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2024-04-26

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精选8篇)

篇1: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行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极为重要。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都比较特殊,一线工人接触酮、噪声、粉尘、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防治慢性职业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大型企业推行一把手负责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石油石化企业都有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建立了全面的石油石化企业卫生管理规定,提高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科学性。

然而,现场安全管理与职业卫生管理有相互交叠和重复的内容,突发事件往往因安全监管而得到防控,就被误认为只要抓好了现场安全监管,职业卫生管理就不会有问题。这样一来,不少一线员工的长期慢性健康损害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员工劳动过程中应有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为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笔者认为,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制。一是健全机构,理顺监管职责,切实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的建设,对地方和基层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二是加强与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针对石油和化工等职业危害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人群,要重点监督检查,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抽查,发现问题给予严肃处理;建立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的事故追究责任制;定期开展培训,建立职业健康监督员岗位制度。

另外,企业要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依法如实申报职业危害项目,并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要依法进行职业卫生审查;积极创新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制,努力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机构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

来自: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篇2: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确定该整改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通过对类比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体检结果分析和现场调查情况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是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结论

该整改项目将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拟建工程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基本可行的。

20世纪60年代某化工股份公司硝区生产装置,因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建设规模,使各种管道和线路的铺设存在管线自身铺设较分散、杂乱,加上滑坡、塌方、埋压、水泡等威胁,形成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也为本地区的公共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原液氨充装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员工的人身安全,在市政府组织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中,被列入限期整改的安全隐患项目之一。为解决安全隐患,将原来的液氨充装站搬迁远离人口密集区,在硝区建设一套液氨充装站,并规范地铺设管道和线路。由于该整改项目属化工行业,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采用了目前很少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来确定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整改项目建成后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控制点,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病危害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

等是主要的技术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1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2 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朱红心,女,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通讯作者:游光富,男,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主要对某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硝区工艺外管廊,液氨球罐、液氨充装站装置,以及供配电、给排水等配套公用工程设施建成投产后在运行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进行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可行性、辅助用室基本要求、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3 评价方法及工作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该项目特点,在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的同时,还运用了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与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工序相似,选择其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运用类比企业的现场检测资料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建成后该项目相关作业场所和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评价工作质量控制程序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及标准,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卫生工程和检测检验技术,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评价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评价。2 结果

2.1 液氨球罐及充装站主要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工艺如下。

2.1.1 液氨运输与储存

公司氨车间送来的液氨(压力:0.45~0.65 MPa,温度:0~15℃)进入氨球罐V1001(正常情况下通过联通管线液氨直接送到硝区的硝酸和销铵锌装置)储存。2.1.2 液氨充装安全装置

液氨充装泵P1001A/B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用于保护氨泵。压力高时,事故冰机启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低时,事故冰机停止运行。V1001的保护装置是为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一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应急放空。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环节及途径

在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途径及接触方式见表1。

2.3 可能存在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调查,该项目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为氨,物理因素为高温和噪声。在生产过程中还将接触氮气、氧气、天然气等危险因素,但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氨。

2.4 类比调查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选择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生产工序与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生产工序相似的企业,作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4.1 毒物测定结果

对该类比合成一车间的k601压缩岗位和液氨充装岗位进行了氨的检测,检测点6个,检验样品36个,各检测点的短时间平均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未超过GBZ2.1-200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6]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依据《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7]的规定,对作业场所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B值均小于0,表明该有毒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

2.4.2 噪声测定结果

该类比有噪声作业岗位2个,检测点10个,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8]规定的噪声测量规范的要求,同时按不同工作岗位接触噪声的时间进行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本次共对10个检测点进行了噪声测量,噪声属于稳态噪声。正常生产情况下,各岗位工人进行现场操作和巡检时,接触的噪声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限值。通过对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结果显示,各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未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表3)。

依据《噪声作业分级》[9]的规定,对作业场所噪声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I值均小于0,表明该噪声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其危害程度分级为0级,属于安全作业。

2.5 风险评估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场调查,该项目存在的主要事故风险为液氨的泄漏。液氨球罐在突发意外情况下发生破裂,在泄漏初期,空气中形成易爆炸性气体,从而发生蒸气爆炸。液氨爆炸后不燃烧,会在事故现场形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其毒气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由于氨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窒息,因此毒害区域内人员的应急防护不当,是可能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评估中,作者根据有毒气体泄漏半球扩散模型和物质毒性大小等,估算该项目的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突发液氨泄漏可能致人死亡、中毒的范围。对该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发生的突发氨中毒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了定量的风险评价,拟提示设计单位在项目选址定位设计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5.1 理论依据

根据《工业装置安全卫生预评价方法》(第二版)相关内容:

设液氨气体质量为W(kg),球罐破裂前罐内温度为t(℃),液体介质比热容为c〔kJ/(kg*℃)〕。当球罐破裂时,球罐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

当液氨发生泄漏时,由于浓度高,在空气中瞬间扩散,在扩散过程中,部分区域工人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若液氨在空气中的浓度(体积分数)达到0.5%时,人吸入5-10分钟即致死。根据公式(4)可知,液氨在泄漏处于静风状态时,易造成污染的区域半径为:

2.6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该整改项目在设计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针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液氨的输送、储存设备的安全性能、特殊生产工艺需要控压和控温的特点,在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控制室内进行生产操作,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大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6.1 防毒

该整改项目选用液氨充装泵P1001A/B在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起到保护氨泵,控制压力增高作用,安装事故冰机降低温度,运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过低时,事故冰机又能自动停止。V1001的保护装置是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紧急放空,使整改后的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的安全隐患控制工程措施设计完全达到最佳职业危害控制状态。

2.6.2 防噪

该项目采用在设计工艺设备选型上,选择噪声技术参数较低的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布局、安装、减振等情况,采用DCS系统集中式控制室操作,将控制室与产噪设备的工作场所隔离,用隔声门和隔声道将其隔开,将产生噪声的设备设计布置在远离作业人员的地方,各种生产设备的生产工序的控制以计算机集中控制为主,现场巡视为辅,减少人与噪声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的强度。3 讨论

该整改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氨、高温、噪声,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和第十条规定,结合该项目的生产特点和类比调查资料分析,虽然该项目存在高毒物质,但是类比现场的调查和检测资料均未超职业接触限值,按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接触人数、频度、时间分析,判定该拟建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根据对该整改项目的类比调查对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和体检结果分析,以及结合风险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10]是液氨压缩离心泵区巡视位和液氨充装充车点位,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应当将液氨在泄漏时扩散的半径作为选址的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1]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加强对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的应急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篇3: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调查某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整改前后 (不同年度) 的浓度 (或强度) , 检测项目包括:粉尘、毒物 (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噪声、气象条件。

1.2 方法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 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63号)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不同年度同一时间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以SPSS11.51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该企业建于70年代, 为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主要产品:合成氨、碳氨、液氨、二氧化碳。现有职工204人, 其中生产工人168人, 生产采用4班制3班次运转。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2.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 (100%) 明显高于2007年 (40.0%) , 校正χ2=12.60,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CO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8.5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 校正χ2=4.47,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工作场所空气中NH3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9.1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 达到100%, 校正χ2=13.44,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3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最高强度2008年比2007年降低了14.7d B (A) , 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比2007年提高了22.23%, 校正χ2=4.34,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4 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检测结果,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明显高于2007年, 校正χ2=7.35,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积极研究和推行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程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空气质量, 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影响作业工人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宏观控制, 是我们防治职业病的根本策略。

该企业针对超标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加强了通风除尘、排毒;噪声作业岗位设置隔声操作室。整改后,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40.0%;CO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NH3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生产性噪声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2.23%;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33.33%。可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整改后得到较明显改善, 以上整改措施对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该企业经整改后工作场所空气中仍有8个作业点CO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 噪声强度有3个作业点超过卫生限值[2]。主要是设备、工艺问题。CO属于高毒物品[3], 无色、无臭, 容易引起急性中毒, 甚至窒息死亡, 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 有毒有害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控制。同时加强接噪工人的个人防护, 如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 更好地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 化学有害因素[S]。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 物理因素[S]。

篇4: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关键词:氯硅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業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第三,企业所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规范。建议:企业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生产区存在挥发性、酸碱等刺激物、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戴防毒口罩”“应戴防尘口罩”“应戴耳塞”“远离电磁辐射”和“远离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并设置有害因素中文警示说明。

第四,企业应根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篇5: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南京市浦口医院手术室

费为奎邮编:210031 【摘 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四大危害因素中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结果: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结论:要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必须明确职业危险因素。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线物质、生物因素等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手术室的各种设备、材料更先进、多样化。这些设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护理人员产生更多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组织、血液、分泌物,且易被锐利器械的刺伤。所有这些致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成为职业危险的高危人群。要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必须明确职业危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损害有:电离辐射、搬运重物、病人及长时间站立与不对称工作姿势造成的肌肉、骨胳的损伤,锐利器械的损伤,噪声及粉尘危害。

1.1 电离辐射:在骨科手术中,为了增加手术的准确性,X线机在手术室普遍使用,这是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放射线引起电离轴射伤害的原因,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蓄积而致畸、致癌[1]。如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灼伤、坏死、白内障,长期接触小剂量接触,数年后会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及畸胎等。

1.2 肌肉骨胳的损伤:据报道,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损伤发生率达84%,转运患者是导致腰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手术的需要,护士为了看清术野,需要频繁将身体前屈,将颈向前向左侧弯曲并联合身体其他部位的转动或侧屈,身体处于不对称状态,会对脊柱弯曲侧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需要更

多背部和肩部肌肉参与活动,长期处于扭颈、侧腰的工作姿势,会引起颈部、背部和腰部的疲劳不适和疼痛,并且可能会引起身体这些部位的病变。

1.3 锐利器械的损伤:锐利器械的损伤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损伤,发生这种损伤的原因有手术前装刀片,手术中或手术后更换拆卸刀片,以及手术中用手术剪、骨剪,骨膜剥离子时发生的意外。病原体随污染的锐利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使伤者感染某些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锐利器械损伤约占80%[2]。

1.4 噪声危害:噪声是指能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不适的一切声音[3]。在手术室内噪声主要有来源于病人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电钻、监护仪器的声音。噪声长期剌激可引起机体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流产率增高;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消化系统影响是使消化功能紊乱。研究表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安静环境高5倍,还可以引起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眼疲劳、眼痛、眼花等[4]。

1.5 粉尘:粉尘主要来源于敷盖手术区时布类的抖动及手套滑石粉等。粉尘吸入呼吸道,日积累月可造成呼吸系统的损伤。化学性危险因素

为了消毒器械、浸泡标本、消毒环境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吸入废气如麻醉废气、烧灼烟雾及化学性材料的嗅味。

2.1 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是手术室常用的消毒剂,具有强剌激性和挥发性。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消化道吸入,长期吸入含高浓度的这些消毒剂的空气或直接接触这些消毒剂可引起皮肤、眼睛灼伤、头晕、头痛、胸闷、气促、过敏等。甚至使组织细胞损伤突变引起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癌症和致畸。

2.2 废气:废气主要来源于麻醉废气,烧灼烟雾及骨水泥的嗅味。麻醉废气主要是氯氨醚、异氟醚等从面罩瓣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漏出和病人清醒拔气管导管时患者体内吸入的麻醉残余气体污染手术室的空气,长期吸入这些废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及免疫力下降。烧灼烟雾来自手术使用高频电刀切割组织、凝结出血点时烧灼组织产生的烟雾;骨水泥的异味是骨科手术混合骨水泥时产生的;长期吸入这些烟雾和异味对呼吸系统形成威胁[5]。

2.3 臭氧:来源于用紫外线灯、臭氧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时产生。人的眼睛、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引起灼伤、过敏;臭氧吸入可致人中毒。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这是最具威胁性的职业危险因素[6]。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组织、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频繁传递器械中易被误伤,这是造成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最严重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3.1 乙肝病毒感染: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属于高流行区,据统计我国约有10%~20%的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7]。乙型肝炎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接触极微量(10-7~10-6m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引起感染[8]。而且其致病性强,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能耐受。护理人员长期接触含病毒的血液及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被传染。被针刺伤的致病率更高,只有0.004 μl含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易感人群发生1次病毒污染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

3.2 丙肝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主要经血液传播。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染性可持续1~6.5年,传播机会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手术室护理人员更应加强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3.3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此病毒的重要藏身之地是血液、分泌物,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菌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导致终生难以消除,引起感染和恶性肿瘤,研究证明艾滋病病毒的在离体血液在室温下的存活时间达96 h,当遇上新鲜的淋巴细胞时会复制传播。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报告2010》,至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323 501例,其中艾滋病92 838例,死亡报告42 205率例。2010年1~10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 866例,其中艾滋病12539例,死亡报告6232例,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有所提高,因此加强艾滋病病毒防范是刻不容缓的。

职业与心理因素

4.1 职业因素:手术室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长期处在站立状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工作不定时,饮食没规律引起睡眠紊乱、胃肠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

4.2 压力因素:压力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与其愿望密切相关的机会、限制或要求时的一种动态条件[9]。手术室护理人员是一个高压力的群体。压力主要来源有:①工作量大、要求高、责任大、任务重、不规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产生工作疲劳症,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症[10];②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人员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的组织、分泌物、血液,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这易造成护理人员焦虑、恐惧等心理,据报道手术室抑郁、焦虑和恐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护士发生率;③薪酬低,地位低,面临家人及社会人士的不理解,加大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压力;④协作冲突。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是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一起合作的工作,护理人员与麻醉医生合作默契程度;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的合作默契程度;手术医生的操作顺利程度等都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情绪。手术中手术医生难免遇上难题,出现情绪的变化波动,甚至责备护理人员合作默契性,使护理人员受委屈。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由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这四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危害,我们应该明确自身工作的艰巨性,在平时工作中能够有目的性的预防以上危害因素,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参考文献

[1]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10(2):29.[2]陈明丽, 宋鹏飞.感染科护士应正确认识针刺伤并做好防护[J].中华当代医药, 2005,3(3):84.[3] 李 夏.I C U 噪音污染与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2.[4]梁贵生.嘈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J].噪声与健康护理研究.2004, 8(9):1510-1511.[5] 刘 东,田世军.呼吸科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2.[6]吕 英.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45.[7]王德化.内科学护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8]袁育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3.[9]黄忠实,护理学管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篇6: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尚红光

1王爱珉2

(1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卫生防疫站

河北邯郸056201河北邯郸056201;2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河北邯郸 056201)

SHANG Hong-guang WANG Ai-min

[摘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针对实验室工作环境内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者从

1、有毒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

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其职业安全防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提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安全防护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disease hazards classification directory”, ccupation disease common hazard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the laboratory, 1, toxic chemical factors from the author, 2, biological factors, and analyzes 3, physi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4, and from its occupation safety and support facilities, safety protection, individual laboratory personnel safety training and to establish health files put forward security laboratory staff health protection measures.关键词:基层实验室 职业危害因素 安全防护措施

Keywords: safety protection measures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 disease basic laboratory

近年来,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导致职业病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验室都可能遇到。实验室人员受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实验室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1、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1],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于这些职业危害因素之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被严重损害。为提高实验人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保障其身心健康免受损害,就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1 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有毒化学因素

基层实验室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有毒化学试剂,尤其是化学实验室,经常接触有毒化学试剂: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镉、钡及其化合物等;基层实验室有汞项目的样品检测,长期汞及其化合物的频繁接触,会引起体力减退、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容易在体内蓄积,发生慢性汞中毒。铅、锰和镉等金属的检测是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由手工法改为仪器法,用到很少,但也不能忽视,它们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除,会对人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有损害,如果进入血液,结合血卟啉,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氯仿(三氯甲烷)、甲醛、苯、乙醚、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会产生有毒有刺激气味气体,这些气体会给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和给实验人员造成危害[2],其侵入途径是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和皮肤吸收,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接触高浓度可以导致中毒性脑病[3]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这属于有机溶剂共有的毒性作用。而每一种有机溶剂还可以存在其特殊的损害效应,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例如甲醛有致敏、诱变和致癌等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4]。

强酸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会引起皮肤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等。在实验室,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混合物,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毒性相加和慢性远期效应,这些效应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5]。1.2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职业环境中的生物性危害按照其致病微生物的不同、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如下:①因职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等;②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致敏原而出现的过敏性疾病,例如桑毛虫皮炎等;③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毒素而出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等[6]。

感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个感染链,实验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高致病性菌毒株等标本,被感染的风险很高。如①抽血时针刺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病如HIV、HBV、HCV等;②在常规的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形成气溶胶弥漫在空气当中,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伤口感染,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本身感染力、致病力、毒力、存活力以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实验室内的微小气流等条件。③喷溅物以及由于接触动物引起的感染。

1.3 物理性危害

烧伤、烫伤

实验室内一些常用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电炉、水浴锅等,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被这些设备产生高温、蒸汽烧伤或烫伤。另外,强酸和强碱被稀释时产生大量的热,都易发生灼伤或烫伤。

辐射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产生辐射,主要对身体的影响:①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如头痛、乏力、失眠、情绪不稳定等;②心血管系统: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③眼睛: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作人员,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个别可发生职业性白内障。电离辐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会产生微量电离辐射。长期接电离受辐射会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并伴有消化系统障碍。严重可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噪声

实验室内的一些常用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大型离心机、通风柜、干燥箱等在运行时会形成各种噪声,长期工作在有噪音的环境中,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造成紧张、烦恼;使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引起职业性噪声耳聋。1.4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危害。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长时间处于检测任务繁忙、劳动强度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等容易形成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引起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2

实验室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试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的选择:选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低毒的化学试剂,淘汰落后的试验方法和高毒的化学试剂,从源头降低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改善实验室的通风设施。实验室设置的通风设施是及时排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气体、悬浮颗粒和化学试剂存放时挥发的有害气体,减少检测人员暴露在危险空气下,并保障实验用易燃易爆气体在使用、储存时的安全[7]。.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存储管理严格根据GB 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9]及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专人管理,有系统地执行化学试剂出入库的登记管理制度。固体、液体试剂分门别类存放,严禁将能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试剂存放于同一柜子。存放有机溶剂的柜子统一配备了排气通风系统。剧毒化学试剂单独设立存储间,并且存储于专用保险柜中,实行双人双锁、双入双发、使用过程由监督人员全程监督的管理制度。[10]

“三废”处理 由于化学实验性质的特殊,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俗称“三废”)。其中主要包括各种废弃的酸碱溶液、重金属、有毒有机液体等[12]。“三废”处理应该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三废”内部处理、移交记录[12]。杜绝由于随意排放造成意外事故及环境污染。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杜绝培训流于形式。制定实验室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培训内容要全面,培训形式可多样化:①集中授课形式,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的进行处罚。②现场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并现场提问。③外出参加上级单位的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

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加强实验室人员个人安全防护。

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对个人身体进行安全防护:①头面部防护:在可能发生固体或液体飞溅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增强防护效果;眼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镜框应有遮盖),防止溶液溅入;长期噪音需要佩戴耳塞。②呼吸系统的防护:通过通风系统和呼吸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可以控制可吸入性化学试剂的危险。化学试剂的标签和MSDS上有该物质的吸入危险性信息和通风要求。当存在潜在的吸入危险,或者化学试剂的标签或MSDS上有如下警告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用该试剂:“在足够通风条件下使用”;“避免吸入蒸气”;“在通风橱内使用”;“提供局部通风”。实验室中,通风橱和呼吸防护装备是减少呼吸损害的最主要的手段。③手部防护:使用危险化学试剂或可能触碰危险化学试剂时,必须佩戴防护手套。实验室一般配备了帆布手套、防酸手套、PVC薄膜手套等。手套的选择取决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操作的方便性。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手套的完整性。④皮肤和身体的防护: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工作服,实验服的作用是防止人身与污物、化学粉尘接触,并将化学物质的喷溅或洒出造成的危害最小化。即便某些实验中皮肤不会直接接触危险化学试剂,仍需穿上实验服以尽量减少皮肤在实验室内的暴露。并可以戴帽子来保护头发和头皮免受污染。⑤配备急救药箱,能对身体受到小的损伤进行简单处理,配备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安全应急装置进行应急处理。2.2生物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14],和本省其他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完善防护措施。

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又可分为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一级防护屏障是指操作者和被操作者之间的隔离[14], 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二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13], 即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有效降低了生物因素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的职业危害。

配备安全防护设备,按规范操作,定期检定和维护。

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 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实验室操作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装备[ 16] 实验室最常用、最有效的防护设备是生物安全柜,可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起到防护作用。但严格的标准化操作以及定期检定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个体防护装备完善配备和正确使用[ 17]。

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涉及的防护部位包括:头面部、眼睛、耳(听力)、躯体、四肢、以及呼吸道,有防毒面具、面罩、帽子、眼镜(安全眼镜、护目镜)、口罩、听力保护器、防护衣(实验室服、隔离衣、连体衣、围群)、手提和鞋套等。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不但要考虑选用的类型,还要考虑使用期限、清洁保养、佩戴尺寸和舒适程度等因素[ 18]。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提高法律责任意识。

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安全培训(目前基层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晓率为 73. 85%[19],低于市、省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

实验人员要经过良好的培训,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提高其对生物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责任心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可包括:生物安全操作、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原则 如何处理实验中潜在的危险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心理素质等。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演练,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并有计划免疫接种相关疫苗。2.3 物理性因素危害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对工作时产生高温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如带好隔热手套,使用坩埚钳,煮沸时加玻璃珠防止爆等,避免烧伤、烫伤。

对辐射的防护,应遵循屏蔽、缩短照射时间和保持防护距离,目前基层实验室对辐射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几乎没有,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多大,目前尚无研究。

对产生噪声的仪器设备,可设立玻璃门窗进行隔音,无法进行隔音的实验人员可佩戴耳塞进行防护。对产生巨大噪音的陈旧设备进行淘汰更新。2.4 对心理健康危害的职业安全防护。

增加实验人员,调整劳动作息制度,工作之余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外出旅游等缓解精神(心理)职业性紧张。设法改善长久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防止身体疲劳,减少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

讨论

基层实验室安全培训制度不完善, 未制定安全培训计划,有的虽有培训计划但落实不到位,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缺乏了解,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缺少职业危害和相关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的宣贯和培训。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是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离不开物质保障,管理层应定期开展职业安全防护自查,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各种危害漏洞,增加防护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4

[参考文献 ]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最新修订)》[Z] .2011.12.

[2]吴小卫.化学实验室的通风设计[J].制冷,2005,24(z10):94-96.

[3]邓淑敏;李蕾;刘芳;孟肃;赵奕楠;何志义 .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5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7(29):639-641.[4]曾义虎,王禹鑫. 卫生检验实验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 485 -486.

[5]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 口岸卫生控制,2010,15(2): 46 -47.

[6]何纳,赵根明,徐彪,生物危害因素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吴晓平,郭颖燕,尚新大. 关于对县级疾控中心理化实验室通风系统的思考[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 2093 -20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GB 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版[R].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

[10]王研.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83-185/194.

[11]殷馨.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66-168.

[12]叶继.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及管理上的探讨[J].环境,2006(z1):86-8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24 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4]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G B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 B50346-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6] 王鑫, 周安寿, 陈永青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 2007, 36(2): 2531.[17] 王庆梅.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体防护装备[J].中国医学装备,2010, 7(2): 38.[18] 黄卫华.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现状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

2011,27(6)541-542.[19]顾华,朱炜,王芬,等.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晓率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11): 3012 -3013.

篇7: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1影响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1.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在化工企业的管理中,其没有将安全生产纳入到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当中,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管理十分薄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应该归咎于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1]。这种意识的缺乏会使其在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只会重视产品的生产效率。不会重视安全生产的管理,基层工作人员也就不会产生安全生产意识,使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了纸上谈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通常都只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补救,很少有企业会真正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在这个问题重复投入补救资金,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2缺乏安全生产设施

篇8: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唐山市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市6县6区),材料来源于唐山市辖区内的14个县(市)区所有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将《河北省2011年企业名录》下发至各辖区,结合辖区工商注册企业名单,对本辖区内企业数、关停企业、新增企业进行核实,确认辖区内本次调查企业名录和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名录。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统一印制表格填报纸质版和电子版,按照《调查项目工作方案》和《调查质量工作手册》的要求填写表格,数据截止日期到2010年12月31日。

1.3 质量控制

调查过程采用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度、统一定义、统一督查、数据双录入7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QL2008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合并,按照地区分布、生产规模分布、经济类型分布、行业分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地区分布

唐山市有企业9 885家,职业病危害企业5 027家,占企业总数的50.9%。生产工人474 035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200 610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2.3%。男接触危害工人171 926人,女接触危害工人28 684人,性别比为5.99∶1。职业病危害企业数居前3位的是丰润区、迁安市和丰南区,危害企业占当地企业比例在80%以上的有6个县区,分别是迁安市、遵化市、滦县、迁西县、开平区、曹妃甸区。接触危害工人数和男接害工人数最多的3个县区是迁安市、丰南区和丰润区,特别是迁安市和丰南区接害工人均超过了3万人,而女接害工人最多的3个县区是丰南区、迁安市、玉田县。各地区接害工人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迁西县和遵化市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到了96.9%和96.5%,玉田县、滦南县、曹妃甸区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25.7%、22.4%、22.3%。各地区接害工人占生产工人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害工人比例在50%以上的地区有迁安市、遵化市、滦县、玉田县、开平区和滦南县,丰润区和路南区接害工人比例低,只有29.4%和28.0%。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办法》,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中93.8%是小型企业,总数达到4 717家;100%中型企业存在危害,大型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最多达到了94 788人。大型企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91.1%,小型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19.4%,不同规模企业接触危害工人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型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于大中型企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济类型分布

依据《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将企业经济类型划分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三大类。职业病危害企业中内资企业占到了98.6%,内资危害企业主要包括私营企业3 675家(74.2%),有限责任公司679家(13.7%),集体企业182家(3.7%),股份有限公司156家(3.2%),国有企业154家(3.1%),其他类企业106家(2.1%)。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数最多达到185 240人。内资企业接触危害工人主要分布在私营企业90 158人(44.9%),国有企业50 936人(25.4%),有限责任公司23 557人(11.7%)。3类企业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比例(43.0%)高于其他两经济类型企业(P<0.01)。见表3。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行业分布

依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所给出的行业名称进行填写,全市5027家职业病危害企业涉及50个行业,由于涉及行业众多,表4只列出了危害企业数位于前8位,共计占总职业病危害企业数50%的行业分布。职业病危害接触工人数前5位的行业顺序有所不同,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1200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5 486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 760人,金属制品业13 138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118人,这些行业占总危害工人数的63.7%。男接害工人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776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男接害工人也达到了24844人;女接害工人最多的2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 424人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160人。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的是非金属矿采选业(98.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97.3%),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的是塑料制品业(42.8%);各行业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害工人比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

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成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其他危害因素4类进行统计,由于1家企业可能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1个工人也可能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以统计出来的是职业病危害企业次数和接触危害工人人次数。物理因素和粉尘危害企业次数多,接触物理因素和粉尘的人次数多。粉尘男接害工人构成比最高(88.4%),其他危害因素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48.9%),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别构成及接害工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5。

3 讨论

该项调查是我市在河北省统一安排下针对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的普查,也是近20余年来唐山市首次开展的一项标准化调查,摸清了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人群的地区分布、生产规模分布、经济类型分布、行业分布、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填补了多年来全市职业病危害底数不清的空白。查阅《唐山市卫生志》(1840—1986年)和《唐山市卫生志》(1987—2009年),只在1988年开展过全市的尘肺病现状调查,无全市职业病危害状况的基础数据。因此,本次调查数据对我市近时期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次开展此项调查留有对比分析资料。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构成比为表中列出的8种行业的构成比;()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人次数和女接害工人人次数构成比(%)。

3.1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地区分布特征

职业病危害企业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大,危害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50.9%,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地区[1],我市大多数地区危害企业比例高,职业病防治任务艰巨。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性别比例显示,男性是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主要人员。职业病危害企业及接触人群分布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类型有密切关系,主要集中在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同时也是男接害工人最多的3个地区。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显示丰南区、迁安市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排在第2、第3位,路北区新发病例数排第1位。这些地区以钢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陶瓷、水泥、煤矿为主,地区特征明显,经济发展较快。路北区有大型煤炭企业开滦煤矿,也应成为重点关注地区。因此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路北区是唐山市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监测地区。女接害工人重点关注地区在丰南区、迁安市、玉田县。各地区接害工人比例普遍较高,比例达50%以上的就有6个县区。迁西县和遵化市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玉田县、滦南县、曹妃甸区女接害工人构成比较高。

3.2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分布特征

唐山市企业数和职业病危害企业数以小型企业为主,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一致[2,3],小型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但大型企业生产工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大,中型企业全部存在职业病危害。大型企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小型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

3.3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济类型分布特征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企业数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以内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数占总职业病危害企业数的98.6%,说明唐山市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企业仍以国内投资为主。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达3 675家,占内资职业病危害企业的74.2%。内资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前3位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职业病危害企业和接害工人数量少。因此应重点监管内资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重中之重,内资企业女接害工人的状况不容忽视。

3.4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行业分布特征

唐山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行业较多,大约50%危害企业集中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职业病危害接触工人数前五位的行业顺序不同,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男接害工人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女接害工人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塑料制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行业分布特征充分表明了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这些都是高污染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也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和职业病发病的高发行业。

3.5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特征

粉尘和物理因素是唐山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毒物接害工人比例较其他类低,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明显不同。南方地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毒物,将近占了90%[4]。男职工主要从事物理因素、粉尘、毒物工作,其他危害因素女接害工人构成比相对高。

3.6 建议

①唐山市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明确职责,卫生、安监、人设和工会部门加强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的协调与合作机制[5],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力度,重点加强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路北区监测工作,并且根据其他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②男性作为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主要人员,也是我市职业病发病的主要人群,因此应加大对男职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职业病防护工作。③小型企业数量大,接害工人比例高,职业病防治工作薄弱,企业的经营理念、资金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不高,工作环境差,容易造成劳动纠纷,政府应加大对小型企业的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小型企业的主体责任。小型企业女职工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容忽视,在这些企业更应注意保护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对女工生殖健康的长远影响以及生殖健康教育,也是今后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6]。④大型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量大,应积极改善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病管理制度,为全市职业病防控工作起到表率作用。⑤加强对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监督力度,特别加强对数量庞大的私营企业职工的职业健康教育,通过职业健康促进提高职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7],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健康。企业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防治职业病危害的核心[8],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定期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我市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⑥应重点关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尤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女性尘肺病应引起重视。⑦加强对粉尘和物理因素等作业的技术改造,对存在重大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专项整治,淘汰工艺落后、生产环境差的企业,从根本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⑧我市主要的职业病病种是尘肺病,职业病报告显示每年尘肺新发病例数占职业病新发病例数90%以上[9],因此加强粉尘监测工作,采用八字综合防尘措施,降低尘肺病发病率是我市工作的重点。⑨把好企业立项、准入、监管关,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制度,严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10]。⑩尝试建立科学实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及量化分级管理模式[11],对不同水平的风险等级,从工程技术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使企业有目标的采取防护控制措施,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水平。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李明,蒋国钦,王莎莎.绍兴市主要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829-831.

[2]聂跃花,张世超.雅安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45-146.

[3]郑晓钧,王永刚,蒋立新.深圳市福田区136家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7):847-849.

[4]黎建明,朱志良,吴礼康.深圳市宝安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847-849.

[5]张敏,杜燮祎,王丹.加快建立我国职业卫生的协调与合作机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3):219-225.

[6]饶春燕,俞文兰,王建新,等.中小企业流动女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9):691-692.

[7]蔡福满,陈晋,许芳芳,等.某私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职业卫生知识和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3):219-221.

[8]李小平.重庆市天然气净化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9]邓小娟,田建园,艾进颖.迁安市1990—2013年尘肺病发病与企业特征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5,31(16):2184-2185.

[10]毛天森,王风越,董秀梅.即墨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7):744-748.

上一篇: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下一篇:学安全教育主题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