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2024-05-08

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精选6篇)

篇1: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将文化局所属差额剧院团的人员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从70%的水平提高到100%,并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差额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有利于财权、事权、人权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包干经费不包括医疗费、重大艺术生产项目、重大固定资产更新购置、重大维修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利用一个好的机会,锻炼、培养出一批好经营人员,最后落实到出一批好的作品上来。

总之,编制部门预算,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不仅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需要,也有助于各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深化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事业改革实际,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我市教科文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篇2: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结合各部门的行业特点, 安阳区财政部门在各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㈠积极实施部门预算,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各部门按照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 个人经费按照实际的工资、津贴补贴、补助政策以及区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定员标准, 逐人逐项核定到部门、单位[1]。公用部分按定额, 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预算, 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情况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 实行部门预算, 硬化了预算约束力, 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观念, 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 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 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一是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 明确资金投入方向。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 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

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规范支出行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安阳区指定专人对专项资金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 待审核结果出来后拨付资金。二是对专项经费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 还建立了上报制度, 使区政府能够及时了解专项事业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并有效地节约了资金。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仍需进一步完善。

㈠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各部门根据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预算定额, 但同类单位之间也要算细帐, 不搞大而同的拨款。预算定额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单平均、硬性包干的方式, 方法手段十分简单, 虽然易于操作, 但往往导致部门间工作量不均的情况发生, 合理性差。编制低标准或无标准, 如办公经费类预算编制标准偏低, 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 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 同时, 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㈡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 有些专项资金, 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粗, 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 后论证项目”, 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 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

㈢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 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 并且这种状况还是上升趋势。这种状况如不改变, 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事业的发展需要。

㈣预算编制时间不够合理一是预算编制的时间晚, 预算编制周期短。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月, 因此质量不高[2]。二是预算编制周期与部门工作计划结合不够。使预算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 达不到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

三、进一步深化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㈠加强基础工作, 进一步完善部门支出预算定额, 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这是一项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 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 将预算内外资金均作为政府可支配的公共资源, 统筹安排部门的支出[3]。实行节俭高效, 简便易行的原则。

根据单位承担的职权和专项工作的不同, 认真进行基本支出分析调研, 逐步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加强公用经费实物定额管理, 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统筹管理, 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组织定额调研工作, 重点是实物定额的测算和确定, 建立公共资源配置标准, 以及分行业的事业单位定额工作, 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逐步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专项预算的编制必须贯彻统筹预算内外财力, 实行综合预算;调整支出结构, 体现公共支出需求;量力而行, 合理排序;严格管理, 追踪问效等四个原则和前期准备、申报审核、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项目库建设等措施。要从全局出发, 科学论证, 合理排序, 按照轻重缓急排序, 优先安排急需和可行的项目, 建立严格的专项预算审核程序。部门的专项预算必须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范围, 支出科目要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 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㈡加强制度创新, 规范支出行为,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 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管理是部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 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 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 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并采用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 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 以合同管理的模式, 规范支出行为, 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三是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专项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 否则, 投入再大, 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 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四是加强财政资金的可行性论证与绩效考评改革。加强可行性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对安排项目支出预算的作用。可以规定部门申报项目支出预算必须提交由达到规定资质等级的评审机构出具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由部门预算管理部门依据可行性报告、上年绩效考评成绩特别是下年度建设重点安排预算, 从而使项目支出预算更好地发挥“保证重点”的功能[4]。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 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

㈢进一步优化事业支出结构一是按照公共财政方向, 合理确定部门预算范围。提供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必须纳入部门预算;提供混合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则需要将其非财政拨款的收支差额列入部门预算;纯私人产品, 坚决不能将其列入部门预算。二是调整财政供养范围。只有财政供养范围重新调整确定后, 才能实现财政“有保有压”的目的, 该保证的经费支出才能得以保证。要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及社会公益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优化支出结构。对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 参照同级行政机关的经费供给和管理办法给予保障;对主要靠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实行定额管理, 严格按编制内人数和相应标准安排经费;对其他公益性事业单位, 应按照其承担的公益性任务多少核定经费, 实行动态管理;对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应进行转制改企, 盘活国有资产, 财政原则上不予供给, 根据政府任务和产业政策可给予项目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资方向。紧密结合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委、区政府施政目标、决策部署等, 统筹安排预算, 突出重点, 不断优化支出结构, 财政资金逐步退出非公共服务领域, 转向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

㈣要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和完善编报程序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要找准编制时间的提前量和预算准确性的结合点,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不损害预算准确性的基础上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在传统的预算编制体制下, 一般从月份才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 预算编制时间非常短, 编制效果也自然就难以保证。但预算编制时间也并不是越早越好。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 预算周期过长, 预算编制时间过早, 势必要影响到预算的准确性。二是完善编报程序, 建立考评机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 我们可以结合地方实际, 结合国家和当地的长期发展计划, 对下年财政形势进行分析, 提出下年的政府预算编制总框架, 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符合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 少走弯路, 提高效益。同时完善现有绩效考评办法, 突出考评重点, 注重考评实效[5]。

总之, 编制部门预算, 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 不仅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需要, 也有助于各部门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管理水平。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仕严, 罗海山.南宁市部门预算的改革与深化[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 ⑷.

[2]李维乐.析单位预算的编制与执行[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 ⑽.

[3]山西省财政厅预算处.部门预算改革新进展[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 ⑶.

[4]朱亚丹.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8, ⑼.

篇4:深化预算审计 促进财政管理

【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 原因分析; 深化预算审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主体,承担着审计监督的职责。近年来,在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它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财政监督机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形势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待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抓财政审计龙头,规范财政管理,深化预算审计,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预算刚性不足,约束力不强。预算追加次数较多,金额过大。财政预算编制粗放,批复不及时,有的预算在当年九月份还未批复。超收部分分配使用也不规范,未经人大常委会通过或批复太迟。同时批复预算执行率偏低,结转下年支出数较大。有些财政收支反映不完整,有的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放在非税收入专户储存,有的支出挂往来,结算不及时,长期不清理,容易造成损失。部分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从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看,部门预算的编制形同虚设,预算执行不严格,部分资金使用管理不合规。预算资金到位迟,影响了资金的正常使用和工作,不能提供相关资料,造成财务决算资料不够真实,有的不反映结余,有的人为调节预算收支或虚列支出;有的部门违规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医院和学校,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来弥补经费不足。一些部门所属二级下属单位管理松散,收入反映不完整,不合规开支较大,往来款项目资金不及时进行清理,挂账时间较长,费用报销手续不健全,审批环节把关不严等。

从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看,隐瞒、截留、人为调节收入及虚收、虚支、空转财政收入问题并存。表现在人为调节收入、虚增收入,如财政将完成任务后的财政收入缓收,留存在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代征代扣税款的单位以及部分重点税源中,次年初上缴或转入非税收账户储存、次年上缴财政专户。截留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或专项资金混淆入库级次用于补充经费开支。如将财政预算资金转入往来单位或科目。农业资金转入农财专户后转出,农村卫生院建设资金转到经费账户列支或先支后收,虚列支出,资金通过单位转圈,再收回来,在往来科目挂账或增加收入。

二、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中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管理的要求,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县级刚刚推开,逐步走向正轨。二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采购计划下达不及时,采购方式审批不合规,招标组织不规范,招标单位选择供应商,供应商资料审查不严等,招投标与政府采购不衔接。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执行不够严格,有的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随意支付预算外资金。四是财政体制不科学、不合理,财权事权不匹配,影响了基层政府管理公共社会事务的能力。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收入向上集中、事权向下的矛盾存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监督体系不健全,制约了财政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较早,与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不相适应,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三、财政预算审计深化的方向

1.科学编制预算,从源头上打好预算监管的基础。应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以及资源出让收入纳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对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的也要编制收支计划,报人大批准后按计划支出。财政预算不仅要列示收支总量,还应详细列示具体项目、地点、部门、资金流程环节,防止逃避预算监督的隐蔽性资金,为强化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创造条件。

2.完善预算法规,做到依据充分。目前预算与其它部门政策对预算支出安排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有限的预算资金与各部门资金需求之间的冲突。应当明确,预算收支的有关法律依据只能来自《宪法》和《预算法》,其它法规不宜作出硬性规定。同时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健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管理制度及财力分配比例,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防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在预算方面施加影响,保证预算监督不受干扰。

3.促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细化性和透明度。随着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要求提高预算透明度,扩大预算公开性的呼声越来越高。编制预算时,要细化到每个支出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各单位支出。每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开。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了解预算、参与预算、监督预算,保证人大、审计等部门正确全面履行监督权,维护预算严肃性。

篇5: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公平。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平合理、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较普遍,导致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资产的无偿性、单位占用性和财政配置性,导致单位无限度的争资金、争项目,善于争的单位资产过剩,不善于争的单位连必备的资产都得不到满足。同时自有资金多、资金来源渠道广的单位形成的资产远远比其他单位多,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在资产占有和使用上“苦乐不均”,这刺激了单位之间的盲目攀比,大大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2)资产与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相分离,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账外资产现象。多年来,部门单位之间借用、调用资产频繁,比如车辆在上下级、部门单位之间随意调换。这种资产的随意流动,使资产的占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加之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财政收支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脱节,尤其是一些基层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项目,还有些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尚未进行“收支脱钩”的管理,致使单位只想要钱、不想节流,只重资产购置、不重资产管理,只求拥有资产、不求资产效率、只反映单位收入和支出、不反映单位存量资产及其状况等。

(3)资产购置环节,资产预算约束力差。在资产购置环节,由于资产购置过程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等原因,造成单位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损失。一方面是预算内追加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使各个部门单位资产的配置形成失衡和增长的无序。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单位收费项目繁多,资金来源渠道复杂,没有真正从资金管理源头上对部门单位购置资产形成有效的控制和制度约束。而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返还并没有纳入综合财政预算进行统筹考虑,各级财政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调剂资产和将闲置资产“盘活”的职能。

(4)监督不力,管理制度落实差。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管理层次都存在着监督不力的问题。财政部门没有有效地监督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监督资产占用单位的使用情况,而单位也缺失内部监督的机制。领导干部任职、调离,只进行财务审计,不进行资产移交审计,客观上也导致部门、单位领导对资产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不问资产存量、不问资产质量、不问资产效率。再加上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和主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重进、轻出”、“重资金、轻实物”这些因素,导致部门、单位资产与财务监督管理松懈。

二、国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概况

从国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来看,各国对政府资产支出预算管理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法制化水平非常高。各国都有严格预算编制程序,同时有明确的法律来要求和保障预算编制的过程。首先,政府资产支出预算的编制程序和内容一般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其次,预算管理严格依法进行,预算支出通过后即成为法案,财政部门不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2)严格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虽然国外政府资产管理机构的名称、规格、职责范围等各不相同,但预算管理特别严格。美国财政部及总统预算办公室负责联邦政府资产的预算管理。办公用房新建、修缮、日常管理等预算费用,由总务局统一向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申请;房产以外的其他政府资产如计算机、汽车等的购置、维修等项费用预算则体现在使用部门的预算当中,由各部门分别申请,上述预算都必须经国会批准才能执行。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向财政部和国库委员会申请房产购置、大修、运营等预算,并按统一标准配置各部门的办公用房。

(3)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科学。首先,科学的预测财政支出情况。其次,编制包括工资、资产支出等其他支出的部门预测。再次,采用零基预算和制定滚动预算。

(4)对资产实行计划和预算管理。韩国由财政经济部按程序编制管理计划和预算并组织实施,需要配置和购置资产时,各主管部门要制定购置、配置计划和预算,报财政经济部,财政经济部再根据各部门的情况制定统一的计划和预算,报国务会议审议。

(5)用国家预算资金形成资产。资产形成环节上,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使用单位都用国家预算资金形成政府资产。

(6)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有机结合。首先,预算的编制。制定年度收支计划,确定支出规模。其次,预算的审批。立法机关对预算草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批准。第三,预算的执行。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十分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审计监督。第四,预算执行后的评价。

(7)资产实物管理和资产的预算管理相结合。德国对政府资产管理始终以资产实物管理和资产的预算管理相结合为主要特点。联邦政府资产的实物管理,包括房屋、地产、汽车、办公设备等资产的管理。地产是政府资产最主要的部分,既包括无建筑物的土地,也包括上面有建筑物的土地,三级政府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地产的登记、购置、出售、出租和维护等。地产的销售需经过财政部的批准,在州和乡镇还需要经当地议会批准。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给联邦政府提供用房,并负责维修,但日常管理由使用单位负责,使用单位向资产管理局支付租金。德国三级政府均设有资产管理局车辆管理中心,中心负责车辆的购买、销售和一般的维修保养,大的修理送专业修理厂。德国各级政府对办公设备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购买阶段,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管理由部门自行负责。资产的预算管理作为联邦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财政科学管理、经济高效的显著特点。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与公共财政预算模式和财务会计制度相适应。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利于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更有利于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科学编制部门预算。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计划购置资产和配置资产时,具有较大地随意性,有的是出于本单位利益的考虑“多要多占”,有的存在行政长官意识,认为这是单位自己的“资产”可随意处置,而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有财务、基建和修缮等计划,但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对部门预算管理缺少国有资产配置和购置预算。因此,财政资产管理部门须认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的现状,审核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审核资金的可能性,并将二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配置财政资金的过程就是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刚性部门预算。

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资金预算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事业单位由其机构职责和编制人员配置所决定的资产占有使用标准。②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资产的现状,包括资产构成、资产结构、资产分布、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效资产、闲置资产、报损报废资产、需更新改造资产、资产维修等。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计划,包括详细固定资产购置内容和经费、资产维修经费、资产维护经费等。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执行情况等。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一般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本部门和单位的资产预算编制计划,按年度对本单位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和产权登记年检,分年度结合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提出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对其人员和资产占有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后,汇总上报同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编制计划进行审核和汇总,报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审批;资产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报人大审查批准后,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经过审批的单位资产预算下发给各单位和部门执行。

3. 加快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标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缺乏配备标准,现有的一些配备标准不符合实际,约束力不强。科学合理地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占用资产的标准势在必行,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和条件。制定标准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对此采取先大后小、先点后面的方法,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

先大后小就是抓住占总量大头的资产先制定标准,待积累经验后再制定其他资产的配置标准。房产、地产、公务用车和现代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大头,首先研究制定这几项资产的配置标准。如,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和办公设备等的管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小汽车配置标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物业管理费预算管理规定》等制度。先点后面就是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在试点时发现问题,在推广前找出解决办法,大大减少改革成本。合理可行就是充分考虑现阶段资产使用中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标准。因地制宜就是不同地区要区别对待,坚持属地原则制定标准。我国存在较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坚持属地原则有利于标准的实施,也有利于同一地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平衡。

4.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的效用

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联系,运用资产预算和资产统计报告对单位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对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促进单位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履行的职责相匹配。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需求计划,并结合资产处置收益从而实现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依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来彻底改变过去的“养人预算”为“办事预算”,把过去的软预算约束变成刚性预算约束。一是有利于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对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状况,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和配置的措施,并通过部门预算管理,特别是结合单位各项支出经费的预算管理来促进措施的实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可以为财政部门对单位部门经费预算提供直接依据,节省国家财政资金。三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财政部1995年联合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缺少国有资产的形成和配置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当前政府采购制度只是对资产的购置行为进行了规范,还必须对为什么购置资产、购置什么样资产、购置多少资产等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规范。五是能够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5.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由于存在部门单位资产“家底”不清的问题,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为预算管理部门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导致预算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资产占用较多的部门单位,不仅不会因此少安排预算,反而可以多申请运行维护费,甚至可以将一部分资产出租、出借,为本部门单位谋取私利,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其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若把目前的公共财政改革当作一只木桶,那么资产管理已成为公共财政改革整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直接影响了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化。因此,须以资产统计报告、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和日常财务管理有关数据资料为依据,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库,作为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财政资源整体使用效益的目的,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真正统一到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中来。

6.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与费用定额管理的措施

由于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占有资产合理性的研究和界定,缺少可参照的量化指标,是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情况来看,人均占有资产量最多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次是差额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全额事业单位最少。因此,应区别不同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费用定额标准的具体措施办法,尤其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大资产:房产、地产和车辆实行按标准配置、费用按定额管理的制度,才能使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才能有效防止办公用房越建越大,土地越占越多,车辆配置越来越高,单位之间相互攀比,财政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运行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配置管理,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专门新增了资产配置的管理,其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资产配置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①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②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③科学合理配置,优化资产结构;④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二是规范了资产配置行为。凡是规定了配备标准的资产,应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各单位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三是明确了资产配置的程序。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②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③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四是为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衔接提供了制度依据。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各单位方可将资产购建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五是规范了资产配置中的购建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购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六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配置标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配置的资产确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所必需,且现有资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②行政事业单位无法通过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资产获得通过使用该项资产可以获得的产品与服务;③通过使用该资产获得的产品与服务无法通过市场购买或者通过市场购买不经济。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主管部门进行调剂,必要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进行调剂。行政事业单位购建资产,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经审批同意的购建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行政事业单位购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7. 建立完善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体的资产购建方式

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也称公共采购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有效制度,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的措施,也是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立以地方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建方式。从地方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采购执行中,通常由专门设立的政府采购中心负责资产的集中采购。地方政府机关所需资产的配置,都是由地方政府采购方式实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购买在政府购买支出里占有很高的比重,其采购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管理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地方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掌握单位现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在用情况等,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置计划,提出购建计划预算,并协助组织政府采购。

8.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包括: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资产出售收入,报损、报废残值变价收入,股权转让收入等;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收益,包括以资产对外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等取得的收入;③出租出借资产取得的收入;④用国家拨款、各类建设基金对外投资应分得的红利等。

(1)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位本身受财政供给不足的影响,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主寻求创收渠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收入不纳入单位预算或隐瞒经营收入现象:①财务监管不严,有章不循;②资产处置随意,不履行资产处置的申报和批准手续,为满足小集团利益,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出售、划转国有资产,或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抵押、合资、入股等,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③“非转经”资产,不严格履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申请和批准手续;④采取许多收益不入账或账目不清或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私设“小金库”实行体外循环的办法等,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单位的经营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也不作为核定单位年度收支预算的依据,使财政部门对这块收支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基本上是数字不清、情况不明,造成对单位违规操作行为无法实行有效监管和处罚。加之缺乏行之有效和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使这块收益长期以来由单位自主支配,开支的范围较宽,随意性较强。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资产监管不到位,资产管理薄弱。二是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苦乐不均现象严重。三是对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监控不严。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履行审批程序,擅自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甚至擅自低价处置国有资产。四是对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其使用的监管不力。为单位利用国有资产收益发放政策外津贴补贴,将国有资产收益转化为个人现实利益提供了可能。五是很多单位未将收益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形成账外“小金库”。

⑵制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规章制度。从目前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并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在非税收入管理的文件中,虽然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入要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收缴办法。在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非转经”虽然规定了要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并以实际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征收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征收的占用费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比例。由于以实际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的做法不尽科学、具体比例不清楚等问题,资产占用费的征收情况普遍较差,大部分地方实际上没有收到占用费。因此,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和收益征收管理入手,探索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最佳方式,结合非税收入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资产处置收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收益、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用国家拨款和各类建设基金对外投资应分得的红利等,对这些收益的收缴和单位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要主要用于国有资产的更新、改造、维护、维修、管理费用及资产评估费用等做出明确规定。

篇6:深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

这三个主要问题会带来一系列并发问题, 例如, 预算虚高、扩大规模、盲目上项等。虽然我国财政管理部门的流程相对完善, 但普遍出现财政管理部门人员不足, 工作量过大, 因而影响工作质量的问题。因此, 第三方机构参与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会很快成为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1 影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分析

1.1 理论基础

对于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本文主要以绩效管理理论为支出框架, 结合财政管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的实际情况, 进行框架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层面, 分别是广义理论基础和狭义理论基础, 广义理论基础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而狭义的理论基础包括目标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理论等。运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制度时, 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到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1.2 研究思路

以部门和单位的编制项目支出预算为着手点, 以项目单位绩效自评为承接点, 联结第三方专家评价、财政管理部门核定项目预算, 建设全面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制度, 实现内外双重建设, 为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1.3 指标设置

明确影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的主要因素之后, 便可设计出各级各类、细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制度的设置必须基于“目标导向、过程控制”的基本思路, 以各地区的《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程》为主要参考, 并借鉴国内已有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科学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制度。该项制度的设定, 要从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相关性、合规性、完整性这六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综合考量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

1.4 权重确定

权重确定是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权重是各级指标重要程度的综合反映, 其赋值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最终效果。在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时, 主要采用三类方法, 分别是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中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分析法等, 是权重确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 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必要性方面

很多上马项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待考证, 社会发展一味追求“高、大、上”, 是现在很多地区都存在的问题, 发展速度过于超前, 例如, 三四线城市的环保物联网项目根本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另外, 很多项目可在既有的基础项目上进行升级改造, 但很多地方都推倒重来, 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给国家财政造成重大损失。还有, 很多地区的政府采购环节也出现了问题, 一些物品是否有采购的必要性有待商榷。最后, 个别项目背离政策初衷和舆论环境, 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 如文艺演出专项。目前, 我国正大力推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在该项政策的大背景下, 地方政府应当明确工作重点与工作实质, 将精力放在基层文艺演出, 而非闭门排练精品节目, 冲击专业奖项, 忽视基层百姓的文艺需求。

2.2 可行性方面

项目上马前必须要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 但一些地区却忽视了这一点, 造成众多项目缺乏内容详实、论证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使得项目上马后带来一系列财政和社会舆论风险。还有一些预算单位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错将上级的批复、工作计划等同于可行性分析, 而未根据部门情况及项目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 在可行性报告的制度设计上也存在问题, 比如, 一些单位将可行性分析报告委托给社会机构编制, 但在商业利益因素的影响下, 可能导致可行性报告演变成“必行报告”, 使得可行性分析制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或作用效果不明显。

2.3 合理性方面

2.3.1 指标设置存在问题

指标设置是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如果指标设置存在问题, 则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指标设置应当对绩效总体目标进行细化、量化, 并且绩效指标必须具有可测量的特性。但很多预算管理部门都做的不理想, 例如, 在培育企业上市项目申报表中, 只笼统地叙述了要达到的目标, 却并没有针对性的经济绩效指标, 从而导致预算绩效的虚化、泛化。

2.3.2 支出结构不合理

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有三方面体现分别是: (1) 一些项目使用模糊化处理方式争取更多预算, 造成资源浪费, 经费虚增, 使得一些多余预算款项用途不明, 滋生了舞弊现象; (2) 还有一些项目在争取预算方面采用堆砌概念的方式, 这种方式也没有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进行预算申请; (3) 重复列支扩大预算规模。这三种情况都是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体现, 直接导致预算整体虚高, 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2.4 完整性方面

2.4.1 一些项目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 没有体现完整性

例如, 在预算支出明细中缺乏测算依据、计算过程及可比性价格。预算支出明细过于简略是很多地区财政管理部门出现的问题, 并在测算过程中没有计算, 所以导致无可比价格的支出“明细”。

2.4.2 一些单位的部分项目准备不充分、提交不及时

多数预算单位都能积极配合第三方, 落实申报工作, 但一些单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能够认识到预算支出引入第三方评价的重要性。

3 对策建议

3.1 预算编制单位提高工作质量的措施

3.1.1 科学地选择上马项目

上马项目要符合实际需求, 谨慎选择项目申报, 严谨编制预算, 据实列支资金。预算单位要了解内外部的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上马相应项目, 不能上马超前项目, 也不能上马滞后项目。预算单位要以软、硬设施的基本情况为准, 上马与之实力相适应的项目, 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 控制预算规模, 据实列支明细。

3.1.2 做好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项目上马前做好可行性研究分析是必需的前提措施。可行性分析要以投入产出为基础, 然后进行相应的研究论证。各预算单位应该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客观的风险评估, 以便财政管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节约资金。

3.2 对财政管理部门而言

3.2.1 确定两库制度

所谓的两库指的是项目支出的地区性项目库和个性化指标库内容。单位要明确“要预算, 先入库”的基本原则, 由财政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 确定其绩效目标的虚实,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 择优入库。

3.2.2 贯彻落实问责制度, 做到权责统一

预算绩效管理建设相应的问责配套制度, 做大权责统一。根据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考核评估只是前面绩效管理的一个手段, 评价结果的应用才是绩效管理的目的所在, 所以, 财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绩效结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并坚持“基于结果、绩效导向”的原则, 切实引导预算单位注重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首先财政管理部门要作为下次预算的编制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其次是将预算申报时的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的评级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是将评价结果适时公布, 以提高预算透明度, 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4 结语

在目前经济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预算管理转向预算绩效管理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只有做好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才能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财政局.构建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财政, 2013 (24) .

[2]夏先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 2013 (04) .

上一篇:妈妈的菜,爱的味道下一篇:怀念己故父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