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2024-04-11

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精选7篇)

篇1: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陪读”的用意在于敦促孩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遇有疑难之处,可从旁给予辅导。父母也可从中及时掌据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取得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配合。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其负效应主要有:

首先,家长跟着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课堂听讲易于思想溜号,注意力难于集中,反正回家父母会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作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由于受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局限,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境况,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少疑虑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往后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会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再次,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刚上小学辅导起来不太费劲,可一到高年级就逐渐感到不好对付,力不从心了。确实,家长即使受过高等教育,要全面辅导初中的学习课程,也得自己预先啃一遍,否则也难于胜任,更何况大多是中等文化水准的`家长王可见,陪读得不偿失,并非是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的上策。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更为注重子女的家庭教育。这是值得欣喜称道的。一个人长大成才,自然更依靠学校的系统的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但我们认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职能各有不同,家庭教育并非简单地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其主要教育功能体现在关心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道德品质的熏陶,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而不在于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多寡。据报载,某地农村一家5个孩子,父母目不识丁,且生活贫困,可他们的孩子硬是一个个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还上了研究生。众人羡慕、惊叹。有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发现,这家农户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主要在于:作父母的都十分崇尚求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态度,善于激发子女奋发有为的进取心,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动力机制。

显然,陪该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往往事倍功微。对待孩子课外作业的正确方法应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时常施以关心,督促,逐步使孩子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遇有疑难问题,切忌越俎代庖,而是给予点拨启发,只在孩子思索不解之时再予以指导解答。基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的现状,我们认为,这并不有碍孩子的成才。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对待知识和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尊师重道,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学习奋进,智力发展,将来成才的可能就大。美国教育家阿贝?鲍梅尔说:“优教的关键不在于你家中有多少书,你懂得多少知识同样无关紧要,而在于你对学习的态度,这比你懂得多少知识要重要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从这位教育家的见地中,想必能悟出些道理。

篇2: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1:阅读就是为了识字

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

误区2:阅读要读懂情节

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

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

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

好的做法

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

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

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

不好的做法

1、把读书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或者以逼迫方式要求宝宝读书。

妈妈正忙着做晚饭,宝宝偏让妈妈陪他玩,妈妈不耐烦地说:“自己看书去!”当阅读成为一种惩罚,宝宝就会对读书失去兴趣。

2、家里有的书就不可以再买。

宝宝在书店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拿着不放,妈妈却说:“汽车的书家里已经有了,不再多买了。”其实这只是大人的想法,同样是汽车,只要有一点点差别,宝宝就会感到新鲜。宝宝们不爱惜书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给他买的书不是他真正喜欢的。

3、强迫宝宝阅读。

篇3: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应试教育下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 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时下, 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超出了爱本来的意义, 而“陪读”的背后又透露出多少无奈、辛酸的父爱和母爱, 他们无视孩子的自主性, 一心只对孩子盲目施爱。殊不知, 孩子对父母的这种爱不仅不心存感激, 而且还有很多孩子反映父母看管得过严, 没有一点自由, 有的甚至痛恨父母的这种管教方式, 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误区。若进一步思考, 父母的爱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对孩子学习的关爱上:为了孩子能够学好, 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父母开始放下手中的工作, 陪孩子一直走完求学之路, 这样的“陪读”折射出了多少家长的良苦用心。若再深入推究, 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家长在评价孩子与判定人才标准方面的影响在作怪, 即只重分数, 不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可怕的。在我国, 许多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就是成绩好、分数高的孩子, 孩子如果想做其他感兴趣的事就会被斥为不务正业, 甚至严加管教, 于是“陪读”便成为其监管孩子的一种“良好”方式。孩子从小就被家长管着, 不许做这, 不许动那, 只要孩子学习好, 家长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切 (包括洗衣、叠被等) 后勤服务。这样的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根本无法培养自立自理能力,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将来又怎么去适应社会呢?而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的出现则体现出我国教育在培养完整人格方面的失败, 试想, 已近成年的大学生都要父母陪读, 这样的大学生能成为合格的人, 能面对以后的独立生活吗?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样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或许有些父母是过于溺爱, 然而正是这份沉重的爱, 让大学生无法抗拒父母的陪读, 而这正好使他们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 又怎么敢保证他们将来会有多大的作为!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期 (转型期) , 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 尤其是上一代还没有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在国内的许多问卷调查中, 家长对下列问题的回答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如在多选题“您希望您的孩子成为: (1) 有教养的人; (2) 有知识的人; (3) 有钱的人; (4) 有名望的人; (5) 能战胜困难的人”的问答中, “有教养”和“有知识”占了较大比例;对“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怎样”, 答案最集中的是“上大学”和“有用的人”;“对孩子最满意的”是“用功学习”, “最不满意的”是“不用功学习”、“贪玩”;“最担心的”是“不能成才”, “找不到工作”。由于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或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尽管其管教子女的初衷是好的, 但却在无形之中使孩子陷入了单向发展的困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完整的社会人, 家长“培养孩子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 在未来的社会中大显身手, 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个社会人, 谁都无可避免地要独立面对社会现实, 而陪读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不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吗?所以, 笔者在此忠告广大家长:“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人”。

二、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 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 即培养“所有儿童掌握一个社会成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态度”。而在应试下的学校教育到底给了学生什么呢?或许只是一些应试知识与技巧罢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 以选拔为基本特征, 以考试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功能出现了扭曲, 学校演变成了能培养一批批合格的、能够应付各种考试的“人才”的场所, 于是学校教育便出现了“重教不重管”、“重教不重育”的现象,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有能力应付各种考试的“考试型人才”。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而且还间接影响到广大家长对孩子“唯分数”的评价模式和社会上对人才“唯学历”的评价标准。而“陪读”现象的出现就是家长受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的影响, 从而对孩子所体现出的一种不科学的行为。学校教育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要分数, 单纯地要高升学率!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个性的压抑, 对人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抑制, 是一种为了追求高分数而忽视学生人格发展的畸形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其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大多数人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首先选择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或者说是陷入了一种价值观的误区, 那么学校培养人的功能又怎么体现?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的价值观, 并正确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之间的关系。

三、应试教育下的教育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不仅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等现象, 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 若没有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 就一切免谈的怪现象。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然而时至今日, 还仍然有不少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只要把书读好就行”, 依然有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在这个过渡期, 人们的思想往往处于一种漂浮不定的状态, 如果向“应试”这边倒, 那是跟不上时代, 最终会被淘汰;如果向“素质”这边倒, 又面临着升学就业等压力。但相比之下, 前者更为实际, 更易被家长、学校所接受, 于是推行了近十年的素质教育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成效。“现代教育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 可它忘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的完善。它并没有把学生当人来培养, 而只是当作工具, 当作人力来生产”。这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偏移, 我们似乎对教育目的的定位更加功利化, 而忽视了对完整人格的培养。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 “教育应当培养独立自主的人”, 可我们的教育生产出的是一批批标准化、模式化的所谓“人力”资源, 他们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人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很可能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现在的素质教育似乎是把“素质”的外衣僵硬地套在了“应试”的身子上, 或者是说以应试的方式进行素质教育。甚至一些小学音乐课、绘画课都划分了及格线, 每学期都要考试, 原本喜欢上这些课的同学都渐渐害怕起来, 因为考不及格就要受老师罚。像这样的教育只是把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 并以“素质考试”来约束学生, 如果是进行这样的素质教育, 那与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考试的选拔性功能我们不可否认, 但如果把选拔的标准唯一地定位在考试分数上的话, 那就是教育评价机制上的问题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家长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分数预测学生的发展前途, 这种歪曲的认识已在人们头脑中深深地扎根发芽, 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社会上形成了“一切向分数看”的怪现象, 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 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为了高的升学率,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学生要分数,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即将追求高分数和考取大学作为求学的唯一目的。这样的思想若延传下去, 真不敢想象中国教育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种状况若不及时扭转, 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不同点不在于有没有考试制度, 而在于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 即对完整人格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由此看来,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逐步消除应试教育对人们观念上的影响, 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渐认识、接受的过程。如何完善这一过程呢?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方式应如何体现?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品质, 这是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学校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应做出哪些努力?是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养以便其将来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还是继续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是先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社会人, 还是先培养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或者能否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4. 我国教育政策的提出与落实是否相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否相互配合, 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陪读”的出现决非偶然, 它反映了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完整性。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社会、学校、家庭须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 即由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 才能消除人们思想的痼疾, 把头脑中的“应试观”转向“素质观”, 这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传统与变革——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钟启泉.“素质”与“素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篇4: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陪读成风,让人纠结。家长之所以陪读,无非是为了让孩子“读”得更好,更有希望考上理想大学。家长陪读很无奈很辛苦,一方面要付出金钱,另一方面要付出精力,许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教育变得如此畸形,学校本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尽力减少家长陪读,可这所学校却“眼红”租金,不仅在学校里建起了“陪读楼”,而且租金还高于市价四倍,如此学校,哪里还有教书育人的影子?

其實,学校老师早就在赚“陪读”的钱了。据了解,学校为老师盖的家属楼,有一半以上都租给了陪读家长,房租不但比外面贵得离谱,而且逐年上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年的租金已经达到4万元;学校的“周转楼”,每套房子的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年租金至少也要1.5万元。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校的房租如此贵,只因不怕家长不租,他们早就摸准了家长望子成龙,不惜代价的心理。这还不够,现在学校又建起一栋拥有近500套房子的“陪读楼”,这不是在助长陪读吗?更可怕的是,为了达到让学生住“陪读楼”的目的,学校竟然用停课、劝退来逼学生就范。学校变成了“市场”,专盯学生的钱,还如何为人师表?

9月6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称,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改进师德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不知道教育部会如何处理“陪读楼”?“陪读楼”里能看到师德吗?

2011年北京市“幼升小”部分重点小学的择校费显示,家长要准备“打点”的择校费用多的竟高达25万元!据介绍,这其中包含了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最高3万)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今年幼升小,广州的家长们曝出各名牌小学择校费:华侨7万、东风东路8万、番禺市桥中心12万、华师附小16万。如此天价“择枝费”,使优质教育成了富人孩子的“后花园”,而许多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同样是富人才能够办得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望不可及。

篇5: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依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 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 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 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 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 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 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 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 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 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一个“笨”字,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经常被我们家长挂在嘴边。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

几年前,我去昆明演讲。晚上,我到了一家茶叶店,随便转一转。当我走进这家店时,我看见店里一张很大的茶桌后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穿着一 件红色的衣服,很漂亮。于是,我对小女孩说:“是你在看着这个店吗?你能告诉我,你的茶叶多少钱吗?”小女孩看着我摇摇头,然后说:“这儿的茶不卖。”正在这个时候,她的妈妈从我身后走了进来,我转身对她妈妈说:“你的女儿真能干,在给你看着这个店呢,她告诉我,这些茶叶不卖。”没有想到,这位妈妈立刻眉 毛竖起来,愤怒地用第二个手指头指着孩子说:“你这个孩子,真笨!”

这样的镜头,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经常轻松、随意地把手指举出来,指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说他“笨”!

这时,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刚才灿烂的笑脸突然间阴沉下来。我转过身,对这位年轻的妈妈说:“从现在开始,请你答应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请你一定不要对你的女儿说‘你真笨’。”

这位妈妈先是愣住了,紧接着她笑了:“这样说她就不自信了,对吗?”

小女孩看见我们俩在对话,她转身跑了。

我问这位妈妈:“能告诉我,你的女儿都会干什么吗?”“噢,我的女儿很能干,她会洗袜子,也能帮我擦桌椅板凳,还能帮助我看店。”我说:“哦,原来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

正在这时,小女孩噔噔噔跑进来了。她先察言观色,因为孩子对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人感兴趣,她假装玩,耳朵在留意我们说什么。我对小女孩说:“刚才你妈妈告诉我,你特别能干,会洗袜子,能帮妈妈做家务,是这样吗?”刚才还一脸阴沉的小女孩,突然间脸放晴了,她脸上挂着笑说:“真的,我会干很多事情 呢!”

“那你会读书吗?”“我会啊!”“你会读什么?”“我会读《 论语 》。”“那好,你能现在给我们读读吗?”小女孩噔噔噔跑上楼,找了一本《 论语 》来。在她上楼的时候,她妈妈告诉我,这个孩子啊,爱干活,就是学习不好,她学习可费劲了,很笨,学得特别慢。

她几岁?刚刚四岁。谈话间,她拿来《 论语 》。我说:“请你打开,来给我们读一段《论语》。”这时,我发现她低下头,胆怯了,捧着书,却不敢读。面对一个陌生人,面对妈妈灼人的目光,她紧张了,害怕了,因为她从来没自信过。面对一个陌生人,她自然胆怯。

她一直不开口。后来我说:“这样好不好,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她点点头。我读一句,她跟我读一句。我们一起读《论语》开篇的“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续读了三遍,她没记住,读了五遍,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她的妈妈表情变了,一次又一次地说:“你看!我说她笨你不信,是不是真笨!”我用眼神一次次地暗示她不要说。当我和她一起读了二十遍,她终于可以大胆地读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地说一个孩子笨?

因为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我们不知道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以及反复输入(也就是诵读)的。

我们没有等待,我们让孩子读这么生疏的、两千多年前的句子,这些词汇对她来说真的是太陌生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她怎么可能读两遍就记住呢?不可能!她需要读10遍、20遍、30遍,甚至100遍,才能够真正地铭刻在心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你没有烂熟于心,就没有办法脱 口而出,何况一个四岁的孩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家长不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记得慢的原因,不去了解一个两岁、三岁、五岁„„不同年龄 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心灵生长、身体骨骼肌肉协调的过程,不给孩子反复训练的机会,而是单方面地认为孩子个个都是神童,讲两三遍就应该记住,如果你没记住,就是“笨”。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家长就认为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足,词汇量不 足,阅读量不足。就像我们学英语,如果只会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如果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要是会2000个单词,就可 以上中学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词汇、知识量,他们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果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 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幼儿期我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的。

后来,经过20遍的反复训练,这个小女孩能够非常熟练、准确、生动地诵读,后来,她来兴趣了,她发现:噢,原来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她告诉我:“我还有很多书呢,我到楼上去拿。”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当孩子得到激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兴奋,一兴奋就会废寝忘食,而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不成,就简单粗暴地说孩子“笨”,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病毒公式,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提起这个公式,恐怕80后的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许多80后青年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都与这个公式有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呢?

这个公式来自一个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从一次考试开始,直接推测到人的一生。很多家长经常信手拈来地应用在孩子每次考试前后,给孩子施加压力。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就排不上前五名;

你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

当不上三好生,就考不上重点中学;

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

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不能上重点大学;

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就没有好人生就没有幸福。

这个公式成为80后身体的毒瘤,它深深地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北京,有一群孩子告诉我,他们学习不快乐。其中有一位还是学校推选来的好的学生。我说:“你成绩很好了,为什么不快乐呢?”

“我害怕。”

“怕什么?”

“我怕我这次考好了,下次呢?如果我考不好,输了怎么办?”

我说:“那你输了会怎么办呢?”他说:“我输了就上不了好中学了,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高中了„„”然后背诵一遍病毒公式。

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也在重复着这个公式:今天我们没有好工作,将来就没有好生活„„

甚至在国外的留学生中,也流传着这样的忧虑,他们忧虑将来毕业了是回中国呢,还是留外国呢?留外国我们做不好怎么办?回到中国我们不适应怎么 办?学校变了,语言学系统变了,受教育环境变了,病毒公式却没变,你看,这个病毒公式多可怕。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删除这个病毒公式。如果不 删除,我们会完全陷入它的掌控之中。

有一点儿逻辑常识和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公式根本就不合逻辑,应该是说一个非常低智商的推理。一次考试不能定终生,名牌大学也未必一定能带来飞黄腾达的好运,拥有很多钱也不一定找到幸福。为什么这样一个缺少生命智慧的推导公式会如此走红呢?

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灯,在我们家庭教育的这个舞台上熄灭了。

因为我们很少用智慧去分析我们的孩子,分析我们的时代,分析我们的处境,而是经常跟着时代中各种各样流行的、时尚的,被大众传媒炒得火热的这些口号公式走。因为从众心理让我们找到安全感。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80后的网络小组,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父母皆祸害”。这个口号,真的让我们太震惊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 统的美德、孝悌的文化,那么这样一个民族,到了21世纪,竟然有一群孩子会说,父母皆祸害!天下父母无不把爱都献给了孩子,为什么结论是这样的呢?我想背 后一定有太多的故事,太多辛酸的故事,太多悲惨的故事,太多让两代人共同受伤的故事。

家庭本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家庭本来是让我们学习受教育的最好的学校,家庭本来是爸爸妈妈传递爱和智慧的一个场所,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这里没有得 到。结论是什么,“父母皆祸害”!这是让我们震惊的。同时,这个口号摧毁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系统,让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因 为我们太恐惧了,我们恐惧一个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每天陷入盲从的一个“笨”字的指责中,我们对孩子不满,看不见希望。还有,我们被一个 可怕的病毒公式袭击之后,就心甘情愿地去忍受,于是带来了我们生活的痛苦。

篇6: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公务员面试名单公务员面试时间公务员面试真题 公务员面试技巧公务员面试热点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8年国考面试热点: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希望广大考生们都能及时报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好好复习,通过考试!2018年国考面试热点: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 【热点背景】

开学季,有关陪读的话题又热了起来。某知名中学周边,陪读房已“一房难求”,粗略统计,校内房三年租金高达24万;一套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的房子租出了比市中心还高的价格,唯一的原因就是旁边有一所优质中学,一掷千金求租的人,皆为陪读而来……从农村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大城市,陪读家庭如游牧般举家迁徙,不为追逐丰美的水草,只以心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择校而居。【综合分析】

关于陪读,并非始于今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就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我国已经有36.8%的陪读现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已经有所覆盖,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陪读》,也都深深的刻画出了父母为了孩子读书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究其原因,在那个高考恢复不就之后的年代,很多的50后和60后的家长都是在建国之初,走过大跃进、大饥荒的这一批人。见过了文化大革命中对于知识分子的批斗,深深的能够体会到当时底层人民的困难与艰辛,一书难求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们就更加迫切的希望下一代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读书来改变他们的未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陪读是父母除了经济支持唯一能做的事情。

每个父母陪读的形式各有不同,按照形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阶段性陪读指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如升学、高考等阶段的陪同;隐匿性陪读是指家长看似工作,实则以工作名义陪读;全过程陪读多为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为照顾远离家乡求学的孩子,举家迁徙的陪读。多种陪读样态也催生了“陪读经济”。

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产生陪读经济的主要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挟进陪读队伍。从另一方面来说,陪读的产生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是有害无利的,在学校学到的是知识,在生活上学会的是智慧,如果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唯读书论,那么在孩子长大之后,他必然面临着智商高,情商不高的窘迫境地。然而当这一批被陪读长大的孩子将带着上一代的陪读观念,继续为下一代陪读,继而往复不止,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就是屈指可数。陪读对于家庭的影响不仅仅只存在于孩子身上,对于家长而言,为了孩子而放弃人生的理想,然后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理想强加给下一代,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对于陪读以及伴随着陪读所产生的陪读经济是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相信随着多方合力推动,人们会以更加理性的心态看待子女的教育和成才,新时期的“孟母三迁”及候鸟式、游牧式家长也会越来越少。最新消息>>> 2018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时间12月10日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10月30日至11月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指南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确认及缴费入口汇总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国考模拟试题

篇7:陪读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陪读,利弊,社会学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陪读现象呈现出升温加速之势。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约五分之二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陪读现象。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辞掉现有工作,全身心、全天候投入到对子女的陪读中,用心之良苦、用情之专一可见一斑。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大都市,举家迁移、择校而居,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加入到陪读的浩荡大军中。陪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现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顾名思义,陪读主要是指家长为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放弃现有事业,从生活起居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根据陪读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四种形式。临时性陪读,主要是指家长利用工作之余陪同、辅导孩子进行课业知识学习或对书法、美术、绘画、音乐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给予陪同和帮助。阶段性陪读,主要是指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比如在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阶段,家长从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晚上在家一起陪同孩子学习、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住校期间经常性到学校看望等等。隐匿性陪读,主要是指家长表面上看似在工作,实际上以工作的名义进行陪读。全程性陪读,主要是指家长为了照顾远离家乡的孩子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放弃手头工作,在学校周边租房居住,全程陪伴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本地的150名中小学学生家长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56.2%的人认为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陪读最普遍,33.9%的人选择“初中”,仅有9.9%的人选择“小学”。关于家长陪读的原因,调查显示,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家长“望子成龙”(58.6%)、害怕孩子吃苦(55.7%)、便于孩子上学(46.2%)。受访者中认为陪读负面影响大的人员占据多数:其中排在前面的原因主要有:影响孩子个性独立 (69.2%)、造成家庭负担重(46.8%)、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43.1%)、影响家长事业(39.6%)。

一、陪读现象的成因分析

陪读在我国有着较为长远的发展历史,它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可从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个人方面看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学生因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用于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无形挤占,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对日常生活不能很好地安排和规划,客观上需要有人对其学习、生活进行照顾。此外,由于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机能发育还不成熟,自律意识、学习意识较差,在抵御不良诱惑、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上能力相对不足,尤其对于那些远离父母在校住宿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家长的照顾和监督,很容易因为外界的诱惑或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耽误学业、影响健康成长,基于以上原因,有些家长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去陪读。

2.从家长方面看

一方面,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太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有成、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和家庭的骄傲[1]。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不惜牺牲其他一切。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约而同地把读书学习作为子女成长成才的唯一出路。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不重要,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左右下,陪读自然而然成为当下中国中小学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有现象。

3.从学校方面看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陪读现象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以成绩论输赢,重点班、实验班、尖子班等应试现象层出不穷。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课堂教学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学生作业多、练习多,休息时间少、娱乐时间少,很多学生不堪重负,精神压力过大,家长看到这种现象深感无奈,为了帮助孩子很好地面对现实,缓解学习压力,只好走上陪读的道路。

4.从社会方面看

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是陪读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完善,就业形势严峻,加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每年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就业压力。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只注重学历、毕业学校,只有在中小学打好基础、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将来才有机会进入名牌学校,因此,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会选择陪读。此外,当今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性格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面对方方面面的诱惑时,缺乏判断识别,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迷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长选择陪读,既可以监督孩子的日常学习,又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二、陪读的利弊审视

陪读作为我国教育体制催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和产物,牵涉家庭、人员众多,影响面积广、范围大,只有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陪读现象,既要看到陪读的积极作用,又要深入思考陪读的不利影响,才能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和教育资源均衡化提供有益借鉴。

1.积极意义

(1) 陪读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今中小学学生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孩子因天赋、性格、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深感学习吃力,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逃学、旷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家长选择陪读,不仅可以对孩子在学习上进行课后指导和帮助,对课上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回顾总结,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巩固学习效果,而且课余时间多陪同孩子,可以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及时纠正一些不良行为和嗜好,从而对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另外,家长陪读,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保证孩子的饮食规律和生活规律,促进孩子的健康发育成长。

(2)陪读有利于深化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和交流

陪读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和孩子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家长可以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共同学习进步中。通过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读书,可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消除代沟,更好地取得孩子的信任,更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性格、认知、爱好、兴趣,深入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因势利导,克服逆反心理,消除不良影响,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陪读,家长也可以在指导孩子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2.消极影响

陪读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陪读的弊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陪读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陪读包含着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亲情。从道德伦理角度讲,这是一种真挚无私的爱。但陪读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偏袒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处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安逸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勇敢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优柔寡断、不知所措,甚至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不利于形成吃苦耐劳、独立思考、遇事果敢的良好人格,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2) 陪读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独立生活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是在后天的培养锻炼中形成的,而陪读会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的一切都加以包办,孩子的依赖心理、等靠心理严重,缺少自己动手、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将来即使走向社会,由于缺少困难挫折的考验历练,缺少逆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独立性的养成上严重缺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

(3) 陪读对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拓展发展空间、把握人生机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生学习之余,开拓自己交往空间,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十分重要。而陪读会对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陪读环境下,孩子学习之余的交往空间缩小,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同时,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刻意把孩子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孤僻怪异,不愿、不会甚至不敢与其他同学相处和交流,在集体生活、大局观念、团队意识、适应环境等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对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埋下严重隐患。

(4)陪读对孩子良好心态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逐步增强。在陪读中,如果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致超出孩子的能力承受范围,甚至不惜牺牲现有事业坚持陪读,无形之中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长期下去,就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一旦孩子学习成绩出现下滑,或者达不到家长的目标要求,孩子就会觉得对不住父母付出的心血而深感愧疚,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内心焦躁,影响到学习和身心健康。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每年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甚至自杀的学生已成逐年增加的趋势[3]。如何缓解孩子压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5) 陪读对孩子良好学习品格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良好的学习品格是学生获取新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塑造。陪读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品格的形成,陪读过程中,孩子一旦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求索,而是走捷径,去求助身边的家长。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6)陪读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陪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做出自我牺牲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放弃自我休息和工作,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比如,在学校周边租房的费用,为陪读放弃现有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无形中都会给陪读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陪读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催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陪读弊大于利,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对陪读现象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步伐,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迎来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魏俊杰.可怜父母心,城镇“陪读族”扫描[J].家教博览,2010(9).

[2]唐春燕.孩子需要“陪读”这根拐杖吗[J].广西教育,2012(7).

上一篇:迎中秋活动策划下一篇:连心工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