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

2024-05-04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精选十篇)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 篇1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常规”是幼儿园教师接触较多的专业术语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教师就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幼儿在园中的日常的规则教育,旨在促使幼儿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各种行为准则。它贯穿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最终养成相应的习惯,具有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和要求严格的特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幼儿园建立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系统地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进行梳理, 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不但让幼儿明白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还要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不适应感,调动幼儿生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很多人可能觉得,生活常规活动太过于细小,它不像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那么有效。但我却觉得,它虽然看似无形,但其实是无处不在, 使幼儿掌握必要的常规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可以使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认真展开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件事。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是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 幼儿教育的需要

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是实现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活泼的心态,保证幼儿一直处在一个健康、活泼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所处的时期是幼儿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素质的黄金时期。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也是对幼儿进行品性教育。一个良好的班级常规可以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人生习惯,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只注重表象

一说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时,很多人便会觉得,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少关注其积极意义。这样,仅仅是把常规教育锁死在维持纪律上, 在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节奏是快了,可是效率却不见得提高。因为,这样只是注重了“形”,并没有注重“意”,无视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只是表象,内在是常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幼儿学到的只是机械的理论。

2. 扼杀孩子的天性

有些老师还习惯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 教育方法过于格式化,常规教育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喜欢套用死板的规则。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放在膝盖上,一二三,坐神气。”这些口令虽然琅琅上口,但却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机械人”。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 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孩子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大人那样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他们有时会到处跑,到处叫。孩子是在活动和游戏中接触周围世界的,如果我们总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 他们怎么能健康发展,怎么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这样教出来的幼儿,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缺少自己独立判断能力,难以同其他幼儿有效合作。

3. 忽视幼儿心理成长

幼儿园时期,孩子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现实生活中,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幼儿管理的效率化,常常会在幼儿发生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大声喝斥,有些老师会当着全体幼儿训斥那些“不守规矩”的幼儿,老师可能不觉得不妥,但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久而久之,便会使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4.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

有些老师一直觉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将常规视为一切教育实行的先决条件,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不能进行任何教育了。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这无异于本末倒置。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 老师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 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在不经意间开始倾斜。在常规的培养上花费太多时间,不单影响教学,也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常规的确不能少,但是真正的纪律性并非老师的约束,而是靠幼儿自身进步。

四、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

1. 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参与到常规管理中

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观察者, 给幼儿以理性的评价与分析,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在他们接受常规教育的最初,我们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全体幼儿。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可以让小朋友变成活动的组织者,让他们做“小老师”,代替老师管理其他幼儿,亲身参与到常规管理中。这样一来,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也能更快地接受规则,对于一日常规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 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教科书的说教起到的效果是很少的。因此, 常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并学会遵守规则。

3. 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将班级常规做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会对某个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巨大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幼儿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方法。

4. 注重家园合作

生活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外,也需要家长的重视。要想让幼儿掌握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范,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要从自身做起,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楷模。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面对几十个幼儿,难免会忽视部分的幼儿,而家长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孩子,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缺点。老师此时需要的,只是给家长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规范的幼儿行为常规,充分发挥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规范作用,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五、结束语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篇2

您会对您的孩子实行那些教育方法呢?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背单词,背唐诗,学算数,这些智力上的教育。您是否想过,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智力培养,很多孩子需要了解的人生道理,需要学会的良好习惯,都要在这一时间教育好,想给您的孩子一个真正的教育,我们带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这么几点您一定要注意。很多家长现在忙于孩子的各种培训班,我们不反对您注重知识的灌输做法,但是智力培养绝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很多方法不当的培养,更会制约孩子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我们建议您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非物质上的,我们更看重的是精神,爸爸妈妈做好孩子生活上的榜样,教育孩子的品格等各方面成长,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是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爱孩子是最正常的事,但是能不能爱的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了。您是否能理智的惩罚孩子,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一个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也是很多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说道惩罚,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不会以理服人,将惩罚看做是“常规武器”,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建议您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在家长讲理的时候,要说得具体,见好就收。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孩子承认错误后,家长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

谈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篇3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百依百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娇生惯养,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千方百计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另外,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错误,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宠爱过度易使幼儿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 如:在离园时,一位年轻的母亲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你班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你的手去哪了?”之后又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父母们的爱固然可钦可佩,但是应该想想,在宠爱幼儿的过程中,你是否想到了宠爱幼儿的后果呢?

二、走出儿童观的家庭教育误区。

儿童在不断成长发展之中,不像成年人成熟。既然不成熟,就会犯错误,而且有些错误还会反复地出现。因此,可以说失误和犯错误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必须耐心地、细心地、精心地进行,对他们应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寄希望于一锄头挖个井。

孩子的一些错误和缺点,在性质上常常与成年人不同。有的可以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即乍看起来是缺点,是错误,可一分析却有几分可爱之处。一位年轻的母亲回家看到儿子把刚穿的白衬衣用蜡笔画了好多图案,她盛怒之下,指着五岁的儿子大声呵斥、吼叫,还重重地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大哭过后,母亲终于冷静下来,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干?孩子说:“某某小朋友的衣服上有好多漂亮的图案,小朋友都喜欢他的衣服,不喜欢我的。我想让我的衣服也变漂亮。原来,孩子也有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是当母亲的万万没有想到的。盛怒之后的母亲那种错怪孩子的后悔心情可想而知!这便是“孩子式”的缺点和错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缺点?就因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加之经验不足,他们常常出于良好的动机,却办了坏事,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重在看动机,而不应重在看结果。

三、走出远离孩子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让爷爷奶奶帮着带,缺少和孩子交流。而孩子需要父母成为他们的朋友。

曾记得一则广告:星期天了,一位父亲却因为工作太忙,即将出门,这时,他的孩子手捧着自己平日里最珍爱的储蓄罐站在他的面前,这里面是孩子平时一元一角省吃,省用存下的零花钱,孩子问爸爸:“爸爸你一天能赚多少钱,我用这些钱,买你一天的时间!请你陪陪我!”听到这个故事,我不免心酸,是啊,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主要以玩玩具、看电视为主,他们面对的是冷冰冰毫无生命的物体。这也是大多孩子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所在。而我们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避免因工作,家务繁忙而冷落孩子。

我们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功就是100%的成功,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失败就是100%的失败,我们输不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往、游戏,和孩子进行交流,茶余饭后,看电视时,走路之间,睡觉之前,请大家听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觉得除了物质奖励以外别的奖励都会没意义。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多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误区。

子不成龙又何妨。 如今教育已是家庭资金的重要投向。孩子学习好不好,会不会有出息,已成为家长们经常談论的话题。一些“神童”的消息,刺激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也成了他们的心愿。许多的家长总是错误的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家长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父母过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又学了什么知识,掌握了没有,老师有没有不止什么作业,只要孩子学到东西就好,对于孩子在幼儿园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的好不好,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他或者批评他根本不过问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 篇4

一、正确区分分享与伪分享的概念

分享是体现幼儿待人接事的一种重要行为。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幼儿普遍被灌输 “孔融让梨”的思想。在主观意义上,分享应是出于自愿的,客观上来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调查研究中显示,能够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分享的幼儿往往有较好的人缘我,有较多同伴愿意同他亲近,其性格也更为容易相处,其本人也能在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伪分享”则是幼儿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对其他同伴进行分享。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父母、老师冠冕堂皇的道理。幼儿在进行这种分享时不是出于自愿的,他们从这种分享中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甚至会衍生出一种怨念,责怪他人剥夺了只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种行为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二、“伪分享”教育普遍存在于家庭教育中

( 一) 分享建立在利益交换上。许多幼儿在与他人分享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出于利益互换的基础上,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很多则是由于父母的错误引导。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例子,例如,邻居孩子或者其他熟人的孩子与自己孩子玩的时候,会因为喜欢同个玩具而发生争执,这时候很多父母往往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 “某某的妈妈平常对你多好,有好吃的好玩的总会想到你,你应该也把这个玩具给某某玩。”于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的分享就产生了。这并不是真正出于主观意愿上的分享,而是父母强加于幼儿的利益分享,这种引导不利于幼儿成长, 容易使幼儿变得自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 二) 分享违背了本身的意愿。很多时候,幼儿会进行分享, 并不是出于自身意愿,而是父母对他们进行强行的道德绑架。当幼儿因为一件玩具或其他东西与别人发生争吵时,若是对方年龄比自己孩子年龄大,父母则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我们应该跟孔融学习,把东西让给哥哥( 姐姐) 。”若是对方比自己的孩子小,父母则会这样说: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家长总是习惯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出于被迫的分享是不会感到快乐的,自己愿意、主动的分享才会是幼儿真正体会分享的快乐。强加于幼儿身上的分享只会适得其反,使其与他人分享的意愿更低。

( 三) 分享是碍于面子的一种行为。有时候分享则是出于一种比较的心理。孩子被拿来互相比较的状况由来已久,家长总是认为别人的小孩很优秀,先入为主地代入与自己孩子的比较中。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比较早已司空见惯。家长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看人家某某多好,懂得把自己的东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可能会碍于面子问题或者出于一种比较心理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家长的这种诱导容易使幼儿产生一种攀比心理,不利于其成长,甚至使其自尊心盲目作出祟。

以上的几种分享行为都是 “伪分享”行为,他们的分享是由于父母错误引导,皆不是出于自己意愿的分享。这些状况普遍存在于许多家庭中。

三、少 “伪分享”,重塑家庭分享教育

( 一) 家长理性对待分享,对幼儿分享进行正确引导。首先, 家长应该改变其固有的、不正确的分享观念,幼儿的思想很大一部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世界观又指导其今后的行为、处事方式。因此,家长能够理性对待分享,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2 - 4岁的幼儿,出于某种本性,这时候他们的行为首要考虑的是是否会损害自己的某种利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分享行为。5 - 6岁的幼儿许多表现往往很吝啬,对东西的占有欲也表现得很强烈。他们对分享的理解还很局限,认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自己则失去了这个东西的使用权,他们并不懂得分享是一些人共同使用一个东西。这个时期,家长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他们既要用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幼儿分享的真正意义,还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引导方式要求温和有效。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找到简单正确的方法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 二) 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促进幼儿分享心理的形成。家长本身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在生活当中,我们容易发现,如果父母善于与他人分享、富有善心,那么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父母喜欢与他人分享并且能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幼儿耳濡目染容易形成一种快乐的分享心理,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幼儿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均很强,这要求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有正确的分享态度。大人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分享行为往往带有更多目的性,因此,能有正确的分享态度并且能够做到对家长是一种考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伪分享作为一种分享误区仍然普遍存在于许多家庭中,端正分享态度是每个父母都应首先做到的。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对幼儿的分享做出正确的诱导,使幼儿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在分享当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分享观念的形成,让幼儿的分享还原到最本质的分享中。

参考文献

[1]张珍珍,王翼,王俐.幼儿“伪分享”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家庭幼儿分享教育误区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5.02 15.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 篇5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4月17日电 针对目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将许多小学教学内容纳入幼儿教学的现象,有关专家认为,幼儿教育如果只求速度而不按幼儿的`成长规律进行,对幼儿的成长不利,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教育误区。

据了解,目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为维持或扩大生源,采用“速成”式幼儿教育方式,一味地迎合家长,将许多小学教学内容纳入幼儿教学,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到大班后纷纷退园,转到学前辅导班学习小学课程。

针对这些情况的存在,学前教育专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杨飞龙认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小学的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不相契合,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教育误区。

杨飞龙说,幼儿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变成“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小学的教学内容在幼儿园都学了,孩子上小学时一开始学习成绩会不错,但几年之后,就容易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走出教育误区,促进幼儿一生的发展 篇6

一、分析幼教误区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当前学前教育备受关注,因为过分关注所以使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问题,走进了误区,产生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有来自家庭的,有幼教机构的,社会上的传统教育旧思想导致的……

首先,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

其次,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正确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然而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进了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受到家长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以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幼儿园的全人教育,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走进幼教的误区,阻碍幼儿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的小学化

家长和社会要端正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育,不以教学识字、演算为主,以培养兴趣和学习习惯为主。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是为小学学习做准备的,但它不是小学,更不是中学、大学。我们不能拿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园的孩子。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大家对一个幼儿的要求就不会这么高,大家也就明白该不该那样惩罚孩子了。

另一方面,幼儿的好动和“坐不住”是必然的,普遍的,正常的。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安排活动。长时间让学生“坐板凳”,肯定不行。应当更多地安排游戏,唱歌,跳舞,跑跑跳跳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过剩的精力得以释放。在幼儿园中,让孩子们开展游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因此,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幼儿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等等,幼儿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我们经常从报纸上看到类似的问题:素质教育从幼儿抓起、法制教育从幼儿抓起、低碳生活从娃娃开始等等,这就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迫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首先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素养,其次教师对幼儿要实施全方位的培养,更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对幼儿的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注重对孩子创造潜能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次,家长要充分树立民主、平等的轻松家庭气氛,而不是粗暴的“家长制”让孩子言听计从,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再次,在素质教育中家长要利用爱心、细心、耐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真正得到素质教育。此外教师、家长也应该积极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孩子日常行为的榜样。

四、规范办学机构,扼杀社会不良之风

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能够健康成长。

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弊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监管,对一些错误宣传及时制止,使幼儿园之间生存竞争的条件不再是以看谁教得知识多,而是以谁的幼儿园办得好、办得正规、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

五、利用讲座、培训提升家长教育理念

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浅析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 篇7

一、英语学习的盲目性

家长让孩子接受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 只是觉得越早让孩子接触到英语, 就会让孩子越快的学习英语,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深信不疑。而有的家长则是完全盲目的追随英语学习的风气罢了, 看着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 看到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英语, 就觉得也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如若不这样做, 就会让孩子缺少了教育, 也让自己很没面子。

其实, 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要孩子尽早的接受英语教育, 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据相关科学研究显示, 处于学龄前的幼儿的大脑拥有极大的潜力, 与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相比其语言学习能力更强, 语言接受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很多语言专家和学者也是倡导学龄前的儿童接受外语启蒙教育的。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是21世纪的新青年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 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是其将来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所以儿童早期的英语智力开发、言语能力培养和英语学习兴趣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能盲目的让孩子去学习英语。幼儿时期的儿童, 其认知能力还不够, 往往是家长怎么教孩子怎么学, 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就是孩子所在的学习环境, 父母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 作为家长就要尤为注意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特点, 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孩子,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 不能越俎代庖的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盲目的、被动的接受英语教育。

二、英语教育年龄不适当

对于儿童英语教育的最佳年龄段的讨论, 一直是相关机构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一些家长认为, 对于孩子的英语教育是越晚越好的。因为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 其注意力很难集中, 对于事物的兴趣只能保持极短的一段时间, 如果过早的强迫他们学习英语, 所实施的方法再不得当的话, 反而会让他们对于英语产生恐惧心理, 不仅起不到打下坚实英语基础的目的, 而且更会使他们对于学习英语产生反感。况且童年是应该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欢乐是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回忆, 对他们进行过早的英语教育, 就是对孩子快乐生活的一种剥夺。这样对早期幼儿英语教育持反对态度的家长, 其也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的, 但也是片面的。而根据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 年龄不超过6岁的儿童语言的能力最强, 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可能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中枢, 要是在这个最佳的时期只是接受来自母语的刺激的话, 那么母语中枢以外的语言中枢就有可能会渐渐的退化, 到了孩子进入适学期以后, 母语中枢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就很难再学好其他语言了。因此, 如能够在孩子的幼儿期对其进行适当的英语教育, 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就能让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达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若是错过了这一语言萌芽最为关键的时期, 那么要想得到同样的语言能力或许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三、英语教育方法不得当

适当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由“苦差事”, 变成是“轻松事”, 对于幼儿的英语教育来说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英语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家长却并未按照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 甚至是步入了误区。

单词的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一定的单词储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时, 要注意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英语识记能力, “授子以知, 不如启子以智”启迪孩子的心智让他们科学的识记英语知识才能学好英语。家长还可以与孩子进行有趣的英语训练游戏, 让枯燥的英语知识和游戏相结合, 寓教于乐的让孩子主动的学习英语, 并逐渐爱上学英语。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把一些实物应用到幼儿的早教英语中去, 把抽象的英语具体化, 让孩子真切的体会一下英语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进而更快的熟悉并接受这种语言。

也有一些家长只是看重孩子的英语成绩好坏, 而不重视他们英语学习的过程。经常有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XX小朋友多聪明, 不但能够背出很多英文单词, 而且还会唱英语歌, 你的努力像人家学习才是。”这样化的评价方式和价值观念, 于幼年儿童来说是不适用的, 孩子有爱表现的天性, 愿意听到别人的夸奖, 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因此, 当听到家长这样的教导时, 很有可能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而机械地去学习英语, 却根本不去思考和消化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的内容, 短暂的速记和应付一旦过去, 所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就被遗忘了。在幼儿英语教育中, 我们并不提倡让儿童单纯地、机械地去记忆单词和句子, 也并不一味的只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 其目的是要让孩子在乐于学习英语的基础上使英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在评价孩子学习英语的状况时, 不能只看中结果, 既要注重孩子学到了什么, 又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学, 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爱上学英语, 主动去学习英语,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变得有意义, 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更多家长不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英语教育, 只是让孩子死记英文单词、单调的练习口语, 出于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 而忽视了英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如是说, 千年后的今日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受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也一致认同,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 便会主动的去探究学习, 甚至是全身心的头入其中, 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 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 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 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 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当孩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以后, 兴趣就是其学习的动力, 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他们会自觉的去学习英语, 并且把这种学习当做是乐趣而不再是负担, 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如此, 所以幼儿对英语的兴趣能否被唤起,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英语教育实施急于求成

应社会需求, 现在已经形成了诸多英语早教育理念, 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幼儿英语学习倾向, 家长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 不能盲目, 更不宜操之过急, 要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方式进行学习。幼儿英语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提高的, 不能急于求成。孩子都喜欢新鲜的事物, 在接触的初期阶段都会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也是如此, 初学英语的孩子很快就能记住老师所教的东西。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 新鲜感过去以后, 学习兴趣也随之慢慢的消退了。这时候家长如果急于求成的对孩子实施英语教育, 逼迫他们记忆单词、做英语习题, 反而会让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学好英语的信心也会慢慢减退, 其结果就是孩子对于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抵触了。对于幼儿的英语学习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应以兴趣引导为主, 不能把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英语知识强行的灌输给他们, 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 只会挫伤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感到不满, 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英语学习能力太差, 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太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赶上其他小朋友, 达到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 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力, 自作主张的给孩子报了几个英语辅导班。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 孩子的英语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 甚至是越来越差了, 对于英语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大了。家长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其初衷是好的, 一些孩子的英语成绩确实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这样做势必要牺牲孩子大量的娱乐时间, 久而久之就会很容易的消磨掉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英语学习兴趣。

总之, 早期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宗旨在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进而使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对英语产生兴趣, 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英语及其相关知识, 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自如的运用英语。但必须注意的是,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指导的时候, 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但是在具体的英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预期的效果也无法达到。所以, 希望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成凤的同时, 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关照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 努力培养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真正的让孩子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杨;当前幼儿英语教育误区解读[J];《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9年09期

[2]张晓亮;谈幼儿英语教学的方法[J];;《大众文艺 (理论) 》2009年第20期

[3]李冰玉;儿童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第S1期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 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 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影响孩子, 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1.忽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 是人类的启蒙教育, 具有奠基的意义。如果在这个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 那就为孩子将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可现在仍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没什么好学的, 用勺子吃饭, 自己穿衣服, 上厕所……这些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男孩A都已经上幼儿园了, 却总会尿湿裤子, 几次后他都有些恐惧上厕所了, 小便憋到快忍不住了才跟老师讲要上厕所。之后我们跟家长沟通后知道原来A在家里都是用尿不湿的, 因为父母觉得一直要带他上厕所有些麻烦, 而且上厕所这种事没什么好学的, 所以从没好好教过他如何上厕所, 看似一件小事, 但这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从生理逐步转向心理方面了。

2.教育方式不科学。

(1) 家里以孩子为中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在家都十分宠爱, 替孩子包办了所有事。在幼儿园里, 这类孩子占较大比例, 平时大多都由爷爷奶奶带着, 生怕孩子累着, 委屈着, 做什么事都顺着孩子, 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一样捧着。幼儿B在幼儿园里遇到什么事, 总会说:“老师, 我不会。”“不会”甚至成了他的口头禅 , 就连找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座位对他来说似乎也成了难题, 其实事后我发现他都能自己找到, 只是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 觉得幼儿园也和家里一样, 说一句不会就立即有人帮他完成。过度的关爱反而会对幼儿的成长反作用。

(2) 两种极端:过于夸张鼓励, 不打不成器。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可对孩子进行适当鼓励, 但过于夸张的鼓励却有可能适得其反。现在许多家长内心其实是想通过鼓励的方式激励孩子, 让孩子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进行弥补, 可有时候, 孩子得到的赞赏越多, 他的性格有可能越顽劣。有些孩子在家得到家长大量的夸奖, 可当他离开父母在幼儿园做同一件事, 没人再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赞赏时, 甚至老师可能觉得这样做不对时, 他有可能会感到迷茫, 或许更接受不了这一时的挫折。

打骂孩子是最万万不可的教育方式了。一位奶奶来接小班的孙子, 孩子的玩具不知忘在哪里了, 奶奶知道后直接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对孩子凶了起来, 就看见孩子吓得头也不敢抬一下。小朋友刚脱离爸爸妈妈身边, 进入幼儿园的大环境, 情绪等各方面还没稳定下来, 心灵也比较脆弱, 自己的亲人突然对自己这样, 毫无疑问是对孩子极大的否定和不尊重。

(3) 无视孩子的想法、需求。孩子自懂事后 , 就开始思考他所在的这个世界, 思考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孩子们对这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 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这是非常可贵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并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想要向成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 应该给予最大的赏识和尊重。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 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想法, 从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

(4) 重智力轻行为。望子成龙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思维, 孩子原本应该拥有充满欢乐的童年, 可有部分孩子从小就被迫机械地背诵各种故事、枯燥地认字、长时间地上各种兴趣班, 导致年纪小小就已经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还没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 就已经不想学习, 和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重智力轻能力”的影响下, 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很难甚至无法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 将来进入学校后学习将会更困难。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幼儿自进入幼儿园, 教育幼儿的任务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 需要家园配合, 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在实际幼儿教育中, 如在教育思想上, 教师与家长不一致, 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教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本领, 家长则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教师主张孩子自主发展, 而家长则认为自己想让孩子做什么, 孩子就要按照家长的想法发展, 不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 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 等等, 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偏差, 导致教育力的衰弱。所以就要家园共同为幼儿创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使得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三、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1.幼儿 园 通过各类 活 动 提 高家 长 的自 身 素质 , 丰富 家 庭 教育指导形式。

(1) 定期举办一些教育讲座, 给家长提供的教育讲座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家长, 采取集中、分班、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热点说明教育道理, 提高教学时效。通过这些专题讲座, 家长了解到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同时也能及时掌握新信息, 并逐步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 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2)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家园双向沟通的 重要渠道。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 及时发现孩子优缺点, 和老师共同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商讨出可行的方案, 家园一致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孩子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缺点得到及时改正。

2. 教 师 通 过 一 定的 方式 了解 家 长 的 实 际需要及时给予 帮助, 推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1) 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形式 , 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 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家长也可随时给幼儿园提出宝贵的意见, 使教师能了解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缺陷, 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2) 在家访工作上采取家访与来访相结合的方法 , 平时由教师根据情况个别家访或接待家长来访, 每月至少联系5位以上家长, 做到个别问题个别访, 重点问题重点访, 特殊问题特殊访, 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协调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

(3) 通过网络这一工具 , 建立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论坛 , 不但可以发表留言, 还可以上传优秀文章, 发送照片和视频, 而且不再是教师单方的, 家长同样可以发表留言与教师沟通, 上传优秀文章, 发送照片和视频, 互动性更强。

(4) 家园共同制作“幼儿成长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自己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的成果记录, 其中有着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观察记录, 幼儿的作品、照片, 以及家长和教师及幼儿自我评价等各种反馈信息, 反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 也是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 可以通过作品和资料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 为将来孩子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几大误区, 提出了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回答。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瑞芳.综观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张诗雅.试论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3]黄丽丹.幼儿园外来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和策略研究.

[4]浅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策略.

[5]提高开放日的家长参与度.幼儿教育, 2007 (19) .

对幼儿园素质教育误区思考 篇9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误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宗旨的教育,其实质是要促进每个教育对象的真实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使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及教育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由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态度最为坚决的阵地。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认知性发展,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意识形态所制约,但同时教育本身又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具有发展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服从于教学主体,即拓展、提升、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精神品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生存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生命质量”。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教育不仅应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

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至于与幼儿个性心理品质休戚相关的人文素养,如人性的陶冶、身心的平衡等,却所提甚少。毋庸置疑,认知性目标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浅者要讲清知识,深者要发展能力,但并非是唯一目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涵盖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体验,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交往技能等等。当然,这些目标不可能希冀在一次教学或一组教学中全部完成,但至少应该贯彻始终。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在人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起着平衡与协调的作用。素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统合具有社会价值的科学素养和具有个性意义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误区之二:过分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法的改革与更新。时至今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探索意义的学习氛围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识,启发式和“情境”教学的方法也为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幼儿素质培养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追求形式而“启发”,单纯地创设情境,过分突出了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例如角色游戏,有“责任心”的教师往往设计了多个场景,准备了足够的材料。幼儿在教师精心准备和策划的“舞台”上兴致勃发,场面则热闹非凡。但不能不思考的是,幼儿在这种任何材料均能随手拈来的游戏环境中究竟能迸发出多少创造的火花?又如教学活动,有些教师尽管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但操作活动草草了事,匆匆收场,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有些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让幼儿一遍一遍地操作(尽管每遍操作的内容及程度不一),幼儿成了教师发送指令的“接受器”,这种程式化的操作无疑背离了素质教育“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素质教育要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就必须将创造还给孩子。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过多的“创造”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一种剥夺。

误区之三: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不断引入课堂。不少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较多考虑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生命意义却日渐忽视。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符合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正是其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频频,似乎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承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只表现为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但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是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活动,应该是积极而有度的。

教学活动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而不应仅凭一两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析幼儿教育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篇10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从孩子哇哇落地直至成长, 成才是每一对父母梦寐以求的事情, 这就不难理解目前我国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把幼儿当学生, 许多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每天4-8个小时的各类智力方面的学习。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有些幼儿教育的机构很重视学业和各种特长的培养, 于是过早的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认知技能的训练, 盲目的培养孩子的特长的事例很多。另一方面, 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培养孩子坚强, 自信, 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以及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在幼儿教育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智力的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智力的开发就是让孩子掌握一两种的乐器, 会加减法, 会识字, 会背几首古诗。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参加活动, 开阔眼界,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多接触自然, 启发孩子的思考。

二、正确认识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错误的儿童观阻碍着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在幼儿期教育能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必须了解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 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 所以叫作幼儿期。在这一时期,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逐步成熟。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儿童脑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大脑皮质的各区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7岁时连发育最晚的额叶也基本成熟。这就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自我意识萌生, 开始具有自我概念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幼儿在学习身边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自居作用”。逐步有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不想要什么, 并且能够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幼儿在这一时期已经不满足于单独玩耍, 要求寻求伙伴, 有时还要参与成人的活动。这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初级阶段,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儿童生来好动的, 他喜欢听这样, 看那样推这样, 忽而玩这样, 忽而玩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 忽而跑, 忽而哭, 忽而笑。没有一刻功夫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因为他的感觉与动作很连通的, 若他一想到吃, 他就去寻找东西吃。他一觉得痛, 他就哭。他一听得门外欢呼声, 会即刻跑出去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 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游戏心理, 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 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总之, 小孩子是天生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的。

三、有效实施幼儿教育的策略

1、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意识、情感和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近来, 作为读写识字能力发展的一种手段, 游戏具有了更大的重要性。读、写、识字能力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还涉及儿童积极地与同伴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代替学习抽象技能的环境和可能。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通过游戏, 他们能体验着成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 领会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自我形象的建立。可见,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促进社会知识发展的一种途径。与此同时, 游戏也是促使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

2、尊重自然, 培养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教育“要遵循自然, 跟着它所画出的道理前进。”对幼儿而言要遵循其自然规律, 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典型的儿童白板说洛克认为感官训练的是构造早期教育体系的关键。好动、好奇、模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孩子建构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为孩子更多的接触各色生活创造条件。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始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当孩子存在不利于向健康方面发展的倾向时应根据事发的条件给与自发状态的指导, 而不是强制的指使。

我们不否认智商高的孩子有成才的可能, 但是这部分孩子若后天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够, 做事没有恒心, 不思进取, 不能正确对待失败, 长大后也难有成就。这就是说,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人的一生很重要教育内容, 乐观的态度, 稳定的情绪和坚强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家长和教育者要注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两者自由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 金城出版社, 2002:13-34。

上一篇:事故危机的媒体应对下一篇:高职院校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