审查。

三、开学后的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

学校要组织校医、保健教师及各处室负责人员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各项制度,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

2、开展体温检测

学校要密切监测师生员工的健康状态,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两次监测体温,住宿生在晚间增加一次监测体温,并做好登记。

体温(腋温)超过 37.3℃的发热者,须到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场所进一步问诊,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处置方案和处置流程会同疾控部门另行制定)。

3、开展缺课登记

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在每天下午 3 时前将学生因病缺课信息上报并查明因病缺课原因,预警信息要在 24 小时内完成处置并填写处置表。

对发生发烧、咳嗽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市教体局及疾控部门汇报。

4、引导正确佩戴口罩

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要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5、重点场所要通风消毒

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的通风与消毒,可用含**.*%过氧乙酸或 3%过氧化氢或500mg/L二氧化氯的消毒液,按20ml/m3的量进行空气喷雾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泡腾片配制成浓度为 500mg/L~1000mg/L 的溶液对物体表面(地面、扶手、门把手、课桌椅、体育器材等人体常接触的物体或位置)进行擦拭消毒,作用 60 分钟后开窗通风,每日消毒两次。

卫生间、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或消毒剂。

每日至少早、中、晚打开门窗通风三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学校还可通过安装机械通风设施,加快重点场所空气流通。

6、开展健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稳定师生思想情绪,引导师生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要严格控制参加人员较多的会议、教学科研、文化体育、交流出访、竞赛、考试等聚集性活动。

落实手卫生,推行师生员工勤洗手的防控策略,贯彻落实七步洗手法,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四、发生疫情时的防控措施

1、及时隔离送诊

发现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要求其佩戴口罩,及时隔离、及时报告、及时送诊,并做好相关记录。

送至医院诊治时,做好防护措施,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做好疫情报告

若被诊断或疑似为新冠肺炎患者,学校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疾控部门和市教体局,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和病人的救治,落实卫生健康部门提出的防控措施。

3、协助开展疫情防控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疾控机构出具的传染病防控意见书,学校根据卫生健康部门建议,必要时采取班级或全校停课等措施。

学校应接受卫生健康部门的调查、采样、密切接触者筛查、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反映有关情况。

如有师生员工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学校应安排相对独立的指定场所开展隔离或集中医学隔离,并与密切接触者管理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师生员工健康随访情况和解除日期。

相关人员符合解除条件后方可返校。

4、出具复课证明

师生员工病愈或隔离期满后,须持医院病愈返校证明到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复核确认登记,持有校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回教室上课。

5、加强通风消毒

学校要加强教室的通风,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做好重点场所和物品的终末消毒。

五、应急保障

1、信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2、物资保障

学校要建立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场所,积极筹措防疫物资,确保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手持温度测量仪等基本防疫物资采购、储备到位,为妥善处置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物资保障。

3、资金保障

学校应安排充足的应急资金,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所需。

4、人员保障

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开学后,学校须实行 24 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确保通信畅通,确保应急处置迅速高效。开学前,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将“局领导挂联学校,校领导挂联班级,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挂联学生”三级防控网络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市教育局、市教体局将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准备、落实情况进行验收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3

依据教育部和省市县关于做好 2020 年学校春季开学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开学复课平稳有序进行,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控意识。

2.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

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一)开学前

1.通过学校公众号、QQ 群、微信学校班级工作群等宣传途径,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县关于防控疫情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普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值班和保安人员每天两次体温测试并做好记录,保安上岗执勤必须佩戴口罩,严格控制进校人员。

3.学校制定并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

4.校医提前购置测温枪、体温测试仪、口罩、消毒物品等,为开学前做好充分物资储备,并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台账。

5.疫情报告小组每日按照工作流程按时上报统计报告。

6.开学前对校内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工作。

(二)开学后

1.继续开展防控宣传和监测工作。加强日常监测,班主任负责每日入校晨午检,及时上报学校。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督促和组织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外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3.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并逐级上报。学生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应立即由班主任通知医务室,并通知其家长,校医按处置流程进行处置;教职工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并按照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4.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发病学生及早隔离,学校各班级、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每日回访并记录发热师生身体情况,直至康复。

6.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做好入校人员的信息排查和登记。

7、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三、应急处置流程

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老师,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员工,一日两次测量体温。应急工作处置小组指导班主任、年级组老师、宿管、保洁、保安等人员进行通风消毒。

1.师生入校时

(1)值班人员、校医和保安共同完成师生入校体温检测工作。如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师生,第一时间由校医带领师生到指定的临时隔离室,规范护理(戴口罩、复测体温、信息登记、注意间隔 1 米以上)。值班干部做好登记,并向学校应急处置组相关领导汇报。

(2)值班教师联系班主任,告知相关情况,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3)体温异常教师自驾(由学校专用车辆跟随)或者拨打 120 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医务室对其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2.师生在校期间

学生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第一时间通知校医。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班主任向级部主任汇报情况。级部主任做好登记,向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

学生在就餐期间和午休期间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值班干部和教师按照同样的原则和程序妥善安排好学生。

3.夜间

值班教师和宿管员发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学生第一时间通知校医。督促所有学生佩戴好口罩,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

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值班干部通知家长,同时向学校应急工作小组领导汇报情况。

4.操场

学生在体育课或活动课上出现发热(37.3℃以上)、乏力、干咳、呕吐等不适症状时,体育教师应立即给患病学生戴上口罩,疏散健康学生远离呕吐物。将患病学生安置于操场内的临时留观点,通知校医到操场现场处置。

5.因发热或其他症状被隔离的学生,由教导处协调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好线上学习安排;学校心理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6.学校应急工作组加强与当地疾控和卫健部门的业务指导联系,出现疑似和确诊病例,校医要及时向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疾控中心汇报,学校上报教育局,立即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校医做好随访工作,如患病师生已排除冠状病毒肺炎,需居家休息治疗至康复方可返校。如有疑似或确诊,学校应急工作小组按照卫生疾控部门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置,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和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7.学校根据情况,适时向师生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篇8:齐抓共管防控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防控网络化职责明晰

淮北矿业集团对职业危害防控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成立了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 负责职业病的防治和管理, 由集团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 相关职能处室、各厂矿、职业病防治院 (防疫站) 均有明确的职责;下属各厂矿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并由主要领导负责, 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职业病防治人员;安全生产部门负责矿井综合防尘的日常监督、职业危害和职业卫生的监管。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 (以下简称淮北职防院) (矿区卫生防疫站) 负责粉尘、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和监测、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职业危害作业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建档、尘肺病诊断、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尘肺病人康复治疗及其他预防工作。淮北矿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职责明晰的3级工作网络。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二级单位都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定期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把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保证了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职业危害防控安全化强化源头治理

一是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使职业危害防控更加有力有效, 淮北矿业集团把淮北职防院 (卫生防疫站) 作为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二级核算单位, 把职业危害防控作为一项安全监管职能加以高度重视,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以综合防尘工作为重点, 不断加大以粉尘为主的职业危害治理力度, 注重从源头遏制职业病的发生。淮北矿业集团有粉尘危害的厂矿都成立了综合防尘领导小组, 制定了齐抓共管的责任制。采掘等单位负责生产范围内的通风、防尘设施管理、使用及“一通三防”措施落实;通风部门负责“一通三防”工作的规划、制度制定落实, 防尘系统的完善、煤层注水、巷道定期冲刷和防尘工作隐患排查处理;粉尘检测率为91%, 达标率为96.99%。

机构资质化人员专业化服务外延化

承担淮北矿区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能的主要机构——淮北职防院具有安徽省卫生厅颁发的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所必须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尘肺病诊断”“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卫生服务”“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健康体检”等全部4项专业资质, 是安徽省职业卫生服务资质最全的单位。淮北职防院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在安徽省各项专业资质质量评比中位于前列。今年上半年, 淮北职防院被安徽省煤监局确定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支撑机构, 为淮北、宿州、亳州、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铜陵等8个地市的地方矿山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按照安徽省煤监局的要求, 淮北职防院9月份赴皖南3个地市帮助地方矿山企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1 543名地方煤矿职工开展职业健康体检, 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文书和电子档案各4 000余份, 并作出评价报告, 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热烈欢迎。

集团公司下属厂矿各配备了1~2名专 (兼) 职的职防工作人员。淮北职防院 (含卫生防疫站) 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1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3人、中级职称的179人、初级职称的110人。淮北职防院经常开展技术培训, 全面提升职业病诊断技术人员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 不断提高职业病诊断技术质量。严格依法、依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确保诊断结果公平、公正、公开, 多年来, 尘肺病诊断技术水平一直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投入保障化防控工作规范化

一是设备现代化。淮北矿业集团给予淮北职防院大量的资金投入, 先后配置了2台全自动肺功能机、4台高仟伏X光机、CR、CT、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粉尘投影仪、十万分之一天平、多台毒物及粉尘采样器、血气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彩超、多台B超、2台流动体检车等数十台大型医疗设备和检测仪器, 价值4 000多万元。今年, 还投巨资为职业病防治院新建一座1万6 000m2的尘肺门诊和住院大楼, 改善了做好职业危害防控工作的硬件设施。

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每年年初, 淮北矿业集团专门下发文件对按照掘进工为1年、采煤及其他辅助工为2年的周期安排职业健康体检, 职业病防治院具体组织实施。年底, 集团公司对各厂矿单位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费用由集团公司统一内部划转。专门配备了2台价值近400万元的流动体检车, 长年累月活跃在百里矿区, 到工作一线为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目前, 全矿区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约5万人, 每年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有2万多人次。职业健康体检的结果由职业病防治院录入职业健康监护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电子信息档案, 并逐步向全矿区开放档案资源。目前,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电子档案的有5万多人, 占在岗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工的80%。该档案管理在安徽省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国内多家职防机构来参观学习。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病人, 淮北矿业集团及时将他们调离有毒有害岗位或给予专科治疗。2000年以来, 淮北矿区确诊的尘肺病人平均发病工龄为26.89年, 平均发病年龄56.28岁, 均比以前明显地延长。每年新发病例为100人左右, 但1980年以后接尘的职工仅128例病人, 仅占病人总数的2.2%。矿区目前尚无职业中毒等其他职业病确诊病例。这些指标都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保证职业病医疗经费, 对职业病患者进行及时的综合治疗。淮北矿业集团每年从生产成本中专项列支, 统筹资金千余万元作为职业病医疗经费。对2000年诊断出的职业病人由统筹经费全额承担医疗费用。对2000年以后新发现的职业病病例, 一律纳入工伤医疗保险。近年又投入300万元加入了国家尘肺病治疗基金会, 每年选送30~40名尘肺病人进行大容量肺灌洗治疗。为保证专项医疗经费真正用到职业病人身上, 从2003年开始, 由淮北职防院相对集中收治全矿区职业病患者, 并包干使用大部分的职业病统筹医疗经费。2003-2008年, 累计使用达5 513万元, 为职业病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了资金保障。近年来, 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从延缓尘肺进展、预防感染、控制合并症或并发症、加强心理医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 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 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 近5年淮北矿区死亡的尘肺病人平均年龄达到了70.16岁, 接近本地区平均寿命, 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欢迎。今年, 职业病防治院还被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确定为“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病定点医院”“尘肺病综合治疗定点医院”“尘肺病防治科研基地”, 卫生防疫站还被正式列为“淮北市卫生监督所矿区分所”“淮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矿区分中心”, 有力地保证了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职业危害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上一篇:供电营业所职责下一篇:幼儿园跳绳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