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教育误区

2024-04-18

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教育误区(精选5篇)

篇1: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教育误区

八大教育误区会埋没聪明孩子

这样的事实可能会让身为家长的您难以接受:90%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是最让他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孩子专注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不足,根源却在家长身上……家长觉得很委屈,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走出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孩子“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邹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邹小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误区五: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孩子最不爱听家长们讲道理,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经历和体验太少,没有按照道理去做的强烈愿望。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只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疏远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伤害了亲情,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逆反。

如果问孩子:“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你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90%以上的孩子回答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

无论孩子的现状怎样,家长们都应该停止说教,思索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教育哪里出问题了;二是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误区六:强迫孩子学习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非常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们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是他们不想成绩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身上,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学习障碍等。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补课班,看着孩子学习,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挤满了。但是这种方法只治标根本不治本,不可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厌学的倾向。

每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可能原因不同,家长只有认真去研究,发现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教育孩子时,始终要强调两点:一是书写工整。这是学习态度问题。二是按时完成。这是学习效率问题。至于对错,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重要。因为错了可以改,不会可以学,但不认真则会给将来的学习留下后遗症。

误区七: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出现了偏差。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教育孩子,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自我价值否定了,把孩子的潜能埋没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心里着急,常常口不择言,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顾效果及后果,结果,孩子一开始还能默默接受,后来就会发展到顶嘴,甚至争吵。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转移并激化。

真正帮助孩子改掉缺点的方式是“亮点原则”。也就是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做积极的肯定和认同,使孩子做人的价值得到升华,积极的因素得到提升,进而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其实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父母使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就能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这样他看到自己的缺点都不顺眼,孩子会努力“伪装”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

误区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家长的本意是想告诉孩子,“你还需要加油、努力”,想让孩子产生一些危机感。但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家长爱别的孩子,不爱他了;家长信任别的孩子,不信任他了;别的孩子行,自己却不行等相反的信息。

篇2: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教育误区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专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专家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专家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专家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专家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专家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专家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篇3:教育好孩子必备的十四大家教法宝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 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 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 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 生命的第二年, 学习25%, 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力量和情感的发展。

二、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 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 孩子的不良行为, 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三、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 心智是果;灵是灯, 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的培养 (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 , 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 只是本末倒置, 孩子长大成人后, 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 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四、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 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 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 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 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 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理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 当然, 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 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 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 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 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 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 要把孩子管好, 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五、用积极鼓励的方法, 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 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 在这方面, 身教胜于言传, 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 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 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 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 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 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 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品质。反之, 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 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六、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 (尤其是消极的)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感觉时, 孩子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 他的感觉舒畅了, 他的行为才会良好, 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 通过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 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 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 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 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 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 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讲, 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 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 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 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七、设立明确的家规,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 哪些是该做的, 哪些是不该做的, 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 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 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 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 就应坚决执行, 每隔一段时间, 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 发展民主, 相互尊重, 享受爱的氛围。

八、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 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 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 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 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通过提供选择, 可以避免紧张气氛, 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 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 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 还是蓝色的T恤? (如孩子两者都不选, 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 还是你自己选?”) 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 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九、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 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 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 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 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十、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说“不准打人, 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 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 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 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应在餐桌上吃东西!”等。

十一、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 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 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 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应尊重孩子的感受, 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十二、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

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 暂时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 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 另外, 我们需要点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远离烦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一点幽默感, 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 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善于休息, 才能更善于工作。

十三、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 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 讨论教育的原则, 与孩子一起游戏, 一起谈话, 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围的人帮助你, 使你自己的生活轻松。

十四、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父母们深刻地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孩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伟大, 使我们变得更有理解力, 使我们生活有了希望。所以, 我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 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篇4:埋没聪明孩子的四个教育误区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对此,研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点,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孩子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孩子。后来妈妈带着圆圆去检查,想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圆圆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不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研究发现,“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 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篇5:埋没高考状元也是对教育的不公

状元的产生,既是学子勤奋苦学的结果,也是广大园丁辛勤培育的回报。因此,埋没高考状元,不但对状元不公,而且也是对教育不公。我认为,公布高考状元并对其报道,不仅可以引起社会对知识、人才和教育的高度重视,而且是对老师教育和学生成绩的认可。如果担心对其“捧杀”,或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伤害某些高考失利者,那么我们为何不回过头来对产生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加以重视、教育和预防,而是一味怪罪于炒作“状元”。何况对高考状元作一些适当宣传,既可以褒扬先进,同时也便于激励后者,给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提供成功的经验。其实,今天的高考状元与科举时代的状元已无法相比,如果他们真想出人头地,还要到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又何必对鲜花和掌声如此吝啬?退言之,纵然我们不对他们进行采访宣传报道,但公布一下排名又有何妨?倘使将他们与当下连篇累牍报道的影视明星相比,又是否显得更加不公?

摘自《潇湘晨报》

上一篇:洑水镇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自荐书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