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2024-04-16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通用6篇)

篇1: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第三课

珍爱生命 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班级

姓名

时间

名言警句: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自清

学习目标:认识和理解人生命的独特性,体会人生命的独特和可贵,学会发挥生命的独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学习重点: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

学习难点:理解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内涵和表现

一、提前预习,自主学习(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并在书本上用红笔划出)

1、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独特性含义是什么?

2、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是什么?更多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选择自己的成才之路?

二、合作探究,关注生活

1、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世界上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2、请我们看一下自己的指纹、和同桌比较一下你们的字迹,有什么发现?--------你认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特的------------

3、请大家阅读下面的一首短诗

虽然没有萤火虫的光,人也能将黑夜变成白昼; 虽然没有猎豹矫健的身手,人也能日行千里;虽然没有大象强劲的力量,人也能移山填海;

虽然没有蜻蜓的复眼,人也能迅速发现和避开敌人

与其他生命相比,你的认为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

1、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史湘云率真开朗,大大咧咧;张飞勇猛无比;赵子龙忠肝义胆,在文学著作中,我们记住了这些性格各异,形象鲜明、饱满的人物,我们能记住他们是因为--------

三、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尤其是非常年轻的成功人士。但是要知道,成功不分先后。看一下下面的实例;

波兰钢琴家肖邦7岁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海伦凯勒22岁出版她的自传。有人说40岁是中年的开始。然而芭蕾舞蹈家马戈特芳廷42岁才开始与芭蕾男演员鲁道夫纳勒耶夫同登舞台。

这些事例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克隆”,是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细胞,大量生产处相同的生命体,这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我国已用这种方法克隆了老鼠、兔子、山羊等动物。克隆出来的人与母体及从同一母体克隆出来的每个人之间的相貌、血型、指纹都是相同的。许多人认为“克隆人”可能会使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丧失,从而侵犯了人的尊严。你这样认为吗?

四、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五、师生课后交流平台

篇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的第二框内容。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人是世界存在发展最为关键核心的部分,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以及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学生成为这一环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优越的感受也容易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过少的习惯。而且,独生子女的独尊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因此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方面的引导,引导他们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知道生命具有独特性;理解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具有智慧;了解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询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内心对人的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难点:激发学生内心对人的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地热爱与珍惜丰富多彩的生命。

五、教学方法

课堂以活动串联、主题讨论法、情境讲授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在教师引导下复习上节课重点知识内容

上课之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先画两个鸡蛋,比较得出,形状大小不同。接着再展示双胞胎Sandy和Mandy的图片,让学生以找茬的方式导入本课。引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2、新课讲授

通过画鸡蛋和图片找茬,得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在肯 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己的独特印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懂得要珍爱自己,体会生命的可贵,并悦纳自己。)填表格:自然界中,哪些生物具有特殊功能,人类可否达到?(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展示PPT并讲解,人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但也可以飞上蓝天; 人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但同样可以遨游海洋; 人类虽然生活在今天,但同样可以了解亿万年前的过去;

虽然我们生活在现在,但同样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

人虽然没有萤火虫的光,但同样能将黑夜变成白昼;

„„

老师:为什么人类可以发明这么多东西,与其他生物相比,他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结论:人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老师:请同学们记住恩克斯说过的一句话: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自己的智慧造福人类,这也是实现自己生命独特性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最具有智慧的生命,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最具有智慧的一员,增强作为人类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热爱生命之情。)

展示道具,学生自制的“独特印记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兴趣、志向、特长、理想等等

教师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积极参与、交流,认真体会、感受。

学生在这项活动结束后谈感受: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师讲述比尔·盖茨弃学从商和胡启志从事表演的故事。小组讨论: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成才? 教师适时点拨(略)

学生:他们的人生选择各不相同,但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主要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品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成才与否的重要作用。

教师: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不仅体现在个性品质上,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是不同的。

教师:既然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呢?

教师讲述安德森成功的故事并提问:安德森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你有何启发?(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名人的人生选择各不相同。但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自己也要充分了解自己,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独特闪光的人生之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重新认识你自己”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重新定一个努力的方向。人生而不同。每一个人的出生和存在,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世界因每个人的不同而显得异彩纷呈。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你,无论你在外貌、能力、成绩等方面有多少不如意,你也要悦纳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的一生,就应该是努力发挥自己特长的一生,而不是拼命克服自己短处的一生。)

七、板书设计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1.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我是独一无二的 2.人类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篇3:论人的生命与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人的生命与电影艺术

人是生命的矛盾统一体,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不但有物质的需要 (物理时空) ,

更有精神的需要 (精神时空) 。在精神的时空中, 人进行着丰富的生命活动, 以精神性的方式, 人的任何生命欲望与想象都可自由地驰骋在精神的世界中, 并且可以按你想要的任何方式满足你的欲望与要求。所以, 人的精神时空不但辽阔浩翰, 而且也远远大于其所生活的现实时空, 这即为人类的美与审美的辽阔提供了浩瀚的天地。

电影作为一门酷似生活的艺术形式, 最能体现人类的生命现象, 凡是在人类生命中出现的, 不管是现实的还是精神的现象, 几乎都可用电影的方式逼真地表现出来, 在艺术形象的直观下直接投射于人的视野和心灵, 给人以最真实、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犹如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人们在电影艺术的世界中, 不但看到了自己生存的世界, 同时也在银幕的时空中看到了“超现实的”, 而只能在意念中才能体验到的精神世界。所以, 可以说, 是人类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绝的艺术滋养。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展现, 更是其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因此, 电影艺术从本质上来说, 对人类“生命”的表达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根本, 是电影艺术获得灵魂的根源。电影艺术的创作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生命的创作, 它是艺术家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 (2) 。而受众对电影艺术审美的实质, 实际上就是受众在精神的时空中或以精神性的方式, 通过对人类自我生命的欣赏与观照, 以之实现生命的某种体验与审美需求的满足。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它把一切有利于表现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真实 (包括现实真实和精神性真实) 的艺术元素、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都加以吸收, 在自我的发展中综合利用和优化组合, 为电影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逼真提供了艺术上与技术上的有利条件。电影之所以能够更广泛地征服受众的心, 在于它运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 使能满足人的生命需要和追求的艺术内容, 在银幕时空中的“生命还原”得以逼真的实现。

二、人的生命与蒙太奇的内涵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技术性的运用不可分割。从最初的照相术到现代的三维动画、数字模拟等技术的运用, 都会使电影在银幕时空中对人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内容实现“生命的还原”更为逼真, 更为生动, 更为充满生命的张力。可以说, 各种可利用技术的每一次前进, 都会在电影艺术中得以表现。但是, 真正使电影发生质的飞跃, 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乃是“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它使人类在现实和精神的时空中可能发生的任何生命活动现象, 变成银幕时空中的“生命还原”——逼真地再现, 大大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使电影实现了逼真、艺术地再现和表现人类的生命及其生存状态, “现实性的真实”和“精神性的真实”成为了“银幕真实”。

蒙太奇 (montage) , 是一个借用于建筑学中的法语单词, 其意为“装配”、“组合”。而电影也是一种“装配”、“组合”——就是将摄制好的长短不一的镜头, 找好最佳衔接点 (剪辑点) “装配”、“组合”起来, 变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电影作为表现人生命的艺术, 具有与人生命特点的相似性。人是生命的矛盾统一体, 不但处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 而且处在精神的时空中, 在现实的时空中, 人的生物生命的任何行为, 都具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但是, 人所拥有的博大精神时空为人的精神生命活动提供了浩瀚无边的想象空间, 精神生命的现象非常复杂, 生命活动的时空变化也更为精彩、更为奇妙。蒙太奇“组合”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为电影艺术逼真地再现和表现人类生命活动和复杂生命现象在现实、精神时空中的真实提供了手段。因为蒙太奇“组合”手法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使电影艺术家的艺术表达不仅可以按照客观事实的逻辑, 而且可以按照精神生命活动的逻辑来进行传达, 使电影的内容变化、时空变化以及时空交叉成为可能。既符合受众的心理变化的需要, 又符合人精神活动的特点。由于人的生命活动以及精神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蒙太奇形式”, 电影艺术家在进行画面与画面、画面与色彩、画面与音响之间的剪辑、组合时, 不但可以根据其创作意图按照一定的目的、方向和比例有机地连接起来, 使影片造成一定的快与慢、紧张与舒缓的艺术节奏和氛围, 而且可以使拍摄的对象因其有所取舍、选择、剪裁、综合、概括和抽象, 使整个影片的有机体渗透着艺术家主体的生命情感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 电影艺术欣赏和接受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 电影艺术家同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拍摄的电影片断, 按照生活、生理 (眼睛观察事物的方式) 、心理、情感的逻辑来进行剪辑和有机组合, 使影片中时间、空间的交替变换, 因符合人精神活动和接受的特点而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最终形成一部和谐统一的影片。所以, 电影作为与人生命特点极其相似的艺术, 是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之发生了质的飞跃, 而成为一门最逼似人类生命的艺术形式;是蒙太奇艺术手法与其他艺术元素、技术手段的协调和综合利用, 使人的现实时空、精神时空中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现象实现为“银幕的真实”。

因此, 受众在对电影艺术的欣赏中, 往往看不到艺术元素、技术手段、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而只是活生生的逼真的艺术世界。受众走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在逼真的世界中获得“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 实现生命在精神的时空中所追求的生命满足。我们难以想象不逼真的电影会有受众, 会有艺术的生命力, 更难以想象, 没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会有逼似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电影艺术, 这好比没有语法规则不能成为文学一样!它至多只能停留在卢米埃尔的时代, 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所以, 蒙太奇, 是浸透在电影艺术形象的运用中的, 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逼真地、艺术地、集中地再现和表现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状态, 以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与追求, 把受众带入逼真可感的审美世界中。那么, 什么是电影的逼真?它是如何使受众获得如同身受的审美体验的呢?

三、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

所谓逼真, 并不是照搬生活的真实, 而是一种逻辑性的逼真。也就是说, 电影中假定性的东西, 通过各种艺术与技术手段的加工, 搬到银幕上时完全符合生活真实或者看起来完全是真的, 因此说是一种逻辑上的逼真。如电影版的《西游记》“大闹天宫”, 首先就设定了一个逻辑前提:孙悟空不是一般的猴, 而是一个石猴, 且通过拜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本领, 一个斤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有了这个逻辑前提的设定, 后来再发生的任何超现实的假定性事件就具有了“真实性”, 符合人心理和情感的需要与逻辑, 这便是一种艺术上的逻辑逼真。正像A·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 “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杜撰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 而是对事件, 哪怕是难以置信的事件”, 也必须“用生活的规律做出解释”。 (3) 再如, 由罗杰·拉帕蒂斯伍德 (Roger·Spottiswoode) 导演的科幻片《第六日》 (美国, 2000年) , 是第一部探索关于人类生命克隆的故事。影片首先设定了一个逻辑前提:在不远的将来, 人类的克隆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进行任何健康的克隆, 如克隆动物、植物等等, 但是, 唯有克隆人是非法的, 如果被发现有, 克隆人的生命就必须被结束, 而且克隆“他”的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了这个逻辑前提的设定, 后来的发展必然是克隆人的出现, “克隆”本是一种科学技术, 人类发明它的目的, 是用来造福人类, 但是, 这一发达技术却被野心家操纵利用, 企图控制人类, 于是影片展开了一系列人与人, 人与克隆人, 人性善的克隆人与人性恶的克隆人之间的较量等等。影片正是通过逻辑前提的设定, 使假定的东西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空间, 给人以非常逼真的感受, 而且影片通过赋予人与克隆人以人性的不同和不同力量的较量, 使影片更具有对受众的说服力和时空的真实感, 最后遂引发出受众对人类社会的沉思:如果真的出现了克隆人, 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影片通过对“逻辑逼真”艺术手法的运用, 不但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而且, 也达到了生活的真实, 在对这种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统一的艺术传达中, 因“逻辑逼真”艺术手法的运用, 使影片内容的传达不但具有真实性, 而且符合人现实时空中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时空中的精神生命活动的特点, 既符合人的心理需要又符合人的情感逻辑。所以, 没有逻辑逼真, 根本就不可能有电影艺术的逼真性。艺术家的任务, 就是要从艺术的感受中清除一切偶然的或对具体构思不需要的东西, 把其观察的东西与生命的感受和想象体现成艺术的实体。电影之所以长久吸引受众, 不仅在于它再现了生活的真实, 而且在于它表现了艺术的真实, 艺术家只有通过“逻辑逼真”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中的“现实” (4) 加以清理、定位和凝聚, 才能做到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创作出有艺术内涵和有思想深度的影片, 而受众所获得的银幕体验也才会如同现实那样具体、真实、立体、可信。正如杜甫仁科在准备拍摄《肖尔斯》时所说的, “丢开那些真实里的廉价铜板吧, 只留下真实里的纯金”之理一样 (5) 。受众最恼火的就是银屏形象的不真实, 电影作品一旦违背了电影逼真的审美特性, 就必然会在受众的面前遭到惨败。

电影艺术灵魂的获得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命的展现和关怀, 以满足受众的精神在精神时空中的生命的需要与追求。但是这个关怀和展现人类生命的电影艺术, 如果不能让它所表达的内容赋予人的视觉以艺术逼真感, 就失去了打动受众的可能。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更广泛地打动人、感染人, 唤起人性的美好性灵与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与关怀, 就在于它能赋予能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与追求的艺术内容以视听觉的直观感。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 人们几乎无需过多地思考, 就可以对电影艺术内容与形式直接地感受和体验。电影艺术直观的艺术形象, 直接给受众演示人生命中发生的一段故事, 由于画面的不断运动, 使受众在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上也不停地运动, 受众一旦进入剧情, 就会不知不觉地“认同” (即承认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但不一定赞同其形象及行为) 银幕时空中所叙述的一连串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 产生一种有如在同一时空的生命体验。电影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受众看到影片的“心”里去, 如影片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发生的一切, 会使受众的眼睛就像影片中人物的眼睛一样去察看和感受, 使之在精神的时空里, 除了会产生生理上的直接接触外, 还会产生心理上的联想与幻觉, 并进入到电影人物的心理世界中, 用人物的生理和心理去看和感受“正在发生”的一切, 去回顾和重思“曾经发生”的一切, 甚至想象和臆测“可能会发生”的一切, 获得一种在同一时空的生命体验。如在《沉默的羔羊》 (美国, 1991) 中我们和女警官克拉丽一起陷入变态杀人案的迷津中;在《泰坦尼克号》 (美国, 1997) 中, 我们和露丝、杰克一起毫无准备地面临突如其来的海难;在《人鬼情未了》 (美国, 1990) 中, 因为看到了莫莉的危险, 也因知道得比她更多, 而不得不为她担心;而在以“痴人说梦”形式进行叙事的《阿甘正传》 (美国, 1994) 中, 真正完整听完阿甘叙述的故事, 并对其人生经历、生存状态感兴趣, 被卷入对美国的历史和现状、乃至人类生存现状进行“真实”体验和深层思考的, 倒是我们电影受众而非阿甘在影片中的叙述对象。电影艺术正是以其高度的逼真性使有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艺术内容吸引受众, 使之产生在同一时空一起感受体验的逼真效果 (即梦幻效应) , 它不但能让我们去体验从未体验、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在现实中体验到的人生, 而且还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在现实中我们不会去思考或者想不到的人生问题。电影让受众走进影院, 去看故事的发生与发展, 人物的言行与命运, 并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去体验人物的情思, 而且领悟人物故事背后所蕴藏着的深刻内涵。因此, 正如B·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中所说的, 电影艺术在其“概括现实的广度、窥视现实的深度以及感染观众的力度上, 可以说, 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6) 因为它所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犹如“现实世界”一样逼真的生命感受。

综上所述, 论文认为电影艺术的创作, 在以表现人的生命及生存状态为核心的同时, 必须要时刻注意把握和表现艺术形象的高度逼真性, 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在浸透着蒙太奇的法则上, 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恰当运用, 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表达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力。它不但吸引受众, 而且更能感染和启迪受众, 并会穿透在历史的时空中, 对当下的受众及以后的受众继续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①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②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③ (苏) B·日丹.《影片的美学》[M].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④人类生命现象的“真实”, 既包括生命在现实时空中的真实, 也在精神时空中的“真实”。

⑤ (苏) B·日丹.影片的美学[M].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篇4: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不过,我要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看法。假设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美国人。他们两个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问题是:他们会责怪谁呢?法国人会责怪政府。而美国人呢?他会怪他自己。从理智上说,美国人知道,政府的预算问题不是他的错;他无法事先预防不被解雇。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这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否则为什么要解雇他呢?

美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传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身份与职业观。每个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政府则有义务要照顾他。因此,在我刚才说的故事里,那个法国人对政府背信感到愤慨。他觉得已经尽了力,为什么政府还违背协议,不给他应得的那一份呢?传统社会的生活有许多令人安慰之处。像在英国或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是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不是传统社会,没有现成的身份提供给每个人。在美国,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政府会提供协助,但基本上美国人都是靠自己。美国人在社会上并没有现成的位置,必须自己奋斗。

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他曾在著作里谈到个人心理学。他注意到,特别强调某一种心理特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或者就像他所说的:“有利必有弊”。国民的特性也是如此。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美国研究当然,美国在其他心理方面也付出代价。美国人在社会上与家庭里没有强烈的自我感。这种缺乏认同的感觉会成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再回头来看我刚才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当他被解雇时,他的身份受到影响,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政府。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那种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焦虑感,激发了美国人的再造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是这样?为什么美国所创造的社会与日本或中国那么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因为起源的不同: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人们当然对美国的建国经历有所了解。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开拓者,大部分来自北欧及非洲。欧洲人是自愿来移民,非洲人却是被迫来此做奴隶。重要的是:美国人都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不论你过去在伦敦是什么身份,是屠夫或王子、侍女或妓女都不重要。到了北美新大陆,你可以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这个世界里,很容易便可想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为了更容易让人了解,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美国与传统社会的差别。

以台湾为例,我在70年代中期是派驻台北美国文化中心的官员。当时,文化中心举办所谓“素人”画家洪通的画展。

当时,他默默无名,住在台南的乡下,很穷。我称他为画家,其实他不是,至少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不是画家。他在盐田里工作,生活清苦。他不识字,也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可是到了65岁时,他决定要画画。于是就利用有限的中文知识,自创出奇怪的书法。他的“作品”,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是由动物、人类及花朵扭曲在一起,形成奇怪的中文字。他的作品非比寻常。所以,当美国文化中心为他举办画展时,台北市民的反应十分热烈。参观群众围绕着文化中心大排长龙。那是美国文化中心所举办的有史以来参观人数最多、也是最戏剧化的展览。

洪通的作品虽然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可是受过传统训练的中国画家却有许多不满。他们在问:“洪通怎么能算是真正的画家?”“他是文盲,没有受过教育,他不懂绘画的传统。”大多数的台湾画家显然不能接受洪通是他们的同行。他不属于他们那一类。在传统社会里,要改变一个人的“阶级”身份,即使有可能,也会非常困难。

但是,我并不是说固定的阶级制度完全不好。有阶级的社会,让民众在自己的族群里有归属感。这有利于有秩序的社会,让每个人都知道对生活该有什么样的期待。例如日本非常的成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本分。但是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个人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我想这是美国对移民极有吸引力的基础。无怪乎早期越洋而来的欧洲拓荒者,称美国为新大陆。对这些人而言,那是个新天地,一个几乎没有人烟的世界,却给愿意冒险的人充分发挥的机会。这些移民离开了受制于阶级、所得报酬是根据出身而定的社会,来到一个重视个人成就的地方。

从那之后,移民潮不断涌入美国。早期的移民自然是来自北欧,多半是英国、德国、法国。同时,大批奴隶也自非洲进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民的热潮转移至东欧与南欧,以来自意大利、希腊、波兰及俄罗斯的人居多。自1965年后,拉丁美洲与亚洲裔的移民大量增加。我们不应对移民之路抱有过于浪漫的联想。移民的生活相当艰苦、压力很大、而且常常是不愉快的经历。第一代移民几乎遍尝千辛万苦。不过后代子孙大多一定会享受到辛苦后的丰硕果实。

除了物质与经济上的困境外,几乎每一群移民都遭受过种族歧视与迫害。例如,19世纪中叶来到美国的爱尔兰裔移民,就曾经被早他们几代移民美国的同胞、英格兰裔美国人严重迫害。早期的犹太裔移民大多成群结队来自德国,他们受过相当好的教育、经济环境也很不错,很快就能在美国社会立足。可是后来又陆续从东欧涌入大批穷困、不识字的犹太人。原先那些德国犹太裔的移民变得相当恐慌,要求政府禁止他们的穷“亲戚”移民美国。

20世纪初,亚裔移民在美国曾经受到严重的歧视。美国人认为亚洲人简直太不相同了,他们永远无法完全适应美国的生活,还会威胁到美国的制度。因为这些偏激的看法,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又在1924年通过新移民法。这两项立意不良的法律截断了来自亚洲的移民潮,一直到1952年法律修改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另一个故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个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1984年我派驻在上海。在那里我遇见一位87岁的美国老妇人缪里尔·胡普斯(MurielHoopes),她在上海已经住了50多年。她给我讲述一些个人的遭遇,包括如何与丈夫浪漫的相识。她丈夫是一位20世纪20年代在纽约的中国交换学生。当她与新婚的中国先生离开美国时,美国移民官拿走她的护照,并告诉她说:“你不会再用得着这个了。你跟中国人结婚,已经犯下了可以驱逐出境的罪行。”从此她果真丧失了美国籍,来到中国,直到1985年才重返美国。所幸当时美国政府已经恢复了理智,胡普斯太太也拿回了她的护照。

由美国人的口中讲出这样的故事,的确既尴尬又难堪。不过我还是要强调,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美国虽然有许多缺点,不过一路走来,它总会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并且尽力加以修正。美国人对亚裔的偏见正是如此。虽然亚裔人士在美国曾遭受迫害,但他们同时也获得机会,在商界、学术界以及政界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别说被摒弃于美国之外,亚裔人士已经是我们人数最多、最成功的族群之一。他们的表现出类拔萃。其实,亚裔美国人现在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在美国,他们是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薪水也高人一等。

美国人对各种运动和改变总是乐此不疲。美国人很少安于现状,而改变现状的上策,自然就是离开家,去寻找更美好的天地。例如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平均每30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会迁居。德国是1/80,英国是1/90。日本人的迁居比例恐怕更低。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家父是军人,因此我小时候常常搬家。现在我又担任外交官,还是在世界各地奔波。在过去的52年里,我住过德州、新墨西哥州、阿拉巴马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日本冲绳、维吉尼亚州、华盛顿特区、科罗拉多州、加州洛杉矶、夏威夷州檀香山、印地安纳州、密歇根州、俄克拉荷马州、纽约市、台北、台中、高雄、克罗地亚、上海、香港、和巴西的巴西利亚。

或许我是好流浪的美国人当中比较极端的例子,可是像我这样的美国人绝非少数。美国人都是移民的后代,好像都遗传了喜欢旅行的基因。

最近,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位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企业家兼政府官员约翰·加德纳(JohnGardner)所写的一篇文章。他这样写道:

不久以前,我读到一篇讲贝壳类动物的文章,非常精彩。作者说:‘贝壳类动物面临着一个存在的抉择,就是要住在哪里。一旦决定以后,它的头就一辈子粘在某块石头上。’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这样。”

美国人极怕会一辈子固定在石头上,停在同一个地方动弹不得。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都那么不安于室的原因。他们感觉有迫切的需要,必须不断改变,以免坐以待毙。

美国人似乎有处理紊乱的才能。他们在紊乱的情况下茁壮成长;这种情况似乎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本能。这或许是资本主义在美国盛行的原因,因为美国人似乎不在乎,美国的企业兴旺了之后衰退,衰退了之后再兴旺和衰退,这样永无止境地循环下去。

那么,这样一个易变而紊乱的社会应该如何自我节制呢?政府又必须扮演什么角色?

像日本这样划一的社会,政府以诉求国家自尊、固有传统以及民族团结来取得力量。政府说:“我们日本人是非常特殊的民族,必须同心协力以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合理地位。”

美国的领导人根本不能这么做。因为美国人不是以传统或种族而结合在一起的。美国人不是单一种族,而是混血的民族。不过,美国人可能是唯一以理想立国的国家,这个理想就是:自由的人民可以自我管理。美国人不需要国王、皇帝或独裁者来告诉他们怎样过活。美国人不需要政府来告诉怎么做。他们需要的是,政府能确保竞争的公平性,让游戏规则对每个人一律平等。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确信,他们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他们必须相信智能、勇气和勤劳会得到回报,而且没有人是注定要殿后的。以克林顿总统的出身为例,他父亲在他出生以前便去世了,继父是个酒鬼,家里非常的贫穷。可是这种情形并未阻止他梦想更好的未来和实现梦想。

美国人有一个想法,就是政府应该保证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如何才能做到呢?当然最重要的工具是教育制度。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美国派驻东京的外交官,担任当地的美国新闻处处长。这是她第二度派驻日本。第一次是在25年以前,地点在京都。当时她对日本非常着迷,深深爱上这个地方。她告诉我:“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做日本人。那是一个美丽、有秩序、而且富有美感的文化。可是当我第二次再来时,年岁较大,想法也随之改变。虽然美国有某些缺点,但我还是认定它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你知道,美国是有第二个选择机会的地方。在日本却不可能。”在大多数传统社会里,也都不可能。

我的朋友特别谈到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例如在日本,如果在十八九岁以前未能上大学,那就永远进不了大学,根本不可能在三四十岁、甚至60岁以后再去上大学。也不可能在成年后再改变生活方式、学习完全陌生的领域,或改变职业。在大多数传统社会里,生命的早期,一切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念好的小学,就无法上好的中学,当然就别提好的高中及大学了。

美国教育制度比较主张人人平等。它反映出美国人的信念,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上大学,只要个人有这个意愿就行。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反映出,美国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中小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机会来了还是能有好的表现。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决定战争期间任何曾在美国三军服役的退伍军人,都可以接受政府的资助去上大学。当时有许多杰出的教育领袖反对这项政策。他们深信,来者不拒会大为降低大学水准,严重削弱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可是结果如何?这些退伍军人成为美国史上最用功和最有成就的学生。表面上,其中有许多人可能没有资格念大学。他们的智商不是很高;学习成绩也平平。可是作战经验改变了他们。他们已经不是乳臭未干、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小伙子。这些退伍军人,不分男女,由于自身的经历,使他们更珍惜获得的第二次机会。

美国的教育制度认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应该太早专精某一学科。美国人相信不论学生将来要做英文老师、医生、律师或工程师,通才教育对他们都有用。哥伦比亚大学就是个好例子。哥伦比亚大学的每个学生在前两年,都必须修习大致上差不多的课程。不管将来的主修是什么,他们必修的课程有历史、文学、政治学、音乐、艺术、科学,以及外语。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培养视野宽广的通才,而不是心胸狭窄、除本行之外什么都不懂的专才。美国的医生和律师都必须念完四年大学以后,才能进医学院或法学院。

同样,美国的中小学也很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跟学业无关的运动、乐团、学生自治、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活动,其目的是要让孩子们多方面接触不同的领域,挖掘他们的潜力。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美国人尽量使上学不以通过考试拿高分为唯一的目的。

说起智力测验,最近我读到一些有趣的文章。有几篇社会学的研究很令我意外。这些研究追踪了智力测验的分数、学校成绩和日后的成就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名为“卡拉马助男童”的项目,追踪研究密歇根州卡拉马助市数千个男性由小学到终其一生的过程。出人意料的是,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的分数和长大后的成就并不相关。事实上,其中有几个后来成为医术非常精湛的医生,当年智力测验的分数却只有85分。换句话说,应该算是“接近低智商”了。虽然智商不高,学校却没有放弃他们。我相信这正是美国教育制度一个最大的长处:为大器晚成的人提供了空间。

谈到大器晚成,让我讲一个我最喜欢、关于美国教育制度的故事。我派驻上海的那段时间,曾与复旦大学一位教英语的陈女士成为好朋友。陈教授那时已70出头。40年代中期,她曾在美国东北部一间小型女子人文学院—史密斯学院就读。不幸的是,刚上大三时,因为家庭原因必须离开学校回中国。此后她也未能完成学业。1986年,史密斯学院公布了新的奖学金办法,允许以前休学的年长学生再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70岁的陈教授也包括在内。她真的回到学校,取得了学位,她大概是史密斯学院有史以来年岁最长的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陈教授前往洛杉矶,在当地一所二年制社区学院教书,抚养两个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儿子。

在美国,老年人回到学校的情形越来越普遍。现在许多美国人选择阶段性的事业,如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了15、20年后,他们会跳到另一个领域试试不一样的东西。可是,为了寻找一份新的更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得接受适当的训练。这也是终生教育、社区学院与远程教学开始流行的原因。

再过几年,我也会考虑退休。经历了50年的东奔西跑,也许该是我安定下来的时候了。但即使是五年以后,我也不打算停止工作。我想要作事,也许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此时就是美国“终生教育”新观念可以有所发挥的时候了。举例来说,我对管理大型官方机构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对台湾、香港及中国非常熟悉。我会说普通话、广东话、葡萄牙语,以及赛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不过,我缺乏商业方面的经验或训练。退休后我若想进入企业界发展,应该如何补强这方面的不足呢?

我可以选择一所美国大学,马上开始修习商业硕士学位;也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空中教学,取得正式承认的美国大学学位。比方说,凤凰大学现在登记在案的学生有4.9万名,是全美最大、专供超过大专学龄的成年人进修的大学。它的65个校区与学习中心遍布全美。但是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学习中心就是我自己的台式计算机。

不过,假设我不喜欢以这种虚拟方式取得学位,那么像我这样的老顽固,应该如何修习大专课程呢?如果是这样,我只有等到下一次被召回华盛顿时,再到当地的大学夜间部去上课。那时候我会发现,许多鸡皮鹤发的同学坐在我左右,大家都在利用老式美国的优良方法,再次充电。人们可以看到,我们仍然在努力追求我们移民老祖先的理想。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写道,美国是由不受拘束、不按牌理出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所建立的。这个说法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

李柏思: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文化参赞

篇5: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反思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上。

(三)本节课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改新理念,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课堂以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真正内化生命是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探究法和游戏活动法。

篇6: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上饶县石狮学校饶卫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认识生命独特性,在前一课世界由多彩生命而构成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并进一步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生命之路

【学情分析】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很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2、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辨别与分析生命差异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对生

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

3、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具

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受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2、难点: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学生4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等等。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印泥、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张红色空白卡片;一棵小柏树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猜测与想象:

教师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上的物品(与指纹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先提出设想,即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分析、推理,从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特点,通过猜测活动,迅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2、观察与探究(1):

首先让学生分4人一组收集指纹,运用各种手段观察探究指纹的情况;要学生用准备的印泥、白纸收集;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各组观察到的情况: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螺纹的疏密、螺纹的弯曲度等等方面的差异。二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采集的各种“看似相同”的叶子标本,让观察学生所收集的叶子到底是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有差异,请把它找出来。学生会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等方面比较、归纳。这种先收集相同的树叶,然后再找不同,实际上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法,它更能有效的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

然后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观察与分析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3、比较与归纳:

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中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向往这美丽的生活。

教师提问: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让学生说说人类独特的本领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尽情的表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人类利用智慧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都反映了人类独特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类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不同表现就是拥有高超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前进的坚定信念。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智力游戏,即:“展开你智慧的翅膀,编写我们人类的智慧的诗句”。按4人一组展开竞赛,先是组内选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然后全班评出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如:“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虽然生活在今天,人可以了解亿万年前的过去;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虽然没有萤火虫的荧光,人也能将黑夜变成白昼;虽然没有猎豹矫健的步履,人也能日行千里;虽然没有大象强壮的臂力,但人也能移山填海;虽然没有蜻蜓的复眼,但人也能迅速发现和避开敌人„”

这个智力游戏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诗句中又体现了学生间的独特差异性。

4、观察与探究(2):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那么,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差异呢?通过“克隆老师的粉笔字”的游戏拓展学生对人与人之间“表里”都有差异的认识。老师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然后请学生上来模仿老师的这个字。通过克隆,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所写的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极力去模仿他人,但依然带有自己的特性。

字如其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那么除了字写的不一样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同?展示双胞胎的图片,找不同。一般学生会从找出她们外表的不同,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双胞胎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通过双胞胎的外表猜一猜她们的性格。进而分析出双胞胎除了外表以外的差异,即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内在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并用这对双胞胎的自我描述(课前我让她们写好的)来验证学生的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对人的独特性有一个“由

外到内”全方位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什么?为进一步推动课堂高潮做好铺垫。

通过这个活动,尤其是了解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与众不同性,使学生懂得独特的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从而深刻体会到你、我、他以及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为生命添光彩的激情。

5、体验与成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

途径也不同。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对不对?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与众不同的成长道路?请根据你自己前面所分析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一棵未来的生命之树。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红色空白卡片,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上面。

期间教师播放一首抒情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反思自己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所以这首背景音乐是在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时播放的。设计好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生命的美好设想,同时播放一首动感十足音乐(A CUP OF LIFE),有利于学生迸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激情。并且让学生放飞自己的理想,将红色的卡片挂在一棵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的柏树上。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升课堂实效。最后,送上老师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让学生采集植物标本 能认识生命独特性能认识生命独特性

【板书设计】

一.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人是有智慧的。

三.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 途径也不同。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对书上的知识就更容易理解,通过比较与归纳开动大脑,开阔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第一个知识点可能能理解,对第三个知识点可能有困难。

上一篇:我学会了如何对付妈妈作文550字下一篇:初中生军训训练心得体会