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024-04-11

【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通用8篇)

篇1:【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4)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思想上: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4.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5.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①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②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

③思想:民族危机加深,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对帝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直接割地-政治瓜分-以华治华)全面认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①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a、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b、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得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政治: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不断冲击,最终君主专制制度瓦解。b、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缓慢发展。

c、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渐入人心,儒家思想传统受到强力冲击。d、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史 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 范式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5)从社会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篇2:【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0903届 韦建新

指导老师

福建师范大学 吕雪峰

【摘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中的影响。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但是,此时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也刺激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甲午的战败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历时之久,百年延续。自甲午战后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展开,70年代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本文就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方面,作简要论述。学识浅薄,敬请前辈专家指正。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虽然对西洋列强比较忌惮,但是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自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短短几年里,就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格局。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引起了

早就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政府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他们独霸中国东北的直接威胁。因此在《马关条约》签定的同一天,俄国就正式向德、法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日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②

德法两国出于各自目的,接受了沙俄建议,于1895年4月23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照会。英美各国也别有用心地劝告日本,于是,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还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俄、德、法、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标志着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土地的开始。

2.从《中俄密约》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迅速搬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俄国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权利。1896军6月,俄国又利用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机全,订立了《中俄密约》,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俄国取得了建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且取得了在铁路沿线开矿、兴办工矿企业以及派驻警察的权利,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中俄密约》的签定,空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③

从1895年到1898年短短三年内,各国列强利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或强占等手段,将中国大部分土地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半岛,法国在滇、粤、桂三省(包括海南岛),英国在威海卫和港九地带,日本在台湾和福建。此时的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存亡危机。

二、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商品输出为主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形式有: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货款。

《马关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的“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共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以外,只得大举借外债。而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争着向中国投放贷款,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战后三年内,清政府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分别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巨款共计三亿多两白银。这些贷款利息重、折扣大,使帝国主义列强轻而易举地捞取了高额利润,更为严重的是,列强通过贷款合同中附加的政治条件,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内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列强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甲午战争之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虽已出现,但一般投资较少,规模不大,并且没有法律依据.《马关条约》是第一个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榨取中国人民剩余价

值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1895年至1900年间,外国资本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以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1895年至1900年,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甲午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④

对中国的地下矿产,列强早就有所企图。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与中国买办官僚互相勾结,千方百计掠夺中国矿产。他们以“合办”形式插足,诱迫清政府签定矿务合同,取得了在中国开采矿山的特权:德国在直隶、山东;俄国在奉天、东山省铁路沿线以及蒙古、新班,英国在四川、河南、云南、山西等省;美国在直隶、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的一些地区都取得了采矿权。

3.修筑铁路,攫取路权。

在当地修筑铁路,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用来压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攫取路权。1896年至1900年,列强多次争的铁路借款权,贷款总额巨大,并且攫取大量路权。同时它们还控制了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些还享有沿线的行政权和普察权,使这些中国领土的主权名存实亡。另外,帝国主义各国还通过开设银行和扩大银行活动范围,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总之,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各方面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失败破产,“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民族工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再也无力投资设厂开矿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向人民勒索“捐输”,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一点道路;同时,甲午之后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办厂,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国资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也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如市场的开拓、劳动力来源增加、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等等);加之民族危机加剧,促使一些商界人士对振兴本国经济的热情大为增长,纷纷投资于工矿企业。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甲午之后一段时间内,商办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官办”工业。如1895年至1898年里,有资本额(一万元以上)可查的八十家国内企业中,商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70%,官办与官督商办资本仅占3D%,而在1894年之前这二者比例正好相反。另据有人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新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国内工厂已有463家,资本总额达到9100多万元,为1894年的数倍。⑤

但是,甲午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遭到重重阻碍,表现在:第一,清政府虽然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了一点出路,但仍然没有给予真正的法律保障:国货从口岸到内地的税金负担往往比洋货重;第三,列强一方面在中国经营厂矿,一方面还向中国输入大量的过剩商品,使中华民族工业处于受排挤的状况;第四,帝国主义控制着路权及主要矿产资源,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⑥

四、甲午战争刺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动,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一次大转折、大变化.战争的惨败不仅扫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盲目骄妄之气,而且也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甲午战后的五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⑦从此之后,变法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掀起,民族资产阶级(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时代。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康有为等人发动和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衣现,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酸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民族灾难,惊醒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得知《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即发动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17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呈割地赔款将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变法”之主张,这就是厉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定,但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很快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努力唤醒人们“与天争亡”的形势下,“图保存之举,舍变法外别无它图”。⑧举起了变法救亡之大旗。这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一个标志。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二个标志是以“天赋人权”为武器,宣传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源。自鸦片战争后,主张改革的也不乏其人,但直到甲午战争,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的改革只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惨败,使中体西用的洋务理论黯然失色,有识之士通过探讨战争失败的原因,对封建专制改体发生了怀疑,进而提出了批评,“考中国败弱之由,百蔽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⑨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从而点嫩了争取民主自由的火种。维新派在甲午战后觉醒的第三个标志是他们能猛烈冲击代表封建文化的旧学,大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新学。

甲午战前还没有人敢向以濡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公开宣战。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没落,主张废科举、办学校,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他们的主张和努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因为维新派的推动和客观形势的通迫,终于导致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在政治变革上只求渐进,反对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在思想文化上,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变法运动中又幻想依靠少数封建官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就证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中华民族觉醒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树起了反帝灭洋的大旗。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群众自发地反洋教斗争在许多省份普遍展开,并且日益同反帝斗争联系起来。1895年夏,福建古田县爆发了“斋教起义”,号召群众征服外国人的上帝,初步表露了灭洋思想。1898年广西天地会起义,立誓驱尽洋人。十九世纪末,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给予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使列强认识到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政策,从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由于农民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散漫性,不能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果以“挟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扼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血的教训告诉有志之士,“洋”要灭,“清”也要扫,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3.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飞获,为近代中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莫定了基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还曾上书李鸿章,希望通过封建统治阶层的改良,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⑩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等抛弃了对统治阶级改良的幻想,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等人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疾呼要振兴中华。1895年春,又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其章程上明确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以后,兴中会又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者长期反复地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民主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终于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人民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新兴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其中,有挥之不去的痛苦,但更多的,是通过这次灾难吸取教训。“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⑾结果,以甲午战争为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斗争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所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斗的真正发端。

参考文献

①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②李侃,《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页。

④柳长毅,《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⑤全慰天,《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592页。

篇3: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法国首先在1895 年以本国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借口,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 即《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 和 《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条约中要求将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归为其本国的势力范围, 并规定中国人必须要在法国方面事先允许的前提下方可在这三省内进行开矿。之后法国又进一步攫取在此势力范围攫取特权。

德国在1897 年以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山东曹州被杀事件为由强占胶州湾, 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通过该条约获得了租借胶州湾99 年, 还有在山东范围内修筑铁路以及在铁路两侧30 里内开采矿山的特权。

俄国在1896 年和1898 年以本国干涉题本还辽有功等理由相继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三个条约, 分别是: 《中俄密约》 《旅大租地条约》 和 《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在1896 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规定:准许俄国在黑、吉两省境内修筑一条由绥芬河通向满洲里的东清铁路, 以便与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在1898 年签订的两个条约中, 俄国攫取了租借旅大25 年以及修筑哈尔滨通向旅顺的东清铁路支线的特权, 并获取独占“满蒙”地区铁路权。

英国在1898 年强占山东的威海卫为其租借, 同时英还强占九龙半岛以北的新租借, 租期长达99年。英国又在1904 年入侵西藏, 把西藏又归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于1895 年在 《马关条约》 中获得诸多特权外, 还通过强迫清政府将福建地区及海岛归为其势力范围。并于1904 年通过日俄战争的胜利致使俄国不得不将其在“南满”所得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 从此, “南满洲”也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二、促使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甲午战争, 虽然中国失败了, 中国人民横遭空前劫难, 但多难邦必兴, 中华民族自强、自信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却空前振奋、空前活跃。首先觉醒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 他们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以求彻底消灭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失败。在此之后, 民族意识进一步加深。这突出表现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洪水, 以不可阻挡之势, 奔腾咆哮于神州大地。从而使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使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又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同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其结果, 正如就义前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所感叹的那样:“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1]如果说维新变法运动仅仅是一次量变的话, 那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则是一次质变。1894 年11 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 他在会员入会秘密誓词中, 明确规定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2]1895 年2 月, 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正式创立。孙中山又将入会誓词的“ 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 这表明了民主革命派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决心。革命的结果, 终于取得了迫使清帝溥仪退位, 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的光辉成果。

三、促进中国全面近代化

1. 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政治化经历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再向民主共和制的观念和体制演变过程。中国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分为维新派和革命派, 虽然他们各自追求的政治近代化目标不同, 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 要求民权, 最终实现中国政治资产阶级民主化。因此这两个派别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同时呼吁, 同时实践。相对于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政治近代化是更为彻底的。早在1894 年冬, 孙中山便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并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4 年, 黄兴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 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 分别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从事革命活动。1905 年,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并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随后, 在《民报》 发刊词上, 孙中山将上述纲领进一步概括为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统一政党和明确纲领, 也有了最终的目标。标志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迈向了新阶段。

2.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近代化

由于甲午战争惨败的强烈刺激,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 几乎成为朝廷上下的共识, 致使清政府改变了经济政策, 开始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之后, 清政府便采取一些发展近代工商实业的措施:第一, 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章程。1898 年7 月6 日, 发布上谕:“富强至计, 首在鼓舞人才, 各省市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 果系足资民用者, 允宜奖赏以为之劝”, 所致之器, 颁给执照, 酌定年限, 准其专利售卖。“有能独立创建学堂, 开辟地利, 兴造枪炮各厂, 有稗于兴国殖民之计者, 并著照军功之例给予特赏, 以昭鼓励。”[3]1898 年10 月, 颁行 《矿务铁路公共章程》 22 条。其宗旨为“示洋股之限制, 得商之利权”。以倡导商办为原则。第二, 设立商务局以及农工商局, 并积极联络工商, 逐步推动实业的发展。第三, 支持兴建铁路与开矿。1895 年, 颁发上谕宣称, 凡有富商集股千万两以上者均准立公司, “事归商办”, 一切赢绌官不干预, 如成效可观, 政府予以奖励。1898 年11 月, 命各省督抚转饬各该地方官于所辖境内, 察访产矿处所, 无论已开未开及开而复闭者, 均详细查明, 绘图贴说, 于6 个月内咨报矿务总局, 以凭核办。第四, 发展纺织业。1896 年6月,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 广为制造”。1897 年初, 给事中褚成博奏请饬下南北洋大臣各先筹款在内地广设丝绸厂, 并令各将军督抚酌情一体兴办, 获政府准许。第五, 创办银行。设银行的宗旨很明确, 就是促进中国工商实业发展, 防止利权尽为外人攫取。对此, 清政府十分重视, 著督办军务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及户部议奏。户部设立通商银行, 由盛宣怀主持创办。1897 年, 中国近现代史上首家资本主义金融业的中国通商银行正式创立。第六, 调和官与商的矛盾。第七, 招商承办原有管办企业。第八, 劝办商会。第九, 兴办农工商学。

3.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

⑴ 军事思想近代化。近代军事家们认为, 为了抵制外侮, 在军队建设上必须要有总体战的国防观。郑观应说:“自非总揽全局, 必不足以御人, 苟非思患御防, 亦不足以立国。”[4]785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国防观。冯国璋则进一步提出了总体战国防观的设想。即:第一, 国家防御, 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并用, 在策略上结俄以抗英, 联日以制俄, 联英、美以制日、法;第二, 大力发展工商业, 开发边疆, 以增强国家财力, 谋富强兵之道;第三, 加强铁路、航运、电信、邮政等建设, 提高军队机动力和信息快传力量, 以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第四, 建立健全陆军和海军各级指挥机关, 加强近代指挥体系和指挥手段的建设, 提高统一指挥和近代大规模、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第五, 进行全民国防教育, 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兵员素质;第六, 同时扩军备战, 依国情训练新军, 练兵为长远打算, 设防要择要布兵。

近代兵学家们也提出了“寓兵于民”和发动人民积极参与反侵略战争的主张, 郑观应说:“练民兵庶足以助官军”;[4]903“使人尽知兵, 同心敌忾”, 一遇战事, “处处团防, 村村联络, 声气相应, 休戚相关, 国无筹饷之艰, 兵无远调之苦。将见士皆劲旅, 民尽知方, 软弱为强, 在此一举”。[4]899尤其强调;“以民养兵, 而兵可不溃;以兵卫民, 而民可无忧, 兵民相依, 人自为战”。[4]776这种兵民结合, 兵民一家的观点, 它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最重要标志。

⑵ 军事体制近代化。1896 年, 清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军制编练新军计划开始全面推行。新建陆军完全按照西方的编制, 将旧有湘淮军的营哨制改变为镇 (师) 、协 (旅) 、标 (团) 、营、队 (连) 、排、棚 (班) 的新建制。在装备上全部更新为先进武器。在兵员招募上, 规定了年龄、体格、文化和德行标准, 重视兵员素质在军官的晋升上, 打破以往世袭、武科、军功等数百年的旧传统, 实行近代军事学堂培训和升迁制度。在军队训练上, 聘请洋员教练, 使用西方操典。在军队管理上, 仿造西方军队模式,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法典, 使新军的一切行动都有所遵循。在指挥关系和后勤体制上, 也建立了类似西方军队的参谋部和后勤保障机构。上述种种措施表明, 清军的军事体制已趋向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 并进行海军军制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第一, 建立海军部, 统一领导全国海军, 实行近代化管理。清政府明确指出:“立国之要, 海陆两军并重, 前因厘订管制, 钦奉先朝谕旨, 海军部未设以前暂归陆军部办理。嗣有旨派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事务大臣, 复派载洵等前赴各国考察一切, 筹办渐有端绪。兹据载洵等会同宪政编查馆王大臣奏拟订海军部暂行官制大纲列表呈览一折, 详加披阅, 尚属周妥, 自应设立专部, 以重责成。所有筹办海军事务处著改为海军部, 设立海军大臣一员, 副大臣一员, 该大臣等务当悉心规划, 实力经营, 以副朝廷整军经武之至意”。[5]第二, 变革舰队的编制体制, 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清政府鉴于原北洋、南洋、广东、福建等水师的编制体制所存在的各自独立, 战时不服统一指挥的弊端, 决定将其废除, 重新组建新的舰队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新编舰队的原则是根据善耆等关于将所有军舰按其吨位、性能和火力的不同, 编为巡防外洋的巡洋舰队和巡防内河的长江舰队。

4.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 维新派把废八股、改科举、兴学校、开民智、培养人才, 作为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的重要举措, 并推动了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进一步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 甲午战后的教育改革是在批判和否定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甲午战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人物的维新派纷纷抨击科举制度的严重危害。梁启超坚决要求废除科举制, 他说:“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6]第二, 废科举, 兴学校。经清政府的三令五申, 各省相继创办了许多各类新式学堂。据统计, 至1903 年止, 全国各类学堂已达69 所, 学生31 428 人。在新式学堂不断创建的同时, 要求改革, 废除旧式科举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1903 年3月, 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递减科举。1904 年1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再次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1905 年8 月, 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又会奏立即停止科举, 推广学校。随后, 清政府根据袁世凯等的意见, 发布停止科举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 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 亦即停止。”“责成各该督抚实力通筹, 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慎选师资, 广开民智。”[7]据统计1904 年, 全国各类学堂为4 476 所, 学生99 475 人。1905 年, 学堂增至8 277 所, 学生达258 873 人。第三, 学校教育体制日趋完备, 课程内容进一步更新。1902 年, 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制定的 《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吸收了戊戌时期学制改革计划, 制定了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及京师大学堂章程。但并未全部实现。1904 年, 清政府再次颁布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订立的 《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 从初级师范学堂到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 和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齐全、体制完备, 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新的学校教育体制建立的同时, 清政府对课程内容页进一步更新。在 《奏定学堂章程》 中, 规定了各学堂的课程总科目, 分年科目及每星期各科时数。又根据学堂特点, 将课程分为主课、补助课, 并附有随意课, 甚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课、补助课, 并附有随意课, 甚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习方法。还要求“各科学期相间讲授”, 使“功课难易相配, 不致过劳生厌”, “亦有互相补助之益”。[11]第四, 建立新式教育行政机构。清政府于1905 年12月6 日正式成立主管全国教育事宜的最高行政机构:学部。学部成立后, 对全国学堂进行了近代化的管理。

摘要: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战争的惨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促使民族危机急剧加深, 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化

参考文献

[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1:512.

[2]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1:20.

[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58:4115.

[4]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785.

[5]张侠, 等.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2:525-526.

[6]剪伯赞, 刘启戈, 段昌同, 等.戊戌变法[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63.

[7]廖一中, 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1191.

篇4: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28—01

从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中国历时70年之久。在这70年的侵略历史中,日本单独或伙同其他列强,总共发动了四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74年的侵台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0的庚子之役;1931—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争从广义上来说应当是这70年来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狭义上来说应当特指这四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时间、战争规模和历史影响上来说,这四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深刻的。

首先,日本向中国勒索了大量战争赔款,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近代工业所需的资本,阻碍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日本向中国勒索的第一笔具有战争费用补偿性质的赔款是1874年日本就其侵略台湾和吞并我宗藩属国琉球而索要的赔款,根据《北京专约》和《会议凭单》,清政府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向日本支付抚恤银等共50万两。

1895年甲午战败后,根据《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支付日本军费2亿两,后来又加赎辽费3000万两,两项合计为3亿5598万日元,加上利息共为3亿6451万日元,这还不包括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这些赔款总计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甲午战前所借外债总额的5倍多,也相当于清政府此前所付战争赔款最高额0.2亿两的12倍!

日本向中国勒索的第三笔战争赔款是1900年的庚子赔款。这次赔款距清政府上一次的甲午赔款仅仅6年,在这6年中,清政府年年付本交租尚未还清,可谁知日本又一次打进了中国,中国人民是旧债加新债,雪上加霜。

近代中国对日本的三次大规模的赔款连本带息总计折合银元达7亿元,它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彻底丧失了国家发展近代工业的资本来源。

其次,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洋务运动,其仅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工业生产和革新军队武器装备,对于民主政治制度和近代思想文化则采取拒绝和压制政策。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清政府的统治也更加腐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抛弃了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以日俄的政治改革模式来改造中国的政治体制,从而在1898年掀起了第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的浪潮。

如果说甲午战后严复所说的“法终当变,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代表了一般激进知识分子的思想,那么,1900年日本伙同其他列强发动的庚子之役,则使朝野上下都认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如以倡导“中体西用”闻名并曾激烈反对戊戌变法的张之洞,在1911年竟然主张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和官员民选制度,短短几年,其判若两人。事实上,1901—1905年清末新政远比戊戌变法的方案要激进、大胆、全面得多,如此深刻的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基本上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尽管国家政权很快被袁世凯所篡夺,但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政治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前进的一个里程碑,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两大障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民主党派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些都对中国最终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日本对中国的每一次侵略,都会引起中国人民思想的嬗变。

日本自古代便大量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我国国民则理所当然地将自己视为日本的老师,对其发展变化不屑一顾,仍然视其为“蛮夷之邦”。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中国人则讽刺其为“东头西脚,西脚东头,不成东西”。对日本的迅速崛起,国人仍未警醒,即使是1874年中国不战而屈于日本,国人也并没有丝毫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但是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国内时,国人哗然。朝野上下均呼吁向日本学习,此时,强敌变成了榜样,国内则掀起了一股去日本留学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开始反省与怀疑。梁启超总结这一反省精神则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庚子之役后,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吴玉章、孙中山等纷纷与封建传统决裂,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学,以致“国粹”士子忧虑“国粹”不保。

篇5:中国近代史纲要-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专题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括,为便于学生理解深刻

结合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个方面.政治上加强控制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 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力一点也不乐观.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经济上逐步渗透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

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旧式钱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文化上渐趋西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当时中国的国情是: 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逐步输入。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于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近代化。3.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这时的阶级关系可以说已经稳定在了这一层面,因为过去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消亡了.4社会矛盾: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篇6:中国近代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名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地点:中国东南沿海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参战方:英国、中国清朝结果:英军获胜、签订《南京条约》参战方兵力:英国军队19000人、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中国伤亡22790人主要指挥官:帕默斯顿,查理·埃利奥特主要指挥官:道光皇帝、林则徐、关天培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中文名:太平天国运动 起始时间:1851年~1864年 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 运动性质:农民起义,推翻清王朝 运动高峰:定都天京前后 结果:天京失陷,运动失败

陕甘回民起义陕甘回民起义,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陕甘回变、陕甘**、回**等。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争和**。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一方面笼络回汉地主阶级和其他民族的上层分子,竭力挑拨回汉民族间的关系,极力破坏回汉人民的团结。另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于采取“护汉抑回”、“以汉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侮辱。[1]回民趁清军南下镇压太平军西北空虚的机会,发动**。这是一个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间发起的一场与汉族之间的仇杀,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左宗棠和多隆阿部队和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口损失高达2000万。**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形成了现在的东干族。名称:陕甘回民起义(同治陕甘回变、陕甘**、回**)地点: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中国西北地区 时间:1862年-1873年 参战方:清军、陕甘回民 结果:清政府胜,西北平定 伤亡情况:死亡2000多万人包括士兵与平民 主要指挥官:左宗棠、多隆阿、白彦虎

太平军北伐中国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清朝、日本 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军阀战争军阀战争是指拥兵割据、自成派系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战争。军阀战争是和封建社会相联系的,封建主义的经济是其产生的基础。中国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军阀战争,具有纯粹的封建性。近代旧军阀、新军阀战争,又加入了资本主义色彩和帝国主义背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殖民地的政策,是中国近代军阀战争的根源。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名称:抗日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参战方:中华民国、日本结果:日本无条件投降参战方兵力:中国5,600,000人(最高时)、日本4,100,000人(最高时)伤亡情况:中国伤亡3600万人、日军伤亡81万中国主要指挥官:蒋介石、李宗仁、毛泽东、朱德日本主要指挥官:昭和天皇、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起止事件:卢沟桥事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援助国家:美国、苏联 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名称:抗美援朝战争地点:朝鲜半岛时间:1950-1953年参战方: 中国、朝鲜、苏联;韩国、联合国军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参战方兵力:中、朝、苏军队1,066,000;韩军、联合国军队1,205,605伤亡情况:中朝方面伤亡63万人;韩国、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主要指挥官:彭德怀、金日成主要指挥官:麦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分别经历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也称之为第一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名称:国共内战(又称国共战争)地点:中国 时间: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 参战方: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建立人民政权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

中苏边界冲突中苏边界冲突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之间裂痕不断扩大,边界争端也即肇启,并且随两国关系的恶化,边界冲突不断升级。中苏边界冲突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的珍宝岛保卫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名称:中苏边界冲突 地点:中苏边境 时间:1969年3月2日-9月11日 参战方:中国、前苏联 参战方兵力:中:814,000人、苏:658,000人 伤亡情况:中:100多人阵亡、苏:59阵亡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勃列日涅夫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名称:对越自卫反击战地点:中国和越南边境时间:1979年参战方:中国、越南结果:中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参战方兵力:中方56万人主要指挥官:邓小平、许世友、黎笋、文进勇

篇7:中国近代内外战争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 课程号:F106043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与建设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性质。

二、教学要求

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次战争之所以失败的各种原因,了解中国人民不断觉醒的历程,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中国人民只有不断加强团结,坚持用武装斗争来回答侵略者和压迫者才能赢得民族独立,而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这几项历史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史的发展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断限与分期;通过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视角看中国近代历史,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国情。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八、作业:

1、学习《中国近代内外战争》课的重要性是什么?

2、中国近代内外战争的研究范畴和发展规律如何?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体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概貌,了解战后中国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战后中国最早的一批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认识到即便清政府不实施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战前实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清政府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了解《海国图志》等书在当时对中国人所起到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

五、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3学时。

七、主要参考书目: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版;《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

2、综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所签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致使他们愤而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太平天国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为什么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洪秀全是如何从一个热衷科举的士子变成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行不通;北伐和西征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

五、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太平天国》(1-8),神州国光社,1957年6月版。

八、作业:

1、试述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

2、试析《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发动本次战争的企图不仅在于鸦片贸易合法化更在于欲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如内地通商、传教以及公使驻京等。通过学习这次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这一点上所具有的一致性,了解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借师助剿的必然性和可耻性。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种种借口,辛酉政变后晚清政局的变化以及战后所签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深刻影响。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清政府是如何从抵抗侵略到和侵略者勾结在一起的。

五、教学难点:

辛酉政变以后晚清的政局。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七、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次鸦片战争》(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

八、作业:

1、清政府是如何从抵抗侵略到和侵略者勾结在一起的?

2、辛酉政变以后晚清的政局。

3、试述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第四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领导人的腐化堕落和脱离群众所致,天京事变的发生是和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以及领导者的宗派作风紧密相连 4 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通过该章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近代革命斗争中革命者内部保持团结和统一指挥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掌握天京事变的全过程,事变后太平天国险恶的斗争环境,石达开的功与过。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天京事变。

五、教学难点:

石达开的败亡。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次修订版;《太平天国》(1-8),神州国光社,1957年6月版。

八、作业:

1、试述天京事变的过程及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2、试评石达开的功与过。

第五章 捻军起义战争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该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捻军战争的总体情况,总结捻军战争的经验教训,比较捻军与太平军的异同。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区分捻党和捻军的不同,体会雉河集会盟在捻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的异同。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雉河集会盟。

五、教学难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捻军》(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近代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八、作业:

1、试述雉河集会盟在捻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试析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捻方略的异同。

3、总结捻军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天地会起义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大体了解天地会的不同支派和天地会在近代发动的主要武装起义,如上海小刀会起义、大成国起义等。

二、教学要求:

了解近代历史上天地会的进步作用和他们作为农民秘密组织的局限性。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小刀会起义。

五、教学难点:

大成国起义。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周育民:《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会党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大成国起义失败的教训有哪些?

第七章

中法战争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清政府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不败而败法国为何不胜而胜。

二、教学要求:

让学生了解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的作用,清政府陆路取胜的关键因素。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镇南关大捷。

五、教学难点:

李鸿章为什么乘胜求和?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运用多媒体影音视频资料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书目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法战争》(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八、作业:

1、试述中法战争中清军何以在陆路先败后胜?

2、李鸿章为什么乘胜求和?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所有企图瓜分或鲸吞中国的列强中,日本是最为狂妄、威胁最为严重的一个;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军事实力相当而清政府却惨败,反映了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

二、教学要求:

掌握战争的爆发和双方的战略方针,战争的主要进程,台湾军民的艰苦抗日以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时法:3学时。

四、教学重点:

双方的战略方针。

五、教学难点:

中国战败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书目:

戚其章:《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6年版;《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八、作业:

1、甲午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方针。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简述清政府割台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九章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不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造成的,而是列强出于瓜分中国的企图强加给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使得中国坠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义和团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战精神以及他们的弱点,了解庚子和谈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要挟与掠夺。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义和团的抵抗和盲目排外。

五、教学难点:

庚子和谈和条约的签订。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955年俄文版。《义和团》(1-4)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八、作业:

1、为什么说义和团击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2、《辛丑条约》是如何签订的?

第十章

辛亥革命战争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从历史的高度了解从1894年到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为什么我们又说它失败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二、教学要求:

武昌首义的艰难成功;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南北和谈中袁世凯的阴谋。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重点: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五、教学难点:

革命党人内部为什么不团结。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

七、主要参考书目:

《辛亥革命》(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辛亥首义回忆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八、作业:

1、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篇8:浅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

1、破坏了中国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鸦片战争后, 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保护下, 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掀起倾销商品的狂潮。“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 大家都像发疯了似的。”英国、美国都极力地推销本国商品。但《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个时期内,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对外来商品强有力地抵抗, 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并没有扩大。正常的贸易没能使资本家们获得取他们想要的高额利润, 于是他们便对中国采取直接的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随着鸦片输入的公开化、输入量的日益增多, 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现象日益突出, 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此外, 资本主义列强在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同时, 也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茶和丝。“茶的出口, 1843年大致是1300多万斤, 1855年, 是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5倍多。丝的出口, 1843年是2000包, 1850年超过56000多包。十二年间增加20多倍。”茶和丝的大量出口, 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开始大规模种茶, 还设立茶厂专门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样, 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被强性拽入资本主义市场, 并成为它的附庸。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给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用枪炮打开中国国门, 在中国投资设厂、谋取暴利, 这在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工业的种子, 中国民族工业正是受此刺激才从无到有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首先, 战后, 为了扩大市场、掠夺中国原材料, 英美等国的资本家非法地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如厦门船厂、上海浦船厂等, 这是外资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企业, 同时也正是这些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早期的近代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 这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另外,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商品化,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 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社会力量

鸦片战争在动摇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 也加速了民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产生。

1、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说, 鸦片战争是新兴的社会阶级孕育、产生的起点。一方面, 鸦片战争以后, 买办商人开始出现在各通商口岸, 他们一方面充当了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 同时自己也在通商口岸开设洋货店。虽然他们不是近代的资产阶级, 但他们的存在, 却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另一方面, 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而言, 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其一, 由买办商人转化而来。其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而兴起的进出口商人, 也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三, 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 通商口岸的城市手工业大多陷于破产, 但一部分手工业作坊主或手工工场主则购置新式机器而成为民族资本家;其四,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民族工业的出现, 一些地主官员感到工业企业有利可图, 也改变了以前的放债或购置土地转而投资于近代企业, 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又一来源。

2、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发展, “不但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而来, 而且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我国无产阶级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办的企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中国开始出现一批直接受外国资本奴役的穷苦劳动人民。随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促使外资在中国设立的工厂逐渐增多, 而洋务运动中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 共同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刚刚诞生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还不成熟, 加上数量有限, 致使他们还不能马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重任, 但他们是同新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新的社会力量, 他们的出现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社会力量。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阶段正是由这两个阶级先后领导的, 且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可以说, 中国革命的两大领导阶级的孕育也正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三、转变了中国人陈旧的西洋观点, 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

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也打破了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 从此中国人开始生成了近代思想观念。林则徐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身处抗英斗争第一线, 在领教了西方“船坚”、“炮利”厉害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西方的“长技”, 提出学习西方的“长技”用来“制夷”的卓越见解, 要求“制炮必求极利, 造船必求极坚”。魏源认为“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 二曰火器, 三曰养民练兵之法。”他总结了林则徐师夷“长技”思想,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明确方针, “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 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夷之长技”, 不仅仅指军事技术方面, 而且也包括工商业机械技术方面, “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中国, 无疑是罕见的、前卫的。更为重要的是, 林则徐、魏源大胆提出“师夷”的口号, 开创了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新风气、新思潮, 转变了中国人陈旧的西洋观点。

此外, 1840年至1846年间, 一些研究西方武器和介绍火器制造的著作先后不断涌现, 让中国人在密封的暗室里打开了一个观看世界的窗口, 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接触西方先进知识的征程, 扩大了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有效机会, 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战后, 中国从闭目塞听到主张向西方学习, 这无疑是中国人西洋观念的一个巨大转变。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 先进的中国人, 经过千辛万苦, 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虽然没有找到救国良策, 但他们的言行, 代表了一种新的西洋观点, 在思想界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四、打开了中国封闭、落后的国门, 为中国近代化引进了先进技术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 腐朽的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此时把持有坚船利炮的西方国家关在国门之外, 对中国本身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清政府的觉醒加上列强的要求和时代的逼迫, 1861年经咸丰皇帝批准设立了处理清朝与西方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衙门。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弱国的历史, 是屈辱的历史, “弱国无外交”, 从片面最惠国待遇政策的出台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蒲安臣使团事件, 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近代外交上毫无地位、委曲求全。当然,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 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 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如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 提出了对外关系方面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 持鸦片初约以互市”, 这就要求清政府允许合法贸易, 反对鸦片贸易。第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政策的确立。魏源等人的这些主张已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 自这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地进入中国, 中国民众也开始逐步认识西方世界。

五、结束语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初事件, 《南京条约》是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国家的入侵、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白银的外流, 使中华民族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同时, 又正是鸦片战争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 “看起来很奇怪的是, 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 反而起了惊醒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的国门被迫打开, 西方列强对农产品的搜刮迫使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 这奠定了经济近代化的基础;其次, 战后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 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此外, 战后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为中国革命注入新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积极探索领导革命, 中国革命才取得最后的胜利。最后, 战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向西方学习, 这种新思潮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之路。

总之, 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 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 进而有力地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卫.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白学刊, 2008 (6) .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590.

[3]林则徐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4]魏源.海国图志[M].上海:上海书局石印本, 18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6]李毅.中国传统外交思想近代转型的初次实践[J].西北大学学报, 2007 (11)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下一篇:卷土重来成语简单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